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中国哲学原论最新章节!

之十玄缘起说,则凡有自他之相待关系之法,皆有此一“自有力,则他无力,他有力则自无力”之关系,以成其相即相入。此因与缘之可和合,亦即根在其间之亦有此相即相入之关系。人能知因缘间,有此相即相入关系,则对因与缘,何以能和合以生不同于此因此缘之现行,即可更不生疑矣。

    何以凡有自他之相对关系之法,皆有此相即相入之关系?此即因凡有自他相对关系之法,只由此中之“自”去看时,则“自”中无“他”,而“他”空,则“他”即为“自”所空,而他无“自性”,只在此“自”之所空中,而“他”即属于此“自”;只此“自”之有、“自”之作。此即上文所谓“自若有时,他必无故。由他无性,以自作故”之义也。然凡看自而看之为有者,皆可由此“自”之缘生、无自性、而更看之为空。凡自可从其有看,亦可从其空看。则于一切自他之相对关系中,若从自之空看,则只见他之有;他之有中无此自,自亦为他所空;而自无“自性”,只在此他之所空中,而自即属于此他;便只有他之有、他之作。此即上文“自若空时,他必是有,故自即他,由自无性,用他作故”之旨。然上列之“看自之有而他空”,与“看他之有而自空”二看法,乃轮替而转,不俱时而有,故“自有他空”与“他有自空”中之二有与二空,皆不俱时而有,即互不相碍,亦无“不相即”而为二之情形,自有与他空、他有与自空,固相即而不二也。

    在因缘相对关系中于其一视为自,另一则为他,今说此种子因为自,则其他之缘为他。于此若从此种子因之自之有看,其中固无此为他之缘,此为他之缘即为其所空,而在其所空之中,以属于此自。此他之属于自,即自之摄他,亦即他之入于自。此他之入于自,乃由于自能空他。此自之空他,即自对他之力,自能空此他,即对他有全力,即唯见种子因之有全力,此缘之无力。此即上文明力用中所谓“自有全力故,所以能摄他,他无力故,所以能入自”之旨。反之,自此种子因之自之空看,则当只见此为他之缘。此缘中无此种子因,即能空此种子因;而此因即为缘所空,而属于缘,为缘所摄,而入于此缘。即当归于唯见此缘之有全力,此种子之因之无力。故此种子之因兼具此有力与无力二义,亦兼具“摄缘”与“为缘所摄”之二义,与“为缘所入”与“入于缘”之二义者也。

    在此因与缘之相对关系中,若于此因缘二者各视为一自体,而只看其相互之力用,则只见其互相摄入,而更无别体,故唯是相入。但此互相摄入,而自体在他体中,他体在自体中。即自他体之相即。言相入,乃自用看;言相即,乃自体看。此体用二者,亦固不二也。

    吾人若识得此因缘二者在一相对之自他关系中,有此相即与相入之义,则对因缘之可和合无碍,即可有一圆融的理解。而对能生现行之种子之因,即不能如唯识宗之只视为一定有,而当如上文所引,而以四句说之,一是有。即自其性质内容之决定之义说。二是无。即自其刹那灭之义说。三是亦有亦无。此中之亦有,即自其引自果说,此中之亦无,乃自其与果俱有,而自性空说。自此二者之为一事,而无二说,则总为亦有亦无。四是非有非无。即自其待他缘生,说非自有而非有;自其恒随缘转,说非无。待缘生与随缘转,为一事而不二。故总为非有非无也。

    又依此法藏所释种子六义,以观其与缘和合以生现行果之事,则由其恒随缘转,而待众缘,乃一事而无二;即当说非此种子能自生现行,而非自生。由其依种子性决定,而刹那灭,方有现行生;即当说其非他生。由此种子与现行之果俱有,而引此现行之果,此二者之无二;即当说其非共生。此语费解,其意盖是谓唯种子,引生自果,故现行果不由他生。然种子既与现行果俱有,“俱有,故方有,即显是不有”,即亦非能自生此现行者。合此现行之果之不由他生,亦非种子自生,即为不共生。然有此不自生、不他生、与不共生三句合所成之六义,即可说明此现行之因,故现行亦即以此六义三句所表者为因而生。故又非无因生也。

    此种子六义,乃唯识义,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乃般若三论义。今法藏合之为一,即所以融贯唯识宗、般若宗之义,以说缘起也。

