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脉经校注最新章节!

    朝散大夫守光禄卿直秘閣判登聞檢院上護軍臣林億等次類

    平卒尸厥脈證第一

    提要:

    本篇主要討論卒尸厥的脈證表現及其預後。

    寸口沉大而滑,沉則爲實〔1〕,滑則爲氣〔2〕,實氣相搏〔3〕,血氣入於臟即死,入於腑即愈,此爲卒厥。不知人,唇青身冷,爲入臟,即死;如身温和,汗自出,爲入腑,而復自愈。

    〔1〕實 《千金》卷二十八第六此上有“血”字,義長,疑脱。

    〔2〕氣 《千金》卷二十八第六此下有“實”字,義長,疑脱。

    〔3〕實氣相搏 《千金》卷二十八第六作“血氣相搏”,可參。

    平痓濕暍脈證第二痓,一作痙。

    提要:

    本篇主要討論外感所致的痓、濕、暍三種病證的病因、脈證、預後及治療。

    太陽病,發熱無汗,而反〔1〕惡寒者,名剛痓。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2〕惡寒者,名柔痓。一云惡寒。

    太陽病,發熱,其脈沉而細者,爲痓。

    太陽病,發其汗,因致痓。論云:發其汗太多,因致痓。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强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3〕赤,獨頭動摇者,爲痓。 論云:獨頭面摇,卒口噤,背反張者,痓病也。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痓,葛根湯主之。

    剛痓爲病,胸滿口噤,卧不著席,脚攣急,其人必齘齒〔4〕,可與大承氣湯。

    痓病,發其汗已,其脈浛浛如蛇〔5〕,暴腹脹大者,爲欲解。 脈如故,反伏弦者,必痓。 一云:痓脈出,欲已。

    痓脈來,按之築築〔6〕而弦,直上下行〔7〕。

    痓家,其脈伏堅,直上下。

    夫風病,下之則痓。復發其汗,必拘急。

    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强然,脈沉遲,此爲痓,栝樓桂枝湯主之。

    痓病有灸瘡,難療。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其汗,汗出則痓。

    〔1〕反 《甲乙》卷七第四無,義勝。

    〔2〕不 《病源》卷七傷寒痙候無。按文義此字疑衍。

    〔3〕脈 《金匱·痓濕暍病》無,義勝,疑衍。

    〔4〕齘(xiè 械)齒 切齒也。 齘,《説文·齒部》:“齒相切也。”段注:“謂上下齒緊相摩切。”

    〔5〕脈浛浛(hán hán含含)如蛇 浛浛,滑利貌。言脈象滑利如蛇之蜿蜒蠕動。

    〔6〕築築 堅實貌。

    〔7〕直上下行 謂從寸部至尺部皆見同一脈象。尤怡《金匱要略心典》注:“上下行者,自寸至尺,皆見緊直之脈也。”

    太陽病,關節疼煩,脈沉而緩〔1〕者,爲中濕。論云:中濕爲濕痺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病者一身盡痛,一云疼煩。發熱,日晡即劇,此爲風濕,汗出所致也。論云: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

    濕家之爲病,一身盡疼,發熱,而身色熏黄〔2〕也。

    濕家之爲病,其人但頭汗出,而背强,欲得被覆向火。 若下之早,則噦〔3〕,或胸滿,小便利,一云不利。 舌上如胎,此爲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飲而不能飲,則口燥也。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問曰:風濕相搏,身體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師云此可發汗,而其病不愈者,何也?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續在,是故不愈。若治風濕者,發其汗,微微似欲出汗者,則風濕俱去也。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黄湯加术四兩,發其汗爲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湯〔4〕主之。

    病人喘〔5〕,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内藥鼻中即愈。論云:濕家病,身疼痛,發熱,面黄而喘,頭痛鼻窒而煩。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痛,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虚而濇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鞕,小便自利者,术附子湯〔6〕主之。

