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最新章节!

    一 前三境与感觉互摄境

    在吾人上部所述之万物散殊境、依类成化境、功能序运境中,吾人之见有一万物散殊、依类成化、功能序运之世界,固皆有与之相应的吾人生命存在之心灵活动,以使吾人得知有此诸境中之世界。然此中吾人之心灵活动,唯是吾人之知有此等世界之主观内在的根据。吾人并不能依此而谓所知之世界,属于此主观的心灵之主体,或生命存在之主体。依此诸世界,以观吾人之心灵之主体,亦可只是散殊之万物之一,属于某类之存在之一,而亦能由其活动,以表现其功能作用于他物者。然此外尚有无数之其他之万物,各属于其类,各能表现其功能作用,以与此心灵之主体,相对而存在。然在吾人此下所欲论之三境,则是由吾人之自觉其心灵之主体,为一能摄其客境之主体。在本部所论之感觉互摄境中,人首自觉其感觉所对之万物散殊之世界,乃为此能自觉其感觉之心之所统摄,而更视一切客观的万物,亦各为一感觉主体,能互相感觉以相摄,而相互呈现者。在观照凌虚境中,则于一切类事物之性相、关系等意义,皆将视为此观照的心灵之所统摄。在道德实践境中,则将论一切道德实践之事,与其所关联之其他事物,皆为此道德实践之心灵所统摄。由此而在前三境中,所谓彼此散殊,或属一类,或各有其功能之万物,皆全部转变其意义,不复只与人之心灵主体相对并在,而皆为属此能自觉的心灵之主体,及具此心灵与生命之主体之客境矣。

    今所谓感觉互摄境,初即指吾人之以视听嗅味触诸感觉之机能,摄受通常所谓物之色、声、香、味、触,而知其性质形相等所成之境。在此境中,人首可知此诸性质、形相,存于此自觉其能感觉之心灵之内。此非必谓外物除此性质形相等,无其自体,亦非必谓人在感觉时不可以其所正感觉者为内,其尚未感觉者为外;而是就人于外物所感觉之性相,皆在此人对其感觉之自觉之内,而其外之尚未感觉者,皆在其所可能感觉范围之内;人即可视此一切外物,皆属于此感觉所能摄之境。依此,人仍可照常说有日月山川草木禽兽所合成之万物之存在。唯人必须自觉地知其为人所正感觉或所可能感觉者。此时人欲求其可能感觉者,成为实被感觉,人即有其感觉活动、感觉生活之开展。在此开展中,同时自觉其生命存在自身与其存在的世界之开展。人在生之日,无时不求张目以视,伸耳以听,以鼻嗅、口食,身触。此中人之以口食,乃人所以求生存之本。然依佛家言食,则有识食。目视色即目食色,耳听声,即耳食声,一切感觉认识之活动皆是食,即皆连于其生命之求生存之事。故谓一切众生依食而任,由吾人之感觉活动之进行,即一方有吾人生命之存在自身之由继续而开展之事,一方有其所感觉之形色等,为所对境,所形成之世界,开展于吾人生命之前之事。此生命存在自身开展之前途,乃无一定之限极者,故吾人亦不能说其所对境之有一定之限极。吾人复不能说,有任何具形色声香等之外物,必非人所可能感觉者。吾人之知吾人自己之生命心灵活动之外,有其他人物及其生命心灵活动之存在,乃赖其他人物之生命心灵活动,表现于其有形色之身体之活动中者,成为吾人之所感觉之境。由此而吾人之感觉活动,所及之世界,即亦可为一能直接或间接涵摄其他人物之存在及生命心灵之世界。于此,若吾人更谓其他人物之存在及生命心灵,亦能有一义上同类之感觉,则我与其他人物之存在及生命、心灵,即合以形成一各以其感觉之“机能”或“能”,在时空中互相涵摄之“感觉互摄境”。而一般之人与人,以及一切存在与存在间之社会生活、公共生活,亦皆无不多少依于此人与人、存在与存在间之感觉之互摄而有。此皆关联于此感觉互摄境中之问题,而为吾人于本部中所将涉及者。

