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脉经校注最新章节!

    朝散大夫守光禄卿直秘閣判登聞檢院上護軍臣林億等類次

    平三關陰陽二十四氣脈第一

    提要:

    本篇主要討論兩手寸、關、尺六部脈陰陽虚實的脈象及其主病。六部脈中,分别有陽絶、陽實、陰絶、陰實四種脈象,合之共有二十四種脈象表現,分候各臟腑經脈的不同病變,并提出針刺治療的法則。

    左手關前寸口陽絶〔1〕者,無小陽脈也。苦臍痺,小腹中有疝〔2〕瘕,王月〔3〕王字一本作五。 即冷上搶心。 刺手心主經,治陰〔4〕。 心主在掌後横理中〔5〕。 即太陵穴也。

    左手關前寸口陽實〔6〕者,小腸實也。苦心下急痺〔7〕,一作急痛。 小腸有〔8〕熱,小便赤黄。 刺手太陽經,治陽〔9〕。一作手少陽者非。太陽在手小指外側本節陷中。即後谿穴也。

    左手關前寸口陰絶〔10〕者,無心脈也。 苦心下毒〔11〕痛,掌中熱,時時善嘔,口中傷爛。刺手太陽經,治陽。

    左手關前寸口陰實〔12〕者,心實也。苦心下有水氣,憂恚發之。刺手心主經,治陰。

    〔1〕陽絶 此指脈浮取虚弱無力。陽,指浮取之脈;絶,極度貧乏,此指脈之虚弱。下文“陽絶”同此。

    〔2〕疝 黄本、周本等俱作“癥”,可參。

    〔3〕王月 此指夏令三月。據本書卷三述,肝膽王春三月,心小腸王夏三月,肺大腸王秋三月,腎膀胱王冬三月,脾胃王季夏六月。此處論小腸病,故此處之“王月”是指夏令三個月份。王,通“旺”。

    〔4〕治陰 此指針刺取陰經的穴位。下文“治陰”同此。

    〔5〕横理中 《千金》卷十四第一作“横文中入一分”,可參。

    〔6〕陽實 指脈浮取堅實有力。下文“陽實”同此。

    〔7〕痺 《千金》卷十四第一此上有“熱”字,可參。

    〔8〕有 《千金》卷十四第一作“内”,可參。

    〔9〕治陽 此指針刺取陽經的穴位。下文“治陽”同此。

    〔10〕陰絶 此指脈沉取虚弱無力。陰,指沉取之脈;絶,極度貧乏,此指脈之虚弱。下文“陰絶”同此。

    〔11〕毒 劇烈也。《國語·吳語》:“(闔廬)與楚昭王毒逐於中原柏舉。”

    〔12〕陰實 指脈沉取堅實有力。下文“陰實”同此。

    左手關上陽絶者,無膽脈也。苦膝疼,口中苦,眜〔1〕目,善畏如見鬼狀,多驚,少力。刺足厥陰經,治陰。在足大指間,即行間穴也。或刺三毛中。

    左手關上陽實者,膽實也。苦腹中實不安,身軀習習〔2〕也。刺足少陽經,治陽。在足上第二指本節後一寸。第二指當云小指次指,即臨泣穴也。

    左手關上陰絶者,無肝脈也。苦〔3〕,遺溺,難言,脇下有邪氣,善吐。刺足少陽經,治陽。

    左手關上陰實者,肝實也。苦肉中痛,動善轉筋。刺足厥陰經,治陰。

    〔1〕眜(mò末) 《説文·目部》:“目不明也。”

    〔2〕習習 躁動不安貌。左思《咏史》:“習習籠中鳥,舉翮觸四隅。”

    〔3〕 《集韻》:“同癃。”

    左手關後尺中陽絶者,無膀胱脈也。苦〔1〕逆冷,婦人月使不調,王月則閉,男子失精,尿有餘瀝。刺足少陰經,治陰。在足内踝下動脈。即太谿穴也。

    左手關後尺中陽實者,膀胱實也。苦逆冷,脇下有邪氣相引痛。刺足太陽經,治陽。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即束骨穴也。

    左手關後尺中陰絶者,無腎脈也。苦足下熱,兩髀〔2〕裏急,精氣竭少,勞倦所致。刺足太陽經,治陽。

    左手關後尺中陰實者,腎實也。苦恍惚,健忘,目視〔3〕,耳聾悵悵〔4〕,善鳴。 刺足少陰經,治陰。

    〔1〕苦 《千金》卷二十第一此上有“病”字,可參。

    〔2〕髀(bì閉) 《説文·骨部》:“股也。”即大腿部。

    〔3〕(huāng huāng 荒荒) 目昏貌。 《靈樞·經脈》;目如無所見。”

