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中国哲学原论最新章节!

,亦不必皆为实说或最后真理之说。此非实说、非最后真理之说,乃是依于佛为使众生次第领解佛法,而不能不有之方便说。此方便说即权说。然权说之后,必更有直开示佛之本怀之实说或最后真理之说。故其权说,只为导向实说而有。是即为实施权,亦必归于开权显实,而废权立实者。由此而对佛之所说中之不同之权实之成分,便为吾人学者所当加以分别,宜次第历种种权说之义,以抵于其实说之义。是即为学者之由佛所垂之教迹以寻其本之事。此教迹是佛之言说,此本即是佛之本怀或佛之心之智之实 [8] 。此言说初尚可思议,而佛之心之智之实,则超一般思议而不可思议。而言学者当由迹至非迹之本,即当由思议以至不可思议。此亦正同僧肇之旨。僧肇答刘遗民书,尝谓“言有所不言,迹有所不迹”。其维摩经序言:“圣智无知,而万品俱照;法身无像,而殊形并应;至韵无言,而玄藉弥布;冥权无谋,而动与事会。……夫道之极者,岂可以形言权智,而语其神域哉。然群生长寝,非言莫晓……凡此众说,皆不思议之本也”。僧肇尝据此本迹之义,以注维摩诘经之种种言象。如谓维摩示疾、天女散花、各菩萨之共说不二法门、与维摩诘之默然无语等,皆是即迹以示本。吉藏承之作净名玄义,畅此本迹、权实之义,亦谓维摩诘以不思议解脱为本。智顗更谓此经以不思议人法,为名,不思议真性解脱,为体,不思议佛国因果,为宗,不思议权实折伏摄受,为用,不思议带偏显圆,为教相”。此皆见一意相承。至于智顗言本迹权实之进于吉藏者,则在吉藏于此本迹权实之二者,虽已承僧肇之旨而言迹由本垂,亦所以显本,而更就此本迹之相依、与权实之相依,谓“权不自权则非权,实不自实则非实。非权非实,始成权实”(净名玄论三),以说权实之“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等;然尚未如智顗之更依理事、理教、教行、缚脱、因果、体用、渐顿、开合、通别、悉檀十项,以判权实,更约为佛之自行权实、化他权实、及自行化他之权实之三者。智顗言自行权实,照随智二谛,化他权实,照随情二谛,自行化他权实,照随情智二谛。由此而佛所说之权实本迹,即更分为种种层面;此则更为复杂(参考法华文句卷三下)。大率在吉藏虽言佛之教迹皆权,而依于佛心佛智之本实,此实则唯是不可思议,而不可说,如前文言吉藏之四重二谛中,前三重在言教中,第四重则不在言教中是也。但此说佛心佛智之本之实不可思议,不在言教中,亦是意在教学者,知有此不可思议不在言教中者。此亦是言、亦是教。佛之言教中,即包含有此类之言教。则佛之言教中,亦有直接开此佛心佛智之不可思议之本之实而言之者,此即法华之开权而显实之说。吉藏于释法华时,固亦言此法华为开权显实之教。既谓实可显,则不在言教中者,应亦在言教中,则其四重二谛中第四重,便亦应在言教中。但观吉藏之意,此开权显实,乃依佛之权实二智为化他而有之教。佛自行其权实二智,而开权显实,即成佛之化他之大教。此二智于佛是实智,此教只是开权,则亦系属于权。由此中之智实、教权之相依,可见权为实权,实为权实,权实二而不二,权实亦非权非实,此即为吉藏之义之至极。然至智顗则更言此佛之行权,开权显实以化他,乃依佛“本地久已证得之一切权实”(法华文句卷三下)而有之化他。此在佛本地久已证得之一切权实,即佛所自行之权实。此自行之权实,在本上言,对佛先自为实。则佛之有种种权说,以至说法华以开权显实等,种种垂教迹以化他之事,皆只是显此佛之自行权实之本实。则此教迹,亦不只系属于化他之权,而是原系属在佛之自行之实中者。故玄义卷八言圣心之权无非实,圣教一切皆权,一切皆实。则不只如吉藏之就“权为依实之权,实为能权之实,以言权实之二而不二,以归非权非实”,而是依此佛之化他之权实,原是其“本实中之久已证得,而自行之一切权实”之所显;以言此自行与化他之权实之二而不二,则亦不必更特出“非权非实”之一句也。

