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难经校注最新章节!

    六十四難

    提要:本難討論隂經與陽經井、滎、俞、經、合等五俞穴的五行屬性。並解釋其五行屬性所以各不相同的道理。

    六十四難曰:《十變》又言,隂井木,陽井金;隂滎火,陽滎水;隂俞土,陽俞木;隂經金,陽經火;隂合水,陽合土。隂陽皆不同,其意何也?

    然:是剛柔之事〔1〕也。隂井乙木,陽井庚金。陽井庚,庚者〔2〕乙之剛也;隂井乙,乙者〔3〕庚之柔也。乙爲木,故言隂井木也;庚爲金,故言陽井金也。餘皆放此〔4〕。

    〔1〕 剛柔之事 即隂陽相合之事。十天干中,甲丙戊庚壬屬陽爲剛,乙丁己辛癸屬隂爲柔。甲與己合,乙與庚合,丙與辛合,丁與壬合,戊與癸合。參閲三十三難注〔3〕附表。

    〔2〕 庚者 《集覽》本無“庚”字。“者”字連上句。

    〔3〕 乙者 《集覽》本無“乙”字。“者”字連上句。

    〔4〕 餘皆放此 《句解》作“餘效此也”。《佚存》本、《本義》、《集覽》本“放”并作“倣”。按“放”“倣”古通。《漢書·禹貢傳》:“臣下亦相放效。”《廣雅·釋詁》:“放,效也。”

    按語:本難以十天干的隂陽五行屬性解釋十二經脈中隂經與陽經井、滎、俞、經、合五俞穴不同的五行屬性。臨床可根據各俞穴的五行生克關係,選取穴位,進行針刺補瀉,以達到調治的目的。本難未説明各俞穴的具體名稱。兹據《靈樞·本輸》和本經六十六難原穴内容列表如下,以供參考。

    六十五難

    提要:本難討論井、滎、俞、經、合諸穴中,“所出爲井”“所入爲合”與自然界氣候相應的問題。

    六十五難曰:經言所出爲井,所入爲合〔1〕,其法奈何?

    然,所出爲井,井者東方春也,萬物之始生,故言所出爲井也。所入爲合,合者北方冬也,陽氣入〔2〕藏,故言所入爲合也。

    〔1〕 所出爲井,所入爲合 “出”指經氣出發之處,爲井穴,都在指趾之端。“入”指經氣行向深部之處,爲合穴,都在近肘膝關節處。〔2〕 入 《句解》作“伏”。

    按語:“所出爲井”與六十三難“以井爲始”意義相同。在論述“所入爲合”時突出“陽氣入藏”的論點,值得重視。

    六十六難

    提要:本難闡述十二經脈原穴的名稱及其與三焦、臍下腎間動氣,以及全身十二經、五臟六腑原氣的關係。突出説明了原穴的重要性。凡五臟六腑有病,一般都可取原穴進行針灸治療。

    六十六難曰:經言肺之原出於太淵〔1〕,心之原出於太陵〔2〕,肝之原出於太衝〔3〕,脾之原出於太白〔4〕,腎之原出於太谿〔5〕,少隂之原出於兑骨〔6〕,膽之原出於丘墟〔7〕,胃之原出於衝陽〔8〕,三焦之原出於陽池〔9〕,膀胱之原出於京骨〔10〕,大腸之原出於合谷〔11〕,小腸之原出於腕骨〔12〕。十二經皆以俞爲原者,何也?

    然,五藏俞者,三焦之所行〔13〕,氣之所留止也。

    三焦所行之俞爲原者,何也?

    然,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别使〔14〕也,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藏六府。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輙爲原。五臟六府之有病者,皆〔15〕取其原也。

    〔1〕 太淵 經穴名。位於掌後腕横紋橈側端凹陷處。

    〔2〕 太陵 經穴名。即大陵,位於掌後腕横紋中點凹陷處。

    〔3〕 太衝 經穴名。位於足背第一、第二跖骨間隙之中點。

    〔4〕 太白 經穴名。位於足内側緣,當第一跖骨小頭後下方凹陷處。

    〔5〕 太谿 經穴名。位於足内踝後方凹陷處。

    〔6〕 兑骨 “兑”通“鋭”。“兑骨”,此處指神門穴。位於掌後腕横紋尺側端凹陷中。《甲乙》卷三第二十六:“神門,一名兑衝。”《針灸大成》卷六:“神門,别名鋭中。”

    〔7〕 丘墟 經穴名。位於足背部,外踝前下方凹陷處。

    〔8〕 衝陽 經穴名。位於足背最高點,動脈應手處。

    〔9〕 陽池 經穴名。位於手背腕横紋中點凹陷處。

    〔10〕 京骨 經穴名。位於足外側緣當第五跖骨粗隆前下方凹陷處。

    〔11〕 合谷 經穴名。位於手背第一第二掌骨之間,近第二掌骨之中點。

    〔12〕 腕骨 經穴名。位於手背腕横紋尺側端,尺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13〕 三焦之所行 《太素·本輸》楊注引《八十一難》無“之所”二字。“三焦行”三字連下爲句。

    〔14〕 原氣之别使 “别使”爲别行之使道。《素問·靈蘭秘典論》:“使道閉塞而不通”。王冰注:“使道,謂神氣行使之道也。”謂三焦别有使道以引導原氣,達於上中下周身。

