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地道建立最新章节!

、圆满加行、大乘修行、擐甲修行、菩萨正智、菩萨现观等,一义异名。

    丁二、分别

    此中分五,谓大乘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

    丁三、异名

    大乘道、大乘现观、大乘智等,一义异名。

    丁四、训释

    例前应知。又大乘道具七种大,如《庄严经论》云:「所缘广大性,如是二修行,智及发精进,并方便善巧,正所办广大,最大佛事业,成就此大义,故定名大乘。」

    丁五、分释别义,分二:戊一、释异生道、戊二、释圣道。今初

    胜解行地所摄之菩萨智,是异生菩萨道相,此分菩萨资粮道、加行道二。

    初中有四,

    初、行相。大乘法现观,是大乘资粮道相。

    二、分别。有下中上三。

    三、异名。大乘顺解脱分、大乘资粮道、大乘法现观等,一义异名。训释例前应知。

    四、生起之理。最初生起大乘发心,与入大乘资粮道同时,以为利他,发起无伪希求无上菩提之心,即便立为入大乘资粮道故。

    第二大乘加行道有四,

    初、行相。菩萨义现观,是大乘加行道相。

    二、分别。有四,谓煖,顶,忍,世第一法,各有上中下三品,共十二品。

    三、异名。大乘加行道、大乘顺决择分、大乘决择支、大乘义现观等,一义异名。

    四、生起之理。若非劣道为先,依直往大乘决定种性增上,则初得缘空性之毘鉢舍那,与入大乘加行道同时;若先入劣道(即行迹菩萨),则以初得能伏所取分别烦恼现行之殊胜功能,与入大乘加行道同时。

    煖等四加行道之差别者,谓见道无分别智,是如火之道,将生彼道之前相,先起如煖之道,而名煖加行道;加行道煖位以下,容因瞋等增上而壤善根,从得加行道顶位,则无彼增上而壤善根,已至善根摇动之顶,故名顶加行道;於此而得壤善根之涅盘故,於甚深法空性初得无畏之忍,故名忍加行道;从得此已,不由惑业增上而生恶趣,故得恶趣之涅盘,世间善法最为第一,故名世第一法加行道。又於法性,初得影像光明三摩地,名大乘煖加行道;次於法性,初得影像明增三摩地,名大乘顶加行道;次於法性,得最明了影像,初得一分真实三摩地,名大乘忍加行道;速疾当生无间道定,初得无间三摩地,名大乘世第一法加行道。有说:於法性,初得光明名煖,彼增忍等,名顶、忍等,不应道理,以决定种性大乘加行道煖等四位,皆是分别,故於自境必不明了。其明了心定是无分别故,《释量论》云:「彼明了诸心,许为无分别。」

    戊二、释圣道,分三:己一、大乘见道分四

    初、行相。大乘谛现观,是大乘见道相。

    二、分别。此中分三,谓是道根本智,後得智,俱非彼二之见道。见道根本智中,复分为三,谓无间道、解脱道、俱非彼二之根本智。

    真能对治自所应断分别实执之大乘谛现观,是大乘见道无间道相。此分八忍,彼与大乘见道无间道义同。

    永断分别所知障所显之大乘谛现观,是大乘见道解脱道相。此分八智,与彼大乘见道解脱道义同。

    俱非彼二之见道根本智者,如专住人无我之大乘见道,及专住二取空之大乘见道,并大乘见道後得智後,仍专住空性,见道所摄之初地智。

    大乘见道解脱道起後之智,复是彼身中之大乘谛现观,是大乘见道後得智相。彼与大乘见道後得智义同。

    总之,根本定有二,谓世间根本定,如静虑无色等,二出世根本定,如无分别慧。後得亦有二,如起静虑之欲界心,是世间後得,二如由出世道根本定力所引与彼所缘行相随顺通达实空如幻之心,是根本定所摄之後得。今此大乘见道後得智是根本定所摄之後得,若忘失根本定所缘时之散意识,是散後得。在有学位,根本、後得虽属相违,然在佛地,根本、後得许为一体。俱非根本後得之大乘见道,如大乘见道无间道者身中世俗发心,及通达无常等十六行相之慧。

    三、异名。大乘见道身中之智、大乘谛现观、大乘见道等,一义异名。

    四、生起之理。谓专住法性之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智,与大乘见道无间道、大乘见道解脱道同一定而生,其後乃生大乘见道後得智。

    见道无间断除所断之理,谓大乘加行道人身中将生大乘见道无间道,与彼亲所应断分别所知障将灭同时,若彼身中,正生八忍体性之见道无间道,与彼亲所应断毕竟灭尽同时,尔时彼加行道即转成见道,譬如驱贼出门也。尔时虽得远离见惑之非择灭,然未得择灭,其第二刹那生起八智体性见道解脱道时,乃得永断见惑之择灭,如贼出门而闭户也。

    己二、大乘修道,分四

    初、行相。大乘之随现观,是大乘修道相。

    二、分别。有大乘修道根本智等三。专住三种无我随一之境,复是彼身中现行之大乘随现观,是大乘修道根本智相。此分大乘修道无间道等三。

    真能对治自所应断俱生实执之大乘随现观,是大乘修道无间道相。此分下等四品,中等三品,上等四品,共十一品,以彼所断修惑分别中,俱生烦恼障、俱生所知障,各分十一品而断除故。