    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1〕緩 《金匱·痓濕暍病》作“細”,可參。

    〔2〕熏黄 錢本、黄本、周本、朱本此上俱有“似”字,可參。熏黄,黄而暗晦,狀如烟熏也。

    〔3〕噦 周本、朱本俱作“嘔”,可參。

    〔4〕防己湯 《金匱·痓濕暍病》作“防己黄耆湯”,可參。

    〔5〕病人喘 《金匱·痓濕暍病》作“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黄而喘”十一字,可參。

    〔6〕术附子湯 《金匱·痓濕暍病》作“去桂加白术湯”,可參。

    太陽中熱,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白虎湯〔1〕主之。

    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膚中所致也,瓜蒂湯〔2〕主之。

    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熱,口前開〔3〕,板齒燥,若發其汗,惡寒則甚;加温針,則發熱益甚;數下之,淋復甚。

    〔1〕白虎湯 《金匱·痓濕暍病脈證》作“白虎加人參湯”五字。

    〔2〕瓜蒂湯 《金匱·痓濕暍病脈證》作“一物瓜蒂湯”五字,可參。

    〔3〕前開 《傷寒》卷二第四此二字互乙,可參。

    平陽毒陰毒百合狐惑脈證第三

    提要:

    本篇主要討論陽毒陰毒、百合、狐惑三種疾病的脈證表現、預後及其治療。

    陽毒爲病,身重,腰背痛,煩悶不安,狂言,或走,或見鬼,或吐血下痢,其脈浮大數,面赤班班如錦文,喉咽痛,唾膿血。五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有傷寒一二日便成陽毒。或服藥吐、下後變成陽毒,升麻湯主之。

    陰毒爲病,身重背强,腹中絞痛,咽喉不利,毒氣攻心,心下堅强,短氣不得息,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脈沉細緊數,身如被打,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或傷寒初病一二日,便結成陰毒;或服藥六七日以上至十日,變成陰毒。甘草湯主之。

    百合之爲病,其狀常默默,欲卧復不能卧,或如强健人,欲得出行而復不能行,意欲得食復不能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飲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朝至口苦,小便赤黄,身形如和,其脈微數。百脈一宗〔1〕,悉病,各隨證治之。

    百合病,見於陰者,以陽法〔2〕救之;見於陽者,以陰法〔3〕救之。見陽攻陰,復發其汗,此爲逆,其病難治;見陰攻陽,乃復下之,此亦爲逆,其病難治。《千金方》云:見在於陰而攻其陽,則陰不得解也,復發其汗爲逆也。見在於陽而攻其陰,則陽不得解也,復下之,其病不愈。

    〔1〕百脈一宗 全身所有經脈同出一源。宗,本源也。《廣雅·釋詁》:“宗,本也。”

    〔2〕陽法 指扶陽以和陰之治法。

    〔3〕陰法 指補陰以配陽之治法。

    狐惑爲病,其狀〔1〕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卧起不安。蝕於喉爲惑,蝕於陰爲狐。狐惑之病,并不欲飲食,聞〔2〕食臭,其面目乍赤、乍白、乍黑。其毒蝕於上者,則聲喝〔3〕;其毒蝕於下部者,咽乾。蝕於上部,瀉心湯主之;蝕於下部,苦參湯淹洗之;蝕於肛者,雄黄熏之。

    其人脈數,無熱,微煩,默默欲卧,汗出,初得三四日,目赤如鳩眼,得之七八日,目四眥黄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病人或從呼吸上蝕其咽,或從下焦蝕其肛陰。蝕上爲惑,蝕下爲狐。狐惑病者,猪苓散主之。

    〔1〕狀 原作“氣”,文義不屬,據周本改,與《金匱·百合狐惑陰陽毒病》合。

    〔2〕聞 《金匱·百合狐惑陰陽毒病》此上有“惡”字,義勝,疑脱。

    〔3〕喝(yè夜) 《金匱·百合狐惑陰陽毒病》此下有“甘草瀉心湯主之”七字,可參。喝,嘶啞。《玉篇·口部》:“喝,嘶聲也。”

