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针灸甲乙经校注最新章节!

    經脉第一上

    本篇自“雷公問曰”至“無勞用力”,見《靈樞·禁服》、《太素·人迎脉口診》;自“黄帝問曰:病之益甚”至“脉口盛緊者,傷於食”,見《靈樞·五色》、《太素·人迎脉口診》;自“其脉滑大以代而長者”至“可變而已”,見《靈樞·五色》;自“曰:平人何如”至“無胃氣曰逆,逆者死”,見《素問·平人氣象論》、《太素·尺寸診》;自“持其脉口”至“乍數乍疏也”,見《靈樞·根結》、《太素·人迎脉口診》;自“肝脉弦”至“腎脉石”,見《素問·宣明五氣》、《太素·五藏脉診》;自“心脉來”至“辟辟如彈石,曰死”,見《素問·平人氣象論》、《太素·五藏脉診》;自“脾脉虚浮似肺”至“肝脉急沈散似腎”,見《素問·示從容論》;自“曰:見真藏曰死”至“故曰死”,見《素問·玉機真藏論》、《太素·藏府氣液》;自“春脉,肝也”至“名曰重强”,見《素問·玉機真藏論》、《太素·四時脉形》。

    提要:本篇分上中下三篇,重點論述各種脉象之診斷意義,故以此名篇。上篇主要内容包括:根據人迎、氣口之變化,説明疾病進退與輕重;平人與病人之脉象區别,以及脉有胃氣之重要;五臟之平、病、死脉,以及四時臟氣太過不及所致之脉証變化。

    雷公問曰:外揣〔1〕言渾束爲一〔2〕,未知其所謂,敢問約〔3〕之柰何?黄帝答曰:寸口主中〔4〕,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5〕。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者,故名曰平也〔6〕。人迎大一倍於寸口,病在少陽;再倍〔7〕,病在太陽;三倍,病在陽明。盛則爲熱,虚則爲寒,緊則爲痛痺,代則乍甚乍間〔8〕。盛則瀉之,虚則補之,緊則取之分肉,代則取之血絡,且飲以藥〔9〕,陷下者〔10〕則〔11〕灸之,不盛不虚者以經取之,名曰經刺〔12〕。人迎四倍,名曰外格,外格者,且大且數,則死不治〔13〕。必審按其本末,察其寒熱,以驗其藏府之病〔14〕。寸口大一倍於人迎,病在厥陰;再倍,病在少陰;三倍,病在太陰〔15〕。盛則脹滿,寒中〔16〕,食不消化〔17〕;虚則熱中〔18〕,出麋〔19〕,少氣,溺〔20〕色變;緊則爲痛痺;代則乍寒乍熱,下熱上寒〔21〕,《太素》作代則乍痛乍止。盛則瀉之,虚則補之,緊則先刺之而後灸之,代則取血絡而後調《太素》作泄字。之,陷下者則從〔22〕灸之。陷下者,其脉血結於中,中有着血〔23〕,血寒〔24〕故宜灸。不盛不虚,以經取之。寸口四倍者,名曰内關〔25〕,内關者,且大且數,則死不治。必審按〔26〕其本末,察其寒熱〔27〕,以驗其藏府之病〔28〕。通其滎俞,乃可傳於大數〔29〕。大數〔30〕曰:盛則從〔31〕瀉;小曰〔32〕:虚則從〔31〕補;緊則從〔33〕灸刺之〔34〕,且飲藥;陷下則從〔31〕灸之〔35〕;不盛不虚以經取之。所謂經治〔36〕者,飲藥,亦用〔37〕灸刺。脉急則引〔38〕,脉代〔39〕一本作脉大以弱〔40〕。則欲安静,無勞用力〔41〕。

    〔1〕外揣 係古醫籍名,今《靈樞》有此篇名,且謂“遠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此正以名“外揣”之義。揣,度也。

    〔2〕渾束爲一 渾,齊同也。如《關尹子·二桂》:“渾人我,同天地。”又如《文選·出師頌》:“渾一區宇。”束,聚也。《漢書·食貨志》:“于布,束于帛。”李奇注:“束,聚也。”又約束也。《周禮·司約》注:“言語之約束。”《史記·高帝紀》:“待諸侯至,定要束耳。”下文“約之柰何”,正其義也。一,同一也。《戰國策·秦策》:“諸侯不可一。”高誘注:“一,同也。”渾束爲一,即綜合歸納使之同一之義。

    〔3〕約 精簡約束也。如《吴子·論將》:“約者,法令省而不煩。”又與束義同。如《靈樞·禁服》亦云“束之”。凡繁雜者簡約之,散亂者約束之,即約、束之義。

    〔4〕中 原作“内”,據《素問·至真要大論》新校正引本經、《靈樞》、《太素》改。按《史諱舉例·歷朝諱例》,隋高祖楊堅“父忠,兼諱中字,凡中皆改爲内。”内、中混用,係隋代諱字有經後人回改者,有未回改者,故有不同,而其義實同。

    〔5〕若引繩,大小齊等 《太素》注:“寸口人迎,兩者上下陰陽雖異,同爲一氣,出則二脉俱往,入則二脉俱來。是二人共引一繩,彼牽而去,其繩並去,此引而來,其繩俱來,寸口人迎,因呼吸牽脉往來,其動是同,故曰齊等也。”

    〔6〕秋冬寸口微大者,故名曰平也 原作“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據《素問·至真要大論》新校正引本經改。

    〔7〕再倍 兩倍也。《廣雅·釋詀》:“再,二也。”

    〔8〕乍甚乍間 間,本作“閒”,《廣韻·韻》:“閒,瘳也。”《論語·子罕》:“病閒。”何晏等集解:“病閒,少差也。”乍甚乍間,言病忽輕忽重也。

    〔9〕渾束爲一……且飲以藥 此一百二十八字,明抄本文斷殘缺。

    〔10〕者 《靈樞》、《太素》無。

    〔11〕則 此下原有“從而”二字,於義難安,據《靈樞》、《太素》及此上文例删。

    〔12〕經刺 《太素》注:“不盛不虚,正經自病也。……宜療自經,故曰以經取之,名曰經刺也。”

    〔13〕人迎四倍,名曰外格,外格者,且大且數,則死不治 《靈樞》作“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爲外格,死不治”。參之下文“内關”文例,疑《靈樞》有誤。《太素》注:“人迎三倍,各病一陽,至四倍,其陽獨盛,外拒於陰,陰氣不行,故曰格陽。格,拒也。”

    〔14〕必審按其本末,察其寒熱,以驗其藏府之病 《靈樞集註》張志聰注:“本者,以三陰三陽之氣爲本;末者,以左右之人迎氣口爲標。蓋言陰陽血氣渾束爲一,外可以候三陰三陽之六氣,内可以候五藏六府之有形。”

    〔15〕三倍,病在太陰 此六字原脱,據《太素》及此上文例補。

    〔16〕寒中 原作“寒則”,明抄本、《靈樞》、《太素》均作“寒中”,與下文“虚則熱中”爲對文,係盛者之一症,非别出寒因之義也,故據改。寒中者,内寒也。中,平聲。

    〔17〕消化 消,《靈樞》、《太素》無。按《内經》不見用“消化”一詞,本文稱“消化”者,疑衍“消”字。

    〔18〕熱中 即内熱也。中,平聲。

    〔19〕麋 《靈樞》作“縻”。按麋、縻與糜,古皆歌韵,故相假借。如《禮記·月令》:“行糜粥飲食。”《吕氏春秋·仲秋季》則作“麋”。《素問·氣厥論》:“上爲口麋。”王冰注:“麋,謂爛也。”

    〔20〕溺 明抄本無。

    〔21〕乍寒乍熱,下熱上寒 《靈樞》、《太素》均作“乍痛乍止”。《内經》言代脉,有更代之義,故前言“代則乍甚乍間”,此言“代則乍寒乍熱”,皆合更代之義。而“下熱上寒”一症,則與更代之義不合,且與上文句式不一,故疑此四字係後人誤增。

    〔22〕從 《靈樞》、《太素》均作“徒”。按從、徒,在此均係副詞,兩義均通。從,隨即也。《左傳·隱公六年》:“長惡不悛,從自及也。”杜預注:“從,隨也。”徒,乃也。《經傳釋詞》:“徒,猶乃也。《莊子·天地篇》曰:吾聞之夫子,事可求,功求成,用力少,見功多者,聖人之道,今徒不然。”

    〔23〕着血 滯留之血。着,著之俗體。著,滯留也。《韓非子·十過》:“兵之著於晉陽三年。”陳奇猷集釋:“著即佇字,滯留也。”

    〔24〕寒 此下原有“則”字,義不安,據《靈樞》、《太素》删。

    〔25〕内關 《太素》注:“陰氣三倍大於陽氣,病在三陰;至於四倍,陰氣獨盛,内皆閉塞,陽不得入,故曰内關。關,閉也。”

    〔26〕審按 《靈樞》作“審察”,《太素》作“察”。按,考察也。《漢書·薛宣傳》:“遣吏考按。”故按、察,義同也。

    〔27〕察其寒熱 《靈樞》、《太素》均作“之寒温”,連上讀,不若本經義順。

    〔28〕以驗其藏府之病 《太素》注:“必須審按人迎寸口内外本末,察其脉中寒暑,然後驗知藏府中之病也。”

    〔29〕大數 數,法則、規則也。《太玄經·玄掜》:“數爲民式。”大數,猶大法也。

    〔30〕數 原脱,據《靈樞》、《太素》補。

    〔31〕從 《靈樞》、《太素》均作“徒”。

    〔32〕小曰 《靈樞》、《太素》均無此二字。按此雖與上原文“大曰”爲對文,然《靈樞》與《太素》均作“大數曰”,於義爲是,而“小曰”則難作“小數曰”解,義甚難明,疑二字爲衍文。

    〔33〕從 《靈樞》、《太素》均無。

    〔34〕之 明抄本、《靈樞》、《太素》均無。

    〔35〕之 明抄本無。

    〔36〕經治 《靈樞發微》注:“以經取之,則取陽經者,不取陰經;取陰經者,不取陽經。此之謂經治。”

    〔37〕用 《靈樞》作“曰”。

    〔38〕脉急則引 《太素》注:“寸口脉急,可以鍼導引令和也。”

    〔39〕脉代 《靈樞》作“脉大以弱”,與本經校同。《太素》作“脉代以弱”。按本文作“脉代”爲是,别本及《靈樞》作“脉大以弱”則於義不順。大,古音與“代”同,疑“大”爲“代”之誤,《太素》作“代”可証。“以”與“而”通。脉代以弱,即脉代而弱。

    〔40〕一本作脉大以弱 明抄本無此七字。

    〔41〕無勞用力 《靈樞》作“用力無勞”,義同。勞,太過也。《管子·小匡》:“犧牲不勞,則牛馬育。”尹知章注:“過用謂之勞。”無勞用力,即不可過份用力。

    按:

    本節主要據人迎、寸口兩脉之大小對比,以測知人體陰陽之盛衰。統而言之,寸口脉大於人迎者,爲陰氣盛;人迎脉大於寸口者,爲陽氣盛。指出凡脉大者爲邪氣盛,脉小者爲正氣虚;人迎脉盛則熱,虚則寒;寸口脉盛則寒,虚則熱;脉緊主寒主痛,脉代主邪在血絡等。治法上指出盛則瀉之,虚則補之,緊則先刺後灸,脉陷下者宜灸,代則先刺血絡而後調之,邪在本經發病者,則用經治法,取本經腧穴以治之,體現了辨証論治的原則。最後又示人診病時,當先察其致病之因,再辨証候之寒熱虚實,然後歸納分析,即可診斷出疾病所在,從而確定治療原則。

    黄帝問曰〔1〕:病之益甚與其方衰何如?岐伯對曰〔2〕:外内皆在〔3〕焉。切其脉口,滑小緊以沈者,病益甚,在中〔4〕。人迎氣大緊以浮者,病益甚,在外〔5〕。其脉口浮而滑〔6〕者,病日損〔7〕;人迎沈而滑者,病日損。其脉口滑而沈者,病日進,在内;其人迎脉滑盛以浮者,病〔8〕日進,在外。脉之浮沈及人迎與氣口〔9〕氣大小齊〔10〕等者,其病難已〔11〕。病在藏,沈而大者,其病易已,以〔12〕小爲逆。病在府,浮而大者,其病易已〔13〕。人迎盛緊者,傷於寒;脉口盛緊者,傷於食〔14〕。其脉滑大以代而長者,病從外來,目有所見,志有所存〔15〕,此陽之并也〔16〕,可變而已〔17〕。

    〔1〕黄帝問曰 《靈樞》作“雷公曰”。

    〔2〕岐伯對曰 《靈樞》作“黄帝曰”。

    〔3〕外内皆在 《太素》注:“外府内藏,並有其衰,故曰皆在。”

    〔4〕在中 《太素》注:“脉口,陰位也。……病在五藏,故曰在中也。”《類經》卷六第三十二注:“脉口者,太陰藏脉也,故曰在中而主五藏。”

    〔5〕在外 《太素》注:“人迎,陽位也。……病在六府,故曰在外也。”《類經》卷六第三十二注:“人迎者,陽明脉也,故曰在外而主六府。”

    〔6〕浮而滑 明抄本、《太素》均作“滑而浮”,《靈樞》作“浮滑”。義同。

    〔7〕損 原作“進”,明抄本、《太素》均作“損”。按此節上下文義,乃是根據人迎、脉口之脉象不同,以判别病之甚、損、進、難已、易已等不同轉歸,因而此處當以作“損”爲是,故據改。損,減也。

    〔8〕病 此上明抄本、《靈樞》、《太素》均有“其”字。

    〔9〕氣口 《靈樞》、《太素》均作“寸口”。按氣口亦稱寸口,然此上均以人迎與脉口對診,據文例此處亦當作“脉口”爲是。

    〔10〕齊 《靈樞》、《太素》無。

    〔11〕其病難已 《太素》注:“諸有候脉浮沈及人迎、寸口中氣大小齊等者,是陰陽不得相傾,故病難已也。”《類經》卷六第三十二注:“人迎寸口之脉,其浮沈大小相等者,非偏於陰,則偏於陽,故病難已。按《禁服篇》曰: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則義有可知矣。”《靈樞集註》張志聰注:“此藏府之形氣俱病,故爲難已。”按楊注言陰陽不得相傾者,陰陽不得相勝也。傾者,勝也。張注言或偏於陰,或偏於陽,與楊注義相近,均通。志聰注從寸口主臟主内、人迎主腑主外立論,義亦通。今並存之。

    〔12〕以 《靈樞》、《太素》無。

    〔13〕已 此下按文例似當有“以小爲逆”四字,方與上“病在藏”句相對爲文,或古人上而省。

    〔14〕食 此下《太素》有“飲”字。

    〔15〕存 《靈樞》作“惡”。

    〔16〕此陽之并也 陽,《靈樞》作“陽氣”。此指脉滑大代長,目有妄見,神志失常等,乃外邪入裏,與陽氣相并所致。

    〔17〕其脉滑大以代而長者……可變而已 《太素》無此三十字。《類經》卷六第三十二注:“滑大以代而長者,陽邪之脉也。陽邪自外傳裏,故令人目有妄見,志有所惡,此陽并於陰而然。治之之法,或陰或陽,或先或後,擇其要者先之,可變易而已也。”此指治病當根據病情變易其法,使陰陽平秘,則病可愈。變,變更。《説文·餐部》:“變,更也。”

    曰:平人〔1〕何如〔2〕?曰:人一呼脉再動,一吸脉亦再動,呼吸定息,脉五動,閏疑誤〔3〕以太息〔4〕,名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之人以調病人〔5〕,醫不病,故爲病人平息以調之〔6〕。人一呼脉一動、一吸脉一動者,曰少氣。人一呼脉三動,一吸脉三動〔7〕而躁〔8〕,尺熱〔9〕,曰病温;尺不熱,脉滑,曰病風〔10〕。《素》作脉濇爲痺〔11〕。人一呼脉四動以上曰死,脉絶不至〔12〕曰死,乍疏乍數曰死。人常稟氣於胃,脉以胃氣爲本〔13〕。無胃氣曰逆,逆者死。

    〔1〕平人 陰陽平衡,形肉血氣相稱,脉候平和應時者,爲平人。如本經卷五第五云:“所謂平人者,不病也。不病者,脉口人迎應四時也。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形肉血氣必相稱也。是謂平人。”卷六第三云:“陰陽紃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名曰平人。”

    〔2〕何如 明抄本作“如何”。

    〔3〕疑誤 明抄本無此二字校文。

    〔4〕呼吸定息,脉五動,閏以太息 《太素》無此十一字。閏,《説文·王部》:“餘分之月,五歲再閏。”《史記·曆書》:“起消息,正閏餘。”裴駰集解:“《漢書》音義曰:以歲之餘爲閏,故曰閏餘。”是閏爲餘也。《類經》卷五第三注:“出氣曰呼,入氣曰吸,一呼一吸,總名一息。動,至也。再動,兩至也。常人之脉,一呼兩至,一吸亦兩至。呼吸定息,謂一息既盡,而换息未起之際也。脉又一至,故曰五動。閏,餘也,猶閏月之謂。言平人常息之外,間有一息甚長者,是爲閏以太息。”

    〔5〕常以不病之人以調(diào吊)病人 《太素》無此十字。之人以,《素問》無此三字。調,度量求取也。下文“調”字同。《玉篇·言部》:“調,又大吊切。……又度也,求也。”

    〔6〕調之 《太素》作“論法也”。此下《素問》有“爲法”二字。

    〔7〕一吸脉三動 原脱此五字,若無,則有呼無吸,語意未盡,與前文例亦不符,故據《素問》、《太素》補。

    〔8〕躁 明抄本作“趁”,此下有“一作躁”三小字校文。按作“趁”,義不通,非是。躁,擾動不安貌。《廣雅·釋詁》:“躁,擾也。”《六書故·人九》:“躁,舁動輕擾也。”

    〔9〕尺熱 尺,尺膚,即手腕至肘之部位。尺熱,即尺部皮膚發熱。

    〔10〕曰病風 《太素》作“曰風,濇曰痺”。

    〔11〕《素》作脉濇爲痺 明抄本《素》作“《素問》”。今本《素問》作“脉濇曰痺”,在上句“曰病風”之下。

    〔12〕脉絶不至 絶,止也。此言脉來之後旋即絶止,久不復至也。然非永不再至者,若永不再至,已是死人,當不在預診之例。

    〔13〕人常稟氣於胃,脉以胃氣爲本 《素問》、《太素》均作“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類經》卷五第十一注:“土得天地中和之氣,長養萬物,分王四時,而人胃應之。凡平人之常,受氣於穀,穀入於胃,五藏六府皆以受氣,故胃爲藏府之本。此胃氣者,實平人之常氣。”

