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哲学概论最新章节!

义讲逻辑之内容者,在西方现代哲学中,又有如意大利新唯心论者克罗齐之以逻辑为发现纯粹概念之学;此亦即通形上学与逻辑中所包含之“理”之概念,以为论。现代德哲胡塞尔(E.G.Husserl)以Logic为论各种逻辑本质或逻辑法相 Logical Essences及其本质的或法相的Essential关系者,亦是远原于Logos一字之在中世,通于Essences之观念而来。

    除此以外,在现代哲学中,尚有承黑格尔及洛慈(R.H.Lotze)之逻辑理论,而发展出之英之新唯心论,如柏拉德来(F.H.Bradley),及鲍桑奎(B.Bosanquet)之所持。此派以人之逻辑思维 Logical thinking 可通于形上实在,然逻辑学则只重在说明逻辑思维 Logical thinking 本身之如何进行。故逻辑学仍可不与形而上学相混。但其中如柏拉德来之《逻辑原理》一书,重在论人求知识时之分析综合之活动之相关连,人推理时之如何从事“观念之构造”之说明。鲍氏又自称其《逻辑》书为知识之形态学。此实为合逻辑与知识论而一之者。至于二十世纪又有席勒(F.C.S.Schiller)之应用逻辑(Logic for Use),杜威之试验逻辑(Experimental Logic),皆反对形式逻辑,而注重一切思想之实用意义。杜威之早期逻辑理论,注重思维历程之步骤之说明,而将人之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之历程,皆融入于一“遇困难而虚提假设,引申涵义,再求证实”之思维历程中而论之。及至其晚年之《逻辑————探究之理论》(Logic:The Theory of Inquiry)一书,则是论一切逻辑思维,皆内在于“人在实际经验情境中,求一观念,有保证之可断定性(Warranted Assertiability)之求知研究之历程”中 [38] 。此路之思想,实倾向于化传统之逻辑思维为认识历程中之一事。而此认识历程之本身,则属于人之整个生活经验者。此派之说又有连心理学与逻辑(Logic)为一之嫌。遂与柏拉德来鲍桑奎一派之严别逻辑与心理学,并以逻辑思维贯彻于知识历程之中,亦可通接于知识历程之外,以达形上实在之说,又不相同者。

    最后我们当略及逻辑哲学之一名。此名不常用,但如吾人前所说之维特斯根坦之《名理哲理论》一书之名,实即涵逻辑之哲学的讨论之意,而属于逻辑哲学。至所谓后逻辑的Mata-logical一名,今之一般意义与语法的Syntastical同,乃用以指逻辑语法之理论者。然吾人亦未尝不可扩充其义,以指一切对逻辑学本身之一切讨论。而吾人亦有理由以说,凡逻辑本身以外一切对逻辑之讨论与言说,皆属于逻辑哲学中。

    譬如吾人以上说,由亚氏至今之符号逻辑,代表西方逻辑之正统,而其余之诸派,皆为混逻辑 logic 于其他之哲学部门者。无论吾人之此言为是为非,皆有种种理由可说。而此类之讨论,不属于任何逻辑之思想系统或符号系统之本身中,即当属逻辑之哲学中。而吾人如不以逻辑与知识论、形上学、心理学等相混,则吾人之进而讨论逻辑与此诸学之关系,或逻辑语言与其他语言之关系,或讨论逻辑语法学,是否在逻辑中,及逻辑与逻辑语法学、语意学等之关系。及逻辑上之真理之最后基础何在?是否在经验上之任意约定,或先验理性,或其他?由此可及于除不同之逻辑系统外,是否有唯一之逻辑系统?语言符号表示之逻辑外,有无不能以语言符号表示之思维自身,或逻辑之理自身?及此理与其他理之关系之问题。此皆不在吾人先所指定为逻辑者所讨论之内容中,而可属于逻辑之哲学者。而此外吾人如欲论逻辑本身之价值,及逻辑之可否成为人之思想之规范,如传统若干逻辑家所说,皆可成为逻辑哲学之问题。唯此诸问题,亦未尝不可就其所关连者,而划归知识论或形上学或人生价值理想论中。故此名亦可不立。