    八 圆融的缘起论之应用,及佛性真如之随缘不变义、及本觉始觉义

    此上只就法藏对唯识宗之缘起义之重释之文,更加以解说。今若离其原文,以观其大旨,则吾人可说唯识宗所谓现行之种子,原即指一现行法之功能,如吾人今所谓现实事物之潜能。吾人可说凡一事物生起于天地间,必有生起此一事物之一功能或潜能。如人绘一画,必有绘此画之功能或潜能。此能,可说先在画家之心识之世界中,然后实现或表现于其画之成。然说此能在画家之心识之世界中,却初非画家所自觉所意识,故当说此能在其下意识或赖耶识中。此能之为能,当其未表现实现成一现实上存在之画之先,当说是有。然此有,不同于现实之有,其中亦无此现实之有,则亦当说其为非有,而无自己存在之自性。又此“能”属画家之心识,亦为属其生命者。其生命相续生生不已,而恒不住于其故,则此“能”之在此生命中亦然。此不住于故,即故之不住而灭,而其生,即为旋灭旋生,其生生不已,亦是灭灭不已。故说刹那灭。依此能之非现实有与刹那灭,皆可说此“能”是空。然由此“能”可成现实之画,此画是有,故此“能”亦是有。由是而此“能”即兼具空有二义,即种子兼具此二义。

    今问此能如何能表现实现?此必待其他条件,如画家之铺纸、运笔墨等,是为此能之表现实现之外缘。画家依此外缘,而成一画时,其成此一画之能,即表现实现;而此能即不同于先之未表现实现之能。如说此先之未实现之能,今转化为实现于画之能,则此二能之义已不同。其先之能只是能,今是一实现之能,即与此现实之画之有俱有之能。于此亦当说,前能已空,而与此画俱有之能新起。此新起之能,与画俱有,即依此画而有,故人可由见其画,以知其有为此画之能。此能,依此画而有,则此能待此画,方得说为有。则此能,非自有,而为依他而有。自其依他有,而非自有处看,即亦具非有义、空义。人若更专自此画之有待纸笔墨众缘而成处看,则吾人亦可说此画只是笔墨如何在纸上动作之结果,而不见此画家之先有作画之能,若此能,为非有为空,亦无力成此画;唯笔墨在纸上之动作诸缘,为有力成此画者,是即待众缘。然吾人于此画成时,更反省何以此画为有如此内容之一画,又必说此乃由画家有一“作如此内容之画之能或种子”,为因,即性决定。更必说依其“作如此内容之画之能或种子之有”,为因,即只能成此如此内容之一画之有,为自果,即引自果。又必说其作此画之能,乃随其纸笔墨之运用为缘而转,而表现其能之有,于此现实之画之有之中,是即恒随转。此即吾人自然的依种子六义,以次第理解此作画之缘起事、与任何缘起事之始终之思想历程也。

    在此上之思想历程中,吾人之思想,乃由注意在能或种子自身之有与非有、必待其他众缘之有,而后此能或种子之内容之有,生现行之有;而亦于“此现行之有之其他众缘之有”中,表现其有。此一思想之历程,乃由为自之种子,至为他之缘,再至为自之种子,更至为他之缘之一圆周。历此圆周,以思想此因缘关系之全体,亦即圆融的理解此因缘关系之真实或真理。此中之思想循圆周而进行,不容吾人之只停于其一阶段。如停则成偏执,而与真实或真理不相应。不停而历此圆周,于偏执起时,即更历一圆周,以化除偏执,则其中之观自因、观他缘,以至观空、观有,皆互相补足,互相涵摄。则不只此为自之因、为他之缘,乃相即相入,以成一圆融之真实事;此中之次第所见之理,亦相即相入,而亦为圆融之真实理矣。