    持其脉口〔1〕,數其至也。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藏皆受氣〔2〕矣;四十動而一代者,一藏無氣〔3〕;三十動而一代者,二藏無氣;二十動而一代者,三藏無氣;十動而一代者,四藏無氣;不滿十動而一代者,五藏無氣。與之短期〔4〕,要在終始〔5〕。所謂五十動而不〔6〕一代者,以爲常也,以知五藏之期也。與之短期者,乍數乍疏也〔7〕。

    〔1〕脉口 《太素》注:“脉口,寸口,亦曰氣口。”

    〔2〕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藏皆受氣 《太素》注:“五十動者,腎藏第一,肝藏第二,脾藏第三,心藏第四,肺藏第五,五藏各爲十動,故曰從脉十動以下,次第至腎,滿五十動,即五藏皆受於氣也。”動,此指脉之一至也。脉至必動,故謂之動。上文言“數其至也”可証。代,更代也,更代之間,脉乃止焉。故此“代”字寓有止義,《難經·十一難》、《脈經》卷四第六、《千金翼》卷二十五第七均作“止”可証。

    〔3〕四十動而一代者,一藏無氣 《太素》注:“其脉得四十動已,至四十一動已去有一代者,即五十數少,故第一腎藏無氣也。”下文二臟、三臟、四臟、五臟無氣者,即由腎及肝,由肝及脾,由脾及心,由心及肺,五臟次第衰竭也。代,代脉,脉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按之有忽遲忽數之感,爲精氣衰微之象。

    〔4〕與之短期 與,《靈樞》、《太素》均作“予”。按與、予,均通“預”。《説文通訓定聲·豫部》:“予,叚借爲與。”《易·大壯》注:“持疑猶與。”陸德明釋文:“與,一本作預。”短,《書經·洪範》:“凶短折。”孔穎達正義:“傳以壽爲百二十年,短者半之,爲未六十;折又半,爲未三十。”孔安國傳:“凶者不得其死也。短折者,横夭也。”是“短”乃指非壽限之死也。與之短期,即預見其死期也。

    〔5〕終始 今《靈樞》有此篇名,居卷二第九篇。然本文所謂“與之短期,要在終始”,今《靈樞·終始》並無此内容,是則“終始”當係古醫籍名。

    〔6〕不 原脱,據《靈樞》、《太素》補。

    〔7〕與之短期者,乍數乍疏也 《太素》注:“與短期者,謂五藏脉乍疏乍數,不合五十之數,故可與之死期也。”《類經》卷五第四注:“若欲知其短期,則在乎乍疏乍數,此其時相變代,乃與常代者不同,蓋以藏氣衰敗,無所主持而失常如此。”此别出新義,可參。

    按:

    經文論“代”,所指非一,不可混言,景岳之辨,義頗可取,今特引以供參。《類經》卷五第四:“愚按:代本不一,各有深義。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乃至數之代,即本篇之所云者是也。若脉本平匀而忽强忽弱者,乃形體之代,即《平人氣象論》所云者也。又若脾主四季而隨時更代者,乃氣候之代,即宣明五氣等篇所云者是也。凡脉無定候,更變不常,則均謂之代,但當各因其變而察其情,庶得其妙。設不明此,非惟失經旨之大義,即於脉象之吉凶,皆茫然莫知所辨矣,又烏足以言診哉!”

    肝脉弦,心脉鈎,脾脉代,肺脉毛,腎脉石。

    心脉來〔1〕,累累然〔2〕如連珠〔3〕,如循琅玕〔4〕,曰平。喘喘〔5〕連屬,其中微曲,曰病。前鈎後居〔6〕,如操帶鈎〔7〕,曰死。

    肺脉來〔1〕,厭厭聶聶〔8〕,如落榆莢〔9〕,曰平。不上不下,如循鷄羽〔10〕,曰病。如物之浮〔11〕,如風吹毛,曰死。

    肝脉來〔1〕,耎〔12〕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13〕,曰平。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病。急而益勁,如新張弓弦,曰死。

    脾脉來〔14〕,和柔相離,如鷄足踐地〔15〕,曰平。實而盈數,如鷄舉足〔16〕,曰病。堅兑〔17〕如烏之啄〔18〕,如鳥之距〔19〕,如屋之漏,如水之流〔20〕,曰死。

    腎脉來〔1〕,喘喘累累如鈎〔21〕,按之而〔22〕堅,曰平。來如引葛〔23〕,按之益堅,曰病。發如奪索〔24〕,辟辟如彈石〔25〕,曰死。

    〔1〕來 明抄本無。

    〔2〕累累然 然,《素問》、《太素》無。《中藏》卷上第二十四本文原校:“一本作喘喘”。此下明抄本有“又”字。累累然,聯貫成串貌。《禮記·樂記》:“纍纍乎端如貫珠。”纍亦作累。《孔叢子·答問》:“累累若貫珠。”

    〔3〕連珠 《香草續校書·内經素問》:“鬯按:連珠,蓋本作珠連,連字與下文如循琅玕字爲韻。《楚辭·招魂》曰:高堂邃宇,檻層軒些;網户朱綴,刻方連些。連與玕叶,猶連與軒叶也。乙作連珠,則失韻矣。”此説可參。

    〔4〕琅玕 玉石光潤如珠者。《書經·禹貢》:“厥貢惟球琳琅玕。”孔安國傳:“琅玕,石而似玉。”此喻脉來柔和圓滑之象。

    〔5〕喘喘 原作“累累”,原校云:“《素》作喘喘”。今《素問》、《太素》、《脈經》卷三第二、《千金》卷十三第一均作“喘喘”,且作“累累”則與上文心平脉之文重,故據改,並删原校。《太素》注:“病心脉來,動如人喘息連屬。”按喘與揣通。如後文“腎脉來,喘喘累累如鈎。”《太素》注:“有本爲揣揣果果之也。”又揣與摶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何足控摶。”司馬貞索隱:“控摶,本作控揣。”摶猶團也。此云喘喘連屬,猶團團連綴也。

    〔6〕前鈎後居 鈎,《素問》、《太素》、《脈經》卷三第二、《千金》卷十三第一、《中藏》卷上第二十四均作“曲”。按鈎、曲義同,猶曲屈也。居,爲倨之借字,直也。《周禮·考工記》:“已倨則不入,已句則不決。”鄭玄注:“已倨,謂胡微直而邪多也。”《大戴禮記·勤學》:“其流行痺下倨句,皆循其理。”王聘珍解詁:“倨,直也。句,曲也。”《太素》注:“心脉來時,按之指下,覺初曲後直。”此無胃氣之脉象也。

    〔7〕帶鈎 衣帶之鈎。《太素》注:“如操捉帶勾,前曲後直。”

    〔8〕厭厭聶聶 《素問紹識》:“《聖惠方》載十四難文作。考《廣韻》,葉動貌,于琰切。《説文》:,木葉摇白也,從木聶聲。據此,如循榆葉,義似相叶,然要不過蹁躚輕浮之謂。”又《素問吴註》注:“翩翻之狀,浮薄而流利也。”按作厭厭聶聶者,亦義存聲,輕浮之象也。

    〔9〕如落榆莢 原作“如循榆葉”,《難經·十五難》同,“循”後本經原校云:“《素問》作落。”今本《素問》、《太素》、《脈經》卷三第四、《千金》卷十七第一、《中藏》卷上第二十八均作“如落榆莢”,於義較明。此涉下文“如循鷄羽”而誤,故據改,并删原校。

    〔10〕不上不下,如循鷄羽 《素問》王冰注:“謂中央堅而兩旁虚。”《素問發微》注:“蓋鷄羽者,輕虚之物也。不上不下,如循鷄羽,則鷄羽兩旁雖虚,而中央頗有堅意。”《素問識》:“簡按:《玉機真藏論》秋病脉曰: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虚,此謂太過。王冰蓋本於此,而馬衍其義。”

    〔11〕如物之浮 《太素》注:“脉之動也,如芥葉之浮於水。”或《太素》“物”原作“芥”。芥,小草也。較作“物”義猶勝。且諸脉皆舉具體物名以喻之,而此渾言爲“物”,似不確。

    〔12〕耎 此下明抄本有“音軟”二小字音注。

    〔13〕耎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 耎,《太素》作“濡”,無“末稍”二字。按耎、濡、軟,音義皆同。招招,耎弱貌,此亦義存乎聲也。《太素》注:“揭……高舉也。肝之脉弦,獨如琴瑟調和之弦,不緩不急,又如人高舉竹竿之梢,招招勁而且耎,此爲平也。”

    〔14〕來 此上明抄本有“往”字。

    〔15〕和柔相離,如鷄足踐地 足,《素問》、《太素》、《千金》卷十五第一均無;《脈經》卷三第三同本經。離,歷也。《史記·蘇秦傳》:“我離兩周。”張守節正義:“離,歷也。”歷,經過也,言脉過時和柔。《類經》卷五第十三注:“如鷄踐地,從容輕緩也。此即充和之氣,亦微耎弱之義,是爲脾之平脉。”

    〔16〕實而盈數,如鷄舉足 而,明抄本無;盈作“溢”。《類經》卷五第十三注:“實而盈數,强急不和也;如鷄舉足,輕疾不緩也。……皆失中和之氣,故曰脾病。”

    〔17〕堅兑 《素問》作“鋭堅”。按兑,與鋭通。《説文通訓定聲·泰部》:“兑,叚借爲鋭。”此喻脉來堅硬鋭利而毫無柔和之象。

    〔18〕烏之啄(zhòu驟) 烏,《太素》作“鳥”。啄,《中藏》卷上第二十六同,《素問》、《太素》、《脈經》卷三第三均作“喙”,義同。《千金》卷十五第一作“鷄之喙”,注:“鷄一作鳥。”啄,亦鳥嘴也。《韓詩外傳》卷七:“《傳》曰:鳥之美羽句啄者,鳥畏之。”《漢書·東方朔傳》:“尻益高者,鶴俛啄也。”顔師古注:“啄,鳥觜也。”烏之啄,即烏鴉之嘴,堅硬而鋭利。此處言烏,取偏以概全也,非必如鳥之嘴。

    〔19〕距 《漢書·五行志》顔師古注:“距,鷄附足骨,鬭時所用刺之。”《淮南子·原道》:“雖有鉤箴芒距。”高誘注:“距,爪也。”此亦渾言鳥之爪也。

    〔20〕如屋之漏,如水之流 《素問》王冰注:“水流,謂平至不鼓;屋漏,謂時動復住。”《類經》卷五第十三注:“如屋之漏,點滴無倫也。如水之流,去而不返也。皆脾氣絶而怪脉見。”兩義並通。

    〔21〕喘喘累累如鈎 累累下明抄本有“一作果果”四字校文。鈎,《太素》作“旬”。按旬,疑爲勾之誤。勾與鈎通。又楊上善注:“有本作揣揣果果之也。”按喘與揣均取聲於耑,故相通。果與累,聲轉亦通。《類經》卷五第十三注:“喘喘累累,如心之鈎,陰中藏陽,而得微石之義。”張介賓此解義似未盡。鈎者,曲也,亦含圓義。此言脉象團團連累,而如鈎之彎曲。又詳此脉之見於心者爲病爲死,而見於腎者爲平脉,此亦因臟而異也。

    〔22〕而 原脱,據明抄本、《素問》、《太素》、《脈經》卷三第五、《千金》卷十九第一補。

    〔23〕來如引葛 引,牽引也。《素問·痿論》:“帶脉不引。”王冰注:“引,謂牽引也。”葛,葛藤。《類經》卷五第十三注:“脉如引葛,堅搏牽連也。”

    〔24〕發如奪索 《中藏》卷中第三作“來如轉索”。《太素》注:“指下如索,一頭系之,彼頭控之,索奪而去。”《素問吴註》注:“兩人争奪其索,引長而堅勁也。”兩説義並通。

    〔25〕辟辟如彈石 辟辟,堅實貌。彈石,以指彈石之謂。《素問·玉機真藏論》云:“真腎脉至,搏而絶,如指彈石辟辟然。”正與此合。《素問》王冰注:“辟辟如彈石,言促又堅也。”

    脾脉〔1〕虚浮似肺,腎脉〔1〕小浮似脾,肝脉〔1〕急沈散似腎。

    〔1〕脉 《素問》無。

    按:本節指出脉有相類,故診脉時須辨其真偽,别其相似,找出所主之臟,始不致誤診也。

    曰:見真藏〔1〕曰死,何也?曰:五藏者,皆稟氣〔2〕於胃,胃者五藏之本,藏氣者〔3〕,皆〔4〕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能至於手太陰。故五藏各以其時,自爲而至於手太陰〔5〕。故邪氣勝者,精氣衰也。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故真藏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藏也,故曰死。

    〔1〕真藏 指真臟脉,爲五臟真氣敗露之脉,亦即無胃氣之脉。《太素》注:“無餘物和雜,故名真也。五藏之氣,皆胃氣和之,不得獨用。……五藏之氣和於胃氣,即得長生,若真氣獨見,無和胃氣,必死期也。”

    〔2〕氣 明抄本無。

    〔3〕藏氣者 《素問》、《太素》均作“五藏”。

    〔4〕皆 《素問》、《太素》均無。

    〔5〕自爲而至於手太陰 此下明抄本、《素問》均有“也”字。《素問集註》張志聰注:“五藏之氣,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又非惟微和之胃氣也,即五藏之絃、鈎、毛、石,各以其時,自爲其象,而至於手太陰者,皆胃氣之所資生。”

    按:本

    節指出,五臟營養賴胃之水穀精微,胃爲五臟精氣之本。然五臟精氣却不能自行到達手太陰寸口,須借胃氣之助始能到達。因此,當病重之時,胃氣衰敗,不能與五臟之氣合和至於寸口,即會出現五臟真氣敗露之脉,亦即真臟脉。有關真臟脉之脉象,本書卷八第一另有專論,可參之。因爲真臟脉係五臟真氣敗露,胃氣竭絶,故多主死証。

    春脉〔1〕,肝〔2〕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始生也,故其氣來〔3〕耎〔4〕弱輕〔5〕虚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其氣來實而强〔6〕,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善忘〔7〕,忽忽眩冒〔8〕而癲疾〔9〕。不及則令人胸痛〔10〕引背,下則兩脇胠滿。

    〔1〕脉 此下《素問》、《太素》均有“者”字。後心、肺、腎、脾諸臟同。《脈經》卷三第一、《千金》卷十一第一均同本經。

    〔2〕肝 此下《太素》有“脉”字。

    〔3〕來 原脱,據《素問》、《太素》、《脈經》卷三第一、《千金》卷十一第一及此下文例補。

    〔4〕耎 此下明抄本有“音軟”二小字音注。

    〔5〕輕 《素問》新校正云:“《四時經》輕作寬。”

    〔6〕而强 明抄本、《素問》周對峰本、《千金》卷十一第一均作“而弦”。《太素》注:“一曰而弦,疑非也。”按作而强,與下文“而微”爲對文,若作“而弦”,則義不安矣。

    〔7〕忘 《素問》王冰注:“忘當爲怒字之誤也。”林億新校正云:“按《氣交變大論》云:木太過,甚則忽忽善怒,眩冒巔疾。則忘當作怒。”詳《素問·氣交變大論》,其論五運太過不及諸病証,大多與《素問·玉機真藏論》(即本文所出篇)同,故王、林之説甚可參。

    〔8〕忽忽眩冒 《素問》王冰注:“忽忽,不爽也。眩謂目眩,视如轉也。冒謂冒悶也。”冒,古帽字,本爲頭衣,覆於首,今曰冒者,亦如物覆,頭目不清明也。

    〔9〕癲疾 《素問》作“巔疾”。按顛、癲、巔三字,經文中常通用。本文當指頭部之病,如頭痛眩暈之類。

    〔10〕胸痛 原作“胸滿”,原校云:“一作痛。”《素問》、《太素》、《千金》卷十一第一均作“胸痛”。《脈經》卷三第一作“胸脇痛”。今據《素問》等改,並删原校。

    夏脉,心〔1〕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2〕衰,故曰鈎。反此者病。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内〔3〕。太〔4〕過則令人身熱而骨痛〔5〕,一作膚痛。爲浸淫〔6〕。不及則令人〔7〕煩心,上見咳〔8〕唾,下爲氣泄〔9〕。

    〔1〕心 此下《太素》有“脉”字。

    〔2〕去 此上明抄本有“其氣”二字,疑涉上衍。

    〔3〕内 《千金》卷十三第一同。《素問》、《太素》、《脈經》卷三第二均作“中”。按作“内”,係避隋文帝父楊忠諱而改字。中、内義同,今仍其舊。

    〔4〕太 《太素》作“大”。二字古通。

    〔5〕骨痛 《太素》、《中藏》卷上第二十四同,《素問》、《脈經》卷三第二、《千金》卷十三第一均作“膚痛”。《太素》注:“腎主骨,水也。今太陽大盛,身熱乘腎,以爲微邪,故爲骨痛。”按脉來太過,病當在外,且心氣布於表,似當以“膚痛”爲是。又《素問·氣交變大論》言歲火太過,雖亦作“骨痛”,但林億新校正則指出“骨痛者誤也”。

    〔6〕浸淫 《太素》注:“浸淫者,滋長也。”《素問》王冰注:“浸淫流布於形。”《素問集註》張志聰注:“浸淫,膚受之瘡,火熱盛也。”考《金匱》卷中第十八有“浸淫”之瘡名,又與上文“身熱而膚痛”相協,故當以張注爲是。

    〔7〕人 明抄本無。

    〔8〕咳 明抄本作“欬”,此下有“音”二小字音注。

    〔9〕氣泄 泄,《太素》無。明抄本此下有“也”字,詳餘臟末句均無“也”字,此當爲衍文。氣泄,氣從肛門泄出,即失氣也。《太素》注:“氣謂廣腸洩氣也。”

    秋脉,肺〔1〕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收成〔2〕也,故其氣來輕虚以浮,來〔3〕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其氣〔4〕來毛而中央堅,兩傍虚,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5〕,愠愠然〔6〕。不及則令人喘呼〔7〕,少氣〔8〕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9〕。

    〔1〕肺 此下《太素》有“脉”字。

    〔2〕成 《太素》無。

    〔3〕來 此上明抄本、《太素》均有“其氣”二字。

    〔4〕氣 原脱,據《素問》、《太素》及下文例補。

    〔5〕而背痛 《中藏》卷上第二十八作“胸滿背痛”,義勝。

    〔6〕愠愠然 《太素》、《脈經》卷三第四均作“温温然”。按愠,通温。《禮記·内則》:“柔色以温之。”陸德明釋文:“以温,又作藴,又作愠。”愠愠然,鬱悶不舒貌。《集韻·迄韻》:“愠,惌、宛,心所鬱積也,或作惌,亦省。”