    〔4〕悵悵 通“倀倀”,無所見貌。《禮記·仲尼燕居》:“治國而無禮,猶瞽之無相與,倀倀乎何之。”釋文:“倀倀,無見貌。”此指無所聞見之狀。

    右手關前寸口陽絶者,無大腸脈也。苦少氣,心下有水氣,立秋節即欬。刺手太陰經,治陰。在魚際間。即太淵穴也。

    右手關前寸口陽實者,大腸實也。苦腸中切痛,如錐〔1〕刀所刺,無休息時。刺手陽明經,治陽。在手腕中。即陽谿穴也。

    右手關前寸口陰絶者,無肺脈也。苦短氣,欬逆,喉中塞,噫逆。刺手陽明經,治陽。

    右手關前寸口陰實者,肺實也。苦少氣,胸中滿彭彭〔2〕,與肩相引。刺手太陰經,治陰。

    〔1〕錐 《千金》卷十八第一作“針”,可參。

    〔2〕彭彭 滿盛貌。《廣雅·釋訓》:“彭彭,盛也。”

    右手關上陽絶者,無胃脈也。苦吞酸,頭痛,胃中有冷。刺足太陰經,治陰。在足大指本節後一寸。即公孫穴也。

    右手關上陽實者,胃實也。苦腸中伏伏〔1〕,一作愊愊。不思食物,得食不能消。刺足陽明經,治陽。在足上動脈。即衝陽穴也。

    右手關上陰絶者,無脾脈也。苦少氣,下利,腹滿,身重,四肢不欲動,善嘔。刺足陽明經,治陽。

    右手關上陰實者,脾實也,苦腸中伏伏如堅狀,大便難。刺足太陰經,治陰。

    〔1〕伏伏 藏積貌。伏,藏也。《國語·晉語》:“物莫伏於蠱。”

    右手關後尺中陽絶者,無子户脈也。苦足逆寒,絶産,帶下,無子,陰中寒。刺足少陰經,治陰。

    右手關後尺中陽實者,膀胱實也。苦少腹滿,引〔1〕腰痛。刺足太陽經,治陽。

    右手關後尺中陰絶者,無腎脈也。苦足逆冷,上搶胸痛,夢入水見鬼,善厭〔2〕寐,黑色物來掩〔3〕人上。 刺足太陽經,治陽。

    右手關後尺中陰實者,腎實也。苦骨疼,腰脊痛,内寒熱。刺足少陰經,治陰。

    右脈二十四氣事

    〔1〕引 《千金》卷二十第一無,可參。

    〔2〕厭 《千金》卷十九第一作“魘”。 厭,《廣韻》卷五葉:“惡夢。”

    〔3〕掩 乘其不備而襲之。 《禮記·曲禮》:“大夫不掩群。”疏:“禽獸群聚則多不可掩取之。”

    按:

    本篇不知所出,《千金要方》有引載。本書卷第二、第九引《難經·四難》云:“浮者陽也,沉者陰也,故曰陰陽。”确立浮沉爲辨脈陰陽之總綱,故本篇以陰、陽來代表浮、沉脈。脈浮主表,六腑與諸陽經屬表,故浮脈主候腑;脈沉主裏,五臟與諸陰經屬裏,故沉脈主候臟。無論浮取、沉取,皆有“絶”、“實”不同表現。其中絶是指脈來搏動乏力,應指不足,并非是脈絶不至,主正氣虚衰。所謂“無××脈也”是指該臟腑之氣虚衰而言。實是指脈來堅實有力,主相應臟腑之實證。對各臟腑之虚實病變,提出針刺治療法則,其一般規律是:凡屬實證,都取病變臟腑本身的經脈;凡屬虚證,都取與病變臟腑互爲表裏的經脈進行針治。這是因爲一般實證較單純,邪壅於該經,即可直接取該經腧穴瀉去其邪;而虚證較復雜,必須遵循《内經》“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從陰引陽,從陽引陰”的原則,取其互爲表裏的經脈以調之,移氣於不足之處,庶可望正氣恢復。

    至於子户,一般是指婦人前陰,或爲氣穴名,但據本篇上下文義,這裏的“子户”當是指臟腑而言,由於關元之左屬腎,右爲子户,據《難經》左腎右命門之説,子户又當屬命門,故在此作爲命門的代稱。大抵右尺候命門,命門藏腎之真火,右尺脈陽絶,主命門火衰,因而出現足逆寒、陰中寒、絶産、無子等一系列腎陽虚衰的病證。

    平人迎神門氣口前後脈第二

    提要:

    本篇以脈爲綱,分條列述各臟腑的虚實病變及其證候表現。

    心實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實者,手厥陰〔1〕經也。病苦閉,大便不利,腹滿,四肢重,身熱,苦胃脹。刺三里。

    心虚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虚者,手厥陰〔2〕經也。病苦悸恐不樂,心腹痛,難以言,心如寒,壯恍惚。

    〔1〕、〔2〕手厥陰 《千金》卷十三第二作“手少陰”,可參。

    小腸實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陽實者,手太陽經也。病苦身熱,熱來去〔1〕,汗出〔2〕一作汗不出。 而煩,心中滿〔3〕,身重,口中生瘡。

    小腸虚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陽虚者,手太陽經也。病苦顱際偏頭痛,耳頰痛。

    〔1〕熱來去 《千金》卷十四第二無“熱”字,連上讀,義勝。此熱字疑涉上文而衍。

    〔2〕汗出 《千金》卷十四第二作“汗不出”三字,可參。

    〔3〕而煩,心中滿 《千金》卷十四第二作“心中煩滿”四字,可參。

    心小腸俱實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陽俱實者,手少陰與太陽經俱實也。病苦頭痛,身熱,大便難,心腹煩滿,不得卧,以胃氣不轉,水穀實也。

    心小腸俱虚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陽俱虚者,手少陰與太陽經俱虚也。病苦洞泄,苦寒,少氣,四肢寒〔1〕,腸澼。

    〔1〕寒 《千金》卷十三第二作“厥”,可參。

    肝實

    左手關上脈陰實者,足厥陰經也。病苦心下堅滿,常兩脇痛,自〔1〕忿忿如怒狀。

    肝虚

    左手關上脈陰虚者,足厥陰經也。病苦脇下堅,寒熱,腹滿,不欲飲食,腹脹,悒悒〔2〕不樂,婦人月經不利,腰腹痛。

    〔1〕自 《千金》卷十一第二作“息”,可參。

    〔2〕悒悒(yì yì 易易) 憂悶不歡貌。《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中》:“君子悒悒於貧,無勿勿於賤。”

    膽實

    左手關上脈陽實者,足少陽經也。病苦腹中氣滿,飲食不下,咽乾,頭重痛,洒洒惡寒,脇痛。

    膽虚

    左手關上脈陽虚者,足少陽經也,病苦眩、厥、痿,足指不能摇,躄〔1〕坐不能起,僵仆,目黄,失精。

    〔1〕躄(bì壁) 足痿弱不能行走。 《玉篇·足部》:“躄,不能行也。”

    肝膽俱實

    左手關上脈陰陽俱實者,足厥陰與少陽經俱實也。病苦胃脹,嘔逆,食不消。

    肝膽俱虚

    左手關上脈陰陽俱虚者,足厥陰與少陽經俱虚也。病苦恍惚,尸厥〔1〕不知人,妄見,少氣,不能言,時時自驚。

    〔1〕尸厥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狀如昏死的病證。

    腎實

    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實者,足少陰經也。病苦膀胱脹閉,少腹與腰脊相引痛。

    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實者,足少陰經也。病苦舌燥,咽腫,心煩,嗌〔1〕乾,胸脇時痛,喘欬,汗出,小腹脹滿,腰背彊急,體重骨熱,小便赤黄,好怒好忘,足下熱疼,四肢黑,耳聾。

    腎虚

    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虚者,足少陰經也。病苦心中悶,下重〔2〕,足腫不可以按地。

    〔1〕嗌 《説文·口部》:“咽也。”

    〔2〕下重 此指兩足沉重。《素問·厥論》:“陽氣衰於下,則爲寒厥。”王冰注:“下,謂足也。”

    膀胱實

    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陽實者,足太陽經也。病苦逆滿,腰中痛,不可俛〔1〕仰,勞也。

    膀胱虚

    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陽虚者,足太陽經也。病苦脚中筋急,腹中痛,引腰背,不可屈伸,轉筋,惡風,偏枯,腰痛,外踝後痛。

    〔1〕俛 同“俯”。 《漢書·東方朔傳》:“鶴俛啄也。”注:“俛,即俯字。”

    腎膀胱俱實

    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陽俱實者,足少陰與太陽經俱實也。病苦脊彊反折,戴眼〔1〕,氣上搶心,脊痛,不能自反側。

    腎膀胱俱虚

    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陽俱虚者,足少陰與太陽經俱虚也。病苦小便利,心痛,背寒,時時少腹滿。

    〔1〕戴眼 雙目上視,不能轉動。《素問·診要經终論》:“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瘈瘲。”王冰注:“戴眼,謂睛不轉而仰視也。”

    肺實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陰實者,手太陰經也。病苦肺脹,汗出若露,上氣喘逆,咽中塞,如欲嘔狀。

