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娑罗馆清言译注最新章节!

锋芒。

    名利如浮云 使人心灰冷

    大臣赫赫,甫丘墓便已就荒;文士沾沾,问姓名多云不识[1]。名利至此,使人心灰。

    今译

    大臣的功业赫赫有名,

    在造化的掌握中,刚入坟墓坟草已荒;

    文士对才名沾沾自喜,

    而高僧的耳朵里并未听闻他的声名。

    想到名利这种状态,不由使人心灰意冷。

    注释

    [1]“问姓名”句:唐大和二年(828)二月,杜牧在东都洛阳应进士举,以第五人及第。三月在长安应制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以第四等及第。春风得意,名振京邑。与一二同年到城南游览,至文公寺,有禅僧拥褐独坐。杜牧与之交谈,发现禅僧语言玄妙,出人意表。僧人问杜牧姓字,杜牧详细禀告了他。又问杜牧:“修什么业?”旁边的人说杜牧考试高中,僧人回过头来看了杜牧一眼,说:“这些我都不知道。”杜牧深感惊讶,遂作诗赠之,其中有“休公都不知名姓,始觉空门意味长”之句。见《本事诗·高逸》。

    人有绝技必传 人有至性不朽

    夫人有绝技必传,有至性不朽。灵心巧思,鲁班以木匠千秋;报主存孤,李善以佣奴百世[1]。

    今译

    人有绝技一定会传之后世;

    人有至性一定会万古长存。

    灵心巧思发明锯子,鲁班虽是一个木匠却名垂千秋;

    报答主人抚养孤儿,李善虽是一个佣奴却流芳百世。

    注释

    [1]李善:后汉淯阳人。本同县李元奴。元家俱疫死,惟存一孤儿李续,家财数万。诸奴想害死李续好瓜分财产,李善偷偷地背负李续逃了出去。等李续长大,李善将诸奴之事报告给官府,把他们全部诛灭。光武帝听了这件事,诏拜李善和李续做了太子舍人。后来李善官迁九江太守,未至任所而卒。事迹载入史书。

    核人贵实 浮论难凭

    核人贵实,浮论难凭。从古圣贤,不能无谤。试问释迦于移山之口[1],佛云乎哉;叩宣尼于伐木之夫[2],何圣之有?

    今译

    考察一个人要从实际出发,

    缺乏根据的言论不足为凭。

    自古以来的圣人贤者,没有一个人不受诽谤。

    试着从提婆的嘴里打听释迦,哪里是什么佛?

    如果向桓魋的嘴里探问孔子,哪里是什么圣?

    注释

    [1]移山之口:据佛经记载,提婆达多是佛世时犯五逆罪、破坏僧团、与佛敌对的恶比丘。提婆欲迫害佛陀,以五百人投石器击杀佛陀而未果。又于耆闍崛山下投下大石,虽为金毗罗神接阻,然碎片伤佛足而出血。提婆达多简称提婆。

    [2]伐木之夫:指春秋时宋司马桓魋拔树欲加害孔子的事。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在大树下习礼,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只好率弟子离开了那里。《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适卫,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拔树”后皆作“伐树”。

    好看花竹聊适情 偶听弦歌不妨道

    道人好看花竹,寄托聊以适情;居士偶听弦歌[1],不染何妨入道[2]。情旷亦自有致,寂寞无令太枯[3]。

    今译

    修行禅道之人喜欢观赏花竹,

    寄托高情逸趣聊以适情娱性;

    居家奉佛之人偶尔聆听弦歌,

    不会污染性灵何妨进入大道。

    情趣高远但也要有生机活趣,

    静静修行但不要沉溺于顽空。

    注释

    [1]“居士”句:如维摩诘居士入淫坊酒肆而持守禅心,不染俗尘。

    [2]入道:体证得无漏圣道。《维摩经》:“火中生莲花,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

    [3]“寂寞”句:《菜根谭》:“静云止水中,须有鸢飞鱼跃的气象。”

    学道之法无多 只在一心不乱

    眉睫才交,梦里便不能主张;眼光落地,死去又安得分明[1]。故学道之法无多,只在一心不乱。

    今译

    眉睫才合上,梦里便不能主宰自己;

    眼光刚落地,死后又岂能了悟禅理!

    所以修习禅的方法并没有多少,

    关键在于心念专一而不可散乱。

    注释

    [1]按:“眉睫才交”数句亦见于陈继儒《小窗幽记》。眼光落地,比喻死亡。《传灯录》十九云门章:“时不待人,忽然一日眼光落地,到来前头将什么抵拟?莫一似落汤螃蟹,手脚忙乱,无你掠虚说大话处。莫将等闲,空过时光。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惟则语录》:“忽尔三寸气消,眼光落地。百骸既散,万事俱休。一个游魂,随业受报,岂不是虚生浪死,甘受轮回者哉?”

