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唐文选最新章节!

    柳识

    柳识(?——781),字方明,襄州(今湖北襄樊)人,德宗朝宰相柳浑之兄。工文章,享重名于天宝间。代宗大历二年(766)官左拾遗,性乐闲旷,退居润州茅山。朝廷以屯田郎中、集贤殿学士征,诏书三下,不起。文风简洁峻拔,为一时作者所推服。两《唐书》有传。

    吊夷齐文[1]

    洪河之东兮首阳穹崇[2],侧闻孤竹二子[3],昔也馁在其中。偕隐胡为?得仁而死[4]。青苔古木,苍云秋水,魂兮来何依兮去何止?掇涧溪之毛,荐精诚而已[5]。

    初,先生鸿逸中州,鸾伏西山[6]。顾薇蕨之离离[7],歌唐虞之不还[8]。谓易暴兮文武,谓墨缞兮胡颜[9]。时一叱兮忘饥,若有诮兮千岩之间[10]。岂不以冠弊在于上,履新居于下[11]?且曰一人之正位,孰知三圣之纯嘏[12]?让周之意[13],不其然乎?是以知先生所恤者偏矣[14]。

    当昔夷羊在牧,商纲解结[15]。乾道息,坤维绝,鲸吞噬兮鬼妖孽[16]。王奋厥武,天意若曰:覆昏暴,资濬哲[17]!于是三老归而八百会[18],一戎衣而九有截[19]。况乎旗锡黄鸟,珪命赤乌[20]。俾荷钜桥之施,俾伸羑里之辜[21]。故能山立雨集,电扫风驱[22]。及下车也,五刃不砺于武库,九骏伏辕于文途[23]。虽二士不食,而兆人其苏[24]。

    既而溥天率土,咸为周人[25]。吁嗟先生!逃将何臻[26]?万姓归仰兮,独郁乎方寸[27];六合莽荡兮,终跼于一身[28]。虽忤时而过周,固呕心而恻殷[29]。所以不食其食,求仁得仁。

    然非一端,事各其志[30]。若皆旁通以阜厥躬,应物以济其利,则焉有贞节之规,各亲之事[31]?灵乎,灵乎,虽非与道而保生,可勗为臣之不二[32]。

    《全唐文》卷三七七

    * * *

    [1] 夷齐,即伯夷、叔齐,殷末孤竹君之二子。孤竹君死前欲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死后叔齐让兄长,而伯夷以有父命在先不从,于是二人俱弃君位投奔周。武王举兵伐纣,夷、齐拦马谏阻,武王不听。殷亡后,夷、齐隐于首阳山,义不食周粟,采薇而食,遂饿死。事见《史记·伯夷列传》。祭文又称哀祭文,通常祭文,多对死者表示哀悼。此篇祭文却颇异于常调。祭文虽然对夷、齐“得仁而死”、坚定的意志表示了由衷敬佩,但也对夷、齐不顾天下苍生、偏袒殷纣、逆潮流的行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表现了作者卓异的识见。孔子赞夷、齐为“古之贤人”、“求仁而得仁”(见《论语·述而》),但对夷、齐阻拦武王讨伐无道殷纣的行为却未置一词。孔子对夷、齐评价留下的空间,在本篇中得到充分地补充。

    [2] 洪河:黄河。首阳穹崇:指首阳山。在今山西永济西南、黄河以东。穹崇,高山。

    [3] 侧闻:从旁听说、曾有所闻。

    [4] “得仁”句:意谓伯夷、叔齐同隐于此,虽死而得仁。得仁,“求仁得仁”的省语,语出《论语·述而》:“子贡……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5] “掇涧”二句:意谓采摘涧溪边小草来祭奠,表示我一片诚心而已。毛,草。《左传·隐公三年》:“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可荐于王公。”

    [6] “先生”二句:意谓伯夷叔齐早先逃遁于中原,隐匿于首阳。鸿、鸾,都是对伯夷、叔齐的美称。西山,指首阳山的西山。《史记·伯夷列传》载伯夷叔齐隐于首阳,作《采薇》之歌云:“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7] 离离:草繁盛貌。

    [8] “歌唐”句:《史记·伯夷列传》载伯夷叔齐《采薇》之歌云:“神农虞夏,忽焉没兮!”唐虞,即唐尧、虞舜。

    [9] “谓易”二句:是伯夷对周武王伐纣的批评。易暴兮文武,是说周文、周武伐纣是以暴易暴(时文王已死,伐纣主要是武王)。《史记·伯夷列传》载《采薇》之歌云:“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墨缞(cuī 崔)兮胡颜,是说武王有重孝在身,有何脸面领兵作战见天下人?墨缞,黑色孝服。古人居丧,在家守制,孝服白色,若遇战争须任军职者,孝服用黑。

    [10] “时一”二句:意谓伯夷叔齐当采薇之际不时发出对武王的斥责,愤怒之情使他忘记了饥饿,《采薇》之歌在山岩间回荡,似乎也在讥诮周朝。

    [11] “岂不”二句:意谓伯夷叔齐难道也是持“冠弊在于上,履新居于下”的观点,认为武王不该伐纣吗?“冠弊在于上,履新居于下”语出《史记·儒林列传》。儒生辕固生与黄生争论汤、武伐桀、纣顺逆,黄生说:“冠虽弊,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

    [12] “且曰”二句:意谓何况伯夷叔齐仅强调殷纣一人应当居于帝位,哪里知道周朝三圣是大福之人呢?三圣,指周文、周武及周公。纯嘏(ɡǔ 古),大福。《诗·小雅·宾之初宴》:“锡尔纯嘏,子孙甚湛。”朱熹集传:“嘏,福;湛,乐也。”

    [13] 让周:责备周朝。

    [14] 所恤者偏:所怜悯者有偏向。

    [15] “当昔”二句:意谓殷纣当政治腐败之际。夷羊在牧,语出《国语·周语上》:“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商之亡也,夷羊在牧。”夷羊,神兽名;牧,地名,即牧野,在商之郊。夷羊在郊是商将亡的征兆。商纲解结,商朝统治瓦解。纲,网上总绳,纲解,则网紊乱不能举。

