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文学课最新章节!

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有人称之为“絮语”,周作人以为可代表一派。以抒情为主,大方而自然,与明代小品相近。然知学可作代表如竟陵派,文章风格实于周作人出。周文可以看出廿年来社会的变,以及个人对于这变迁所有的感慨,贴住“人”。俞文看不出,只看出低徊于人事小境,与社会俨然脱节。

    文章内容抒情成分多,文字多繁琐,有《西青散记》《浮生六记》风趣。

    正如自己所说:“有些人是做文章应世,有些人是做文章给自己玩。”俞平伯近于做给自己玩,在执笔心情上有自得其乐之意:

    《儒林外史》上杜慎卿说:“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这每令我悠然神往于负着历史重载的石头城。虽然,南京也去过三两次,所谓烟花金粉的本地风光已大半销沉于无何有了。幸而后湖的新荷,台城的芜绿,秦淮的桨声灯影以及其余的,尚可仿佛惝怳地仰寻六代的流风遗韵。繁华虽随着年光云散烟消了,但它的薄痕倩影和与它曾相映发的湖山之美,毕竟留得几分,以新来游屐的因缘而隐跃跃悄沉沉地一页一页的重现了。至于说到人物的风流,我敢明证杜十七先生的话真是冤我们的————至少,今非昔比。他们的狡诈贪庸差不多和其他都市里的人合用过一个模子的,一点看不出什么叫做“六朝烟水气”。从煤渣里掏换出钻石,世间即有人会干;但决不是我,我失望了!

    倒是这一次西泠桥上所见虽说不上什么“六代风流”,但总使人觉得身在江南。这天是四月三日的午前,天气很晴朗,我们携着姑苏,从我们那座小楼向岳坟走去。紫沙铺平的路上,鞋底擦擦的碎响着。略行几十步便转了一个弯。身上微觉燥热起来。坦坦平平的桥陂迤逦向北偏西,这是西泠了。桥顶,西石栏旁放着一担甘蔗,有刨了皮切成段的,也有未去青皮留整枝的。还有一只水碗,一把帚是备洒水用的。而最惹目的,担子旁不见挑担子的人,仅仅有一条小板凳,一个稚嫩的小女孩坐着。————卖甘蔗?

    看她光景不过五六岁,脸皮黄黄儿的,脸盘圆圆儿的,蓬松细发结垂着小辫。春深了,但她穿得“厚裹罗哆”的,一点没有衣架子,倒活像个老员外。淡蓝条子的布袄,青莲条子的坎肩,半新旧且很有些儿脏。下边还系着开裆裤呢。她端端正正的坐着。右手捏一节蔗根放在嘴边使劲地咬,咬下了一块仍然捏着————淋漓的蔗汁在手上想是怪黏的。左手执一枝尺许高,醉杨妃色的野桃,花开得有十分了。因为左手没得空,右手更不得劲,而蔗根的咀嚼把持愈觉其费力了。

    你曾见野桃花吗?(想你没有不看见过的。)它虽不是群芳中的华贵,但当芳年,也是一时之秀。花瓣如晕脂的靥,绿叶如插鬓的翠钗,绛须又如钗上的流苏坠子。可笑它一到小小的小女孩手中,便规规矩矩的,不敢卖弄妖冶,倒学会种娇憨了。它真机灵了。

    至她并执桃蔗,得何意境?蔗根可嚼,桃花何用呢?何处相逢?何时抛弃?……这些是我们所能揣知,所敢言说的吗?你只看她那翦水双瞳,不离不着,乍注即释,痴慧躁静了无所见,即证此感邻于浑然,断断容不得多少回旋奔放的。你我且安分些吧。

    我们想走过去买根甘蔗,看她怎样做买卖。后一转念,这是心理学者在试验室中对付猴鼠的态度,岂是我们应当对她的吗?我们分明也携抱着个小孩呢。所以尽管姑苏的眼睛,巴巴地直盯着这一担甘蔗,我们到底哄了他,走下了桥。

    在岳坟溜连了一荡,有半点来钟。时已近午,我们循原路回走,从西堍上桥,只见道旁有被抛掷的桃枝和一些零零星星的蔗屑。那个小女孩已过西泠南堍,傍孤山之阴,蹒跚地独自摸回家去。背影越远越小,我痴望着。……

    走过一个八九岁的男孩————她的哥?————轻轻地把被掷的桃花又捡起来,耍了一回,带笑地喊:“要不要?要不要?”其时作障的群青,成罗的一绿,都不肯言语了。他见没有应声,便随手一扬。一枝轻盈婀娜刚开到十分的桃花顿然飞堕于石阑干外。

    我似醒了。正午骄阳下,峭峙着葱碧的孤山。妻和小孩早都已回家了。我也懒懒的自走回去。一路闲闲的听自己鞋底擦沙的声响,又闲闲的想:“卖甘蔗的老吃甘蔗,一定要折本!孩子……孩子……”

    (俞平伯《西泠桥上卖甘蔗》)

    五四以来,用叙事记形式有所写作,作品仍应当称之为抒情文,在初期作者中,有两个比较生疏的作家,两本比较冷落的集子,值得注意:一是用“川岛”作笔名写的《月夜》,一是用“落华生”作笔名写的《空山灵雨》。两个作品与冰心作品有相同处,多追忆印象;也有相异处,写的是男女爱。虽所写到的是人事,不重行为的爱,只重感觉的爱。主要的是在表现一种风格,一种境界。人或沉默而羞涩,心或透明如水。给纸上人物赋一个灵魂,也是人事哀乐得失,也是在哀乐得失之际的动静,然而与同时代一般作品,却相去多远!

