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伤寒论校注最新章节!

    漢 張仲景述 晉 王叔和撰次

    宋 林 億校正

    明 趙開美校刻

    沈 琳仝校

    辨脉法第一

    提要

    本篇首先闡述了辨别脉象之大法:脉分陰陽。大、浮、數、動、滑,爲陽脉;沉、濇、弱、弦、微,爲陰脉,以此提出辨脉之綱。繼而列舉了陰結脉、陽結脉、浮脉、沉脉、促脉、結脉、動脉、弦脉、芤脉、革脉等諸多病脉之象及其所主之病:或在表、或在裏、或爲邪實、或爲正虚、或正虚與邪實相兼、或病在氣、或病在血、或病在藏、或病在府。並以寸口脉和趺陽脉相互對比,亦體現“握手必及足”的诊脉方法及其臨證意義。

    問曰:脉有陰陽,何謂也?答曰:凡脉〔1〕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脉沉、濇、弱、弦、微〔2〕,此名陰也。 凡陰病見陽脉者生,陽病見陰脉者死。

    〔1〕凡脉 《太平聖惠方》卷八下有“洪”字。

    〔2〕微 《太平聖惠方》卷八下有“緊”字。

    按語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善診者,察色按脉,先别陰陽。”本條即承《内經》之旨,以陰陽爲辨脉之綱。

    問曰:脉有陽結、陰結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爲實,名曰陽結也,期十七日當劇。 其脉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鞕〔1〕,音硬下同。名曰陰結也,期十四日當劇。

    〔1〕鞕 《玉函》卷二、《敦煌殘卷》并作“堅”。 “鞕”(yìng 硬)同“硬”,堅也。下同。高繼冲進獻本傳自隋,故避隋文帝楊堅名諱,以“鞕”字代之。

    按語

    “陽結”與“陰結”,旣指脉,又指證。就脉而言,浮數皆爲陽脉,浮數相合爲陽結;沉遲皆爲陰脉,沉遲相合爲陰結。就證而言,陽結證與陰結證乃陰陽偏盛之證,陽結者,病在陽明,陰結者,病在太陰,所謂“實則陽明,虚則太陰”也。

    問曰:病有洒淅〔1〕惡寒,而復〔2〕發熱者何? 答曰:陰脉不足,陽往從〔3〕之,陽脉不足,陰往乘〔4〕之。 曰:何謂陽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洒淅惡寒也。曰:何謂陰不足?答曰:尺脉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陽脉浮,一作微陰脉弱者,則血虚,血虚則筋急也。其脉沉者,榮〔5〕氣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榮氣微者,加燒針〔6〕,則血留不行,更〔7〕發熱而躁煩也。

    〔1〕洒淅(xiǎn xī顯吸) 寒慄貌。 《素問•調經論》:“邪客於形,洒淅起於毫毛”,王冰注:“洒淅,寒貌也。”

    〔2〕復 反也。

    〔3〕從 隨。陽在上,陰在下,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以上就下,故曰從。

    〔4〕乘 凌也。陽在上,陰在下,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以下凌上,故曰乘。

    〔5〕榮 《玉函》卷二、《敦煌殘卷》并作“營”。

    〔6〕燒針 即火針,燔針。

    〔7〕更 再,又。

    按語

    上條言陽結、陰結邪實之脉證,本條則以寸尺之脉而論陰陽從乘之虚證。陰陽從乘之義所包甚廣,不可拘泥於句下。

    脉藹藹〔1〕如車蓋者,名曰陽結也。 一云秋脉。

    〔1〕藹藹(ǎi矮) 盛大之貌。 《爾雅•釋訓》第三:“藹藹、濟濟,止也。”郭璞注:“皆賢士盛多之容止。”

    脉累累〔1〕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也〔2〕。 一云夏脉。

    〔1〕累累 强直而連連不斷貌。

    〔2〕陰結也 《玉函》卷二此條下有“脉聶聶如吹榆莢者,名曰散也。”

