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镜镜詅痴译注最新章节!

    述作〔1〕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2〕,儒者〔3〕事也。“民可使由,不可使知”,〔4〕匠者事也。匠者之事,有师承焉,姑备所闻。儒者之事,有神会焉,特详其义。作述作。

    【注释】

    〔1〕述作:传述(光学仪器的)制作。

    〔2〕语出《考工记·总叙》。知者,聪明的人,智慧的人。巧者,工巧的人,手艺好的人。述,传述,传承。

    〔3〕儒者:有多种含义,此处为一般意义,指读书人或学者。

    〔4〕语出《论语·泰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由,顺从,服从。

    【译文】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智慧的人创造器物,工巧的人继承传播),这是学者的事。“民可使由,不可使知”(人民可以让他们顺道而行,不能让他们知道缘由),这是工匠的事。工匠的事,在于师徒传承,姑且存录查访所得。读书人的事,在于心领神会,特地详解其中奥义。因此作这篇《述作》。

    作照景镜〔1〕

    其类有二:曰铜、曰玻璃。

    【注释】

    〔1〕照景镜:即反光镜,通常说的镜子,包括铜镜和衬锡箔的玻璃镜子。

    按:此章虽言光学器件,但涉及很多青铜冶炼、铸造、抛光、钎焊、镀银等技术,以及玻璃制造和加工技术,较之其他古籍中专门讲这些内容的条目,似更为丰富,成为重要而珍贵的史料。郑复光不仅征引他书,还遍访匠人、同好,其研究的精神和方法甚可贵。

    【译文】

    类型有两种:铜镜和玻璃镜。

    一

    铜〔1〕,色红者为纯铜〔2〕,故柔〔3〕;杂倭铅〔4〕即白铅,又名碗锡则刚,其色黄;铅少则成色高,皆为熟铜〔5〕;铅、铜各半则脆,色淡黄,是为生铜〔6〕。铜末、废器重熔者,皆以生铜论,因其中有小焊〔7〕之锡不能提尽故也。镜用生铜,取其色淡近白耳。白铜〔8〕、青铜〔9〕,别是一种。或谓参和之法不同。以非常用,虽业铜者不能详。○作镜青铜最良,近白也。生铜作器,皆借一火铸成,不受椎〔10〕故也。而后刮之,而后磨之。磨工足则平如砥,照形不改。然用镜者价取其廉,究心〔11〕或鲜;作镜者力惟其省,苟简〔12〕尤多,求其平正无疵者,十不获一焉。镜质三。

    一系:

    《考工记·攻金之工》:金〔13〕有六齐〔14〕: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15〕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16〕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17〕之齐。〔18〕

    注〔19〕:鉴燧,取水火于日月之器〔20〕也。鉴亦镜也。凡金多锡则忍〔21〕、白且明也。

    疏〔22〕:四分以上为上齐,三分以下为下齐。〔23〕

    校勘记〔24〕:忍,古坚韧字。谓坚忍而色明白。一作刃,忍、刃皆有坚意。

    又“栗氏”〔25〕:改煎〔26〕金、锡则不耗〔27〕……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28〕

    注〔29〕:上言“改煎金、锡则不耗”,分金锡而各熔之;此言“铸金之状”,齐金锡而合熔之。

    《仪象考成》〔30〕云:凡铸黄铜,用红铜六成,倭铅四成,熔炼精到铸之。

    按:《考工记》注,锡即铅也。〔31〕古或铅亦称锡。曾询之今业铜匠张姓者,云,铜断不可参锡,小焊用锡,故废器重铸即成生铜,以内有小焊也。易五兄蓉湖〔32〕为余言,铅为五金之母,锡为五金之贼〔33〕。诚不易之确论也。铅有二种,闻之广东铜行,一云,每铜百斤,参白铅六十斤、黑铅〔34〕五斤,则铜水易流注,而铸器光泽。一云,白铅七十五斤,黑铅三斤,则坚软得宜,不致铜多性软,铅多性硬。

    按:李瑞《印宗》〔35〕云,红铜性纯,和青铅〔36〕则淡,古多用之;和白铅则黄而硬,古无用者。陈六桥云,古铜色红,而非今之红铜,盖其熔法久已失传。

    其说不一,存参。○张姓铜工又云,铜不可参锡,以不受椎易碎也。闻响铜〔37〕如乐器中铙钹〔38〕之类,其中有点锡〔39〕,大约其锡亦甚少,不知是何参法,然亦易碎。

    二系:

    镜用生铜,其法用铸,无须焊药〔40〕。其余铜事件,则焊药为所必需。附记于此:

    铜小焊方:取水银先用香油制死〔41〕,然后入高锡〔42〕参匀,以备临时用。

    铜大焊方:菜花铜〔43〕一斤,顶高之铜。白铅半斤、纹银一钱八分,合化,然后入点锡,四钱八分。速搅匀即得。

    【注释】

    〔1〕铜:铜(Cu)和各种铜合金的统称。

    〔2〕纯铜:又称红铜或紫铜,因不含其他成分的纯铜呈紫红色光泽,故称。

    〔3〕柔:指延展性。即可抽丝、易锻等金属机械性能。下面的“刚”指延展性较差。

    〔4〕倭铅:锌的古称。锌铜合金色黄,称为“黄铜”。

    〔5〕熟铜:经过精炼,纯铜含量较高,杂质较少,因而易锻的铜。

    〔6〕生铜:未经精炼,含有杂质,脆而易碎的铜。

    〔7〕小焊:古代的一种钎焊工艺。

    按:古代钎焊技术有小焊、大焊之分。具体区别尚未见明文记载。今人猜测,一说为低温钎焊和高温钎焊之分,一说为软钎焊和硬钎焊之分,甚至有钎焊和锻焊之分。均带有猜测成分。主要因为《天工开物》及其他一些典籍中的记载说法不一。但词意多变、一词多指、同一个词所指不同的现象,在古代属正常。从下文看,一是提到锡小焊、锡大焊、铜小焊、金银工焊、铜铁焊等等需注意焊药的熔点,二是提到硼砂、松香作为造渣剂,三是“铜大焊方”中的Cu-Zn-Ag-Sn四元合金焊料熔点很高,均符合高温钎焊的特征。而从“锡大焊方”和“铜小焊方”中含汞来看,这两种属于“汞齐”焊(一种焊料含汞的低温粘焊),也是可能的。特别是“锡用小焊则多不平,成器后错刮费力,用大焊则无是”之说,表明锡小焊有斑点而锡大焊没有,亦为佐证。

    〔8〕白铜:一般指以镍为主要添加元素的铜基合金,即镍白铜,色泽近银。但其他白色的铜合金也统称为白铜,如高锡青铜、砷白铜、铁白铜、锰白铜、锌白铜和铝白铜等等,有时为含有多种添加元素的多元合金。此处所指,郑复光亦自注“不能详”。白铜在古代又称“鋈”。

    按:白铜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公元4世纪时(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南中志》卷四中关于云南白铜的记载,并经学界考定为镍白铜。中国白铜曾大量传入中东、欧洲等地,对用具饰品和化工工艺产生很大影响。

    〔9〕青铜:一般指青灰色的铜锡合金,也有一些不含锡的铜合金叫做青铜。据下文,郑复光所指为低锡高铅的青铜合金。

    〔10〕不受椎(chuí):指韧性不好,质地脆,受锤锻易碎裂,因而不宜锤锻。椎,敲打东西的器具,此处意同“锤”。

    〔11〕究心:在意,关注,专心研究。

    〔12〕苟简:草率而简略。

    〔13〕金:即铜。有人认为指青铜(铜锡合金),则后文“六分其金而锡居一”可解为锡在合金中的比例占六分之一;“金、锡半”相应为铜、锡各半。也有人认为金为纯铜,则“六分其金而锡居一”应解为六分铜、一分锡,锡占七分之一;“金、锡半”相应为铜二锡一。有学者据现代对金属性能的测量进行对比,有几种“齐”较符合前一解释,也有几种较符合后者。对“锡”的解释也有含铅和不含铅的争议。不含铅,则有些配方不符合所制器物的性能。若说含铅,则有人提出古人早已能区分铅、锡,不应混淆。

    按:应注意古代科技与现代的不同,古人的技术规范一般掌握在工匠的经验之中,实际操作时亦因人、因天时地利而异;至于典籍,一般只在记事,不一定规定精确标准;不应主观强求古代典籍类似现代技术规范手册。仅从字面上看,“居”为“占”,故姑从合金之说,锡是否含铅则置之不论。

    又按:郑复光在此处广引文献,参与讨论青铜配剂,是因为他力主制鉴之铜应低锡高铅。铜工“断不可参锡”之说,并非指合金中绝对不能含锡,因为青铜原料大多都是回炉重炼而得,其中自然含锡。而锡多铅少则易碎之说,符合现代金属学的分析。实则铅在青铜范铸定型时也有重要作用。而据今人研究,中国古代铜镜的质地,先是以高锡青铜为主;宋以后,铅含量渐增;至明清,炼锌术兴,铸镜又多掺锌,铜镜质地遂演变为低锡高铅含锌的铜合金。