    按:

    本篇出自《金匱·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前人認爲,百合、狐惑、陰陽毒是傷寒熱病過程中或病後所變生的,故合爲一篇討論。

    陰陽毒是一種感受疫毒所致的發斑病證。陽毒、陰毒均有咽喉疼痛,陽毒以面赤斑斑如錦紋、吐膿血爲主要表現;而陰毒則以面目色青,身痛如被打爲主要特點。二者均以解毒消熱、活血散瘀爲主要治則。

    百合病爲心肺陰虚,兼有内熱之疾患,可發於熱病之後,亦可由情志不遂引起。以神志恍惚不定,語言、飲食、行爲及感覺失常,口苦,小便赤,脈微數爲主要辨證依據。治以清養心肺之陰爲主。但對陰損及陽者,則要用扶陽和陰之法治之。

    狐惑是由感染蟲毒,濕熱浸淫所引起之疾患。以咽喉腐蝕,前、後陰潰爛爲主要特徵。治以清利濕熱爲主,根據侵犯部位不同,分别選用瀉心湯、苦參湯、雄黄湯等内服或熏洗。

    平霍亂轉筋脈證第四

    提要:

    本篇首先論述霍亂病的主證,進而討論霍亂後又病傷寒及轉筋等變證。

    問曰:病有霍亂者何?師曰:嘔吐而利,此爲霍亂。

    問曰:病者發熱,頭痛,身體疼,惡寒,而復吐利,當屬何病?師曰:當爲霍亂。霍亂吐利止〔1〕,而復發熱也。傷寒,其脈微濇,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却四五日至陰經上,轉入陰必吐利。

    轉筋爲病,其人臂脚直,脈上下行,微弦,轉筋入腹,雞屎白散主之。

    〔1〕吐利止 《傷寒》卷七第十三作“自吐下,又利止”六字,可參。

    平中風歷節脈證第五

    提要:

    本篇主要討論中風、歷節兩類疾病的病因病機、脈證表現及治療。

    夫風之爲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爲痺。脈微而數,中風使然。

    頭痛脈滑者,中風,風脈虚弱也。

    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爲寒,浮則爲虚,虚寒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虚,絡脈空虚,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則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則重不勝;邪入於腑,則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於〔1〕涎。

    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爲寒,緩則爲虚。榮緩則爲亡血,衛遲〔2〕則爲中風。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而短氣。

    趺陽脈浮而滑,滑則穀氣實,浮則汗自出。

    少陰脈〔3〕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爲風,風血相搏,則疼痛如掣。

    〔1〕於 錢本、黄本、周本、朱本俱作“淤”,可參。

    〔2〕遲 《金匱·中風歷節病脈》作“緩”,可參。

    〔3〕少陰脈 此指太溪穴之動脈,在足内踝後跟骨上。

    盛人〔1〕脈濇小,短氣,自汗出,歷節疼,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也。

    寸口脈沉而弱,沉則主骨,弱則主筋;沉則爲腎,弱則爲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黄汗〔2〕出,故曰歷節也。

    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鹹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斷泄。榮氣不通,衛不獨行,榮衛俱微,三焦無所御,四屬〔3〕斷絶,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黄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爲歷節也。病歷節,疼痛不可屈伸,烏頭湯主之。

    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4〕,脚腫如脱,頭眩短氣,温温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1〕盛人 指身體肥胖的人。魏荔彤《金匱要略本義》注:“盛人者,肥盛而豐厚之人也。”

    〔2〕黄汗 此指歷節病的一個症狀。在關節痛處溢出黄水,與黄汗病全身汗出色黄者不同。

    〔3〕四屬 指四肢。徐彬《金匱要略論注》:“四屬者,四肢也。”

    〔4〕尪羸(wāng léi汪雷) 原作“魁瘰”,於義不合,據黄本、周本改。與《金匱·中風歷節病》合。尪羸,指肢體彎曲,肌肉消瘦。尪,小篆作“尢”。 《説文·尢部》:“尢,也,曲脛人也。”