    吾人上谓一切存在事物,皆在一感觉互摄之世界中,皆直接间接属于感觉或可能感觉之范围内。此义原易建立,然亦有不易处。其所以易建立者,即人所以知有存在事物,乃始于其感觉,则所知之存在事物,初皆存于其感觉中,此应为人由一念自觉反观而知者。然人之感觉活动之进行,有种种不同方向与次序。人以某一感觉活动,在某方向,或某一次序中,所可能感觉者,望彼另一感觉活动,在另一方向,在另一次序中,所可能感觉者,即在其可能感觉之范围之外。如以视觉望声,则声在视外;以向东视,望在西边之物,亦在其外;以今之所视望后之所视,亦在今之所视外。再人之知世界之物,必用类概念,以纳物于一类概念之内。类概念之内容,固必原于感觉经验。如一物可纳于某类概念之内,则此物亦即为在某类感觉经验之内者。然吾人本某类概念以作判断,而望物之合于此判断时,则恒失望,而见此判断之为假,亦见物之不能纳于某类概念之下,而在某类概念所原自之感觉经验之外。再则吾人求事物之因果时,吾人之由见因或思其果,见果而思其因,皆明是求之于吾人所已有之感觉经验之外之事。人亦须先设定此感觉经验之外者之存在,然后有此思因思果之事。故人之知有吾人所论之万物散殊境、依类成化境与功能序运境中之世界之存在,似皆依于吾人之肯定有在感觉经验范围之外之存在事物而说。今谓一切存在事物,皆在此感觉经验之范围之内,属于一感觉互摄之世界,即似直接与人之肯定有此三境中之世界之事物之存在,互相冲突,而为一大不易之事矣。

    然此所谓大不易,亦唯是人之心理习惯之转变之大不易。自义理上言之,则吾人亦只须转变吾人之思想之方向,即可见此中并无上述之冲突之存在。因吾人以一感觉活动望另一感觉活动之所及,此所及者,自在前一感觉活动之外,然亦自在此后一感觉活动之内。吾人之知一物不可纳之于某类概念之内,同时可知此一物之可纳于其自身所属之类概念之内。其自身所属之类概念,固人可本其对此一物之感觉经验而形成者也。吾人见一物而求为其因果之物时,此为其因或果之物,自可在此见一物之见之外,然亦自在知此为因或果之物之感觉之知内。原吾人之所以必转变其感觉活动之种类、方向、次序,必用种种之类概念,以知所感觉之种种物,及必求知所感觉之物之因与果之事,皆只是求开展吾人之实际的感觉范围,及扩大吾人对物之所知之事。凡吾人所能实际感觉者,亦皆先是吾人所可能感觉,而在此可能感觉之范围中者。若其不在此可能感觉范围中,则人之次第求知物之因与果,或次第将物归于其类,而更以感觉经验,加以证实,亦即根本不可能。故上述之冲突,在义理上,实非真正之冲突。然吾人若要真视吾人前述三境中之世界,皆在此感觉与可能感觉之范围中,则吾人之思想,必须自转变其方向,而自升至前三境之上一层位,以转变吾人之成就前三境时之心理习惯。此则非一蹴即就之事。欲有此心理习惯之彻底转变,人亦不免于感受其他思想义理上之种种困难,而使此转变不能彻底,半途而废,或走入歧途者。此思想义理上之种种困难,为哲学家所感时,亦恒觉有不能越过之处,而使哲学家只驻足于其思想之所及,而更执著之,以成偏执之见。此则亦唯有顺此困难之次第出现,而次第观此偏执之见,如何形成,而更次第破除之;方能实见:吾人于前三境中之属类,而有其因果关系之散殊之万物,皆摄在感觉与可能感觉之范围中,而属于此感觉互摄境也。

    二 所感觉者之自己存有义之否定、唯我主义之戏论及唯生理观点之否定

    吾人欲知一切存在事物,皆在此感觉互摄境中,人首遇之另一困难,是吾人于一物所感觉之性相,吾人似可直下视为一普遍者。此普遍者,即有一超越于此一特殊感觉之意义,缘此意义以措思,即可思此性相,为一离此感觉,而自己存有或只自己存有于此特殊事物之自体之中;其存有初与此感觉之能无关,与其可能被感觉与否亦无关,而亦不能说其属于感觉或可能感觉之世界者矣。

