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中国哲学原论最新章节!

世人之归佛者,然后知荀卿之说谬”。其下文更言人之归佛,乃由佛有为善之说,此即见人之性自好善云云。今能“使吾民晓然知礼义之为善,则民自相率而从此礼义之教”。此即谓不可如荀卿之只言性恶,当顺人之慕佛之为善之心以导之,使其知礼义之为善。此欧阳修之非荀子性恶之说,与徐积之斥荀子之论同。然其自谓由见人之慕佛之为善,方知人性非只是恶,则见其初非真先自得于儒者言性善之义者。其言人知慕为善,亦未尝确立人性善之旨。故在其答刘敞之问,又曰:“以人性为善,道不可废;以人性为恶,道不可废;以人性为善恶混,道不可废;以人性为上者善、下者恶、中者善恶混,道不可废。然则学者虽毋言性可也。”(宋元学案之庐陵学案附录引刘敞公是先生弟子记)此即见欧阳修所重者,唯是修道之事,而不重言性,更未尝确立性为善之义也。故刘敞公是先生弟子记下文更非之曰:“仁义,性也。情者,礼乐之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人情为礼乐也。非人情无所作礼乐,非人性无所明仁义。性者,仁义之本;情者,礼乐之本也。圣人惟欲道之达于天下,是以贵本。今本在性而勿言,是欲导其流而塞其源,食其实而伐其根也。”此刘敞之论,明较欧阳修之论进一层,故以仁义礼乐之道之本在性情为说。欧阳修之学,盖只及于中庸所谓“修道之谓教”之一句,而尚未至于“率性之为道”之一句也。刘敞之言,则渐进至此一句矣。然刘敞“以人性为仁义”之一句,乃告子之言。其言人性为仁义之本,涵仁义为人性之末之意。此又尚无后之宋明理学家以人性即具此仁义之旨,更未及于人性之原于天命之旨,以识得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之一句也。

    王安石、苏轼,皆初出欧阳修之门,并是一世之奇才。安石于文章政事之外,亦能论学。其文集中,亦有原性一文。此文首称孟荀扬韩之四子,为古之有道仁人。又谓其论性,乃以“性者,有生之大本”。此可谓能知欧阳修所谓中华文教之本,乃以性为大本,而更能知本矣。然王安石于孟、荀、扬、韩之说,尚有所不以为然,而以孔子之言,为其所安。其所谓孔子之言,则以论语之言“性相近,习相远”之说,及易传之言太极者,并为孔子说。故又谓韩愈以仁义礼智信之五常言性,尚未能推本于太极。自太极言性,则性超善恶之上。故孟荀之言性善性恶者,皆未及于性之本之在太极者也。王又谓善恶乃依情依习而立之名。扬雄之言性善恶混者,亦只是情习上事。故谓“夫太极者,五行之所由生,而五行非太极也。性者,五常之太极也,而五常不可以谓之性。……夫太极生五行,然后利害生焉;而太极不可以利害言也。性生乎情,有情然后善恶形焉;而性不可以善恶言也”。又谓人情有“怨毒忿戾之心”,为荀子言性恶所据;人情亦有“恻隐之心”,为孟子言性善之所据。而此二者,则皆“情之成名而已”。至于人之知此善恶与否,则有所谓智愚之分,以至有上智下愚之不可移者。此王安石之以性为超善恶、善恶之名依情立,乃意在正名,并谓正名为圣人之教云云。此其原性篇之大旨也。

    今观此安石之溯五常之性之原,于其所谓太极之性,于此更谓此性之不可以善恶名,朱子语类尝以之与后之胡五峰之以“性不可以善恶”名之说并称;因其并是超善恶之相对以言性之思想也。其以性原于太极,与濂溪太极图说之论,亦相似。盖皆可谓能知性之原于天,而似几于中庸之言“天命之谓性”之旨矣。然安石以善恶依情而立,则善纯为后天之名。其只以天之太极,为五行之本;太极之性,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本,则又尚全未识濂溪所谓“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太极在五行之中,性即在五常之中之旨者。至对性与天命之关系,更为王安石思想之不及。王安石尝谓“天命不足畏”,其天命乃外在之命运;则固不能言其知中庸“天命之谓性”之旨也。至于后如胡五峰之言性为天地鬼神之奥,王龙溪之言性之无善无恶,并是自心或良知以见性之超善恶之义说,更与安石之由天之太极之无善恶,以言人性之原无善恶者不同。唯自思想史之发展而观之,则安石之言性为有生之大本,而溯其原于天,自亦较欧阳修、刘敞之论,为又进一步矣。