    〔7〕喘呼 《太素》、《中藏》卷上第二十八均同。明抄本、《素問》、《脈經》卷三第四、《千金》卷十七第一均作“喘,呼吸”,連下讀。

    〔8〕少氣 《太素》、《中藏》卷上第二十八均無此二字。

    〔9〕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上氣,氣上逆而喘息也。見血,咯血也。下聞病音,謂喉下有聲也。《太素》注:“上氣唾而有血,下聞胸中喘呼氣聲也。”《類經》卷五第十注:“氣不歸元,所以上氣。陰虚内損,所以見血。下聞病音,謂喘息喉下有聲也。”

    冬脉,腎〔1〕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合〔2〕藏也,故其氣來沈以濡〔3〕,《素問》作搏。故曰營〔4〕。反此者病。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5〕去如數〔6〕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解〔7〕,脊脉痛〔8〕而少氣,不欲言。不及則令人心懸如〔9〕病饑〔10〕。《素問》下有“中清,脊中痛,小〔11〕腹滿,小便變赤黄〔12〕”四句〔13〕。

    〔1〕腎 此下《太素》有“脉”字。

    〔2〕合 《太素》無。

    〔3〕濡 《中藏》卷中第三十同。《太素》、《脈經》卷三第五、《千金》卷十九第一均作“搏”,與原校同。《素問》王冰注:“言沈而搏擊於手也。”按本經作“濡”,與前文“平腎脉來,喘喘累累如鈎,按之益堅”之義不合,且與下文“故曰營”之義難安。然作“搏”之義亦與“營”義不甚貼切。詳“搏”與“摶”在經文中常互訛,故疑“搏”爲“摶”之誤。摶,聚也。於義或是。

    〔4〕營 《讀素問綜録》:“今按營之言回繞也。《詩·齊譜》正義曰:水所營繞,故曰營丘。《漢書》吴王濞傳、劉向傳注,并曰營謂回繞之也。字亦通作縈,《詩·樛木》傳曰:縈,旋也。旋亦回繞之義。冬脉深沈,狀若回繞,故曰如營。”此説可參。

    〔5〕氣 原脱,據明抄本、《太素》及前後文例補。

    〔6〕如數 《太素》作“如毛”,楊注:“一曰如數也。”如數,而數也,如與而通。數雖主熱,亦主虚,而此處乃不及,故云如數也。

    〔7〕解 下明抄本有“音亦”二小字音注。解,通懈,《詩·大雅·假樂》:“不解於位。”陸德明釋文:“解,本作懈。”《太素》注:“解,音懈。,相傳音亦。謂怠惰運動難也。”《素問·平人氣象論》云:“尺脉緩濇,謂之解。”王冰注:“尺爲陰部,腹腎主之,緩爲熱中,濇爲無血,熱而無血,故解並不可名之,然寒不寒,熱不熱,弱不弱,壯不壯,不可名,謂之解也。”《素問識》云:“杭世駿《道古堂集》云:解二字,不見他書。解,即懈音亦。倦而支節不能振聳,憊而精氣不能檢攝,筋不束骨,脉不從理,解解,不可指名,非百病中有此一証也。……簡按:蓋解,即懈惰懈倦之謂。”又按,亦作“亦”,如本經卷六第十“食”,《素問·氣厥論》、《太素·寒熱相移》均作“食亦”。王冰與楊上善注,亦,訓“易”義。《方言》卷十三:“隋、毻,易也。”郭璞注:“謂解毻也。”錢繹箋疏:“毻,猶惰也。”《説文通訓定聲·隋部》:“隋,叚借爲墮。”墮與惰通。是解,亦可作解亦,亦猶解易,即懈惰也。

    〔8〕脊脉痛 《太素》作“腹痛”。

    〔9〕心懸如 《太素》作“心如懸”。

    〔10〕饑 此下《太素》有“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九字。

    〔11〕小 今《素問》作“少”。

    〔12〕赤黄 今本《素問》、《太素》均無此二字。此下明抄本有“,音停”二小字音注。

    〔13〕《素問》下有……四句 《脈經》卷三第五、《千金》卷十九第一、《中藏》卷中第三十亦有此四句,唯文少異耳。

    脾脉,土也,孤藏〔1〕以灌四傍〔2〕者也。其善者〔3〕不可見,惡者可見〔4〕。其來如水之流者〔5〕,此謂太過,病在外。如烏之喙〔6〕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四肢〔7〕不舉,不及則令人九竅〔8〕不通,名曰重强〔9〕。

    〔1〕孤藏 《太素》注:“孤,尊獨也,五行之中,土獨爲尊,以王四季。”《素問》王冰注:“納水穀,化津液,溉灌於肝心肺腎也,以不正主四時,故謂之孤藏。”按楊、王二注,於理雖是,然義猶未盡,蓋孤有特意,《玉篇·子部》:“孤,特也。”《書·禹貢》:“嶧陽孤桐。”孔安國傳:“孤,特也。嶧山之陽特生桐,中琴瑟。”脾居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一日寄治,故爲特殊之臟。

    〔2〕四傍 四周也。《素問》王冰注:“納水穀,化津液,溉灌於心肝肺腎也。”

    〔3〕者 明抄本無。

    〔4〕善者不可見,惡者可見 《太素》注:“善謂平和不病之脉也。弦、鈎、浮、營四脉見時,皆爲脾胃之氣滋灌俱見,故四藏脉常得和平。然則脾脉以他爲善,自更無善也,故曰善者不可見也。惡者,病脉也。脾受邪氣,脉見關中,診之得知,故曰可見也。”此解“善者不可見,惡者可見”,義頗詳焉。然以寸口分寸關尺,於關中診脾脉,則不合經旨矣。

    〔5〕其來如水之流者 之,明抄本、《太素》無。《類經》卷五第十注:“本篇脾脉一條云: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平人氣象論》曰:如水之流曰脾死。此其一言太過,一言危亡,詞同意異,豈無所辨?蓋水流之狀,滔滔洪盛者,其太過也。濺濺不返者,其將竭也。凡此均謂之流,而一盛一危,逈然有異,故當詳别其狀,而勿因詞害意也。”

    〔6〕如烏之喙 喙,明抄本作“啄”;鳥,《素問》作“鳥”;如烏之喙,《太素》作“如鳥之啄”。義均同,已見前注。

    〔7〕四肢 此下《脈經》卷三第三、《千金》卷十五第一均有“沈重”二字。

    〔8〕九竅 此下《脈經》卷三第三、《千金》卷十五第一均有“壅塞”二字。

    〔9〕重强 《太素》注:“不行氣於身,故身重而强也。”《素問》王冰注:“重謂藏氣重叠,强謂氣不和順。”《素問發微》注:“重强之重,平聲。……夫脾不和平,固爲强矣。而九竅不通則病邪方盛,名曰重强,此皆脾之惡者可見也。”按本文言“九竅不通,名曰重强”,九竅不通者,病情重而且危也。諸家説解,於九竅不通似未盡義。蓋重者,深也,甚也。强,亦甚也。故疑重强者,謂病情深重也。又脾氣不行則不能灌溉四傍,内而九竅閉塞不通,外而經脉不運,則身重强直。楊注或寓此義,於理亦通。

    經脉第一中

    本篇自“春得秋脉”至“死不治”,見《素問·宣明五氣》、《太素·四時脉診》;自“春胃微弦曰平”至“絶不至曰死”,見《素問·平人氣象論》、《太素·尺寸診》;自“診得胃脉”至“虚則泄也”,見《素問·脉要精微論》、《太素·雜診》;自“心脉揣堅而長”至“病少血,至令不復”,見《素問·脉要精微論》、《太素·五藏脉診》;自“夫脉者,血氣之府也”至“其去如弦絶者死”,見《素問·脉要精微論》、《太素·雜診》;自“寸口脉中手短者”至“陽明脉至,浮大而短”,見《素問·平人氣象論》、《太素·尺寸診》。自“厥陰有餘,病陰痺”至“濇則病積,時筋急目痛”,見《素問·四時刺逆從論》、《太素·雜診》;自“太陰厥逆,胻急攣”至“嗌腫痛,治主病者”,見《素問·厥論》、《太素·經脉厥》;自“來疾去徐,上實下虚”至“腰脊痛而身有痺也”,見《素問·脉要精微論》、《太素·五藏脉診》。

    提要:本篇根據五臟與四時之相應關係,指出四時之平、病、死脉,有無胃氣之意義及診虚里之價值,並説明六經有餘、不足所出現之脉証,以及經脉厥逆之辨証要點。

    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長夏得春脉〔1〕,秋得夏脉,冬得長夏脉,名曰陰出之陽,病善怒不治〔2〕。是謂五邪,皆同〔3〕,死不治。

    〔1〕長夏得春脉 《太素》無此五字,疑脱。

    〔2〕名曰陰出之陽,病善怒不治 彼十一字在此義甚難明,《素問》新校正云:“按陰出之陽,病善怒,已見前條,此再言之,文義不倫,必古文錯簡也。”又“不治”二字,與後文“死不治”亦重,此或錯簡,或爲後人黏注混入正文。

    〔3〕同 此下《素問》、《太素》均有“命”字。

    按:

    本節主要論述五臟之脉不應四時,出現與該季節相乘之脉,如春得秋脉之毛,夏得冬脉之石,長夏得春脉之弦,秋得夏脉之鈎,冬得長夏脉之代等,則爲脉逆四時之邪脉,多主病情危重,難以治療。

    春胃微弦〔1〕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2〕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3〕,毛甚曰今病〔4〕。藏真散於肝〔5〕,肝藏筋膜〔6〕之氣也。

    夏胃微鈎曰平,鈎多胃少曰心病,但鈎無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藏真通於心〔7〕,心藏血脉之氣也。

    長夏胃微耎弱曰平,耎弱多胃少〔8〕曰脾病,但代無胃〔9〕曰死。耎弱有石曰冬病,耎〔10〕《素》〔11〕作弱。甚曰今病。藏真濡於脾〔12〕,脾藏肌肉之氣也。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無胃曰死。毛而〔13〕有弦曰春病,弦〔14〕甚曰今病。藏真高於肺〔15〕,肺行營衛陰陽也〔16〕。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17〕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石而有鈎曰夏病,鈎〔18〕甚曰今病。藏真下於腎〔19〕,腎藏骨髓之氣也。

    〔1〕春胃微弦 胃,胃氣也。脉以胃氣爲本,有胃氣則脉現從容和緩之象。肝脉應春而象弦,因得胃氣之和,故爲微弦矣。下“夏胃微鈎”、“長夏胃微耎弱”等,義本此。

    〔2〕無胃 《脈經》卷三第五注:“凡人以水穀爲本,故人絶水穀則死,脉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氣也。所謂脉不得胃者,肝但弦、心但鈎、胃但弱,肺但毛,腎但石也。”

    〔3〕胃而有毛曰秋病 毛,毛脉,肺秋之脉象也。若春天脉雖有胃氣,但柔和之中兼見毛脉而非弦脉,爲春見秋脉,金來乘木,是謂賊邪,因胃氣尚强,故可延至秋天發病。下“胃而有石”、“毛而有弦”等,義本此。

    〔4〕毛甚曰今病 春見毛脉而甚,則不只胃氣弱,且肺邪亦盛,木被金傷,故當時就會發病。下“石甚曰今病”、“耎甚曰今病”等,義本此。

    〔5〕藏真散於肝 藏真,謂五臟真元之氣。肝主發散,故曰散於肝。《素問經註節解》注:“五藏既以胃氣爲本,是胃者,五藏之真氣也,故曰藏真。無病之人,胃本和平,其氣隨五藏而轉,是故入於肝,則隨其散發之機,於是肝得和平之氣以養其筋膜,而無勁急之患。”《素問紹識》:“按藏真非真藏之真,即言五藏真元之氣,各隨五時而見脉也。”

    〔6〕筋膜 膜,《太素》無。膜下明抄本有“脉”字,疑衍。

    〔7〕藏真通於心 《素問經註節解》注:“心爲五藏主,無所不通,心得和平之氣,包藏血脉而無壅閉之氣也。”

    〔8〕耎弱多胃少 原作“胃少耎弱多”,《素問》、《脈經》卷三第三、《千金》卷十五第一均作“弱多胃少”,據此并參以文例乙正。

    〔9〕但代無胃 按若據春、夏、秋、冬四脉文例,此似應作“但耎弱無胃”或“但弱無胃”,疑“代”字誤。

    〔10〕耎 《太素》作“弱”,《脈經》卷三第三、《千金》卷十五第一均作“石”。《素問》新校正云:“《甲乙經》弱作石。”似以作“石”爲是。然春、夏二脉,皆以見克我者之脉爲今病,是又應以作“弦”是。

    〔11〕《素》 明抄本作《素問》。

    〔12〕藏真濡於脾 《素問經註節解》注:“脾乃濕土,内運水穀,外養肌肉,和緩之氣本根於脾,如上無所制,下無所侮,脾自濡潤,而一身之氣皆其所養矣。”

    〔13〕而 明抄本無。

    〔14〕弦 據春、夏二脉文例,以克我者之脉爲今病,則此似當作“鈎”。

    〔15〕藏真高於肺 肺處上焦,故臟真之氣上於肺。高猶上也。《廣韻·豪韻》:“高,上也。”

    〔16〕肺行營衛陰陽也 肺,《素問》、《太素》均作“以”。據春、夏、長夏、冬脉文例,此文似應作“肺藏皮毛之氣也”。

    〔17〕石多胃少 原作“胃少石多”,據《素問》、《脈經》卷三第五、《千金》卷十九第一及春、夏、秋三脉文例乙正。

    〔18〕鈎 據春、夏二脉文例,以克我者之脉爲今病,則此似當作“弱”或“耎弱”。

    〔19〕藏真下於腎 腎居下焦,故曰臟真之氣下於腎也。

    按:

    本節主要論述四時所見之平、病、死脉,以及與時相乘、相侮之脉象。指出四時之脉雖有不同,但均以柔和有胃氣者爲平脉,如春脉微弦、夏脉微鈎之類。以胃氣少爲病脉,如春脉弦多胃少、夏脉鈎多胃少之類。病脉之出現,不僅表明胃氣已虚,亦説明主時之臟已病。若胃氣已絶,臟真敗露,則爲死脉,如春脉但弦無胃、夏脉但鈎無胃之類。

    本文言脉之病與今病,似寓五行相克之義,本應理貫一致,然今文春夏二脉與長夏、秋、冬三脉不一,姚止庵氏以相乘、相侮之説分而解之,别出一義,今録其文以供參考。《素問經註節解》姚止庵云:“凡人之病,多見於其所不勝,故肝、心二藏皆病於毛、石。而脾、肺、腎反病於其所勝者何也?五藏之氣無常也,盛則足以抗所不勝,衰則見侮於所勝。如脾者,土也,土之所不勝者木,所勝者水。乃木不勝而水盛,故脉來見石也。石者冬脉,水之氣也,水本畏土,今脾弱土虚而水無所畏,至於冬則水愈王而脾病。若水邪王極,土不能制,且不必至冬而即病矣。……或曰:同一五藏也,心肝見制於所不勝,獨不見侮於所勝;脾肺腎見侮於所勝,獨不見制於所不勝乎?曰:見制於所不勝者常也,見侮於所勝者變也。天地之理,有常必有變,岐伯欲並著其理,而偶以肝心當其常,脾肺腎盡其變耳。讀者幸毋拘文牽義可也。知土之見侮於水,則知金水之見侮於木火,可類推矣。”

    胃之大絡,名曰虚里〔1〕,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手〔2〕,脉之宗氣〔3〕也。盛喘數絶〔4〕者,則病在中;結而横,有積矣〔5〕;絶不至,曰死〔6〕。

    診得胃脉,實則脹〔7〕,虚則泄也。

    〔1〕虚里 部位名稱,在左乳下心尖搏動處,爲胃之大絡。《太素》注:“虚里,城邑居處也。此胃大絡,乃是五藏六府所稟居處,故曰虚里。其脉出左乳下,常有動以應衣也。”

    〔2〕手 明抄本、《素問》、《太素》均作“衣”,義均通,然以本經義勝。

    〔3〕脉之宗氣 之,《素問》、《太素》均無。《素問》王冰注:“宗,尊也,主也。謂十二經脉之尊主也。”《太素》注:“一身之中血氣所尊,故曰宗氣。”按楊、王二家訓“宗”爲“尊”,似與經義不合。宗氣,乃脾胃化生之水穀精氣與肺吸入之自然界清氣相合,積於胸中之大氣。《廣雅·釋詁》:“宗,聚也。”聚亦積也。如本經卷十二第三云:“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爲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肺而行呼吸焉。”

    〔4〕盛喘數絶 盛,《增韻》:“大也。”喘與“揣”通,如《素問·大奇論》:“脉至如喘。”本篇下作“揣”。《廣雅·釋詁》:“揣,動也。”數,《爾雅·釋詁》:“疾也。”絶,此指脉時有斷絶。《素問》王冰注:“絶,謂暫斷絶也。”盛喘數絶者,謂虚里脉動盛大而疾,時有短暫停頓之象也。

    〔5〕結而横,有積矣 結者,結脉也,脉來遲緩歇止,止無常數。《素問吴註》注:“横,横格於指下也。”《素問識》:“簡按:横,蓋謂其動横及於右邊。”按經文中未有言横脉之象者,然《千金》亦言横脉有積。如卷二十八第七云:“横脉見左,積在右;見右,積在左。”又本篇下云:“脉至如横格。”楊上善與王冰均訓“横”爲“横木”。然在此義甚難合。詳横有充滿之義,《漢書·禮樂志》:“横泰河。”顔師古注:“横,充滿也。”此言虚里出現結脉,且按之充滿有力,乃邪氣盛,則爲内有積聚之徵象。

    〔6〕絶不至,曰死 絶,《廣雅·釋詁》:“斷也。”《太素》注:“此虚里脉,來已更不復來,是謂氣絶,所以致死。”

    〔7〕實則脹 原作“則能食”,與下文義不相協,據《素問》、《太素》改。王冰注:“脉實者,氣有餘,故脹滿。”