    按:

    本篇出自《金匱·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中風與歷節在病因上都與風邪有關,症狀上都有運動障礙,故合爲一篇討論。

    中風由臟腑衰敗,氣血先虚,邪風入中所致。邪中人體有淺深之分,故其見證亦各有不同。如邪中於絡,則肌膚不仁;邪中於經,則肢重不勝;邪中於腑,則昏不識人;邪中於臟,則舌蹇難言而流涎。并指出中風與痺證的鑒别要點,二者雖都有肢體運動障礙,但中風則見半身不遂,痺證則僅見上肢或下肢活動障礙。這些記載基本上概括了中風的主要臨床特徵,對臨床有一定指導意義。

    歷節病的内因是肝腎兩虚、氣血不足;外因是汗出入水,或飲酒汗出當風,風血相搏所致。其主證是關節疼痛腫大,痛處出黄汗。治療原則以通陽行痺,散寒止痛爲主。偏於風濕者,可選用桂枝芍藥知母湯;偏於寒濕者,可選用鳥頭湯。

    平血痺虚勞脈證第六

    提要:

    本篇主要討論血痺和虚勞的病因病機、脈證表現及其治療。

    問曰:血痺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1〕骨弱肌膚盛,重因〔2〕疲勞汗出,卧〔3〕不時動摇,加〔4〕被微風,遂得之。 形如風狀。 《巢原》云:其狀如被微風所吹。 但其〔5〕脈自微濇,在寸口、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

    血痺,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6〕狀,黄耆桂〔7〕五物湯主之。

    夫欲治病,當先知其證何趣〔8〕,乃當攻之耳。

    〔1〕尊榮人 謂養尊處優,不事勞動之人。

    〔2〕因 《金匱·血痺虚勞病》作“困”,可參。

    〔3〕卧 周本、朱本此上有“起”字,可參。

    〔4〕加 黄本、周本、朱本俱作“如”,可參。

    〔5〕其 原作“以”,文義不屬,據黄本、周本、朱本改。

    〔6〕風 《金匱·血痺虚勞病》此下有“痺”字,義長。

    〔7〕桂 周本及《金匱·血痺虚勞病》此下有“枝”字,可參。

    〔8〕趣 趨向也。 《廣韻》卷四遇:“趣,趨、向。”

    男子平人,脈大勞,極虚亦爲勞。

    男子勞之爲病,其脈浮大,手足暖〔1〕,春夏劇,秋冬差,陰寒精自出,酸削〔2〕不能行,少腹〔3〕虚滿。

    人年五十、六十,其病脈〔4〕大者,痺俠背行,苦腸鳴,馬刀俠嬰〔5〕者,皆爲勞得之。

    男子平人,脈虚弱細微者,喜盗汗出也。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其脈浮者,裏虚也。

    男子脈虚沉弦,無寒熱,短氣,裏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時目瞑,此人喜衂,少腹滿,此爲勞使之然。

    〔1〕暖 錢本、黄本、周本、朱本俱作“煩熱”二字,可參。

    〔2〕酸削 錢本、周本、朱本此上俱有“足”字,義長。酸削,謂酸軟消瘦。徐彬《金匱要略論注》:“腿脚酸軟,肌肉瘦削。”

    〔3〕腹 原作“陰”,文義不屬,據周本改。

    〔4〕病脈 廣本作“脈浮”,可參。

    〔5〕馬刀俠嬰 錢本、周本、朱本及《金匱·血痺虚勞病》“嬰”俱作“癭”。馬刀俠嬰,即成串生於頸傍、腋下之瘰癧。

    男子脈微〔1〕弱而濇,爲無子,精氣清冷。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眶痛,一云目眩。髮落,脈極虚芤遲,爲清穀,亡血,失精。