    脉瞥瞥〔1〕如羹上肥〔2〕者,陽氣微也。

    〔1〕瞥瞥(piē撇) 瞥通潎,虚浮貌。《太平聖惠方》卷八辨傷寒脉候作“潎潎”。

    〔2〕羹上肥 肉汁上漂浮的脂沫。《爾雅•釋器》:“肉謂之羹”。郝懿行《義疏》:“古者名肉汁爲羹”。

    脉縈縈〔1〕如蜘蛛絲者,陽氣〔2〕衰也。 一云陰氣。

    〔1〕縈縈(yíng 營) 纖細貌。

    〔2〕陽氣 《千金要方》卷二十八、《太平聖惠方》卷八辨傷寒脉候皆作“陰氣”。

    脉綿綿〔1〕如瀉漆之絶〔2〕者,亡其血也。

    〔1〕綿綿 連綿柔軟貌。

    〔2〕瀉漆之絶 謂脉來如漆汁下落的狀態,前大而後細,連綿柔軟之狀。 《離騷》:“雖萎絶其何傷兮。”王逸注:“絶,落也。”

    脉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脉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1〕。一作縱。脉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皆病脉。

    〔1〕促 《太平聖惠方》卷八辨傷寒脉候作“縱”。

    陰陽相摶〔1〕,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若數脉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2〕動摇者,名曰動也〔3〕。

    〔1〕摶 趙開美翻刻宋版《傷寒論》今存五部皆作“”,與“搏”形近而訛爲“搏”,今正。

    〔2〕厥厥 動摇不定貌。

    〔3〕名曰動也 《敦煌殘卷》作“名爲動脉”。

    陽脉浮大而濡,陰脉浮大而濡,陰脉與陽脉同等者,名曰緩也。

    脉浮而緊者,名曰弦也。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緊者,如轉索無常〔1〕也。

    〔1〕轉索無常 謂脉來如正在絞動的繩索,緊而有力。《小爾雅•廣器》:“大者謂之索,小者謂之繩。”“常”,恒也。“無常”,謂轉動不定。

    脉弦而大,弦則爲减〔1〕,大則爲芤〔2〕,减則爲寒,芤則爲虚,寒虚相摶〔3〕,此名〔4〕爲革〔5〕,婦人則半産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1〕减 减少。弦爲陰,陰盛則陽虚。

    〔2〕芤 芤脉。《本草綱目》卷二六《菜•葱》:“芤者,草中有孔也,故字從孔,芤脉象之。”

    〔3〕摶 宋版《傷寒論》作“摶”,後世訛爲“搏”,今正。

    〔4〕此名 《玉函》卷二、《敦煌殘卷》并作“脉即”。

    〔5〕革 革脉。弦而芤曰革。如按鼓皮,外堅而内空。《瀕湖脉訣》:“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

    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爲本虚,故當戰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發戰,以脉浮,故當汗出而解也。若脉浮而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

    按語

    傷寒病解有“戰汗”和“汗出”兩種形式。戰汗而解者,爲正氣本虚;直接汗出而解者,則爲正氣不虚。根據臨床觀察,汗後病有解者,亦有不解者。戰而不解者,仍可再戰,汗而不解者亦同。

    問曰:病有不戰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脉大而浮數,故知不戰汗出而解也。

    問曰:病有不戰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發汗、若〔1〕吐、若下、若亡血,以内無〔2〕津液,此陰陽自和,必自愈,故不戰不汗出而解也。

    〔1〕若 或。

    〔2〕無 通“亡”。

    按語

    承上條又論不戰、不汗而病解之理:待正氣恢復,陰陽自和而病解,即太陽病中篇所云“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之義。

    問曰:傷寒三日,脉浮數而微,病人身〔1〕凉和者,何也?答曰:此爲欲解也,解以夜半。脉浮而解者,濈然〔2〕汗出也;脉數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1〕身 《玉函》卷二“身”下有“自”字。