    与安石同时之苏东坡,亦文才盖世。其所为之书传,为朱子所称。其所为之易传,则为朱子所评斥。然亦见朱子之重其言。今于其易传之文,可不讨论其是否合原经之旨,而可唯视之代表其思想之文以观,则东坡之言性之溯原于天道,与王安石正同。而其以性为“卒不可得而言”,则又不只于以性不可以善恶言为止;而是以此性之真,为超出人之一切名言所及者之外。人于此性之表现之可见者,固可有言;然以“可见者言性,皆性之似也,非性之真也”。至于此性之真所在,则只可由人为善为恶之事,所不能更加消除之处,以反显之;而不能正见之,正说之,则性终不可正言。故曰:“君子者日修其善,以消其不善;不善者日消,有不可得而消者焉。小人者日修其不善,以消其善;善者日消,有不可得而消者焉。夫不可得而消者,尧舜不能加焉,桀纣不能逃焉。是则性之所在也。”又曰“性之所在,庶几近之,而性卒不可得而言也”。东坡之自不可消者之所在,指为性之所在,不能谓其无所见。既自此不可消者之所在,指为性之所在,则可以见此性之为天之所命所令。故曰“圣人以为有性者,存乎吾心……又推其至者,而假之曰命。命,令也。君之命曰令,天之令曰命。性之至者,非命也。无以名之,而寄之命耳”。此言性之至者曰命,即言人生于天,其性之不能消、不能去,而极至无可移,只有加以承奉者,为天之命。此即可用之以释易传之“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之言,与中庸“天命之谓性”之语矣。此王安石之言性所不及者也。然东坡以不能消者言性,谓小人为不善,则其所不能消者,当指人之性之善之处。故东坡又著荀卿论(东坡文集卷七),深责荀子:“桀纣,性也;尧舜,伪也”之性恶之说,谓其必致“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责荀卿之言性恶,固与徐积、欧阳修之论同也。然其所谓“君子修其善,不善者日消,不可得而消”者,又为何物乎?朱子谓其所谓不可得而消者,“则疑若谓太极本然之至善”,又谓其实是“特假于浮屠,非幻不灭,得无所还”者,而为是说。然就苏氏之文而观,盖未必即有此二意。今于其上下文,对称而观,则其谓小人不可消者,是性之善;则君子之不可消者,似当是性之恶。则苏氏之说,即当归于扬雄善恶混之说。然今于其上下文,不对称以观,则君子之所不可消者,亦可是超善恶非善恶之性。观其后文评孟子之说,谓“善、性之效也。孟子未及见性,而见其性之效……犹见火之能熟物也”。此即谓性为超善恶之言也。谓性超善恶,善唯是性之效,此正类王安石之以性超善恶,而以善为依情而立之名也。善既是性之效,则修善以消不善,即性之效之善。则其所谓不可消者,盖当是说,即将不善消尽,仍有超于善恶之上之性之自在。此性之自在,乃由其不属消上之事,而见其不可消;亦唯由其不可消,以反指之,而终不可正面言之。则此苏氏之言性,即当是由性超善恶,以言性之自身非善非恶、无善无恶之说,而与王安石之论大同者,然亦未必即朱子所谓浮屠非幻不灭之说也。

    此王安石与苏东坡之言性,皆指向于一超善恶之性而言之,而东坡更谓性之终不可言。此则近于一般之道佛二家之言性,趣向于超道德境界之观照境界,与文艺境界者。此即二人之所以皆为文章之雄,亦皆深契于道家之学。王安石虽志在功业,然其初为三圣人之论,固以学伯夷之圣之清,而近道家者,为学问之本也。东坡之近道家,更不必论。二人之论性之善恶,自情习上言,自性之效上言,即皆不知情出于性,性之效用出于性之体,亦不真知性善之义。此则必至周张二程,方能有此更进一步之见者也。