    幸为人身 知足不辱

    戴发含齿[1],生幸托于中华;方袍圆冠[2],名复缀于下士。田园虽少负郭[3],妻孥尚免饥寒。荣期之乐已多[4],老氏之学知足。

    今译

    顶着头发含着牙齿,有幸能出生在我中华大地;

    方形衣领圆形冠帽,名字被编录在普通平民中。

    虽然缺少负郭良田,但妻子儿女幸而免遭饥寒;

    荣期之乐已经很多,老子的学问教我知足不辱。

    注释

    [1]戴发含齿:指人。《列子·黄帝》:“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

    [2]方袍圆冠:方形的衣领和圆形的帽冠,为古代儒生的服饰。

    [3]负郭:此指负郭田,即近郊良田。《史记·苏秦传》:“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4]荣期:荣启期,春秋时隐士。传说他曾对孔子说人生三乐:生而为人是一乐,生而为男是一乐,行年九十是一乐。

    富贵贫穷由天定 毁誉嗔喜莫随人

    若富贵贫穷,由我力取,则造物为无权;若毁誉嗔喜,随人脚根,则谗夫愈得志。

    今译

    如果富有显贵或者穷困潦倒,

    可以由我个人的努力所决定,

    那么造物主岂不失去了作用?

    如果谗毁赞誉嗔怒以及喜爱,

    随着别人的意图而受其影响,

    那么谗佞的小人会更加得意。

    世法须从身试 大道不在口谈

    世法须从身试[1],大道不在口谈。暇日清言有味[2],恐于实际无当。猝然遇境不挠,此是学问得力。

    今译

    世间之法应当切身经历,体证大道不在夸夸其谈。

    闲时谈论玄理固有趣味,恐怕对实际派不上用场。

    突遇外境而不受其阻挠,这才是学问的真实受用!

    注释

    [1]世法:指世谛之法。即世间之法,由因缘所生之法、可毁坏之法。

    [2]清言:谈论玄理。

    心常作平等之观 眼不见可憎之物

    冤家恩爱,心常作平等之观[1];上帝悲田[2],眼不见可憎之物。性鲜贪嗔[3],六时畏作恶趣[4];心能领略,四季都是良辰[5]。昔人不云乎:此老终当以乐死!

    今译

    对冤家和恩爱之人,用平等的眼光看待;

    上帝垂怜贫困之士,眼里不见厌恶之物。

    生性少有贪欲嗔怒,整天都害怕有恶行;

    心能领略禅法妙趣,四季皆是欢乐光阴。

    前人不是曾经说过:

    像这样的人直到死都会快快活活的!

    注释

    [1]平等:无高下浅深之差别。佛家主张对于众生应等同视之,无高低、亲怨之区别,在值得怜悯和具有佛性上,平等无二,称为众生平等。《五灯会元》卷一《六祖慧能》:“佛教慈悲,冤亲平等。”又卷三《西园昙藏》:“慈苟无缘,冤亲一揆。”

    [2]悲田:佛家以施济贫困为三福田之一。谓以悲悯之心施恩于贫困之人,则得无量之福,故名悲田。

    [3]贪嗔:贪嗔痴之略。佛家以贪欲、嗔恚、愚痴为三毒,认为是一切烦恼的根本。

    [4]恶趣:也称恶道,指地狱、饿鬼、畜生三道。《无量寿经》:“但作众恶,不修善本,皆悉自然入诸恶趣。”此指能堕入恶趣的恶行。

    [5]“四季”句:《无门关》十九则颂“平常心是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月随云走竟不移 岸逐舟行终自若

    青溪白石,倏生潇洒之怀;黑雾黄埃,便起炎嚣之念,此是心依境转[1],恐于学道无当。必也月随云走,月竟不移;岸逐舟行,岸终自若[2],则几矣。

    今译

    看到青葱山溪洁净白石,油然生起出世的情怀;

    看到黑色烟雾滚滚黄尘,便有烦恼喧嚣的感觉。

    这是心念跟随外境变动,恐怕对学道没什么帮助。

    月随云走,月仍没有动;岸随船漂,岸还在原地。

    只有达到了这样的境界,才算修行得差不多了啊。

    注释

    [1]心随境转:《传灯录》卷二西天第二十二祖传法偈:“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这首禅偈描述了禅学中的无心之境。心如水,如果停止了,即成腐水,所以必须流转。心在感受外境的同时,就是心的流转。但心在流转时还必须保持它的幽玄微妙之境:在无心中反映万境的真情,而不注入任何东西,仍是本来的面目,这便是“无心”,便是“幽”。这样,既能心随境转,又能超然境外,随流时仍保持心的虚明的本性,而获得超越忧喜的安详与洒脱。