    [16] “乾道”三句:意谓世道混乱,将发生巨大动乱。乾道息,即天道息止;坤维绝,即地道断绝。鲸吞噬、鬼妖孽,皆怪异现象,预示世道混乱。

    [17] “王奋”四句:意谓武王奋起他的神武之力,天意似乎在说:推翻那暴君,帮助这个睿智的人!濬(jùn 俊)哲,深邃的智慧。《尚书·舜典》:“濬哲文明。”孔传:“濬,深;哲,智也。”

    [18] “于是”句:谓天下贤哲俱归于周。三老,指伯夷、叔齐与太公望。《孟子·离娄上》作“二老”:“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八百,指八百诸侯。武王东观兵,至于盟津,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见《史记·周本纪》。

    [19] “一戎”句:谓一战而有天下。一戎衣,一战。《尚书·武成》:“一戎衣,天下大定。”孔传:“衣,服也。一着戎衣而灭纣。”九有截,九州统一。语出《诗·商颂·长发》:“九有有截。”郑玄笺:“九州齐一截然。”

    [20] “况乎”二句:谓上天亦属意于周,赐其象征帝王的黄旗、珪及赤乌。旗锡黄鸟,即赤色军旗。《墨子·非攻下》:“天赐武王黄鸟之旗。”孙诒让注:“黄与朱色近,故赤旗谓之黄鸟之旗。大赤为周正色之旗,流俗缘饰,遂以为天赐之祥矣。”珪,古代礼器,帝王以珪封诸侯,诸侯执珪朝天子。赤乌,瑞鸟。《墨子·非攻下》:“赤乌衔珪,降周之岐社,曰:‘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国。’”

    [21] “俾荷”二句:意谓灭纣使天下人得到周王的施舍,而武王亦伸雪了文王被囚于羑里的冤屈。钜桥,殷纣屯粮之处。《史记·周本纪》载,武王灭纣后,“散鹿台(殷纣储藏珠玉钱帛之处)之财,发钜桥之粟”。羑(yǒu有)里,殷纣囚禁文王之处,故址在今河南汤阴北。辜,罪恶。

    [22] “故能”二句:意谓周朝得诸侯拥戴,军威强大。山立,如高山屹立不动摇。雨集,形容诸侯拥护武王如雨之集。电扫风驱,形容灭纣之战进展神速。

    [23] “及下车”三句:谓灭商之战结束,天下归于太平。下车,指战事结束。五刃,刀、剑、矛、戈、矢等五种兵器。不砺,不磨,即收起刀剑不用之意。武库,储藏兵器的仓库。九骏伏辕,九匹马驾的车,指天子之驾。文途,文教之途。

    [24] “虽二”二句:意谓虽然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但亿万百姓得以苏息。

    [25] “既而”二句:语本《诗·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谓周王朝一统天下。溥天,即普天下。率土,疆域之内。

    [26] 何臻:何止、到哪里。

    [27] 郁乎方寸:内心不欢。方寸,指心。

    [28] “六合”二句:意谓普天下坦荡开阔,而独伯夷叔齐蜷拘不伸。莽荡,开阔无垠貌。跼,屈曲不伸貌。

    [29] “虽忤”二句:意谓伯夷叔齐逆潮流而责备于周,实则是费心竭力同情殷纣。忤时,与社会主流相悖逆。

    [30] “然非”二句:意谓人的看法并非皆同,做事也可以各行其是。按,“非”字前或缺一“言”字,或“见”字。

    [31] “若皆”四句:意谓如果人人皆旁通以有益于自身,顺应外物的变化以取其利,则哪有坚持个人节操的典型,和各亲所亲之事?旁通,遇事不固执而多所通。阜厥躬,有利于自身。应物,顺应外物变化。

    [32] “灵乎”四句:是对伯夷叔齐之灵说的几句话,意谓先生的行为虽然并不合乎大道,亦不能保全自己的生命,但可以鼓励作臣子的对君王忠诚不二。勗(xù 序),勉励。

    苏源明

    苏源明(?——764),字弱夫,初名预,避代宗讳改今名。京兆武功县(今属陕西)人。幼孤,居徐、兖州,读书泰山,天宝间举进士,又登制科。尝任州县官,后迁太子谕徳。天宝十二载(753)出为东平太守,十三载召为国子司业。安禄山陷京师,称病不受伪署。两京收复,擢考功郎中知制诰,肃宗乾元元年(758)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官终秘书少监。工文辞,有盛名于天宝间,韩愈曾将其与李白、杜甫、元结等一起称为唐之善鸣者(见《送孟东野序》)。有集已佚。《全唐文》存文五篇。《新唐书》有传。

    秋夜小洞庭离宴序[1]

    源明从东平太守征国子司业[2],须昌外尉袁广载酒于回源亭[3],明日遂行,及夜留宴。会庄子若讷过归莒[4],相里子同袆过如魏[5],阳谷管城、青阳权衡二主簿在座[6],皆故人也。

    撤馔新罇,移方舟中[7]。有宿鼓[8],有汶簧[9],济上嫣然能歌者五六人共载[10]。止回源东柳门入小洞庭,迟夷彷徨[11],眇缅旷漾[12]。流商杂徵,与长言者啾焉合引[13]。潜鱼惊或跃,宿鸟飞复下,真嬉游之择耳。源明歌曰:“浮涨湖兮莽条遥[14],川后礼兮扈予桡[15]。横增沃兮篷迁延[16],川后福兮易予舷[17]。月澄凝兮明空波,星磊落兮耿秋河[18]。夜既良兮酒且多,乐方作兮奈别何[19]!”曲阕[20],袁子曰:“君公行当挥翰右垣[21],岂止典胄米廪耶[22]?广不敢受赐,独不念四三贤[23]?”源明醉,曰:“所不与吾子及四三贤同恐惧安乐,有如秋水[24]!”晨前而归。及醒,或说向之陈事。源明局局然笑曰[25]:“狂夫之言,不足罪也。”乃志为序。

