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千金翼方校释最新章节!

    小儿

    养小儿第一合八十九条 方二十首 灸法二首 论一首

    凡儿在胎,一月胚,二月胎,三月有血脉,四月形体成,五月能动,六月诸骨具,七月毛发生,八月脏腑具,九月谷入胃,十月百神备,则生矣。生后六十日瞳子成,能咳笑〔1〕应和人;百五十日任脉成,能自反覆;百八十日髋骨成,能独坐;二百一十日掌骨成,能扶伏,三百日膑骨成,能立;三百六十日膝膑成,能行也。若不能依期者,必有不平〔2〕之处。

    〔1〕咳(hái 孩)笑 婴儿笑。《说文解字•口部》:“咳,小儿笑也。”

    〔2〕不平 谓不平和,不正常。按“平”,平舒,平和。《玉篇•干部》:“平,舒也。”

    儿初生落地,口中有血即当去之,不去者,儿若吞之成痞病〔3〕,死。治儿生落地不作声法;取暖水一盆灌浴之,须臾即作声。小儿始生即当举之,举之迟晚则令中寒,腹中雷鸣。先浴之,然后乃断脐,断脐当令长至足趺,短则中寒,令腹中不调,当下痢。若先断脐后浴之,则令脐中水,中水则发腹痛。若脐中水及中冷,则腹绞痛夭纠〔4〕啼呼,面目青黑,此是中水之过,当炙粉絮以熨之,不时治护,脐至肿者当随轻重,重者便灸之,乃可至八九十壮,轻者脐不大肿,但出汁,时时啼呼者,但捣当归末粉敷之,炙粉絮,日日熨之,至百日乃愈,以啼呼止为候。若儿尿清者,冷也,与脐中水同。

    〔3〕痞病 病名,即痞气,为五积之一,属脾。因脾虚气郁,痞塞不通,留滞积结而致,症见胃脘部有肿块突起,状如覆盘,消瘦乏力等。详参《难经•五十六难》。

    〔4〕夭纠 屈曲拘急貌。亦即“夭矫”。按“夭”,弯曲。《说文解字•夭部》:“夭,屈也。”“纠”原作“”,今改。按“”,同“纠”。拘急。《集韵•黝韵》:“纠,《说文》:绳三合也。或作。”《玉篇•丩部》:“纠,戾也,急也。”

    凡初生断儿脐,当令长六寸,脐长则伤肌,脐短则伤脏,不以时断脐,若脐汁不尽者,即自生寒,令儿风脐〔1〕也。

    〔1〕风脐 病名,即脐风。因断脐处理不善,使风冷秽毒之邪侵入脐中而致,症见唇青口撮,牙关紧闭,苦笑面容,甚或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

    裹脐法 棰〔2〕治帛令柔软,方四寸,新绵厚半寸,与帛等合之,调其缓急〔3〕,急则令儿吐〔4〕。儿生二十日乃解视脐,若十许日儿怒啼似衣中有刺者,此或脐燥还刺其腹,当解之易衣,更裹脐,时当闭户下帐,燃〔5〕火左右,令帐中温暖,换衣亦然,仍以温粉粉之,此谓冬之时寒也。若脐不愈,烧绛帛末作灰粉之。若过一月脐有汁不愈,烧虾蟆灰,治末粉脐中,日三四度。若脐未愈,乳儿太饱,令儿风脐也。

    〔2〕棰 原作“椎”,今改。按“椎”,与“棰”同。《战国策•齐策六》:“君王后引椎椎破之。”

    〔3〕调其缓急 谓调节所裹绵帛的松紧度。

    〔4〕吐(xiàn 现) 吐乳。按“”,吐乳。《广韵•铣韵》:“,小儿欧乳也。”

    〔5〕燃 原作“然”,今改。按“然”,与“燃”同。《说文解字•火部》:“然,烧也。”徐铉注:“然,今俗别作燃。”

    儿新生不可令衣过厚热,令儿伤皮肤肌肉,血脉发杂疮及黄。凡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则令筋骨缓弱,宜时见风日,若不见风日,则令肌肤脆软,便易中伤,皆当以故絮衣之,勿用新绵也。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将儿于日中嬉戏,数令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牢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若常藏在帏帐中,重衣温暖,譬犹阴地之草,不见风日,软脆不堪当风寒也。

    儿生十日始得哺如枣核大,二十日倍之,五十日如弹丸大,百日如枣大。若乳汁少,不从此法,当用意少少增之。若三十日乃哺者,令儿无疾。儿若早哺之及多者,令儿头面身体喜生疮,瘥而复发,亦令儿尪弱〔1〕难养〔2〕。小儿生满三十日乃当哺之,若早哺之,儿不胜谷气,令儿病则多肉耗。三十日后虽哺勿多,若不嗜食,勿强与,强与不消,复成疾病。哺乳不进者,腹中皆有痰澼也,当以四物紫丸微下之,节哺乳数日,便自愈也。小儿寒热亦皆当尔,要当下之,然后乃瘥。

    〔1〕尪(wāng 汪)弱 瘦小虚弱。《艺文类聚•五一•南朝宋谢灵运谢封康乐侯表》:“岂臣尪弱,所当忝承。”

