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伤寒论校注最新章节!

    漢 張仲景述 晉 王叔和撰次

    宋 林 億校正

    明 趙開美校刻

    沈 琳仝校

    辨太陰病脉證并治第十合三法,方三首。

    提要

    本篇主要論述了太陰陽虚,中寒濕阻,升降失調之嘔吐下利、腹滿時痛的四逆輩證。兼述了太陰風淫末疾致四肢煩痛的桂枝湯證,以及脾家氣血不和引起的腹滿時痛的桂枝加芍藥湯證和大實痛的桂枝加大黄湯證。篇末“太陰爲病脉弱……設當行大黄芍藥者,宜减之”,反映了太陰病證多屬虚寒之情,故其治法當以温補爲要,對酸苦湧泄之品皆非太陰之所宜。並寓有治太陰病,尤當保胃氣之意。

    太陰病,脉浮,可發汗,宜桂枝湯。第一。五味。前有太陰病三證。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寒故也,宜服四逆輩。第二。下有利自止一證。

    本太陽病,反下之,因腹滿痛,屬太陰,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黄湯主之。第三。桂枝加芍藥湯,五味。加大黄湯,六味。减大黄、芍藥法附。

    太陰之爲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1〕益甚,時腹自痛。 若下之,必〔2〕胸下結鞕〔3〕。

    〔1〕自利 《脉經》卷七、《千金翼》卷十、《太平聖惠方》卷八作“下之”。

    〔2〕若下之,必 《脉經》卷七、《千金翼》卷十、《太平聖惠方》卷八無。

    〔3〕結鞕 《玉函》卷四作“痞堅”。

    按語

    本條爲太陰病提綱證。脾陽虚衰,寒濕中阻,是其病機之所在。“自利益甚”,既言其腹瀉之重,又言其腹滿痛等證每因下利而增劇,一語雙關,反映了太陰虚寒之本質。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1〕微陰濇而長者,爲欲愈。

    〔1〕陽 《太平聖惠方》卷八上有“其脉”。

    按語

    脾主四肢,風淫末疾,故太陰中風證見四肢煩疼。“陽微”主邪氣却,“陰濇而長”主正氣復,邪去正復,故病欲愈。

    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1〕。

    〔1〕至丑上 《玉函》卷四、《千金翼》卷十作“盡丑”。

    按語

    三陽病欲解時,在于經氣自旺,三陰病欲解時,在于陽氣來復。

    太陰病,脉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方一。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以助藥力,温覆取汗。

    按語

    本條可視爲太陰病表證,與上條有相承之義。因其“脉浮”,故可用桂枝湯發汗。桂枝湯外可以解肌,内能和脾胃,一方之中兩法備焉。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温之,宜服四逆輩〔1〕。 二。

    〔1〕四逆輩 四逆湯一類。《醫宗金鑑•訂正仲景全書》注:“指四逆、理中、附子等湯而言也。”“輩”,《太平聖惠方》卷八作“湯”。

    按語

    太陰脾病見“自利益甚”,然必“自利不渴”,這是對太陰病提綱證的補述。與少陰病篇“自利而渴者,屬少陰”有相互鑑别之義。

    傷寒脉浮而緩,手足自温者,繫〔1〕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黄;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2〕,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1〕繫 《千金翼》卷十上有“是爲”。

    〔2〕止 《玉函》卷四下有“所以然者”。

    按語

    邪在陽,有“戰汗”作解之機;邪在陰,有“暴煩下利”却邪之路,二者均爲正氣驅邪外出之佳兆。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1〕實痛者,桂枝〔2〕加大黄湯主之。 三。

    桂枝加芍藥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3〕 芍藥六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生薑三兩,切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湯,今加芍藥〔4〕。

    桂枝加大黄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大黄二兩 芍藥六兩 生薑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大 《千金翼》卷十作“其”。

    〔2〕桂枝 《千金翼》卷十無。

    〔3〕去皮 《千金翼》卷十無。

    〔4〕本云……今加芍藥 此九字《千金翼》卷十無。

    按語

    本條爲表病因誤下傷脾,致使太陰血脉不利之腹滿時痛證,其病在血。治用桂枝加芍藥湯,通經脉,利血氣,消滿止痛。若腹滿大實痛者,乃爲瘀滯之甚,故加大黄以開瘀破結。

    太陰爲病,脉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黄芍藥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下利者,先煎芍藥二沸。