    《唐文粹》卷九六

    * * *

    [1] 小洞庭,湖名,在今山东东平北。唐人重内职(京城之官),故苏源明自东平太守调任国子监司业,是值得庆贺之事。在相送的酒宴上,有友人期许大富贵之辞,有源明富贵不相忘之辞,皆酒后之“大言”。醒而记之,不以为狂,反映了作者狂放不羁的性格,而出言无忌,也是天宝盛世的反映。

    [2] “源明”句:苏源明自东平太守召为国子司业在天宝十三载(754)。东平,唐郡名,即郓州(故址在今山东东平东北)。国子司业,国子监副长官。

    [3] 须昌:唐县名,为郓州治所。外尉:即县尉,为定员外所置,故称外。袁广:事迹不详。回源亭:亭名,在小洞庭湖畔。

    [4] 庄子若讷:天宝九载进士,馀不详。子是对男子的敬称,下同。莒(jǔ 举):县名,唐时属密州,即今山东莒县。

    [5] 相里子同袆:事迹不详。相里为复姓。魏:唐州名,州治贵乡,即今河北大名。

    [6] 阳谷、青阳:唐县名。阳谷(今属山东)唐时属济州;青阳(今属安徽),唐时属宣州。管城、权衡:事迹不详。主簿:官名,位在县令之下,负责勾稽簿书、掌印等。按,据文意,主簿不是管城、权衡二人的现任职务。

    [7] “撤馔”二句:谓撤去菜肴、酒器,将宴席移至舟中。方舟,两舟并进为方舟。此指舟。

    [8] 宿鼓:宿地之鼓。东平是春秋时宿国之地。此以宿鼓代鼓乐。

    [9] 汶簧:汶上的笙簧。汶,水名,流经东平。此以汶簧代管乐。

    [10] 嫣然:美好貌。

    [11] 迟夷:迟回、徘徊。

    [12] 眇缅:远视貌。旷漾:水势浩大貌。

    [13] “流商”二句:意谓乐声响起,与歌声合在一起。商、徵(zhǐ 纸),均五音之一。长言,引长声音歌唱。

    [14] 涨湖:形容湖水涨满。莽条遥:水面辽阔无际貌。

    [15] 川后:水神。扈予桡:护卫我的船。扈,随从、护卫。桡,船桨。此处代船。

    [16] “横增”句:谓船行迟缓。横增沃,指水面横生,流向不顺。篷迁延,船行不快。蓬,船篷,代指船。

    [17] “川后”句:意谓水神赐福,我的船转换方向。易,一本作“翼”,亦有羽翼、护卫之意。

    [18] “星磊”句:意谓银河里众星明亮。磊落,众多貌。耿,明亮。河,银河。

    [19] “乐方”句:犹言音乐之声大作,无奈告别的时间已到。

    [20] 曲阕:曲终。

    [21] 挥翰右垣:从事于中书省,为中书舍人。右垣,指中书省。唐门下、中书两省分居宣政殿左右两侧,分称左、右垣或左、右掖。中书省中书舍人之职掌起草诏令,职位清要,为天下文人所向往。

    [22] 典胄米廪:指为国子监司业之职。典,执掌、掌管。胄米廪,王公贵族子弟的学校。西周时鲁国的学校称作米廪。唐制,国子监所属国子学收文武官员三品以上子弟入学,太学收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弟入学。

    [23] 四三贤:指在座的三四人。

    [24] “所不”二句:是指秋水起誓之辞。《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晋公子重耳经流亡后返回晋国时向其舅子犯发誓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杨伯峻注:“‘有如’亦誓词中常用语……意谓河神鉴之。”

    [25] 局局然:笑貌。

    元结

    元结(719——772),字次山,河南鲁山(今属河南)人。少时倜傥不羁,十七岁折节向学。天宝十三载(753)举进士。安史乱起,举家避难于猗玗洞。肃宗乾元二年(759),苏源明荐元结于肃宗,结上《时议》三篇,擢右金吾兵曹参军,旋以监察御史充山南东道节度参谋,招缉唐、邓、汝、蔡一带义军。因讨史思明有功,进水部员外郎。代宗宝应元年(762),拜著作郎,辞官退隐樊上。广德元年(763)出任道州刺史,一年后,因见憎于权臣而罢。永泰二年(766)再刺道州。大历后历仕容州刺史、左金吾卫将军等。《新唐书》有传。元结为盛唐著名文学家,于诗反对“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箧中集序》)的风气,提倡质朴自然之诗风。其散文,实为中唐韩柳古文运动先驱,欧阳修称其文“笔力雄健,意气超拔,不减韩之徒也”(《集古录跋尾》)。有《元次山集》十卷传世。

    大唐中兴颂[1]并序

    天宝十四载,安禄山陷洛阳,明年,陷长安[2]。天子幸蜀,太子即位于灵武[3]。明年,皇帝移军凤翔,其年复两京,上皇还京师[4]。于戏!前代帝王有盛德大业者,必见于歌颂。若令歌颂大业,刻于金石,非老于文学,其谁宜为[5]?

    颂曰:噫嘻前朝,孽臣奸骄,为昏为妖[6]。边将骋兵,毒乱国经,群生失宁[7]。大驾南巡,百僚窜身,奉贼称臣[8]。天将昌唐,繄晓我皇,匹马北方[9]。独立一呼,千麾万旟,戎卒前驱[10]。我师其东,储皇抚戎,荡攘群凶[11]。复服指期,曾不逾时,有国无之[12]。事有至难,宗庙再安,二圣重欢[13]。地辟天开,蠲除妖灾[14],瑞庆大来。凶徒逆俦,涵濡天休,死生堪羞[15]。功劳位尊,忠烈名存,泽流子孙[16]。盛德之兴,山高日升,万福是膺[17]。能令大君,声容沄沄,不在斯文[18]。湘江东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齐[19]。可磨可镌,刋此颂焉,何千万年[20]。

    《元次山集》卷六

    右溪记[21]

    道州城西百馀步[22],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23],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24],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25]。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26],在人间[27],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28],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29]。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元次山集》卷九

    九疑图记[30]

