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伤寒论校注最新章节!

    漢 張仲景述 晉 王叔和撰次

    宋 林 億校正

    明 趙開美校刻

    沈 琳仝校

    辨陽明病脉證并治第八合四十四法,方一十首,一方附,并見陽明少陽合病法。

    提要

    本篇首先以“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叙述了陽明病邪之來路和陽明病的成因。繼之以“胃家實”三字高度概括了陽明病證的裏、熱、實三大特點。

    陽明裏實證,輕重不一,故其治療有調胃承氣湯、小承氣湯、大承氣湯之異。

    陽明熱證,包括熱鬱于上的梔子豉湯證、熱盛于中的白虎加人參湯證、熱與水結于下的猪苓湯證。

    仲景以假賓定主手法,論陽明虚寒病證於陽明裏熱實證之前,意在對比求辨。同時本篇論述了濕熱發黄的茵陳蒿湯證、梔子蘗皮湯證、麻黄連軺赤小豆湯證,爲陽明邪熱與脾濕相合爲患,不專爲陽明所主,故置於篇末。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第一。三味,前有陽明病二十七證。

    陽明病,脉遲,汗出不惡寒,身重短氣,腹滿潮熱,大便鞕,大承氣湯主之。若腹大滿不通者,與小承氣湯。第二。大承氣四味,小承氣三味。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鞕者,可與大承氣湯。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與小承氣湯。若不轉失氣,不可攻之。後發熱復鞕者,小承氣湯和之。第三。用前第二方,下有二病證。

    傷寒若吐下不解,至十餘日,潮熱,不惡寒,如見鬼狀,微喘直視,大承氣湯主之。第四。用前第二方。

    陽明病,多汗,胃中燥,大便鞕,讝語,小承氣湯主之。第五。用前第二方。

    陽明病,讝語,潮熱,脉滑疾者。小承氣湯主之。第六。用前第二方。

    陽明病,讝語,潮熱,不能食,胃中有燥屎,宜大承氣湯下之。第七。用前第二方,下有陽明病一證。

    汗出讝語,有燥屎在胃中。過經乃可下之,宜大承氣湯。第八。用前第二方,下有傷寒病一證。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讝語遺尿,白虎湯主之。第九。四味。

    二陽併病,太陽證罷,潮熱汗出,大便難,讝語者,宜大承氣湯。第十。用前第二方。

    陽明病,脉浮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惡熱身重。若下之,則胃中空虚,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梔子豉湯主之。第十一。二味。

    若渴欲飲水,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第十二。五味。

    若脉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湯主之。第十三。五味。下有不可與猪苓湯一證。

    脉浮遲,表熱裏寒,下利清穀者,四逆湯主之。第十四。三味。下有二病證。

    陽明病下之,外有熱,手足温,不結胸,心中懊憹,不能食,但頭汗出,梔子豉湯主之。第十五。用前第十一方。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胸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第十六。七味。

    陽明病,脇下滿,不大便而嘔,舌上胎者,與小柴胡湯。第十七。用上方。

    陽明中風,脉弦浮大,短氣腹滿,脇下及心痛,鼻干不得汗,嗜卧,身黄,小便難,潮熱而噦,與小柴胡湯。第十八。用上方。

    脉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黄湯。第十九。四味。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利,津液内竭,雖鞕,不可攻之。須自大便,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猪膽汁。第二十。一味。猪膽方附,二味。

    陽明病,脉遲,汗出多,微惡寒,表未解,宜桂枝湯。第二十一。五味。

    陽明病,脉浮,無汗而喘,發汗則愈,宜麻黄湯。第二十二。用前第十九方。

    陽明病,但頭汗出,小便不利,身必發黄,茵蔯蒿湯主之。第二十三。三味。

    陽明證,喜忘,必有畜〔1〕血,大便黑,宜抵當湯下之。第二十四。四味。

    〔1〕畜 宋本《傷寒論》作“畜”。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第二十五。用前第二方。下有一病證。

    病人煩熱,汗出解,如瘧狀,日晡發熱。脉實者,宜大承氣湯;脉浮虚者,宜桂枝湯。第二十六。大承氣湯用前第二方。桂枝湯用前第二十一方。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本有宿食,宜大承氣湯。第二十七。用前第二方。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宜大承氣湯。第二十八。用前第二方。