    〔2〕难养 “养”原作“食”,据《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上•初生出腹改。

    凡乳母乳儿,当先以手极捼,散其热,勿令乳汁奔出。令儿咽辄夺其乳,令得息,息已复乳之,如是十反五反,视儿饥饱节度,知一日之中几乳而足以为常。又常捉去宿乳。儿若卧,乳母当臂枕之,令乳与儿头平乃乳之,如此令儿不噎。母欲寐则夺其乳,恐填口鼻,又不知饥饱也。

    儿生有胎寒〔3〕则当腹痛,痛者偃啼〔4〕,时时吐,或腹中如鸡子黄者,按之如水声便没〔5〕,没已复出,此无所苦尔,宜早服当归丸黄芪散即愈。当归丸方见《千金方》中,黄芪散方本缺。

    〔3〕胎寒 病证名。因小儿胎中受寒,冷气伤于肠胃而致,症见小儿初生百日内乳食难消,腹胀腹痛,啼哭不止,颜面青白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胎寒候。

    〔4〕偃啼 病证名,即躽啼。因小儿在胎中时其母伤于风冷,儿生之后邪犹不去,与正气相搏而致,症见腹痛啼哭,腰曲背张,气息急迫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躽啼候。

    〔5〕没 隐没不见。刘长卿《初至洞庭怀灞陵别业》:“长天不可望,鸟与浮云没。”

    凡乳儿不欲大饱,饱则令吐。凡候儿吐者,是乳太饱也,当以空乳乳之即消。夏若不去热乳,令儿呕逆;冬若不去寒乳,令儿咳痢;母新房以乳儿,令儿羸瘦,交胫不能行;母患热以乳儿,令儿变黄,不能食;母怒以乳儿,令儿喜惊〔1〕,发气疝〔2〕,又令儿上气癫狂;母新吐下以乳儿,令儿虚羸。母醉以乳儿,令儿身热腹满。凡小儿不能哺乳,当服紫丸下之。

    〔1〕惊 病证名。因小儿气血未充,经脉未盛,神气怯弱,故患病时每易发惊,症见身热面赤,睡眠不安,惊惕上窜等。隋唐时期此证常与痫证混称,以不发搐者为惊,发搐者为痫。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惊候及卷四十五•痫候。

    〔2〕气疝 病名。因饮食寒温不适,气机阻塞,寒气凝聚而致,症见腹部胀痛,时轻时重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疝候。

    凡浴小儿,汤极须令冷热调和,冷热失所令儿惊,亦致五脏疾。凡儿冬不可久浴,浴久则伤寒;夏不可久浴,浴久则伤热。凡儿又不当数浴,背冷则令发痫〔3〕,若不浴又令儿毛落。

    〔3〕痫 病证名。因小儿形神未定,或突遭惊恐,或外感风邪,或饮食积滞而致,症见意识模糊,目睛上视,颈项反折,背脊强直,手指妄动,四肢抽搐等。按其病因病机分为惊痫、风痫、食痫三种。痫之病名,出自《素问•大奇论》,《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之论有很大发展,但与现代痫病含义不同。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痫候、《备急千金要方》卷五•惊痫第三。

    小儿生辄死,治之法:当候视儿口中悬痈前上腭上有赤胞者,以指擿〔4〕取决令溃,以少绵拭去,勿令血入咽,入咽杀儿,急急慎之。

    〔4〕擿(tī 梯) 摘出。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四:“擿,剔也。”

    凡儿生三十二日一变,六十四日再变,变且蒸;九十六日三变,百二十八日四变,变且蒸;百六十日五变,百九十二日六变,变且蒸;二百二十四日七变,二百五十六日八变,变且蒸;二百八十八日九变,三百二十日十变,变且蒸。积三百二十日小蒸毕后,六十四日大蒸,蒸后六十四日复大蒸,蒸后百二十八日复大蒸,积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蒸毕。

    凡变者上气,蒸者体热。凡蒸平者五日而衰,远者十日而衰。先变蒸〔1〕五日,后五日为十日之中,热乃除尔。

    〔1〕变蒸 婴幼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按一定时间规律出现的生理变化。自出生三十二日开始,至五百六十七日结束,凡十变、五小蒸、三大蒸。变蒸之时有身热,脉乱,汗出等症。一般不属病态,无需治疗,重者可酌予治疗。此说始于西晋王叔和,隋唐医家日相传演,其说益繁。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变蒸候、《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序例第一。

    儿生三十二日一变,二十九日先期而热,便治之如法。至三十六七日蒸乃毕尔,恐不解了,故重说之。审计变蒸之日,当其时有热微惊,不得灸刺也,得服药。及变且蒸之时,不欲惊动,勿令旁多人。儿变蒸时,或早或晚,不如法者多。儿变蒸时壮热,不欲食,食辄吐,若有寒加之,即寒热交争,腹腰夭纠,啼不止,熨之当愈也。

    凡小儿身热脉乱汗出者,蒸之候也。儿变蒸时,目白者重,赤黑者微,变蒸毕,目精明矣。儿上唇头小白疱起如死鱼目珠子者,蒸候也。初变蒸时有热者,服黑散发汗,热不止服紫丸,热瘥便止,勿复与丸,自当有余热,变蒸尽乃除尔。儿身壮热而耳冷,髋亦冷者,即是蒸候,慎勿治之。儿身热,髋耳亦热者,病也,乃须治之。

