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千金翼方校释最新章节!

    色脉

    诊气色法第一

    夫为医者虽善于脉候,而不知察于气色者,终为未尽要妙也。故曰:上医察色,次医听声,下医候脉〔1〕。是知人有盛衰,其色先见于面部。所以善为医者,必须明于五色,乃可决生死,定狐疑,故立候气之法,冠其篇首焉。

    〔1〕候脉 原作“脉候”,据文义乙正。按“候”,诊察。《北齐书•方伎传•马嗣明》:“嗣明为之诊,候脉。”又,《备急千金要方》卷一•诊候作“诊脉”,义同。

    肝受病色青,心受病色赤,脾受病色黄,肺受病色白,肾受病色黑。皆先视于本色。

    春,面色青,目色赤,新病可疗,至夏愈;夏,面色赤,目色黄,新病可疗,至季夏愈;季夏,面色黄,目色白,新病可疗,至秋愈;秋,面色白,目色黑,新病可疗,至冬愈;冬,面色黑,目色青,新病可疗,至春愈。

    论曰:此四时王相本色见,故疗之必愈。夫五脏应五行,若有病,则因其时色见于面目,亦犹灼龟〔2〕于里,吉凶之兆形于表也。

    〔2〕灼龟 烧灼龟甲。古人烧灼龟甲,视其上裂纹,附会人事,以占吉凶。《国语•鲁语下》:“如龟焉,灼其中,必文于外。”

    扁鹊云:病人本色青,欲如青玉之泽,有光润者佳,面色不欲如青蓝之色。若面白目青,是谓乱常,以饮酒过多当风,邪风入肺,络于胆,胆气妄泄,故令目青,虽云天救,不可复生矣。病人本色赤,欲如鸡冠之泽,有光润者佳,面色不欲赤如赭土。若面赤目白,忧恚思虑,心气内索〔1〕,面色反好,急求棺椁〔2〕,不过十日死。病人本色黄,欲如牛黄之泽,有光润者佳,面色不欲黄如灶中黄土。若面青目黄者,五日死。病人著床,心痛气短,脾竭内伤,百日复愈,欲起彷徨〔3〕,因坐于地,其立倚床〔4〕,能治此者,是谓神良。病人本色白,欲如璧玉之泽,有光润者佳,面色不欲白如垩〔5〕。若面白目黑,无复生理也,此为〔6〕酣饮过度,荣华已去,血脉已尽,虽遇岐伯,无如之何。病人本色黑,欲如重漆之泽,有光润者佳,面色不欲黑如炭。若面黑目白,八日死,肾气内伤也。

    〔1〕心气内索 谓心之精气在内离散。按“索”,离散。《玉篇•索部》:“索,散也。”

    〔2〕棺椁 即棺木。按“椁”,外棺。《周礼•地官•闾师》:“不树者无椁。”郑玄注:“椁,周棺也。”

    〔3〕欲起彷徨 谓卧起不宁,辗转难安。“彷徨”,徘徊貌。《文选•曹丕•杂诗》:“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此谓展转不宁。

    〔4〕其立倚床 “立”原作“亡”,据《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八•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改。

    〔5〕垩 白色的土。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一引《苍颉篇》:“垩,白土也。”

    〔6〕为 原作“谓”,今改。按“谓”,通“为”。因为。《经传释词》卷二引王念孙曰:“谓,犹为也……《盐铁论•忧边篇》曰:有一人不得其所,则谓之不乐。谓之,为之也。”

    病人色青如翠羽者生,青如草滋〔7〕者死;赤如鸡冠者生,赤如衃血〔8〕者死;黄如蟹腹者生,黄如枳实者死;白如豕膏者生,白如枯骨者死;黑如乌羽者生,黑如炱煤〔9〕者死。

    〔7〕草滋 《素问•五脏生成》“滋”作“兹”。按“滋”,通“兹”,草席。《说文通训定声•颐部》:“滋,假借为兹,实为兹之误字。”《尔雅•释器》:“蓐谓之兹。”郭璞注:“《公羊传》曰:属负兹。兹者,蓐席也。”