    心脉揣〔1〕《素問》作搏堅而長〔2〕,病〔3〕舌卷〔4〕不能言。其耎〔5〕而散者,病〔6〕消渴《素》作煩〔7〕自已〔8〕。

    肺脉揣《素》〔9〕作搏,下同。堅而長〔10〕,病唾血。其耎而散者,病灌汗〔11〕,至令〔12〕不復散發〔13〕。

    肝脉揣〔14〕堅而長,色不青〔15〕,病墜若搏〔16〕,因血在脇下,令人喘逆。其耎〔17〕而散,色澤者,病溢飲〔18〕。溢飲者,渴暴〔19〕多飲,而溢〔20〕入肌皮腸胃之外也。

    胃脉揣堅而長,其色赤,病折髀〔21〕。其耎而散者,病食痺〔22〕、痛髀〔23〕。

    脾脉揣堅而長,其色黄,病少氣。其耎而散〔24〕,色不澤者,病足胻〔25〕腫,若水狀。

    腎脉揣堅而長,其色黄而赤者,病折腰〔26〕。其耎而散者,病少血,至令不復〔27〕。

    〔1〕揣 《太素》同。楊上善注:“揣,動也。”《素問》、《脈經》卷六第三、《千金》卷十三第一、《中藏》卷上第二十四均作“搏”。按搏猶擊也。擊有動義,《莊子·田子方》:“目擊而道存矣。”陸德明釋文:“擊,動也。”又搏,古音鐸部。揣,古音歌部。鐸與歌一聲之轉,是二字音相近,義亦通,故多互借。

    〔2〕長 此下據後文肝、脾、腎脉文例,當有言色之文,疑此有脱文。

    〔3〕病 此上《素問》、《太素》均有“當”字。此後肺、肝、胃、脾、腎諸脉,“病”上亦同此校,不復出。

    〔4〕舌卷 《中藏》卷上第二十四作“舌强”。

    〔5〕耎 此下明抄本有“音苪,又軟”四小字音注。

    〔6〕病 《素問》、《太素》均作“當”。

    〔7〕《素》作煩 《素》,明抄本作《素問》。今本《素問》作“環”,疑本經校文有誤。

    〔8〕消渴自已 《太素》、《脈經》卷六第三、《千金》卷十三第一均同。渴,《素問》作“環”,《千金》原注:“渴,一作環。”王冰注:“環,謂環周,言其經氣如環之周。”疑非是。按環通“還”。《詞詮》卷三:“還,時間副詞,表疾速,讀如旋同,今言隨即。”是作“消環自已”者,言病消而隨即自已。於義亦通。

    〔9〕《素》 明抄本作《素問》。此上有“音搏”二小字音注。

    〔10〕長 此下據後文肝、脾、腎脉文例,當有言色之文。《素問》新校正云:“詳下文諸藏各言色,而心肺二藏不言色者,闕文也。”此説當是。

    〔11〕灌汗 《脈經》卷六第七作“漏汗”,原校云:“漏,一作灌。”《千金》卷十七第一同本經,原校云:“一作漏。”作“漏汗”,其義亦通。灌汗,謂汗出浸淫,如水澆灌也。《太素》注:“虚故腠理相逐,汗出如灌,至今不復也。”

    〔12〕令 《素問》作“今”,疑誤。

    〔13〕散發 《太素》楊上善此二字無注。考下文腎脉條亦言“至令不復”,而無“散發”二字,故疑此二字衍。

    〔14〕揣 此下明抄本有“音搏,又音吹”五小字音注。按言“音搏”者,揣古音在歌部,是切古音聲;音吹者,中古以後音也。

    〔15〕色不青 《讀素問鈔》云:“當作其色青。”律以下文,此説似是。

    〔16〕病墜若搏 若,《經傳釋詞》:“猶或也。”此言下文“血在脇下,令人喘逆”之病,乃因墜傷或搏擊所致。

    〔17〕耎 此下明抄本有“音苪”二小字音注。

    〔18〕溢飲 病名。《金匱》第十二云:“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

    〔19〕渴暴 原作“渴渴”,據明抄本、《素問》、《太素》改。

    〔20〕溢 原作“易”,原校云:“一本作溢。”《素問》新校正云:“按《甲乙經》易作溢。”《太素》肅延平亦按:“《甲乙》易作溢。”是本經“易”字原作“溢”,故據改,並删原校。按作“易”有移、延等義,亦通。

    〔21〕折髀 髀下明抄本有“音箄,又彼”四小字音注。折髀,髀痛如折也。《素問》王冰注:“胃陽明脉,從氣衝下髀,抵伏兔,故病則髀如折也。”

    〔22〕食痺 病名。《素問·至真要大論》王冰注:“食痺,謂食已心下痛,陰陰然不可名也,不可忍也,吐出乃止。此爲胃氣逆,而不下流也。”《太素》注:“胃虚不消水穀,故食積胃中爲痺而痛。”

    〔23〕痛髀 《素問》、《中藏》卷上第二十七均無此二字,《太素》作“臏痛”,《脈經》卷六第六、《千金》卷十六第一均作“髀痛”。按本條上有“折髀”,故此處當以作“痛髀”爲是。

    〔24〕散 此下明抄本有“也”字,疑衍。

    〔25〕胻 明抄本作“髀”,疑誤。《素問》作“”。按胻與通。

    〔26〕折腰 腰痛如折也。《素問》王冰注:“腰如折也。腰爲腎府,故病發於中。”

    〔27〕至令不復 令,《素問》作“今”,疑誤。《脈經》卷六第九、《千金》卷十九第一均無此四字。

    按:

    本節係從脉搏之“揣堅”與“耎散”,結合面部之色澤,而論臟腑虚實之病變。脉搏揣堅者爲太過,乃邪盛之實証;脉搏耎散者爲不及,乃正衰之虚証。故明知脉搏主病之規律,做到色脉合參,即可見微得過,診斷無誤耳。

    夫脉者,血氣〔1〕之府也。長則氣治〔2〕,短則氣〔3〕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4〕,代則氣衰,細〔5〕則氣少,濇則心痛,渾渾革革〔6〕至如涌泉,病進而危〔7〕,弊弊綽綽〔8〕一本作綿綿。其去如弦絶〔9〕者死。

    〔1〕氣 《素問》、《太素》、《脈經》卷一第十三、《千金》卷二十八第五均無。按《靈樞·逆順》云:“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氣之虚實。”是脉不僅行血,亦可載氣,下文氣治、氣病等可証。本經具“氣”字,於理爲順。

    〔2〕治 原作“和”,疑避唐高宗李治諱改字,據明抄本、《素問》、《太素》、《脈經》卷一第十三、《千金》卷二十八第五改。

    〔3〕氣 原無,與上下文例不符,據明抄本、《素問》、《太素》補。

    〔4〕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 《素問》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高作鬲。”按鬲與高篆書形相近,故疑高爲鬲之誤。鬲,通隔,《説文·部》:“隔,障也。”義勝。又對本文上、下之義,諸説非一:楊上善以人迎脉爲上,寸口脉爲下;王冰、張志聰以寸爲上,尺爲下;馬蒔以寸爲上,關爲下;張介賓以寸爲上,關尺爲下;吴崑以脉升者爲上,脉降者爲下。《素問識》:“簡按:諸家以上下爲寸尺之義,而《内經》有寸口之稱,無分三部而爲寸關尺之説,乃以《難經》以降之見讀斯經,並不可從。此言上下者,指上部、下部之諸脉。”此説甚是,從之。上部之脉盛,則氣隔塞於胸,爲胸滿喘促;下部之脉盛,則氣壅滯於腹,爲腹部脹滿。

    〔5〕細 《太素》作“滑”。按下文“氣少”之義,當以本經爲是。

    〔6〕渾渾革革(jíjí吉吉) 《脉經》卷一第十三、《千金》卷二十八第五均同。革革,《素問》作“革”,《太素》作“單”,非是。渾渾,《廣雅·釋訓》:“大也。”王念孫疏證:“班固幽通賦:渾元運物。曹大家注云:渾,大也,重言之則曰渾渾。《淮南子·俶真訓》:渾渾蒼蒼,純樸未散。高誘注云:渾渾蒼蒼,混沌大貌。”本經卷五第一“無刺渾渾之脉”者,亦言大脉也。革,通,《集韻·職韻》:“,急也,或作革。”渾渾革革,言脉來滾滾急大,故下文云“至如涌泉”。

    〔7〕危 原作“色”,形近致誤,據明抄本、《脈經》卷一第十三、《千金》卷二十八第五改。《素問》同本經,《太素》作“絶”,均誤。

    〔8〕弊弊綽綽 原作“弊之綽綽”,“之”字乃因重文符號形近致誤,明抄本、《太素》、《脈經》卷一第十三、《千金》卷二十八第五均作“弊弊綽綽”,《素問》作“弊,綿綿”,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及《脈經》作……弊弊綽綽。”故據改。按弊與瞥,占音均屬月部,故可假借也。瞥瞥,飄忽不定貌。如《素問·大奇論》云:“脉至如火薪然。”王冰注:“瞥瞥不定其形。”《病源》卷四虚勞陰萎候:“診其脉,瞥瞥如羹上肥。”綽,緩也。《爾雅·釋訓》:“綽綽爰爰,緩也。”此言脉來飄忽輕緩貌。

    〔9〕弦絶 明抄本作“懸絶”。按經文中有多處言“懸絶”(詳見本篇下“懸不絶”注)。懸,具懸浮無根之義。而作“弦絶”者,僅有此文,故明抄本作“懸絶”,與他文合,與此上形容脉象之義亦合,或是。

    寸口脉中手〔1〕短者,曰頭痛。寸口脉中手長者,曰足脛痛。寸口脉〔2〕沈而堅〔3〕者,曰〔4〕病在中。寸口脉〔5〕浮而盛者,曰〔6〕病在外。寸口脉中手促上擊〔7〕者,曰〔8〕肩背痛。寸口脉緊〔9〕而横堅《素問》作沈而横。者,曰脇下〔10〕腹中有横積痛〔11〕。寸口脉浮而喘《素問》作沈而弱〔12〕。者〔13〕,曰寒熱。寸口脉盛滑堅者,曰病在外〔14〕。寸口脉小實〔15〕而堅者〔16〕,曰病在内〔17〕。脉小弱以濇者,謂之久病。脉浮滑而實大〔18〕《素問》作浮而疾〔19〕。者〔20〕,謂之新病。病甚有胃氣而和者,曰病無他〔21〕。脉急者〔22〕,曰疝〔23〕少腹痛。脉滑曰風,脉濇曰痺,盛而緊曰脹,緩而滑曰熱中。按寸口得四時之順,曰病無他。反四時及不間藏〔24〕曰死〔25〕。

    〔1〕中手 應手也。《禮記·月令》:“律中太簇。”鄭玄注:“中,應也。”

    〔2〕脉 此下《太素》有“中手”二字。

    〔3〕堅 《太素》作“緊”。按下文云“病在中”,故當以本經爲勝。

    〔4〕曰 原無,據《素問》及上下文例補。

    〔5〕脉 此下明抄本有“中手”二字。

    〔6〕曰 原無,據《素問》及上下文例補。

    〔7〕促上擊 擊,原作“數”,原校云:“《素問》作擊”。今本《素問》同原校。《脈經》卷四第一、《千金》卷二十八第六亦均作“擊”。《太素》“促上數”作“如從下上擊”。按促上數,義不明;促上擊,謂脉來急促而向上搏擊指下,爲陽盛於上之象,故云“肩背痛”。據改。

    〔8〕曰 明抄本無。

    〔9〕緊 《太素》作“沈”。按緊脉主寒,沈脉主裏,均屬陰脉,而與“腹中有横積痛”義合,故兩義均通。

    〔10〕脇下 脇,《太素》作“胠”。此下《素問》、《太素》均有“有積”二字。

    〔11〕寸口脉緊而堅者,曰脇下腹中有横積痛 《脈經》卷四第一、《千金》卷二十八第六均作“寸口脉沈而緊,苦心下有寒時痛,有積聚”。

    〔12〕弱 明抄本及今本《素問》、《太素》、《脈經》卷四第一、《千金》卷二十八第六均作“喘”。

    〔13〕者 明抄本無。

    〔14〕曰病在外 《太素》作“病曰甚,在外”。

    〔15〕實 此下明抄本重出“實”字,當涉上衍。

    〔16〕者 明抄本無。

    〔17〕曰病在内 《素問》無“曰”字,《太素》作“病曰甚,在内”。

    〔18〕浮滑而實大 《太素》作“濇浮而大疾”。實下明抄本有“而”字,當涉上“而”字衍。

    〔19〕《素問》作浮而疾 明抄本無此六字校文。今本《素問》作“滑浮而疾”。

    〔20〕者 明抄本無。

    〔21〕病甚有胃氣而和者,曰病無他 《素問》無此十二字,疑脱。病甚,《太素》無此二字。楊上善注:“若有胃氣和之,雖病不至於困也。”

    〔22〕者 明抄本無。

    〔23〕疝 ,明抄本作“癡”,按癡乃痴古字,在此與經文義不相涉,非是。又疝,《素問》、《太素》均作“疝瘕”,亦通。疝,疝病之屬。,字亦作頽或。《太素·經脉病解》注:“頽謂丈夫少腹寒氣盛,積陰器之中而痛也。疝謂寒積,氣上入腹而痛也。”

    〔24〕不間藏 間,隔也。《漢書·韋玄成傳》:“間歲而給。”顔師古注:“間歲,隔歲也。”《類經》卷五第十二注:“不間藏者,如木必乘土,則肝病傳脾;土必乘水,則脾病傳腎之類。是皆傳其所勝,不相假借,脉証得此,均名鬼賊,其氣相殘,爲病必甚。若間其所勝之藏而傳其所生,是謂間藏,如肝不傳脾而傳心,心不傳肺而傳脾,其氣相生,雖病亦微。”

    〔25〕曰死 《素問》作“難已”。又自“按寸口得四時之順曰病無他”至此,《太素》作“脉逆四時,病難已”。疑《太素》有脱文。

    按:

    本節經文與《素問》、《太素》在文句及文字上互有出入,《素問》、《太素》内容較多,與本經排列亦不盡同。又《脈經》、《千金》文,相互間亦不盡同,其内容較《素問》、《太素》尤多。説明本文錯落與訛奪較多。故研討時,必當互參。

    太陽脉至,洪大以長〔1〕。少陽脉至,乍數乍疏,乍短乍長〔2〕。陽明脉至,浮大而短〔3〕。

    〔1〕太陽脉至,洪大以長 《難經·七難》吕廣注:“太陽王五月、六月,其氣大盛,故其脉來洪大而長也。”

    〔2〕少陽脉至,乍數乍疏,乍短乍長 乍數乍疏,《脈經·扁鵲陰陽脉法》、《難經·七難》均作“乍小乍大”。《難經·七難》吕廣注:“少陽王正月、二月,其氣尚微,故其脉來進退無常。”

    〔3〕陽明脉至,浮大而短 《難經·七難》吕廣注:“陽明王三月、四月,其氣始萌未盛,故其脉來浮大而短。”

    按:

    本節概言脉應四時陰陽之變化。然只言三陽,未及三陰,林億等以爲有脱簡,《素問》新校正云:“詳無三陰脉,應古文闕也。按《難經》云:太陰之至,緊大而長;少陰之至,緊細而微;厥陰之至,沈短以敦。”但亦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認爲此乃指人迎脉而言,故只有三陽,本無三陰。《癸巳類稿·人迎候》云:“按《難經·七難》有:太陰之至,緊大而長;少陰之至,緊小而微;厥陰之至,沈短而敦。後之論者,謂《素問》古本所有,今乃脱落。不知《素問》此條言人迎六陽脉,並無六陰。若寸口六陰,别有弦鈎平體,安得謂肺脾緊大而長,豈不死乎?”詳今《脈經》卷五第二採《扁鵲陰陽脉法》,另有“少陰之脉,緊細動摇;太陰之脉,緊細以長;厥陰之脉,沈短以緊”三條,雖與《内經》非是一書,然亦可証古論此脉時,乃三陽與三陰並俱,故《素問》闕文之説,亦非無據。《癸巳類稿》所言似不可取。

    厥陰有餘,病陰痺〔1〕;不足,病生〔2〕熱痺。滑則病狐疝風〔3〕,濇則病少腹積氣〔4〕。一本作積厥〔5〕。

    少陰有餘,病皮痺癮疹〔6〕;不足,病肺痺〔7〕。滑則病肺風疝〔8〕,濇則病積、溲血。

    太陰有餘,病肉痺寒中〔9〕;不足,病脾痺〔10〕。滑則病脾風疝〔11〕,濇則病積,心腹時滿。

    陽明有餘,病脉痺〔12〕,身時熱;不足,病心痺〔13〕。滑則病心風疝〔14〕,濇則病積,時善驚。

    太陽有餘,病骨痺身重〔15〕;不足,病腎痺〔16〕。滑則病腎風疝〔17〕,濇則病積,時善癲〔18〕疾。

    少陽有餘,病筋痺脇滿〔19〕;不足,病肝痺〔20〕。滑則病肝風疝〔21〕,濇則病積,時筋急目痛。

    〔1〕陰痺 指陰寒一類痺痛,如寒痺、濕痺等。一云陰器中寒痛。《素問》王冰注:“痺謂痛也,陰謂寒也,有餘謂厥陰氣盛滿,故陰發於外而寒痺。”《太素》注:“足厥陰肝脉也,脉循股陰入毛中,環陰器,上抵少腹,故脉氣有餘者,是其陰氣盛,故爲陰痺者,謂陰器中寒而痛。”詳下文有“不足,病生熱痺”句,《素問》王注訓爲寒痺,於義爲勝,《太素》楊注“謂陰器中寒而痛”,恐非是。

    〔2〕生 按此下少陰、太陰及三陽之不足病下皆不言“生”,且本文與上文爲對文,上句“病陰痺”亦無“生”字,疑衍。

    〔3〕狐疝風 《太素》注:“厥陰脉氣滑者,陽氣盛微熱,以其氣盛,微熱乘陰,故爲狐疝風也。風,氣也。狐夜不得尿,日出方得,人之所病與狐同,故曰狐疝。一曰孤疝,謂三焦孤府爲疝,故曰孤疝也。”楊氏此解,不知何據,姑存之。狐疝,詳見卷二第五注。

    〔4〕少腹積氣 積氣,明抄本作“積厥”,《太素》作“積厥氣”。濇脉爲精血虧少,氣滯血瘀,邪留於少腹,故病氣積。

    〔5〕一本作積厥 明抄本無此校,另有“《素問》無厥字”五字校文。今本《素問》作“積氣”,與本經合。

    〔6〕皮痺癮疹 皮,明抄本無。癮下有“音隱”二小字音注,疹作”,下有“音軫”二小字音注。按,疹之俗體。皮痺,病名。癮疹,亦作胗,《集韻·隱韻》:,胗,皮小起兒。”《素問》王冰注:“腎水逆,連於肺母故也。足少陰脉從腎上貫肝鬲,入肺中,故有餘病皮痺隱軫。”《張氏醫通》卷六云:“皮痺者,寒痺也。邪在皮毛,癮疹風瘡,搔之不痛,初起皮中如蟲行狀。”