    按語

    太陰病以虚寒證爲主,治當温補。本條以“設當行大黄芍藥者,宜减之”爲訓,揭示出太陰病禁苦寒攻下之法。

    辨少陰病脉證并治第十一合二十三法,方一十九首。

    提要

    本篇論述了少陰病的脉證與治療。少陰病證可分爲少陰陽虚寒化證和在此基礎上的陽虚陰竭證,以及少陰陰虚熱化證三種。

    陽虚寒化證,是以“脉微細,但欲寐”統攝,包括四逆湯證、桃花湯證、真武湯證、附子湯證、白通湯證等。陽虚陰竭證則有白通加猪膽汁湯證。陰虚熱化證,包括心腎不交,水虚於下而火炎于上的黄連阿膠湯證;水熱互結於下的猪苓湯證;少陰陰虚而陽明燥結的之急下證。

    少陰與太陽爲表裏,因而有“太少兩感”之麻黄附子細辛湯證和麻黄附子甘草湯證。少陰之經上循咽喉,故又有少陰咽痛的猪膚湯、甘草湯、桔梗湯、苦酒湯、半夏散等證。縱觀本篇,體現了少陰病證亦有陰陽表裏寒熱虚實辨證之法。

    少陰病,始得之,發熱脉沉者,麻黄細辛附子湯主之。第一。三味,前有少陰病二十證。

    少陰病,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湯微發汗。第二。三味。

    少陰病,二三日以上,心煩不得卧,黄連阿膠湯主之。第三。五味。

    少陰病,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附子湯主之。第四。五味。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脉沉者,附子湯主之。第五。用前第四方。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第六。三味。

    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第七。用前第六方,下有少陰病一證。

    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吴茱萸湯主之。第八。四味。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猪膚湯主之。第九。三味。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與甘草湯。不差,與桔梗湯。第十。甘草湯,一味。桔梗湯,二味。

    少陰病,咽中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第十一。三味。

    少陰病,咽痛,半夏散及湯主之。第十二。三味。

    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第十三。三味。

    少陰病,下利脉微,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脉,乾嘔者,白通加猪膽汁湯主之。第十四。白通湯用前第十三方。加猪膽汁湯,五味。

    少陰病,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真武湯主之。第十五。五味,加减法附。

    少陰病,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手足厥逆,脉微欲絶,惡寒,或利止脉不出,通脉四逆湯主之。第十六。三味,加减法附。

    少陰病,四逆,或欬,或悸,四逆散主之。第十七。四味,加减法附。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欬而嘔,渴煩不得眠,猪苓湯主之。第十八。五味。

    少陰病,二三日,口燥咽乾者,宜大承氣湯。第十九。四味。

    少陰病,自利清水,心下痛,口乾者,宜大承氣湯。第二十。用前第十九方。

    少陰病,六七日,腹滿不大便,宜大承氣湯。第二十一。用前第十九方。

    少陰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湯。第二十二。三味。

    少陰病,食入則吐,心中温温欲吐,手足寒,脉弦遲,當温之,宜四逆湯。第二十三。用前第二十二方,下有少陰病一證。

    少陰之爲病,脉微細,但欲寐也。

    按語

    本條爲少陰病提綱。脉微主陽虚,脉細主陰弱,先言微而後言細,提示少陰病雖具陰陽兩虚之情,但以陽虚爲重。

    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1〕,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2〕,故令色白也。

    〔1〕小便白者 《玉函》卷四作“所以然者”。

    〔2〕水 《千金翼》卷十作“溲”。

    病人脉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

    按語

    據“此屬少陰”推斷,本證當是脉陰陽俱沉緊,與太陽傷寒證之脉陰陽俱浮緊,恰是表裏相對之比。

    少陰病,欬而下利讝語者,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强責〔1〕少陰汗也。

    〔1〕責 《説文•貝部》:“責,求也。”

    按語

    上條論寒盛亡陽,本條論火邪傷陰,兩條相對,突出辨證。

    少陰病,脉細沉數,病爲在裏,不可發汗。

    少陰病,脉微,不可發汗,亡〔1〕陽故也;陽已虚,尺脉弱濇者,復不可下之。

    〔1〕亡 《脉經》卷七、《千金翼》卷十作“無”。

    按語

    以上兩條,論少陰陽虚和陰虚均禁汗下之法。凡用汗下法之時,當據脉證爲要。

    少陰病,脉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脉〔1〕暴微,手足反温,脉緊反去者,爲欲解也,雖煩下利,必自愈。