    〔8〕衃(pēi 胚)血 赤黑色的淤血。《说文解字•血部》:“肧,凝血也。”《素问•五脏生成》:“赤如肧血者死。”王冰注:“衃血,谓败恶凝聚之血,色赤黑也。”

    〔9〕炱(tái 台)煤 烟气凝积而成的黑灰。《集韵•咍韵》:“炱,《说文》:灰,炱煤也。或书作。”

    凡相五色,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皆不死。病人目无精光及齿黑者,不治。病人面失精光如土色,不饮食者,四日死。病人及健人面色忽如马肝,望之如青,近之如黑,必卒死。

    论曰:夫五色者,五脏之华也。故天晴明时,睹万物,辨白黑,审长短,若五色不分,长短乖错,此为错乱,故人亦然。

    黄帝问伯高曰:察色知病何如。伯高曰:白色〔1〕起于两眉间薄泽者,病在皮肤;唇色青黄赤白黑〔2〕者,病在肉;荣气耎然〔3〕者,病在血脉〔4〕;目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尘垢者,病在骨。问曰:病状如是,取之奈何。伯高曰:皮有部〔5〕,肉有柱〔6〕,气血有输〔7〕,筋有结,骨有属〔8〕。经曰:皮部在于四肢。肉柱在于臂胻 〔9〕诸阳分肉之间及少阴分肉之间。气血之输〔10〕在于诸经络脉,气血留居则盛而起。筋部无阴阳左右,唯疾之所在。骨之属骨空〔1〕之间,所以受津液而益脑髓。若取之者,必须候病间甚者也。间者浅之少之,甚者深之多之,随变而调之,故曰上工。经言知一脏为下工,知二脏为中工,参而知之为上工。上工十全九,中工十全六,下工十全三,此之谓也。

    〔1〕白色 《灵枢经•卫气失常》作“色”一字。

    〔2〕青黄赤白黑 “白”字原脱,据《灵枢经•卫气失常》补。

    〔3〕荣气耎(ruǎn 软)然 “耎”原作“需”,今改。按“需”,同“耎”,柔弱。《集韵•韵》:“需,柔也。通作耎。”《周礼•考工记》:“欲其柔滑,而腛脂之,则需。”孙诒让正义:“需当作耎。”《广雅•释诂一》:“耎,弱也。”又,《灵枢经•卫气失常》“需然”作“濡然”,义同。

    〔4〕血脉 《灵枢经•卫气失常》作“血气”。

    〔5〕皮有部 谓十二经脉各有浮现于皮肤的络脉,因十二经脉于体表各有分部,故称。《素问•皮部论》:“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张景岳注:“皮之部,浮络现于皮,故曰皮之部。”

    〔6〕肉有柱 谓全身肌肉有丰隆如柱者。《灵枢经•卫气失常》:“然皮有部,肉有柱,血气有输,骨有属。”张景岳注:“柱者,之属也。”张隐菴注:“臂胫之肉为主,犹屋宇之有四柱也。”

    〔7〕气血有输 “输”原作“轮”,据《灵枢经•卫气失常》改。“气血有输”,谓气血有输布运行的经脉。按“输”,输布。《素问•经脉别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高士宗注:“输,输布。”此谓输布气血之经脉。

    〔8〕骨有属 谓骨骼有相交关联之处。按“属”,连续,因指关节。《灵枢经•卫气失常》:“血气有输,骨有属。”丹波元简注:“属者,趺属之属,两骨相交之处,十二关节皆是。”

    〔9〕胻(héng 横) 胫骨上部。《说文解字•肉部》:“胻,胫耑也。”段玉裁注:“耑,犹头也。胫近膝者曰胻。”又,《灵枢经•卫气失常》作“胫”。

    〔10〕输 原作“轮”,据《灵枢经•卫气失常》改。

    〔1〕骨空 骨间空隙。按“空”,间隙。《史记•陈杞世家》:“惠公立,探续哀公卒时年而为元,空籍五岁矣。”