    〔7〕肺痺 《太素》作“腎痺”,楊上善注:“少陰之肺,虚受寒濕之氣入腎,故爲腎痺。”楊氏雖有此解,然後文太陽不足亦病腎痺,與本經、《素問》合,是此處當作“肺痺”。肺痺,病名。《素問·痺論》云:“肺痺者,煩滿喘而嘔。”此病多由皮痺日久不愈,復感於邪,内傳於肺所致。

    〔8〕肺風疝 《太素》作“腎風疝”,疑誤。肺風疝,病名。多因肺經受寒,内傳入腹所致。腎脉上貫肝膈,入肺中。故少陰脉滑,腎病及肺,而病如是。《素問·大奇論》云:“肺脉沈搏爲肺疝。”

    〔9〕肉痺寒中 肉痺,亦稱肌痺,其証肌膚盡痛,或麻木不仁,或汗出,四肢痿弱。《素問·長刺節論》云:“病在肌膚,肌膚盡痛,名曰肌痺。”寒中,謂邪在脾胃之裏寒病証。《靈樞·五邪》云:“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太陰屬脾,主肌肉,太陰有餘,則寒濕内盛,風冷乘之,故病肉痺寒中矣。

    〔10〕脾痺 病名。《素問·痺論》云:“脾痺者,四肢解墮,發咳嘔汁,上爲大塞。”此病多由肌痺日久不愈,復感於邪,内傳於脾所致。

    〔11〕脾風疝 病名。多因脾經外受風寒濕邪入裏所致。《素問》王冰注:“太陰之脉入腹屬脾絡胃,其支别者復從胃别上鬲,注心中,故爲脾疝。”

    〔12〕脉痺 病名。《張氏醫通》卷六云:“脾痺者,即熱痺也。藏府移熱,復感外邪,客搏經絡,留而不行,其証肌肉熱極,皮膚如鼠走,唇口反裂,皮膚色變。”

    〔13〕心痺 病名。《素問·痺論》云:“心痺者,脉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乾善噫,厥氣上則恐。”此病多由脉痺日久不愈,或心氣虧虚,復感於邪,内犯於心,致使心氣痺阻,脉道不通所致。

    〔14〕心風疝 病名。多因心經外受風寒入腹所致。《素問·脉要精微論》云:“診得心脉而急,此爲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當屬此病。

    〔15〕骨痺身重 骨痺,病名。《素問·長刺節論》云:“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痠痛,寒氣至,名曰骨痺。”太陽主寒水之氣,合於腎,主於骨,太陽有餘,則寒濕乘虚襲之,故發爲骨痺,而身體重痛也。

    〔16〕腎痺 病名。《素問·痺論》云:“腎痺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此病多由骨痺日久不愈,復感於邪,或腎氣不足,爲邪所傷而致。太陽與少陰爲表裏,故太陽不足,則病腎痺。

    〔17〕腎風疝 病名。多因腎經外受風寒入腹所致。

    〔18〕癲 此下明抄本有“音顛”二小字音注。

    〔19〕筋痺脇滿 筋痺,病名。《素問·長刺節論》云:“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痺。”少陽屬膽,合於肝,主於筋,肝經布兩脇,少陽有餘,爲寒濕侵襲肝胆筋脉,故病筋痺而脇滿也。

    〔20〕肝痺 病名。《素問·痺論》云:“肝痺者,夜卧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爲引如懷。”此病多由筋痺日久不愈,復感於邪,或肝氣不調,爲邪所中而致。少陽與厥陰爲表裏,故少陽不足,則病肝痺矣。

    〔21〕肝風疝 病名。多因肝經外受風寒入腹所致。

    按:

    本節主要提出六經有餘不足所發生之病証。指出經脉有餘爲邪氣盛,病程尚短,邪犯五體,則發爲五體痺。經脉不足爲正氣衰,病程已長,邪侵五臟,則發爲五臟痺。同時指出,外感邪氣有餘,循經入腹,亦可發爲疝病,其脉必浮動而滑;内傷正氣不足,氣血凝滯,亦可發爲積病,其脉必沈滯而濇。然上証均屬邪在經脉,以致氣血凝滯,閉塞不通,故其治必從經脉入手。

    關於疝之爲病,本篇論及者有六。考《内經》言此較多,雖有五臟疝、七疝等名稱,然詳者蓋少。從内容觀之,亦反映出我國古代對疝矤懏認識,與後世醫家所論不盡相同。就其基本概念而言,《素問·長刺節論》(見本經卷九第九)云:“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乃爲比較具體的論述。本文指出了三個主要問題:病位在少腹,一也;病証爲腹痛,不得大小便,二也;病因爲得之寒,三也。詳《説文·疒部》:“疝,腹痛也。”《釋名·釋疾病》:“心痛曰疝。疝,詵也。氣詵詵然上而痛也。”又云:“陰腫曰隤,氣下隤也。又曰疝,亦言詵也,詵詵引小腹急痛也。”詵詵,緊貌。如《釋名·釋宫室》:“栅,蹟也,以木作之,上平蹟然也。又謂之徹,徹,緊也,詵詵然緊也。”緊,急也。《廣雅·釋詁》:“緊,急也。”是《説文》與《釋名》所言,與《内經》甚合。即《釋名》言心痛者,亦指當心處而痛,非直言心臟也。其所言隤者,《内經》作“”,《太素》作“頹”,頹即也。隤、、頹,實則一也。《集韻·灰韻》:“隤、、頽、墤,《説文》下墜也。或作、頹、墤,通作穨。”又“、、、,《倉頡篇》:陰病。或作。”所謂疝或疝乃病在陰處,非在少腹也。不得大小便之証,與《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所記亦同,倉公傳驗案中有疝病二,一爲齊郎中令循病,診爲湧疝,其症“令人不得前後溲”。一爲齊北宫司空命婦出於病,診爲“氣疝客於膀胱,難於前後溲”。這與《素問·骨空論》言衝疝“不得前後”之症,用語亦完全相同,皆可明証疝病有是症。在病機方面,《素問·大奇論》則有“腎脉大急沈,肝脉大急沈,皆病疝”一條(見本經本篇下)王冰注云:“疝者,寒氣結聚之所爲也。”又“三陰急爲疝”一條,王冰注云:“氣聚爲疝”。又《漢書·藝文志》載“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顔師古注:“疝,心腹氣病。”《急就篇》顔師古注:“疝,腹中氣疾上下引也。”與王注之義亦合。從《漢·志》著録書名看,可知五臟六腑皆有疝,這不僅説明疝病的範圍較廣,而且是一種大病,故有專著行世。又可証《内經》言諸疝,雖無專篇記載,亦或有亡佚,然皆有所本,重在反映當時有關疝病的一些主要論述。綜觀《内經》現有疝病内容,所言一般疝病,似爲病在腹部,屬氣分之病,有腹部急痛,或少腹有形,大小便不通等症,皆因寒得之,與疝及狐疝之病在陰部者有所别。此《内經》疝病之大要也。至於後世醫書論疝,又别有創新,不得混同,以曲解經義。

    太陰〔1〕厥逆〔2〕,胻〔3〕急攣,心痛引腹〔4〕,治主病者〔5〕。

    少陰厥逆,虚滿嘔變,下泄清〔6〕,治主病者。

    厥陰厥逆,攣,腰痛〔7〕,虚滿,前閉,譫語〔8〕,治主病者。

    三陰俱逆,不得前後〔9〕,使人手足寒,三日死〔10〕。

    太陽厥逆,僵仆,嘔血,善衄〔11〕,治主病者。

    少陽厥逆,機關不利〔12〕,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13〕,項不可以顧,發腸癰,不可治〔14〕,驚者死〔15〕。

    陽明厥逆,喘欬身熱,善驚,衄血,嘔血〔16〕,不可治,驚者死〔17〕。

    手太陰〔18〕厥逆,虚滿而欬,善嘔吐沫〔19〕,治主病者。

    手心主少陰厥逆,心痛引喉,身熱者死,不熱者可治〔20〕。

    手太陽厥逆,耳聾泣出,項不可以顧〔21〕,腰不可以俛仰〔22〕,治主病者。

    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痺,嗌腫痛〔23〕,治主病者。

    〔1〕太陰 《太素》作“足太陰脉”。下文少陰、厥陰及三陽同此例。按後文俱有手經之名,則此處當屬足經。

    〔2〕厥逆 同義複詞,《説文·疒部》:“瘚,逆氣也。”瘚通厥。

    〔3〕胻 此下明抄本有“胻音行,又杭”五小字音注。

    〔4〕胻急攣,心痛引腹 胻,《素問》作“”。按胻與通。足太陰脉從足上行,循胻骨後,屬脾絡胃注心中,故經脉之氣逆上,則小腿拘急攣縮,心痛牽引腹部。

    〔5〕治主病者 言取本經主病腧穴以治之也。《太素》注:“足太陰脉所發之穴,主療此病者也。餘仿此。”《類經》卷十五第三十五注:“謂如本經之左右上下及原俞等穴,各有宜用,當審其所主而刺之也。”

    〔6〕虚滿嘔變,下泄清 清,《太素》作“青”。楊上善注:“下利出青色者,少腹間冷也。”楊氏雖有此解,然義未甚妥。少陰屬腎,少陰經氣厥逆,則腎陽衰於下,不能助脾温運水穀,故下泄清冷也。嘔變,變嘔也。《素問集註》張志聰注:“按嘔變當作變嘔。《靈樞經》云: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言苦寒之味,過傷少陰,轉致中胃虚寒,而變爲嘔逆,與此節大義相同。”《素問識》:“簡按:佛典有變吐之語,知是嘔變、變嘔,乃嘔逆之謂。”少陰,腎也。少陰經氣厥逆,則腎陽虚,不能助中焦腐化水穀,故腹部虚滿而嘔逆。

    〔7〕攣,腰痛 痛,《太素》無。攣上《内經評文·素問》有“急”字。攣,《集韻·霰韻》:“手足曲病。”厥陰脉屬肝,絡諸筋,故經氣厥逆,則筋脉拘攣而腰痛。

    〔8〕虚滿,前閉,譫語 譫語,《素問》、《太素》均作“譫言”,義同。厥陰脉環陰器,抵少腹,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故經氣厥逆,則腹部虚滿,小便不通,言語譫妄。前,小便也。

    〔9〕不得前後 前,小便;後,大便。此言大小便不通。

    〔10〕三日死 三陰俱逆則臟氣絶,《素問·陽明脉解》云:“厥逆連藏則死,連經則生。”以其三陰絶,故三日死也。

    〔11〕僵仆,嘔血,善衄 仆下明抄本有“音付”二小字音注。僵仆,强直仆倒也。《太素》注:“後倒曰僵,前倒曰仆。”按楊注爲析言其義,而此處則係同義複詞,僵亦仆、仆亦僵也。《史記·蘇秦列傳》:“佯僵而酒”司馬貞索隱:“僵,仆也。”《漢書·鄒陽傳》:“卒仆濟北。”顔師古注:“仆,僵也。”《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善暴僵仆。”王冰注:“筋骨强直而不用,卒倒而無所知也。”足太陽脉起目内眥,從巔入絡腦,挾脊抵腰中。故經氣厥逆,則僵仆;迫血上溢,則嘔血、善衄。

    〔12〕機關不利 機關,《素問·骨空論》云:“俠髖爲機……膕上爲關。”此泛指關節而言。《類經》卷十五第三十五注:“機關者,筋骨要會之所也。膽者,筋其應,少陽厥逆則筋不利,故爲此機關腰項之病。”

    〔13〕行 運動也。《周易·乾》:“天行健。”孔穎達正義:“行者,運動之稱。”

    〔14〕發腸癰,不可治 腸,明抄本無。《太素》注:“發腸癰病,猶可療之。”蕭延平按:“不可治,不字……據本注應作猶。”《素問釋義》云:“腸癰五字衍。”《素問》王冰注:“發腸癰則經氣絶,故不可治。”兩説並存,待考。

    〔15〕驚者死 《太素》注:“腸癰氣逆,傷膽死也。”蓋少陽屬膽,主驚,腸癰氣逆連臟,故發驚。驚則神亂,故死也。

    〔16〕喘欬身熱,善驚,衄血,嘔血 衄血,《素問》、《太素》均作“衄”,義同。足陽明經脉循喉嚨,入缺盆。故經氣厥逆,則爲喘咳,逆氣乘肺也。陽明主肌肉,故爲身熱。熱甚動肝,故發驚。陽明之脉起於鼻,屬於胃,經氣厥逆,故爲衄血、嘔血。

    〔17〕不可治,驚者死 《素問》無此六字。按六字已見前條,且上文已有“善驚”二字,疑此六字衍。

    〔18〕陰 此下《太素》有“脉”字。下手心主少陰、手太陽、手陽明少陽同此例。

    〔19〕虚滿而欬,善嘔吐沫 吐,《素問》無,《太素》作“唾”。唾,亦吐也。《禮記·曲禮》:“讓食不唾。”手太陰脉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故經氣上逆,則胃中虚滿,咳嗽,喜嘔吐涎沫也。

    〔20〕身熱者死,不熱者可治 《素問》作“身熱死,不可治”。《太素》注:“心包之脉歷絡三焦,故心受邪而痛,遍行三焦,致令身熱,名真心痛,死不可療。若身不熱,是則逆氣不周三焦,故可療之也。”

    〔21〕耳聾泣出,項不可以顧 《素問》王冰注:“手太陽脉支别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鋭眥,却入耳中。其支别者,從頰上抵鼻至目内眥,故耳聾泣出,項不可以顧也。”

    〔22〕腰不可以俛仰 《素問》王冰注:“腰不可以俛仰,脉不相應,恐占錯簡文。”按膀胱足太陽之脉,挾脊抵腰中,其是動病有脊痛、腰似折之症,是主筋所生病,亦有腰痛症,故王注“脉不相應”之説非是。

    〔23〕發喉痺,嗌腫痛 痛,明抄本作“痘”,疑誤。《素問》、《太素》均作“痓”,《素問》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痓作痙。”按痓,痙之誤也。然上文有“喉痺,嗌腫”句,則此處仍以本經作“痛”義勝。手陽明脉從缺盆上頸,手少陽脉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二脉皆近喉嗌,故經氣厥逆,則發喉痺,咽嗌腫痛也。

    按:

    本文言厥,非指手足寒冷之厥,乃經脉之氣逆上之厥。《内經》論厥,其病非一。如本經卷七第三云:“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是亦氣逆上之厥也。又“三陰厥逆,不得前後,使人手足寒”一條,亦可証本文非手足寒之厥,否則,再云“手足寒”症,於理則不通矣。故氣逆上之厥與手足寒之厥,需詳辨焉。

    來疾去徐,上實下虚,爲厥癲疾〔1〕。來徐去疾〔2〕,上虚下實,爲惡風〔3〕也。故中惡風者,陽氣受也〔4〕。有脉俱沈細數者,少陰厥也〔5〕。沈細數散者,寒熱也〔6〕。浮而散者,爲眴音順。仆〔7〕。諸浮而不躁者,皆在陽,則爲熱;其有躁者在手〔8〕。諸細而沈者,皆在陰,則爲骨痛;其有静者,在足〔9〕。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脉也,溏泄及便膿血〔10〕。諸過者切之〔11〕,其〔12〕濇者,陽氣有餘也〔13〕;滑者,陰氣有餘也〔14〕。陽氣有餘,則爲身熱無汗〔15〕;陰氣有餘,則爲多汗身寒〔16〕;陰陽有餘,則爲無汗而寒〔17〕。推而外之,内而不外者,有心腹積也〔18〕。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者,中有熱也〔19〕。推而上之,下而不上者,腰足清也〔20〕。推而下之,上而不下者,頭項痛也〔21〕。按之至骨,脉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痺也〔22〕。

    〔1〕來疾去徐,上實下虚,爲厥癲疾 上實下虚,爲厥癲疾,明抄本無此八字,疑脱。癲,《素問》作“巔”。厥癲疾,此指厥氣上逆而致顛仆一類疾病。《太素》注:“來疾陽盛,故上實也;去徐陰虚,故下虚也。上實下虚,所以發癲疾也。”

    〔2〕來徐去疾 明抄本無此四字,疑脱。

    〔3〕惡風慣説非一。一指惡厲風邪。《素問集註》張志聰注:“風之惡厲者,從陽而直入於陰,是以去疾下實也。”《素問直解》注:“上虚下實,則經脉不和,故爲惡風。惡風,癘風也。”二指惡風証。《太素》注:“上虚受風,故惡風也。”《素問發微》注:“其病當爲惡風証焉。正以人之感風者,陽氣受之,陽爲表,今上虚則表虚,風必易感,故不得不惡風也。”聯係下文,當以前説義勝。

    〔4〕故中惡風者,陽氣受也 《太素》無此九字。詳此文與上下文不屬,疑是後人黏注。

    〔5〕有脉俱沈細數者,少陰厥也 有脉俱,明抄本無此三字,沈上有“一作厥俱”四字校文,是别本有作“厥俱沈細數者,少陰厥也”。脉,《太素》無。今從本經。《類經》卷六第二十一注:“沈細者,腎之脉體也,兼數則熱,陰中有火也,故爲少陰之陽厥。”《素問·厥論》云:“陰氣衰於下,則爲熱厥。”又云:“熱厥足下熱。”正此義也。

    〔6〕沈細數散者,寒熱也 脉沈細爲陰,數散爲陽,陰不制陽,故發爲寒熱。《素問》王冰注:“陽干於陰,陰氣不足,故寒熱也。”

    〔7〕浮而散者,爲眴仆 眴,《集韻·真韻》:“目眩也。”仆,仆倒也。《素問·經脉别論》:“度水跌仆。”王冰注:“仆,謂身倒也。”《素問》王冰注:“脉浮爲虚,散爲不足,氣虚而血不足,故爲頭眩而仆倒也。”

    〔8〕諸浮而不躁者,皆在陽,則爲熱;其有躁者在手 躁,明抄本作”,此下有“音躁”二小字音注。按當爲“”之誤爲趮之俗體,猶爲躁之俗體。《説文·走部》:“趮,疾也。”《管子·心術》:“趮者不静。”是趮亦有動義。《集韻·号韻》:“趮,躁。《説文》:疾也。或作躁。”是趮與躁同。諸浮而不躁,《太素》作“諸浮而躁”;其有躁者在手,作“其右躁者,在左手”。考前後文義,當以本經爲是。此言發熱証,若脉浮不躁疾,爲病在足三陽經;若浮而躁疾,爲病在手三陽經。此與《靈樞·終始》“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義同。《素問》王冰注:“言大法也。但浮不躁,則病在足陽脉之中;躁者,病在手陽脉之中也。”《類經》卷六第二十一注:“脉浮爲陽,而躁則陽中之陽,故但浮不躁者,皆屬陽脉,未免爲熱。若浮而兼躁,乃爲陽極,故當在手。在手者,陽中之陽,謂手三陽經也。”此説亦通。