    依智顗言,法华经中佛之所说,乃依其久已证得一切权实为本,而开权显实,以垂为教迹,此便为佛之纯依自意语。此即异于佛在说法华前,尚未尝纯随自意语,不免为化他而姑随他意语,或兼有随自意语,与随他意语者。此语之为权说,自亦有其所显佛之本地之实,因一切权说中之义,亦皆佛所久已证得,原属于佛之本实故。但尚不能全显此佛之本地所久已证得之实。以尚未开权,更显其所久已证得之一切实义之实故。唯佛说法华时,乃开一切权说之义,而显此一切实义。智顗之依佛所说之义,判为藏通别圆之四教中,藏教即随他意语,而只说权义,是名为粗。通别二教,则兼有随自意语,而兼具粗妙。如言通教三粗一妙、别教二粗一妙。至于圆教中之华严,则一粗一妙。唯法华为纯圆独妙之纯随自意语,纯说实义。故以法华为宗,即以佛之纯随自意语为宗,亦即以佛之历尽为实施权之事,而开一切权、显一切实,而全显此佛本地之实,以会权立实,为宗也 [9] 。

    四 本迹之十妙之开合,与四教之判分

    此上所说,乃意在言智顗之言权实,进于吉藏言权实之旨。然权说实说,皆只是说法之形式,尚未及于内容。依吾人今日之观点看,则吾人已甚难信此四教皆佛一人所说。智顗之信之为佛一人所说,乃纯属宗教的信仰。吾人之观点在论哲学义理,则可姑舍上来所述,而先自智顗之如何判四教之义理看。

    今按智顗之判四教,实亦本于智顗对佛家经论所言之义理,有一细加辨别之功。今观其善辨别义理,知其分际,更作纯概念性之思考之能力,无论在综合与分析方面,今世之哲学家,亦未易企及。今先略述其法华玄义论法华之言教之所以高于其他经论,而为纯圆绝妙,在此经所示之迹中十妙、与本中十妙之旨。所谓迹中十妙者:一境妙、二智妙、三行妙、四位妙、五三法妙、六感应妙、七神通妙、八说法妙、九眷属妙、十功德妙。此迹中十妙,即法华佛为化度世间之一切人与众生,而垂之教迹之妙。至于本中十妙,则为自佛之所以能垂迹之本,纯属于佛自身者之妙。在本中十妙中,先合上说之迹中十妙之前四者,为佛之所以成佛之(一)本因妙,并开迹中第五之三法妙为:(二)本果妙、(三)本国土妙、(四)本感应妙,至于(五)本说法妙、(六)本神通妙、(七)本眷属妙,则与迹中七至九之三妙相应,又开迹中之功德妙为:(八)本涅槃妙、(九)本寿命妙及(十)本利益妙三者,共成本之十妙。此本迹十妙之开合所以不同,在由教迹上说,则境、智、行、位,宜分别说,以垂教。自佛圣之本身以观,则此四者合为一成佛之因,便当合而为一。又在佛之果德上说,其法身遍法界,即是一国土,故宜另开出国土妙。又佛之得法身,即同时成一永恒悠久之生命,而其所自证之涅槃境,亦宜与其所表现于外之功德利益分说。故迹中只有一本功德妙者,在本中则开为本涅槃妙、本寿命妙、本利益妙三者。此乃由于说佛之本与迹时所重之不同,其十妙之名有不同。然本迹之妙,固相应而不二。亦不难循次第理解也。