    雷公问曰:人有不病而卒死者,何以知之。黄帝曰:大气〔2〕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矣。

    〔2〕大气 亢盛的邪气。《灵枢经•五色》:“大气入于脏府者,不病而卒死矣。”张景岳注:“大气,大邪之气也。”

    雷公问曰:病少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黄帝曰:赤色出于两颧上,大如拇指者,病虽少愈,必卒死矣;黑色出于颜貌〔3〕,大如拇指者,必卒死。颜貌者,面之首也。颜当两目下也,貌当两目上眉下也。

    〔3〕黑色出于颜貌 《灵枢经•五色》“颜貌”作“庭”一字。

    扁鹊曰:察病气色,有赤白青黑四气,不问大小,在人年上者病也,惟黄气得愈。年上在鼻上两目间。如下黑气细如绳,在四墓发及两颧骨上者死,或冬三月,远期至壬癸日,逢年衰者不可理〔4〕,病者死。四墓当两眉坐直上至发际,左为父墓,右为母墓,从口吻下极颐名为下墓,于此四墓上观四时气。

    〔4〕不可理 即不可治。按“理”,系唐人为避唐高宗李治名讳而改。

    春见青气,节尽死〔5〕;夏见赤气,节尽死;夏秋见白气,节尽死;春见白气,至秋死;夏见白气暴死,黑气至冬死;秋见赤气,节尽死,冬至于甲子日死;冬见赤气暴死,见黄气至长夏死。

    〔5〕节尽死 谓所当之时节既尽即死。按“节”,时节。《史记•太史公自序》:“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

    论曰:凡病黄色入鼻,从口入井灶,百日死。井在鼻孔上曲中是,灶在口吻两旁上一寸是,若入者丙丁日死。

    凡人死色易验,但看年上有黑色横度者,此人不出百日死。若天中从发际两墓皆发黑色,此人三年死。天中当鼻直上至发际是也。若颧骨上发黑色应之者,二百日死。目下有黑色横度年上者,不出三十日死。黑色入口应天中者,不出一年死。

    若天中发死色,年上命门上并黄色者,未好半恶也。以天中为主,五年内死,天中发黑色,法三年内死,所以然者,有二处得主,故五年死。

    凡天中发黑色,两颧上发赤色应之者,不出六十日兵死。若年上发赤色应之者,不出三十日死。若命门上发赤色应之者,不出百日市死,妇人产死兵死。同气从命门入耳年上,死。

    赤色从眉冲下入目,五日死,或丙丁日死。黑色在左右眉上,一日死,或壬癸日死。若白色亦死,或庚辛日,或二三日死。赤色入口,三日死,远期丙丁日死。黑色从天中及年上入目,三日死,或壬癸日死,或二三日死,或百日半年死。青色如针在目下,春死,或甲乙日死。黄色入目匝四边,戊己日死。黑色准上行或入目,期壬癸日死,远期二十日死,若入耳鼻三日死。准上者当鼻上也,行谓在寿上年上下降接相次。

    黄色横两颧入鼻,一年死。黑色如拇指在眉上,不出一年暴死,一云三年。赤色如马,黑色如乌,见面死。在口旁左右也,右名马,左名乌。黑色从眉绕目,死。赤色在口两旁,死。黑色如深漆绕口,或白色,皆死。

    黄帝问扁鹊曰:人久有病,何以别生死,愿闻其要。对曰:按明堂察色,有十部之气,知在何部,察四时五行王相,观其胜负之变色。入门户为凶,不入为吉。白色见冲眉上者〔1〕肺有病,入阙庭者夏死;黄色见鼻上者脾有病,入口者春夏死;青色见人中者肝有病,入目者秋死;黑色见颧上者肾有病,入耳者六月死;赤色见颐者心有病,入口者冬死。所谓门户者,阙〔2〕庭〔3〕,肺门户;目,肝门户;耳,肾门户;口,心脾门户。若有色气入者皆死。黄帝曰:善。