    [2]月竟不移、岸终自若:《圆觉经》以“云驶月运,舟行岸移”这种错觉现象喻世人心性紊乱,执幻为真。此处反之,谓学道者须有一双看透幻相的慧眼。

    奔驰情识易昏 积累熏修根熟

    醒时思作佳梦,梦去未必如所思;生前念佛修行,死后犹恐忘初念。何也?众生奔驰情识,一往易昏;学人积累熏修,务求根熟。

    今译

    清醒时想做好梦,梦散后恐难如心中所愿;

    活着时念佛修行,纵死后仍害怕忘却初心。

    这是为什么呢?

    芸芸众生奔走驰逐于俗情妄识,往往容易昏聩糊涂;

    学道之人积德修身如以香熏衣,务必追求根机圆熟。

    染净在心 何关形迹

    隔壁闻钗钏声,比丘名为破戒[1],比丘之心入故也;同室与妇人处,罗什不碍成真,罗什之心不入故也。固知染净在心,何关形迹。

    今译

    隔着墙壁听到钗钏的叮铃声,

    对一般僧人而言是破除僧戒,

    这是因为一般僧人心有所恋;

    在同一间房子里与妇人相处,

    却并不妨鸠摩罗什修成正果,

    这是因为罗什大师心无所系。

    所以心性澄明与否在于内心,

    与外在的形迹根本没有关系。

    注释

    [1]闻钗破戒:《五灯会元》卷十《永明道潜》:“因四众士女入院,眼问师曰:‘律中道,隔壁闻钗钏声,即名破戒。见睹金银合杂,朱紫骈阗,是破戒不是破戒?’师曰:‘好个入路!’”如果心灵不染,听闻钗声正是禅悟修行的入路。

    倒屣迎僧道 掩耳厌市朝

    方外偶过僧道,倒双屣,急开竹户迎来;座中倘及市朝,掩两耳,辄敕松风吹去[1]。

    今译

    门外偶有僧道高人经过,高兴得穿反了鞋子,

    急忙打开竹门将他迎接;谁在席间谈论市朝,

    赶忙用手掩住耳朵,立即命令松风将它吹走!

    注释

    [1]“座中”三句:宋苏轼《赠孙莘老》:“若对青山谈世事,当须举白便浮君。”此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家在半村半郭 人称非俗非僧

    楼窥睥睨[1],窗中隐隐江帆,家在半村半郭;山倚精庐[2],松下时时清梵[3],人称非俗非僧。

    今译

    从楼上向远处放眼望去,窗里隐约可见江中白帆,

    我的家一半在村里一半在城外;

    佛寺斜枕着青翠的山峦,松下不时听到清切梵呗,

    大家说我既非俗士也不是僧人。

    注释

    [1]睥睨:斜视。

    [2]精庐:佛寺。

    [3]清梵:清切的梵呗声。

    高人轻富贵易 达士断恩爱难

    华屋朱门,过王侯而掉臂[1];黄头悬齿,对儿子而伤心。高人之轻富贵也易,断恩爱也难。

    今译

    华丽的屋宇,朱红的大门,

    经过王侯之家却不顾而去;

    枯黄的头发,松动的牙齿,

    面对着儿孙之辈仍然伤心。

    高人轻视富贵很容易做到,

    要想彻底割断恩爱却困难。

    注释

    [1]掉臂:挥动手臂,表示不顾而去。

    中郎未精玄赏 晋人果善清言

    观上虞《论衡》[1],笑中郎未精玄赏[2];读临川《世说》[3],知晋人果善清言。

    今译

    观看王充的《论衡》,知道蔡邕并不精于玄赏;

    读刘义庆的《世说》,知道晋人果然善于清言。

    注释

    [1]上虞《论衡》:王充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人。著有《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后汉书》卷三十九本传《注》引《袁山松书》:“充所作《论衡》,中土未有传者,蔡邕入吴始得之,恒秘玩以为谈助。”又引《抱朴子》:“时人嫌蔡邕得异书,或搜求其帐中隐处,果得《论衡》,抱数卷持去。邕丁宁之曰:‘唯我与尔共之,勿广也。’”