    〔1〕脉 《玉函》卷四、《千金翼》卷十作“其脉”。

    按語

    “脉暴微”非指微脉,乃緊脉變緩,故下言“脉緊反去”,是寒去邪却,故爲欲解。

    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踡卧,手足温者,可治。

    按語

    少陰病以陽虚寒化證爲主體,其轉歸及可治與否,當以陽復陰消爲要。證見手足温,利自止,乃陽氣來復,故有可治之機。

    少陰病,惡寒而踡,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

    按語

    “時自煩,欲去衣被”,乃陽氣來復的又一徵象。

    少陰中風,脉陽微陰浮者,爲欲愈。

    按語

    “陽微”者,爲風邪减緩;“陰浮”者,爲邪氣外出而不入裏,故其病欲愈。

    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1〕。

    〔1〕至寅上 《玉函》卷四、《千金翼》卷十作“盡寅”。

    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脉不至〔1〕者,至一作足。 灸少陰七壯。

    〔1〕至 《千金翼》卷十作“足”。

    按語

    少陰病見手足不逆冷,反發熱,乃是陽氣猶存之佳兆。少陰虚寒證,存得一分陽氣,便有一分生機,故謂不死。

    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

    按語

    少陰病陰盛格陽證,也可見身熱,但手足必逆冷。此證“一身手足盡熱”,知非假熱,乃少陰病由陰轉陽之證。少陰病由陰轉陽而移熱於太陽膀胱,乃因太陽與少陰爲表裏之故。

    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强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1〕,爲難治。

    〔1〕下厥上竭 陽氣亡於下而厥,陰血脱於上而竭,故謂下厥上竭。

    少陰病,惡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死。

    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

    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踡,脉不至,不煩而躁者死。一作吐利而躁逆者死。

    少陰病,六七日,息高〔1〕者死。

    〔1〕息高 指呼吸表淺,出多入少之喘息。

    少陰病,脉微細沉,但欲卧,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卧寐者死。

    按語

    以上諸條,辨析少陰病死證。其死之因,總不外亡陽、竭陰,或元氣上脱。從而提示醫者,在救治少陰病時,不僅要注重固護陽氣,同時也要保存陰液。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脉沉者,麻黄細辛附子湯〔1〕主之。 方一。

    麻黄二兩,去節 細辛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麻黄細辛附子湯 《玉函》卷四、《註解傷寒論》卷六作“麻黄附子細辛湯”。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1〕證,故微發汗也。方二。

    麻黄二兩,去節 甘草二兩,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兩沸,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無 《玉函》卷四、《註解傷寒論》卷六下有“裏”字。

    按語

    以上兩條,爲太陽少陰兩感證,治以温經發表之法。然同中有異:麻黄細辛附子湯證因爲“始得之”,比麻黄附子甘草湯證之“得之二三日”,其陽虚程度較輕,故前者用細辛辛温發散,後者用炙甘草和中護正。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卧〔1〕,黄連阿膠湯主之。方三。

    黄連四兩 黄芩二兩 芍藥二兩 雞子黄二枚 阿膠三兩。 一云三挺〔2〕。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膠烊盡,小冷,内雞子黄,攪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1〕卧 《千金翼》卷十下有“者”。

    〔2〕阿膠三兩。一云三挺 《千金翼》卷十作“阿膠三挺”。

    按語

    此爲腎水虧於下而心火亢於上的少陰陰虚熱化證。臨牀所見,尚有脉細數,舌紅苔净,或舌尖如草莓狀。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方四。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兩 人參二兩 白术四兩 芍藥三兩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脉沉者〔1〕,附子湯主之。五。用前第四方。

    〔1〕沉者 《玉函》卷四下有“一作微”。

    按語

    太陽傷寒麻黄湯證,寒居於表,其脉見浮;少陰陽虚附子湯證,寒盛於裏,其脉見沉。兩證之間有表裏虚實之異,但同屬寒證則一,故其證情均以疼痛爲主。《素問•痹論》云:“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方六。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 乾薑一兩 粳米一升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1〕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餘勿服。

    〔1〕温服 《千金翼》卷十作“温取”、《金匱要略》卷中無“服”。

    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七。用前第六方。

    按語

    上一條與本條論少陰陽虚不固致下利便膿血證。證屬虚寒,所便膿血必赤暗不澤,味腥而不臭。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可刺。

    按語

    上兩條論陽虚不固之便膿血證,治以温濇之法,用桃花湯。本條爲熱傷陰絡之便膿血證,故以針刺法,瀉其陰中之伏熱。可見少陰下利便膿血亦有寒熱之分。

    少陰病,吐利,手足逆〔1〕冷,煩躁欲死者,吴茱萸湯主之。方八。

    吴茱萸一升 人參二兩 生薑六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1〕逆 《註解傷寒論》卷六作“厥”。