    紫丸

    治小儿变蒸发热不解,并挟伤寒温壮〔2〕,汗后热不歇,及腹中有痰澼,哺乳不进,乳则吐,食痫〔3〕先寒热〔4〕方。

    〔2〕温壮 病证名。因胃失和调,气机壅塞,蕴积体热而致,症见大便黄而恶臭,或白而酸臭,发热,嗜睡,饮食减少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温壮候。

    〔3〕食痫 病证名。因乳食不节,脾胃受病,乳食结滞而生热,上扰神明而致,症见嗳吐酸馊,大便酸臭,发则壮热多惊,四肢抽搐等。详参《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五。

    〔4〕先寒热 《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序例作“先寒后热”四字。

    代赭石 赤石脂各一两 巴豆三十枚,去皮心,熬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熬

    上四味末之,巴豆杏仁别捣为膏,和更捣二千杵,当自相得,若硬入少蜜同捣,密器中收之三十日。儿服如麻子一丸,与少乳汁令下,食顷后与少乳,勿令多,至日中当小下热除,若未全除,明旦更与一丸。百日儿服如小豆一丸,以此准量增减,夏月多热,喜令发疹,二三十日辄一服佳。此丸无所不治,虽下不虚人。

    黑散

    治小儿变蒸中挟时行温病,或非变蒸时而得时行〔1〕方。

    〔1〕时行 病名,即时气。指疫疠病。详参《肘后备急方》卷二。

    麻黄去节 杏仁去皮尖,熬,各半两 大黄一分

    上三味捣为散,一月儿服小豆大一枚,以乳汁和服,抱令得汗,汗出温粉粉之,勿使见风。百日儿服如枣核,大小量之。

    相儿命长短法

    儿生枕骨不成者,能言而死。

    膝骨不成者,能踞〔2〕而死。

    〔2〕踞 原作“倨”,今改。按“倨”,通“踞”。坐。《庄子•天运》成玄英疏:“倨,踞也。”《正字通•足部》:“踞,据物坐曰踞。”

    掌骨不成者,能扶伏〔3〕而死。

    〔3〕扶伏 《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上•初生出腹作“匍匐”。按“扶伏”,即“匍匐”。爬行。《说文假借义证》:“《礼记•檀弓》引《诗》:扶服救之。今《邶风》作匍匐救之。又《左氏昭廿一年传》:扶伏而击之。皆当为匍匐之假借。二字音并同。”

    踵骨〔4〕不成者,能行而死。

    〔4〕踵骨 跟骨。按“踵”,足跟。《字汇•足部》:“踵,足跟。”

    膑骨不成者,能立而死。

    生身不收者死。

    鱼口者死。

    股间无生肉者死。

    颐下破者死。

    阴不起者死。

    囊下白者死,赤者死。

    相法甚博,略述十数条而已。

    儿初生额上有旋毛者,早贵,妨父母。

    儿初生阴大而与身色同者,成人。

    儿初生叫声连延相属者寿,声绝而复扬急者不寿。

    儿初生汗血者,多厄不寿。

    儿初生目视不正,数动者,大非佳人。

    儿初生自开目者,不成人。

    儿初生通身软弱,如无骨者,不成人。

    儿初生发稀少者,强不听人。

    儿初生脐小者,不寿。

    儿初生早坐早行早语早齿生,皆恶性,非佳人。

    儿初生头四破者,不成人。

    儿初生头毛不周匝者,不成人。

    啼声散,不成人。

    啼声深,不成人。

    汗不流,不成人。

    小便凝如脂膏,不成人。

    常摇手足者,不成人。

    无此状候者,皆成人也。

    儿初生脐中无血者好。

    卵下缝通达而黑者寿,鲜白长大者寿。

    论曰:儿三岁以上十岁以下,观其性气高下,即可知其夭寿大略,儿小时识悟通敏过人者多夭,则项讬〔1〕颜回〔2〕之流是也。小儿骨法,成就威仪,回转迟舒〔3〕,稍费人精神雕琢〔4〕者寿,其预知人意,回旋敏速者亦夭,则杨修〔1〕孔融〔2〕之流是也。由此观之,夭寿大略可知也,亦犹〔3〕梅花早发,不睹岁寒,甘菊晚荣,终于年事,是知晚成者,寿之兆也。

    〔1〕项讬 又作项橐,春秋时鲁人。据传曾与孔子问难,旧称生七岁而为孔子师,十岁而卒,时人号为小儿神。

    〔2〕颜回 春秋时鲁人(公元前521——前490年),字子渊,孔子弟子。好学,以德行著称,年三十一病死。

    〔3〕迟舒 迟缓,谓不甚敏捷。按“舒”,迟缓。《尔雅•释言》:“舒,缓也。”

    〔4〕雕琢 治玉成器,因谓修治,矫正。《淮南子•精神训》:“直雕琢其性,矫拂其情,以与世交。”

    〔1〕杨修 东汉末年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公元175——219年),字德祖,文学家。好学能文,才思敏捷,后被曹操所杀,时年四十一。“修”原作“脩”,今改。按“脩”,通“修”。《字汇补•肉部》:“脩,与修通。”

