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难经校注最新章节!

br />
    〔1〕 得 《類説》卷三十七引《難經》作“脾”。

    〔2〕 治已病 《句解》、《本義》本并無。

    按語:我國古代醫籍中具有豐富的預防醫學思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未病時預防疾病的發生。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二、疾病已經發生後,防止疾病的發展。如《靈樞·逆順》:“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素問·隂陽應象大論》有“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指出外感疾病初起時即應防止其深入發展。本難是根據五行相克的理論,對五臟疾病的可能傳變進行預測,並設法制止其發展。這一思想和肝病治脾的例子,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就加以引用。目前臨床治療時,仍有重要的意義。

    七十八難

    提要:本難敍述針刺補瀉的一些具體方法,包括左右手的配合操作,及得氣後的提插手法等。强調針刺得氣的重要性。

    七十八難曰:針有補瀉,何謂也?

    然,補瀉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針〔1〕也。知〔2〕爲針者,信其左〔3〕;不知爲針者,信其右〔3〕。當刺之時,必〔4〕先以左手厭按〔5〕所針滎俞之處,彈而努之〔6〕,爪而下之〔7〕,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順針而刺之,得氣,因〔8〕推而内之,是謂補;動而伸之〔9〕,是謂瀉。不得氣,乃與男外女内〔10〕。不得氣,是爲十死不治也。

    〔1〕 呼吸出内針 爲針刺補瀉法之一種,俗稱“呼吸補瀉”。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爲補法。吸氣時進針,呼氣時出針爲瀉法。《素問·離合真邪論》:“吸則内針……候呼引針……故命曰瀉。”“呼盡内針……候吸引針……故命曰補。”

    〔2〕 知 “知”上原有“然”字。爲衍文。據《本義》本及文義體例删。

    〔3〕 信其左 信其右 “信”任用也。《廣韻·震韻》:“信,用也。”《荀子·哀公》“明主任計不信怒,闇主信怒不任計。”楊倞注:“信,亦任也。”“左”、“右”即左、右手。

    〔4〕 必 《本義》本無。

    〔5〕 厭按 《句解》“按”下有“其”字。“厭”音義通“壓”。《荀子·疆國》:“如牆厭之。”楊注:“厭,讀如壓。”

    〔6〕 彈而努之 “努”通“怒”。《素問·離合真邪論》王冰注曰:“彈而怒之,使脈氣滿也。”言進針前用手指彈擊所針穴位之皮膚,使局部氣血充盈,則易於得氣。《醫學入門》:“彈者補也。以大指與次指爪相交而疊,病在上,大指爪輕彈向上;病在下,次指爪輕彈向下,可使氣速行,則氣易至也。”

    〔7〕 爪而下之 用指甲向下掐住進針穴位,使部位準確而固定。《素問·離合真邪論》王冰注:“抓而下之,置鍼準也。”

    〔8〕 因 《集覽》本無。

    〔9〕 動而伸之 “動”,摇動針杆。“伸”,引伸,即將針體引出淺處,使邪氣外泄。《素問·調經論》:外門不閉,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謂大瀉。”

    〔10〕 男外女内 “内”“外”指針刺的深淺部位。即男子刺淺,女子刺深。滑夀云:“若停針候氣,久而不止,乃與男子則淺其針,而候之衛氣之分。女子則深其針,而候之榮氣之分。”

    按語:針刺時得氣與否是有效與無效的關鍵。故進行針治,務求得氣。而本難提出在局部使用厭按、彈努、爪切、動伸等輔助手法,使能得氣,這在針刺臨床治療時也是值得注意的。

    七十九難

    提要:本難討論瀉補的意義,乃根據五行關係對五俞穴進行虚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迎隨補瀉針法。同時説明補瀉手法中不同的針感。

    七十九難曰:經言迎而奪之〔1〕,安得無虚?隨而濟之〔2〕,安得無實?虚之與實,若得若失〔3〕;實之與虚,若有若無〔4〕,何謂也?

    然,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假令心病,瀉手心主俞,是謂迎而奪之者也;補手心主井,是謂隨而濟之者也。所謂實之與虚者,牢濡〔5〕之意也。氣來實牢者爲得,濡虚者爲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1〕 奪之 “奪”使失去也。《孟子·梁惠王》:“勿奪其時”。《素問·離合真邪論》:“奪人正氣”。

    〔2〕 濟之 “濟”使增益也。《左傳·桓公十一年》:“盍請濟師於王。”杜預注:“濟,益也。”

    〔3〕 虚之與實,若得若失 虚證用補,補其不足,故曰“若得”。實證用瀉,瀉其有餘,故曰“若失”。《靈樞·小針解》:“爲虚與實,若得若失者,言補者佖然若有得也。瀉則怳然若有失也。”按“佖”,滿也。“怳”,失意貌。