    〔2〕濈 (jí吉)然 方有執《傷寒論條辨》卷七:“和而汗出貌”。

    問曰:脉〔1〕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 答曰: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脉陰陽爲和平,雖劇當愈。

    〔1〕脉 診也。

    按語

    寸、關、尺三部之脉大小、浮沉、遲數同等,反映陰陽已趨平和,故病雖劇而當愈。

    師曰:立夏得洪〔1〕一作浮大脉,是其本位〔2〕,其人病身體苦疼重者,須〔3〕發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須發汗。若汗濈濈〔4〕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脉洪大,是其時脉,故使然也。四時倣此。

    〔1〕洪 《敦煌殘卷》作“浮”。

    〔2〕本位 弦洪毛石之脉分别在春夏秋冬出現,即是本位脉象。因其爲四時所見的應時之脉,故其下亦稱“時脉”。

    〔3〕須 《太平聖惠方》卷八“須”下有“大”。

    〔4〕濈濈 汗出和緩暢快貌。

    按語

    病得“時脉”,謂時旺之候,正氣得助,故其病易解。

    問曰:凡病欲知何時得,何時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陽得陰則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陰得陽則解也。

    按語

    由病何時得而推知病在何時愈,其理在於陰陽相得而自和。然臨床中,影響病愈與否的因素甚多,不可據此條刻舟求劍,當以四診合參爲貴。

    寸口脉浮爲在表,沉爲在裏,數爲在府,遲爲在藏。假令脉遲,此爲在藏也。

    趺陽脉浮而濇,少陰脉如經〔1〕者,其病在脾,法當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氣實血虚也。今趺陽脉浮而濇,故知脾氣不足,胃氣虚也。以少陰脉弦而浮〔2〕一作沉。纔見,此爲調脉,故稱如經也。若反滑而數者,故知當屎〔3〕膿也。 《玉函》作溺。

    〔1〕如經 如常。

    〔2〕浮 《太平聖惠方》卷八、《敦煌殘卷》作“沉”。是。

    〔3〕屎 《玉函》卷二、《敦煌殘卷》、《太平聖惠方》卷八作“溺”。

    按語

    趺陽脉浮而濇,知下利緣于脾;太谿脉滑而數,知便膿血因于腎。此乃仲景握手必及足之诊法,以補“獨取寸口”之不逮。

    寸口脉浮而緊,浮則爲風,緊則爲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1〕,榮衛俱病,骨節煩疼〔2〕,當發其汗也。

    〔1〕榮 《玉函》卷二作“營”。

    〔2〕煩疼 劇疼、甚疼。《周禮•司隸》:“則役其煩辱之事。”鄭玄注:“煩,猶劇也”。

    按語

    本條論風寒傷人之病理變化與脉證特點,後世“三綱”分類之説即源于此。

    趺陽脉遲而緩,胃氣如經也。趺陽脉浮而數,浮則傷胃,數則動〔1〕脾,此非本病,醫特下之所爲也。 榮〔2〕衛内陷,其數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鞕,氣噫而除〔3〕。 何以言之〔4〕? 本以〔5〕數脉動脾,其數先微,故知脾氣不治〔6〕,大便鞕,氣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數改微,邪氣獨留,心中則飢,邪熱不殺穀〔7〕,潮熱發渴,數脉當遲緩,脉因前後度數如法,病者則飢,數脉不時〔8〕,則生惡瘡也。