    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通,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脈沉小遲,名脱氣,其人疾行則喘喝,手足逆寒,腹滿,甚則溏泄,食不消化也。

    脈弦而大,弦則爲减,大則爲芤,减則爲寒,芤則爲虚,寒虚相搏,此名爲革。婦人則半産,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1〕微 《金匱·血痺虚勞病》作“浮”,可參。

    按:

    本篇出自《金匱·血痺虚勞病脈證并治》。由於血痺與虚勞兩病都與氣血虚弱有關,故合爲一篇討論。而重點是討論虚勞。

    血痺由血氣不足,感受風邪,血行濇滯,陽氣痺阻所致。其證以肢體局部麻痺不仁爲主。治宜調和營衛,通陽行痺。邪入尚淺者,用針刺導引陽氣即可;邪入較深者,必須内服黄耆桂枝五物湯以通陽除痺。而臨床上常針藥并施,以提高療效。

    虚勞是因虚致損,積損成勞。其總的病機無非是五臟陰陽氣血虚衰。對五臟虚損,特别重視脾腎,蓋腎爲先天,是元陽真陰所寄;脾爲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故脾、腎之不足,乃虚勞之根本。補益脾腎,爲虚勞治本之法。補益法爲治療虚勞之大法,但亦要注意有無虚中挾實的情况,如有,則應在强調扶正的同時,又注重袪邪,使邪去正復,而收良效。

    平消渴小便利淋脈證第七

    提要:

    本篇主要討論消渴病及小便淋濇證的病因病機、脈證表現及其治療。

    師曰:厥陰之爲病,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即吐〔1〕,下之不肯止〔2〕。

    寸口脈浮而遲,浮則爲虚,遲則爲勞。虚則衛氣不足,遲〔3〕則榮氣竭。

    趺陽脈浮而數,浮則爲氣,數則消穀而緊。《要略》緊作大堅。氣盛則溲數,溲數則緊,《要略》作堅。緊數相搏,則爲消渴。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圓主之。

    〔1〕食即吐 《傷寒》卷六第十二作“食則吐蚘”四字,可參。

    〔2〕不肯止 《傷寒》卷六第十二作“利不止”,可參。

    〔3〕遲 《金匱·消渴小便利淋病》作“勞”,可參。

    師曰:熱在一作結。下焦則溺血,亦令人淋閉不通。淋之爲病,小便如粟狀,少腹弦急,痛引臍中。

    寸口脈細而數,數則爲熱,細則爲寒。數爲强吐。

    趺陽脈數,胃中有熱,則消穀引食,大便必堅,小便則數。

    少陰脈數,婦人則陰中生瘡,男子則氣淋。

    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必便血。

    按:

    本篇出自《傷寒·辨厥陰病脈證并治》和《金匱·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并治》。因消渴病與淋證均有小便的改變,故合爲一篇討論。篇題中雖有“小便利”之名,但無專門條文論述。

    本篇所論之消渴,以雜病消渴爲主,以厥陰病熱時的口渴作爲對比説明。文中主要論述了消穀引食的中消證和小便反多,多飲多尿的下消證。

    本篇所論的淋證,有熱結下焦而溺血的血淋,有小便如粟狀的石淋,有少陰脈數的氣淋。同時,指出淋證不可發汗的禁忌。

    平水氣黄汗氣分脈證第八

    提要:

    本篇主要討論水氣病的原因、病機、辨證及治療。

    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其人惡風。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没指,不惡風,其腹如鼓,如鼓,一作如故不滿〔1〕。不渴,當發其汗。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滿,不喘。黄汗,其脈沉遲,身體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

    〔1〕不滿 黄本、周本此二字俱作正文。

    脈浮而洪,浮則爲風,洪則爲氣,風氣相搏,風强則爲癮疹,身體爲癢,癢爲泄風,久爲痂癩;氣强則爲水,難以俛仰。風氣相擊,身體洪腫,汗出乃愈。惡風則虚,此爲風水;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爲黄汗。