    真能对治自所应断俱生实执上上品之大乘修道无间道,是大乘修道无间道下下品相。此分初地修道无间道与二地修道无间道之二。

    解脱自因无间道所应断俱生实执之大乘随现观,是大乘修道解脱道相,此分九品。

    三、异名。大乘修道、大乘随现观,一义异名。

    四、生起之理。见道菩萨身中,初生真能对治自所应断俱生实执之无间道时,即由见道转入修道。

    大乘修道无间道断除所断之理。若依定性大乘增上,上上品修断烦恼,与上上品修断所知障,俱分粗微二品。如是下下品,每分为二。其修所断分十一品,以十一品修道无间道而断除,以初地修道无间道,顿断三界九地上上品中粗九品修所断烦恼;二地修道无间道,顿断三界九地上上品中细九品修所断烦恼;如是三地修道无间道,乃至九地修道无间道,如其次第顿断九地上中九品,乃至下中九品修所断;十地前心修道无间道顿断九地下下品中粗九品修所断;十地後心修道无间道顿断九地下下品中细九品修所断故。若依先证阿罗汉增上,则无烦恼可断,唯分十一品所知障而断除。由是当知,菩萨修道无间道上上品,与等觉无间道菩萨修道金刚喻定,皆是一义。

    己三、大乘无学道,分四

    初、行相。尽断二障之究竟智,是大乘无学道相。

    二、分别。此分如所有智,与尽所有智之二,此中复分大圆镜智等五。

    三、异名。一切种智、大乘无学道、智法身等,一义异名。

    四、生起之理。住等觉无间道之菩萨,是修道人於彼无间道时,其生第一刹那一切种智之无碍因功能圆满具有二十一类无漏智之功能种性,彼无间道於法性上离二取相,彼智现见及彼所定俱无少分世俗境界。其第二刹那不动彼定,就见如所有智前,虽无世俗,然就彼现见前,则现见一切尽所有性如观掌中庵摩罗果。即一刹那智,俱是如所有智与尽所有智。其得初刹那一切种智,与尽断所知障、证得佛位、得永断二障之解脱道,皆悉同时。

    略说三乘正修之差别。在应成派,说真空性即三乘道正所修事,以说三乘之见道无间道与见道解脱道,俱是专住微细人无我与微细法无我之根本智故。以破补特伽罗实有即微细人无我,破蕴等法实有即微细法无我故。在自续派与唯识宗,则说三乘所修不同。如瑜伽行中观自续派说,细微法无我是菩萨道正所修事,能所取空粗法无我是独觉道正所修事,补特伽罗由自立体空之细微人无我是声闻道正所修事。其正所断,亦说所知障,粗法我执、细微人我执,如其次第立为菩萨、独觉、声闻之正所断事。顺经部行与唯识宗,则说声闻独觉智慧正德与正所断,大概相同。大小乘之差别等,如余处当知。

    丙二、别释十地建立,分三:丁一、菩萨圣地相

    证空性慧与大悲所摄之菩萨圣智,是菩萨圣地相。

    丁二、分别

    此分十地,谓初极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

    菩萨圣地分为十地之理,谓彼十地通达境界,证得功德,皆有不同。遣除所断,修行功能,由彼後後超胜前前,而立为十故。又彼十地数亦决定,十种徧净数决定故。分为十地所为义者,为不许大乘有十地建立之分别,以小乘八地为喻,而於大乘分十地故。

    丁三、分释别义,分三:戊一、训释,戊二、断除所断之特法,戊三、功德增上之特法。

    初又分二:己一、地总训释,己二,地别训释。今初

    地之梵语,为补弥,若加字训释,谓与无量所化有情作离二障怖畏之所依,及能增长无量功德,故名为地。

    己二、地别训释

    初地名极欢喜者,由见初地近大菩提,能利有情,发胜欢喜,而作是说故。

    二地名离垢者,由得二地永离犯戒及小乘作意垢,而作是说故。

    三地名发光地者,由得三地不顾身命勤求教法,以法光明满足所化,而作是说故。

    四地名焰慧者,由四地中宣说顺菩提分法,发智慧光,犹如火焰焚烧二障,而作是说故。

    五地名难胜者,谓成熟有情及作彼时所化邪行,极难堪忍。四地以下具慧菩萨难行彼事,五地能行,而作是说故。

    六地名现前者,由顺修缘起现前厌背生死,逆修缘起现前趣向涅盘,而作是说故。

    七地名远行者,由久修圣道为依,究竟有相有功用道隣接,唯一净道,而作是说故。

    八地名不动者,由八地中不为有相之想,及无相有功用想所动,而作是说故。

    九地名善慧者,由得无碍辩慧之忍,而作是说故。

    十地名法云者,犹如虚空布云降雨滋长世间所有稼穑,十地菩萨智如虚空徧布陀罗尼三摩地等法云,而降法雨圆满滋长所化身中妙善稼穑,而作是说故。

    戊二、断除所断之特法

    於见道时,断除见断烦恼一百十二,见断所知障一百零八。修道所摄初地乃至十地,断除十六俱生烦恼障,一百零八俱生所知障种故。

    一百十二分别烦恼障者,谓欲地所摄苦谛见断烦恼十、集谛见断烦恼十、灭谛见断烦恼十、道谛见断烦恼十,共有四十故。於一一谛,有缘谛之五见及五非见,共四十故。其上更加色无色地所摄,缘四谛之十烦恼中唯除瞋恚,色地所摄有三十六、无色地摄有三十六,共有七十二故。