    〔14〕齐(jì):通“剂”。此处意为合金的成分比例。

    〔15〕大刃:郑玄注:“刀剑之属。”

    〔16〕削:郑玄注:“今之书刃。”贾公彦疏据此解释为古代刻字小刀的遗制,带柄而略呈弧形,刃口反张朝外。  杀矢:郑玄注:“用诸田猎之矢也。”矢,箭镞。

    〔17〕鉴燧:鉴,指方诸,(东汉)郑玄释为铜镜,许慎释为石杯,高诱释为大蛤,但此处“鉴燧之齐”为青铜配方,后两说与之不符;燧,阳燧(即凹面镜)。

    〔18〕以上转述与《考工记》原文颇有出入,但此处重在说“鉴燧”,无意于其余诸“齐”。

    〔19〕此“注”为直引郑玄对前面《考工记》文字的注。

    〔20〕中国古代多有阳燧取火、方诸取水之说。阳燧为青铜凹面镜,用于聚日光取火,已有较多文献和考古实物相印证,成为确论。方诸为何物,至今尚存争议(参见注〔17〕)。“取水火于日月”,互文,意为取火于日、取水于月。

    〔21〕忍:即“韧”。见后文。

    〔22〕此“疏”为(唐)贾公彦对《考工记》郑注所作的疏。后面两句,引自“金有六齐”之前几句的疏。

    〔23〕青铜的含锡量低于四分之一的配方叫上齐,高于三分之一者叫下齐。以,原文为“已”。

    〔24〕此“校勘记”为(清)阮元在《十三经注疏》中所作的校勘。此处转述阮元对前文郑玄注中“忍”字的训释。

    〔25〕此处引《考工记·栗氏》文。栗氏为古代负责制作量器的工匠。此“栗”字原刻作古字“?”。

    〔26〕改煎:反复熔炼(以去除杂质)。

    〔27〕不耗:(因杂质去尽)不再耗减。

    〔28〕以上几句《考工记·栗氏》原文,描写冶铸铜合金时通过观察烟气颜色掌握火候的方法,各种烟气依次对应于纯度的由低到高。

    〔29〕此“注”应为郑复光自注。

    〔30〕《仪象考成》:又名《钦定仪象考成》,戴进贤主持编修的一部以星表为主的工具书,为重新修订南怀仁《新制灵台仪象志》中的星表而作(后者疏漏和讹误较多)。以下为转引其“卷首上”中“铜质宜精”条。

    〔31〕(清)戴震《考工记图》在“攻金之工”条下补注:“金谓铜,锡谓铅。”

    〔32〕易五兄蓉湖:易之瀚,字浩川,号蓉湖,江苏甘泉(今扬州)人,生卒年不详。原以算学著名,《清史稿》罗士琳传中提到“其同县友有易之瀚者,亦以算名”,后附易之瀚传。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提及罗士琳时也有“复与同县学友易蓉湖之瀚为之释例”之语。“同县”之说,系因罗士琳长期寄居扬州而自称甘泉人。此书中提及“易五兄”达七次之多,所谈均属铜加工、玻璃制造、望远镜制作、金属工件加工等,可见易之瀚还是一位制器名家。

    〔33〕贼:祸害。

    〔34〕黑铅:即铅。见“镜质”第四条注〔4〕。

    〔35〕李瑞《印宗》:清人李瑞辑录的一本论印著作,书未见。

    〔36〕青铅:即铅。《说文·金部》:“铅,青金也。”

    〔37〕响铜:今天材料界仍称用于制打击乐器的铜合金为响铜。多为铜、铅、锡合金,含锡量10%——20%。

    〔38〕铙钹:本为两种打击乐器,后混称铙钹。

    〔39〕点锡:含有少量铜的锡。见“原镜”第七条注〔2〕。

    〔40〕焊药:即焊料,包括锡、铅、汞等主料和硼砂等辅料。

    〔41〕用香油制死:指用香油裹住水银防止挥发。

    〔42〕高锡:今天材料界仍称纯度99.9%以上的锡为高锡。

    〔43〕菜花铜:(清)赵学敏撰《本草纲目拾遗·金部》“菜花铜”条说:“此天生者,今之黄铜,乃赤铜合炉甘石炼成。”意为菜花铜是天然黄铜,而一般的黄铜是红铜和炉甘石(锌矿石)的合金。

    【译文】

    铜,红色的是纯铜,所以较柔韧;混入倭铅即白铅,又名碗锡就比较坚硬,色泽为黄;铅少成色就高,一律为熟铜;铅、铜对半开就脆,色泽淡黄,这是生铜。碎铜末、废铜器重新熔炼的,一律按生铜看待,因为其中有小焊之锡不能完全提取掉。制作镜子采用生铜,是看中它的色泽较淡而接近白色。白铜和青铜属于别的种类。有人说是掺和之法不同。由于不是平常所用,即使从事铜加工业的人也不清楚。○制作镜子最好是用青铜,因为它接近白色。用生铜制作器物,都靠炉火一次铸成,因为它不能锤锻。然后刮,然后磨。打磨工夫到位就光滑平坦,映照东西不变形。但使用镜子的人看中的是价格的低廉,特别在意的很少;制作镜子的人一味要省力,草率简略之处就更多,想找到平正而没有瑕疵的,十个中得不到一个。“镜质”第三条。

    一系:

    《考工记·攻金之工》说:青铜有六齐:锡占青铜总量六分之一的,叫做钟鼎之齐;占五分之一的,叫做大刃之齐;占五分之二的,叫做削、杀矢之齐;占二分之一的,叫做鉴燧之齐。

    [郑玄]注:鉴和燧,是取火于日、取水于月的器物。鉴也属于镜。铜只要多含锡就忍、白并且光洁。

    [贾公彦]疏:[青铜中锡含量]低于四分之一者为上齐,高于三分之一者为下齐。

    [阮元]校勘记说:忍,古时表示坚韧的字。[上句]意为坚忍而色泽亮白。一作刃,忍、刃都有坚的意思。

    又[《考工记》]“栗氏”条说:反复熔炼铜、锡,就能最终达到不再耗减……冶铸青铜的情状:铜与锡[合炼],黑浊的烟气冒完时,接着是黄白色的烟气;黄白色的烟气冒完时,接着是青白色的烟气;青白色的烟气冒完时,接着是青色的烟气,此时就可以浇铸了。

    注:上面讲“反复熔炼铜、锡,就能最终达到不再耗减”,是指把铜和锡分开而分别熔炼;这里讲“冶铸青铜的情状”,是指调配好铜和锡的比例而混合熔炼。

    《仪象考成》说,大凡冶铸黄铜,用红铜六成,倭铅四成,熔炼到精纯之后进行浇铸。

    按:《考工记》注,锡就是铅。古时或许铅也叫做锡。曾拿这个问题去问一位当今经营铜加工业的张姓匠人,他说,铜绝不能掺锡,小焊时用了锡,废器重铸就成了生铜,就因为其中含有小焊[之锡]。易五兄蓉湖告诉我,铅是五金的根本,锡是五金的祸害。真是确切的观点。铅有两种。曾向广东铜行打听,一种说法是,每一百斤铜,掺入白铅六十斤、黑铅五斤,铜水就容易流注,因而铸器光洁明净。一种说法是,白铅七十五斤,黑铅三斤,就能坚软适当,不会导致铜偏多而性质偏软,或铅偏多而性质偏硬。

    按:李瑞《印宗》说,红铜质地纯,掺入青铅就会变淡,古时常用;掺入白铅就会变黄变硬,古时都不用。陈六桥说,红色的古铜,并非现在的红铜,大概它的熔炼法久已失传。

    各种说法不一,存录以待参酌。○张姓铜工又说,铜不能掺锡,否则不能锤锻容易碎裂。听说铙钹这类乐器所用的响铜,其中含有点锡,大概其中的锡也很少,不知道是什么调配法,但也容易碎。

    二系:

    镜子的材料采用生铜,加工方法采用浇铸,不需要焊料。其他的铜零件,则焊料是必需品。附记于此:

    铜小焊配方:把水银先用香油制死,然后加入高锡和匀,以备到时候用。

    铜大焊配方:菜花铜一斤,顶高之铜。白铅半斤、纹银一钱八分,一起熔化,然后加入点锡,四钱八分。迅速搅匀即可。

    二

    铸镜既成,磨以方药〔1〕。则明磨法:先著〔2〕水少许,以洗净乱发〔3〕,磨去垢腻,再以布转紧作裹,蘸水磨热,撮药少许,砑〔4〕细,稍去其中之矾〔5〕,磨之。方列后:

    一方:汞一两,上好生点锡〔6〕,夏秋七分,春冬八分。成器好锡不可用,中有松香则色混也。明矾,夏秋一钱,春冬钱半,亦必择明净者。加鹿顶骨更妙。或云鹿角烧灰。

    二方:白矾六钱,汞一钱,锡一钱;将白铁为砂子,用水银研如泥,淘洗白;入锡及矾,研极细用,如色青,再洗令白。〔7〕

    三方:鹿顶骨烧灰,枯白矾〔8〕,银母〔9〕粉即银母砂,等分〔10〕。共为细末,和匀。磨一次可过一年。

    四方:磨古镜,用猪、羊、犬、龟、熊五物胆,各阴干为末,以水湿镜渗覆向地上〔11〕。不磨自明。按此当指古镜不可磨者而言。

    一系:

    第一方出《古今秘苑》〔12〕,曾亲试过,但色白而混。询之锡工,云是锡不纯净之故。语殊有理。二、三、四方出《多能鄙事》。又云,凡锡杂松香作焊,低锡不可,过高锡亦不可。按图索骥之戒,良有由矣。然则诸方中有不用水银者,恐不免有语焉不详之弊。姑记于此。

    附锡大焊方:

    先用锡化大著〔13〕松香,屡捞搅之,以去其灰,再逼出净锡;离火稍停,再参水银,自不飞汞〔14〕。视锡六而一,不可过多,锡内水银过多则易研碎。

    解曰:

    锡工小焊,低锡不可,宜也;高亦不可,何也?盖焊必较本身易化,故金银工焊用银参铜及硼砂〔15〕,铜铁焊用焊药参硼砂,铜小焊用高锡参水银,锡大焊用次锡、水银参松香,锡小焊用次锡参松香,咸取其易化也。焊药之锡过高,则焊药未化,而本身先化矣,故不可用也。○锡用小焊,则多不平,成器后,错刮费力,用大焊则无是。○张铜工云,炼矾者,上层为硼砂,中为明矾,下为烂矾〔16〕。烂矾,水滴衣上即成孔,然打磨铜器,以此水略浸,即时一擦光亮,为必需之物也。《本草纲目》硼砂别一物,此未确。〔17〕

    附喷银法:

    用铜锅盛乌梅〔18〕斤许,水煮捣烂。细错银末,加硼砂少许,入倾银罐内化之。连罐撇入乌梅锅内,去其破罐,搅匀,再煮一滚。纳铜器煮之,即白如矾煮银器。取出擦之、砑之。屡煮屡砑、擦之,以光为度。此易五兄说。

    又《高厚蒙求》〔19〕法:

    用银屑一钱、黑官盐〔20〕一两搓和,装入泥罐,武火〔21〕熔化,倾出候冷,研细待用。先将铜事件用乌梅水浸透,临时仍用酸水在瓦罐中煎至三四沸,以银屑细细渗匀。有薄而未到处,再煎再渗。取出拭干,以软稻草壳擦之使亮。

    附钟表焊药:

    以银焊为良方,用菜花铜六分,纹银四分,则老嫩恰好。亦出《高厚蒙求》。

    【注释】

    〔1〕方药:有特定用途和一定组分调配的化学辅料合剂。此处特指开镜药,即抛光辅料配剂。

    〔2〕著(zháo):接触,沾上。

    〔3〕乱发:应指表面浮渣。

    〔4〕砑(yà):碾压,摩擦而使光亮。

    〔5〕矾:即明矾,与下文“白矾”为同一物。见“镜质”第四条注〔6〕。

    〔6〕生点锡:见“原镜”第七条注〔2〕。

    〔7〕此处与《多能鄙事》原文有出入。“锡一钱”原为“白铁一钱,鹿角灰一钱”,“入锡及矾”原为“入鹿角灰及矾”。

    〔8〕“鹿顶骨烧灰,枯白矾”原刻误作夹注字体,今改为正文字体。《多能鄙事》原文为“鹿顶骨烧灰,白矾枯”。枯白矾:置明矾于锅中加热至干燥结晶即为枯白矾。

    〔9〕银母:即云母。见“镜质”第七条注〔1〕。

    〔10〕等分:意为前三者分量相等。

    〔11〕此处疑有脱讹。《多能鄙事》原文为“以水湿镜,掺药在上,覆镜面向地”。

    〔12〕《古今秘苑》:(清)许之凤辑,为百科知识和奇闻秘术汇编。

    〔13〕著:量词。

    〔14〕飞汞:指水银蒸发。

    〔15〕硼砂:一种无色结晶物质,化学名十水四硼酸钠。

    〔16〕烂矾:据下面的描述,似为一种称为矾的强腐蚀性液体。例如稀硫酸在古代被称为绿矾油。

    〔17〕按:《本草纲目》:“硼砂生西南番,有黄白二种:西者白如明矾,南者黄如桃胶,皆是炼结成,如硇砂之类。”看不出与通常说的硼砂有何不同。

    〔18〕乌梅:中药材所称乌梅为熏黑制干的梅子。

    〔19〕《高厚蒙求》:(清)徐朝俊撰,内含天文、世界地理、钟表等内容,是我国第一本关于钟表制作的专著。徐朝俊为徐光启五世孙。以下所引,为该书《钟表琐略》一节中的“铜上欲镀金银”条,其后所附亦为其中“焊药之方”条。

    〔20〕黑官盐:似为提纯不够的矿物盐。

    〔21〕武火:猛烈燃烧的火。小火或慢火为文火。

    【译文】

    铜镜铸成后,用方药打磨。其中明磨法为:先用少量的水,洗净浮渣,擦掉腻垢,再把布拧紧、裹实,蘸水磨到发热,撮药料少许,碾细,略微剔除其中的矾,用来打磨镜面。药料配方如下:

    一方:汞一两,上好生点锡,夏秋时七分,春冬时八分。成品器物的好锡不可用,因为其中含有松香则颜色混浊。明矾,夏秋时一钱,春冬时一钱半,也一定要选取明净的。加入鹿顶骨就更妙。一说用鹿角烧灰。

    二方:白矾六钱,汞一钱,锡一钱;把白铁做成砂子,用水银研磨成泥状,淘洗到变白;加入锡和矾,研磨到极细待用,如果颜色偏青,就继续淘洗使之变白。

    三方:鹿顶骨烧灰,枯白矾,银母粉,即银母砂。[以上三种]分量相等。一起制成细末,搅拌均匀。磨一次可以保持一年。

    四方:磨古镜,用猪、羊、犬、龟、熊五种动物的胆,分别阴干并制成细末,用水湿润镜面,使之沾上药料,[然后将镜面]向地上倒扣。不用打磨就自然变得明净。按:这应该是针对不能打磨的古镜而言。

    一系:

    第一方出自《古今秘苑》,曾亲自试验过,但色泽发白而混浊。拿这个问题去问锡匠,回答是锡不纯净的缘故。说得很有道理。二、三、四方出自《多能鄙事》。锡匠还说,凡是锡中掺入松香作为焊料,纯度低的锡不能用,纯度过高的锡也不能用。按图索骥的警示,真是有原因的呀。这样看来,各个配方中都不用水银这一点,恐怕免不了语焉不详的弊病。姑且记录于此。

    附锡大焊方:

    先把大著松香熔化在锡中,反复捞搅,去掉灰渣,再逼出纯净的锡;离开火稍微放置一阵,再掺入水银,水银自然不会蒸发。按六分锡一分水银的比例,不能过多,锡中的水银过多就容易研碎。

    解:

    锡焊工艺中的小焊,纯度低的锡不能用,这是应该的;纯度过高的锡也不能用,这是为什么?因为,焊料必定比[被焊材料]本身更容易熔化,因此金银工焊用银掺铜和硼砂,铜铁焊用焊料掺硼砂,铜小焊用高锡掺水银,锡大焊用次锡、水银掺松香,锡小焊用次锡掺松香,都是取它容易熔化的性能。焊料含锡过高,那么焊料还没熔化,被焊材料本身就先熔化掉了,所以是不能用的。○锡焊采取小焊的方式,结果大多不平整,制成器物之后,刮磨比较费力,采用大焊就没有这回事。○张铜匠说,炼制矾剂时,上层是硼砂,中间是明矾,下面是烂矾。烂矾,溶液滴在衣服上就成孔,但打磨铜器时,用这种液体稍微浸湿,当即一擦就亮,这是必需的东西。《本草纲目》中的硼砂是另一种物质。这一点不确定。

    附喷银法:

    用铜锅盛乌梅一斤左右,水煮熟后捣烂。把银末磨细,加硼砂少许,倒进银罐内熔化。连罐一起放进乌梅锅中,去掉破罐,搅匀,再次煮沸。把铜器放进去煮,就会白得像矾煮银器一样。取出擦、磨。反复再煮再擦、磨,以发亮为准。这是易五兄的说法。

    还有《高厚蒙求》法:

    将银屑一钱、黑官盐一两搓揉混合,装进泥罐,用猛火熔化,倒出来等候冷却,磨细待用。事先把铜质零件用乌梅水浸透,到时候仍然用酸[梅]水在瓦罐中煮沸三四遍,将银屑细密地渗敷均匀。有敷得薄和敷不到之处,再煮再敷。最后取出来揩干,用软稻草壳把它擦亮。