    肺虚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陰虚者,手太陰經也。病苦少氣不足以息,嗌乾,不朝津液。

    大腸實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陽實者,手陽明經也。病苦腹滿,善喘欬,面赤身熱,喉咽一本作咽喉。中如核狀。

    大腸虚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陽虚者,手陽明經也。病苦胸中喘,腸鳴,虚渴,唇口乾,目急,善驚,泄白。

    肺大腸俱實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陰陽俱實者,手太陰與陽明經俱實也。病苦頭痛,目眩,驚狂,喉痺痛,手臂捲,唇吻不收〔1〕。

    肺大腸俱虚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陰陽俱虚者,手太陰與陽明經俱虚也。病苦耳鳴嘈嘈,時妄見光明,情中不樂,或如恐怖。

    〔1〕唇吻不收 口唇松弛,不能歛合。吻,嘴唇也。《説文·口部》:“吻,口邊也。”

    脾實

    右手關上脈陰實者,足手太陰經也。病苦足寒脛熱,腹脹滿,煩擾不得卧。

    脾虚

    右手關上脈陰虚者,足太陰經也。病苦泄注,腹滿,氣逆,霍亂嘔吐,黄疸,心煩不得卧,腸鳴。

    胃實

    右手關上脈陽實者,足陽明經也。病苦腹中堅痛而熱,《千金》作病苦頭痛。 汗不出,如温瘧〔1〕,唇口乾,善噦,乳癰,缺盆腋下腫痛。

    胃虚

    右手關上脈陽虚者,足陽明經也。病苦脛寒,不得卧,惡寒洒洒,目急,腹中痛,虚鳴,《外臺》作耳虚鳴。時寒時熱,唇口乾,面目浮肿。

    〔1〕汗不出如温瘧 黄本、周本此下有小字注:“案,六字居敬本亦旁注。”可參。

    脾胃俱實

    右手關上脈陰陽俱實者,足太陰與陽明經俱實也。病苦脾脹腹堅,搶〔1〕脇下痛,胃氣不轉,大便難,時反泄利,腹中痛,上衝肺肝,動五臟,立〔2〕喘鳴,多驚,身熱,汗不出,喉痺,精少。

    脾胃俱虚

    右手關上脈陰陽俱虚者,足太陰與陽明經俱虚也。病苦胃中如空狀,少氣不足以息,四逆寒,泄注不已。

    〔1〕搶 黄本、周本等俱作“痛”,連上讀,可參。

    〔2〕立 黄本、周本等俱作“並”,可參。

    腎實

    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實者,足少陰經也。痛苦痺,身熱,心痛,脊脇相引痛,足逆熱煩。

    腎虚

    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虚者,足少陰經也。病苦足脛小弱,惡風寒,脈代絶,時不至,足寒,上重下輕,行不可以按地,少腹脹滿,上搶胸脇,痛引肋〔1〕下。

    〔1〕肋 周本及《千金》卷十九第二俱作“脇”,可參。

    膀胱實

    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陽實者,足太陽經也。病苦轉胞,不得小便,頭眩痛,煩滿,脊背彊。

    膀胱虚

    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陽虚者,足太陽經也。病苦肌肉振動,脚中筋急,耳聾忽忽不聞,惡風,颼颼作聲。

    腎膀胱俱實

    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陽俱實者,足少陰與太陽經俱實也。病苦癲疾,頭重,與目相引痛厥,欲起走,反眼〔1〕,大風〔2〕,多汗。

    腎膀胱俱虚

    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陽俱虚者,足少陰與太陽經俱虚也。病苦心痛,若下重不自收,篡反出〔3〕,時時苦洞泄,寒中泄,腎心俱痛。

    一説云:腎有左右,而膀胱無二,今用當以左腎合膀胱,右腎合三焦〔4〕。

    〔1〕反眼 眼睛上翻,爲凶險之候。反,翻也。《漢書·張安世傳》:“反水漿。”集注:“反,讀曰翻。”

    〔2〕大風 《素問·長刺節論》:“骨節重,須眉堕,名曰大風。”

    〔3〕簒(cuàn窜)反出 指肛門重墜,以致會陰部有翻出感。簒,同“篡”,此指會陰部。《素問·骨空論》:“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甲乙》卷二第二、《太素》卷十一骨空“篡”均作“纂”。丹波元簡《素問識》注云:“按,李時珍《八脈考》釋音:篡,初患切,陰下縫間也。蓋篡,當作纂,《甲乙》爲是。《説文》:纂,似組而赤。蓋兩陰之間,有一道縫處,其狀如纂相組,故謂之纂。

    〔4〕一説云至右腎合三焦 錢本、周本等此二十六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