    三 司马光著潜虚之旨趣

    与王安石、苏东坡及周张二程并世者,有司马光与邵康节,为较近于纯儒。故二人并为二程与朱子所称。司马光之为人,笃实正大。论学则亟称扬雄,故仿太玄著潜虚。其潜虚首言“万物皆祖于虚,生于气。气以成体,体以受性,性以辨名,名以立行,行以俟命。故虚者,物之府也;气者,生之户也;体者,质之具也;性者,神之赋也;名者,事之分也;行者,人之务也;命者,时之遇也”。此以虚气为万物之本,颇似张横渠之说,乃兼通道家之重虚,及汉儒重气之论,以为本。司马光谓有虚、气、体,乃有性、名、行、命,则性命皆后体而有。又命纯自遇上言,则不能连命以言性,亦不能如横渠之直就虚气以言性命,更不能如二程朱子之直就理以言性命。其所谓虚气体,盖指自然世界中之天之虚气与形体。人则依其形体而有性,有名言、有行为,更有其所遭遇之命。故其潜虚行图之第一图,即言人在岁、月、时之始,为好学力行之事,乃其智与道德之始;而任人则为治乱之始。此则类似扬雄于人性之善恶混者之中,教人“修其善者以为善”之说。其潜虚之著,亦自有一构造组织之功。然其整个理论,唯建基于一道家或汉儒之自然主义之宇宙观或天道观,以人之性、名、行、命,乃后于天之虚、气、形而有者。其所倡之学,亦整个是一“后天而奉天时”之学。其言性,则谓“才不才,性也”。又谓告子之无善不善指中人,性之生而善恶异者,如瞽叟生舜,舜之生商,均不可移。即见其为主性三品说者,故非难孟子性善之说。司马光于心性之论,固甚粗疎。其言行固可法,程子尝谓其“忠孝诚实,只是天资”(二程遗书二上)。唯程子又谓其患“思虑纷乱不定,而常以‘中’为念”(遗书二上)。则又见其未尝不有一内心之功。其所著书,除资治通鉴之外,于潜虚一书,最为自负。扬子云为太玄,韩愈谓后世有扬子云者当好之。司马光则自谓好扬子云者,更言后世亦当有好其潜虚者。吾则对此二书,皆愧未能好,然亦不谓其无构造组织之功。读者如有兴趣,可读宋元学案、涑水学案所载之潜虚。此外,司马光所著书有关义理之学者,又有注太玄八卷、注扬子十三卷、文中子一卷、易说三卷、注系辞二卷、注老子道德论二卷、大学中庸义一卷,足见其非忽义理之学者。然其易与大学中庸之注,皆不为人所重。二程遗书外书十二记“温公作中庸解,不晓处阙之。或语明道,明道曰阙甚处?曰如强哉矫之类。明道笑曰:由自得里,将谓从天命之谓性处,便阙却。”由此记亦可见明道言之风趣。今观温公之潜虚,由虚气体方有性,再由名行方有命;又将此性与命分开,更不识性善之义;诚将于中庸之第一句“天命之谓性”,便差阙也。司马光讲中庸大学与易之义,盖不特不可与周张二程之言人性天道,能上达义理之高明与精微者,相提并论;亦与同时之邵康节,能由此后天之学者,以转手至其所谓先天之学,尚不足以相提并论也。司马光虽为史学之大师,然在义理之学,则犹是侏儒。然自思想史之发展而观,则司马光能由一自然主义之天道论上,求立人道,以扬雄为法,而著潜虚;亦自是宋儒之学,由唐之韩愈文中子,而上溯先秦儒者之论之途中,所当经之一环节。今亦不可对其地位,一笔加以抹杀。更不可以谓其书有道家之义,即谓其非儒。如二程虽反佛老,然明道亦谓佛有“敬以直内”之义,伊川亦有取于老子言“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之语也。故程子虽不慊于司马光与邵康节二人之学,仍尝谓“某接人多矣,不杂者三人,张子厚、邵尧夫、司马君实”也(遗书二上)。后之朱子语类记朱子语,乃谓尧夫为杂,唯周张二程为纯。盖此纯杂,亦程度之分。若以周子之取于由道士所传之图,横渠之重言天之太虚,谓其杂道家义,亦可谓之杂也。实则观一家思想之义理纯否,只当观其能否自相一致。能自相一致,则未尝不纯,而杂亦正所以成其大也。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