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读书杂释最新章节!

    平秩南訛

    《尚書》「平秩南訛」,《群經音辨·人部》引《書》作「平秩南偽」。《漢書·王莽傳》「以勸南偽」,《史記索隱》作「南為」,曰:「為,依字讀。孔安國強讀為訛。」阮氏元、段氏玉裁皆謂古文本作「偽」,故《索隱》謂安國強讀。今《書經》作「南訛」,《史記》作「南訛」,皆依衛包所改也。鼒謂「偽」、「為」之作「訛」「訛」,皆古音、古字之通,不必定是後人改字。《周禮·馮相氏》鄭注亦云:「仲夏,辯秩南訛。」賈疏以為據《尚書大傳》,則鄭亦讀作「訛」矣。蓋「訛」字本兼有數義,故《爾雅》三見其義。「偽」字亦兼有兩義,「南偽」之「偽」,「為」字之借也;「訛偽」之「偽」,本字本義也。《群經音辨》亦曰:「偽,化也,音訛。」

    方鳩僝功

    《說文·辵部》:「逑,斂聚也。從辵,求聲。《書》曰:『帝逑孱功。』」《人部》:「僝,具也。從人孨聲。讀若汝南氵孨水。《虞書》曰:『帝救亻孨功。』」所此異者,漢經師多口授,所傳不同。《爾雅·釋詁》云:「鳩,聚也。」「逑」亦訓聚,音義相通,「救」又借之字也。「孱」、「亻孨]」皆「僝」之省文。《史記》作聚布者,以訓義改字也。

    異哉

    《說文·廾部》:「異,舉也。從廾,[官-宀]聲。《虞書》曰:『嶽曰:異哉!』」今文同。《釋文》云:「鄭音異,孔、王音怡。」皆不言基儀。偽孔傳曰:「已也,退也。」《正義》曰:「異聲近已,故為已也。已訓為止,是停住之意,故為退也。」鼒按:孔《傳》以「已」為會意,不知「異」字以「廾」為義。廾,竦手也。竦手,有舉意。從「已」,所以諧聲耳。《集傳》曰:「已廢而復強舉」,亦是用《說文》義,但不知「已」為諧聲,故兼用孔傳,而強為之解也。

    重華文命

    高誘注《呂覽》,以重華為舜名,文命為禹名,天乙為湯名;以伯益為皋陶之子,與曹大家《列女傳注》、鄭康成《詩譜》、《中候》苗興說、張守節《史記正義》各書並同。

    黎民阻饑

    隋薛元卿《高祖頌》,「民」字多作「萌」,如:「因庶萌之子來」、「黎萌無阻饑之患」。按民、氓、萌、明,古字通用,音近之借也。《呂覽·高義》:「比於賓萌。」注云:「萌,民也。」《史記·三王世家》:「加以奸巧連萌。」《索隱》云:「萌一作。」《漢書·陳勝項籍傳讚》集注引如淳曰:「,古萌字。」又《劉向傳》:「民萌何以勸勉。」《霍去病傳》:「及厥眾萌。」注云:「與同。」又《管子·山國軌》:「謂高田之萌曰。」《韓非子·難一》:「臣吏分職受事名曰萌。」《文選·上林賦》「以贍萌隸」,《長楊賦》「遐萌為之不安」,注並引韋昭云:「萌,民也。」《成陽靈台碑》:「以育苗萌。」《楊震碑》:「凡百梨梨,亦黎之借。」皆以萌為民。隋時文人猶我用之,至衛包《古文尚書》多以俗字改古字,《唐韻》更界畫之以俗音,而聲音、訓詁之學不可明者,始多矣。

    明試以功

    《說文·言部》:「試,用也。從言,式聲。《虞書》曰:『明試以功。』」《舜典》文同,《益稷》作「明庶以功」。按《益稷正義》云:「《舜典》云:『敷奏以言,明試以功。』奏、試二字與此異者,彼言施於諸侯,其人見為國君,故令奏言試功;此謂方始擢用,故言納庶。納,謂受取之。庶,謂在群眾。」按《左氏·僖二十七年傳》引《夏書》曰:「賦納以言,明試以功。」王符《潛夫論》亦引作「試」,與左氏合。知《尚書》本皆作「試」,《正義》所言乃偽孔《書》耳。