    九疑山方二千馀里,四州各近一隅[31]。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32]。亦云:舜望九峰,疑禹而悲,从臣有作九疑之歌,因谓之九疑[33]。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彼如嵩、华之峻崎[34],衡、岱之方广[35],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36],桧栝并茂[37]。青莎白沙[38],洞穴丹岩。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实有九水,出于山中。四水南流[39],灌于南海;五水北注[40],合为洞庭。若度其高卑,比洞庭、南海之岸,直上可二三百里。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

    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41]?”对曰:“五帝之前[42],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43]。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44],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表作苑囿耳[45]。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故图画九峰,略载山谷,传于好事,以旌异之[46]。如山中之往迹,峰洞之名称,为人所传说者,并随方题记[47],庶几观者易知。时永泰丙午年也[48]。

    《元次山集》卷九

    时规[49]

    乾元己亥[50],漫叟待诏在长安[51]。时中行公掌制在中书[52],中书有醇酒,时得一醉。醉中叟诞曰[53]:“愿穷天下鸟兽虫鱼,以充杀者之心;愿穷天下醇酎美色[54],以充欲者之心。”中行公闻之叹曰:“子何思不尽耶[55]?何不曰愿得如九州之地者亿万[56],分封君臣父子兄弟之争国者,使人民免贼虐残酷者乎?何不曰愿得布帛钱货珍宝之物,溢於王者府藏,满将相权势之家,使人民免饥寒劳苦者乎?”叟闻公言,退而书之,授于学者,用为时规。

    《元次山文集》卷一一

    * * *

    [1] 肃宗上元元年(760),史思明尝南犯,元结在泌阳屯兵据险抗贼,“全十五城”(《新唐书》本传)。作为亲历战乱、曾经领军平叛的元结,在安史之乱基本结束的上元二年,感到“地辟天开,蠲除妖灾,瑞庆大来”,乘兴写下了这篇颂文,以表达对大唐光明前途欢欣鼓舞之情。元结曾两次出任道州刺史,数过浯溪,对浯溪的山水十分喜爱,留下了不少诗文。他又喜欢将自己撰写的诗文请人书丹刻石,《大唐中兴颂》即由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书丹,刻于浯溪崖石上。

    [2] “天宝”数句: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反于范阳;十二月,陷洛阳,十五载六月,陷长安。

    [3] “天子”二句:天宝十五载六月,玄宗闻潼关失守,仓皇西走幸蜀。太子李亨北趋灵武(今属宁夏),七月,即位于灵武,改元至德,是为肃宗。

    [4] “明年”四句:至德二载(757)三月,肃宗赴凤翔(今属陕西)行在,九月,复长安,十月,收复洛阳,十二月,上皇(玄宗)还长安。

    [5] “非老于”二句:意谓要歌颂大业,除非有非常文学根底的人可为,其他谁能作呢!按,此是自谦之辞,谓其并非作颂的合适人选。

    [6] “噫嘻”三句:谓玄宗朝后期李林甫、杨国忠之流祸害朝廷。

    [7] “边将”三句:谓安禄山发动叛乱,致使国家大乱,百姓不得安宁。国经,国家的纲纪。

    [8] “大驾”三句:潼关破,玄宗仓皇幸蜀,百官扈从不及,受安禄山父子伪职者如陈希烈、张垍等三百馀人。

    [9] “天将”三句:意谓天意将使我大唐昌盛,晓喻我皇,匹马来到灵武。繄(yī 衣),语助。晓,晓喻、使明白。我皇,指李亨。匹马北方,指李亨率数百骑至灵武。

    [10] “独立”三句:意谓肃宗即位灵武后,天下勤王之师纷纷而至。麾、旟(yú 于),军队旗帜。

    [11] “我师”三句:意谓官军东进,太子率领大军,将扫荡群凶。储皇,指太子广平王李俶(肃宗长子,初名俶,后改名豫)。至德二载(757)九月,以太子为天下兵马元帅。

    [12] “复服”三句:意谓指日恢复旧制,从不迟延时刻,自建国以来未曾有。复服,恢复旧服色。古时王朝易姓则改正朔、易服色。服色指官员品服及吏民衣着的颜色。安禄山陷洛阳后,称皇帝,国号燕,建元圣武。

    [13] “事有”三句:意谓宗庙再得安宁,二圣在长安重新欢聚,这些皆是最难的事,而今都实现了。二圣,指玄宗、肃宗。肃宗即位后,玄宗自称太上皇。

    [14] 蠲除:废除、消除。

    [15] “凶徒”三句:意谓凶徒逆党,虽然沾濡天恩未加严惩,但终究值得羞耻。按,此指受安禄山伪职的唐官员。涵濡,沾溉。天休,上天的美德。

    [16] “功劳”三句:意谓在平叛战争中立有大功者皆处尊位,其忠烈大名永世存留,帝王的恩泽直到子孙都在享用。按,此指在平叛战争中死于王事者,如张巡、许远等。

    [17] “盛德”三句:意谓唐朝文教的兴盛,如山之高,如日之升,承受上天降下的万种福祗。膺,承受、接受。

    [18] “能令”三句:意谓贤能有令德的天子,名声容状如滔滔水势,不是这篇颂文能表达得了的。能令,贤能美善。沄(yún 云)沄,水势大貌。

    [19] “湘江”三句:意谓湘江横贯东西,中间有浯溪汇入,此地有石崖高与天齐。按,湘江自今广西流入湖南一段为东西流向,至湖南南始北折,改为南北流向。浯溪,源出今湖南祁阳西南松山,东北流入湘水。浯溪汇入湘水处,有西、中、东峰三峰并峙。中峰西临湘江,最高,悬崖壁立,元结《大唐中兴颂》摩崖即刻在此处。

    [20] 何千万年:犹言何止千万年。按,浯溪元结《大唐中兴颂》摩崖石刻后署“上元二年(761年)秋八月撰,大历六年(771年)夏六月刻”,可知颂文末六句(自“湘江东西”以下)为刻碑时所增入。