    对此一困难,吾人首当说,一所感觉之性相,有一超越特殊感觉之普遍意义,原为可说者。然此性相、此意义,乃后文所谓观照凌虚境中所发现;知有此意义、此性相,非只在人之感觉的心灵,要在人之观照的心灵;并当由其在此观照的心灵中,以见其不在心灵之外。此当俟后论。然人由见此性相,有一超于人之主观的特殊感觉之普遍意义,便谓其自己存有,或只存有于特殊事物之自体之中,更谓其存有,初与人之感觉之能无关;则为混淆“普遍”于“外在”之一思想上之歧出,而不可说者。其所以不可说之故,在一特殊感觉所感觉之性相,在感觉之世界中,乃与感觉之之能,俱时而生,亦俱时而起;而其重复再现于感觉,亦有重复而再有之感觉之能,与之俱起俱生者。于此,人若谓此所感觉之性相,不被感觉时,其自身仍为一存有,则此一存有对感觉言,既非现实之存有,即只是可能之存有或潜有。然人于此须知,凡人于所感觉之性相可说潜有,于能感觉之能,亦应同可说潜有。其现有既相俱,其潜有亦应相俱。所感觉之性相之为一潜有,固可离现有之感觉之能,然不能离此与之相俱,亦为潜有之感觉之能。此中无此潜有之感觉之能,则此潜有之性相,永无被感觉,而成现有之可能,即不得成为一可感觉之性相,亦不得称为一潜有。于此,吾人复须知:一所感觉之性相,虽有其普遍的意义,而可重复,然据吾人之感觉经验观之,实从未见有完全之重复。其重复者,亦必有重复之感觉,与之俱起,其不重复者,亦必有一不重复之感觉,与之俱起。此皆见此二者之不相离。自感觉之不重复者以观,则人之感觉一嗅、一味、一色、一声,皆是于一时一地,一生理心理状况情形下,感觉之。凡人在心理生理之状况不同之情形下,人皆不能有全同之所感觉之性相之重复。人在不同情形下,所分别感觉之性相,亦皆相望而互不存在。则不得说离感觉之心理生理状况,其所感觉者,仍自己存有。吾人通常之见有同一之色声等,唯是大体类似之色声,此中自亦有人之生理心理状况,或能感觉之能之大体类似,若离此心理生理状况与能感觉之大体类似。此所感觉性相之类似,即不可说;其自身之分别存有,亦不可说也。

    此中,人所感觉与能感觉之所以不可相离,根本理由在:人之自觉其有感觉,乃一面自觉其有感觉之能,一面自觉其所感觉之性相。在此自觉中,人明对二者,有统一之自觉,则不得说二者能相离而存在。至人之谓其为能相离而存在,又实唯因人之自觉,亦可只自觉其能感觉之一面,或其所感觉之一面之故。依此而人即可设想:此所感觉者之离能感觉而自存。然人在只自觉其所感觉之一面之后,仍可再自觉此所感觉,乃:能感觉之所感觉。人亦必自觉到其所感觉,为其能感觉之所感觉,然后对于感觉经验,有完全之自觉。在此完全之自觉中看,则此所感觉者,只被自觉为能感觉之所感觉,便仍回到此能感觉与所感觉之统一,为此自觉之活动之所归止处。依此归止处,以看其初之分能与所二面之思想,即只为“其被经过后,而必更加以超化”之一阶段之思想。而一切分离此能感觉与所感觉之哲学,亦当同为人所经过,而必更加超越之哲学,亦可知矣。