    此迹之十妙中自六之感应妙以下,亦即本中十妙第三国土妙以下,可说纯属宗教信仰。此中言佛之感应神通之遍满世界,其国土之含一切净土与秽土,而恒说无量法,恒以一切众生为其子,与佛自有之超时间之永恒悠久之寿命;即见其他宗教所言之梵天上帝之神通功德,此佛无不俱有。此佛之恒说法,以度众生,使众生同于其自己,而与佛无异,则世间之宗教中之上帝梵天,尚不能许有此事。此则由于世间之宗教,乃以上帝梵天为唯一、能创造者,众生为多、为所创造者,二者高下、大小、善恶、染净,皆悬殊。然在佛家,则佛所证得诸法之实相之涅槃境界,不得更言其为一或多、为能创造而更有其所创造者。而依佛之大智慧大悲愿,亦不能有任何出世间与世间、善与恶、染与净二境之互相悬绝之想。一切众生所成之一切佛,乃非一非多,即一即多。佛固不能如世间之宗教中之上帝梵天,只自为一具无限功德者,更不许众生同有此无限功德也。然众生之自谓不能具无限功德,自可于此具无限之功德之佛,视如上帝梵天而崇拜之,则法华经之佛之效用,亦有与世间之宗教中梵天上帝同者。唯此法华之佛,实必以化度众生,使与己无异,为其最大之功德,则只视佛如梵天上帝而崇拜之,为己所不能为,亦尚非真能行于佛道者也。

    然对此人与众生在何意义下可成佛,而有同于梵天上帝之无量功德,则人不能作悬空之思索。此当联人所感之生命心灵之问题,以次第思索。吾人当先思何为成佛之因,而自修因,不当慕成佛后之感应神通之妙果。即智槃之法华玄义,亦不重言此等等。其说佛之本迹之十妙,亦以说佛之迹中之境、智、行、位,及三轨之妙为主。其言此境,亦不外就十二因缘、四谛、二谛、一谛、无谛等义,而次第说。其分判藏通别圆四教,亦初即自此四教对于十二因缘、四谛、二谛之义,如何加以说明而判。此则皆吾人一般思想,所不难先一一加以理解者也。

