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儿童教育心理学最新章节!

    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考虑到各种各样的因素对孩子入学准备产生的不良影响,仅仅将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判断的标准是非常愚蠢的做法。孩子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书本学习只是学习的一部分,培养他们美好的心境更重要。

    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当一个孩子初入学校学习时,他会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全新的环境。如同所有其他新环境一样,学校能够检测出孩子对新环境的准备工作做得如何。如果孩子训练有素,那么他将顺利通过这种测试。反之,如果他缺乏准备,他在这方面的弱点将暴露无遗。

    我们一般不会将孩子初入校园时的心理情况记录下来,如果有记录的话,它们将会极大地帮助我们了解孩子成年以后行为的意义。这种“新环境测试”比学校的成绩测试更能揭示这些孩子的真实心理状况。

    当一个孩子步入校园之后,学校对他会有什么要求呢?在学校里,他需要与教师和同学合作,还要对学校的必修科目产生兴趣。通过孩子在学校这个新环境中的表现,我们能够了解到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兴趣范围,我们能够据此判断孩子感兴趣的学科,以及他是否愿意听别人讲话、是否对周围的事物感兴趣。要核实这些内容,我们需要研究孩子对待别人的态度、言行举止、肢体语言以及倾听别人说话的方式,他对待教师是友好亲近,还是避而远之等。

    至于这些细节是如何影响孩子心理发展的,在这里仍然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一个男性找心理医生接受治疗,是因为他在职业上遇到了许多困难。心理学家从他对童年的回顾中发现,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从小在姐妹群中长大。他出生不久,父母就去世了。等他到了学龄,他对自己应该去读女子学校还是男子学校而感到迷茫。后来他接受了姐姐们的建议去读了女子学校。但是,没过多久学校就把他劝退了。不难想象,这件事给他带来了多大的心理创伤。

    孩子是否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业上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喜欢自己的教师。教师的专业素质之一就是使孩子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观察学生是否能够集中精神,如果发现学生不能集中精神,那么要对他们进行及时矫正。初入学校有许多学生都不能集中注意力,他们都是被家长宠坏的孩子,被身边的众多陌生人搞得不知所措。如果恰巧教师又比较严厉,这些孩子就会表现出记忆力不太好的样子。但是,这种记忆力欠缺的情况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因为他们对学业以外的其他事情能够做到过目不忘。当他们身处在被溺爱的家庭环境中时,他们完全可以集中注意力。这只不过是他们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被宠爱的渴望上,于是对学校的功课却总是表现得心不在焉。

    这类孩子如果难以适应学校的生活,他们总是学业不精、成绩不佳,批评和指责对他们来说也于事无补。这反而会适得其反,强化他们不适合上学的想法,从而使他们以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业。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孩子一旦被教师争取过来,他们都会变成在学业上很努力很用功的好学生。如果学习能给他们带来好处,他们会不遗余力地去做这件事,但我们不能确保他们能够一直得到教师的宠爱。如果他们转校或者换教师,甚至他们在某一学科(数学一直都是那些被宠坏了的孩子的短板学科)上没有取得进步,他们就可能裹足不前。他们之所以无法做出持续的努力,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别人帮他们把各种事情都准备得容易轻松了。他们从来没有被教育去发奋图强,也不知道该如何发奋图强。面对困难,他们总是缺乏耐心和毅力。

    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帮助孩子为学校做准备的意义。如果孩子在入学准备上做得有所欠缺,那么母亲的责任首当其冲。我们知道,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她是唤醒孩子兴趣的人,她在指导孩子把兴趣引向积极健康的方向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母亲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会明显地体现出来。除了母亲的作用和影响外,还受来自孩子家庭的其他一些错综复杂的因素影响。例如,父亲的影响,兄弟姐妹间的竞争,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我们会在其他章节进行分析。此外,还有一些来自家庭以外的影响,如不良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偏见,这些因素我们会在下一章详细阐述。

    总而言之,考虑到各种各样的因素对孩子入学准备产生的不良影响,仅仅将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判断的标准是非常愚蠢的做法。不过我们可以将学校成绩报告视为孩子目前心理状况的反映。这些成绩报告不仅仅是一个孩子所获得的分数,更能反映他的智力情况、兴趣范围和专注能力等。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测试和智力测试之类的科学测试没有什么不同,尽管这两种测试的结构、内容并不相同,但其核心并无差异。在进行这两种测试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没有必要记录一大堆没有研究价值的事实,而应该侧重在观察孩子的精神发展状况上。

    智力测试的功能

    近年来,所谓的智力测试获得了长足发展。教师们相当重视这种测试的结果。不可否认,这种测试在某种情况下是有一定价值的,因为它能揭示出普通测试所不能揭示的东西。这种测试还不时地帮了一些孩子的大忙:有一个男孩因为课业成绩十分糟糕而被要求留级,但他的智力测试结果却证明这个孩子智商很高。结果这个孩子不仅没有留级,反而跳了一级。这极大地满足了他追求优越的心理渴望,从此之后,他的行为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我们并不想贬低智力测试的功能,我们只是想强调,如果要给孩子进行这种智力检测,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都不应该知道测试结果。因为孩子及其父母并不理解这种智力测试的真正价值。他们认为这个测试结果代表了一种完整的评定,他们会根据测试结果来给这个孩子的未来做出判断,对孩子而言,他们的发展很可能受到测试结果的影响和限制。实际上,把测试结果绝对化的做法一直备受批评。在智力测试中取得高分的孩子,并不能确保将来会顺遂一生,相反,那些取得卓越成就的成年人,他们中的很多人智力测试的成绩并不理想。