    〔2〕孔融 东汉末年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公元153——208年),字文举。工文学,为“建安七子”之一。为人恃才负气,后因触怒曹操被杀,时年五十五。

    〔3〕犹 原作“由”,今改。按“由”,通“犹”。刘淇《助字辨略》卷二:“由,与犹通。”

    凡小儿之痫有三种,有风痫〔4〕,有惊痫〔5〕,有食痫。然风痫惊痫时时有尔,十人之中未有一二是食痫者,凡是先寒后热发痫者,皆是食痫也。惊痫当按图灸之,风痫当与豚心汤下之,食痫当下乃愈,紫丸佳。

    〔4〕风痫 病证名。因小儿乳养失调,气血不和,复被风邪乘之而致,症见手指妄动,四肢抽搐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风痫候。

    〔5〕惊痫 病证名。因小儿心肝热盛,复被惊邪所触,神气溃乱而致,症见发时吐舌急叫,面色乍红乍白,怵惕不安,如人将捕之状。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惊痫候。

    凡小儿所以得风者,缘衣暖汗出,风因而入也。风痫者,初得之时,先屈指如数乃发作,此风痫也;惊痫者,起于惊怖,先啼乃发作,此惊痫也。惊痫微者急持之〔6〕,勿复更惊之,或自止也。其先不哺乳,吐而变热,后发痫,此食痫也,早下之则瘥,四味紫丸逐澼饮最良,去病速而不虚人,赤丸瘥快〔7〕,病重者当用之。小儿衣甚寒薄,则腹中乳食不消,其大便皆醋臭,此欲为癖〔1〕之渐也,便将紫丸以微消之,服法先从少起,常令大便稀,勿使大下也,稀后便渐减之,屎不醋臭乃止药。惊痫但灸及摩生膏,不可下也,惊痫心气不定,下之内虚,益令甚尔,惊痫甚者特为难治,故养小儿常当慎惊,勿令闻大声,抱持之间当安徐,勿令怖也,又天雷时须塞其耳,但作余小声以乱之也。

    〔6〕急持之 谓急须护持之。按“持”,握。《说文解字•手部》:“持,握也。”《战国策•赵策四》:“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此谓护持。

    〔7〕快 原作”,今改。按”,同“快”。《说文解字•马部》徐铉注:“今俗与快同用。”

    〔1〕癖 病证名。因饮食不节,寒痰凝聚,气血瘀阻,气血痰食与寒邪相搏而致,症见痞块生于两胁,时痛时止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癖病诸候及卷四十七•癥瘕癖结候。

    凡小儿微惊者,以长血脉,但不欲大惊,大惊乃灸惊脉。

    小儿有热,不欲哺乳,卧不安,又数惊,此痫之初也,服紫丸便愈,不瘥更服之。儿立夏后有病,治之慎勿妄灸,不欲吐下,但以除热汤浴之,除热散粉之,除热赤膏摩之,又脐中以膏涂之,令儿在凉处,勿禁水浆,常以新水饮之。儿眠时小惊者,一月辄一以紫丸下之,减其盛气,令儿不病痫也。小儿气盛有病,但下之必无所损,若不时下,则将成病,固难治矣。凡下四味紫丸最善,虽下不损人,足以去疾尔。若四味紫丸不时下者,当以赤丸下之,赤丸不下,当更倍之。若已下而余热不尽,当按方作龙胆汤,稍稍服之,并摩赤膏。

    凡小儿冬月下无所畏,夏月下难瘥,然有病者不可不下,下后腹中当小胀满,故当节哺乳数日,不可妄下。又乳哺小儿,常令多少有常剂,儿渐大,当稍稍增之,若减少者,此腹中已有小不调也,便微服药停哺,但与乳,甚者十许日,微者五六日止哺,自当如常。若不肯哺而欲乳者,此是有癖,为疾重,要当下之,无不瘥者,不下则致寒热,或反吐而发痫,或更致下痢,此皆病重不早下之所为也,为难治,但先治其轻时,儿不耗损而病速愈。

    凡小儿屎黄而臭者,此腹中有伏热,宜微将服龙胆汤。若白而醋者,此挟寒不消也,当服紫丸,微者少与药令内消,甚者小增令小下。皆须节乳哺数日,令胃气平和,若不节乳哺则病易复,复下之则伤其胃气,令腹胀满,再三下之尚可,过此伤矣。

    凡小儿有癖,其脉大,必发痫,此为食痫,下之便愈。当候掌中与三指脉,不可令起而不时下,致于发痫则难治也,若早下之,此脉终不起也,脉在掌中尚可早治,若至指则病增也。

    凡小儿腹中有疾生则身寒热,寒热则血脉动,血脉动则心不定,心不定则易惊,惊则痫发速也。

    龙胆汤

    治小儿出腹血脉盛实,寒热温壮,四肢惊掣,发热,大吐者,若已能进哺,中食实不消,壮热及变蒸不解,中客人鬼气并诸惊痫,方悉主之,十岁以下小儿皆服之,小儿龙胆汤第一,此是新出腹婴儿方〔1〕,若日月长大者,以次依此为例,若必知客忤〔2〕及鬾气〔3〕者,可加人参当归,各如龙胆多少也。一百日儿加半分,二百日加一分,一岁儿加半两,余药皆准尔。