    五 智顗对化法四教之形式的分别,其七种二谛义与吉藏四重二谛义之对比,及其依三谛、四谛以判教义

    智顗在言迹中之境妙时,于二谛义中尝开出七种二谛而说。此乃正似承吉藏之四重二谛更进而成之说,用以判藏、通、别、圆四教者。其意是藏教,乃实有二谛。“阴、入、界等,皆是实法。实法所成森罗万象,故名为俗,方便修道,灭此俗已,方得会真”。此即吉藏之以俗有与真空相对之第一重二谛,而为吉藏之所用以说毗昙,亦智顗所用之以说藏教者也。其次为幻有空二谛。此则“以幻有是俗,幻有不可得,(则)即俗而真;大品云:即色是空,即空是色,空色相即,二谛义成。”此即通教中之二谛。吉藏之第二重二谛,以真俗相对为俗,以二者不二为真,亦即同此幻有之不可得,为即俗而真者也。至于智顗之言“幻有无为俗,不有不无为真”之二谛,谓“有无二,故为俗,中道不有不无不二为真”云云,则此“幻有无二为俗”中之有无为二,幻即其二为幻,义同不二。然此幻有无中,有此二与不二,仍是俗谛。此正相当于吉藏第三重二谛中,言二与不二之为俗谛。至于智顗之言中道不有不无,即言中道之非此幻有无,亦非此二与不二。此正相当于吉藏第三重二谛中之以“非二非不二”为真谛。此真谛在吉藏与智顗,皆是统“二与不二”之相对,而于“二得见不二”之中道者也。至于智顗所谓“幻有、幻有即空,皆为俗,一切法趣有趣空、趣不空不有为真”,则为其所谓圆教之二谛,则正相当于吉藏所谓第四重之二谛。在吉藏之第四重之二谛,以前三重二谛皆为俗,而非此三重者为真。此智顗之谓幻有与幻有即空为俗,即谓“有而无之二”与“其二之空而不二”,所成之“非二非不二,于二中见不二”之中道,皆为俗;而同于吉藏之在第四重二谛中,言前三重皆为俗之旨。至智顗之言一切法趣有趣空、趣不空不有为真,则是反乎“幻有之只趣有,与幻有即空只趣空”,而兼能趣不空不有,以成其真者。亦即同于吉藏之在第四重二谛中,以反乎前三重之俗,而非此俗者为真也。至于智顗七种二谛中,除同于吉藏之四重者外,尚另有三种之二谛者,则依于上四种二谛自相重而建立。如第二种二谛除以其自身之真谛为真谛外,亦可以上之第三种之二谛中之真谛为真谛,合二真谛为一真谛,则成又一种之二谛。今再加第四种之二谛中之真谛,以合三真谛为一真谛,则再成一种。而上述之第三种之二谛之真谛,加第四种之真谛,合此二真谛,为一真谛,则更成一种之二谛。则共有七种之二谛。此外加之三种,其旨乃在见通教之真谛可合于别教之真谛;再合于圆教之真谛;及别教之真谛可合于圆教之真谛;以见通别圆三教之真谛之可合而相通。吾人初见其言,虽不免觉其过于缴绕。然细观之,亦自可得其意趣。今吾人于上文所以有此缕述,则意在说明智顗与吉藏之言二谛,其旨正原有其相同处。而智顗与吉藏之异处,则一在吉藏之第四重二谛,在吉藏乃视为不属于言教者,在智顗则以之为圆教之所说,二在吉藏于此四重二谛,只分高下四重说之,智顗则于此四种二谛之外,再加三种二谛,以明通别圆三教之真谛之可合而相通。则吾人即可由此以透视由吉藏至智顗之思想之发展。今按法华文句卷三上引证他说谓有主张“如来常依二谛说法,故二谛有三门。又佛教虽多,不出三门”者。其文虽未明指出他说是吉藏说,亦当是吉藏形态之说。其下文所言三重二谛,一重以“空”与“有”对,二重以“空有二”与“不二中道”对,三重以“二偏、不二中道”与“非偏之二、非中之不二”对,亦固与吉藏二谛章之言三重二谛之内容全同也。然智顗以此乃渐次梯隥之说,不能会于法华之圆妙。盖依智顗之说,则吉藏之第四重二谛,亦当在教中,又通别圆三教之真谛,亦当相通,以再加三种二谛,方成圆妙之二谛。则其以此说为不能会于圆妙固宜。而吾人亦即可说由吉藏至智顗之言二谛,有一思想之发展,存乎其中也。

    复次,在智顗之境妙中又言三谛。此即连于其一心三观之说。此观三谛之义,吾人前亦说吉藏已及之,皆是依仁王般若经与璎珞经之有三谛三观之名为据。在吉藏,此统二谛之中道,即可说为第三谛。在智顗之中谛,亦以统俗谛之假有与真谛之真空而得名。原此中之第三谛之所以立,并无其他奥妙。初不外于凡可相对说之真俗二谛之上,更说一上层之非真非俗之二,而统此二者,便成一中谛。二谛有各种,但在第一种之二谛,只见有二之相对,则不见有此“中”;第二种之二谛,乃即假有而空。此虽见有统二之不二中道之用,然此中道之体,尚未被自觉。故必在上述之第三种二谛,以非二非不二为真谛,于二中见此不二之为“中”时,乃有被自觉之中道。此中道之教,在吉藏亦在第三重之二谛中说。唯在吉藏第四重二谛中之中道,则不属于教。而依前所说,在智顗之说,则此第四重二谛中之中道,亦当是教。由此而中道教,便应有二种。一为别教中之中道,一为圆教中之中道。依智顗言,则别教中之不二中道,在所统之二之上层,便与其所统之下层之二,可不相即。此即为“但中”,而圆教中之中道,则统其下层之二,亦自与下层之二并列,而更相即,以成一“不但中”。至于在通教,则如不通于别圆二教而说,此中道只为其假有、真空之二之所依。至于藏教,则只有真空与假有之二之相对,则连此以中道为所依之事也无。于是在此四教中,无此中者,是藏教;只依此中者,是通教之不通别圆者;只说但中者,是别教;说不但中者,是圆教。通教之通于别者,即兼说不但中之通教。通教别教之兼说不但中者,即兼通圆教之通教与别教。由此而依此中,以立一中谛,以与真俗二谛并立为三谛,并观此中之与二,是否相即,以分中为但中、不但中,即可将化法之藏通别圆四教,在义理上加以整齐之划分,以配成一整齐之系统。此即智顗之所以于二谛之外必言三谛,并本此三谛以立三观三智,以释经论之言观行者之故也 [10] 。