    此上所说之圆融的缘起论,可用以观全法界之缘起,以成一遍摄全法界之缘起观,今暂不说。然亦可先自限用于观吾人之如何呈现其无漏种或心真如或如来藏,以成佛之事。于此如依唯识宗说,人之成佛,唯赖其无漏种子。然无漏种初非现,则在现实上,亦具非有义。由无漏种在赖耶识中,亦可增强减弱,则亦当旋生旋灭,旋灭旋生,以自类相续,而亦有刹那灭之空义。今以如来藏、心真如,代此无漏种,人亦不可执此如来藏、心真如,只是一般之实有,而当说其亦具真空义。故对此人之成佛因或佛性,说其为具有义时,亦可说其具空义。如般若宗言涅槃,亦如幻如化,即自此说。此皆法藏所许。但人修行而成佛,则此佛性必表现实现于其修行成佛之事中,以此事为此佛性之表现或现行果之所在,而与此现行果俱有。又此修行成佛之事,亦待其他众缘,如闻佛之言教,及历种种之生活事,对种种之生活境等。则于此可说佛唯是依缘以修之所成,离此缘修,佛性即空而无力。此亦法藏所可承认。然此缘修成佛,唯依人有佛性而可能。则必谓此佛性先为决定有。又依此佛性,亦只引生此缘修成之佛果。再人之随缘成修,此佛性亦即与之随转,而表现于其缘修之中,亦即以缘修成此佛性自身之表现,而除此佛性自身之表现外,亦无缘修。人恒实有缘修,即恒实有此佛性之表现,而见此佛性之为能表现,亦为真实不空者。则不得说此佛性只为一非现,而有生灭之无漏种,而当说其为实能现,而亦超一般之生灭,真实不空之如来藏、心真如之佛性矣。此依种子六义之恒随转,以言佛性之表现,为随缘以成修,以至成佛,即法藏所谓真如之随缘不变,而用之以释起信论之旨者也。起信论别记二十二谓真如随缘义,即翻对妄染,显自真德,内熏无明,令起净用也。

    法藏之不取唯识宗之以无漏种为佛性之说,而取如来藏、心真如为佛性之说,并谓此心真如恒随缘而不变,而能表现为人之依缘起修以至成佛者。此即同于谓此心真如原有觉义为不生灭,而为本觉,亦有不觉义,而为心生灭之所依;更由自觉其本觉,以成始觉、究竟觉,以至成佛者。此中有种种关于此心真如、与心生灭、及本觉与始觉之关系之细密问题,为法藏于起信论别记中所讨论及者。其中之第二十五节所论之一问题,是人可问人既有本觉,何以又容许有由不觉与心生灭,而起之无明或惑?毕竟此本觉是否灭惑而无惑。 “若灭惑者,则有无凡夫过”。因既灭惑,则不应有起惑之凡夫。“若不灭惑者,即无觉义过”。因本觉既不灭惑,即不灭不觉,而有不觉,便不可说本觉是觉也。又既有本觉,有力能灭惑,则何须更有始觉之力?此二者毕竟是否皆有,而为二或一?此皆为人最易生起之问题。法藏于别记中有一段文答此诸难,亦是联上文所言之空有及有力无力,及本觉之显为始觉,待缘修即不待缘修之义,以答之者。今亦先照抄原文如下,再加以解释。兹按其答上述之无凡夫无觉义过之文曰:“(本觉)灭惑,故非无觉义过。无凡夫者,亦非过也。何以故?一切凡夫,即涅槃相,不复更灭。是故凡夫本无,有何过也。亦非无凡夫过。何以故?以彼本觉性灭惑,故方名本觉。本觉存,故得有不觉。不觉有故,不无凡夫。故本觉灭惑,方成凡夫,何得有过?”

    此上之答中,谓凡夫本无,乃自凡夫之惑种,原无自性,而具空义说。然凡夫之惑种,亦现是有,故有凡夫。然凡夫有本觉,能灭惑。唯依其有本觉能灭惑,方成凡夫。则说凡夫有此本觉,并无过。然下文之问更深一层。“问:本觉若灭惑者,即应无不觉,以障治相违故。若有本觉,即不得有不觉。如何言依本觉而有不觉耶?”此即谓有本觉,便不当有不觉,以二相违故。其答文即就此二相违,亦即所以成此本觉之灭惑,本觉与灭惑,原相顺而不相违以答。其言曰:“由本觉性自灭不觉故,是故依本觉得有不觉。何者?若本觉不灭不觉者,即应本觉中,自有不觉。若本觉自有不觉者,则诸凡夫,无不觉过。以不觉在本觉中,凡夫不证本觉故;不觉即不成凡夫过。又若本觉中有不觉者,则诸凡夫既有不觉 [27] ,应得本觉;得本觉故,名不成凡夫过。若本觉中有不觉者,圣人得本觉,应有不觉;有不觉故,即非圣人,是无圣人过。又若本觉中有不觉者,圣人无不觉故,即无本觉……即无圣人过。……是故本觉性灭不觉。是(疑衍)又若不灭不觉,即无本觉;无本觉故,即无所迷;无所迷故,即无不觉。是故得有不觉者,由于本觉,本觉有者,由灭不觉。是故当知由灭不觉,得有不觉也。”