    [2]中郎:即蔡邕,东汉陈留人,博学,好辞章,精音律。因其曾任中郎将,世称蔡中郎。后人辑其文集为《蔡中郎集》。玄赏:对奥妙旨趣的欣赏。

    [3]临川《世说》:刘义庆,南朝宋彭城绥里人,永初元年袭封临川王。其所著《世说》,亦称《世说新语》,主要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年间名士文人的言行风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和士大夫阶层的生活习气。文字简练而有文采,清奇隽永,后世清言体的创作多受其启发。

    美人化为粪土 猛士制于蝼蚁

    美人傅粉涂香,终沦于粪土;猛士格虎剸象[1],死制于蝼蚁。古簇锈刀[2],旧日战争之地。蚀钗灰袄,昔时歌舞之场。英雄漠漠精灵,秦晋茫茫岁月。

    今译

    美人抹脂粉涂香水,最终还是化为粪土;

    猛士格猛虎刺大象,死后尸体为蝼蚁食。

    古老的箭镞生锈的战刀,是旧日争战地。

    风化的头钗腐烂的绣袄,是过去歌舞场。

    英雄化为寂寞的精灵,消逝在茫茫岁月。

    注释

    [1]剸(tuán):割。

    [2]簇(cù):同“镞”。箭头。

    日日延宾客 长年懒出门

    娑罗居士[1],酿酒治蔬,无日不延宾客;杜门禁足,经年懒过邻家。白香山云[2]:“丘野有泉石花竹者靡不游,人家有美酒鸣琴者靡不过。”吾甚愧其言。

    今译

    我这个娑罗馆的居士,

    酿造好酒置备蔬菜,没有一天不邀请宾客;

    闭门清净禁足不出,整年也懒得过访邻家。

    白居易说他自己:

    “有泉石花竹的丘野没有一处不游历,

    有美酒鸣琴的人家没有一户不过访。”

    我很惭愧不能像他那样。

    注释

    [1]娑罗:梵语音译,意译为坚固。唐释慧苑《音义》下则认为译作高远较正确。佛典中有沙罗树林(坚固林、双树林)之称,《翻译名义集》卷三谓,此树娑罗树科夏不凋而坚固,因以为名。佛陀在拘尸那揭罗城跋提河边,将入涅槃时,其卧床四周各有同根娑罗树一双,此林即为佛陀涅槃之处。作者自名为娑罗居士,其意亦在表示与佛法的缘分。

    [2]白香山:唐代诗人白居易,号香山居士。

    无碍法中 自生系缚

    永明禅师云[1]:“向不迁境上[2],虚受轮回;于无碍法中,自生系缚。”

    今译

    永明禅师说得好:

    “在本来没有变动的境界上,徒然遭受轮回;

    在本来没有障碍的万法中,自己生起束缚。”

    注释

    [1]永明禅师:宋代永明延寿禅师。此语出自他的名著《宗镜录》序言。

    [2]不迁:不变之真理。禅师往往以形相的迁变来使人悟出超乎形相的不迁之理,让人于迁变中体认不迁。《传灯录》卷十七通禅师传:“僧问:‘如何是不迁义?’师曰:‘落华随流水,明月上孤岑。’”卷二十五玄则禅师传:“问:‘如何是不迁?’师曰:‘江河竞注,日月旋流。’”《五灯会元》卷四赵州禅师传:“问:‘如何是不迁义?’师曰:‘一个野雀儿从东飞过西。’”同书卷十良匡禅师传:“问:‘如何是不迁义?’师曰:‘春夏秋冬。’”同卷惟素禅师传:“问:‘如何是不迁义?’师曰:‘暑往寒来。’”《古尊宿语录》卷四十六慧觉禅师语录:“《放光》云:‘法无去来,无动转故。’若然者,旋岚偃岳,日月历天,江河竞注……而无流动。”

    瞑目跏趺 冥心入定

    瞑目跏趺[1],落花飘而满几;冥心入定[2],鼯鼠出而行阶[3]。

    今译

    闭目打坐,当禅定达到一定阶段时,

    缤纷的落花渐渐在案几上洒落;

    专心入定,似乎消解了肉体的存在,

    但见那鼯鼠出来在石阶上游走。

    注释

    [1]跏趺:“结跏趺坐”的略称。佛教中修禅者,两足交叉置于左右股上,称“全跏坐”。或单以左足押在右股上,或单以右足押在左股上,叫“半跏坐”。据佛经说,跏趺可以减少妄念,集中思想。

    [2]冥心:冥合本有的清净之佛性如来藏心,亦即冥合本来有的清净自性之心。《禅戒篇》:“戒心无他,亦唯是等人,一切平等。”入定:入于禅定,即摄驰散之心,进入安定不动之精神状态。