    〔1〕此是新出腹婴儿方 “新”字原脱,据《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上•惊痫补。

    〔2〕客忤 病证名。因小儿神气未定,忽为异声异物或生人冲逆而致,症见惊哭不休,甚或面色变异,吐泻腹痛,瘈疭,状似惊痫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六•中客忤候。按“忤”,违逆。《广韵•暮韵》:“忤,逆也。”

    〔3〕鬾气 “鬾”原作“魅”,据《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上•惊痫改。按“鬾气”,病证名。旧以为鬼神作祟而致,症见寒热往来,面黄形瘦,发焦腹胀等。按“鬾”,小儿鬼。《说文解字•鬼部》:“鬾,小儿鬼。”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被鬾候。

    龙胆 钓藤 柴胡去苗 黄芩〔4〕 桔梗 芍药 茯神 甘草炙,各一分 蜣螂二枚,炙 大黄一两

    〔4〕黄芩 原作“黄苓”,据《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上•惊痫改。

    上一十味咀,以水二升煮取五合,为一剂也,取之如后节度,药有虚实,虚药宜足数合水也。儿生一日至七日,分一合为三服,儿生八日至十五日,分一合半为三服,儿生十六日至二十日,分二合为三服,儿生二十日至三十日,分三合为三服,儿生三十日至四十日,尽以五合为三服,十岁亦准此,皆溏下即止,勿复服也。

    治少小心腹热,除热丹参赤膏方

    丹参 雷丸 芒消 戎盐 大黄各三两

    上五味切,以苦酒半升浸四种一宿;以成炼猪脂一斤煎,三上三下,去滓纳芒消,膏成,以摩心下。冬夏可用一方,但丹参雷丸。

    治少小新生,肌肤幼弱,喜为风邪所中,身体壮热,或中大风〔1〕,手足惊掣,五物甘草生摩膏方

    〔1〕大风 即风邪。《素问•骨空论》:“大风颈项痛,刺风府……”张隐菴注:“此言风邪入于经也,当治其风府也。”

    甘草炙 防风各一两 白术二十铢 雷丸二两半 桔梗二十铢

    上五味切,以不中水猪肪一斤微火煎为膏,去滓,取弹丸大一枚,炙手以摩儿百过,寒者更热,热者更寒。小儿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避风寒。

    矾石丸

    主小儿胎寒,偃啼惊痫,胪胀满,不嗜食,大便青黄,并治大人虚冷内冷,或有实不可吐下方

    马齿矾石一斤,烧半日

    上一味末之,枣膏和丸。大人服如梧子二枚,日三服,小儿减之,以意增损,以腹中温暖为度,有实亦去,神良。

    小儿客忤慎忌法:凡小儿衣裳帛绵中不得令有头发,履中亦然。凡白衣青带,青衣白带者,皆令儿中忤。诸远行来马汗未解,行人未澡洗及未易衣而见儿者,皆中客忤。见马及马上物马气,皆忌之。

    小儿中客之为病,吐下青黄汁,腹中痛及反倒偃侧〔2〕似痫状,但目不上插,少睡,面色变五色,脉弦急,若失时不治,小久则难治,治之法 以水和豉捣令熟,丸如鸡子大,以转摩儿囟上及手足心各五遍,又摩心腹脐,上下行转摩之,食顷破视,其中有细毛,弃丸道中,病愈矣。

    〔2〕反倒偃侧 谓身体颠倒仰侧,不能安卧。按“偃”,仰。《集韵•铣韵》:“偃,仰也。”

    若吐不止 灸手心主间使大都隐白三阴交,各三炷。

    又 可用粉丸如豉法,并用唾之,唾之咒如下,咒曰:摩家公,摩家母,摩家儿若客忤,从我始,扁鹊虽良,不如善唾良。唾讫,弃丸于道中。

    又方 取一刀横著灶上,解儿衣发其心腹讫〔1〕,取刀持向儿咒之,唾辄以刀拟〔2〕向心腹曰:啡啡。曰:煌煌日,出东方,背阴向阳,葛公葛母,不知何公子,来不视,去不顾,过与生人忤,梁上尘,天之神,户下二鬼所经,大刀环犀对灶君。二七唾,客愈。儿惊,唾啡啡如此二七,啡啡每唾以刀拟之,咒当三遍乃毕,用豉丸一,如上法五六遍讫,取此丸破看,其中有毛,弃丸于道中,即愈矣。

    〔1〕发其心腹讫 “发”原作“拨”,据《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上•客忤改。按“发”,显露。《左传•昭公元年》:“天有六气……发为五色。”杜预注:“发,见也。”“发其心腹”,谓显露病儿胸腹。

    〔2〕拟 指向,比划。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六:“拟,向也。”《汉书•苏建传附苏武》:“(卫律)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治小儿卒客忤法 取铜镜鼻烧令赤,著少许酒中,大儿饮之,小儿不能饮者含哺之,愈。

