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最后一役最新章节!

    3月22日黎明,浓雾密布,天寒地冻。位于柏林南部的第96号帝国公路在挂着露珠的松树林里逶迤远去,一片片白霜在宽阔的沥青路面上隐约闪光。早春的第二日,在这个寒气逼人的清晨,公路上塞满了车辆————甚至对于处在战火之中的德国而言,如此繁忙的交通也形似虚幻的海市蜃楼。

    一些重型卡车从公路上驶来,货箱里装着笨重的文件箱、文件柜、办公室设备和纸板箱,车上还高高地堆放着不少艺术品————精致的家具、装在板条箱里的铜管乐器、绘画、陶瓷制品和雕像。在一辆敞篷卡车上,一尊瞎了眼睛的尤利乌斯·恺撒胸像正在轻轻地前后摇晃着。

    在卡车的长龙中,还夹杂着各种坐满人的轿车————霍希、漫游者,甚至是梅赛德斯豪华轿车,所有的车都带有银制的字标志,表明它们是纳粹党的官员用车。车队沿着第96号帝国公路继续行进,无一例外地开向南方,轿车里坐着第三帝国的纳粹党官僚们————这些纳粹中坚分子被称为“锦鸡”,拥有佩戴金质字章的特权。“锦鸡”们与他们的妻子儿女及财物一起,正在向外地转移,这些面色冷酷而阴沉的人身穿棕色制服,目不转睛地凝视着未知的前方。一种令他们感到毛骨悚然的可能性正萦绕在心头,即他们可能被截住,然后送回那处他们刚刚逃离的地方————柏林。

    一辆大型黑色梅赛德斯轿车却在逆潮流而动,在公路的另一侧向北方狂飙。这辆车属于德国国防军参谋部门,左挡泥板上挂着一面代表集团军群指挥官的金属旗,由黑、红、白三色方格图案构成。戈特哈德·海因里希大将穿着一件式样老旧的羊皮大衣,脖子上围着一条厚围巾,身子缩成一团坐在副驾驶座上。他正郁郁寡欢地看着车窗外的公路。和帝国的所有将领一样,他也知道这条公路。海因里希的表兄,陆军元帅卡尔·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曾刻薄地把这条路称为“der Weg zur Ewigkeit”————“通向永恒之路”。这条路曾让许多高级军官在军事上处于被遗忘的状态,因为第96号帝国公路是前往距柏林29公里的德国陆军总参谋部的直达路线,在高级将领的圈子以外,没几个德国人知道陆军总参谋部的所在。甚至连当地居民也没有意识到,经过重重伪装并深藏在林中的是希特勒德国军事神经的中枢,它就坐落在措森(Zossen)边上。这座始建于15世纪的古镇正是海因里希此行的目的地。

    迎面驶来的南逃车队,政府部门正在搬迁……种种令人不安的举动正在对海因里希大将产生难以言表的影响。不过,他并没有把这个影响传染给他36岁的副官海因里希·冯·比拉(Heinrich von Bila)上尉。比拉上尉和海因里希的勤务兵巴尔岑(Balzen)一起坐在轿车的后面,在800多公里的漫长旅途中,他们之间就没说过几句话。一行人是在黎明前从匈牙利北部地区动身的,海因里希当时正在那里指挥第1装甲集团军和匈牙利第1集团军,他们先飞到靠近捷克斯洛伐克与德国边境的包岑(Bautzen),再从那里坐车继续赶路。现在,随着时间在他们身边流逝,58岁的海因里希————德国国防军的防御大师之一,正愈发接近他40年戎马生涯中的最大考验。

    海因里希将在措森了解新职务的全部职责,不过他已经获悉,他要面对的不会是西方盟军,而是老对手苏联人。对海因里希而言,这样的安排有些苦涩,却最为合适:他将奉命指挥维斯瓦集团军群,把苏联军队阻挡在奥得河畔,拯救柏林。

    突然间,刺耳的防空警报大声鸣响了起来。海因里希大吃一惊,猛地转过身来,回头张望他们刚刚经过的那些砖木结构的房屋。没有看到轰炸或者盟军飞机,警报器的声音仍在持续着,随着距离拉开,那令人心悸的警报声逐渐消失了。令他大吃一惊的并不是刺耳的警报声————对于轰炸他并不陌生,而是在如此深居德国腹地的一个小村庄中,竟然也有防空警报了!海因里希慢慢地转过身来。自1939年战争爆发后,他就指挥各支部队,先是在西线,1941年后又开赴苏联作战。他有两年多时间没有在德国待过,因而对总体战对大后方产生的冲击一无所知。他忽然意识到,在自己的国家里,他不过是一个外乡人。这让他感到沮丧,原先他并没有预料到事情会变成这个样子。