    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 視人之目裹〔1〕上微擁,如〔2〕新卧起狀,其頸脈動,時時欬,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

    太陽病,脈浮而緊,法當骨節疼痛,而反不痛,身體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爲風水。惡寒者,此爲極虚,發汗得之。渴而不惡寒者,此爲皮水。身腫而冷,狀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眠,此爲黄汗,痛在骨節。欬而喘,不渴者,此爲脾脹,其形如腫,發汗即愈。然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

    風水,其脈浮,浮爲在表,其人能食,頭痛汗出,表無他病,病者言但下重,故從腰以上爲和,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防己黄耆湯主之。 一云: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黄耆湯主之。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而無大熱者,越婢湯主之。

    〔1〕目裹 周本、朱本俱作“目窠”。目裹,與“目窠”同,即眼胞。

    〔2〕如 《金匱·水氣病脈證并治》此下有“蠶”字,可參。

    師曰:裹水〔1〕者,一身面目紅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湯主之。一云:皮水,其脈沉,頭面浮腫,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亡津液,故令渴也。

    皮水之爲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2〕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

    〔1〕裹水 錢本、黄本、周本、朱本俱作“裹水”,可參。裹水,即此後所言之皮水。

    〔2〕聶聶 《集韻》卷十葉:“聶,與揲同,揲揲,動貌。”

    趺陽脈當伏,今反緊,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醫反下之,下之則胸滿短氣。

    趺陽脈當伏,今反數,本自有熱,消穀,一作消渴。小便數,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寸口脈浮而遲,浮脈熱,遲脈潛,熱潛相搏,名曰沉。趺陽脈浮而數,浮脈熱,數脈止,熱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則絡脈虚,伏則小便難,虚難相搏,水走皮膚,則爲水矣。

    寸口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衛氣不行則惡寒,水不沾流〔1〕,走在腸間。

    少陰脈緊而沉,緊則爲痛,沉則爲水,小便即難。師曰:脈得諸沉者,當責有水,身體腫重。水病脈出〔2〕者,死。

    〔1〕水不沾流 謂水液不能隨氣運行輸布全身。沾,輸布也。

    〔2〕脈出 指脈浮大無根,上有而下絶。尤怡《金匱要略心典》注:“出與浮迥異,浮者盛於上而弱於下;出則上有而下絶無也。”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蠶,面目鮮澤,脈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絶者,有水,可下之。

    問曰:病下利後,渴飲水,小便不利,腹滿陰〔1〕腫者,何也?答曰:此法當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當愈。

    水之爲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爲風,無水虚脹者爲氣。水發其汗即已。沉者與附子麻黄湯,浮者與杏子湯。

    〔1〕陰 原作“因”,文義不屬,據吳本、錢本、黄本、周本、朱本改。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卧,煩而躁,其陰大腫。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脇下腹中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

    肺水者,其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

    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一云大便反堅。

    師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

    師曰: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爲水,遲則爲寒,寒水相搏,趺陽脈伏,水穀不化,脾氣衰則鶩〔1〕溏,胃氣衰則身腫。少陽脈卑〔2〕,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經爲血,血不利則爲水,名曰血分。一云水分。

    問曰:病者苦〔3〕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師脈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衝咽,狀如炙肉,當微欬喘,審〔4〕如師言,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沉而緊,沉爲水,緊爲寒,沉緊相搏,結在關元〔5〕,始時當〔6〕微,年盛不覺,陽衰之後,榮衛相干,陽損陰盛,結寒微動,緊〔7〕氣上衝,喉咽塞噎,脇下急痛。醫以爲留飲而大下之,氣擊不去,其病不除。後重吐之,胃家虚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穀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又與葶藶圓下水,當時如少差,食飲過度,腫復如前,胸脇苦〔8〕痛,象若奔豚,其水揚溢,則浮欬喘逆。當先攻擊衝氣,令止,乃治欬,欬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當在後。

    〔1〕鶩 原作“騖”,文義不屬,據廣本、黄本、周本改,與《金匱·水氣病》合。

    〔2〕卑 衰弱也。《國語·周語上》:“王室其將卑乎。”

    〔3〕苦 原作“若”,文義不屬,據朱本改。與《金匱·水氣病》合。

    〔4〕審 確實之謂。《史記·張耳陳餘列傳》:“吾王審出乎?”