    [3]鼯鼠出:《景德传灯录》卷七载大德法常禅师听到鼯鼠声说:“即此物,非他物,汝等诸人善护持之,吾今逝矣。”遂从容圆寂。

    扫有扫无扫亦扫 忘形忘物忘亦忘

    扫有扫无,即“扫”字而亦扫;忘形忘物,并“忘”字而亦忘[1]。斯能所之双泯[2],会灵心于绝代。

    今译

    扫除有扫除无,就连“扫”字也应当扫除;

    忘却形忘却物,就连“忘”字也应当忘却。

    才能将能认知的主体与认知的对象一齐泯灭,

    才能去领会那颗举世也难以领会的灵悟之心。

    注释

    [1]“扫”字亦扫、“忘”字亦忘:《五灯会元》卷二载:温州净居尼玄机,一日往参雪峰,自负地说自己“寸丝不挂”。雪峰突叫:“袈裟角拖地了!”玄机慌忙回头察看,雪峰遂喝道:“好一个‘寸丝不挂!’”《传灯录》卷八载,陆亘对南泉说自己已懂得佛法妙义,南泉问他修行到了什么程度,陆亘说:“寸丝不挂。”可南泉认为他离见道还很远。当玄机、陆亘矜矜自喜地说“寸丝不挂”时,他们已被“寸丝不挂”给“挂”住了。这就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中的“云空未必空”之意。相反,“若是真〇人,〇〇”(五祖法演语),真正一丝不挂的人,不会把“一丝不挂”“挂”在口头。故《圆悟录》卷五谓:“寸丝不挂,犹有赤骨律在;万里无片云处,犹有青天在。”又《五灯会元》卷四载,严阳尊者初参赵州,问:“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州曰:“放下著!”尊者大悟。《古尊宿语录》卷二十三《广教省》:“问:‘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师云:‘放下著。’进云:‘恁么即纤毫不隔也?’师云:‘且担著。’”据龙眠《一日一禅》,日本有位女尼师将“放下著”破句读为“放、下著”,把下面的衣服(下著)脱掉,赤条条站在师父的面前,来与师父斗法。师父一指她的那个地方,说:“犹有这个在!”意思她还有女人的特性,应尽女人的义务,仅靠卖弄小聪明脱掉“下著”是不行的。这些机锋,都说明真正有“扫”、“忘”悟境的人,心上容不得纤毫尘埃。《金刚经》扫除诸相,最终将“扫”字亦予扫除,最显般若破相之威光。

    [2]能所:即能与所之对称。某一动作之主体,称为能;其动作之客体(对象),称为所。《五灯会元》卷二《云居智》:“能所俱绝,名为见性。”

    家有名花茂树 风流不减古人

    杨德祖家惟弱柳[1],我则杂种名花;殷仲文庭只枯槐[2],余乃多栽茂树。不啻过矣。

    今译

    杨德祖的庭院里只有一棵柳树,我却杂种名花;

    殷仲文的庭院里只有一棵枯槐,我却多栽茂树。

    比起他们对名花嘉树的拥有,

    我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注释

    [1]杨德祖:汉末杨修字德祖。《艺文类聚》卷八十九引曹植《柳颂序》:“过友人杨德祖之家,视其屋宇寥廓,庭中有一柳树。”

    [2]殷仲文:东晋人。《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仲文任大司马桓玄的咨议时,大司马府厅前有一老槐,他视而叹曰:“槐树婆娑,无复生意!”

    龙翔豹隐 雌伏雄飞

    宰相匡时,懒残豫占李泌[1];英雄救火,图南蚤识乖崖[2]。故龙翔豹隐,大冶之鼓铸由天[3];雌伏雄飞[4],至人之把柄在我[5]。

    今译

    有为的宰相能够匡时辅国,懒残禅师事先看出李泌;

    真正的英雄能够救民水火,陈抟老祖早就赏识张咏。

    所以有的人似矫龙高翔云端,如玄豹般岩穴栖隐,

    技术精湛的工匠冶炼金属,关键在造化;

    有的人阴柔气长退隐修身,

    有的人阳刚气盛奋发猛进,

    成为修养至高超凡脱俗的人,关键在自己。

    注释

    [1]“懒残”句:见前“懒残只一丐者”注。

    [2]图南:宋陈抟字图南,先后隐居武当山、华山。乖崖:宋张咏字复之,自号乖崖。

    [3]大冶:技术精湛的冶炼者。鼓铸:鼓扇炽火,冶炼铜铁以铸钱。

    [4]雌伏:喻退藏、无为。雄飞:奋发猛进。《后汉书》卷二七:“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

    [5]至人: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