    此上说若本觉中有不觉,则无凡夫者,以本觉中既有不觉,则凡夫之不觉,便非不觉此本觉,以此不觉原在此本觉中。此凡夫,正是不证或不觉此本觉者,则此不觉,不能使凡夫成凡夫,而无所谓凡夫矣。又若本觉中,原有此不觉,则凡夫之有不觉,即同于得此本觉,而亦不得称为凡夫。再如本觉中有不觉,圣人得本觉,即亦得此中之不觉,而非圣人。又若本觉有不觉,圣人无此不觉,不得此不觉,亦非圣人。由此上所说,故在本觉中,必须言其中无不觉,本觉之性即灭此不觉者。亦不能依人之对本觉有迷惑,而说无本觉。因此迷惑是对本觉之迷惑,亦即对本觉之不觉。言对本觉有不觉,即言有本觉。然本觉自是灭不觉者。然其灭不觉,亦即自有此不觉,为其所灭。故本觉亦得许有此不觉,以更灭之也。

    上既答本觉灭不觉何以亦许有不觉之疑。下更答问“若本觉能灭惑者,何用始觉为”之疑曰:“以惑有二义故,一理无义,二情有义。由对初义,故名本觉。由对后义,故名始觉。故佛性论云:烦恼有二种灭,一自性灭,二对治灭。对比此灭,故有始本二觉。又此始觉亦是本觉之用也。何者?以依本觉故有不觉,有不觉故有始觉,是故始觉即是本觉,更无异体。唯一本觉灭烦恼也。始本相对,各有二义。本中,一是有力义,以能成始故;二是无力义,对始名本故。始中,一是有力义,以能显本故;二是无力义,为本所成故。”

    下文再答“各有二义,有无矛盾,岂不相违”之问曰:“非直有无性不相违,亦乃相顺,便得成立。何者?始觉中,非从本所成之始觉,无以能显于本觉。本觉中,非对始之本觉,无以成于始觉。是故始本四义,缘起一故,不可为异。然四义故,不可为一。犹如圆珠,随取皆尽。……问:是始觉有耶?答:不也,以即是本觉故。又问:本觉有耶?答:不也,即是始觉故。问:亦本亦始耶?答:不也,始本不二故。问:非本非始耶?答:不也,本始具足故。此并生灭门中,净缘起义;真如门中,则无此义。”

    此上一段言以惑或不觉,于理上无,故言有本觉;而惑或不觉,在情上有,亦即在事上有。故更有本觉之灭此不觉,对治由此不觉而有之生灭烦恼,以表现为始觉。此中,如以本觉为因,则始觉为果,本觉所灭所对治之不觉生灭烦恼,则为此因之缘。以有此缘,而此为因之本觉,得表现或生起此始觉之果。则此始觉,亦可说为因缘之所起。然此始觉之内容,又唯是此本觉之内容,此始觉唯是本觉之表现。如一般之种子,虽依他缘而现行,此现行之内容,只为此种子之内容,现行只为种子之表现。由是而吾人若重在言此本觉之能表现为始觉,即当说此本觉为有力,以能成始故。而此始觉不过此本觉之表现,则始觉为无力。亦如吾人之可于一般之缘起事中,说种子之因有力,其他之缘无力也。然吾人若重在观:若无此始觉之对治一切由不觉而起之生灭烦恼,则本觉在不觉中,则当说此始觉有力,“以能显本故”;而本觉亦不过此始觉之所显,而“对始名本”者,此本觉即为无力。亦如吾人之可于一般之缘起事中,说一般之缘有力而种子之因无力也。合而言之,即非从本觉所成之始觉,无以显本觉;非对此始觉之本觉,无以成始觉。而始本二觉之义,即圆融不二。此乃本于上述之四义而成。合此四义,以说一人之所以能由本觉至始觉,而成佛之一缘起事。则一事四义,四义一事,如一圆珠,即又如此四义之只合成一圆融之理也。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