    〔4〕 實之與虚,若有若無 此言針感。進針後,針下有緊牢充實的感覺者爲有氣,爲實。針下有疏軟空虚的感覺者爲無氣,爲虚。《靈樞·小針解》:“言實與虚,若有若無者,言實者有氣,虚者無氣也。”

    〔5〕 牢濡 指針下的感覺。牢爲緊實,濡爲虚軟。

    按語:一、孫鼎宜謂實之與虚“八字疑衍,下文答詞未及可證。否則章句末當有脱也。”考“虚之與實”四句是韻文。“實”與“失”同在古韻質部。“虚”與“無”都在古韻魚部。答語以“實之與虚”與“若得若失”相連,可見上下兩句意義,本自相同。從針下牢濡之意言之,牢實爲有氣,有即爲得。濡是無氣,無即爲失。是若得若失與若有若無意義一致。據此則孫氏衍文之説,並無意義。

    二、關於“迎隨”的多種涵義,參閲七十二難按語。

    八十難

    提要:本難討論進針出針必須掌握時機,即候經氣之來至與已盡。進一步强調得氣的重要性。

    八十難曰:經言有見如入,有見如出〔1〕者,何謂也?

    然,所謂有見如入〔2〕者,謂左手見氣來至乃内針,針入,見氣盡乃出針,是謂有見如入,有見如出也。

    〔1〕 有見如入,有見如出 “見”感動、感受。《淮南子·覽冥》:“昔雍門子以哭見於孟嘗君。”注:“見,猶感也。”在此引伸爲指下的感覺。“如”通“而”,見十六難注〔十九〕。“入”“出”指進針與出針。

    〔2〕 有見如入 《本義》滑夀云:“所謂有見如入下當欠有見如出四字。”

    按語:一、本難所云“左手見氣來至”,當指第七十八難“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通過左手的壓按、彈努而得之,即所謂“知爲針者,信其左”。

    二、本難云:“氣來至乃内針,針入見氣盡乃出針”,而七十一難則云“刺隂者,先以左手攝按所針滎俞之處,氣散乃内針”。似乎相反。實際並不矛盾。七十一難之“氣散”指淺表之衛氣散開。與本難所云經氣之來至,概念不同。

    八十一難

    提要:本難舉肺實肝虚,不補肝,反實肺爲例,重申實證、虚證用補瀉之戒。

    八十一難曰:經言無實實虚虚〔1〕,損不足而益有餘,是寸口脈耶?將病自有虚實耶?其損益奈何?

    然,是病〔2〕,非謂寸口脈也,謂病自有虚實也。假令肝實而肺虚,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當更相平,當知金平木。假令肺實而〔3〕肝虚微少氣〔4〕,用針不補其肝,而反重實其肺,故曰實實虚虚,損不足而益有餘。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1〕 無實實虚虚 本難下文、本書十二難同類文,以及《句解》、《金匱要略·藏府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并無“無”字。按“無”爲告誡、勸阻之辭。“實實虚虚”言其,“無實實虚虚”言其戒,其精神是一致的。

    〔2〕 是病 滑夀云:“是病兩字,非即衍。”《盧經裒腋》引生生子曰:“是病兩字,非非衍。蓋答辭也。”按,“是病”當爲答辭。“病”即指下文肺實、肝虚等而言。故下文“謂病是有虚實也”,乃重申是指疾病而非寸口脈之意,以明確此與第十二難“實實虚虚”之言五臟脈絶者,概念不同。

    〔3〕 而 《句解》、《集覽》本并作“故知”二字。

    〔4〕 肝虚微少氣 諸本并於“虚”字下斷句,“微少氣”三字爲句。文句不倫。今改爲連讀,文義通曉。

    按語: 一、本難與十二難均討論實實虚虚的問題,但角度不同。十二難是討論寸口脈所反映五臟之虚實與用針刺補瀉的問題。本難是直接從疾病的五臟虚實,討論用針刺補瀉的問題。兩者在毋損不足,毋益有餘的原則方面是一致的。

    二、本難與七十五難均舉肺肝兩臟金木當更相平的關係,作爲例證。七十五難談肺虚肝實當補水瀉火。本難談肺實肝虚,當補肝瀉肺。兩者互相參閲,説明五臟之間如果有虚有實,用針時,既可對有病之臟直接補虚瀉實,亦可利用五臟間的相互關係,通過對其他有關臟的補瀉,從旁進行調治,使之相生相制,重新恢復相對的平衡關係,而達到治療的目的。這些理論,不僅適用於針刺治療,對藥物治療同樣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