    〔1〕白色见(xiàn 现)冲眉上者 谓白色显露于冲眉之上。按“见”,显露。《广韵•霰韵》:“见,露也。”

    〔2〕阙 额部两眉之间的部位,又名阙中。《灵枢经•五色》:“阙者,眉间也。”

    〔3〕庭 额部中央,又名天庭。《灵枢经•五色》:“庭,颜也。”

    问曰:病而辄死,甚可伤也,宁可拯乎。对曰:脏实则腑虚,腑实则脏虚,以明堂视面色,以针补泻调之,百病即愈。鼻孔呼吸,气有出入,出为阳,入为阴,阳为腑,阴为脏,阳为卫,阴为荣。故曰:人一日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周于其身,漏下百刻〔1〕,荣卫之气行度亦周身也。

    〔1〕漏下百刻 “百”原作“二”,据本卷•诊脉大意改。按“漏”,漏壶,古代计时器。今存漏壶为铜制,分播水壶、受水壶两部分,受水壶内有立箭,箭上划分一百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度,以表示时间。《说文解字•水部》:“漏,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刻。”

    夫面青者虚,虚者实之。补虚泻实,神归其室〔2〕;补实泻虚,神舍其墟〔3〕,众邪并进,大命〔4〕不居。黄帝曰:善。

    〔2〕神归其室 谓精气归藏于五脏之中。按“神”,正气,亦即人体五脏所藏的精气。《灵枢经•小针解》:“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

    〔3〕神舍其墟 谓精气逸散于五脏之外。按“墟”,场所。《庄子•天运》:“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墟。”此谓精气所归藏之处。

    〔4〕大命 寿命,天年。《史记•春申君列传》:“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阳文君必立为后,太子不得奉宗庙矣。”

    五实未见。六虚者,皮虚则热,脉虚则惊,肉虚则重,骨虚则痛,肠虚则泄溏,髓虚则惰〔5〕。

    〔5〕惰 原作“墯”,今改。按“墯”,通“惰”。懈惰。《韩非子•显学》:“与人相若也,无饥馑疾疚祸罪之殃独以贫穷者,非侈则墯也。”陈奇猷集释:“惰,墯同。”

    仲景曰:鼻头色青者,腹中冷若〔6〕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白者无血,色黄者胸上有寒,色赤者为风,色青者为痛,色鲜明者有留饮。又,仲景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言声喑喑然〔1〕不彻者,心膈间病;言声啾啾〔2〕,细而长者,头中病一作痛。

    〔6〕若 犹“而”。《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窃自比于葵藿,若降天地之施,垂三光之明者,实在陛下。”又,《金匮要略》卷上•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作“苦”。

    〔1〕喑喑然 谓语声抑郁不彻。按“喑”,哽咽,哭不出声。《方言》卷一:“平原谓啼极无声谓之唴哴 ,楚谓之噭咷,齐宋之间谓之喑。”

    〔2〕啾啾 谓语音细小,如小儿之声。按“啾”,小儿声。《说文解字•口部》:“啾,小儿声也。”

    诊脉大意第二

    问曰: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皆有动脉,而独取寸口者何也。扁鹊曰:昼夜漏水下百刻,凡一刻一百三十五息,十刻一千三百五十息,百刻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下一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二十五度,合五十度为一周,而复会于手太阴。手太阴者,寸口也。寸口者,五脏六腑气血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脉有尺寸者,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寸口位八分,关上位三分,尺中位八分,合三部一寸九分。寸口关上为阳,阳脉常浮而速;尺中为阴,阴脉常沉而迟。初持脉如三菽之重〔3〕,与皮毛相得者,肺脉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脉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脉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脉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脉也。

    〔3〕如三菽之重 犹若三粒豆的重量。喻切脉时所用指力。按“菽”,豆类总称。《说文通训定声•孚部》:“尗,古谓之尗,汉谓之豆,今字作菽。菽者,众豆之总名。”

