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儿童教育心理学最新章节!

    作为儿童准备性测试的新环境

    人格发展不是僵硬的机械决定论,而是不断持续发展的,所以我们才有可能教育和改善孩子的人格,才有可能观察到孩子在某一阶段的性格发展状况。

    儿童的对抗行为

    个体的心理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个体人格的所有表达之间都是相互吻合、前后一致的。并且还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而不会在时间上出现突然的跳跃。人们现在和未来的行为总是和以前的性格一脉相承。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在一生中的所有行为都是由经验和遗传来决定的。当然也不是说,未来与过去毫无联系。我们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脱胎换骨变成另外一个人,虽然我们本来就不清楚所谓的自我是什么样子的。也就是说,即使我们发挥出了我们的能力与天赋,我们依然不清楚我们身体里蕴藏的所有潜能。

    正是因为我们相信人格发展不是僵硬的机械决定论,而是不断持续发展的,我们才有可能教育和改善孩子的人格,才有可能观察到孩子在某一阶段的性格发展状况。当孩子进入新环境之中,他隐藏的性格就会表现出来。如果我们可以直接对某个孩子进行测试,将他带入一个全新的环境之中,然后根据他的表现观察他们的人格发展水平。这个孩子在新环境中的行为肯定符合他以往的性格特点,于是,我们就能发现在一般情况下难以发现的他们的性格。

    就孩子的情况而言,通常是在转变期————孩子开始学校生活或者家庭环境突然发生变故时,我们最有可能发现他的性格。在这个时期,孩子的性格缺陷就会暴露出来,就像一张相机底片被放进冲洗液一样呈现出清晰的图像。

    我们曾经近距离地观察一个被收养的孩子。他性情暴躁,行为令人难以琢磨,桀骜不驯,难以管教。我们问他一些问题时,他没有像一般的孩子一样做出敏锐的回答,而是自言自语,说一些和问题毫不相关的话。在了解这个孩子的整体情况之后,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尽管这个孩子已经和他的养父母相处了好几个月了,但他对他们依然怀有敌意,他不喜欢这个家庭环境。

    这是我们所能得出的唯一结论。男孩的养父母对此先是摇头,他们认为自己对孩子很好。事实上,以前从来没有人对他这么好过。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因素。我们常常听到父母说:“我们想要矫正孩子的性格缺陷,对此什么方法都试过了,软硬兼施,都没有收到什么成效。”由此可知,仅仅善待孩子是不够的。虽然有很多孩子会对父母的善意有所回应,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愿意改变。孩子们相信他们当前的处境并不会因为这一点善意而有所改变,一旦这种善待消失,他们就会回到以前的行为中去。

    在这样的环境中,关键是要理解孩子的所知所想,父母对他们一厢情愿的理解并不重要。我们告诉这对养父母,孩子在这里并没有感受到幸福。对于孩子的感觉是否具有合理性我们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期间肯定发生过什么,才导致孩子对他们的憎恨。我们对这对父母说,如果他们不能改变孩子的这种想法与感受并赢得他的爱,那么这个孩子将转交给别人抚养,因为在孩子眼中他是被囚禁了,对此他肯定会做出反抗。

    后来,我们听说这个男孩性格变得更加暴躁,俨然变成了一个危险人物。如果用他能够接受的方式跟他交流,那么他的情况会得到改善。但这还不够,因为孩子还没有弄清这种情况的根源。随着我们深入考察,我们搞清楚了其中的原因。这个孩子是和养父母自己的孩子一起生活的,他认为养父母比起他更加关爱自己的孩子。这不是孩子脾气暴躁的根本原因,这个孩子不再愿意留在养父母家,因此,任何可以帮助他实现这一愿望和目的的行为都是有意义的。从他为自己设置的目标出发,他的所作所为都是非常聪明的,我们可以排除任何智力障碍的问题。一段时间以后,这对养父母也意识到,如果他们无法改变这个孩子的想法与行为,他们只能将他交由别人来抚养。