    又方 取马屎三升烧令烟绝,以酒三升煮三沸,去滓浴儿,即愈。

    千金汤

    主小儿暴惊啼绝死,或有人从外来,邪气所逐,令儿得病,众医不治方。

    蜀漆一分,一云蜀椒 左顾牡蛎一分,熬

    上二味咀,以醋浆水一升煮取五合,一服一合,良。

    治小儿新生客忤中恶〔3〕,发痫发热,乳哺不消,中风反折,口吐舌,并注忤〔4〕面青,目上插,腹满,癫痫〔5〕羸瘦,疰及三岁不行,双丸方

    〔3〕中恶 病名。因精气衰弱,触犯不正之气而致,症见卒然心腹刺痛,闷乱欲死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六•中恶候。

    〔4〕注忤 病证名。因触犯鬼邪之毒气而致,症见卒然心腹疼痛,甚则突然闷绝,虽经治疗余毒未尽,留注身体,随血气而行,发则四肢肌肉游走动,或五内刺痛,时作时休,变动无常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四•注忤候。按“注”,同“疰”。病名,指传染病。《释名•释疾病》:“注病,一人死,一人复得,气相灌注也。”毕沅疏证:“注,《太平御览》引作疰。”

    〔5〕癫痫 病证名,即痫病。《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痫候:“痫者,小儿病也。十岁以上为癫,十岁以下为痫。”

    上麝香二两 牛黄二两 黄连二两,宣州者 丹砂一两 特生礜石一两,烧 附子一两,炮,去皮 雄黄一两 巴豆六十枚,去皮心,熬 桂心一两 乌贼鱼骨一两 赤头蜈蚣一两,熬

    上一十一味各异捣筛,别研巴豆如膏,乃纳诸药,炼蜜和,捣三千杵,密塞之勿泄气。生十日二十日至一月,日服如黍米大二丸,四十日至百日服如麻子大二丸,一岁以上以意增加。有儿虽小而病重者,增大其丸,不必依此丸。小儿病客忤率多耐药,服药当汗出,若汗不出者不瘥也。一日一夜四五服,以汗出为瘥。凡候儿中人〔1〕者,为人乳子未了而有子者,亦使儿客忤。口中衔血即月客也,若有此者当寻服〔2〕此药,即儿可全也。口聚唾,腹起热者,当灸脐中,不过二七壮,并勤服此药。若喜失子者,产讫,儿堕落地声未绝,便即以手指刮舌上,当得所衔血如韭叶者,便以药二丸如粟米大服之,作七日乃止,无不痊也。若无赤头蜈蚣,赤足者亦得,三枚,皆断取前两节,其后分不可用也。

    〔1〕中人 即客忤。

    〔2〕寻服 谓随即服用。按“寻”,随即。《助字辨略》卷二:“寻,旋也,随也。凡相因而及曰寻,犹今云随即如何也。”

    小儿杂治第二方五十七首 论一首

    竹叶汤

    主五六岁儿温壮,腹中急满,气息不利,或有微肿,亦主极羸,不下饮食,坚痞,手足逆冷方。

    竹叶切,一升 小麦半升 甘草炙 黄芩 栝楼根 泽泻 知母 人参 茯苓 白术 大黄各一两 生姜一两半,切 麦门冬二两,去心 桂心二铢 半夏二两,洗 当归三两,分

    上一十六味咀,以水七升煮麦竹叶,取四升,去滓,纳诸药煮取一升六合,分四服。

    治小儿连壮热,实滞不去,寒热往来,微惊方

    大黄 黄芩各一两 栝楼根三分 甘草炙 牡蛎熬 人参各半两 桂心二两 龙骨 凝水石 白石脂各半两 滑石二两,碎 消石半两

    上一十二味咀,加紫石英半两,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服三合,一日令尽。

    治小儿寒热咳逆,膈中有澼,乳若吐,不欲食方

    干地黄四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 五味子半升 大黄一两 消石一两 蜜半升

    上六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消石蜜更煮令沸,服二合,日三,胸中当有宿乳一升许出。儿大者服五合。

    射干汤

    主小儿咳逆,喘息如水鸡声方。

    射干二两 麻黄二两,去节 紫菀一两 甘草一两,炙 桂心五寸 半夏五枚,洗去滑 生姜一两,切 大枣四枚,擘

    上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纳蜜半斤,更煮一沸,饮三合,日三服。

    又方 半夏四两,洗 桂心二两 生姜二两,切 紫菀二两 细辛二两 阿胶二两 甘草二两,炙

    蜜一合 款冬花二合

    上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半夏,取六升,去滓,纳诸药更煮取一升五合,五岁儿饮一升,二岁儿服六合,量大小加减之。

    治小儿咳逆短气,胸中吸吸,呵出涕唾,咳出臭脓,亦治大人 烧淡竹沥,煮二十沸,小儿一服一合,日五服,大人服一升〔1〕,亦日五服,不妨食息乳哺。

    〔1〕一升 “升”字原脱,据《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下•咳嗽补。

    杏仁丸

    主小儿大人咳逆上气方。

    杏仁三升,去尖皮两仁,熬令黄

    上一味熟捣如膏,蜜一升为三分,以一分纳杏仁,捣令强,更纳一分捣之如膏,又纳一分捣熟止,先食已,含之咽汁,多少自在量之。

    治小儿火灼疮〔1〕,一身皆有,如麻子小豆,戴脓,乍痛乍痒热方

    〔1〕火灼疮 病证名,即王烂疮。因脏腑积热,蕴郁肌肤,外受湿气而致,症见皮肤初如麻粒,迅速蔓延,甚则疮面赤肿湿烂,如汤火所伤。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王烂疮候及卷五十•王灼恶疮候。