    〔1〕動 猶傷也。 “傷”與”動”對舉,是“動”猶“傷”也。

    〔2〕榮 《玉函》卷二作“營”。

    〔3〕氣噫(ài噯)而除 氣機因噫氣而暢通。

    〔4〕何以言之 《玉函》卷二下有“脾脉本緩”四字。

    〔5〕本以 《玉函》卷二作“今”。

    〔6〕治 旺也。《素問•逆調論》:“少水不能滅盛火,而陽獨治。”王冰注:“治者,王也。”“王”通“旺”。

    〔7〕殺穀 消穀,消化飲食。《爾雅•釋詁上》:“殺,克也。”引申作消化。

    〔8〕數脉不時 數脉始終不退。

    按語

    本條當着眼于“趺陽脉遲而緩,胃氣如經”之義,知趺陽脉之常,便可藉以衡其變也。

    師曰:病人脉微而濇者,此爲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後乃發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著複〔1〕衣;冬月盛寒,欲裸〔2〕其身。 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3〕,使〔4〕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虚冷,以陽氣内微,不能勝冷,故欲著複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裏,胃中煩熱,以陰氣内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又陰脉遲濇,故知亡血也。

    〔1〕複 《太平聖惠方》卷八作“厚”。

    〔2〕裸 原作“祼”。據《註解傷寒論》卷一改。露也。

    〔3〕此醫發其汗 《敦煌殘卷》作“醫數發汗”。

    〔4〕使 《註解傷寒論》卷一作“令”。

    按語

    本條論大汗傷陽,大下傷陰之脉證。文中“夏月盛熱,欲著複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之説,應當活看。

    脉浮而大,心下反鞕,有熱,屬藏者,攻之,不令發汗;屬府者,不令溲數,溲數則大便鞕。汗多則熱愈,汗少則便難,脉遲尚未可攻。

    按語

    文中的“府者”、“藏者”,即表證、裏證之代言。表證當汗,發汗宜透,透則邪解而熱去;裏證當下,下之當慎。古人云:汗不厭早,下不厭遲,其斯之謂也。

    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形體不仁,乍静乍亂〔1〕,此爲命絶也。又未知何藏先受其災,若汗出髮潤,喘不休者,此爲肺先絶也。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熏,直視摇頭者,此爲心絶也。唇吻反青,四肢漐習〔2〕者,此爲肝絶也。 環口黧黑,柔汗〔3〕發黄者,此爲脾絶也。溲便遺失,狂言、目反直視者,此爲腎絶也。又未知何藏陰陽前絶,若陽氣前絶,陰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陰氣前絶,陽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温,心下熱也。

    〔1〕乍静乍亂 忽而安静,忽而煩躁。

    〔2〕四肢漐習 四肢振顫摇動不休貌。

    〔3〕柔汗 冷汗。

    按語

    五藏命絶之脉證,乃是決死生預後之方法,當結合臨床進一步研究。

    寸口脈浮大,而醫反下之,此爲大逆〔1〕,浮則無血〔2〕,大則爲寒,寒氣相摶,則爲腸鳴。醫乃不知,而反飲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音噎,下同。

    〔1〕大逆 大錯。“逆”,錯也,謂誤治。《廣雅疏證》卷五下:“逆,錯也。”王念孫疏:“卷三云,逆,亂也。亂亦錯也。”

    〔2〕浮則無血 方有執《傷寒論條辨》卷七:“浮爲氣,故曰無血。”“無血”猶言血分無病。

    趺陽脉浮,浮則爲虚,浮虚相摶,故令氣,言胃氣虚竭也。脉滑則爲噦〔1〕,此爲醫咎,責虚取實,守空迫血〔2〕,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1〕噦(yuē) 呃逆。

    〔2〕責虚取實,守空迫血 求病爲虚,反以治實證之法治之;對空虚之證,反更劫迫陰血。此泛言誤治。

    諸脉浮數,當發熱而洒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畜積有膿也。

    脉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惕〔1〕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熱者,差遲〔2〕。 遲爲無陽〔3〕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1〕惕 趙開美本《傷寒論》、日本安政翻刻宋本《傷寒論》、《仲景全書•注解傷寒論》均作“愓”(dàng),動也。作“愓”義長。《註解傷寒論》卷一作“愓”。是。

    〔2〕差(chāi)遲 病愈的時間延遲。 “差”通“瘥”。 《方言》卷三:“南楚病愈者謂之差。”

