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脉经校注最新章节!

    朝散大夫守光禄卿直秘閣判登聞檢院上護軍臣林億等類次

    脈形狀指下秘訣第一二十四種

    提要:

    本篇論述了二十四種脈象之名稱及其表現,同時舉出八組類似的脈象,以示比較鑒别。

    浮脈,舉之有餘,按之不足。浮於手下。

    芤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一曰手下無,兩傍有。

    洪脈,極大在指下。一曰浮而大。

    滑脈,往來前却〔1〕流利,展轉替替然〔2〕,與數相似。一曰浮中如有力。一曰漉漉如欲脱。

    數脈,去來促急。一曰一息六七至。一曰數者進之名。

    促脈,來去數,時一止復來。

    〔1〕前却 進退也。《吳子·治兵》:“進不可當,退不可追,前却有節,左右應麾。”

    〔2〕替替然 滑動不休貌。

    弦脈,舉之無有,按之如弓弦狀。一曰如張弓弦,按之不移。又曰浮緊爲弦。

    緊脈,數如切繩狀。一曰如轉索之無常。

    沉脈,舉之不足,按之有餘。一曰重按之乃得。

    伏脈,極重指按之,著骨乃得。一曰手下裁動。一曰按之不足,舉之無有。一曰關上〔1〕沉不出名曰伏。

    革脈,有似沉伏,實大而長微弦。《千金翼》以革爲牢。

    實脈,大而長,微强,按之隱指幅幅然〔2〕。一曰沉浮皆得。

    〔1〕上 朱本作“下”,可參。

    〔2〕幅幅(bì bì璧璧)然 堅結充實貌。 李時珍《瀕湖脈學》注:“堅實貌。”

    微脈,極細而軟,或欲絶,若有若無。一曰小也。一曰手下快。一曰浮而薄。一曰按之如欲盡。

    濇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1〕也。

    細脈,小〔2〕大於微,常有,但細耳。

    軟脈,極軟而浮細。 一曰按之無有,舉之有餘。一曰細〔3〕小而軟。軟,一作濡。曰濡者,如帛衣在水中,輕手相得。

    弱脈,極軟而沉細,按之欲絶指下。一曰按之乃得,舉之無有。

    虚脈 遲大而軟,按之不足,隱指豁豁然〔4〕空。

    〔1〕曰散 《千金》卷二十八第三作“如散”,可參。

    〔2〕小 朱本作“少”,可參。

    〔3〕細 黄本、周本俱無。

    〔4〕豁豁(huò huò 霍霍)然 空大無力貌。 豁,《廣雅·釋詁》:“空也。”

    散脈,大而散。散者,氣實血虚,有表無裏。

    緩脈,去來亦遲,小駃〔1〕於遲。 一曰浮大而軟,陰浮〔2〕與陽同等。

    遲脈,呼吸三至,去來極遲。一曰舉之不足,按之盡牢。一曰按之盡牢,舉之無有。

    結脈,往來緩,時一止復來。按之來緩,時一止者名結陽;初來動止,更來小數,不能自還,舉之則動,名結陰。

    代脈,來數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脈結者生〔3〕,代者死。

    動脈,見於關上,無頭尾,大如豆〔4〕,厥厥然〔5〕動摇。《傷寒論》云: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摇者,名曰動。

    〔1〕駃 錢本、周本俱作“駛”。後同。駃,音義同“快”。《酉陽雜俎》:“河水色渾駃流。”

    〔2〕浮 周本及《千金》卷二十八第三俱無,可參。

    〔3〕脈結者生 《千金》卷二十八第三此四字在結脈條末,可參。

    〔4〕大如豆 敦煌殘卷《玄感脈經》作“如大豆”。此承上文“無頭尾”,猶言脈體之短如豆,并非言脈之大小,故“如大豆”似是。

    〔5〕厥厥然 短縮貌。《玉篇·厂部》:“厥,短也。”

    浮與芤相類。與洪相類。弦與緊相類。滑與數相類。革與實相類。《千金翼》云:牢與實相類。沉與伏相類。微與濇相類。軟與弱相類。緩與遲相類。軟與遲相類。

    按語:

    《内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書對脈象雖均有不少記載,但系統地加以總結,從目前所能見到的資料,則是從王叔和始。王氏在前人學術經驗的基礎上,把臨床所見多種多樣的脈象,歸納分類爲二十四種。并對各種脈象作了扼要簡明的叙述,使後學者易於掌握辨認。同時提出八組相互類似的脈象,示人區别對照,不使混淆。王氏二十四脈,基本上概括了人體常見的生理和病理上所能出現的脈象。後人在此基礎上增補成二十七脈、二十八脈、三十脈等。《脈經》的編成使古代診脈方法系統化,奠定了脈學的基礎,對促進中醫脈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平〔1〕脈早晏〔2〕法第二

    提要:

    本篇論述平旦爲診脈最佳時間的道理,同時强調脈診應當與望診等其它診法結合起來,互相參考分析,才能“決死生之分”。

    黄帝問曰:夫診脈〔3〕常以平旦,何也?岐伯對曰:平旦者,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均,《内經》作調匀。氣血未亂,故乃可診。過此非也。《千金》同《素問》,《太素》云:有過之脈。 切脈動靜而視精明〔4〕,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

    〔1〕平(biàn便) 通“辨”。 《書·堯典》:“平章百姓。”《尚書大傳·唐傳》作“辨章”。

    〔2〕晏 《廣雅·釋詁》:“晚也。”

    〔3〕脈 《素問·脈要精微論》作“法”,可參。

    〔4〕精明 指眼睛。《素問·脈要精微論》:“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别黑白,審短長。”

    按:

    本篇出自《素問·脈要精微論》。指出平旦爲診脈的最佳時間。但在實際中診脈不可能都在平旦進行,故對此應着重領會其精神實質,即診脈時注意令病人安静,并排除内外因素對脈診的干擾作用。

    分别三關境界脈候所主第三

    提要:

    本篇論述寸口脈中寸、關、尺三部之位置、定位方法,以及三部脈分别主候三焦等範圍病變的意義。

    從魚際至高骨,其骨自高。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1〕。從寸至尺,名曰尺澤。故曰尺寸。寸後尺前,名曰關。陽出陰入,以關爲界。陽出三分,陰入三分,故曰三陰三陽。陽生於尺動於寸,陰生於寸動於尺。寸主射〔2〕上焦,出〔3〕頭及皮毛竟手;關主射中焦,腹及腰;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

    〔1〕寸口 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卷一百零五所引王叔和《脈經》,此下有“其自高骨”四字,可參。

    〔2〕射 測也。《漢書·東方朔傳》:“上嘗使諸數家射覆。”

    〔3〕出 推也,推而前也。見《釋名·釋言語》。此處有進而推及之意。

    按:

    寸口脈寸關尺三部的劃分始於《難經·二難》。而王叔和更具體地指出,以腕後拇指側高骨處爲關,關前爲寸,關後爲尺。這一定位方法更爲簡便,故爲臨床所習用,沿用至今。

    辨尺寸陰陽榮衛度數第四

    提要:

    本篇首論切脈獨取寸口之原理。然後討論寸口脈中尺與寸名稱之由來,指出尺、寸的診脈位置及其陰陽分治。最後論述太過、不及、覆脈、溢脈的脈象表現及其診斷意義。

    夫十二經皆有動脈〔1〕,獨取寸口,以决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候〔2〕者,何謂也?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3〕也。 人一呼脈行〔4〕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於身。漏水下百刻〔5〕,榮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爲一周。晬時也。故五十度而復會於手太陰。太陰者,寸口也,即五臟六腑之所終始〔6〕,故法取於寸口。

    〔1〕十二經皆有動脈 指十二經脈在各自的循行部位上都有搏動應手之處。滑壽《難經本義·一難》:“皆有動脈者,如手太陰脈動中府、雲門、天府、俠白;手陽明脈動合谷、陽谿;手少陰脈動極泉;手太陽脈動天窗;手厥陰脈動勞宫;手少陽脈動禾;足太陽脈動箕門、衝門;足陽明脈動衝陽、大迎、人迎、氣衝;足少陰脈動太谿、陰谷;足太陽脈動委中;足厥陰脈動太冲、五里、陰廉;足少陽脈動下關、聽會之類也。”