    甘草生用 芍药 白敛 黄芩各三分 黄连 黄檗各半两

    上六味捣筛,以白蜜和涂上,日再,亦可作汤浴之。《千金》有苦参。

    治小儿火疮〔2〕方 熟煮大豆浓汁温浴之,亦令无瘢。

    〔2〕火疮 即烧烫伤。

    又方 以蜜涂之,日十遍。

    苦参汤

    主小儿头面热疮〔3〕方。

    〔3〕热疮 病证名。因肺胃积热,外感风热而致,症见上唇口角鼻孔周围皮肤出现密集成簇的小水泡,形如粟米,或如小豆,疮液始清渐浊,瘙痒灼痛等。详参《肘后备急方》卷五。

    苦参八两 大黄三两 蛇床子一升 芍药三两 黄芩二两 黄檗五两 黄连三两 菝葜一斤

    上八味切,以水三斗煮取一斗半,洗之,日三度,大良。《千金》云:治上下遍身生疮。

    又方 大黄 黄芩 黄檗 泽兰 矾石 石南各一两 戎盐二两

    蛇床子三合

    上八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以絮纳汤中,洗拭之,日三度。

    又方 熬豉令黄,末之,以敷疮上,不过三度愈。

    治二百日小儿头面疮起,身体大热方

    黄芩三分 升麻一两 柴胡一两,去苗 石膏一两,碎 甘草二分半,炙 大黄三两 当归半两

    上七味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为四服,日三夜一,多煮洗疮佳。

    治小儿身体头面悉生疮方 取榆白皮灼令燥,下筛醋和,涂绵覆上,虫出自瘥。

    治小儿手足身体肿方 以小便温暖渍之,良。

    又方 并治瘾疹〔1〕。

    〔1〕瘾疹 病证名。因内蕴湿热,复感风寒,郁于皮腠而致,症见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甚则成块成片,瘙痒无比,时隐时现等。详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

    巴豆五十枚,去心皮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以绵纳汤中,拭病上,随手灭,神良。

    治小儿风疮瘾疹方

    蒴藋〔2〕一两 防风一两 羊桃根一两 石南一两 茵芋一两 茺蔚〔3〕一两 矾石一两 蒺藜一两

    〔2〕蒴藋 为忍冬科植物蒴藋的全草或根。性味甘酸温,能祛风除湿,活血散瘀,主治风湿疼痛,水肿,风疹瘙痒,跌打损伤等。

    〔3〕茺蔚 即益母草。

    上八味切,以醋浆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纳矾石煎令小沸,温浴之。《千金》有秦椒苦参蛇床枳实升麻,为十三味。

    治小儿丹〔4〕,数十种皆主之,搨汤方

    〔4〕丹 病证名。因风热恶毒蕴于皮肤而致,症见皮肤红如涂丹,热如火灼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丹候及卷四十九•丹候。

    大黄一两 甘草一两,炙 当归一两 芎一两 白芷一两 独活一两 黄芩一两 芍药一两 升麻一两 沉香一两 青木香一两 芒消三两 木兰皮一两

    上一十三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去滓,纳芒消令烊,以绵揾汤中,适寒温搨之,干则易,取瘥止。

    治小儿丹发方 生慎火草〔5〕捣绞取汁,以拭丹上,日十遍,夜三四。

    〔5〕慎火草 即景天,为景天科植物景天的全草。性味苦酸寒,能清热,解毒,止血,主治丹毒游风,肿毒风疹,外伤出血等。

    治小儿丹肿方

    枣根 升麻 白敛 黄檗 黄连 大黄 栀子 甘草生用,各二两 生地黄汁一升

    上九味切,以水一斗四升煮取七升,去滓,纳地黄汁煎三沸,以故帛两重纳汤中,以搨丹上,小暖即易之,常令温。

    泽兰汤

    主丹疹〔1〕入腹杀儿方。

    〔1〕丹疹 病证名。症见皮起隐疹,相连而微痒,肉色不变,无痛无热等。与后世丹疹不同。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丹疹候。“疹”原作“胗”,今改。按“胗”,同“疹”。《说文解字•肉部》:“疹,籀文胗。”《广韵•轸韵》:“胗,隐胗,皮外小起。”

    泽兰 芎 附子炮,去皮 莽草 藁本 细辛 茵芋各半两

    上七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四服,服此汤,然后作余汤洗之。

    治小儿半身皆红赤,渐渐长引者方

    牛膝 甘草生用

    上二味细剉,各得五升,以水二斗煮取三五沸,去滓,和灶下黄土涂之。

    治小儿头发不生方 取楸叶中心捣绞取汁,涂之生。

    治小儿秃疮〔2〕无发苦痒方

    〔2〕秃疮 病名,即癞头疮,又名白秃,头疮等。因气血亏虚,风邪外袭而致,症见突然出现成片脱发,或小如豆粒,或大似钱币。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五十•白秃候。