    [21] 与前篇为同时之作。右溪是道州城西的一条小溪,这里泉清石奇,草木葱郁,环境十分优美。元结任道州刺史时,又对它进行了一番修葺,并刻石铭文,取名右溪。作者擅长状物记事,短短百馀字,即把此溪的幽趣描绘得历历在目。文笔淡雅隽永,可以视作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先声。

    [22] 道州:州名,唐时属江南西道,治所在今湖南省道县。

    [23] 营溪:水名,源于今湖南宁远南,流经道县,北至零陵西入湘水。

    [24] 攲(qí 奇)嵌盘屈:倾斜嵌叠、曲折盘旋貌。

    [25] 阴:树荫。荫:遮盖。

    [26] 逸民退士:退居山林的隐士。

    [27] 人间:与前文“山野”相对,指有居民的地方。

    [28] 置州已来: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置营州,后改为道州。

    [29] 裨:助。

    [30] 作于代宗永泰二年(766)元结道州刺史任内。“图记”一般应该以图为主,此篇关于图只有简单的一句交待,仍旧倾力于九疑山形势山色的描写。“或曰”以下是神来之笔。作者以为应当以嵩、华为逸者之山居,为封君之苑囿,而另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如此构想,不能不说是盛唐时代施于这一代作者普遍的“大唐”意识。

    [31] 四州:指九疑山连绵所及的道、永、郴、连四州。

    [32] “世称”三句:《山海经·海内经》:“南方苍梧之山丘,苍梧之渊,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郭璞注:“其山九溪皆相似,故云九疑。”《资治通鉴·汉纪一二》胡三省注:“九疑山,其山磐碁苍梧之野,峰秀數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或谓九峰相似,或谓九溪相似,未知孰是。

    [33] “舜望”四句:按,李白《远别离》诗云:“尧舜当之亦禅禹……或云尧幽囚,舜野死,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王琦注:“《史记正义》:‘《括地志》云:“故尧城,在濮阳鄄城县东北十五里。”《竹书》云:“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又有偃朱故城,在县西北十五里。《竹书》云:“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广弘明集》:“汲冢《竹书》云: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今见有囚尧城。”’琦按:今《竹书》并无此荒谬之说,意者起自六朝,君臣之间多有惭德,乃伪造此辞,谓古圣人已有行之者,以自文饰其过欤?太白虽用其事,而以或云冠其上,以见其说之不可信也。”此文所言舜、禹相疑之事,大约也是六朝时伪造之辞。至于从臣所作九疑之歌事,不知其出处。

    [34] 嵩、华:嵩山、华山,分别在今河南、陕西境内。

    [35] 衡、岱:衡山、岱山,分别在今湖南、山东境内。岱山,泰山别称。

    [36] 百围:一百围,形容粗大。围,双手围拢;或云两臂环围。

    [37] 桧栝(ɡuì tiǎn 贵恬):皆木名。桧为柏科,长绿乔木。栝,即桧。

    [38] 青莎:绿草。

    [39] “实有”数句:郭璞《山海经》注亦云九疑有九溪,但其中南流的四水名称不详。

    [40] 五水:或云今湖南零陵境内的潇水、舜源水、泠水、拖水、水即源于九疑、北注入洞庭者。

    [41] 五岳:五座山。即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东岳泰山,中岳嵩山。

    [42] 五帝:上古传说中的五位帝王,说法不一。《史记》依《世本》、《大戴记》,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

    [43] 荒服: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荒服在二千五百里以外,是极远之处。

    [44] 臣妾:臣和妾,古时指奴隶,此处指已经归化了的臣民。

    [45] “衡华”三句:意谓如衡、华一类山,可以听凭隐逸者占为山居之地,或成为受有封邑的贵族的苑囿。

    [46] 旌异之:彰显它的特异之处。

    [47] 随方题记:按原方位作题记。

    [48] 永泰丙午年:为代宗永泰二年(766)。

    [49] 规,文体名,告勉之辞,属箴铭一类。此体于古无所师承,唐人以意为之。元结有“五规”:《出规》、《处规》、《戏规》、《心规》、《时规》,皆讽世之作,而独此篇得反话正说之趣。

    [50] 乾元己亥:为代宗乾元二年(759)。

    [51] 漫叟:元结自号。待诏:等待诏命。乾元二年,苏源明向肃宗荐元结可用,元结来长安待命。

    [52] 中行公:即苏源明。苏自署“中行公”。掌制在中书:在中书省掌制诰。乾元中,苏源明为中书舍人。

    [53] 诞:虚妄、夸诞。此指醉中语。

    [54] 醇酎:美酒。

    [55] “子何”句:犹言你为什么不再将这个意思说尽呢?

    [56] 九州:中国古代分天下为九州,说法不一。《尚书·禹贡》以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为九州,《尔雅·释地》有幽、营而无青、梁,《周礼·夏官·职方》有幽、并而无徐、梁。

    柳伉

    柳伉(生卒年不详),冯翊人(今陕西大荔)。肃宗乾元元年(758)进士,以秘书省校书郎充翰林待诏,出鄠县尉;广德元年(763)改太常博士,次年,再入为翰林学士。改兵部员外郎、谏议大夫。其为人才学出众,识见深邃。《全唐文》仅存文一篇。

    请诛程元振疏[1]

    臣出身事君,忝备近密[2]。夙有志愿,铭之在心:若遭艰危,必死王事。当今日之际,是臣死之秋,将死之言,庶裨万一[3]。特乞陛下,少垂听览,则甘就鼎镬[4]。

    且天生四夷,皆习战斗,轻走易北[5]。独有犬戎数万之师,犯关度陇,历秦渭,牧汾泾,曾不血刃,直至城阙[6]。馆谷向有三载,绵地数踰千里[7]。谋臣不为陛下陈一言,武士不为陛下效一战,各携卒伍,剽劫闾阎,污辱宫闱,烧焚陵寝者[8],何故?此将帅之心叛陛下也。自朝义东灭,回纥北归,陛下以为智力所能,神明所赞,委权近贵,失意元勋[9]。日引月长,浸成大祸[10]。陛下侍臣载路,多士盈庭[11],竟无一人折槛牵裾,犯颜回虑[12],至使北捐汾蒲[13],西失秦川者[14],何故?此公卿之心叛陛下也。陛下出城之日,銮驾未动,京师百姓劫夺府库,城外百姓更相杀戮者。何故?此三辅之心叛陛下也[15]。自九月二十八日闻有警急,十月一日下诏征兵,至今凡四十日矣,天下兵一人不至,何故?此四海之心叛陛下也。

    近自京辅,远至海隅,文武百寮[16],志皆离叛。虽有朝恩戮力,陕郡坚城[17],陛下独能长守社稷乎?今臣所言四者皆叛,陛下以为虚邪?实邪?若以为实,陛下以今日之事为安邪?危邪?若以为危,陛下岂得高枕而卧,不决大计?臣闻良医之疗病也,必审观病源,当病授药,若不当病,疗之无益。陛下知今日之病何因至此?