    食穀欲嘔,屬陽明也,吴茱萸湯主之。第二十九。四味。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寒,不嘔,心下痞,此以醫下之也。如不下,不惡寒而渴,屬陽明,但以法救之,宜五苓散。第三十。五味。下有二病證。

    趺陽脉浮而濇,小便數,大便鞕,其脾爲約,麻子仁丸主之。第三十一。六味。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熱者,調胃承氣湯主之。第三十二。用前第一方。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第三十三。用前第一方。

    太陽病,若吐下發汗後,微煩,大便鞕,與小承氣湯和之。第三十四。用前第二方。

    得病二三日,脉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鞕,小便利,屎定鞕,宜大承氣湯。第三十五。用前第二方。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裏證,大便難,宜大承氣湯。第三十六。用前第二方。

    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第三十七。用前第二方。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第三十八。用前第二方。

    腹滿不减,减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第三十九。用前第二方。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脉滑而數,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第四十。用前第二方。

    病人無表裏證,發熱七八日,脉數,可下之。假令已下,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當湯。第四十一。用前第二十四方,下有二病證。

    傷寒七八日,身黄如橘色,小便不利,茵蔯蒿湯主之。第四十二。用前第二十三方。

    傷寒身黄發熱,梔子蘗皮湯主之。第四十三。三味。

    傷寒瘀熱在裏,身必黄,麻黄連軺赤小豆湯主之。第四十四。八味。

    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1〕一云絡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2〕,大便難是也。

    〔1〕脾約 《玉函》卷三下有“一作脾結”。

    〔2〕煩實 《玉函》卷三、《千金翼》卷九無。

    按語

    本條論述陽明病的成因:一是邪由太陽傳來;二是病起本經;三是少陽誤汗、誤利小便,致津傷胃燥而成陽明病。

    陽明之爲病,胃家實〔1〕一作寒是也〔2〕。

    〔1〕胃家實 《千金翼》卷九作“胃中寒”。

    〔2〕陽明之爲病……是也 《玉函》卷三冠陽明病篇之首。

    按語

    此爲陽明病提綱。“胃家實”三字,揭示了陽明病之病位、病性。既謂之“實”,則其證治自寓其中。

    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1〕,内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2〕也。

    〔1〕更衣 解大便之婉辭。

    〔2〕陽明 《玉函》卷三、《千金翼》卷九下有“病”字。是。

    按語

    本條旨在强調津傷胃燥是陽明府實形成的關鍵。言外之意,凡熱性病治療過程中,尤當注意固護津液。

    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按語

    言外以明内,察外以候内,“外證”亦是辨陽明裏實證的客觀依據。

    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何也?答曰: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

    按語

    陽明受邪之初,邪在經表,可見爲時甚短而程度輕微的惡寒現象,但迅即變爲不惡寒反惡熱,此與太陽表病之惡寒迥異。

    問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居中,主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爲陽明病也。

    本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1〕,因轉屬陽明也。傷寒〔2〕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3〕者,是轉屬陽明也。

    〔1〕徹 透也。

    〔2〕傷寒 《玉函》卷三、《千金翼》卷九作“病”。

    〔3〕濈濈然 此謂汗出連綿不斷貌。

    傷寒三日,陽明脉大。

    按語

    脉大爲陽,反映陽明邪熱有餘,主熱而不主實,是白虎湯證之脉。

    傷寒脉浮而緩,手足自温者,是爲繫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黄。至七八日大便鞕者,爲陽明病也。

    傷寒轉〔1〕繫陽明者,其人濈然〔2〕微汗出也。

    〔1〕轉 《千金翼》卷九作“傳”。

    〔2〕濈然 《玉函》卷三作“濈濈然”。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脉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

    按語

    風為陽,寒為陰,風寒不同氣,故其發病亦有陰陽之別。在太陽則以有汗與無汗區分;在陽明則以能食與不能食相別。

    陽明病,若〔1〕中寒者〔2〕,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3〕,必大便初鞕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