    附钟表焊药:

    以银焊料为上佳配方,用菜花铜六分,纹银四分,则程度刚好。也出自《高厚蒙求》。

    三

    古鉴微凸,收人全面,用意精微。磨而平之,沈氏所伤。〔1〕见《梦溪笔谈》。好古者慎诸〔2〕。

    【注释】

    〔1〕沈括在《梦溪笔谈·器用》“古人铸鉴”一条中说到,古鉴微凸,是为了以较小的镜面照出整个人脸,而后人“比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所以伤知音也”。

    〔2〕诸:犹“之”。

    【译文】

    古铜鉴[镜面]微凸,能摄取整个人脸,用意精妙。后人把它磨平,引起沈括的感叹。见《梦溪笔谈》。好古的人对此要慎重。

    四

    铜镜磨后,须幕以袱〔1〕,忌油手、尘侵,使镜面花斑不明。如有尘侵,宜粉扑扑粉轻擦,忌水。

    右铜。

    【注释】

    〔1〕幕:用布单遮盖。  袱:包裹或覆盖用的布单。

    【译文】

    铜镜磨好后,要用布包起来,要防止油手沾染和灰尘侵袭,这会导致镜面变花而不明净。如果沾染了灰尘,应该用粉扑蘸粉去扑并轻轻揩拭,不能用水。

    以上是关于铜镜。

    五

    红毛玻璃〔1〕厚而平净,可作屏风大镜。广片多疵,不能过大。庞子芳先生云,迩来广人亦能作大者,是用风鞴〔2〕鼓之。

    一系:

    易五兄云:大玻璃亦是吹成,甚为费力,曾用风鞴,而玻璃厚薄不匀,且当风处或致破损。盖人气温暖,而鞴之气则寒凉,冷热相激,是以不免有破损之患,迩来不复用风鞴也。

    二系:

    造玻璃,闻用石粉〔3〕及铅、锡、硝石熔炼而成,又说必博山泥〔4〕,未能详也。然其理固有可推者:五金皆属土,曾见生银〔5〕,形黑如煤,其质似石,敲之则碎,熔之则化。观水晶及诸冻石〔6〕之类皆能透明,疑博山泥或石粉本皆透明之质,但泥与石体不能熔化,故杂铅、锡使能熔化,〔7〕亦其理也。

    【注释】

    〔1〕红毛玻璃:玻璃舶来品的统称。见“镜质”第四条。

    〔2〕风鞴(bèi):古代用来鼓风吹火的器具。

    〔3〕石粉:玻璃主要原料。见“镜质”第四条注〔13〕。

    〔4〕博山泥:山东博山的玻璃原料。见“镜质”第四条注〔12〕。博山泥和博山石粉应为同一物。

    〔5〕生银:(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一·银》和(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银》均以生银为未经冶炼的银矿石。

    〔6〕冻石:可用于雕刻印章的晶莹润泽的石块,透明或半透明,一般为质地较软的硅酸盐矿物。

    〔7〕此条猜测不太合理。铅和锡作为制造玻璃的辅料,主要作用是作为着色剂而非助熔剂。

    【译文】

    红毛玻璃厚而平整明净,可用来制作屏风上的大镜子。广东的玻璃板瑕疵较多,所以不能做得太大。庞子芳先生说,近来广东人也能制作大块的,是用风鞴鼓风吹出来的。

    一系:

    易五兄说:大块玻璃也是吹成的,很是费力,一度是采用风鞴,但所成玻璃厚薄不匀,而且正吹到的地方或许会破损。大概是人吹出的气温暖,而风鞴吹出的气却寒凉,冷热互相激荡,于是难免有破损的担忧,近来已经不再使用风鞴了。

    二系:

    造玻璃,听说是用石粉和铅、锡、硝石熔炼而成,又听说一定要博山泥,具体还不清楚。但其中道理自有可以推想之处:五金都属土,曾经见过一种生银,外形像煤一样黑,质地像石头,能敲碎,能熔化。从水晶和各种冻石之类都能透明来看,可以猜想博山泥或石粉原本也都具有透明的质地,只是泥和石体不能熔化,于是掺入铅和锡使之能熔化,这也算是[采用那些原料的]道理吧。

    六

    裁玻璃法。先画墨线,用橄榄烙铁端锐稍肥,似橄榄形二根,互换烧红烙之。起首如不开,烙热抹微唾即激裂。顺其裂纹徐引之,迨至边则移烙须速,否则虑有斜迸之患。见《高厚蒙求》。〔1〕若裁圆,则用钳剪剪形似钳,不可利口,带剪带擘,渐渐去其圭角〔2〕,须有手法。至裁小玻璃,可用火石〔3〕,屡屡画之,俟有画痕,向背一擘即开。其剪圆形者,圭角太大处,徐剪则费时费力,亦可用火石法去其大角,余自易剪。

    迩来传得粤法,是用金刚钻。愚游粤时,见作坊玻璃吹成如缸,高三四尺,大径尺余,外画墨痕,手执金刚钻,自口探入,照墨一画,向外一擘即开,百不失一。今江南肆中亦能为之。但选钻甚难,又各人用贯〔4〕之钻,彼此不能互易耳。钻故宜锐,太锐则痕起灰。

    【注释】

    〔1〕以上为转述《高厚蒙求》卷末“钟表琐略”一节中的“裁玻璃”条。语句较原文简省。“橄榄烙铁”后夹注为郑复光所加。

    〔2〕圭角:古代玉制礼器圭的上端为箭头形,故称有锋棱的尖角为圭角。

    〔3〕火石:即古人打火用的燧石,一种石英变种,是致密、坚硬的硅质岩石。

    〔4〕贯:古同“惯”。

    【译文】

    裁玻璃法。先画墨线,用两根橄榄烙铁两头尖而中间稍肥,形似橄榄两根,交替烧红了[沿着墨线]烙。开头处如果裁不开,烙热后稍微抹一点唾液就会激裂。顺着这个裂纹慢慢延伸,到了边上则移动烙铁必须迅速,否则有斜着迸裂的担忧。见《高厚蒙求》。如果裁圆形,就用钳剪形状像钳子的剪刀,不能有锋利的刀口,一边剪一边掰,渐渐去掉那些圭角,得有一定的手法。至于裁小块玻璃,可以用火石,反复地划,等到出现划痕,朝反面一掰就开。在剪圆形时,圭角太大处,慢剪会费时费力,也可以用火石法去掉较大的角,其余的自然容易剪。

    最近从广东传来一种方法,用的是金刚钻。我游历广东时,见到作坊里的玻璃被吹成缸的形状,高三四尺,最大直径一尺多,在表面画上墨痕,手执金刚钻,从口子探进去,照着墨痕一划,朝外一掰就开,百无一失。现在江南的玻璃店铺里也能这样做。只是选择金刚钻很难,而且每个人各自用惯的金刚钻,是彼此不能互相交换的。金刚钻固然以锋锐为宜,但过于锋锐就会导致划痕起灰。

    七

    衬箔法。玻璃摆箔〔1〕上,虽反照亦有景,而不甚浓显,以相切而非相连也。镜质四解。故必粘箔于玻璃上,使贴合为一体。传其法者不一。项轮香翁云,最要在箔上水银必盖以纸,再放玻璃于上,抽纸即粘。余谓,水银不无有尘,盖纸抽之者,殆去尘之意耶?〔2〕今从易五兄得其法,目击且手验矣,诸说概从姑舍。其法:

    先将玻璃裁好。玻璃裁痕欲深而不毛〔3〕,金刚钻过锋锐者,则玻璃痕内起灰,即知痕毛不鋊〔4〕,向背擘时多致破损,不可不知。次用牙灰〔5〕“牙灰”详后。擦之使净,俟干再拭一遍,置大盘内。盘如托盘,放桌上,斜迤之,使靠怀一边稍低,以便水银聚而不散。盘内斜放一极平石板,板上糊纸一二层,须将怀内垫起,使在盘中恰合地平。再将锡箔放石板上,取汞些须加箔上,用一指轻擦遍,以箔光明为度。再多加水银于箔上,使堆起不致流走为度,然后以纸纸宜细而不滑。细则易抽,不滑则易去铅尘〔6〕。梅红单帖〔7〕即可用。盖上。次放玻璃于纸上,左手按之,右手抽纸。次连石取起,竖沥之,则水银流下,而箔即粘。汞有剩者到边,刮去之。仍将镜迤二三日方干。牢其剩汞,内有箔化之锡,仍可下次再用。盖水银内无不有铅者,此亦参假之一端。然铅为五金之母,以母召子,正欲借铅为用,故不忌耳。又锡为五金之贼,亦欲借锡死汞也。○箔亦来自广东,较常箔稍厚,略似火金〔8〕,然不宜陈及尘污。牙灰擦玻璃极净,无有胜之者。此二者为衬箔法之秘妙〔9〕。

    一系:

    牙灰亦来自广,其色白稍黄似象牙色,故名,其质甚粗。制法:用泥罐装糠,筑紧封口,埋大炭火内,烧罐极红,俟出火,击罐取灰,则已结成一个,研碎待用。曾试为之,亦可擦物,但色青似砖灰,恐罐不净,或尚未得法邪。○愚按〔10〕:牙灰擦铜锡器俱妙。盖质甚粗糙而松耎〔11〕,又经火炼成灰,故去油垢而不损物,此所以妙也。愚尝用乏砂〔12〕碾玉用乏至不可用将弃者也。以擦玻璃、铜铁,无不皆妙。盖宝砂〔13〕极坚,用乏则极细;坚故无垢不去,细故本体不伤,与牙灰质正相反,而得用则一也。又,肆中擦用灯心,亦为其耎而粗也。

    二系:

    玻璃与料〔14〕之分,以侧面白者为料,其有黄或绿者为玻璃,相沿如此,未能详也。愚意疑是一物,以出处及造法不同耳。料,犹材料也,故有博山料、洋料、土料〔15〕之称。存考。

    【注释】

    〔1〕箔:即锡箔纸。

    〔2〕按:除避免沾灰之外,此法也体现了保证两个平面之间没有空气间隙的物理黏合原理。

    〔3〕毛:粗糙;不整齐。

    〔4〕鋊(yù):器物用久渐渐磨光失去锋刃或棱。《康熙字典》引《五音谱》:“磨砻渐销曰鋊。今俗谓磨光曰磨鋊。”

    〔5〕牙灰:糠烧成的灰,可用来刷牙,故称,后常用于擦除腻垢。

    〔6〕铅尘:常用以喻化妆的残迹,因古代女子所用化妆品含铅,故称。此处所指为锡箔纸上的灰尘、细微杂质,以及本身脱落下来的锡颗粒。

    〔7〕梅红单帖:旧时用来写名帖或礼帖的不折叠单页红纸。

    〔8〕火金:古时称祭奠用的烧纸为火纸,故“火金”应为金粉纸(金箔纸)。

    〔9〕秘妙:奥妙,奇妙。

    〔10〕愚按:表示下文为郑复光自己加的按语。

    〔11〕耎:通“软”。

    〔12〕乏砂:按夹注和后面的描述,是指用废的磨玉坚质细砂。砂久用后,颗粒逐渐平滑,磨锉能力下降,但正好用来抛光。

    〔13〕宝砂:即上所说磨宝石玉器的砂。

    〔14〕料:指近似琉璃的烧料玻璃。见“原镜”第三条注〔1〕。

    〔15〕各种烧料见“镜质”第四条注〔12〕。

    【译文】

    衬箔法。把玻璃摆在锡箔纸上,虽然对着照也有影像,但不够浓重明晰,原因是相贴但没有相连。“镜质”第四条解。所以必须把锡箔粘在玻璃上,使之贴合为一体。叙述黏合方法的人们说法不一。项轮香老人说,最关键的是锡箔上的水银一定要用纸盖住,再把玻璃放到上面,把纸抽掉就黏合了。我想,水银难免有灰尘,盖上纸再抽掉,用意大概是去除灰尘吧?现在跟易五兄学到了方法,不仅亲眼目睹而且亲手试验过了,各种传闻全都姑且放在一边。方法如下:

    先将玻璃裁好。要想使玻璃裁痕深而整齐,金刚钻不可过于锋锐,否则玻璃划痕里会起灰,这就说明划痕里的细齿不圆润,反向掰开时多半会导致破损,不可不知。第二步用牙灰“牙灰”详见下文。把它擦干净,等干了再擦拭一遍,放在大盘子里。盘子就像托盘,放在桌上,将它倾斜起来,让靠近自己的一边稍低,以便水银聚而不散。盘子里斜着放上一块极平的石板,石板上糊一两层纸,还得把石板靠近自己的一边垫起,使它在盘中正好保持水平。再把锡箔放在石板上,取水银少许施加在锡箔上,用一个指头轻轻到处涂抹,直到锡箔显得光亮为止。再多加一些水银到锡箔上,使水银堆起而不至于流走为准,然后用纸纸要细而不滑。细则便于抽出,不滑则便于除去尘粒。梅红单帖就能用。盖上。下一步把玻璃放到纸上,左手按住玻璃,右手把纸抽出。再下一步连石板一起拿起来,竖着沥它,水银就流了下来,而锡箔就粘上了。如果有残余的水银流到边上,把它刮掉。还得将镜子斜靠着两三天才会干。把用剩的水银收拢来,里面含有锡箔纸上融化出来的锡,还可以下次再用。水银里没有不含铅的,由此也可见掺假之一端。但是铅为五金之母,以母召子,正要借助铅的作用,所以不必顾忌。还有,锡为五金之害,也正要借助锡把水银制死。○锡箔纸也是来自广东,比一般的锡箔稍厚,有点像火金,但不宜放在有灰尘和肮脏的地方。用牙灰擦玻璃可以擦得很干净,没有比它更好的。这两点是衬箔法的秘诀。

    一系:

    牙灰也来自广东,颜色白而稍黄似象牙色,所以叫牙灰,质地比较粗糙。制作方法是:把糠秕装在泥罐里,捣得紧实之后封住罐口,把泥罐埋到大炭火里烧到极红,到出火时把罐打破,取出里面的灰,此时灰已经烧结成一整团,把它研磨碎了待用。我曾尝试做出这种牙灰,用来擦器物也还行,但颜色发青就像砖灰,恐怕是罐子不干净,或者还没有掌握诀窍。○愚按:用牙灰擦铜器和锡器效果都很好。它的质地比较粗糙而且松软,又经过火的烧炼而成灰,所以能去油垢而不损伤器物,这就是效果好的原因。我曾用乏砂用来碾磨玉器之后磨钝到不能再用、即将废弃的砂。来擦玻璃和铜铁,效果都很好。宝砂非常坚硬,而用钝之后就非常细腻;坚硬则没有什么污垢不能除掉,细腻则[被打磨的器物]本身不受损伤,与牙灰的质地正好相反,但发挥的作用却是一致的。另外,店铺里用灯心来打磨,也是因为它既柔软又粗糙。

    二系:

    玻璃和料的区别方法,以侧面发白的为料,侧面有黄色或绿色的是玻璃,一向就是这么沿袭下来的,具体道理不清楚。我猜测它们是同一种东西,只是因为出处和造法不同[而出现差异]罢了。料,就好比说原料,所以有博山料、洋料、土料等称谓。存疑待考。

    八

    玻璃镜面不畏尘,而背忌霉湿及擦碰。汞久或脱损,多由于此故。以纸蒙背上,而糊其边,以免湿气;又空其后,以免擦伤。霉为尤忌,往往旧镜多见黑点,此铅锡之气因霉湿透入骨也,不惟有箔不可摩擦,即去尽箔洗擦亦不能去,非碾砣〔1〕不可。此业眼镜者为愚言,如此当不妄也。

    【注释】

    〔1〕碾砣:打磨玉器的砂轮。

    【译文】

    玻璃镜面沾染灰尘不用担心,但要防止背面有霉湿和擦碰。时间长了水银有时会脱落破损,大多由于这个缘故。应该把纸蒙在镜子背面,糊住它的边,以避免湿气;再在镜子后面留出空隙,以避免擦伤。特别要防止发霉,陈旧的镜子上往往呈现黑点,就是铅锡之气由于霉湿而透入深处的缘故,这样不仅因为有衬箔而不能擦拭,即使把衬箔完全除掉再擦洗也擦不掉,非用碾砣不可。这是经营眼镜的人告诉我的,这样应该是可信的。

    九

    愚在粤见纸札〔1〕所用小镜,询之,据云,此不须水银,但烘热以箔贴之。盖锡熔自黏。观箔上着水银,其箔即皱纹渐生,〔2〕腐欲化,可知锡化乃黏也。第恐锡熔成珠,则不可用,此又须有火候、手法耳。

    右玻璃。

    【注释】

    〔1〕纸札:本指纸张,此处指纸做的冥器。如《红楼梦》第十四回:“这八个人单管各处油灯、蜡烛、纸札。”

    〔2〕(cáo):湿而糟烂。(清)林则徐《估修泇捕上三厅闸座工程折》:“底石冲掀,桩木朽。”

    【译文】

    我在广东见过一种用在纸札[冥器]上的小镜,向人询问,据回答说,这不需要水银,只要烘热了贴上锡箔。大概锡熔化了自然就有黏性。试观察锡箔上附着了水银,锡箔就会逐渐产生皱褶,糟烂成就要化开的样子,可见锡熔化了就有黏性。怕只怕锡熔化成珠状,那就不起作用了,这又需要有特定的火候和手法。