    〔9〕諸細而沈者,皆在陰,則爲骨痛;其有静者,在足 此言骨痛之病,若脉沈細者,爲病在陰分;若沈細而静,爲病在足三陰經。《素問》王冰注:“細沈而躁,則病生於手陰脉之中;静者,病生於足陰脉之中也。”《類經》卷六第二十一注:“沈細爲陰,而静則陰中之陰,故脉但沈細者,病在陰分,當爲骨痛。若沈細而静,乃爲陰極,故當在足。在足者,陰中之陰,謂足三陰經也。

    〔10〕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脉也,溏泄及便膿血 溏泄及便膿血,原脱,據明抄本、《素問》、《太素》補。泄,《素問》作“洩”,乃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字,義同“泄”。《素問》王冰注:“代,止也。數動一代,是陽氣之生病,故言病在陽之脉。所以然者,以洩利及膿血,脉乃爾。”王注義猶未盡,《素問集註》張志聰注:“陽熱在經,故脉數動。熱傷血分,故便膿血。經血下洩,故一代也。”溏泄,便稀泄也。《廣雅·釋言》:“溏,淖也。”淖者,泥淖也,亦若稀泥狀。

    〔11〕諸過者切之 原脱,據明抄本、《素問》、《太素》補。《素問吴註》注:“過,脉失其常也。”

    〔12〕其 明抄本、《素問》、《太素》均無,疑衍。

    〔13〕濇者,陽氣有餘也 《素問》王冰注:“陽有餘則血少,故脉濇。”

    〔14〕滑者,陰氣有餘也 《類經》卷六第二十一注:“陰氣有餘則血多,故脉滑。”

    〔15〕陽氣有餘,則爲身熱無汗 《類經》卷六第二十一注:“陽有餘者,陰不足也,故身熱無汗。”

    〔16〕陰氣有餘,則爲多汗身寒 《類經》卷六第二十一注:“陰有餘者,陽不足也,故多汗身寒,以汗本屬陰也。”

    〔17〕陰陽有餘,則爲無汗而寒 而,明抄本無。《素問》王冰注:“陽餘無汗,陰餘有寒,若陰陽有餘,則當無汗而寒也。”《類經》卷六第二十一注:“陽餘無汗,以表實也;陰餘身寒,以陰盛也。陰陽有餘,陰邪實表之謂也。”

    〔18〕推而外之,内而不外者,有心腹積也 也,明抄本無。《類經》卷六第二十一注:“此下言察病之法,當推求於脉以決其疑似也。凡病若在表而欲求之於外矣,然脉則沈遲不浮,是在内而非外,故知其心腹之有積也。”

    〔19〕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者,中有熱也 中下明抄本有“《素問》作身”四字校文,無“也”字。據上文“推而内之,外而不内”文義推之,中作“身”義勝。中者,内也。《類經》卷六第二十一注:“凡病若在裏而欲推求於内矣,然脉則浮數不沈,是在外而非内,故知其身之有熱也。”

    〔20〕推而上之,下而不上者,腰足清也 下而不上者,明抄本作“下者”,此後有“《素問》作上而不下”七字校文。今本《素問》、《太素》均同明抄本校文。又“腰足清也”,明抄本作“腰清至足”。清,《太素》則作“凊”。按清本作“凊”,《説文·部》:“凊,寒也。”《集韻·勁韻》:“凊,或作清。”《類經》卷六第二十一注:“凡推求於上部,然脉止見於上,而下部則弱,此以有升無降,上實下虚,故腰足爲之清冷也。”

    〔21〕推而下之,上而不下者,頭項痛也 也,明抄本無。痛下有“《素問》作下而不上”七字校文。今本《素問》、《太素》均同明抄本校文。《類經》卷六第二十一注:“凡推求於下部,然脉止見於下,而上部則虧,此有降無升,清陽不能上達,故爲頭項痛也。”

    〔22〕按之至骨,脉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痺也 者,明抄本無。身有痺也,《太素》作“身寒有痺”,義均通。《類經》卷六第二十一注:“按之至骨沈,陰勝也。脉氣少者,血氣衰也。正氣衰而陰氣盛,故爲是病。”

    按:

    本文言推而外之、推而内之、推而上之、推而下之等内容,文簡而義晦,諸家説解不一。楊上善從刺法解之,言推鍼而外、推鍼而内、推鍼向上、推鍼向下。然本文前後俱言脉診,故此解似有不妥。王冰則謂“脉附臂筋,取之不審”,故需推筋而遠、推筋而近、按之尋之。馬蒔、吳崑等説亦近乎是。此説亦似不切于事。惟張介賓之解於理尚順,故暫從之。

    經脉第一下

    本篇自“三陽爲經”至“沈爲膿胕也”,見《素問·陰陽類論》、《太素·脉論》;自“三陽獨至者”至“三陽之病也”,見《素問·著至教論》、《太素·脉論》;自“黄帝問曰:脉有四時動奈何”至“此六者,持脉之大法也”,見《素問·脉要精微論》、《太素·四時脉診》;自“赤,脉之至也”至“得之沐浴清水而卧”,見《素問·五藏生成》、《太素·色脉診》;自“形氣有餘”至“形氣不足生”,見《素問·方盛衰論》;自“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至“名曰逆四時也”,見《素問·玉機真藏論》、《太素·四時脉診》;自“曰:願聞虚實之要”至“左手閉鍼孔也”,見《素問·刺志論》、《太素·虚實脉診》;自“脉小色不奪者,新病也”至“陽有餘,爲熱中也”,見《素問·脉要精微論》、《太素·五藏脉診》;自“腹脹身熱脉大”至“是謂逆治”,見《靈樞·玉版》;自“熱病脉静汗已出”至“脉堅搏,是五逆也”,見《靈樞·五禁》;自“五實死,五虚死”至“此其候也”,見《素問·玉機真藏論》、《太素·虚實脉診》;自“心脉滿大,癎痓筋攣”至“季秋而死”,見《素問·大奇論》;其中自“心脉滿大,癎痓筋攣”至“肝脉大急沈”,見《太素·五藏脉診》;自“肝腎脉并沈爲石水”至“并小弦欲爲驚”,見《太素·經脉厥》;自“心脉揣滑急爲心疝”至“二陽急爲驚”,見《太素·寒熱相移》;自“脾脉外鼓沈,爲腸澼”至“季秋而死”,見《太素·五藏脉診》。

    提要:本篇主要説明三陰三陽之生理功能及其病理變化,指出色、脉、形氣、虚實等脉証結合之辨証方法,以及五逆、五實、五虚之脉証,並據五臟所見各種脉象之主病,推斷其病機和預後。

    三陽爲經〔1〕,二陽爲維〔2〕,一陽爲遊部〔3〕。三陽者,太陽也〔4〕,至手太陰〔5〕弦浮而不沈,決以度,察以心,合之《陰陽》之論〔6〕。二陽者,陽明也,至手太陰弦而沈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7〕。一陽者,少陽也,至手太陰上連人迎弦急懸不絶〔8〕,此少陽之病也,搏陰則死〔9〕。三陰者,六經之所主也〔10〕,交於太陰〔11〕,伏鼓不浮,上空至心〔12〕。二陰至肺〔13〕,其氣歸於膀胱,外連脾胃〔14〕。一陰獨至〔15〕,經絶氣浮,不鼓鈎而滑〔16〕。此六脉者,乍陰乍陽,交屬相并〔17〕,繆通五藏,合於陰陽〔18〕。先至爲主,後至爲客〔19〕。

    〔1〕三陽爲經 《太素》注:“三陽,足太陽也,膀胱脉也。足太陽從二目内眥,上頂分爲四道,下項,并正别脉上下六道,以行於背與身,爲經也。以是諸陽之主,故得惣名也。”惣爲揔之譌,揔爲總之别體。《類經》卷十三第七注:“經,大經也。周身之脉,惟足太陽爲巨,通巔下背,獨統陽分,故曰經。”

    〔2〕二陽爲維 《太素》注:“二陽,足陽明脉也,以是二陽之惣,故得名也。足陽明脉,胃脉者也,爲經胳海,從鼻而起下咽,分爲四道,并正别脉六道,上下行腹,綱維於身,故曰爲維也。”《類經》卷十三第七注:“維,維絡也。陽明經上布頭面,下循胸腹,獨居三陰之中,維絡於前,故曰維。”

    〔3〕一陽爲遊部 遊,《素問》、《太素》均作“游”。按游與遊通。《書經·五子之歌》:“乃盤遊無度。”《文選·補亡詩》李善注引作“游”。《太素》注:“一陽,足少陽膽脉者也。足少陽脉以是少陽,故曰一陽。游部有三部:頭法於天,以爲上部;腰下法地,以爲下部;腰中法人,以爲中部。此一少陽,起目外眥,胳頭分爲四道,下缺盆,并正别脉上下,主經營百節,流氣三部,故曰游部也。”《類經》卷十三第七注:“少陽在側,前行則會於陽明,後行則會於太陽,出入於二陽之間,故曰遊部。”

    〔4〕三陽者,太陽也 《素問》、《太素》均作“三陽者,太陽爲經,三陽脉”,連下句讀。考下文有“二陽者,陽明也”,“一陽者,少陽也”,當以本經爲是。

    〔5〕陰 此下原有“而”字,律以下文“陽明”、“少陽”脉,當無此字,明抄本、《素問》均無,據删。

    〔6〕合之《陰陽》之論 明抄本無此六字。《素問》王冰注:“太陽之脉洪大以長,今弦浮不沈,則當約以四時高下之度而決斷之,察以五藏異同之候而參合之,以應《陰陽》之論,知其臧否耳。”按:“《陰陽》之論”,王注義不甚明,詳《素問》此篇本文前有“帝曰:却念《上下經》,《陰陽》、《從容》,子所言貴,最其下也”之文,楊上善、王冰對《陰陽》、《從容》均未詳解,《類經》卷十三第七注:“《上下經》,古經也。《陰陽》、《從容》,其篇名也。”此解似不確。文中《陰陽》、《從容》與《上下經》並列,當亦是古醫籍名,故此所謂“《陰陽》之論”,即上引《素問》此前文之“《陰陽》”也。

    〔7〕炅至以病皆死 炅,明抄本作“熱”,疑係避宋太宗趙炅諱改字。《素問》王冰注:“炅,熱也。陽明之脉浮大而短,今弦而沈急不鼓者,是陰氣勝陽,木來乘土也。然陰氣勝陽,木來乘土,而反熱病至者,是陽氣之衰敗也,猶燈之焰欲滅反明,故皆死也。”以,猶而也。炅至以病,即炅至而病也。

    〔8〕上連人迎弦急懸不絶 《太素》注:“陽氣始生,故曰少陽。少陽脉至寸口,乍疏乍數,乍長乍短,平也。今見手太陰寸口並及喉側胃脉人迎二處之脉,並弦急懸微不斷絶,是爲少陽之病也。”《素問》王冰注:“懸者,謂如懸物之動摇也。”按“懸不絶”,與“懸絶”相對。詳經文多處言脉象“懸絶”,如《素問·陰陽别論》言肝至懸絶、心至懸絶、肺至懸絶、腎至懸絶、脾至懸絶,皆死証。又如《素問·玉機真藏論》言“春得肺脉,夏得腎脉”等,“其至皆懸絶沈濇者,命曰逆四時”(在本篇後文),意指脉之懸浮無根而又有所絶止之象,故皆爲不治之証。此言“懸不絶”,當指脉雖懸浮無根,但尚未有絶止之象,故爲病脉而不爲死証也。

    〔9〕搏陰則死 搏,明抄本作“揣”,此下並有“《素問》作摶”四字校文。今本《素問》、《太素》均作“專”。按揣與搏、摶,經文中常混用。如本篇後文有“心脉揣滑急”、“肺脉沈揣”等語,其“揣”字《素問》俱作“搏”,可証。又,揣與摶、專,音近義通。《漢書·賈誼傳》:“何足控揣。”如淳曰:“控,引也;揣音團。控摶,玩弄愛生之意也。”《史記·秦始皇本紀》:“摶心壹志。”司馬貞索隱:“摶,古專字。”而搏與摶,古亦混用。《周禮·考工記》:“摶埴之工二。”鄭玄注:“摶之言拍也。”校勘記則云:“嘉靖本、閩監毛本摶作搏。”又《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因搏三國之兵。”漢墓帛書《戰國策》搏作“槫”。槫與摶通,《楚辭·九章·橘頌》:“圓果摶兮。”舊注:“摶,一作槫。”《太素》注:“專陰無陽。”《素問》王冰注:“專,獨也。言其獨有陰氣而無陽氣則死。”《類經》卷十三第七注:“少陽厥陰皆從木化,若陽氣厥絶,則陰邪獨盛,弦搏至極,是曰專陰,專陰者死也。”結合下文“一陰獨至”之義,此文義取“專陰”爲是。又少陽當在陽部,然若獨見於陰部,或亦專陰之義也。

    〔10〕三陰者,六經之所主也 《太素》注:“三陰,太陰也。六經謂太陰、少陰、厥陰之脉,手足兩箱,合有六脉也。此六經脉,惣以太陰爲主。太陰有二,足太陰受於胃氣,與五藏六府以爲資糧;手太陰主五藏六府之氣,故曰六經所主也。”《素問》王冰注:“三陰者,太陰也。言所以諸脉皆至於手太陰者何耶?以是六經之主故也。六經謂三陰三陽六經脉也。所以至手太陰者何?以肺朝百脉之氣,皆交會於氣口也。”按此言脉之義,當以王注爲是。

    〔11〕交於太陰 太陰,此謂手太陰氣口也。交於太陰者,言脉氣皆交會於氣口也。交,會合也。《太素》注:“交,會也。”《楚辭·思美人》:“備以爲交佩。”王逸注:“交,合也。”

    〔12〕伏鼓不浮,上空至心 空,《素問》王冰注作“控”,是空亦作控。《素問校訛》云:“古抄本空作控。”與王注合。據此,則空當爲控之同音通假。至心,明抄本、《素問》、《太素》均作“志心”,王冰謂“志心”乃“七節之傍中有小心”之小心;楊上善注:“肺氣手太陰脉寸口,見時浮濇,此謂平也。今見寸口伏鼓不浮,是失其常也,腎脉足少陰貫脊屬骨(按當爲腎之誤)胳膀胱,從腎貫肝上鬲入肺中,從肺出肺(按當爲胳之誤)心,肺氣下入腎志,上入心神之空也。”按楊、王二注似難從。又後文“一陰一陽代絶,陰氣至心”,文亦可証“至心”爲是。今仍從本經“至心”義,蓋此言三陰者,當指足太陰也,該脉“其支者,復從胃别上鬲,注心中”,故脉見伏鼓不浮者,則向上控引而至於心也。

    〔13〕二陰至肺 明抄本作“三陰至肝”,恐係抄誤。《太素》“肺”作“脉”。按此前三陰與此後一陰,均詳言脉狀,而此不言者,疑有脱文。《素問釋義》注:“二陰不言脉,缺文可知。”此説是。《類經》卷十三第七注:“二陰至肺者,言腎脉之至氣口也。……腎脉上行,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出氣口,是二陰至肺也。”

    〔14〕外連脾胃 二陰而云外連脾胃,義不甚明,姑引二注,以供參考。《太素》注:“外連脾胃者,脾胃爲藏府之海,主出津液,以資少陰,少陰在内,外與脾胃藏府相之者也。”《類經》卷十三第七注:“肺在上,腎在下,脾胃居中,主其升降之柄,故曰外連脾胃也。外者,腎對脾言,即上文三陰爲表、二陰爲裏之義。”

    〔15〕一陰獨至 《素問·經脉别論》云:“一陰至,厥陰之治也。”《太素》注:“一陰,厥陰也。厥陰之脉,不兼餘脉,故爲獨也。”又《類經》卷十三第七注:“一陰獨至,厥陰脉勝也。……但弦無胃。”義亦通。

    〔16〕經絶氣浮,不鼓鈎而滑 《類經》卷十三第七注:“厥陰本脉,當耎滑弦長,陰中有陽,乃其正也。若一陰獨至,則經絶於中,氣浮於外,故不能鼓鈎而滑,而但弦無胃,生意竭矣。”

    〔17〕乍陰乍陽,交屬相并 交屬,交互連屬也。班固《西都賦》:“陂池交屬。”并,聚也。《後漢書·張衡傳》:“魚矜鱗而并凌兮。”李賢注:“并,猶聚也。”此言三陰三陽六脉,時見陰脉,時見陽脉,交互連屬相聚於氣口也。

    〔18〕繆(jiū糾)通五藏,合於陰陽 繆,交錯也。《後漢書·與服志上》:“金薄繆龍。”李賢注引徐廣曰:“繆,交錯之形。”此言三陰三陽六脉與五臟六腑交錯相通,陰脉通於五臟,陽脉通於六腑,而與陰陽之論相合也。

    〔19〕先至爲主,後至爲客 此言陰陽六脉交互見於氣口,而至有先後,故當分清主客以治之。《太素》注:“陰陽之脉見寸口時,先至爲主,後至爲客也。假令先得肝脉,肝脉爲主,後有餘脉來乘,即爲客也。”《素問》王冰注:“脉氣乍陰見陽,乍陽見陰,何以别之?當以先至爲主,後至爲客也。至,謂至寸口也。”《類經》卷十三第七注:“陽脉先至,陰脉後至,則陽爲主而陰爲客;陰脉先至,陽脉後至,則陰爲主而陽爲客。此先至爲主、後至爲客之謂也。”以上三説,雖於義皆可通,然結合上文言“此六脉者,乍陰乍陽”之義,似當以王注爲是。

    三陽爲父〔1〕,二陽爲衛〔2〕,一陽爲紀〔3〕。三陰爲母〔4〕,二陰爲雌〔5〕,一陰爲獨使〔6〕。二陽一陰,陽明主病〔7〕,不勝一陰,脉耎而動,九竅皆沈〔8〕。三陽一陰,太陽脉勝,一陰不能止,内亂五藏,外爲驚駭〔9〕。二陰二陽,病在肺〔10〕,少陽一作陰〔11〕。脉沈,勝肺傷脾,故外傷四肢〔12〕。二陰一陽皆交至,病在腎〔13〕,駡詈妄行,癲疾爲狂〔14〕。二陰一陽,病出於腎〔15〕,陰氣客遊於心脘,下空竅隄,閉塞不通〔16〕,四支别離〔17〕。一陰一陽代絶〔18〕,此陰氣至心,上下無常,出入不知,喉嗌乾燥,病在土脾〔19〕。二陽三陰至陰皆在〔20〕,陰不過陽,陽氣不能止陰,陰陽竝絶〔21〕,浮爲血瘕,沈爲膿胕也〔22〕。