    〔1〕若 《玉函》卷三、《千金翼》卷九無。

    〔2〕中寒者 《註解傷寒論》卷五無“者”字。

    〔3〕固瘕 《玉函》卷三、《千金翼》卷九、《太平聖惠方》卷八辨傷寒脉候作“堅瘕”。錢潢《傷寒溯源集》注:“大便初硬後溏,因成瘕泄。瘕泄即溏泄也,久而不止,則焉固瘕。”

    陽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1〕,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2〕發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穀氣,與汗共并,脉緊〔3〕則愈。

    〔1〕利 《玉函》卷三、《千金翼》卷九作“數”。

    〔2〕奄(Yǎn掩)然 忽然。

    〔3〕脉緊 《千金翼》卷九作“堅者”。

    按語

    寒濕在表,骨節疼痛,其脉必緊。今正勝邪却,汗出寒解,故云脉緊則愈。

    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1〕。

    〔1〕至戌上 《玉函》卷三、《千金翼》卷九作“盡戌”。

    按語

    陽明之氣旺於申酉戌,故逢时則氣旺,其病欲解。

    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熱必噦。

    按語

    陽明病之不能食,有寒熱虚實之分。實熱者,大承氣湯攻之即愈;虚寒者,自當温補,誤攻,必剋伐胃氣而致噦。

    陽明病,脉遲,食難用飽,飽則微〔1〕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穀癉〔2〕。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脉遲故也。

    〔1〕微 《玉函》卷三、《金匱要略》卷中均作“發”。

    〔2〕穀癉 病名,黄疸病之一種,詳《金匱要略•黄疸病脉證并治》。“癉”通“疸”,《玉函》卷三、《千金翼》卷九、《註解傷寒論》卷五作“疸”。

    陽明病,法〔1〕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虚故也。

    〔1〕法 《玉函》卷三、《千金翼》卷九作“當”。

    按語

    太陽病表證以有汗爲虚,無汗爲實;陽明病裏熱實證,以汗多爲實,無汗爲虚。陽明主肌,今陽明既虚,是以出現“如蟲行皮中狀”。

    陽〔1〕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欬,手足厥者,必苦頭痛〔2〕。若不欬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一云冬陽明。

    〔1〕陽 《千金翼》卷九上有“冬”字。

    〔2〕必苦頭痛 《玉函》卷三、《千金翼》卷九作“其人頭必痛”。

    按語

    本證病機在於陽明胃寒氣逆,逆則嘔、欬、頭痛而手足厥。仲景未出方治,據證論方,似用吴茱萸湯爲允。

    在陽明病三承氣等證之前,用以上七條論述了胃氣虚寒的各種脉證,意在提醒後人,陽明病雖以裏熱實爲主體,但陽明虚寒之情亦不可不明。

    陽〔1〕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欬,其人咽必痛。若不欬者,咽不痛。一云冬陽明。

    〔1〕陽 《千金翼》卷九上有“冬”字。

    按語

    本條言胃熱上蒸,上條論胃寒氣逆之證,大有相互鑑别之意。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黄。

    按語

    本條論陽明濕熱發黄的前驅證候,臨證觀察,黄疸初起多見此證。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發黄。

    陽明病,脉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盗汗出。

    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嚥者,此必衄。

    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差〔1〕,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必大便鞕故也。以亡津液,胃中乾燥,故令大便鞕。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爲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1〕差 《玉函》卷三作“瘥”。

    按語

    本證爲病瘥後陰陽自和之範例。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按語

    嘔多而不可下之理有二:一是説明邪有上越之勢;二是反映病位偏上。故其治療當因勢利導,不可逆其病勢而用攻下之法。

    陽明病,心下鞕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1〕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1〕利遂 《玉函》卷三、《千金翼》卷九作“遂利”。

    按語

    心下痞硬而滿,知病位不在腸,絶無燥屎可言,故不可下。古人所言“心下”,即今之胃脘部,論中言心下硬滿者,有大柴胡湯證、五苓散證、桂枝人參湯證、瀉心湯證、旋覆代赭石湯證,獨不見於承氣湯證,可鑑。

    陽明病,面合色赤〔1〕,不可攻之,必〔2〕發熱。 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1〕面合色赤 成無己注:“合,通也。陽明病面色通赤者,熱在經也。”