    以上是关于玻璃镜。

    作眼镜

    其类有三:曰平光、曰近视、曰老花。其质有二:曰玻璃、曰水晶,而作法则皆从同。

    【译文】

    类型有三种:平光镜、近视镜和老花镜。材质有两种:玻璃和水晶,但制作法都相同。

    一

    保光镜〔1〕,平镜也。两面皆须极平,稍有凸凹,即不适用。凡作晶玉法,以铁为砣〔2〕,安车〔3〕上,水蘸宝沙〔4〕碾之。先制成形,然后用火漆〔5〕为砣碾之,又用牛皮为砣碾之。〔6〕名为出光,其实皆磨。法先粗后细,细极乃光耳。〔7〕出光为别一行当。火漆砣〔8〕、皮砣〔9〕皆得自传闻,未能详也。

    【注释】

    〔1〕保光镜:即平光眼镜,当时用途主要为遮光护眼,故名。

    〔2〕砣:打磨玉器的砂轮。通常由踏板和转绳带动旋转,所以下文说“安车上”。“砣”单指砂轮时又叫砣子,指整个机床时又叫“砣机”。

    〔3〕车:指碾玉机的机床。

    〔4〕宝沙:打磨宝石玉器的细沙。前作“宝砂”。

    〔5〕火漆:用松香、虫胶、焦油、石蜡等原料中的某几种熬成,加颜料,常用于封信加戳。

    〔6〕“火漆为砣”和“牛皮为砣”实际上是把火漆或牛皮裹在金属砂轮外缘作为抛光材料。

    〔7〕此处基本弄清了玉器抛光的实际工艺程序,即用多种砣子由粗到细、反复打磨。

    〔8〕火漆砣:今古玩玉器加工界仍有火漆和细沙混合制成的火漆砣子。

    〔9〕皮砣:近有学者撰文称,根据(清)李澄渊所作《玉作图》十三幅及图上文字,可考清代砣机实际情形,其中有多幅表现各种砣,包括皮砣,为牛皮所制,以玉器浸湿蘸沙,在足踏带动旋转的砣上打磨之。然《玉作图》未见。

    【译文】

    保光镜就是平光镜。两面都需要十分平,稍有凸凹,就不适用。大凡加工晶玉的方法,是用铁制成砣子,安装在机床上,晶玉着水蘸上宝沙去[砣子上]碾磨。[具体地说],先将晶玉器物制作成形,然后用火漆砣子碾磨,再用牛皮砣子碾磨。这些工序虽然叫做出光,其实都是磨。磨的规则是先粗后细,磨到极细就光滑了。出光是另一种一行当。火漆砣、皮砣都是得自传闻,具体还不清楚。

    二

    眼镜入匡〔1〕或稍大,则剪之。水晶虽坚,然眼镜甚薄,亦可如玻璃剪法。照景镜二之二〔2〕。惟近视镜近视中凹则边厚及料厚者仍须碾耳。

    【注释】

    〔1〕匡:古同“框”。

    〔2〕“照景镜”分“铜”和“玻璃”两部分,但条目统一编号,“二之二”为玻璃部分第二条,实为第六条“裁玻璃法”。后面也有这种情况。

    【译文】

    眼镜镜片装进框时或许会稍大,就裁剪一下。水晶虽然坚硬,但眼镜镜片很薄,同样可以依照玻璃的裁剪法。“作照景镜”第六条。但近视镜片近视镜片中间凹所以边就厚和较厚的烧料之类仍然需要碾磨。

    三

    少年目力至足,无须于镜。然终日一编,用之过度,遂生眦火。水晶性凉,故能清目而保光也。患目羞明,更宜墨晶。若玻璃,经火而成,不惟无益,且有害矣。或行路暂取遮尘,用旧玻璃如旧磁然,久则退火差可耳。

    【译文】

    青年人眼力充沛,不需要眼镜。但整天对着书,用眼过度,就会眼角上火。水晶性凉,所以能清火明目、遮光护眼。有毛病的眼睛怕光,更适宜采用墨晶。至于玻璃,是经过火制成的,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偶尔在路上暂时用来挡灰,旧玻璃就像旧磁石一样,时间久了就退火也勉强可用。

    四

    保光镜宜于观书或养静〔1〕。盖观书正用目力时,镜性凉,则消眦火也;养静正不用目力时,镜有景,则韬〔2〕目光也。故寻常视物,用镜如无镜;若夜行,则有镜反不如无镜矣。

    右平光。

    【注释】

    〔1〕养静:在宁静环境中修养身心。

    〔2〕韬:隐藏,掩藏。

    【译文】

    保光镜适宜于看书或养静。看书之事恰值使用眼力的时候,镜片性凉,于是消除眼角的火气;养静之事恰值不使用眼力的时候,镜片有阴影,于是遮护目光。所以平常看东西,戴上这种眼镜如同不戴;而如果夜间行路,则戴眼镜反而不如不戴了。

    以上是关于平光眼镜。

    五

    老花镜,凸镜也。或一面凸一面平,或两面俱凸,然必中度,否则不适用。作法:先制为片,然后于破釜内蘸宝沙磨之,釜形凹,故镜成凸。然愚谓,此工人手熟,故得合度耳。观水晶顶及火镜,悉心谛观,多不中度,正由于此。若作凹,砣旋之,必较胜矣。

    【译文】

    老花镜就是凸透镜。有的一面凸一面平,有的两面都凸,但必须形状标准,否则不适用。制作法:先制成薄片,然后蘸上宝沙在破釜里打磨,釜呈凹形,所以镜片成凸形。但我认为,这是工人手法熟练,才能做得合乎规范。试看水晶顶和取火镜,仔细审视,大多不合标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如果要加工凹形,用砣子旋转打磨,效果必定更佳。

    六

    中年以后,目力渐衰,故睛凸处渐平;或气血不足,睛内不舒长,则视远如常,而视近昏花矣,〔1〕凸镜所以益其不足也。但中年所用,其凸无几,视远尚不觉昏,不知者实而用之,终日不去,以致目益加甚,不可救药矣。法宜视近即用,视远即除,凸宁浅为妙。

    一系:

    黄昏月下,少年及短视人皆能察书,惟老人不能者,老人之目近物则昏,而光暗之时,视远字则墨色渐淡故也。凸镜视物,能使物色加浓,且凸可近物而视,必能黄昏察书矣。

    【注释】

    〔1〕郑复光的视觉生理学理论详见“原目”第五条。

    【译文】

    中年以后,视力逐渐衰退,因此眼球凸起之处逐渐变平;或者气血不足,眼球内部不能伸展,于是看远处还正常,看近处就昏花了,凸透镜就是用来针对这些情况增益不足的。但中年人所用[凸透镜],凸度不大,看远处还不觉得昏花,不知道的人着实地使用,整天不摘掉,以致眼睛[缺陷]更加厉害,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看近处就使用,看远处就摘掉,凸度宁可稍微浅一些为好。

    一系:

    黄昏月下,青年人和近视的人都能看书,唯有老人不能,这是因为,老人的眼睛靠近物体就感觉昏花,而光线暗的时候,看较远的字就显得墨色逐渐变淡。用凸透镜看东西,能使所见物体的颜色变浓,而且用凸透镜可以接近物体去看,这样就必定可以在黄昏时看书了。

    七

    凸镜能力,以顺收限验之。圆理九。眼镜限,极老无过九寸,极嫩不过二尺四寸。九寸以下、二尺四寸以上,别有他用,详于后。

    一系:

    凸浅视近,间有昏花,则目老镜嫩之故,圆凸二十。稍去物远即合度不花矣。

    二系:

    眼镜自洋舶初来,止用一片,用时持而照之;不知何时增为两片,挂于耳际;便则便矣,而终日不除之弊由此而生,必有阴受其害者。又,旧时价颇昂贵,故其式甚小,戴镜观书,偶一视远,则眸子上注〔1〕,出于镜外,此亦妙用。近时料薄而价贱,取其大样,以为美观,失之矣。○洪石农姻家范〔2〕曾定造老花眼镜,上半平、下半凸,为临画之用,殊得此意。

    【注释】

    〔1〕注:集中视力,注目。

    〔2〕洪石农:洪范,字石农,清代安徽休宁(一说歙县)人,生卒年不详,以书画名。  姻家:联姻的亲戚。

    【译文】

    凸透镜的能力,以顺收限来检测。“圆理”第九条。眼镜的深度,最深不超过9寸,最浅不超过2尺4寸。9寸以下、2尺4寸以上,另有其他用途,于后详解。

    一系:

    用较浅的凸透镜看近处,偶尔感觉昏花,是眼睛较衰而镜片深度不足的缘故,“圆凸”第二十条。离物体稍微远一些就适配而不花了。

    二系:

    眼镜最初从海外舶来时,只用一片,使用时用手拿着看;不知何时增加为两片,挂在耳朵边;方便是方便了,但整天不摘掉的弊端也由此而生,必然有人不知不觉受到损害。另外,以前价格昂贵,所以式样很小,戴着眼镜看书时,偶尔看一下远处,眼珠就朝上注意,越出镜片外面,这也算是一种微妙的效用。近来材料变薄而价格下降,人们采用大的式样,以为美观,这是错误的。○姻亲洪石农名范曾定做一种老花眼镜,上半是平的、下半是凸的,在作画时使用,很符合这层意思。