    〔1〕三陽爲父 《太素》注:“三陽,太陽也。太陽之脉在背,管五藏六府氣輸以生身,尊比之於天,故爲父也。”《素問》王冰注:“父所以督濟群小,言高尊也。”二説似異,義亦近矣。

    〔2〕二陽爲衛 《太素》注:“二陽,陽明也。陽明脉在腹,經絡於身,故爲衛。”《素問》王冰注:“衛所以却禦諸邪,言扶正也。”按二陽爲衛之説,雖諸書皆同,楊、王二家亦隨文順釋,然証之上文,終疑有誤。詳《素問》此前有“雷公曰:臣悉盡意,受傳經脉,頌得從容之道,以合從容,不知陰陽,不知雌雄”之間,王冰注謂“不知陰陽尊卑之次,不知雌雄殊目之義”,而此文則是黄帝對陰陽雌雄等之答語,故父母、雌雄,按陰陽屬性亦皆當相對爲文。然二陰爲雌與二陽爲衛,義難協矣。且“二陰爲雌”句,王冰注云:“雌者,陰之目也。”若“二陽爲衛”,則陽無目矣。又《素問·金匱真言論》、《素問·著至教論》、《素問·疏五過論》等,亦均有雌雄之説,是雌雄者,實具有陰陽對等之義。故疑“二陽爲衛”,乃涉上“二陽爲維”致誤。詳從韋得聲與從佳得聲之字,亦多有相假者,而維與雄形相近,是本文當爲“二陽爲雄”之誤。

    〔3〕一陽爲紀 一陽,少陽也。紀,綱紀也。《書經·五子之歌》:“亂其紀綱。”蔡大寶傳:“大者爲綱,小者爲紀。”少陽遊行出入於太陽、陽明之間,綱紀形氣,故云一陽爲紀。《素問》王冰注:“紀所以綱紀形氣,言其平也。”

    〔4〕三陰爲母 三陰,太陰也。脾爲胃行其津液,滋養諸經,故稱爲母。《素問》王冰注:“母所以養諸子,言滋生也。”

    〔5〕二陰爲雌 二陰,少陰也。腎藏精,主生殖,故爲雌。《素問》王冰注:“雌者,陰之目也。”

    〔6〕一陰爲獨使 《太素》注:“一陰,厥陰也,厥陰之脉,唯一獨行,故曰獨使也。”《素問》王冰注:“一陰之藏,外合三焦,三焦主謁導諸氣,名爲使者,故云獨使也。”《素問發微》注:“厥陰爲裏之遊部,將軍謀慮,所以爲獨使也。”《類經》卷十三第七注:“使者,交通終始之謂。陰盡陽生,惟厥陰主之,故爲獨使。”諸家説解不一,義尚未安。按諸陰脉中,唯足厥陰脉起於大趾叢毛之際,行腹脇,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脉會於巔,有如陰脉之使者,獨得與陽脉相交通矣。“一陰爲獨使”,義或本乎此。

    〔7〕二陽一陰,陽明主病戺下原有“脾”字,原校云:“一本無脾字。”明抄本無此校文。《素問》、《太素》均無“脾”字。按“脾”字在此義甚難通,故據删。二陽,陽明胃也;一陰,厥陰肝也。二經合病,木邪乘土,肝氣犯胃,故爲陽明主病。《素問》王冰注:“一陰,厥陰肝木氣也。二陽,陽明胃土氣也。木土相薄,故陽明主病也。”

    〔8〕不勝一陰,脉耎而動,九竅皆沈 脉、而,明抄本無。《素問》王冰注:“木伐其土,土不勝木,故云不勝一陰。脉耎而動者,耎爲胃氣,動謂木形,土木相持,則胃氣不轉,故九竅沈滯而不通利也。”

    〔9〕内亂五藏,外爲驚駭 駭下明抄本有“音海”二小字音注。此言足太陽膀胱與厥陰肝合病,陽熱内盛,燔灼五臟肝木,故發爲驚駭之病。《素問》王冰注:“三陽,足太陽之氣,故曰太陽勝也。木生火,今盛陽燔木,木復受之,陽氣洪盛,内爲狂熱,故内亂五藏也。肝主驚駭,故外形驚駭之狀也。”

    〔10〕二陰一陽,病在肺 二陰一陽,原作“二陰二陽”,《素問》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及《甲乙經》、《太素》等,並云二陰一陽。”今本《太素》同新校正,是知本經亦原作“二陰一陽”,故據改。二陰,少陰心也。一陽,少陽膽也。心主君火,膽主相火,火乘金位,故病在肺。

    〔11〕一作陰 明抄本無此校文。

    〔12〕少陽脉沈,病肺傷脾,故外傷四肢 少陽,《素問》作“少陰”,不若本經義勝。少陽之脉沈滯不利,乃膽火鬱結之象。火邪乘金則病肺,木郁犯土則傷脾。脾主四肢,脾病故傷四肢。

    〔13〕二陰二陽皆交至,病在腎 《素問》王冰注:“二陰爲腎水之藏也,二陽爲胃土之府也。土氣刑水,故交至而病在腎也。”

    〔14〕駡詈妄行,癲疾爲狂 以胃盛水虚,陽明邪實,動火擾神,故病罵詈妄行,癲病轉而爲狂也。

    〔15〕二陰一陽,病出於腎 二陰,少陰腎也。一陽,少陽三焦、心包也。腎主水,三焦、心包主相火,二者合病,則水上干火,故云病出於腎。《素問》王冰注:“一陽,謂手少陽三焦、心主,火之府也。水上干火,故火病出於腎。”

    〔16〕陰氣客遊於心脘,下空竅隄,閉塞不通 隄下明抄本有“音堤”二小字音注。陰氣,《太素》作“陽氣”。隄,《素問》、《太素》均作“堤”。按隄與堤二字古通。脘,《太素》作“管”,脘、管,音義亦同。《太素》注:“心管下空竅,皆悉堤障閉塞不通利也。心管,心系也。”《素問》王冰注:“空竅陰客上游,胃不能制,胃不能制是土氣衰,故脘下空竅皆不通也。言堤者,謂如堤堰不容泄漏。”《類經》卷十三第七注:“腎脉之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故陰氣盛則客遊於心脘也。陰邪自下而上,陽氣不能下行,故下焦空竅若有堤障而閉塞不通。”按諸注以名詞解“堤”者,誤也。故句讀不清,語義不明。堤,動詞,《説文·土部》:“堤,滯也。”又《説文·水部》:“滯,凝也。”是堤者,凝滯也。空通孔,與竅義同。此言陰氣客於心脘,下部孔竅凝滯,閉塞不通也。

    〔17〕四支别離 《太素》注:“胃主四支,故不通爲四支之病也。手足各不用,不相得,故曰别離之也。”《類經》卷十三第七注:“清陽實四支,陽虚則四支不爲用,狀若别離於身者矣。”《黄帝内經素問校注語譯》注:“别離,疑應作剖梨,聲誤。《淮南·齊俗訓》:剖,判梨,分也。四支剖梨,是描寫四支懈散,如剖分然也。”又按别,亦或爲“北”字,如《三國志·虞翻傳》裴松之引翻《别傳》:“分北三苗。”北,古别字,又可訓背。背離,則與楊注“手足各不用,不相得”義近。

    〔18〕一陰一陽代絶 《素問》王冰注:“一陰,厥陰脉;一陽,少陽脉,並木之氣也。代絶者,動而中止也。以其代絶,故爲病也。”

    〔19〕此陰氣至心……病在土脾 陰,明抄本無,疑脱;嗌下有“音益”二小字音注。《素問》王冰注:“木氣生火,故病生而陰氣至心也。夫肝膽之氣,上至頭首,下至腰足,中主腹脇,故病發上下無常處也。若受納不知其味,竅寫不知其度,而喉咽乾燥者,喉嚨之後屬咽,爲膽之使,故病則咽喉乾燥,雖病在脾土之中,蓋由肝膽之所爲爾。”

    〔20〕二陽三陰至陰皆在 二陽,足陽明胃也;三陰,手太陰肺也;至陰,足太陰脾也。三經合病,故曰皆在。

    〔21〕陰不過陽,陽氣不能止陰,陰陽竝絶 過下明抄本有“於”字;竝下有“音並”二小字音注。竝與“並”同。《類經》卷十三第七注:“脾胃相爲表裏,病則倉廩不化;肺布氣於藏府,病則治節不行。故致陰不過陽,則陰自爲陰,不過入於陽分也。陽氣不能止陰,則陽自爲陽,不留止於陰分也。若是者,無復交通,陰陽並絶矣。”按止,與“至”通。《詩經·小雅·青蠅》:“止于樊。”《漢書·昌邑王傳》引作“至”。詳上文曰“陰不過陽”,則此“陽不能止陰”者,即陽不至陰,故下文復云“陰陽並絶”,義合於此。

    〔22〕浮爲血瘕,沈爲膿胕也 瘕下明抄本有“音賈”二小字音注。也下《素問》有“陰陽皆壯,下至陰陽”八字。血瘕,腹内包塊一類病証。《難經·二十九難》虞庶注:“瘕者,謂假於物形是也。”《中藏》卷上第十八:“瘕者,系於血也。”《雜病源流犀燭·積聚癥瘕痃癖痞源流》:“血瘕,留着腸胃之外及少腹間,其苦横骨下有積氣,牢如石,因而少腹急痛,陰中若有風冷,亦或背脊痛,腰痛不可俯仰。”胕,通腐,腐潰也。按病血瘕爲陰盛,本當脉沈;病膿胕爲陽盛,本當脉浮。然此病乃陰陽隔絶,故脉証相反也。《素問》王冰注:“脉浮爲陽氣薄陰,故爲血瘕;脉沈爲陰氣薄陽,故爲膿聚而胕爛也。”

    三陽獨至者,是三陽并至〔1〕,并至如風雨,上爲癲疾,下爲漏血病〔2〕。三陽者,至陽也〔3〕。積并則爲驚〔4〕,病起如風,至如礔礰〔5〕,九竅皆塞,陽氣滂溢,嗌乾喉塞〔6〕。并於陰則上下無常,薄爲腸澼〔7〕。此謂三陽直心〔8〕,坐不得起卧者,身重〔9〕,三陽之病也。

    〔1〕三陽獨至者,是三陽并至 《太素》注:“三陽獨至,謂太陽獨至也。太陽獨至,即太陽、陽明、少陽并於太陽,以太陽爲首而至,故曰并至也。”《素問》王冰注:“并至,謂手三陽、足三陽氣并合而至也。”按楊注將上下兩“三陽”分釋立論,似於義未妥。詳本篇言三陽之義,乃渾言諸陽之氣,如《素問》此前有“上下無常,合而矤懥”之説,此後又有“積并則爲驚”之論,皆可証此“三陽”是對陽氣之渾指。并,聚也。《後漢書·張衡傳》:“魚矜鱗而并凌兮。”李賢注:“并,猶聚也。”聚於下文“積并”義亦同。然所謂“三陽獨至者”,有陽無陰也,非太陽獨至也。故此三陽,與前所謂“三陽者,太陽也”,其義有别。

    〔2〕上爲癲疾,下爲漏血病 癲,《素問》作“巔”。此當指頭巔之病。漏血病,《素問》、《太素》均作“漏病”。楊上善注:“漏病,謂膀胱漏洩,大小便數不禁守也。”《素問》王冰注:“下爲漏病也。漏,血膿出。”詳本文言上下之病,乃概言之也,非指某具體矤憿,王注欠妥,故疑本經“血”字爲剩文。

    〔3〕三陽者,至陽也 此言太陽、陽明、少陽三陽并至,陽氣盛極之義也。《素問》王冰注:“六陽并合,故曰至盛之陽也。”

    〔4〕積并則爲驚 積并,同義複詞。《素問》王冰注:“積謂重也,言六陽重并,洪盛莫當。”《類經》卷十三第八注:“若諸陽更爲積并,則陽盛之極,必傷陰氣。手太陽之陰心也,足太陽之陰腎也,心傷其神,腎傷其志,則爲驚駭。”

    〔5〕病起如風,至如礔礰 原作“病起如風礔礰”。《素問》作“病起疾風,至如礔礰”,《太素》作“病起而風至如礔礰”。今據補“至如”二字,則句式安貼。礔礰,明抄本作“霹靂”,且分别有“音僻”、“音力”四小字音注。礔礰與霹靂,音義均同,《爾雅·釋天》:“疾雷爲霆。”郭璞注:“雷之急激者爲霹靂。”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三十二:“雷霆……《蒼頡篇》:礔礰也。”此言陽邪爲病迅猛速暴也。

    〔6〕九竅皆塞,陽氣滂溢,嗌乾喉塞 乾下明抄本有“一作磚,音文”五字校文,疑有誤。此言三陽并至,陽盛爲邪,陽邪速暴,充斥於内,流溢於外,故致耳目口鼻及前後二陰九竅閉塞。陽盛則熱,耗劫陰津,故致嗌乾喉塞也。

    〔7〕并於陰則上下無常,薄爲腸澼 《素問》王冰注:“陰謂藏也。然陽薄於藏,爲病亦上下無常定之診,若在下爲病,便數赤白。”《類經》卷十三第八注:“陽邪自表入藏,并聚於陰,則或上或下,亦無定診,若留薄下焦,則爲腸澼而下利。”薄,迫也。腸澼,即今之痢疾。

    〔8〕三陽直心 三陽,《太素》作“二陽”,按前文俱言三陽爲病,此仍承上文,故當以“三陽”爲是。直心,《素問吴註》改作“爲病”,亦妄。《類經》卷十三第八注:“直心,謂邪氣直衝心膈也。”按張注增字釋義,似亦不妥。直心者,直爲狀語也,不若訓直爲“當”,即三陽之氣當心爲病,或合本義。

    〔9〕身重 《素問》作“便身全”,《太素》作“身全”,其義皆晦濇難通,不若本經義勝。

    黄帝問曰:脉有〔1〕四時動柰何?岐伯對曰:六合之内,天地之變,陰陽之應〔2〕,彼春之暖,爲夏之暑;彼秋之忿,爲冬之怒〔3〕。四變之動,脉與之上下〔4〕。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衝,冬應中權〔5〕。是故〔6〕冬至四十五日,陽氣〔7〕微上,陰氣〔8〕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9〕。陰陽有時,與脉爲期〔10〕。期而相失,知脉所分〔11〕,分之有期,故知死時〔12〕。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紀〔13〕,從陰陽始。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陰陽〔14〕。持脉有道,虚静爲寳〔15〕。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16〕。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17〕。秋日下膚,蟄蟲將去〔18〕。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19〕。故曰:知内者,按而紀之〔20〕;知外者,終而始之〔21〕。此六者,持脉之大法也〔22〕。

    〔1〕有 《素問》、《太素》均作“其”。

    〔2〕六合之内,天地之變,陰陽之應 明抄本無此十二字。六合,《素問》王冰注:“謂四方上下也。”

    〔3〕彼秋之忿,爲冬之怒 忿,《太素》作“急”,《素問》王冰注:“忿,一爲急,言秋氣勁急也。”詳上文“彼春之暖”,全元起本“暖”作“緩”,與“急”字相對爲文,義亦通。是知古本已有此異文。忿、怒,此以情志變化喻天氣肅殺與寒冽之勢。即由秋氣之肅殺,發展爲冬氣之寒冽。《素問》王冰注:“秋忿而冬怒,言陰少而之壯也。”

    〔4〕四變之動,脉與之上下 脉之上下,有二説。一以人迎、寸口盛衰爲上下。《太素》注:“春夏之脉,人迎大於寸口,故爲上也;寸口小於人迎,故爲下也。秋冬之脉,寸口大於人迎,故爲上也;人迎小於寸口,故爲下也。此乃盛衰爲上下也。”一以脉之浮沈爲上下。《素問發微》注:“四時有變,而吾人之脉特隨之而上下耳。上下者,浮沈也。”按本節下文有“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及“春日浮”、“夏日在膚”、“秋日下膚”、“冬日在骨”之論,則此上下,當以馬注脉之浮沈爲是。

    〔5〕春應中規……冬應中權 規,作圓之器;矩,作方之器;衡,求平之器,即秤杆;權,計重之器,即秤錘。此以四物喻四季之正常脉象。《素問》王冰注:“春脉耎弱輕虚而滑,如規之象,中外皆然,故以春應中規;夏脉洪大,兼之滑數,如矩之象,可正平之,故以夏應中矩;秋脉浮毛,輕濇而散,如秤衡之象,高下必平,故以秋應中衡;冬脉如石,兼沈而滑,如秤權之象,下遠於衡,故以冬應中權也。……此則隨陰陽之氣,故有斯四應不同也。”

    〔6〕故 明抄本作“以”,義同。

    〔7〕陽氣 原作“陰氣”。據明抄本、《素問》、《太素》改。

    〔8〕陰氣 原作“陽氣”。據明抄本、《素問》、《太素》改。

    〔9〕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 明抄本無此十四字,爲脱。

    〔10〕陰陽有時,與脉爲期 《説文·月部》:“期,會也。”段玉裁注:“會者,合也。”四季陰陽升降有一定之時,人體脉搏亦應與之相合而有浮沈之變。《素問》王冰注:“察陰陽升降之準則,知經脉遞遷之象。”

    〔11〕期而相失,知脉所分應,原作“如”,《素問》作“知”,《太素》作“和”,據楊上善注文,原亦作“知”,蕭延平按:“知脉所分,知字原鈔作和,謹依《素問》、《甲乙》及本注作知。”據此,是蕭氏所據《甲乙》原亦作“知”。作“如”義不妥,今據改。此言脉搏若不與四時陰陽相合,則屬病態,可據五臟分主四時之規律,以診五臟之病。《類經》卷五第九注:“期而相失者,謂春規、夏矩、秋衡、冬權不合於度也。知脉所分者,謂五藏之脉,各有所屬也。”

    〔12〕分之有期,故知死時 指五臟之脉分屬四時,各有衰旺之期,如肝脉旺於春而衰於秋,心脉旺於夏而衰於冬等。明察衰旺之期,推以五行生尅之理,則可知其死生之時也。一般而言,凡按相生規律出現者,則病輕易治;按乘侮規律出現者,則病重難已。《類經》卷五第九注:“分之有期者,謂衰王各有其時也。知此者,則知死生之時矣。”