    凡诊脉,当视其人大小长短及性气缓急,称其形性〔4〕则吉,与本性相乖〔5〕则凶。何则,人大而脉细,人细而脉大,人乐而脉实,人苦而脉虚,性急而脉缓,性缓而脉躁,人壮而脉细,人羸而脉大,此皆为逆。逆则难治,反此为顺,则为易治。

    〔4〕称其形性 谓脉搏与其人的形体气性相适宜。按“称”,适宜。《汉书•刑法志》:“一物失称,乱之端也。”颜师古注:“称,宜也。”

    〔5〕与本性相乖 谓脉搏与其人的形体气性相违逆。按“乖”,违背。《玉篇•北部》:“乖,戾也,背也。”

    凡妇人脉常欲濡弱于丈夫也。小儿四五岁者,脉自疾驶〔1〕,呼吸八至也。

    〔1〕疾驶 迅疾,急数。按“驶”,迅疾。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一引《苍颉篇》:“驶,疾也。”

    凡春脉细弦而长,夏脉洪浮而长,来疾而去迟,秋脉微浮而散,冬脉沉滑而实,季夏脉洪而迟。

    凡心肺二脉大率俱浮,何以别之。浮而大者心也,浮而短者肺也。凡肝肾二脉俱沉,何以别之。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迟缓而长者脾也。

    夫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气于胃,其清者为荣,浊者为卫,荣行脉内,卫行脉外,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故曰:胃为水谷腑,主禀四方,皆以胃气为本也。

    凡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死不治。

    夫平和之脉,不缓不急,不涩不滑,不存不亡,不长不短,不低不昂,不纵不横,此为平也,无病。尺欲小大,关欲小实,老人脉欲微,阳羸于阴者,平也。

    夫按之不足,举之有余,名曰浮。浮,阳也。

    按之去来促急,名曰数。数,阳也。

    按之如琴瑟弦〔2〕,三关通病,梗梗无有屈挠〔3〕,名曰弦。弦,阳也。《玉函经》为阴。

    〔2〕弦 原作”,今改。按“”,同“弦”。《集韵•先韵》:“,八音之丝也。通作弦。”

    〔3〕梗梗无有屈挠 谓脉形挺直而不曲屈。按“梗梗”,直貌。《尔雅•释诂》:“梗,直也。”“挠”,通“桡”。弯曲。《说文通训定声•小部》:“挠,假借为桡。”《国语•晋语二》:“抑挠志以从君,为废人以自利也。”韦昭注:“挠,屈也。”

    按之如动珠子,名曰滑。滑,阳也。

    按之实强,其脉有似沉伏,名曰牢。牢,阳也。

    按之浮大在指下而满,名曰洪。洪,阳也。

    按之洪大,牢强隐指〔1〕,名曰实。实,阳也。

    〔1〕隐指 谓脉搏动于指下而有力。按“隐”,通“殷”,震动。《说文通训定声•屯部》:“隐,假借为殷。”《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车骑雷起,隐天动地。”《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隐”作“殷”。李善注引郭璞曰:“殷,犹震也。”

    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摇,名曰动。动,阳也。

    上件八条皆阳脉也。

    按之有余,举之不足,名曰沉。沉,阴也。

    按之无,举之来,两旁实而中央空,名曰芤。芤,阴也。

    按之迟小,名曰细。细,阴也。

    按之短实而数,有似切绳〔2〕状,名曰紧。紧,阴也。

    〔2〕切绳 牵紧绷急的绳索。按“切”,急。《素问•调经论》:“必切而出,大气乃屈。”王冰注:“切,谓急也。”