    继承这种传统来从事写作,成就特别好,尤以记言记行,用俭朴文字,如白描法绘画人生,一点一角的人生,笔下明丽而不纤细,温暖而不粗俗,风格独具的,应推废名。然而这种微带女性似的单调,或因所写对象在读者生活上过于隔绝,因此正当“乡村文学”或“农民文学”成为一个动人口号时,废名作品却俨然在另外一个情形下产生存在,与读者不相通。虽然所写的还正是另一时另一处真正的乡村与农民,对读者说,究竟太生疏了。

    周作人称废名作品有田园风,得自然真趣,文情相生,略近于所谓“道”。不黏不滞,不凝于物,不为自己所表现“事”或表现工具“字”所拘束限制,谓为新的散文一种新格式。《竹林故事》《桥》《枣》,有些短短篇章,写得实在很好。

    * * *

    (1)  圣雅各,基督教圣徒,耶稣十二门徒之一。

    (2)  冯文炳,笔名废名,京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以田园牧歌的风味和诗化的意境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独树一帜,被人们称为田园小说和诗化小说。

    (3)  民国十四年,即公元1925年。

    (4)  十七年,即公元1928年。

    (5)  《骆驼草》,1930年创办于北平的一本纯文学周刊,核心作者有周作人、冯文炳等。

    (6)  罗黑芷(1889——1927),本名罗象陶,笔名罗黑芷、晋思、黑子,其作品以小说为主,多反映贫穷灰暗的人生境遇。

    (7)  许钦文,原名许绳尧,浙江山阴人,乡土作家。受鲁迅的指导,自称是鲁迅的“私淑弟子”,以创作短篇小说为主。

    (8)  鲁彦,即王鲁彦,原名王衡,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乡土小说家,以短篇小说创作为主。

    (9)  施蛰存,原名施德普,字蛰存,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文学“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10)  作者为施蛰存。

    (11)  作者为沈从文。

    (12)  指沈从文自己。

    (13)  创造社,“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新文学团体,1921年由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等人创立。

    (14)  梁任公先生,指梁启超。

    (15)  普罗文学,音译,“普罗”为“普罗列塔利亚”的简称,普罗文学即无产阶级文学。

    (16)  卢骚,现通译为卢梭,十八世纪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文学家。

    (17)  《沉沦》的作者,指郁达夫。

    (18)  落华生,原名许地山,中国现代作家,20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19)  穆时英,笔名伐扬、匿名子等,中国现代小说家,新感觉派代表人物。

    (20)  尾闾,语出《庄子·秋水》,是传说中海水所归之处,现多用来指江河的下游。

    (21)  十一年,即公元1922年。

    (22)  《尝试集》,胡适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因集中所录是胡适以白话文写诗的试验之作,故此得名。

    (23)  《女神》,郭沫若的诗集。

    (24)  《小说月报》,1910年7月于上海创刊,1921年由沈雁冰(即茅盾)任主编后,该刊成为郑振铎、王统照等文学研究会成员发表文章的主要阵地。倡导文学要“为人生”,整体风格偏向现实主义。

    (25)  《创造》,指《创造》(季刊)《创造月刊》《创造周报》等一系列刊物,是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创造社成员发表文章的主要阵地。主张文学应表现自我,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色彩。

    (26)  《向导》,由陈独秀领导出版,蔡和森主编,1922年9月于上海创刊,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份机关报,主要发表时事政治评论文章。

    (27)  《努力》,即《努力周报》,由胡适主办,1922年5月于北京创刊,以讨论政治问题为主。

    (28)  阘茸,指卑微、低劣、低下。

    (29)  孙大雨,原名孙铭传,新月派诗人,著名翻译家。

    (30)  指闻一多《李白之死》。

    (31)  《邮吻》作者,指刘大白。

    (32)  商籁体,音译,又名十四行诗,是一种形式整齐、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流行于欧洲。

    (33)  焦菊隐,原名承志,中国现代著名话剧导演、戏剧理论家。

    (34)  刘半农(1891——1934),原名寿彭,后名复,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积极提倡白话文,现代汉语中“她”字的创造者。

    (35)  康桥,现通译为剑桥。

    (36)  勃阑特思,又译为勃兰兑斯,法国文艺批评家、文学史家。

    (37)  福罗贝尔,现通译为福楼拜,法国小说家,代表作如《包法利夫人》等。

    (38)  巴斯卡耳,现通译巴斯卡,法国物理学家、数学家。

    (39)  【】中的是沈从文的注释。

    (40)  学衡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主张文学复古、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文学流派,因《学衡》杂志而得名,代表人物如吴宓、胡先骕。

    (41)  曹聚仁(1900——1972),现代作家,曾主编《涛声》《芒种》等杂志,周氏兄弟的好友。

    (42)  二十六年,即公元1937年。

    (43)  朱佩弦,即朱自清。

    (44)  钟敬文,原名钟谭宗,著名民俗学家、散文家,代表散文作品如《荔枝小品》《西湖漫话》等。

    (45)  朱孟实,即朱光潜。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