    〔13〕紀 綱紀也。《素問》王冰注:“推陰陽升降精微妙用,皆在經脉之氣候,是以不可不察,故始以陰陽爲察候之綱紀。”

    〔14〕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陰陽 《素問》王冰注:“聲表宫商角徵羽,故合五音;色見青黄赤白黑,故合五行;脉彰寒暑之休王,故合陰陽之氣也。”

    〔15〕持脉有道,虚静爲寳 寳,明抄本、《素問》、《太素》均作“保”。按“寳”與“保”爲同音通假字。《説文通訓定聲·孚部》:“保,又爲寳。《史記·周紀》:展九鼎保玉。”《易·繫辭下》:“聖人之大寳曰位。”陸德明釋文:“寳,《孟》作保。”寳,重要之意。《淮南子·説山訓》:“侯王寳之。”高誘注:“寳,重也。”此言持脉之道,必虚其心,静其志,始能知浮沈内外之候,故以虚静爲寳也。

    〔16〕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 波,《太素》作“皮”。按本節係韻文,本句“浮”、“遊”,古音屬幽部,而“波”或“皮”則屬歌部,故江有誥以爲“在波”二字衍。又詳下文曰“夏日在膚”、“秋日下膚”、“冬日在骨”,以此律之,則“在波”二字似應在“春日”二字下,且“波”字不若《太素》作“皮”義勝,且與下“膚”、“骨”等字義合。浮上亦疑有脱文。又詳下“泛泛乎”,《太素》作“沈沈乎”。泛泛,漂浮也。如《説苑·正諫》:“必浮子泛泛乎不知所止。”沈沈,盛也。如《淮南子·俶真訓》:“茫茫沈沈,是謂大治。”高誘注:“茫茫沈沈,盛貌。”是則“泛泛乎”或係錯落於下文。故疑此原作“春日在皮,泛泛乎浮,如魚之遊”。若是則文安義協矣。下文作“沈沈乎萬物有餘”,沈沈與有餘,義亦合。是否,待考。

    〔17〕泛泛乎萬物有餘 泛泛,《太素》作“沈沈”。沈沈,盛也。義亦通。萬物有餘,言脉如萬物蓬勃茂盛之象。《素問》王冰注:“陽氣大盛,脉氣亦象萬物之有餘,易取而洪大也。”

    〔18〕蟄蟲將去 《素問》王冰注:“蟄蟲將欲藏去也。”《漢書·蘇建傳附蘇武》:“掘野鼠去實而食之。”顔師古注:“去,謂藏之也。”《三國志·魏志·華佗傳》裴松之注:“古人以藏爲去。”蟄蟲,藏伏土中越冬之蟲。秋天脉象由在膚而變下膚,若蟄蟲之將歛藏也。

    〔19〕蟄蟲周密,君子居室 周,《太素》作“固”,義同。《左傳·哀十二年》:“盟所以周信也。”孔達正義:“周,固。”冬令閉藏,其脉沈伏在骨,如蟄蟲畏寒深居密處,君子去堂而卧密室,故云。

    〔20〕知内者,按而紀之 《太素》注:“秋冬脉氣爲陰在内,故按得綱紀。”《素問》王冰注:“知内者,謂知脉氣也,故按而爲之綱紀。”二注似未妥。内,言在内之五臟也。按,按而取也。紀,綱紀也。此指在内五臟之虚實,非按脉不能得其要領也。

    〔21〕知外者,終而始之 《太素》注:“春夏脉氣爲陽在外,故趣終得始也。春夏之脉爲秋冬脉終,即爲陽之始也。”《素問》王冰注:“知外者,謂知色象,故以五色終而復始。”按楊、王二注義鑿矣。詳《靈樞·終始》云:“終始者,經脉爲紀。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陰陽有餘不足,平與不平,天道畢矣。”外,言在外之經脉也。終、始,謂經脉起止部位也。故欲知外部經氣之盛衰,可從經脉循行之分部加以診察。

    〔22〕此六者,持脉之大法也 六者,春夏秋冬四時及内外也。知此六者,可明脉之常變,病之所在,故爲持脉之大法。《類經》卷五第九注:“知此四時内外六者之法,則脉之時動,病之所在,及病之或内或外,皆可得而知也,故爲持脉之大法。”

    按:

    本節經文從人與自然密切相關之整體觀出發,闡述四時正常脉象,並指出診脉重要法則。人處自然之中,四時陰陽之消長變化,隨時影響人體生理活動,這種影響從脉搏上即可反映出來。如春天陽氣微升,氣候轉温,人之脉搏則微浮輕虚而滑,似規之圓;夏天陽氣盛極,氣候炎熱,人之脉搏則洪大滑數,似矩之方;秋天陽氣微降,氣候涼爽,人之脉搏則由浮漸沈,浮散而濇,似秤衡之平;冬天陽氣閉藏,氣候寒冽,人之脉搏則沈石而堅,似秤權之重。明乎此,始能以常達變,詳察病脉。

    關於診脉之法則,本文則從兩方面予以闡述。一是“持脉有道,虚静爲寳”。此涉醫患雙方,醫家要平心静氣,心無雜念,全神貫注切脉診病,並以自身呼吸測定患者脉搏;患者亦應清心安静,避免外界刺激對脉象之干擾。二是“知四時内外持脉之法”。人之經脉内聯五臟,外絡肢節,首尾相貫,周而復始。五臟精氣充足,則各部脉搏跳動正常,並與四時陰陽變化相應;若内臟有病,則脉搏必然失常,並出現四時反常脉象。故診脉之時,必内知臟腑所屬部位與盛衰,外明經脉循行分佈與終始,結合四時脉象之常變,方可診斷無誤,施治確當。

    赤,脉之至也〔1〕,喘而堅〔2〕,診曰〔3〕: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痺〔4〕,得之外疾〔5〕,思慮而心虚,故邪從之〔6〕。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實〔7〕,驚〔8〕,有〔9〕積氣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痺,寒熱,得之醉而使内也〔10〕。

    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11〕,女子同法〔12〕,得之疾使,四肢汗出當風〔13〕。

    青,脉之至也,長而弦〔14〕,左右彈〔15〕,有〔16〕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痺,得之寒濕〔17〕,與疝同法〔18〕,腰痛,足清,頭痛〔19〕。一本云頭脉緊〔20〕。

    黑,脉之至也,上堅而大〔21〕,有積氣在少腹與陰〔22〕,名曰腎痺,得之沐浴清水而卧〔23〕。

    〔1〕赤,脉之至也 《太素》赤與脉字連讀,楊上善注:“心脉手少陰屬火色赤,故曰赤脉。”係指心脉而言。然本節取自《素問·五藏生成》,此上原有“能合色脉,可以萬全”句,王冰注云:“色青者,其脉弦;色赤者,其脉鈎;色黄者,其脉代;色白者,其脉毛;色黑者,其脉堅。此其常色脉也。然其參校異同,斷言成敗,則審而不惑,萬舉萬全,色脉之病,例如下説。”據此,則赤當指面色赤,脉當指脉搏,故應分讀,楊注非是。下白、黄、青、黑同此例。

    〔2〕喘而堅 《太素》注:“動如人喘又堅。”《素問》王冰注:“喘謂脉至如卒喘狀也。藏居高,病則脉爲喘狀,故心肺二藏而獨言之。”按楊、王解喘若喘息之狀恐未當。蓋經文言脉喘者,揣也;揣者動也。此言脉來急動而實堅。

    〔3〕診曰 《太素》作“診之”。証之《脈經》卷六第一“青,脉之至也”一條,亦有“診曰”二字,當以本文爲是。

    〔4〕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痺 《太素》注:“有積氣在胸中,滿悶妨食,名曰心痺。”《素問》王冰注:“心脉起於心胸之中,故積氣在中,時害於食也。積謂病氣積聚,痺謂藏氣不宣行也。”按下文“白,脉之至也”曰“積氣在胸中”,“黄,脉之至也”曰“積氣在腹中”,“青,脉之至也”曰“積氣在心下支胠”,“黑,脉之至也”曰“積氣在少腹與陰”,唯本文曰“積氣在中”,句文未安,義亦不明,疑“中”上有脱文。楊上善解爲“胸中”,與“白,脉”條重,非是。蓋此文系之於心,又云“名曰心痺”,或當作“心中”耳。

    〔5〕得之外疾 《太素》連下句讀。楊上善注:“得之急疾思慮外事,勞傷心虚。”《素問釋義》云:“外疾二字疑衍。”然下文有“邪從之”句,則此外疾當指外邪言。

    〔6〕思慮而心虚,故邪從之 《素問》王冰注:“思慮心虚,故外邪因之而居止矣。”

    〔7〕喘而浮,上虚下實 浮下《脈經》卷六第七有“大”字。《素問》王冰注:“肺不足是謂上(原作心,據周曰校本改)虚,上虚則下當實矣。”此言肺虚心實也。肺爲心之蓋,心在肺之下。脉喘而浮,爲肺之氣陰不足,火乘金也。肺虚於上,則氣不行而積并於下,而爲心實矣。

    〔8〕驚 心藏神,心受邪氣,故易驚也。《太素》注:“肺氣并心,心實故驚。”按本節上下文例,此處不當有“驚”字,似應在下文“喘而虚”句後,疑誤錯。

    〔9〕有 原作“爲”,據《素問》、《太素》、《脈經》卷六第七、《千金》卷十七第一及下文例改。

    〔10〕名曰肺痺,寒熱,得之醉而使内也 醉上《脈經》卷六第七有“因”字。《香草校書·内經素問》:“寒熱二字,似當在得之之下,方與上下文例合。下文云:名曰肝痺,名曰腎痺,痺下更不著字,則此名肺痺下,不合著寒熱二字,方爲類也。又上文云得之外疾,下文云得之寒熱,則此云得之寒熱,亦爲類也。二字倒轉,爲失例矣。”此説可參。

    〔11〕有厥氣,名曰厥疝 厥氣,厥逆之氣也。《太素》注:“積氣在於腹中,腹中厥氣,名曰厥疝。”《素問》王冰注:“腎氣逆上,則是厥疝。”按厥疝,經無别論,楊、王二注,義亦未盡。詳《素問·大奇論》云:“三陰急爲疝。”王冰注:“太陰受寒,氣聚爲疝。”或與本文義近。又本文言疝者,乃腹中逆氣急痛之疝,非連睾之疝,下文云“女子同法”,可証。

    〔12〕女子同法 《素問》王冰注:“女子同法,言同其候也。”

    〔13〕得之疾使,四肢汗出當風 本條自“黄,脉之至也”至此,《素問》在“青,脉之至也”條下,詳其順序爲赤、白、青、黄、黑,以五色應五行,爲五行相尃懏序,當是。疑本經錯出於此。《太素》注:“脾主四支,急促用力,四支汗出受風所致。”《廣韻·質韻》:“疾,急也。”使,役也。役,勞役也。《荀子·修身》:“程役而不録。”楊倞注:“役,勞役。”勞役爲勞作用力之事,楊注解爲“急促用力”,於義爲順。

    〔14〕弦 《素問》、《太素》、《脈經》卷六第一、《千金》卷十一第一均無,疑衍。

    〔15〕左右彈 彈,以指彈擊也。此言脉搏彈擊於左右寸口,爲弦緊之脉象也。《素問》王冰注:“脉長而彈,是爲弦緊。”

    〔16〕有 此上《脈經》卷六第一有“診曰”二字。

    〔17〕名曰肝痺,得之寒濕 脉長而弦緊,乃寒濕侵於肝經之象。肝經佈兩脇,邪盛乘脾犯胃,故有積氣在心下胃脘,且支撑胠脇。其病在肝,故名肝痺。胠,即脇肋也。《素問·咳論》云:“肝咳之狀……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王冰注:“胠,亦脇也。”

    〔18〕與疝同法 《太素》注:“得之因於寒濕,足冷而上,以成其病,與疝病同。”《素問》王冰注:“脉緊爲寒,脉長爲濕,疝之爲病,亦寒濕所生,故言與疝同法也。”

    〔19〕腰痛,足清,頭痛 《素問》王冰注:“寒濕在下,故腰痛也。肝脉者,起於足,上行至頭,出額,與督脉會於巔,故病則足冷而頭痛也。清,亦冷也。”清,假借爲“凊”,寒也,冷也。如《吕氏春秋·有度》:“清有餘也。”高誘注:“清,寒。”

    〔20〕一本云頭脉緊 明抄本無此校文。《素問》元刻本、吴悌本、道藏本及《永樂大典》卷一萬三千八百七十七引《素問》均同此校。

    〔21〕上堅而大 上,《素問》王冰注:“上謂寸口也。”《素問發微》注:“尺脉之上,堅而且大。”《素問集註》張志聰注:“堅大在上而不沈。”《類經》卷六第三十四注:“上言尺之上,即尺外以候腎也。”按以上諸説不一,然經文中無寸關尺分屬臟腑之明証,《類經》所解,乃尺膚之位,與脉診亦不合,且病在少腹與陰而曰“上”,理亦難通,故疑“上”或爲“下”之誤。

    〔22〕有積氣在少腹與陰 少腹,《素問》作“小腹”,《太素》作“腹中”。腎主下焦,其脉當沈,今脉堅大,是腎邪有餘,故下焦少腹及前陰之處有積氣也。

    〔23〕名曰腎痺,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腎主水,其性寒,沐浴清冷之水而卧之,則寒濕内侵腎經,乃致氣積少腹前陰。其病在腎,故名腎痺。

    形氣有餘,脉氣不足死。脉氣有餘,形氣不足生〔1〕。形氣相得〔2〕,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脉從四時,謂之可治〔3〕。脉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治之趨之,無後其時〔4〕。形氣相失〔5〕,謂之難治。色夭不澤〔6〕,謂之難已。脉實以堅,謂之益甚。脉逆四時,謂之不治〔7〕。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脉〔8〕,夏得腎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懸絶〔9〕沈濇者,名曰逆四時〔10〕。未有藏形〔11〕,於春夏而脉沈濇〔12〕,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時也〔13〕。病熱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實,病在中而脉實堅,病在外而脉不實堅者〔14〕,皆爲難治〔15〕。

    〔1〕形氣有餘……形氣不足生 形,形體也。形氣有餘,則形體盛;脉氣不足,則臟氣衰。形體雖盛,臟氣已衰,故主死也。若形體雖衰,而臟氣未傷,則可生也。

    〔2〕形氣相得 相得,彼此契合也。《文選·王襃頌》:“聚精會神,相得益彰。”《素問》王冰注:“氣盛形盛,氣虚形虚,是相得也。”

    〔3〕色澤以浮,謂之易已。脉從四時,謂之可治 此十六字原脱,據《素問》補。《太素》與《素問》同,惟色上有“脉”字,從作“順”。詳此文與後文爲對文,“色澤以浮”與後文“色夭不澤”相對,“脉從四時”與後文“脉逆四時”相對。若無,則義不完矣。

    〔4〕治之趨之,無後其時 此八字《素問》作“取之以時”,《太素》作“趣之以時”。按趨、趣、取,三字互通。《周禮·天官》:“趨且辟。”鄭玄注:“趨本作趣。”《説文通訓定聲·需部》:“趨,叚借爲取。”《史記·伯夷傳》:“趨舍有時。”即取捨有時也。聯係經文,當訓爲“取”字。《素問》王冰注:“候可取之時而取之。”

    〔5〕形氣相失 《素問》王冰注:“形盛氣虚,氣盛形虚,皆相失也。”

    〔6〕色夭不澤 謂面色晦暗枯槁也。《素問》王冰注:“夭謂不明而惡,不澤謂枯燥也。”

    〔7〕謂之不治 《素問》作“爲不可治”,義同。此下《素問》並有“必察四難而明告之”八字,《太素》與《素問》同,“告之”下且有“勿趣以時”四字。

    〔8〕春得肺脉 春脉當弦,若得肺脉浮毛,則是春見秋脉,金來尅木,故爲逆四時也。下夏、秋、冬脉同此例。

    〔9〕懸絶 《素問》王冰注:“謂如懸物之絶去也。”意指脉來無根而有所絶止。

    〔10〕名曰逆四時 四時二字,原與下文連讀,《素問》、《太素》均與上文連讀,於義爲順,今從之。

    〔11〕未有藏形 藏形,明抄本作“藏和”,其義費解,疑誤。《素問》王冰注:“謂未有藏脉之形狀也。”此言五臟雖已有病,而未見四時五臟之病脉,則是脉証不符,如下文之“春夏而脉沈濇,秋冬而脉浮大”,即屬是脉。

    〔12〕脉沈濇 《素問》、《太素》同。又《素問·平人氣象論》、《太素·尺寸診》均作“脉瘦”,其義有别。

    〔13〕名曰逆四時也 此六字原在下文“病熱脉静……病在外而脉不實堅者,皆爲難治”之下,詳本文諸病,非關乎四時,縱有脉証不符,亦非“逆四時”,此錯簡文也,今據《素問》移此。

    〔14〕病在中而脉實堅,病在外而脉不實堅者 明抄本“脉實堅”下有“一作脉虚”四字校文,“脉不實堅”下有“一云脉濇堅”五字校文。按《素問·玉機真藏論》同本經,《素問·平人氣象論》同明校。文雖相背,而兩義均通。《類經》卷五第十二注:“病在中脉實堅,病在外脉不實堅者,皆難治,與上文平人氣象論者似乎相反,但上文云病在中脉虚,言内積之實者,脉不宜虚也;此云病在中脉實堅,言内傷之虚者,脉不宜實堅也。前云病在外脉濇堅,言外邪之盛者,不宜濇堅,以濇堅爲沈陰也;此言病在外脉不實堅,言外邪方熾者,不宜無力,以不實堅爲無陽也。四者之分,總皆正不勝邪之脉,故曰難治。詞雖相反,理則實然。”

    〔15〕皆爲難治 皆,明抄本、《太素》無。爲,《素問》無。文雖小異,義均同。

    按:

    本節主要從兩方面論述脉証結合以推測病之預後。首論形氣與脉是否相稱以及脉搏有無胃氣,形氣與脉相稱者則易治,不相稱者則難治;有胃氣者則易治,無胃氣者則難治。其次論述脉逆四時及脉証不合亦爲難治之証。要在示人以診病之法。

    曰:願聞虚實之要。曰:氣實形實,氣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穀盛氣盛,穀虚氣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實血實,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氣盛身寒〔1〕,氣虚身熱,曰反。穀入多而氣少曰反,穀不入〔2〕而氣多曰反。脉盛血少曰反,脉少〔3...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