    野葛一两,末 猪脂 羊脂各一两

    上三味合煎略尽令凝,涂之,不过三数敷即愈。

    治小儿秃疮方 取雄鸡屎,陈酱清和洗疮了,敷之三两遍,瘥。

    治小儿白秃方 取芫花末,腊月猪肪脂和如泥,先以灰汁洗拭,涂之,日二遍。

    治小儿头疮方

    胡粉一两 黄连二两

    上二味捣为末,洗疮去痂,拭干敷之,即愈,发即如前再敷。亦治阴疮〔3〕。

    〔3〕阴疮 病名。因湿热下注而致,症见阴部肿胀,小便淋漓,甚则阴部溃烂成疮。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五十•阴肿成疮候。

    又方 胡粉二两 水银一两 白松脂二两 猪肪脂四两

    上四味合煎,去滓,纳水银胡粉搅令和调,涂之,大人亦同。

    治小儿头无发方 烧鲫鱼作末,酱汁和敷之,即生。

    治小儿囟开不合方

    防风一两半 白及半两 柏子仁半两

    上三味捣为散,乳汁和,以涂囟上,日一度,十日知,二十日合。

    治小儿脐疮〔1〕方 烧甑带灰,敷之愈。

    〔1〕脐疮 病名。因小儿初生断脐不洁,先有脐湿,复外感风毒,风湿相搏而致,症见脐部红肿,甚则周围蔓延糜烂,兼有发热,烦躁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五十•脐疮候。

    治小儿鼻塞不通,有涕出方

    杏仁半两,去皮尖 椒一分 附子一分半,炮,去皮 细辛一分半

    上四味切,以醋五合渍一宿,明旦以猪脂五两煎之,附子色黄膏成,去滓,以涂絮,导于鼻中,日再,又摩囟上。

    治小儿口疮不能取乳方

    大青三分 黄连二两

    上二味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二合,一服一合,日再夜一。

    又方 取矾石如鸡子大,置醋中研,涂儿足下三七遍,立愈。

    治小儿重舌〔2〕方 取三屠家肉各如指许大,切,摩舌,儿立能乳,便啼。

    〔2〕重舌 病证名。因心脾有热而致,症见舌下血脉胀起,形如小舌,或红或紫,并伴潮热,饮食难下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重舌候。

    又方 衣鱼〔3〕烧作灰,以敷舌上。

    〔3〕衣鱼 为衣鱼科昆虫衣鱼的全虫。多生于古旧的房屋和古书中,畏光,好食书籍、衣服及浆糊等物。性味咸温,能利尿通淋,祛风解毒,主治淋证,小儿惊痫,疮疖,重舌目翳等。

    又方 重舌舌强不能收唾者,取鹿角末如大豆许,安舌上,日三,即瘥。

    又方 取蛇皮烧灰末,和大醋,以鸡毛取之,以掠舌上,日三遍。

    治小儿重舌,舌生疮,涎出方 以蒲黄敷舌上,不过三度愈。

    又方 取田中蜂房烧之,以淳酒和,敷喉咽下,立愈。

    治小儿咽痛不得息,若毒气哽咽及毒攻咽喉方

    生姜二两,切 橘皮一两 升麻二两 射干二两

    上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为三服,亦治大人。

    治小儿喉痹咽肿方 以鱼胆二七枚和灶底黄土,以涂咽喉,立瘥。

    〔1〕三虫 谓长虫、赤虫、蛲虫。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十八•三虫候、《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九虫。

    雀屎丸

    〔2〕雷丸 为多孔菌科植物雷丸菌的菌核。性味苦寒,有小毒,能消积,杀虫,主治虫积腹痛,疳疾,风痫等。

    主小儿卒中风,口噤不下一物方。取雀屎如麻子大,丸之,饮服即愈,大良,鸡屎白亦良。

    治小儿数岁不行方 葬家未闭户时盗取其饭以哺之,不过三日即行,勿令人知之。

    治小儿食土方

    取肉一斤

    上一味,以绳系肉曳地行数里,勿洗,火炙啖之,不食土矣。

    治小儿遗尿方

    瞿麦 龙胆 石韦 皂荚炙,去皮子 桂心各半两 人参一两 鸡肠草一两 车前子五分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先食服如小豆五丸,日三,加至六七丸。

    治小儿羸瘦有蛔虫方

    雚芦五两 黍米泔二升

    上二味切,以纳泔中,以水三升五合煮取二升,五岁儿服五合,日三服,儿大者服一升。

    治小儿三虫〔1〕方

    雷丸〔2〕 芎

    上二味等分为散,服一钱匕,日三服。

    治小儿阴疮脓水出方 煮狼牙汁,洗之愈。

    治小儿气〔1〕方

    〔1〕气病证名。以阴囊肿坠胀痛为主症。详参《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阴。

    土瓜根一两 芍药一两 当归一两

    上三味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服五合,日二服。

    治小儿狐疝〔2〕伤损生〔3〕方

    〔2〕狐疝 病证名。因肝失疏泄而致,症见阴囊时大时小,胀痛俱作,如狐之出没无常,故名。详参《灵枢经•五色》。

    〔3〕病名。因啼哭不休,气机下迫...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