    〔2〕必 《玉函》卷三上有“攻之”。

    按語

    陽明病見面合色赤,爲在經之邪郁而不解。據太陽病中篇“面色緣緣正赤者,此陽氣怫郁在表,當解之熏之”之訓,知本證宜汗而不宜下也。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1〕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方一。

    甘草二兩,炙 芒消半升 大黄四兩,清酒洗

    右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消,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頓服之,以調胃氣。

    〔1〕心 《玉函》卷三、《千金翼》卷九作“而”。

    陽明病,脉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裏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1〕,一法與桂枝湯。 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2〕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泄下。大承氣湯。方二。

    大黄四兩,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實五枚,炙 芒消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3〕,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温再服,得下餘勿服。

    小承氣湯方

    大黄四兩 厚朴二兩,炙,去皮 枳實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1〕外未解也 《千金要方》卷九、《外臺秘要》卷一下有“桂枝湯主之”。

    〔2〕不通 《脉經》卷七、《千金翼》卷九作“而不大便”。

    〔3〕物 《玉函》卷八、《千金翼》卷九作“味”。

    按語

    本條大意有四:一言陽明府實兼有表證者,不可攻下,當先表後裏;二是補述大承氣湯證的又一見證————手足濈然汗出。三言應用承氣類的重要辨證依據之一是有潮熱,其熱不潮不可與。四言“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提示了小承氣湯證症狀重在痞滿。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鞕者,可與大承氣湯,不鞕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1〕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但初頭鞕,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2〕者,必大便復鞕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小承氣湯。三。用前第二方。

    〔1〕失 《玉函》卷三作“矢”,下同。

    〔2〕發熱 《玉函》卷三作“發潮熱”。

    按語

    從本條用小承氣湯以測有無燥屎之法,提示醫者用大承氣湯尤當審慎。

    夫實則讝語,虚則鄭聲。鄭聲者,重語也。直視讝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按語

    陽明裏實證可兼正虚之情,直視、喘滿、下利,爲正衰邪實,氣竭陰傷,故主死。

    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讝語。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按語

    汗多亡陽讝語者,有死有生。脉短主死,責之陽亡而陰亦將竭;脉自和主生,是胃氣猶存。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牀〔1〕,惕而〔2〕不安,一云順衣妄撮,怵惕不安。 微喘直視,脉弦者生,濇者死。微者,但發熱讝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四。用前第二方。

    〔1〕摸牀 《玉函》卷三作“撮空”,《脉經》卷七作“妄撮”。

    〔2〕惕而 《玉函》卷三、《脉經》卷七、《千金翼》卷十作“怵惕”。

    按語

    陽明府實證,瀉下務須及時,若當下失下,必致燥熱内伐肝腎真陰,而成危篤之證。“脉弦者生,濇者死”,暗示了在熱病過程中,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之理。

    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則讝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讝語止者,更莫復服。五。用前第二方。

    陽明病,讝語發潮熱,脉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氣〔1〕者,更服一升,若不轉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濇者,裏虚也,爲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六。用前第二方。

    〔1〕轉氣 《註解傷寒論》卷五作“轉失氣”,下同。

    陽明病,讝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1〕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氣湯下之。七。用前第二方。

    〔1〕胃中 《玉函》卷三、《脉經》卷七、《千金翼》卷九無。此二字誤衍。

    陽明病,下血讝語者,此爲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寫〔1〕之,濈然汗出則愈。

    〔1〕寫 《玉函》卷三、《脉經》卷七、《註解傷寒論》卷五作“瀉”。

    按語

    太陽病下篇的熱入血室證,其熱來自太陽;本條熱入血室證,其熱來自陽明。仲景於此論之,意在言陽明邪熱有下迫血室之機。

    汗汗一作卧。出讝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爲風也。須下者,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虚裏實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八。用前第二方,一云大柴胡湯。

    按語

    前論陽明府實證,當下即下,不可延誤,以防燥熱内伐真陰;今論陽明攻下之法,必待府實已成方可用之,不可過早。可見下法之運用,要在適時。

    傷寒四五日,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