    八

    凸镜不宜视远,尤忌夜行。不惟镜景韬光,且能视夜加黑故也。

    右老花。

    【译文】

    凸透镜不宜用来看远处,尤其不能在夜行时使用。因为镜片的影子不仅遮挡光线,而且能让夜间所见变得更加黑暗。

    以上是关于老花眼镜。

    九

    近视镜,凹镜也。或一面凹一面平,或两面俱凹。人生而睛凸,或习于视近,以致睛不开广,见近极明,视远茫然,凹镜所以损其有余也。然读书人微带短视,至老不花,不足为累。惟短视大甚,非闻声不能辨人,诚不能不借凹镜为用。不知者宝而用之,或并戴以观书,致短视日甚,则用之者过也。法宜少用,凹宁稍浅为妙。作法与凸镜同,第治凹之器,反为凸耳。

    【译文】

    近视眼镜就是凹透镜。有的一面凹一面平,有的两面都凹。人的眼球生来就是凸的,有的人经常看近处,以致眼球不能开阔宽广,看近处很清楚,看远处一片模糊,凹透镜就是用来针对这种情况减少多余的。但是读书人略微有点近视,到老不昏花,不足为患。只有近视得厉害的,不靠听声音就认不出人,那才实在不得不借助凹透镜的作用。不知道的人把它当成宝贝来使用,甚至戴着看书,导致近视程度日益加剧,那就是使用者的过失了。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少用,凹度宁可稍微浅一些为好。制作方法与凸透镜相同,只是加工凹形的模具,反而是凸形罢了。

    十

    凹镜能力,以侧收限验之。圆理九。眼镜限,极深无过一寸,极浅无过三寸。三寸以上,一寸以下,惟作远镜用之,有深至三分者。

    【译文】

    凹透镜的能力,以侧收限来检测。“圆理”第九条。眼镜的深度,最深不超过1寸,最浅不超过3寸。3寸以上,1寸以下,只有制作望远镜时采用,那时有深度达到3分的。

    十一

    凹镜专为短视人视远而设。至于夜行,虽短视甚者,不得已用之,然镜景韬光,实无益也。

    右近视。

    【译文】

    凹透镜是专门为近视的人看远处而配备的。至于夜行,即使近视得厉害的,也是不得已才用它,但镜片的影子遮挡光线,实在没有好处。

    以上是关于近视眼镜。

    十二

    愚游粤时,曾见有双副镜,其法:用撑〔1〕夹两耳上如常,而两旁镜边,别轴〔2〕安眼镜一副,用则合而重之,不用则开而置于两旁太阳处。迩来式更小巧便用。如图(图72):

    图72

    甲乙为镜匡架,丙丁及戊己〔3〕为轴,子丑为合眼常用之眼镜。别作寅卯眼镜一副,或与子丑等深,或较深,或较浅;以合而加于子丑上,视物加大而不花为度。两旁作轴如辰午,安丙丁及戊己轴上,令可开合。寻常用子丑,置寅卯于撑边,贴两太阳穴,并无窒碍。偶值嫌浅时,则合寅卯叠于子丑上,便加深矣。是带镜一副而具两副之用也。庚辛与壬癸为撑,两段。甲上有轴,以辛上轴合之。庚上作套筒,将癸套入,壬癸在庚辛内。癸处向外作一丁〔4〕,透出庚辛段之缝,丁头绾〔5〕之,使可伸缩。乙边亦如之。两段皆作扁片,取其轻巧而稳固。惟中梁〔6〕用直,取随手戴用,不拘上下,然未免压鼻梁,不可久用,不如寻常曲梁为妙。此法,老花、近视固可为加深之用;若平光,则子丑用银晶,寅卯用墨晶,亦便也。故为通用眼镜。

    右双副眼镜。

    【注释】

    〔1〕撑:即眼镜的镜脚。

    〔2〕轴:此书中枢轴和轴套都叫做轴。

    〔3〕图中并未标出“丁”和“己”,为漏画或漏刻。

    〔4〕丁:通“钉”。此处描述的可伸缩眼镜脚,为一种滑槽连接机构,庚辛为开有滑槽的扁空心管,壬癸为插在里面的可滑动连接杆,“丁”(钉)指固定在连接杆上的销栓。

    〔5〕绾(wǎn):本意为卷起或打结,此处意为使固定或铆住。

    〔6〕中梁:即眼镜的鼻托架。

    【译文】

    我游历广东时,曾见过一种双副眼镜,它的制作法是:用镜脚夹在两耳上如常,而两个镜片旁边,另用一个轴套来固定另一副眼镜,要用到[后者]就合起来使两副重叠,不用就打开置于两旁太阳穴处。最近式样更加小巧方便。如图(图72):

    甲乙是镜框架,丙丁和戊己是轴,子丑是适配眼睛的常用眼镜。另外制作寅卯眼镜一副,或者与子丑一样深,或者更深,或者更浅;程度以合起来加在子丑上时,看东西更加放大而又不昏花为准。在镜片两边分别做轴如辰午,装配在丙丁和戊己轴上,使之可以开合。平时用子丑,把寅卯放在镜脚边,贴在两个太阳穴处,没有什么阻碍。偶尔碰到觉得眼镜偏浅时,就把寅卯叠合到子丑上,就加深了。这就等于携带一副眼镜而具备两副的用途了。庚辛和壬癸是镜脚,分为两截。甲上有轴,把辛上的轴与之连接。庚这一段做成套筒,将癸这一段套进去,使壬癸在庚辛里面。癸处向外做一个销栓,伸出庚辛段的长缝[滑槽],把销栓的头铆住,使[壬癸]可以[在庚辛内]伸缩。乙这一边也如法炮制。两段镜脚都做成扁片,为的是轻巧而稳固。只是鼻托架做成直的,为的是随手戴用时不拘上下,但未免压鼻梁,不能长时间使用,不如平常的弯曲鼻托那么好用。这种方法,固然可以用来加深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倘若是平光眼镜,那么子丑用银晶,寅卯用墨晶,也很便当。所以这个样式属于通用眼镜。

    以上是关于双副眼镜。

    作显微镜〔1〕

    其类有二:曰通光、曰含光。

    【注释】

    〔1〕显微镜:即放大镜,但此处所述不同于简易的手持放大镜,为固定式,带有支架和反光镜,为西洋传来的一种玩具,详见下文。

    【译文】

    类型有两种:透明[放大镜]和反光[放大镜]。

    一

    通光显微,即老花镜也,第用有浅深之别:时用其浅,限有尺六七寸者;时用其深,限有一二分者。

    【译文】

    透明放大镜就是老花镜,只是效用有深浅之别:有时用较浅的,顺收限可以[长到]一尺六七寸;有时用较深的,顺收限可以[短到]一两分。

    二

    通光显微,以观洋画〔1〕,限不取过深,约须一尺五六寸。其法:倒置画册于案,侧置含光于上,立置显微于旁,目从显微上视含光内画,画景自顺。如图(图73):

    图73

    辰为含光镜,嵌入木匡,镜面下向。甲、乙处作轴〔2〕,上套螺旋〔3〕,连于显微镜匡上,可使斜迤支撑,收合而不脱。丁为显微。己〔4〕为镜柄,活入座柄。座柄之口安螺旋,使可伸缩,高低配定则转螺旋以固之。〔5〕丑寅为画册,倒置之,使卯入乙、寅入丙,则乙为上而丙为下;自丁窥之,上下自顺,惟左右必易位,故画上有字,须用左书〔6〕。

    一系:

    丁镜之凸不宜过深者,丑寅画景入甲丙镜至近不止五六寸,则镜中之景亦见远象为五六寸,原景十。〔7〕而丁之距辰又须四五寸,并之,是目距画约尺六七寸。使丁镜之凸限一尺,则画距目出限外,必见物象复小,且昏而不清。〔8〕圆凸二十三。盖观画用镜者,取其隔镜如清蒙气〔9〕而肖真也;原光十。不专取其显微,故凸不必过深耳。

    右通光。

    【注释】

    〔1〕洋画:一种旧时供儿童玩乐用的纸牌,上面画有人物故事或其他图案,初为舶来品。而此处描述的这种用来看洋画的放大镜装置也叫洋画。(清)顾禄《桐桥倚棹录》(1942年刊行)里说:“影戏、洋画,其法皆传自西洋欧罗巴诸国,今虎丘人皆能为之……洋画,亦用纸木匣,内摆以锡镜,倒悬匣顶,外开圆孔,蒙以显微镜,一目窥之,能化小为大,障浅为深。”所述完全与此处一致,对照之下,更显得郑复光对其光学原理和定量数据的把握,实领风气之先。影戏即前面所说“取影灯戏”,亦即后面的“放字镜”。

    〔2〕轴:此处为螺纹转轴。

    〔3〕螺旋:此书中螺栓和螺母都叫做螺旋。此处为后者。

    〔4〕原图标记符号有误刻。画册“己丑寅卯”应为“子丑寅卯”,“己”应按文字说明标在丁镜下的镜柄处,而“子”既在画册上角,图中的“子”应为“壬”,“壬癸”为底座圆盘。