    第四节 略述印度之因明之特质及中国之逻辑思想

    至于在印度之因明,则其涉及于如何立论以悟他者,皆约同于西方之Logic之所论。尼也耶派之因明之五支比量,后经佛教中陈那之改革为三支比量,其结构即略同西方逻辑中之三段论式。但在因明中,结论称为宗,位在前。前提为因,次之。另又有喻,即同类事例,置于最后。西方逻辑三段论式为:“凡人皆有死,孔子是人,孔子有死。”依因明之三支,则为“宗:孔子有死,因:以(孔子)是人故。————若是人,见皆有死。若非有死,见皆非人。————喻:如孟子荀子(之是人者皆有死)”此立结论于前,便见印度之因明之重在成立一结论为宗旨。西方之三段论式,立前提于先,以推演结论,结论复可为另一推论之前提。于是吾人可说西方之逻辑,重在次第推演,以成重重无尽之推演历程。印度之因明,则重在成立一颠扑不破之结论。又在亚氏式之三段论式,只将一普遍原理应用至特殊事例,以成一演绎推论,而无“喻”以举出同类事例。在因明则兼有“喻”,以举出同类事例,遂兼涵“由诸同类事例,以转证一普遍原理”之归纳的推论。故在西方逻辑学中之演绎法与归纳法,初为二种推论法者,在因明则合为一 [39] ,此皆可谓为因明之特色。

    复次,印度之因明,尚有一重要特色。即特重视各种“过”之分析。过即西方逻辑中所谓谬误 Fallacies。在西方传统逻辑,其所重者在陈述推论之规则法式,谬误篇并不居主要地位。而印度之因明,则特重“过”之分析,此可说由于因明之用,更见于论辩之中,且重在使人之立论,先居于无过之地。而西方之逻辑之用,则虽初亦见于论辩,但后则主要用以推演新知发现新真理之故 [40] 。

    除因明外,辩证法之运用,在吠檀多之哲学,及佛学中之般若宗中,皆甚重要。印度哲学中之辩证法之运用,重在破而不重立,重“双非"“两不",而不重连正反以成合,此乃其与西方之辩证法不同者。

    至于在中国方面,则逻辑之学之发达,似不仅不如西方,亦不如印度。但在先秦之《墨辩》及公孙龙子、惠施、及庄子与孟子荀子及《春秋》之《公羊谷梁》家言中,亦有种种逻辑思想,而其远原,则为孔子之重正名。孔子之正名,原重在说有某名位之人,则当有某实德。此本为伦理意义之正名。由此进一步,则可引申出知识意义上之名,当与所知之“实"相应之思想。墨家则重于不同类之实,以不同之名表之。《墨辩》之正名,遂重名之涵义之确定,使一一之名,各有其义,彼止于彼,此止于此,以“彼彼此此"。而此即通于西方逻辑中之思想律之此是此,而非非此之同一律与矛盾律。而《墨辩》复论种种推类之问题,亦即由一辞以生另一辞之推论之问题。近人之整理《墨辩》,固不无附会之说,然大体而言,此书包涵种种逻辑思想,则无疑义。

    除《墨辩》外,名家之公孙龙子有白马非马之论。此为辩类名与种名之差别之逻辑理论,人所共认。孟子之重由同类以论相似,荀子之以类度类,及其《正名篇》之论名与辞及辩说等,亦皆包涵推类之术及如何定名辨实之逻辑思想。唯惠施庄子重天地一体之义,以“类与不类,相与为类”而终归于一超逻辑超言辩之“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泛爱万物"之人生哲学。

    大约以中国先秦逻辑思想与西方印度相较,似其所重者不在演绎与归纳,而在类推,即由一特殊事例之情形,以推同类之其他特殊事例之情形。但对贯于诸特殊事例之抽象普遍之原理或命题之提出,不似西方之逻辑及印度之因明之着重。由此而中国思想长于即事言理,以事喻理,而似略短于离事言理,以穷绎一理一命题之涵义,及划定一理一命题所指之界域。然亦无他方哲学思想之执抽象之理,以推至其极,而归于执一废百,卤莽灭裂之失。