    藻火粉米

    《說文·玉部》:「璪,玉飾。如水藻之文。從玉,喿聲。《虞書》曰:『璪火<黹分>米。』」今作「藻火粉米」。《釋文》云:「藻,本又作藻。粉米,《說文》作<黹分><黹米>。徐本作糸米,音米。」按:「藻」即「藻」字。璪、藻、繅、繰,古人借通用之字。《黹部》:「<黹分>,袞衣畫粉也。從黹,從粉省。衛宏說。」《米部》:「粉,傅麵者也。」上古尚質,不應有此,「粉」即「<黹分>」字耳。許氏見衛宏說而收「<黹分>」字,不直引《書》作據者,當是古文本「粉」字。鄭注:「粉米,白米也」,其證也。「<黹米>」字亦後人所加,《說文·米部、黹部》無此字;《糸部》:「糸米,繡文如聚細米也。從糸、從米,米亦聲。」則徐作「糸米」是也。

    草木漸包

    《說文·艸部》解蔪字云:「艸相蔪包也。《書》云:『艸木蔪包。』」今《書》作「漸包」。孔《傳》訓漸包為進長叢生。《釋文》云:「漸,本又作蔪,草之相包裹也。包字或作苞,非叢生也,馬云:『相包裹也。』」是《釋文》不以孔《傳》為然,而據季長說駁之也。按:此以季長、叔重義為長。偽孔《傳》訓為進長,乃望文生義。今文作「漸」,或後人以進長之訓而妄改之,非古文也。又《尚書大傳·微子之命》曰:「微子將往朝周,過殷之故虛,見麥秀之蔪々,禾黍之蠅蠅也。歌曰:『麥秀蔪兮,黍禾蠅蠅。彼狡童兮,不我好仇。』」今《文選注》引《大傳》作「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亦是據他書改《大傳》之本文也。

    蠙珠

    《說文·玉部》:「比,珠也。宋弘云:『淮水中出比珠。』比,珠之有聲。蠙,《夏書》『比』,從蟲賓。」今作「蠙」。按《釋文》云:「字又作蚍。」《蟲部》:「蚍,蚍蜉。大螘也。」與「比」異義。雲作「蚍」者,當是「比」字之訛。《大戴記·保傅篇》:「比珠以納其間。」注云:「比亦作蠙。」《漢書·地理志》:「淮夷蠙蛛暨魚。」注云:「蠙字或作比。」俱可為《說文》之證。

    東<辶也>北會於彙

    《說文·辵部》:「<辶也>,邪行也。從辵,也聲。《夏書》曰:『東<辶也>北會於彙。』」今文同,或作「為彙」。顧炎武曰:《石經》及監本注、疏作「於彙」,《史記·夏本紀》亦作「於彙」,坊本作「為彙」,沿董鼎《書傳》而誤。

    周書曰咈其耇長

    《說文·口部》:「咈,違也。從口,弗聲。《周書》曰:『咈其耇長。』」今「周書」作「商書」。此雲《周書》者,當是周有天下後錄得。然漢以前《書》無標目,讀者隨其義舉之,故《說文》於《舜典》謂之《唐書》;《禹貢》或謂之《虞書》,或謂之《夏書》,或直謂之《禹貢》,無達例也。

    予顛隮

    《說文·足部》:「躋,登也。從足,齊聲。《商書》曰:『予顛躋。』」「躋」通作「隮」。孔傳曰:「顛,隕。隮,墜。」孔疏:「顛謂從上而隕,隮謂從下而墜。」王肅云:「隮溝壑,言此隮之義如《左傳》也。」鼒按:訓隮為墜,於義未全。《爾雅·釋詁》:「躋,升也。」《公羊傳》曰:「躋者何?升也。」又《小爾雅·廣言》云:「顛,隕也。躋,升也。」《方言》云:「躋,登也。東齊海岱山之間謂之躋。」《漢書·五行志》云:「躋,登也。」檢經傳隮字俱訓為升。則顛躋者,謂方躋之時而顛,從上而隕,其象更危也。此當從《說文》訓,較孔傳為善也。又阮氏《經籍纂詁》載馬注云:「隮,猶墜也。」《釋文》、《正義》俱無此語,未詳所據。

    三壇同墠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