    〔5〕这是两截套管,镜柄套接在座柄内,构成调节高度的装置。

    〔6〕左书:指反写文字。

    〔7〕这是通过对称性来严格确定平面镜虚像位置的一个范例,其预备性知识出现在“原景”第十条。

    〔8〕《镜镜詅痴》的一大值得称道之处在于,先建立定量理论,再根据理论设计光学仪器并解释其工作原理。此处正确描述了平面镜与凸透镜联合成像的光路,解释了放大和正立的原因;还准确地把握了定量设计的关键,即总的物距为图画距平面镜的距离加平面镜距凸透镜的距离。同时指明,此物距若大于凸透镜顺收限(焦距),就不生正立放大像,眼睛所见为倒立缩小像。

    该装置的成像原理为,桌上图画的光线先垂直向上,经斜置的平面镜反射后水平进入凸透镜,即平面镜所生虚像的位置在凸透镜物方焦距之内,由凸透镜二次成像为正立放大虚像。如图74,AB为倒置画册;“丑寅画景入甲丙镜至近不止五六寸,则镜中之景亦见远象为五六寸”,即OC=OC′;“丁之距辰”为OD;物距为OC+OD,当小于凸透镜顺收限DF时,人眼所见为正立放大虚像A″B″。

    图74

    〔9〕清蒙气:见“原色”第七条注〔3〕。

    【译文】

    用透镜放大镜来观看洋画时,顺收限不用太深,大约只需一尺五六寸。方法是:把画册倒着放在案上,把平面镜侧着置于上方,放大镜竖着立在旁边,眼睛从放大镜看平面镜里的图案,图案的影像自然正过来。如图(图73):

    辰是平面镜,嵌在木框中,镜面朝下。甲、乙处做成转轴,头上套上螺帽,[将平面镜]连接在放大镜的镜框上,使它可以倾斜着支撑住,能打开、合拢而不滑落。丁是放大镜。己是镜柄,活动套进座柄,座柄的上口安一颗螺栓,使[镜柄]可以[上下]伸缩,调好高度就把螺栓拧紧使之固定。丑寅是画册,将它倒放,使卯映照入乙、寅映照入丙,结果是乙为上而丙为下;从丁处去看,上下自然是正的,只是左右必定颠倒,所以画上如果有字,要反过来书写。

    一系:

    凸透镜丁不能太深的原因在于,图案丑寅的影像进入平面镜甲丙的路程最近不止五六寸,那么镜中的影像也显得远在五六寸外的样子,“原景”第十条。而丁距辰又得有四五寸,加起来,结果就是眼睛距图案约一尺六七寸。假如凸透镜丁的顺收限是1尺,那么图案距眼睛就越出到顺收限之外,必然显得物像重又变小,而且模糊不清。“圆凸”第二十三条。用放大镜来看画,为的是影像隔着镜片就如同隔着清蒙气一样而显得真切,“原光”第十条。并不一味为了放大,所以凸透镜不必太深。

    以上是关于透明放大镜。

    三

    含光凹,或铜或玻璃为之,亦称显微。诸葛灯后壁及地灯,衬于烛后,用以助光。然诸葛灯前镜得力,似可不必;地灯法殊妙,别为一支,尚非显微正用。予拟制:使微凹而大约迳五六寸以外、侧收限一尺。用以自照,毫发毕见,远胜平镜。

    【译文】

    凹面镜,或用铜或用玻璃制成,也叫放大镜。在诸葛灯的后壁和地灯中,将它衬在蜡烛后面,用来增强照明。但诸葛灯主要靠前面的镜片起作用,凹面镜似乎不是必须;地灯模式相当巧妙,却属于另一类器具,还不能算是放大镜的典型运用。我[对凹面放大镜]的设计是:使它微凹,而直径大约五六寸多一点,侧收限1尺。用这样的镜子来照自己,毫发毕现,远胜于平面镜。

    四

    含光凹,以铜作者,多敲使凹,不尽中度,若能旋之则妙矣。

    以玻璃作者,驾〔1〕空烧软,其心自塘〔2〕,虽光力最胜,亦不甚中度也。其粘箔法同照景镜,照景镜二之三。而手法较难,惟粤人能作之,然价已倍平镜矣。

    【注释】

    〔1〕驾:通“架”。

    〔2〕塘:小坑。此名词作动词,意为下陷。

    【译文】

    凹面镜,用铜来制作时,大多靠敲打使它形成凹面,形状不完全标准,如果能旋转打磨就精妙了。

    用玻璃制作时,玻璃架空烧软,中间自然下陷。虽然光力最出色,形状还是不太标准。它的粘箔法同平面镜一样,“照景镜”第七条。但手法更难,只有广东人能做,然而价格也是平镜的翻倍了。

    五

    《虞初新志·黄履庄传》〔1〕所谓“瑞光镜”即此。其言径大六尺,想是铜为之,其工其料殊不易作也。

    右含光。

    【注释】

    〔1〕《虞初新志》:(清)张潮辑,笔记体文集。卷六载戴榕作“黄履庄小传”后附“奇器目略”,中有“瑞光镜”一条,记其大小和能效:“制法大小不等,大者径五六尺,夜以灯照之,光射数里,其用甚巨。冬月人坐光中,遍体生温,如在太阳之下。”但原理和结构不详。黄履庄(1656——?),清代扬州人,发明和制造过大量仪器、机械、工具和玩具。

    【译文】

    《虞初新志·黄履庄[小]传》提到的“瑞光镜”就是这里说的凹面镜。其中说到有直径六尺那么大,想必是铜做的,那工夫和材料都是不容易办到的。

    以上是关于反光放大镜。

    作取火镜〔1〕

    其类有二:曰含光,曰通光。

    【注释】

    〔1〕取火镜:又叫火镜,在古代主要为凹面镜,称为“阳燧”,后来也包括凸透镜。

    【译文】

    类型有两种:反光镜和透镜。

    一

    含光凹取火镜,即显微一种,显微二之一。古所谓阳燧也。但古只铜为之,今或用玻璃,光力尤胜耳。作法见显微篇。侧收限宜三寸以下,径宜一寸以上,愈大愈妙,过小过浅则无火。〔1〕

    【注释】

    〔1〕对取火镜和望远镜,郑复光已经得出类似于光通量和相对孔径的概念。按现代理论,相对孔径为透镜口径与焦距之比,光通量为该比值的平方,它们都正比于取火镜的集光本领和望远镜的图像亮度。郑复光明确表示,“光力”与顺(侧)收限的长度(焦距)成反比,与镜片直径成正比。

    【译文】

    凹面镜取火镜,就是放大镜的一种,“作显微镜”第三条。也就是古时所谓的阳燧。但古时只用铜制作,现在也用玻璃,光力尤其出众。制作法见“作显微镜”章。侧收限适宜在3寸以下,直径适合在1寸以上,愈大愈好,[直径]太小、[深力]太浅就取不了火。

    二

    用法:对日稍斜迤之,上置纸煤〔1〕,取侧收限,即然〔2〕。

    【注释】

    〔1〕纸煤:用易于引火的纸搓成的细纸卷,点着后一吹即燃,多作点火、燃水烟之用。

    〔2〕然:古同“燃”。

    按:据全篇体例,此条后面漏刻一行“右含光”。

    【译文】

    用法:将它对着太阳稍微倾斜,纸煤放在上方,[位置]取侧收限,即可点燃。

    三

    通光凸取火镜,亦即显微之一种。显微一之一。或料,或玻璃,或水晶,水晶最优。亦即老花眼镜,但凸较深耳。作法见眼镜篇。顺收限约二寸以下,径约六分以上,取其便于携带,力则愈大愈胜。若径虽一寸,限及二尺,则光微;或限虽一寸,径只四分,则光小,皆不得火。

    【译文】

    凸透镜取火镜,也是放大镜的一种。“作显微镜”第一条。原料可以是烧料、玻璃和水晶,水晶最佳。也就是老花眼镜,只是凸度更深而已。制作法见“作眼镜”章。顺收限约2寸以下,直径约6分以上,为的是便于携带,光力其实是[直径]越大就越强。如果直径虽然[大到]1寸,顺收限却长达2尺,光[力]就会微弱;或者顺收限虽然[短到]1寸,直径却只有4分,光[量]就小,都不能点燃。

    四

    用法:正对日中,下承纸煤,取顺收限,即然。

    右通光。

    论曰:

    日为众光之主,火所由生。原光七。盖日以光为形,以暖为质,其所到处,必有光而气暖,与火相似。稍异者,日性下射,而火上炎耳。然则日照生暖,是即火也。所以未成为火者,光未极浓,暖未极盛,使万物受之者,资其温煦,不至焦灼也。夫日体浑圆,光线散而不聚,暖气自杀。惟通光凸与含光凹,镜光线约行能收众光线,叠而聚于一处,所以光复而深,原光十四。遂酿成火焉。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