    〔3〕無陽 猶言正氣虚。

    寸口脉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於上焦,濁邪中於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潔也;濁邪中下,名曰渾也。陰中於邪,必内慄〔1〕也。表氣微虚,裏氣不守,故使邪中於陰也。陽中於邪,必發熱頭痛,項强頸攣,腰痛脛酸,所爲陽中霧露之氣。故曰清邪中上,濁邪中下。陰氣爲慄,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氣微虚,裏氣微急,三焦相溷〔2〕,内外不通。上焦怫音佛下同。鬱,藏氣相熏,口爛食齗〔3〕也。中焦不治,胃氣上衝,脾氣不轉,胃中爲濁,榮衛不通,血凝不流。若衛氣前通者,小便赤黄,與熱相摶,因熱作使,遊於經絡,出入藏府,熱氣所過,則爲癰膿。若陰氣前通者,陽氣厥〔4〕微,陰無所使,客氣内入,嚏而出之,聲嗢〔5〕乙骨切。 咽塞。 寒厥相追〔6〕,爲熱所擁,血凝自下,狀如豚肝。陰陽俱厥〔7〕,脾氣孤弱,五液注下。 下焦不盍〔8〕,一作闔。 清便下重〔9〕,令便數難,齊築湫痛〔10〕,命將難全。

    〔1〕内慄 内心感到寒慄。成無己《傷寒明理論》:“慄者,心戰是也。”

    〔2〕溷(hǔn混) 混亂也。 《説文•水部》:“亂也。 一曰水濁。”

    〔3〕食齗(shí yín 蝕齦) 牙齦糜爛。 “食”通“蝕”。 “齗”同“齦”。

    〔4〕厥 乃。《史記•太史公自序》:“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5〕聲嗢(wā襪) 出聲不利。亦作“”。 《説文•口部》“嗢”字下段玉裁注:“,咽中息不利也。與音義同。”

    〔6〕相追 《註解傷寒論》卷一作“相逐”。

    〔7〕厥 盡也,竭也。

    〔8〕盍 《玉函》卷二、《註解傷寒論》卷一并作“闔”。

    〔9〕清便下重 大便有後重感。“清”即“圊”用如動詞。“清便”即解大便。本論“清血”“清膿血”之“清”,義皆同此。

    〔10〕齊築湫痛 《註解傷寒論》卷一“齊”作“臍”。寒氣壅聚而致臍腹疼痛如擣。“築”,擣也,此謂疼痛如杵擣之狀。“湫”(qiū秋),《左傳•昭公元年》:“勿使有所壅閉湫底。”杜預注:“湫,集也。”此指寒氣壅聚。

    按語

    本條論清邪中上,濁邪中下之脉證,以及三焦之邪相混而使表裏不通之病變。重點指出中焦不治與邪氣内陷之病機,從而説明脾胃之氣對疾病傳變和預後的重要意義。

    脉陰陽俱緊者,口中氣出,唇口乾燥,踡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來〔1〕,其人微發熱,手足温者,此爲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發熱者,此爲難治。設使惡寒者,必欲嘔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1〕以來 《註解傷寒論》作“已”。

    按語

    脉陰陽俱緊,伴見足冷涕出,爲表裏俱寒,陽氣衰微之徵。如見陽氣復的“手足温”爲欲解,若“反大熱者”,乃真寒假熱也,故難治。

    脉陰陽俱緊,至於吐利,其脉獨不解;緊去入〔1〕安,此爲欲解。若脉遲,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爲晚發,水停故也,爲未解;食自可者,爲欲解。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煩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擾者,必欲解也。若脉和,其人大煩,目重臉〔2〕内際黄者,此欲解也。

    〔1〕入 《玉函》卷二、《敦煌殘卷》皆作“人”。

    〔2〕臉 《傷寒論條辨》卷七作“瞼”。是。

    脉浮而數,浮爲風,數爲虚,風爲熱,虚爲寒,風虚相摶,則洒淅惡寒也。

    脉浮而滑,浮爲陽,滑爲實,陽實相摶〔1〕,其脉數疾...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