    于此,人再可有之问题,唯是自人所感觉之事物之性相可无穷处,设想其在吾人一生之感觉所可能及之外,而谓有此在可能的感觉之范围外之事物之性相。如吾人谓:吾人只有此一生之生命,此生命为有穷。事物之性相,则为无限,自必有为人一生之生命,所不能感觉而在其外者。然复须知,在人之感觉生活中看,亦不能说吾人之能感觉之生命之必为有穷。因在感觉生活中看,既凡有所感觉之性相者,必有能感觉之能,与之俱起俱生;则本此以推论,若可能有之所感觉之性相为无穷,此可能有之能感觉,亦自应与之同为无穷;而有此能感觉之能之吾人之生命,亦同可为无穷。吾人又焉知吾人之生命之必为有穷?若其必为有穷,则其所可能感觉之事物之性相,亦应为有穷;人又如何知此事物性相必为无穷?今唯以先预设人之生命为有穷,而又预设事物性相之无穷,方得谓:此可为所感觉之事物性相之为无穷,必有在能感觉之外者。此固非克就此人之感觉生活,而观所感觉之性相,与能感觉之俱生俱起,所应有之推论,而为一越位之思,非吾人所当取者也。至于如西哲巴克来,由人之生命所能感觉者之有限,更由其所感觉之性相,皆存于其现实之感觉心灵中,而推论:一切人可感觉之无限之性相,皆先现实于一无限的心灵之上帝之中,而吾人之感觉,皆上帝之将其所已感觉者,施与吾人而有,则亦为一越位之思。盖由此可感觉之性相之无限,只能推论出:一可能的感觉之无限,不必能推论出此无限之性相,皆已现实于一无限的心灵中也。纵在上帝,能实感觉吾人之所感觉,而吾人未能实感觉上帝之所感觉之时;此上帝之所感觉,亦只对吾人为一可能的感觉也。

    由上所说,吾人固无理由以谓吾所可能感觉者,在我之能感觉之外,然吾人亦无理由以谓在吾之能感觉之能之外,别无其他人物之能感觉之能。以凡此其他人物之能感觉之能,皆初非我之所感觉故。我之能感觉,非我所感觉;其他人物之能感觉之能,亦非我所感觉;则由我之所感觉,不能出于我之能感觉之能之外,不能推出:其他人物之能感觉之能,不在我之能感觉之能之外,若其他人物之能感觉之能,在我之能感觉之能之外,则其所正感觉者,自亦可在我之所正感觉者之外;而吾人亦可说有此为其他人物之能感觉与所感觉者,在我之所感觉之外。然其他人物之所感觉者,又毕竟不在此其他人物之能感觉之外,亦不能说其为我之所永不能感觉,则仍不能说有在一切能感觉之外之所感觉。至于吾人之所以可说有其他人物之能感觉,在我之能感觉之外,虽不能只本我之所感觉者而建立,却可本于吾人之自觉其所感于其他人物之种种活动之表现,与吾人之自觉的理性的思想,合加以建立。

    吾人之所以能本思想中之理性,与其所感觉于其他人物者,种种活动之表现,以建立其他人物之亦为能感觉之存在者,其根本义亦原甚简单,乃常人所共喻。此即因吾人之能感觉,原为一活动、行为。此感觉之活动行为,依于吾人心灵而有,亦依于吾人生命存在,所在之身体机体之活动行为而有。吾人之感觉活动,及于其他人物之活动之表现,而与之相遭遇,亦初只感觉此表现之存于其他人物之身体之机体之活动或行为之历程中。则当吾人感觉此其他人物之活动或行为之历程,而知其与吾之身体机体之活动行为相类时,而我又谓我有感觉之能,连于此我之机体活动;则我亦当同时本自然之理性,自然推知其他人物一一之机体活动,亦与一一感觉之能相连。此在常识,本无问题。然当吾人本其感觉活动,以次第有所感觉之后,更回头反观:此所次第感觉者,是何物时;则此一回头反观,即将吾人次第前伸之感觉活动,与次第所感觉之其他人物之活动历程,加以截断。于是人回头反观之所得,即可为片断之感觉印象,或感觉观念,如休谟之说。此正如吾人将一向前流行之水波,突加截断时,则水波皆冒起,而化为片断点滴之浪花。此时,吾人即必进而以吾人所感觉于其他人物之机体之活动之表现者,亦唯是一系列之感觉印象或感觉观念之排列或集结。则此时所谓他人之机体之活动,即失其活动之本身的意义,而只是一系列之印象观念之相继出现。此时,我再回头反观我自己之机体之活动,则亦将只见其为另一系列之印象观念,相继出现于我自己之感觉之前。此时,我自观我之对我机体,所得之印象观念时,我并不必以此所得之印象观念,即是我之能感觉的心;则我对其他人物之机体,有一系列之印象观念,亦并不证明其他人物有一能感觉的心。克就此我对其他人物有一系列之印象观念而言,此与吾人在电影之银幕上,有一系列之印象观念,在梦中,对梦中人物,有一系列之印象观念,亦无殊。吾人亦并不难想像一机器人之活动,可使吾人得种种印象观念,与所谓活人相同者。则吾亦不能证明此吾所见之一切活人,非上帝所制造之最灵活的机器,其活动,似我之机体之活动,而似与一能觉的心相连,实皆无能觉的心者。此即可归至一唯我主义。