    按之依依,名曰缓。缓,阴也。

    按之大而迟,名曰虚。虚,阴也。

    按之短小不至,动摇若有若无,或复浮薄而细急,轻手乃得,重手不得,名曰微。微,阴也。

    按之乃得,举之无有,濡而细,名曰弱。弱,阴也。

    按之尽牢,举之无有,不前不却,但出不入,如鱼之接食动中,名曰迟。迟,阴也。

    按之无有,举之有余,或如帛衣在水中,轻手与肌肉相得而软,名曰濡。濡,阴也。

    按之促数浮短,如刮竹皮,轻手乃得,重手不离其处,或多入而少出,名曰涩。涩,阴也。

    按之来数,时一止,名曰促。促,阴也。

    脉来动而中止,按之小数,中能还者,举指则动,名曰结。结,阴也,不死。

    脉动而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代,阴也,代者死。

    上件一十四条皆阴脉也。

    脉有相薄者,寸口微而尺中弦,此为相薄也,或但寸口微而弦,亦为相薄也。

    沉与伏相类,濡与弱相类,弦与紧相类,浮与芤相类,牢与实相类,微与涩相类,迟与缓相类,滑与数相类。

    凡脉出为阳,入为阴,来往之间为脾,大阴也。凡脉浮滑长皆为阳,沉涩短皆为阴也。脉有一阴一阳者,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一阳一阴者,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

    脉有伏匿者,谓阴阳更相乘伏也。若脉居阴部,反阳脉见,为阳乘阴也,虽阳脉,时沉涩而短者,此为阳中伏阴也;脉居阳部,反阴脉见,为阴乘阳也,虽阴脉,时浮滑而长者,此为阴中伏阳也。故重阴者癫,重阳者狂。

    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谓之太过,减者谓之不及,遂上鱼〔1〕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谓之太过,减者谓之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是真脏〔2〕之见也,得此诸脉,人不病自死。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皆死不治。欲决死生,当以月节期〔3〕之。

    〔1〕鱼 鱼际部位。《灵枢经•经脉》:“肺手太阴之脉……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张景岳注:“鱼,手腕之前,大指本节之间,其肥肉隆起形如鱼者,统谓之鱼。”

    〔2〕真脏 真脏脉。为脉无胃气而真脏之气独见的脉象,如弦而无胃等。《素问•玉机真脏论》:“见真脏曰死。”高士宗注:“真脏者,无胃气也。”

    〔3〕期 预期,预料。《荀子•天论》:“所志于天者,已其见象之可以期者矣。”

    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以知之。水行乘火〔4〕,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1〕,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2〕,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3〕,木行乘火,名曰顺也。

    〔4〕水行乘火 谓病脉当属火行而复见水行之脉,为相克。此下“金行乘木”义同。

    〔1〕火行乘水 谓病脉当属水行而复见火行之脉,为反克。此下“木行乘金”义同。

    〔2〕水行乘金 谓病脉当属金行而复见水行之脉,为我生。此下“火行乘木”义同。

    〔3〕金行乘水 谓病脉当属水行而复见金行之脉,为生我。此下“木行乘火”义同。

    夫欲知人病将愈,当诊其三部之脉,大小迟疾浮沉正等〔4〕,虽有寒热不解,然阴阳已平,知当愈也。夫病者发热,身体疼痛,此为表有病,其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当愈;病卒腹中急痛,此为里有病,其脉当沉细,今脉反浮大,故知当愈。然此二脉其人不即愈者,必当死,以其病与脉相反也。

    〔4〕正等 谓病势与脉形正相齐等,为脉证相合之象。按“等”,齐,同。《广雅•释诂一》:“等,齐也。”

    夫脉者,血之腑〔5〕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6〕则气高,下盛〔7〕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短而急者病在上,长而缓者病在下,弦而沉者病在内,浮而洪者病在外,脉实者病在内,脉虚者病在外,滑而微浮病在肺,下坚上虚病在脾胃,长而弦者病在肝,脉小血少病在心,大而紧者病在肾。

    〔5〕血之腑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八•分别病形状、《素问•脉要精微论》“腑”并作“府”。

    〔6〕上盛 谓寸脉盛实。按“上”,指寸口脉的寸部。《素问•通评虚实论》:“脉气上虚尺虚,是谓重虚。”王冰注:“言尺寸俱虚。”

    〔7〕...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