    然而对于这场战争的经历,没有多少德军将领能与他相提并论;不过换一个角度而言,也几乎没有比他名气更小的高级将领了。他并不是锐气十足的隆美尔,后者因其在北非立下的战功而被普通德国人视为名将,随后希特勒又授予他陆军元帅的元帅杖,让隆美尔成为绝佳的宣传素材。但海因里希却默默无闻得多,除了在作战命令中,你甚至都很难在公开印刷品上找到海因里希的名字,每个军人所追求的名誉和光荣,都与他无缘。作为一名在东线率部与苏联红军作战数年的战地指挥官,其职务本身就将他置于默默无闻的境地。他指挥的军事行动并没有闪电战狂飙突进带来的光荣,唯有难以忍受的撤退行动造成的绝望。他的专长是防御,在这一点上他无与伦比。海因里希是一个思维缜密、面面俱到的战略家,是一个拥有温和举止假象的指挥官,他虽然是受过旧式贵族教育的冷酷将领,但很早以前就领悟到应该用最少的兵力、付出尽可能小的代价来守住防线。他手下的一个参谋有一次评论道:“海因里希只有在空中布满敌方火力的时刻才会选择撤退————而且还要经过深思熟虑。”

    对海因里希而言,这场战争就是从莫斯科郊外缓慢而又痛苦地一路撤退到喀尔巴阡山脉,他一次又一次地在近乎没有希望的阵地里抵抗着。他不屈不挠、勇敢无畏、一丝不苟,抓住了每一次机会————即使在那里只不过是多坚守一公里,多坚守一小时。他的作战风格非常凶猛,麾下的官兵们骄傲地送给他一个绰号:“Unser Giftzwerg”————“我们狠毒的小矮个”[1]。那些第一次见到他的人,往往对“狠毒”这样的描述感到困惑。海因里希身材矮小,长着一双平和的蓝眼睛,外加黄头发和干净的八字胡,乍一看更像是教师而不是将军————而且还是个衣衫褴褛的教师。

    对他的副官冯·比拉来说,海因里希并没有什么大将的派头。这是件很值得关切的事情。冯·比拉老是为海因里希的外表烦恼————尤其是他的靴子和大衣。海因里希讨厌德国军官们喜欢的那种擦得锃亮、齐膝高的长筒军靴,他更喜欢鞋帮开得很低的普通靴子,然后将一战时期的那种老式皮裹腿在一边扣上。至于大衣,他倒是有几件,不过他最喜欢的一件是有点邋遢的羊皮大衣,尽管冯·比拉一再劝说,他仍拒绝把它丢弃。同样,海因里希的制服要一直穿到磨破露线为止,而且由于他信奉轻装行进,所以海因里希随身很少有超过一套制服的时候————而这“一套”,其实仅仅是指他身上的那套制服而已。

    在海因里希的衣服破烂到一定程度之后,冯·比拉不得不采取主动,来为大将添置些新装。比拉有些害怕提到这个话题,因为海因里希对新衣裳没有丝毫兴趣。通常,他会采取一种小心翼翼的方式,试探性地询问海因里希:“大将阁下,我们是不是应该找点时间,量身做一套新制服?”比拉想尽一切办法避免与他的上司就这样的问题发生冲突,因为一番争论下来输家总是他自己。

    海因里希放下阅读用的放大镜,看着冯·比拉温和地问道:“你真的这样认为吗,比拉?”

    一时间,冯·比拉以为自己成功了。接下来这位“狠毒的小矮个”就冷冰冰地问道:“但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从那以后,冯·比拉就再也没有提起过这个问题。

    不过尽管说海因里希的外表不像将军,但是他的行为的确很像。他是一个十足的军人,而且对他所指挥的部队而言,尤其是经历了莫斯科城下的抵抗之后,他还是一个传奇式的将军。

    1941年12月,希特勒对苏联发动的大规模闪击战在即将抵达莫斯科之时终止了。在冰天雪地里,125万名散落在各条战线上且衣衫单薄的德国军人陷入了地狱般的严寒中,当年的冬季来得过早,而且气温低得吓人。正当德军在冰雪中痛苦挣扎之时,已经被希特勒和他的军事专家们一笔勾销的红军部队突然不知道从哪里冒了出来,苏联人发动了全面进攻,投入了100个拥有丰富冬季作战经验的师来打击侵略者。德军被击退了,损失大得惊人。一时间,仿佛1812年拿破仑大军的可怕溃败将要重演————而且在规模上甚至更大,更为血腥。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