    又中国之形式逻辑虽迄未发达,但如辩证法亦为逻辑之一种,则吾人可说,中国人自始即富于用辩证法之思想方式,以认识存在事物、人生事变、及历史之演进。此盖原于中国之《易》教。中国之辩证法之异于西方之辩证法者,在其初不由人与人对辩而后引出。而是由人之仰观俯察天地万物之变化历程之产物,以成为人之独居深念时之一思想方式。中国先哲之依此方式以观事物,不似西哲之重以思想限制思想,而由“正”“反”以升进于“合”,亦不似印度哲人之重以辩证法作破斥之用,即不重“双非”“两不”;而重在观一切相对而互为正反之事物之循环无端,以见正反阴阳之相生,即正即反、即阴即阳之处。而此种“两即”之思想方式,与中国之宇宙观形上学及人生哲学恒不可分,俟以后之论形上学等时,再及之。

    先秦之末,名墨诸家之学即中断。至汉代,董仲舒著《春秋繁露》,重深察名号。但所重者,仍在正伦理政治上之名号。至晋有鲁胜《墨辩》注,申《墨辩》之旨。而魏晋之名理之学之中,亦颇有逻辑思想。然亦无系统之逻辑学。姚秦时鸠摩罗什来华,译《中论大智度论》等,中国人乃知印度之双非两不之辩证法。至唐玄奘窥基,乃正式传印度因明之学于中国。窥基《因明大疏》,卷帙颇繁。而后继研因明学者,更罕其人。然佛经之科判,较中国之经注,更重逻辑秩序。而禅宗之机锋中,则有一特殊型之辩证法之运用 [41] ,然昔亦无专著,论此型之思想方法。直至明代耶稣会士利玛窦等来华,国人乃知西方之有名理之学。至清之李之藻译一论亚里士多德式之逻辑之书,名《名理探》,中国乃有第一部西方逻辑书之译本。清末严复译穆勒《名学》,及耶芳斯之《名学浅说》,国人乃知近代西方之逻辑。清末与民国之学者,以对西方逻辑之新知,与中国先秦名墨诸家之名,互相参证,而于断绝几二千年之先秦之有关逻辑思想之论,渐得其解。民国以来,西方之各派逻辑,皆渐输入中国。大学亦以此科之为文法学院之必修科目。虽国人对此学之贡献不多,然中国之学术界,要已接上西方之此学。至于如何由先秦之逻辑思想之省察,以及于中国人之其他之思想方式,思维方法之研究,再及于佛家思维方式之传入中国之历史与影响,及西方逻辑之传入中国之历史与影响,而综述之,以成中国之逻辑思想史,则尚有待于来者。

    哲学之内容一、名理论 甲 逻辑 参考书目

    刘奇译 《逻辑概论》 第二章论《逻辑发展之四时期》 J.E.Creighton:Introduction to Logic,ch.2.读此文可知西方逻辑思想之发展,至二十世纪初之一段。

    J.Passmore:A Hundred Years of Philosophy (Wyman & Sons LTD 1957)

    第十七章 Logic,Semantics and Methodology及十八章 Wittgenstian and Ordinary Language Philosophy对现代西方之逻辑问题及语意学等之发展,有一简明之叙述。

    R.Carnap,C.W.Morris and O.Neurath合编: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Unified Science ,Vol.I.中第一文O.Neurath:Unified Science as Encyclopedia Integration.

    读此文可知现代哲学之由逻辑分析,以进至科学之统一运动之历史源流。

    熊十力 《因明大疏删注》。

    吕澂 《因明纲要》。

    S.C.Vidyabhusana:History of Indian Logic , Culcutta University,1921.

    A.B.Keith:Indian Logic and Atomism .

    前书论印度论理学颇繁,后书只及于尼耶也派及胜论之论理学。

    章行严 《逻辑指要》。

    此书将中西逻辑合论。本为逻辑概论式之书,但其所述之中国之逻辑思想,较其他近人之逻辑书为多。故可借以为了解中国逻辑思想之助。但此书现不易得。

    章太炎 《国故论衡》卷下《原名》。

    此文述先《秦》原有之名学问题,其所论者不必皆当。

    伍非百 《中国名学丛著》。

    此书未全出版。其中《墨辩解故》,曾印行于北平中国大学。其《公孙龙子释》,全部被编入陈柱《公孙龙子集解》中。其余似皆未出版。其每书之自序,曾由著者自印。但今皆不易觅得。

    徐复观译中村元《中国人的思维方法》,中华文化教育事业委员会出版。

    此书以比较观点,论中国人之思维与如何表达思维之方法之特色。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