    臣实知之,请言其故。何者?天下之心皆恨陛下不练士卒,疏远贤良,委任宦官,离间将相,以至于此[18]。陛下必欲救今日之急,存宗庙社稷,即请斩程元振之首,悬示天下,尽出内使,配隶诸州[19]。以朝恩勋劳,留在左右,仍以神策兵马,回付汉官[20]。使朝臣百寮,每日坐议,左右使令,尽用文武[21]。然后大下明诏,削去尊号[22],引过归己,深自刻责,誓与下寮将相,率德励行[23]。后宫嫔妃,且移别院。与宰相已下,昼夜论政。下诏云:“若天下勋臣,知予自新,许予改过,即召募将士,来赴朝廷[24];若以为旧恶未悛,修身有阙,则帝王大器,敢妨圣贤,听天下所往也”[25]。陛下若纳臣此言,行臣所请,一月之内,天下兵马若不云集阙下,臣请阖门寸斩[26],以谢陛下。

    伏乞陛下读臣此表一二十遍,亲与朝廷商量,事若可行,则自处置,不用露臣此表[27]。臣今日上表,即知万死,但愿行之,死无所恨。陛下若违臣所请,更无长策,社稷重事,伏惟陛下审图之。

    《唐文粹》卷二八

    * * *

    [1] 程元振,唐京兆三原(今属陕西)人,少时以宦者入直内侍省。肃宗薨,张皇后谋废太子、立越王系,元振与宦者李辅国讨难,立太子,是为代宗,以拥立之功迁骠骑大将军,封邠国公,总禁兵,权震天下。元振凶决,专权自恣,诬杀襄阳节度使来瑱,构陷同华节度使李怀让,怀让忧愤自杀;又贬斥宰相裴冕,数加毁于元勋郭子仪、李光弼等,致使政令紊乱,群臣疑惧,方帅解体。《新唐书》有传。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入寇,元振不以时奏,至吐蕃渡渭水、扣便桥,代宗始知,仓卒出奔陕州。此疏即作于是年十、十一月间。古人云:“文死谏,武死战。”柳伉此疏,主旨是“请诛”程元振,情词慷慨,放言无忌,视死如归;以程元振权力之炽及代宗对程元振的依赖信任,可知此疏即是典型的“死谏”之疏。鉴于时局之艰,“疏闻,帝顾公议不与,乃下诏尽削元振官爵,放归田里”(《新唐书·程元振传》)。代宗返京后,元振着女装潜回长安,被执,判长流溱州(今属重庆綦江县),行至江陵,死。权倾天下的程元振命运急转直下,皆因柳伉此疏。柳文仅存此一篇,《新唐书·程元振传》摘要录入,《资治通鉴》亦录入,足见影响之大。

    [2] “臣出身”二句:意谓自己侍奉君王,能在皇上身边为官。出身,出而从事某种事情。此指为官。忝,谦词,指自己不堪当此任。近密,皇帝贴身的官,此指其担任的太常博士。太常博士是朝廷礼仪方面的学术权威,甚为清选。

    [3] “庶裨”句:犹言希望对皇帝有为万分之一的补益。庶,希冀之辞。裨,助益。

    [4] “特乞”三句:意谓特别请求陛下稍加听闻,而我甘愿去死。就鼎镬,服鼎镬之刑。鼎镬,原为古代两种烹饪器,后成为两种酷刑,即在鼎镬中烹人。

    [5] 轻走易北:轻易逃走、败北。北,败逃。

    [6] “独有”六句:言当时形势。代宗广德元年(763)冬十月,吐蕃入寇泾州(治安定,即今甘肃泾川),泾州刺史降,遂为向导,引吐蕃深入,过邠州(今陕西彬县),寇奉天(今陕西乾县)、武功(今属陕西),京师震骇。代宗方治兵,而吐蕃已渡咸阳便桥,代宗仓卒不知所为,出幸陕州(今河南三门峡)。犬戎,指吐蕃。

    [7] “馆谷”二句:意谓吐蕃占据内地、食用内地粮食已有三载,蔓延地面超过千里。馆谷,居其馆而食其谷。指驻军就食。《资治通鉴·唐纪三九》:“吐蕃入大震关,陷兰、廓、河、鄯、洮、泯、秦、成、渭等州,尽取河西、陇右之地。唐自武德以来,开拓边境,地连西域……及安禄山反,边兵精锐者皆征发入援,谓之行营,所留兵单弱,胡虏稍蚕食之;数年间,西北数十州相继沦没,自凤翔以西,邠州以北,皆为左衽矣。”

    [8] “武士”六句:据《资治通鉴》同卷载,吐蕃入寇,代宗狼狈出幸,发诏征诸道兵,李光弼(时为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等皆忌程元振居中,莫有至者。代宗车驾才出苑门、渡浐水,射生将(统领弓箭手的军官)王献忠拥四百骑叛还长安,胁迫丰王珙(代宗子)等十王西迎吐蕃;而天子六军散者所在剽掠,士民避乱,皆入山谷。吐蕃入长安,立故邠王守礼之孙承宏为帝,改元,置百官,又剽掠府库市里,焚闾舍,长安中萧然一空;又欲掠城中士、女、百工,整众归国。数句即指此。