    智顗除于玄义言境妙中,以二谛义判四教外,又依佛家传统之四谛亦分四种,而用之以判四教。彼谓藏教所说四谛为生灭四谛,此乃依藏教之实有由苦集至灭道之一相续之生灭历程而说。又谓通教所说四谛,为无生四谛。此则自通教所说之假有即空,则生即无生而说。更谓别教所说者为无量四谛。此自别教之证中道,须次第历无量之由苦集至灭道之历程而说。又以圆教之四谛为无作四谛,此乃自圆教之不但中,乃与一切对反之二边,皆相即不二,别无所作而说。此外,法华玄义在言境妙中,又以藏教之由破析苦集之法,以证真空者,为次第析法,以证真空,故所得者为析法真空。通教之观假有即空,乃体假有法即是空,为体法真空。分此析法空与体法空,亦始于吉藏。如前所说,智顗更以别教之次第用无量四谛,以修证入空,即兼用析法空,亦用体法空。故四念处卷三言:“析假,是三藏方便;体假,是无生方便;析体无量,是别方便”。然此通别二教中皆以法为有,而由之以证空,以合契一中道,藏教则只见此中道之二偏。至在圆教,则即空、即假、即中,三谛圆融,而亦无上述之析法或体法入空之分矣。

    至于智顗言境妙中之言十二因缘境,言一谛、无谛等,则今不拟释。盖由四谛即可开出十二因缘,言真空则只有一谛,证一切法之真谛,乃证知之事,非言说之事,而此证知不属于言说,即不可说。则可言无谛。此固皆不难解者也。

    吾人如循上列之旨,细读智顗之文,以观其如何详言四教之别,则可先观其如何言法华之境妙,更观于其如何言法华之智妙、行妙、位妙等,再一一与其余三教中之智、行、位等,相分别而观,则不难将其所言四教之义,一一列表,而见其排列之齐整。然一直如此去讲,未免过于机械。至于吾人如本法华文句卷二末卷三首以镜譬法界,谓藏教之观一切法无生,而不见缘生,如盲执镜;通教观幻色假有,如观幻相于镜中;别教之历别观法,如观镜中像,分别无谬;圆教观一切法于镜中,如观镜团圆;则又未免太含混。此上之二法,皆不能真讲出智顗在佛学思想上之地位。至于智顗维摩诘经玄疏(即维摩诘经文疏之玄义部分)卷三,以中论之“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是为中道义”之第一句为藏教义,第二句为通教义,第三句为别教义,第四句为圆教义。则虽可助联想,亦可引起误解。下文拟另换一讲法,以明智顗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中之地位。此所另换之讲法,是观智顗对其所言之藏通别圆四教之经论、有何种之新看法,及其与其前之人与当时之人之看法不同何在,以说明其何以必依此四教判教之故,与其言圆教之创辟之见之所存。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