    如果我们对孩子的错误行为采取惩罚手段,那么,这将成为他继续反抗的理由。这种惩罚强化了他的这种感觉,即他的反抗是正确的。我们的观点具有合理的根据。从我们的角度看,孩子的错误行为是他与所处环境互动的结果,是他从未接受过教育来应对新环境的真实反映。尽管孩子所犯的错误是幼稚的,但我们也无须吃惊,因为这种幼稚也时常出现在成年人身上。

    孩子微行为中的信号

    几乎还没有人深入研究过人的手势、姿势和其他不明显的身体语言。教师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可以将孩子的各种表达归结为一种图式,以此来研究他们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到问题的根源。我们必须记住,在不同环境,同一种表现形式的意义并不相同,两个孩子做同一件事,其意义也并不一样。此外,尽管问题儿童的行为差错都源于同一心理问题,其表现形式却是因人而异的。原因很简单,达到一个目的可以有很多种途径。

    我们不能站在通识的角度来判断孩子行为的对错。一个孩子如果行为出现了偏差,那往往是因为他为自己设置了错误的目标。以错误目标为指向的行为无疑也是错误的。人性的奇特之处就在于,尽管真理只有一个,但人犯错误的机会和可能却数不胜数。

    孩子的有些表现未曾被人们注意到,但这些表现却有其独特的意义,例如,孩子的睡姿。这里我们举一个有趣的例子。一个15岁的男孩经常做这样一个梦:当时的皇帝弗兰西斯·约瑟夫死了,他的鬼魂出现在孩子的面前,赋予他一个神圣的权利,命令他组织一支军队向俄罗斯进军。晚上我们进入他的房间观察他的睡姿,俨然一副拿破仑指挥千军万马的模样。第二天白天,我们见到他的时候,发现他的形体姿势和晚上的睡姿很相似。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幻想与现实之间是存在很大联系的。我们引导他谈话,试图使他相信皇帝还活着,他却不愿意相信。后来他告诉我们,他在咖啡厅做服务生的时候,总是有人嘲笑他身材矮小。当我们问他谁和他的走路姿势相像时,他思考了一会儿说:“我的教师,麦尔先生。”这一回答证实了我们的猜想,只要把这个麦尔先生想象成拿破仑,最后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个男孩和我们说,他的理想就是当一名教师,他非常喜欢麦尔先生,私下里也会模仿他的一言一行。总而言之,这个男孩的全部生活模式都集中在他的睡姿里了。

    对新环境的不适

    一个新环境能够测试出孩子对新生活的准备工作做得怎么样。如果孩子准备充分,他就会满怀信心地迎接新环境。如果他的准备不够充分,那么在新环境中他就会感到紧张,这种紧张情绪会让他产生能力不足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会影响孩子的判断力,使孩子对环境做出的反应不是客观准确的,即这种反应与环境对他的要求格格不入。换句话说,孩子不适应学校这一新环境,不能全部归因于学校教育的失败,还有可能是孩子没有得到充分的准备教育。

    我们之所以必须考察新环境,并不是说新环境让孩子变得难以管教,而是它将孩子对新环境准备的欠缺更加清晰地显现出来。孩子每到一个新环境都在接受着对孩子准备工作的测试。

    结合上面的情况,我们这里再讨论一下“附录1 个体心理问卷”中提出的几个问题。

    问题一:引起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何时出现的?如果孩子的母亲告诉我们,孩子在入学之前表现得一直很好,那么我们得到的信息远远不止这些。也就是说,孩子难以适应学校的生活。如果母亲说“孩子在过去三年里表现一直不好”,那么,这个结论就是不成立的,我们应该结合三年前孩子的处境变化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

    孩子丧失自信具体表现就是他不能适应学校生活。孩子在第一次遭受失败与挫折时,没能引起别人的重视,这对孩子来说可能是个灾难。我们要了解,孩子是否经常会因为成绩不好而遭受惩罚,孩子糟糕的成绩和对他的惩罚对他追求优越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个孩子也许会因此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尤其当父母习惯性地对他说“你将一事无成”或者“你长大肯定会进监狱”之类恶意评价的话。

    有些孩子遭遇失败会愈挫愈勇,而有些孩子在经历失败后就一蹶不振。这些对自己和未来都不抱期待的孩子应该得到我们的鼓励,对待他们要宽容善良。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