    〔15〕 皆 《佚存》本無。

    按語:一、六十二難提出六腑陽經各置一原穴,而隂經無原穴。本難所列十二經皆有原穴。經與《靈樞·本輸》所載井、滎、俞、經、合的具體穴名相對照,六隂之原穴即其俞穴。故後世有“以俞爲原”之説。可參閲六十四難按語附表。

    二、本難提出“三焦者,原氣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藏六府”。説明三焦氣化範圍至爲廣泛。可通過十二經而布敷全身。關於三焦問題的論述,除本難外,尚有八難、二十三難、二十五難、三十一難、三十八難、三十九難、六十二難等。兹綜合其内容,歸納如下:

    〔1〕 手少陽三焦經爲十二經脈之一。在經脈循環流注過程中,血氣由手心主脈注手少陽三焦經,手少陽注足少陽膽經。手少陽的原穴出於陽池。(見二十三難及本難文)

    〔2〕 三焦雖爲六腑之一,但它不是一個獨立的實質臟器,無從描述其形態、大小,故有名而無形。同時它又不像其他五腑那樣分屬於五臟,所以又稱“外府”(見二十五難、三十八難、三十九難文)。

    〔3〕 三焦雖稱無形,但亦有名稱和部位。上中下三焦各有範圍。是水穀之道路,有受納、熟腐、分清别濁、傳導而出的運化過程。所化生的精氣,供應全身。故三焦爲氣之所終始,主持諸氣。(見三十一難、三十八難文)

    〔4〕 三焦所行之氣,其所留止之處,爲十二經之原穴。三焦爲原氣之别使,三焦之原在臍下腎間動氣,亦稱生氣之原、呼吸之門、守邪之神,它是十二經、五臟六腑之根本,人之生命所係。(見八難、六十二難與本難文)

    六十七難

    提要:本難討論五臟經脈之募穴和(背)俞穴的隂陽屬性、分布部位,及其在病理方面的意義。

    六十七難曰:五藏募〔1〕皆在〔2〕隂〔3〕,而俞〔4〕皆在陽〔3〕者,何謂也?

    然,隂病行陽,陽病行隂,故令募在隂,俞在陽。

    〔1〕 募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正義引《八十一難》作“幕”。按“募”“幕”音同而通。五臟募穴見附表。

    〔2〕 在 原爲“有”,。據“濯纓”、“佚存”、“句解”、“本義”諸本改。

    〔3〕 隂 陽 指部位,“隂”指腹部,“陽”指背部。《素問·金匱真言論》:“背爲陽,腹爲隂。”《素問·奇病論》王冰注:“胸腹曰募,背脊曰俞。”

    〔4〕 俞 指背俞。即臟腑在背部的俞穴。如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等。均屬足太陽膀胱經。

    按語:“俞”爲“腧”、“輸”之本字。概有四義:一、穴位之通稱。凡穴皆稱“俞”或“俞穴”。

    二、十二經在肘膝以下的某些特定穴位,如井、滎、俞、經、合等合稱五俞穴。參閲六十二難、六十四難按語。

    三、在五俞穴中的俞穴。即六十四難“隂俞土,陽俞木”,六十八難的“所注爲俞”。多在腕、踝關節附近。六陽經的俞穴,兼是原穴。

    四、背俞。在夾脊兩旁,有五臟六腑之俞穴,屬足太陽膀胱經。本難所述之“俞”是指背俞。

    本難内容僅提五臟俞募,未及六腑。亦未説明穴位的名稱。《素問·通評虚實論》有“腹暴滿,按之不下,取手太陽經絡者,胃之募也。”王冰引《中誥》曰:“中脘,胃募也。”《素問·奇病論》有“治之以膽募俞”,王注:“胸腹曰募,背脊曰俞。膽募在乳下二肋外期門下同身寸之五分。俞在第十椎下兩傍相去各身寸之一寸半。”《素問·氣府論》更明確指出:“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節……五藏之俞各五,六府之俞各六。”是六腑亦有募穴與俞穴。《甲乙》卷三有臟腑背俞和臟腑募穴的名稱及部位。其規律是:凡俞皆在背部,且均爲足太陽膀胱經經穴。募穴皆在胸腹部。除肺、肝、膽三經募穴在本經外,其餘諸經募穴都不在本經上。《千金翼方》卷二十八第九及《銅人針灸圖經》所載與《甲乙》同。兹據《甲乙》所載俞穴之名稱,列表如下,以供參考:

    续表

    六十八難

    提要:本難敍述十二經脈井、滎、俞、經、合五俞穴中,經氣流注的概况,及其所主治的病證。

    六十八難曰:五藏六府各〔1〕有井、滎、俞、經、合,皆何所主?

    然:經言所出爲井,所流爲滎〔2〕,所注爲俞〔3〕,所行爲經〔4〕,所入爲合〔5〕。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此五藏六府其〔6〕井、滎、俞、經、合所主病也。

    〔1〕 各 《本義》作“皆”。

    〔2〕 所流爲滎 “滎”,小水流。《説文·水部》:“滎,絶小水也。”喻流經滎穴的經氣尚微。

    〔3〕 所注爲俞 “注”流入也。《詩·文王有聲》“豐...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