    唯我主义谓唯有我能感觉,并有能自觉其能感觉之心灵;而此心灵中之一切山河大地与人物,皆不外现于此心灵之前之无数印象观念,不同方式的排列与集结,而无异此唯一心灵之镜中之影,而有此心灵之我生一世,亦无异一场大幻梦。此种唯我主义之思想,亦似为:视所感觉者,属于能感觉者之思想,所不能免之一结论。一般人之恒有人生如梦之感,即由于感此人生所经之一切事物,皆只为一串之印象观念所成之幻影之感也。然人亦实不甘于此唯我主义之思想。此思想乃成为一哲学家之大梦魇。此大梦魇之极致之形态,不只人可自以人与我之机体之一切活动表现,只是一印象观念之集结,而不出于有此印象观念之主观心灵之外;即对其由过去之经验所得之印象观念,重加回忆反观,亦可只视之为此当下能回忆反观之主观心灵中之所现,而别无在此当下能回忆反观之主观心灵之外,过去的经验之自身之存在者。而人亦可以为在此当下能回忆反观之心灵,不作此回忆反观之时,则此世界中,即无任何事物之存在,而只有我一人之当下心灵之灵光,寂然在此。然此大梦魇之发展,至此形态,则此我,既可无一切印象观念为其内容,一切印象观念,亦不可定说为我有而属我;而未尝不可皆说为在我之外;此印象观念所自来之一切人物,亦当同可说为在此我之外;则亦未尝不可说为在此我之外存在矣。故此一大梦魇之极,亦同时为此大梦魇之醒机。此种唯我主义之思想言说,即唯是戏论一场,其不能有一定之结果甚明。

    三 感觉与机体之活动及心身问题

    然吾人离此戏论一场,再回到此戏论之所自始以观,则可见此戏论之所自始,乃在吾人心灵感觉活动,原为一活动、一行为,亦依吾人身体之机体之活动而有。当吾人之能感觉活动在其前伸历程中,与其他人物机体之活动行为之表现之历程相遭遇,而次第有所感觉之时,初不必须有一回头反观之活动,将此历程加以截断。吾人在有感觉活动之时,同时有一身体之活动,亦并不须待吾人自反观其身体之如何活动而知。此可直接由吾人之身体之感官活动时,有一运动感或行动感而知。吾人之开眼以见色,动舌以知味,并不待吾之自见其眼与舌,而后感有一眼之运动与舌之运动。此运动感,可直接生于吾人之直觉此身体感官之存在状态有一变动。此中,吾人自己对镜自观,或他人来观我有一运动感时,吾身体感官之运动之状态,此自可得一系列之印象观念。然此一系列之印象观念,并不必与我之运动感所感得者,及由我感官之运动,更感得之所谓物之色声香味等,同其内容。在我有睁开眼之运动时,我固可一方感此运动,一方感有色相。然他人或我对镜,而观我之眼由闭而开之状态,所得之关于我此眼之印象观念,则并无此运动感,亦无此我所见之色相。即人由观我之眼,至观我之眼神经与大脑中,由视色而起之变化,其中亦不见有我之此运动感,与我所见之色相。如吾人开眼见山河大地之色相,此色相唯是我之感觉之能之所感。然他人观我感官以至神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