    〔5〕關元 此泛指下焦。

    〔6〕當 黄本、周本、朱本俱作“尚”,可參。

    〔7〕緊 周本及《金匱·水氣病》俱作“腎”,義勝。

    〔8〕苦 急也。 《廣雅·釋詁》:“苦,急也。”

    黄汗之病,身體洪腫,一作重。發熱,汗出而渴,而渴,一作不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蘗汁,其脈自沉。

    問曰:黄汗之病從可得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黄耆芍藥桂枝苦酒湯主之。

    黄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勞〔1〕氣也。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則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寬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爲黄汗,桂枝加黄耆湯主之。

    〔1〕勞 黄本、周本、朱本俱作“榮”,可參。

    寸口脈遲而濇,遲則爲寒,濇爲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爲氣,遲則爲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榮衛不利;榮衛不利,則腹滿脇鳴相逐;氣轉膀胱,榮衛俱勞,陽氣不通則身冷,陰氣不通則骨疼;陽前通〔1〕則惡寒,陰前通〔2〕則痺不仁。 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3〕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虚則遺溺,名曰氣分。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4〕,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黄細辛附子湯主之〔5〕。

    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實术湯主之。

    〔1〕陽前通 錢本、黄本、周本、朱本俱作“陽氣前通”四字。前,古文寫作“”。 《説文·刀部》:“,齊斷也。”段注:“其始前爲刀名,因爲斷物之名,斷物必齊。”此言陽氣斷絶流通。

    〔2〕陰前通 錢本、黄本、周本、朱本俱作“陰氣前通”四字。此言陰氣斷絶流通。

    〔3〕大氣 此指膻中之宗氣。《素問·氣穴論》:“肉分之間,谿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張志聰注:“大氣,宗氣也。”

    〔4〕旋杯 圓杯也。旋,圓也。

    〔5〕之 黄本、周本、朱本此下有“或枳實术湯主之”七字,可參。

    按:

    本篇出自《金匱·水氣病脈證并治》。水氣病根據不同的病因及臨床表現,有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等類型;根據水氣病與五臟的關係,又有肝水、心水、肺水、脾水、腎水之分。這是從不同角度對水氣病的二種分類方法,而兩者之間存在密切的内在聯繫,辨證時應該相互參合。

    至於水氣病的治療,篇中提出了發汗、利小便和逐水等法,與《素問·湯液醪醴論》提出的開鬼門、潔净腑和去菀陳莝的治療法則相符合。但這些方法均以袪邪爲主,對陽水、實證用之較宜。如爲陰水、虚證,又當採用温運脾腎之法。

    黄汗主要由外濕侵襲,表陽被鬱,濕熱蒸於營分,水液溢於肌膚所致。治當宣達陽氣、袪除水濕。如周身汗出,表氣已虚,用耆芍桂酒湯;如汗出不透,僅見腰以上有汗者,用桂枝加黄耆湯。可根據病情酌配茵陳、山梔、黄蘗、赤茯苓、木通之類。

    氣分病由陽虚不運,寒氣凝滯,水飲痞結所致者,治宜温經通陽散寒,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黄附子細辛湯方;如因脾虚氣滯、水氣痞結者,則當用健脾運水、行氣散結,宜枳术湯。

    平黄疸寒熱瘧脈證第九

    提要:

    本篇主要討論黄疸、瘧證兩種疾病的脈證表現、預後及其治療。

    凡黄候,其寸口脈近掌無脈,口鼻冷,并不可治。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皆發黄。

    腹滿,舌〔1〕痿黄,躁不得睡,屬黄家。

    師曰:病黄疸,發熱煩喘,胸滿口躁者,以發病時,火劫其汗,兩熱所〔2〕得。然黄家所得,從濕得之。一身盡發熱而黄,肚熱,熱在裏,當下之。

    師曰:黄疸之病,當以十八日爲期〔3〕,治之十日以上爲差,反劇爲難治。

    又曰:疸而渴者,其疸難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發於陰部〔4〕,其人必嘔;發於陽部〔5〕,其人振寒發熱也。

    師曰: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耆湯。又男子黄,小便自利,當與小建中湯。

    黄疸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爲表和裏實。當下之,宜大黄黄蘗梔子芒消湯〔6〕。

    黄疸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小半夏湯主之。

    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熱,足下熱,是其證也。

    心中懊憹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名曰酒疸。

    酒黄疸者,或無熱,靖言了了,腹滿欲吐,鼻燥。其脈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酒疸,心中熱,欲嘔〔7〕者,吐之即愈。

    酒疸,黄色,心下結熱〔8〕而煩。

    酒疸,下之,久久爲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噉蒜虀狀,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其脈浮弱,雖黑微黄,故知之。

    〔1〕舌 徐彬《金匱要略論注》作“身”,疑是。

    〔2〕所 周本作“相”,可參。

    〔3〕十八日爲期 黄爲土色,黄疸爲脾土之病。土無定位,旺於四季之末各十八日,故“當以十八日爲期”。尤怡《金匱要略心典》注:“土無定位,寄王於四季之末各十八日。黄者,土氣也,内傷於脾,故即以土之數,爲黄病之期。蓋謂十八日脾氣至,而虚者當腹,即實者亦當通也。”

    〔4〕陰部 指病在裏。尤怡《金匱要略心典》注:“陰部者,裏之臟腑,關於氣,故嘔。”

    〔5〕陽部 此指病在表。尤怡《金匱要略心典》注:“陽部者,表之軀壳,屬於形,故振寒而發熱。”

    〔6〕大黄黄蘗梔子芒消湯 《金匱·黄疸病》作“大黄消石湯”,可參。

    〔7〕嘔 黄本、周本俱作“吐”,可參。

    〔8〕熱 錢本、黄本、周本、朱本俱作“實”可參。

    寸口脈微而弱,微則惡寒,弱則發熱。當發不發,骨節疼痛;當煩不煩,而極汗出。趺陽脈緩而遲,胃氣反强。少陰脈微,微則傷精,陰氣寒冷,少陰不足。穀氣反强,飽則煩滿,滿則發熱,客熱消穀,發已復〔1〕飢,熱則腹滿,微則傷精,穀强則瘦,名曰穀寒熱。

    陽明病,脈遲者,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者,必小便難,此欲作穀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師曰: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爲風,緩則爲痹。痺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黄,瘀熱以行。

    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爲熱,熱則消穀;緊則爲寒,食即滿〔2〕也。尺脈浮爲傷腎,趺陽脈緊爲傷脾。風寒相搏,食穀則眩,穀氣不消,胃中苦〔3〕濁,濁氣下〔4〕流,小便不通,陰被〔5〕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黄,名曰穀疸。

    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則發,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勞疸。腹如水狀,不治。

    黄家,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此爲女勞得之。膀胱急,少腹滿,身盡黄,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腹滿者難治。硝石礬石散主之。

    〔1〕復 周本作“腹”,可參。

    〔2〕滿 周本此上有“腹”字;《金匱·黄疸病》此上有“爲”字,可參。

    〔3〕苦 傷也。《吕氏春秋·遇合》:“自苦而居海上。”高誘注:“苦,傷也。”

    〔4〕下 周本作“不”,可參。

    〔5〕被 遭受也。《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身亦被十餘創。”

    夫瘧脈自弦也,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可下之,弦遲者可温藥,若脈緊數〔1〕者,可發汗,針灸之。浮大者,吐之。脈弦數者,風發〔2〕也,以飲食消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