    [9] “自朝义”六句:意谓自安史乱平定、回纥军队北归后,代宗以为所有成绩皆自己智慧所致,兼有神灵所佑,于是将权力尽委于亲近,而元老功臣反而疏远。朝义东灭,指安史残部被消灭。朝义,史思明之子,上元二年(761)杀其父自立,明年,唐借回纥(唐时少数民族,后改称回鹘,其一部分即今维吾尔族)之力屡败史朝义,朝义势穷,自缢死,安史乱平。广德元年(763)闰正月,回纥登里可汗率部北归,中原局面大致平定。近贵,指宦官。元勋,指郭子仪、李光弼等平安史乱有功者。

    [10] “日引”二句:意谓天长日久,酿成大祸。浸成,渐成。

    [11] 多士:朝臣。

    [12] “竟无”二句:意谓竟无一人犯颜极谏,使皇帝改变初衷。折槛,用汉朱云事。汉成帝时,槐里令朱云面奏成帝,请赐剑斩佞臣张禹。成帝怒,命将朱云拉下斩首,云攀殿槛,抗声不止,槛为之折。经大臣劝解,云始得免。事见《汉书·朱云传》。牵裾,用魏辛毗事。魏文帝欲徙冀州十万户实河南,辛毗谏,帝不听,起入内,毗随而牵其衣裾,帝奋衣不还,良久乃出,云:“佐治(毗字),卿持我何太急邪?”事见《三国志·魏书·辛毗传》。

    [13] 北捐汾蒲:北边损失了汾州、蒲州。捐,弃、失去。汾州(州治在今山西汾阳)、蒲州(州治在今山西永济西)。

    [14] 秦川:指今陕西关中西部,战国时为秦之故地。

    [15] 三辅:西汉时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的合称,兼指其所辖地区。《太平御览》卷一六四引《三辅黄图》:“武帝太初元年……以渭城以西属右扶风,长安以东属京兆尹,长陵以北属左冯翊,以辅京师,谓之三辅。”此指京畿之地。

    [16] 百寮:百官。寮,同“僚”。

    [17] “朝恩”句:朝恩,谓鱼朝恩,肃、代时宦官。《资治通鉴·唐纪三九》:“丁丑,车驾至华州,官吏奔散,无复供拟,扈从将士不免冻馁,会观军容使鱼朝恩将神策军自陕来迎,上乃幸朝恩营。”代宗自广德元年十月幸陕州,十二月还长安,鱼朝恩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总禁兵,扈从代宗,甚有功。所谓“朝恩戮力”指此。

    [18] “天下”五句:《资治通鉴·唐纪三二》:“郭子仪数上言,吐蕃、党项不可忽,宜早为之备。”代宗不听,致吐蕃犯长安。“不练士卒”事指此。疏远贤良,指疏远郭子仪、李光弼、来瑱、李怀让等。郭子仪自宝应元年(762)八月入朝,遂留京师,闲废日久。委任宦官,指委任程元振。

    [19] “尽出”二句:谓尽行清除宫内宦官,分配至各州安置。

    [20] “以朝恩”四句:这是特例对待鱼朝恩的话。因朝恩有迎扈之功,故可以留在皇帝身边(不必发配诸州),但朝恩所统领的神策军,应交由朝臣统领。神策兵马,指神策军,属皇帝身边的近卫军。汉官,朝官,是相对于宦官而言。

    [21] “左右”二句:谓皇帝左右供驱使的人,尽用文武臣属,不用宦官。使令,差遣、使唤。

    [22] “削去”句:广德元年秋七月,群臣上代宗尊号曰“宝应元圣文武孝皇帝”。

    [23] 率德:率先修德。励行:砥砺品性。

    [24] “若天下”五句:此是代皇帝所拟诏书的内容,意谓如果天下功勋大臣,知道我改过自新,允许我改正错误,那么就请招募将士,奔赴皇帝行在。

    [25] “若以为”五句:也是代皇帝所拟诏书内容,意谓如果认为我旧恶未改,修身还有阙失,那么虽以帝王之尊,亦不敢妨害圣贤的选择,随你们所往。悛(quān权阴平),改正。帝王大器,指帝王之位。

    [26] 阖门寸斩:全家处死。寸斩,碎尸万断。

    [27] “不用”句:不露出此表,是替皇帝着想,意谓表中所言之事,皆是皇帝自己的作为。

    陆羽

    陆羽(733——804?),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家世不详,或云为竟陵禅师智积从水滨拾得,抚育成人。曾为伶人,天宝五载(746)竟陵太守教以诗书,始为士人。唐肃宗至德元载(756)避乱居湖州,与诗僧皎然为忘年之交。时出游江南各地,代宗大历间为湖州刺史颜真卿幕客,参与颜真卿、皎然等十数人之联唱。德宗建中中诏拜太常寺太祝,未就,贞元间入岭南节度使李复幕,检校太子文学。约卒于贞元末。羽能诗,著述甚多,于茶道尤精,时号茶仙,鬻茶家以茶神祀之。今存《茶经》三卷,馀皆佚。《新唐书》有传。

    陆文学自传[1]

    陆子名羽,字鸿渐[2],不知何许人也。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有仲宣、孟阳之貌陋[3],相如、子云之口吃[4];而为人才辩笃信,褊躁多自用意[5]。朋友规谏,豁然不惑[6]。凡与人宴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7]。人或疑之,谓生多瞋[8]。又与人为信,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而不諐也[9]。

    上元初[10],结庐于苕溪之滨[11],闭门对书,不杂非类[12],名僧高士,谈永日[13]。常扁舟往来山寺,随身唯纱巾、藤鞋、短褐、犊鼻[14]。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15],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故楚人相谓:“陆子盖今之接舆也[16]。”