    按語

    前言“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死”,爲陽亡之危候。此證見“煩躁欲死”,乃陰寒之邪内擾於胃,正邪交争所致,故治以吴茱萸湯扶正祛邪,温胃散寒。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1〕,猪膚湯主之。方九。

    猪膚一斤

    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2〕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

    〔1〕煩 《註解傷寒論》卷六下有“者”。

    〔2〕白粉 白米粉。

    按語

    下利傷陰,浮火上炎而致咽痛,故治用猪膚湯,滋陰養液,以清浮火。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1〕,與桔梗湯。十。

    甘草湯方

    甘草二兩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湯方

    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2〕再服。

    〔1〕差 《玉函》卷八、《註解傷寒論》卷六下有“者”。

    〔2〕温分 《玉函》卷八、《千金翼》卷十、《註解傷寒論》卷六作“分温”。

    按語

    本證爲少陰邪熱循經上犯所致之咽痛,輕者用一味生甘草清熱解毒,緩急止痛;重者,經中之邪閉鬱爲甚,則加桔梗以開喉痺。

    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方十一。

    半夏洗,破如棗核〔1〕十四枚 雞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2〕,着雞子殼中

    右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嚥之,不差,更作三劑。

    〔1〕核 《玉函》卷八、《註解傷寒論》卷六下有“大”。

    〔2〕苦酒 米醋。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卷八有做酢法,所列做“苦酒”法數種,皆指醋言。

    按語

    苦酒湯可消腫止痛,清利咽喉。服用時取少少含嚥之法,既是内服,又寓外敷之義,以療咽瘡。

    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方十二。

    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炙

    右三味,等分。各别擣篩已,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兩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嚥之。半夏有毒,不當散服〔1〕。

    〔1〕半夏有毒,不當散服 《玉函》卷八、《註解傷寒論》卷六無。

    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方十三。

    葱白四莖 乾薑一兩 附子一枚,生〔1〕,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1〕生 《玉函》卷八、《註解傷寒論》卷六下有“用”。是。

    少陰病,下利脉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脉,乾嘔煩者,白通加猪膽汁湯主之。服湯脉暴出者死,微續者生。白通加猪膽湯。方十四。白通湯用上方。

    葱白四莖 乾薑一兩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 猪膽汁一合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膽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無膽,亦可用。

    按語

    觀以上兩條,可知白通湯證以下利爲主要見症。少陰陽虚且爲陰寒所抑,故用此方破陰通陽以止利。服藥後其證反劇,乃爲陰寒格拒之象,故於白通湯中加人尿、猪膽汁,“治寒以熱,凉而行之”,既可引陽入陰,又可滋陰和陽以免陰竭之危。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爲有水氣。其人或欬,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1〕武湯主之。方十五。

    茯苓三兩 芍藥三兩 白术二兩 生薑三兩,切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欬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一兩、乾薑一兩;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二兩;若嘔者,去附子,加生薑,足前爲半斤。

    〔1〕真 《千金翼》卷十作“玄”。

    按語

    本條見證雖多,總因陽虚水泛,用真武湯以温陽化氣利水,諸證自解。

    少陰病,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手足厥逆,脉微欲絶,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湯主之。方十六。

    甘草二兩,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莖;腹中痛者,去葱〔1〕,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薑二兩;咽痛者,去芍藥〔2〕,加桔梗一兩;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3〕,加人參二兩。病皆與方相應者,乃服之〔4〕。

    〔1〕去葱 《玉函》卷八無。

    〔2〕去芍藥 《玉函》卷八無。

    〔3〕去桔梗 《玉函》卷八無。

    〔4〕病皆與方相應者,乃服之 《玉函》卷八、《註解傷寒論》卷六無。

    按語

    本證爲少陰病而具戴陽或格陽之勢,陽氣離根而浮散於外,實有亡陽之危。喻嘉言謂“面赤加葱入四逆湯中,以入陰迎陽而復其脉”。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方十七。

    甘草炙 枳實破,水漬,炙乾 柴胡 芍藥

    右四味,各十分,擣篩〔1〕,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欬者,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2〕;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1〕擣篩 《玉函》卷八作“爲散”。

    〔2〕令坼 《玉函》卷八、《千金翼》卷十無。 “坼”(chè 徹),裂開。《説文•土部》:“坼,裂也。”

    按語

    本條論少陰陽氣鬱閉不伸之證治。因乙癸同源,故用四逆散疏暢少陰陽氣,則諸證悉除。此法臨證用於陽鬱所致男子陽萎和婦人陰冷等證,頗具效驗。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欬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猪苓湯主之。方十八。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