    一百零八分别所知障者,谓欲地所摄所知障三十六,色无色二地所摄分别所知障,各有三十六故。初因成立,以欲地所摄见断所知障有流转所取九分别,还灭所取九分别,执实有九分别,执假有九分别故。上二亦当例知。

    十六俱生烦恼障者,欲地所摄有六,谓贪、瞋、慢、染、污、无明、萨迦耶见及边执见,上二界地摄唯除瞋恚,各有余五,共十六故。

    一百零八俱生所知障者,谓三界地摄俱生所知障,各有三十六故。

    戊三、功德增上之特法,分七:己一、波罗蜜多增上差别

    初地获得布施波罗蜜多增上,乃至十地获得智波罗蜜多增上。

    己二、功德数量增长差别(此数量须校《十地经》改正)

    初地後得智时,一刹那中能见百佛,得知百佛加持,能往百佛刹、能照了百佛刹、能震动异类百佛刹、能住百刼、能於过去未来百刼正智见转;能入异类百三摩地、能辨异类百种法门、能正成熟一百有情、能变百身,於一一身有百菩萨眷属围绕……如是十二种功德,二地有千,三地有十万,四地有百亿,五地有千亿,六地有百千亿,七地有百千那由他亿,八地有佛刹极微尘数,九地有百万佛刹极微尘数,十地有不可说不可说转佛刹极微尘数,十二类功德。

    己三、受异熟生之差别

    初地菩萨受赡部洲转轮王生,二地菩萨受四洲王,三地菩萨受忉利王,四地菩萨受夜摩王,五地菩萨受覩史王,六地菩萨受化乐王,七地菩萨受他化自在王,八地菩萨受小千主大梵王生,九地菩萨受中千主大梵王生,十地菩萨受色究竟大梵王生,此等皆依多分而言,非定如是。

    己四、三学及果增上差别

    初地菩萨由证法性得行三学功德,二地菩萨得增上戒学,三地菩萨得增上定学,四五六地菩萨得增上慧学,其余四地亦得三学殊胜功德。

    己五、後得引生定智之差别

    十地从证法性根本定起,後得智时於缘起无实如幻引生定智有十不同,谓初地菩萨,通达唯遮法我所显法性,普徧一切自他,故证徧行法性(即徧行真如)。

    二地菩萨,通达证法性之大乘道,胜出小乘道,故证最胜义法性。

    三地菩萨,了知听闻教法是证法界等流之因,故证等流义法性。

    四地菩萨,由无爱着教法之慢,故证无执持义法性。

    五地菩萨,由知自他一切,无自立实体补特伽罗,故证无异体法性。

    六地菩萨,通达染净非无因生、非邪因生,故证染净无异义法性。

    七地菩萨,由知法性无契经等法相,故证无异义法性。

    八地菩萨,通达染净无增减义,及无分别智净佛国土自在义所依法性。

    九地菩萨,由得四无碍辩,故证智自在义所依法性。

    十地菩萨,由得事业与佛平等,故证业自在所依法性。

    己六、徧净之差别

    初地有十徧净,二地有八,三地有五,四地五地各有十,六地有十二,七地有二十,八地有八,九地有十二徧净。(广如《大般若经》及《现观庄严论》说)

    己七、将得地相之差别(如札迦大师所造《地道建立》广说)

    将得十地之时,各有不同之梦相。有作是念:得煖顶已,尚无睡眠等五盖,得十地时云何有梦耶?藏师有云:内心忽现彼相,犹如梦境。有智者云:真实睡眠,是由现前错乱因缘所染污识,净地中无。皆不应理,於彼虽无染污睡眠而有清净睡眠故。《现观庄严论除意暗释》云:「睡眠有二,虽无大种收摄不自在之随烦恼睡眠,然为加持滋养身体善随行眠,净地亦有,故无过失。」《金鬘释》云:「睡眠有二,谓心於境不自在转染污睡眠,与滋养身善随行眠,前无後有,故无过失。」此答顺理。

    从下诸地转入上地之理,谓下下地转入上上地时,是由等至转入等至,从加行道世第一法上品转入初地,乃至等觉无间道转入第一刹那一切种智,皆如上故。

    依三解脱道为梯,往三菩提微妙宫,远离臆造审观察,如大车教而明立。

    善施尽空诸有情,擐大乘甲持慧剑,尽降无余诸魔军,安住三身摩尼座。

    地道建立 终

    民国二十五年六月十四日译在西藏拉萨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