    根据个体心理学经验,如果摸索到正确的方法,我们可以提高孩子初次测试偏低的成绩。其中一个方法就是让孩子研究某种类型的智力测试题,让他掌握破解这类题型应该具备的技巧。

    此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学校的日常教学对孩子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孩子是否为沉重的课业负担所累。我们不是要贬低学校课程中的科目,也没有想要减少这些学习的科目。我们想要强调的是,要把孩子想要学习的科目连贯起来,这样孩子才能真正了解学习这些学科的目的和实际价值,才不会认为那些内容是抽象的理论知识。目前颇受争议的问题是:我们是应该教育孩子学习科目知识,还是侧重于发展他们的人格。对此,个体心理学认为,两者可以同时兼顾。

    正如我们已经说过的那样,教学应该充满趣味性,不能脱离实际生活。数学(算术和几何)的教学可以结合某一建筑的风格和结构,结合居住其中的人数等一并讲授。有些科目可以结合在一起教。有一些先进的学校就有一些懂得将科目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的教学专家。他们融入孩子之中,领着孩子们一起散步,试图发现孩子更偏爱哪个科目,讨厌哪个科目。他们力图把某些学习科目灵活调动起来,结合在一起一并教学。例如,在讲解植物知识的时候,将这一植物的历史、所生长国家的气候等联系起来教学。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原本枯燥无味的科目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使这些学生能以融会贯通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适当程度的竞争

    有一个值得教育者注意的问题,即在学校读书的孩子都觉得自己身处于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中。理想的班级应该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是这个整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应该确保将竞争和个人的野心控制在一定程度。有的学生看到别人遥遥领先就会心生嫉妒,他们或不遗余力地奋起直追,或陷入心灰意冷之中,仅凭主观感受去看待事物。这也是教师的建议和指导如此重要的原因。教师一句恰当的话就可能将沉迷于竞争的学生引向互相合作的正途。

    制订适当的班级自治计划对加强学生的合作精神有所助益。我们无须等到学生准备完善才去制订这项计划。我们可以先让孩子观察班里的情况,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建议。如果在孩子还没有适当的准备下就贸然让他们实施自治计划,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惩罚手段和力度于教师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甚至会运用权术为自己谋求好处和优越感。

    在评价孩子在学校所获得的进步时,我们应该统筹考虑教师和孩子的意见。有一个事实非常有意思,孩子在这方面有着惊人的判断力。他们知道谁拼写最好,谁最擅长画画,谁运动最出色。他们能够很好地给对方打分。虽然他们未必能够做到十分公正,但是如果他们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就会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在评价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妄自菲薄。很多学生永远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而事实并非如此。这就需要教师矫正这类学生的错误认识,否则,这会成为孩子对自己固定不变的评价。孩子一旦有了这种看法,那么他们将很难取得进步,只会踏步不前。

    在学校里,孩子的学习成绩总是分为这样几个级别————要么优秀,要么糟糕,要么居于平均水平,这种大体的格局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这种状态与其说反映了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不如说反映了孩子心理态度的静止惯性。它表明孩子自己局限了自己,在经过若干挫折后便不再抱乐观态度了。但有些孩子的成绩也会出现一些波动。这一事实很重要:它表明孩子的智力水平并不是天生的、一成不变的。学生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并将这一认知运用到具体的学习中去。

    遗传与成绩单

    人们总是将孩子取得的优异成绩归因于他们的遗传基因,这是一种应该摒弃的迷信观念。也许儿童教育中最大的谬误就是相信能力是遗传的。当个体心理学首先指出这一点时,人们觉得这不过是我们的乐观猜测而已,并没有科学依据。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和病理学家开始认可这一观点。当孩子成绩不如意时,能力遗传就成了教育者为孩子开脱的一种借口。在困难面前,我们应该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努力克服困难,而不是借能力遗传的说法来逃避责任。我们没有权利逃避我们的责任,对于那些旨在推脱责任的任何观点,我们都应该持怀疑和否定态度。

    一个教育工作者,如果有自己的职业信仰,相信教育能够培养性格,改善能力,那么他就不可能矛盾地认可能力遗传的观点。我们在这里并不讨论身体上的遗传。我们知道,身体器官的缺陷,甚至身体器官的能力差异都可能是遗传决定的。那么,连接器官的功能运作和人的精神能力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个体心理学坚持认为,精神也在体验和经历着器官所具有的能力水平,并且,精神也要顾及器官的实际能力。但有时候,精神过多地顾及器官的作用,器官的缺陷使精神受到了惊吓,以至于在器官缺陷消除之后精神的恐惧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人们总是喜欢追根究底,总喜欢探寻事情发展的根本。不过,当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成就时,这种究本寻源的癖好(即相信能力遗传)却是一种误导。这种思维方式常见的错误就是忽略了我们众多的祖先,没有考虑在偌大的家族世系图中,每一代都有父母两支旁系。这样,如果我们追溯到我们的前5代人,那么就有64位先祖,这64位先祖中毫无疑问会有一位具有聪慧才智,我们就能将后人的才能归因于这位先祖身上;如果我们上溯到前10代,那么就会有4096位先祖,这4096位先祖中必定有一位是出类拔萃的,我们就能将后人的出类拔萃归因于这位先祖身上。当然,我们应该记住,出类拔萃的先祖留给家族的遗风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类似于遗传的功效...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