    始三岁,惸露[17],育乎竟陵大师积公之禅院。幼学属文[18],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子答曰:“终鲜兄弟,无复后嗣,染衣削发[19],号为释氏,使儒者闻之,得称为孝乎?羽将授孔圣之文可乎[20]?”公曰:“善哉,子为孝!殊不知西方染削之道,其名大矣。”公执释典不屈,子执儒典不屈。公因矫怜无爱[21],历试贱务:扫寺地、洁僧厕、践泥圬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22]。竟陵西湖无纸,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他日问字于学者,得张衡《南都赋》[23],不识其字,但于牧所仿青衿小儿[24],危坐展卷,口动而已。公知之,恐渐渍外典,去道日旷[25],又束于寺中,令其剪榛莽,以门人之伯主焉[26]。或时心记文字,懵然若有所遗,灰心木立,过日不作[27]。主者以为慵惰,鞭之。因叹岁月往矣,恐不知其书,呜咽不自胜。主者以为蓄怒,又鞭其背,折其楚乃释[28]。因倦所役,舍主者而去,卷衣诣伶党[29]。著《谑谈》三篇,以身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戏[30]。公追之曰:“念尔道丧,惜哉!吾本师有言,我弟子十二时中,许一时外学,令降伏外道也[31]。以我门人众多,今从尔所欲,可缉学工书[32]。”

    天宝中,郢人酺于沧浪道[33],邑吏召子为伶正之师[34]。时河南尹李公齐物黜守见异[35],捉手抚背,亲授诗集。于是汉沔之俗亦异焉[36]。后负书于火门山邹夫子别墅[37],属礼部郎中崔公国辅出守竟陵郡[38],与之游处,凡三年。赠白驴、乌帮牛一头[39],文槐书函一枚[40]:“白驴、帮牛,襄阳太守李憕见遗[41];文槐函,故卢黄门侍郎所与[42]。此物皆己之所惜也,宜野人乘蓄[43],故特以相赠。”

    洎至徳初[44],秦人过江,子亦过江[45],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46]。少好属文,多所讽谕。见人为善,若己有之;见人不善,若己羞之;苦言逆耳,无所回避,由是俗人多忌之。自禄山乱中原,为《四悲诗》;刘展窥江淮[47],作《天之未明赋》。皆见感激当时,行哭涕泗。著《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茶经》三卷,《占梦》上、中、下三卷,并贮于褐布囊。上元辛丑岁[48],子阳秋二十有九[49]。

    《全唐文》卷四三三

    * * *

    [1] 此篇是陆羽自为之自传。自幼年起,止于肃宗上元二年其二十九岁时。陆羽为太子文学在德宗贞元时期,自传终止时间不及于此,题目当为后人所加。陆羽生平,颇具传奇性;唐赵璘《因话录》谓其为人“学赡辞逸,诙谐纵辩,盖东方曼倩(朔)之俦”,自传充分反映了这些特点,诙谐幽默而又不失其真实。《唐才子传》及《新唐书》的陆羽传,皆采自此。

    [2] “陆子”二句:陆羽姓及名字,得之于《易·渐》:“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鸿渐,意为飞鸿渐进于高位。

    [3] 仲宣、孟阳:分别为三国魏作家王粲、西晋作家张载字。史载王粲、张载皆貌丑。

    [4] 相如、子云:指西汉赋家司马相如、扬雄。扬雄字子云。史载司马相如、扬雄皆口吃。

    [5] “而为人”二句:意谓其为人多才而善辩,诚实有信,但急躁器量狭小,多固执己见。褊(biǎn 扁)躁,器量狭窄。

    [6] “朋友”二句:与上句意义相反,意谓朋友规谏后则豁然明白(并不固执己见)。

    [7] “凡与人”三句:意谓凡与人平时相处,只要心中另有他意,就不告而辞。宴处,平时相处。宴,同“燕”。

    [8] 瞋(chēn 琛):生气、恼火。

    [9] 不諐(qiān 牵):无差错、无过失。諐,同“愆”,意为错过,违失。

    [10] 上元:肃宗年号(760——761)。

    [11] 苕溪:水名,源出今浙江安吉西南天目山北麓者为西苕溪,源出今浙江临安西北天目山南麓者为东苕溪。东西苕溪于湖州合流北入太湖。相传此水夹岸多苕花,秋时飘飞水上如雪,故名。

    [12] 非类:与“名僧高士”相反,即庸俗之辈。

    [13] 谈:边宴饮边叙谈。永日:长日。

    [14] 纱巾、藤鞋、短褐、犊鼻:皆出行者打扮。藤鞋,用葛藤编织的鞋。短褐,短粗布上衣。犊鼻,即犊鼻裤,一种无裆的短裤。一说即围裙,形如犊鼻,故名。

    [15] 夷犹:迟疑不前。

    [16] 接舆:春秋时楚人,佯狂避世,尝歌而过孔子,讥讽孔子不识时务。见《论语·微子》。

    [17] 惸(qiónɡ 穷)露:孤苦无依靠。惸,同“茕”。

    [18] 属(zhǔ 主)文:撰写文章。属,连缀文辞。

    [19] 染衣削发:着缁衣,削发为僧。

    [20] 授孔圣之文:学习儒家经典。授,同“受”。

    [21] 矫怜无爱:改正过去对他的怜爱而不再顾惜他。

    [22] 一百二十蹄:三十头牛。

    [23] 张衡(78——139):东汉赋家,字平子,南阳(今属河南)人,《南都赋》是其代表作之一。

    [24] 青衿小儿:读书的学子。古时读书人着青衿。

    [25] “恐渐”二句:意谓恐怕他渐渐习染外典,距离佛门日益旷远。外典,佛学以外的著作。

    [26] 门人之伯:弟子中年长者。

    [27] “懵然”三句:形容专心致志思考问题。若有所遗,好像遗失了什么东西。灰心木立,心如死灰,形如枯木。过日不作,长时间一动不动。

    [28] 折其楚:打折了荆条。楚,荆条。

    [29] 伶党:歌舞者团体。

    [30] “著《谑谈》”二句:大意谓写了三篇《谑谈》,并担任主角表演了木偶戏、参军戏等。《谑谈》,或即笑话之类。

    [31] “本师”四句:与以下数句皆是积公为自己下台阶的话,意谓本门师父说过,我佛家弟子一日十二时辰中,允许有一个时辰学习佛学以外的学问。十二时,指一天。古时一天有十二时辰。外道,佛教徒称佛教以外的宗教或思想为外道。

    [32] “以我”三句:意谓因我门人众多,今天从你所欲,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