    〔2〕候 《難經·一難》作“法”,可參。

    〔3〕動脈 《難經·一難》此二字互乙,可參。

    〔4〕脈行 《靈樞·五十營》作“氣行”,可參。下同。

    〔5〕漏水下百刻 指一整日。古以銅壺滴漏計算時間,其法以銅壺貯水,壺中立一箭,上刻度數作爲計時標凖,水從壺底小孔慢慢下滴於受水壺内,水位下降,箭上刻度以次顯露,以此表示不同時刻。一晝夜合一百刻。

    〔6〕終始 廣本此二字互乙,可參。

    脈有尺寸,何謂也?然:尺寸者,脈之大會要〔1〕也。從關至尺是尺内,陰之所治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口内,陽之所治也。故分寸爲尺,分尺爲寸。故陰得尺内〔2〕一寸,陽得寸内九分〔3〕。尺寸終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1〕會要 《難經·二難》此二字互乙。

    〔2〕内 宛本作“中”,可參。

    〔3〕分寸爲尺至陽得寸内九分 以“同身寸”計,魚際至肘中尺澤穴共長一尺一寸,除去關前一寸,其餘則爲尺部;除去關後一尺,其餘則爲寸部。故曰“分寸爲尺,分尺爲寸”。然而實際切脈時,尺脈僅取尺部一尺之中的一寸,寸脈僅取寸部一寸之中的九分。故曰“陰得尺内一寸,陽得寸内九分”。

    脈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覆〔1〕有溢〔2〕,有關有格,何謂也?然: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减者,法曰不及。遂〔3〕上魚爲溢,爲外關内格,此陰乘之脈也。關之後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過;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爲覆,爲内關外格,此陽乘之脈也〔4〕。故曰覆溢。是真臟之脈也,人不病自死。

    〔1〕覆 覆爲向下。此言脈搏動範圍向下超過一寸,深入至尺部者,有如自上往下傾覆,故謂“覆”。

    〔2〕溢 溢爲上溢。此言脈搏動範圍向上超過九分,直上至魚部者,有如從下向上滿溢,故謂“溢”。

    〔3〕遂 通達也。《淮南子·精神訓》:“何往而不遂。”高誘注:“遂,通也。”

    〔4〕也 原脱,據上文例及《難經·三難》補。

    按:

    本篇出自《難經》一、二、三難。早在《内經》中對寸口脈診就很重視,如《素問·五臟别論》提出氣口“獨爲五臟主”、“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的觀點。《素問·經脈别論》則直接指出:“氣口成寸,以决死生。”《難經》在《内經》的基礎上首倡“獨取寸口”的診脈法,以代替遍身診脈法,大大地簡化了診脈程序,方便於臨床。這一理論後來又得到了王叔和的充分肯定和繼承,一直沿用至今。當然,“獨取寸口”只是多種診病手段之一,要“决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候”,還必須四診合參,全面診察。而且,必要時還要結合三部九候的遍身診法,以協助診斷。

    本篇指出“覆”、“溢”之脈屬於真臟脈,爲内在陰陽氣血嚴重失調,正氣已經衰敗,縱使暫時外形上未見明顯病象,也會出見“不病自死”的情況。這提示我們臨床診療中不要停留於表面現象,應重視脈證互參,注意“形病”與“脈病”的關係。

    平脈視人大小長短男女逆順法第五

    提要:

    本篇指出脈診應結合人的形體、性情、性别、年齡等多方面情况。凡脈象與之相應者爲順,反之者則爲逆。

    凡診脈當視其人大小、長短及性氣緩急。脈之遲速、大小、長短皆如其人形性者,則吉。反之者,則爲逆也。 脈三部大都欲等,只〔1〕如小人、細人、婦人〔2〕脈小軟。小兒四、五歲,脈呼吸八至,細數者,吉。《千金翼》云:人大而脈細,人細而脈大,人樂而脈實,人苦而脈虚,性急而脈緩,性緩而脈躁,人壯而脈細,人羸而脈大,此皆爲逆,逆則難治。反此爲順,順則易治。凡婦人脈常欲濡弱於丈夫。小兒四、五歲者,脈自駃疾,呼吸八至也。男左大爲順,女右大爲順。肥人脈沉,瘦人脈浮。

    〔1〕只 朱本作“至”,可參。

    〔2〕細人婦人 錢本、周本俱作“婦人細人”。

    持脈輕重法第六

    提要:

    本篇主要討論了切脈的基本指法。指出切脈時指力應由輕漸重,由淺入深,逐次推尋診察。並指出不同深度的脈象分别主候不同的臟腑。

    脈有輕重,何謂也?然: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菽者,小豆。言脈輕如三小豆之重。吕氏作大豆〔1〕。皮毛之間者,肺氣所行,故言肺部也。 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心主血脈,次於肺,如六豆之重。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脾在中央,主肌肉,故次心如九豆之重。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肝主筋,又在脾下,故次之。按之至骨舉之〔2〕來疾者,腎部也。腎主骨,其脈沉至骨。故曰輕重也。

    〔1〕吕氏作大豆 原作“焒作”三字,義不可通,據錢本、周本等改。

    〔2〕之 《難經·五難》作“指”,可參。

    按:

    本篇出自《難經·五難》。根據肺主皮毛,心主血脈,脾主肌肉,肝主筋,腎主骨的原理,説明不同層次的脈象主候相應的臟腑。但在臨床中少有人採取五個層次的切脈指法,而多採用浮、中、沉三個層次的指法。

    兩手六脈所主五臟六腑陰陽逆順第七

    提要:

    本篇主要論述寸口脈寸、關、尺三部與臟腑經脈的配合關係,進而論述臟腑經脈表裏配合關係及其相合的部位。

    《脈法讚》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腎與命門,俱出尺部。魂魄穀神,皆見寸口。左主司官〔1〕,右主司府。左大順男,右大順女。關前一分,人命之主〔2〕。左爲人迎,右爲氣口。神門〔3〕决斷,兩在關後。人無二脈,病死不愈。諸經損减,各隨其部。察按陰陽,誰與先後。《千金》云:三陰三陽,誰先誰後。 陰病治官,陽病治府。 奇邪所舍〔4〕,如何捕取。審而知者,鍼入病愈。

    〔1〕司官 指診察五臟。司,猶察也。《周禮·媒氏》:“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官,此指五臟。《太素》卷三調陰陽:“陰之五官。”楊上善注:“五臟,陰之官也。”

    〔2〕關前一分,人命之主 關前一分,屬寸脈部位,左寸候心,右寸爲肺。心爲君主之官,藏神而主一身血脈;肺爲相傅之官,藏魄而主一身之氣,心肺爲一身性命之主,故寸脈主候人身生命安危,故謂“人命之主”。

    〔3〕神門 指兩尺脈。徐大椿《脈訣啟悟》:“神門屬腎,乃診腎脈部分,兩在關後,關復皆屬尺脈。”

    〔4〕奇邪所舍 指邪氣留居潛藏之處。奇邪,此泛指一切邪氣。舍,寄宿、留居。

    心部在左手關前寸口是也,即手少陰經也,與手太陽爲表裏,以小腸合爲府,合於上焦,名曰神庭,在龜一作鳩。尾下五分。

    肝部在左手關上是也,足厥陰經也,與足少陽爲表裏,以膽合爲府,合於中焦,名曰胞門,一作少陽。在大倉左右三寸。

    腎部在左手關後尺中是也,足少陰經也,與足太陽爲表裏,以膀胱合爲府,合於下焦,在關元左。

    肺部在右手關前寸口是也,手太陰經也,與手陽明爲表裏,以大腸合爲府,合於上焦,名呼吸之府,在雲門。

    脾部在右手關上是也,足太陰經也,與足陽明爲表裏,以胃合爲府,合於中焦,脾胃之間,名曰章門,在季脇前〔1〕一寸半。

    腎部在右手關後尺中是也,足少陰經也,與足太陽爲表裏,以膀胱合爲府,合於下焦,在關元右。左屬腎,右爲子户,名曰三焦。

    〔1〕脇前 錢本、周本俱作“肋前”;朱本作“肋下”,可參。

    按:

    寸口脈寸、關、尺三部與臟腑經脈的配屬關係在《難經·十八難》中已有明確論述。王叔和繼承發展了這一理論。後世在此基礎上有不少發展。在此列舉有代表性的數家,列表於後。

    本篇所引《脈法讚》,《千金》卷二十八第四有引載,并在“鍼入病愈”句下尚有餘文。此處有些内容較費解。如“左大順男,右大順女”,朱丹溪認爲這裏左右是指醫生之手而言,臨床上醫生之左手對病人之右手,右手對病人左手,故對病者言是男人右脈大、女人左脈大爲順。因其左脈主血,右脈主氣,男以氣成胎,故氣爲之主;女以血爲胎,故血爲之主。這雖不無一定道理,但細究之,終覺牽强。因爲一般言“左右”,應是對病者而言,似無指醫生之理。故這裏從陽左陰右解。然而臨床實際中,男女脈差異主要表現爲女脈較男脈略快而稍濡弱,並未見明顯的男女左右差異之特征。又如“關前一分,人命之主”,“關前一分”指何部位,亦有爭議。清·李延昰《脈訣彙辨》云:“關前一分者,寸關尺各得三分,共得九分。今曰關前一分,仍在關上,但在前之一分耳。”此説與臨床實際不甚符合。一般上皆以關前爲寸,關後爲尺,故“關前一分”仍當是指寸部脈而言。

    此外,本篇所提及的神庭、胞門、章門等,本爲穴位名,但原文所述的位置却與現存醫籍所載的穴位位置相去甚遠,可能是原文有訛誤,或是古代對某些部位的特定稱呼。篇末的“三焦”也只是作爲“子户”的别稱,不同於一般概念。

    附表:寸關尺三部配合臟腑對照表

    辨臟腑病脈陰陽大法第八

    提要:

    本篇討論從脈象上辨别疾病在臟在腑及陰陽寒熱屬性的方法。同時指出肺、腎、肝、心的正常脈象。

    脈何以知臟腑之病也?然:數者腑也,遲者臟也。數即有熱,遲即生寒。諸陽爲熱,諸陰爲寒。故〔1〕别知臟腑之病也。腑者陽,故其脈數;臟者陰,故其脈遲。陽行遲,病則數;陰行疾,病則遲。

    脈來浮大者,此爲肺脈也;脈來沉滑如〔2〕石,腎脈也;脈來如弓弦者,肝脈也;脈來疾去遲,心脈也。脈來當見而不見爲病。病有深淺〔3〕,但當知如何受邪。

    〔1〕故 《難經·九難》此下有“以”字,可參。

    〔2〕如 黄本、周本此上有“堅”字,並注云:“案,堅字從袁校本,泰定本空一字,居敬本無。”可參。

    〔3〕深淺 錢本、周本此二字俱互乙,可參。

    按:

    本篇前一段出自《難經·九難》。數脈主腑病,爲有熱;遲脈主臟病,爲有寒。這是指一般規律而言。徐大椿云:“腑病亦有遲脈,臟病亦有數脈。”故不可一概而論,當靈活掌握運用。至於本篇所論及的肺、腎、肝、心的正常脈象,與《内經》、《難經》所述的肺毛、腎石、肝弦、心鈎的脈象相類似,在以下篇章中將有進一步的論述。

    辨脈陰陽大法第九

    提要:

    本篇主要論述辨脈陰陽屬性之大法。以陰陽爲綱,分論五臟之常脈和病脈,列舉了脈證相符和脈證不符的多種現象,闡述了二種及三種脈象同時并見的情况及吉凶順逆。

    脈有陰陽之法,何謂也?然: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穀味〔1〕也,其脈在中。浮者陽也,沉者陰也,故曰陰陽。

    〔1〕受穀味 《難經經釋·四難》:“按:受穀味三字亦屬贅辭。”可參。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 然:浮而大散〔1〕者,心也;浮而短濇〔2〕者,肺也。腎肝俱沉,何以别之?然:牢而長者,肝也;按之軟,舉指來實者,腎也。脾者中州,故其脈在中。 《千金翼》云:遲緩而長者脾也。 是陰陽之脈〔3〕也。

    〔1〕散 《千金翼》卷二十五第二無。

    〔2〕濇 《千金翼》卷二十五第二無。

    〔3〕脈 朱本及《難經·四難》俱作“法”,可參。

    脈有陽盛陰虚,陰盛陽虚,何謂也?然:浮之損小,沉之實大,故曰陰盛陽虚;沉之損小,浮之實大,故曰陽盛陰虚。是陰陽虚實之意也。陽脈見寸口,浮而實大,今輕手浮之更損减而小,故言陽虚;重手按之反更實大而沉,故言陰實。

    經言:脈有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有一陽一陰,一陽二陰,一陽三陰。如此言之〔1〕,寸口有六脈俱動耶?然:經言如此者,非有六脈俱動也,謂浮、沉、長、短、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