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老老恒言译注最新章节!

症。

    ②《万表积善堂方》:即《万氏积善堂集验方》,明万表撰。卷上收男女服药论、调元、调经、安胎等医理短论,卷中载补益剂五十首,卷下录各科杂方六十余首。万表(1498——1556),字民望,号九沙山人、鹿园居士。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好读书,通经术,著书亦富,有《灼艾集》《玩鹿亭稿》等。

    【译文】

    《山居清供》记载:“蚕豆健胃和脾。”按:蚕豆兼利脏腑。《神农本草经》没有记载。《万表积善堂方》记载:“如果有误吞针的,蚕豆和韭菜一起食用,针就会从大便排出。”蚕豆通利脏腑由此可以验证。煮粥宜带露水采嫩的蚕豆,去皮用,因为皮的味道苦涩。

    天花粉粥①

    《千金月令》:“治消渴。”按:即栝楼根。《炮炙论》曰②:“圆者为栝,长者为楼,根则一也。”水磨澄粉入粥,除烦热,补虚安中,疗热狂时疾③,润肺降火,止嗽,宜虚热人。

    【注释】

    ①天花粉: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经。能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用于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

    ②《炮炙论》:即《雷公炮炙论》。南朝宋雷敩撰。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学专著,原载药物三百种,主要记述药物炮制的火候、水浸、生熟、煎熬等加工方法,如炮、炙、煨、炒等。原书已佚,其佚文多存于《证类本草》中。雷敩,南北朝刘宋时著名药物学家。生平里居不详,其名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

    ③时疾:季节性流行病。

    【译文】

    《千金月令》记载:“天花粉治消渴。”按:天花粉即栝楼根。《雷公炮炙论》说:“圆形的是栝,长形的是楼,根的药性则相同。”加水研磨,澄清晾干为粉末后加入粥里,可以消除烦热,补虚安中,治疗热狂及季节性流行病,润肺降火,止嗽,适合有虚热的病人。

    面粥

    《外台秘要》①:“治寒痢、白泻。麦面炒黄,同米煮。”按:兼强气力,补不足,助五藏。《纲目》曰:“北面性平,食之不渴;南面性热,食之发渴:随地气而异也。”《梵书》名迦师错。

    【注释】

    ①《外台秘要》:唐王焘辑录。本书是一部综合性医书,汇集了初唐及唐以前的医学著作,对医学文献进行大量的整理工作,将前人的理论研究与治疗方药全面系统地结合起来。全书共一千一百零四门,均先论后方,载方六千余首。王焘(?——755),唐代著名医学家。

    【译文】

    《外台秘要》记载:“面能治疗寒性的痢疾,以及泻下白浊。麦面炒黄,和米一起煮。”按:面兼增强气力,补益虚损,助五脏。《纲目》说:“北方的面性平,食用后不会口渴;南方的面性热,食用后会口渴:随地理气候而有所不同。”《梵书》里称作迦师错。

    腐浆粥①

    慈山参入。腐浆即未点成腐者,诸豆可制,用白豆居多。润肺,消胀满,下大肠浊气,利小便。暑月入人汗有毒。北方呼为甜浆粥,解煤毒,清晨有肩挑鬻于市②。

    【注释】

    ①腐浆:即北京地区的传统小吃豆汁,以豆子为原料,将淀粉滤出后的剩余残渣进行发酵,具有养胃、解毒、清火的功效。

    ②鬻(yù):卖。

    【译文】

    我自己创制,录入本书。腐浆就是还没有做成豆腐的浆汁,各种豆类都可以制作,用白豆的居多。具有润肺,消胀满,下大肠浊气,利小便的功效。腐浆粥如果暑天掺入人体的汗液就会产生毒性。北方叫甜浆粥,解煤毒,清晨有人肩挑腐浆粥在市场叫卖。

    龙眼肉粥①

    慈山参入。开胃悦脾,养心益智,通神明,安五藏,其效甚大。《本草衍义》曰:“此专为果,未见入药。”非矣。《名医别录》云②:“治邪气,除蛊毒,久服强魂,轻身不老。”

    【注释】

    ①龙眼肉:味甘,性温。归心、脾经。能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用于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

    ②《名医别录》:简称《别录》,三卷。辑者佚名,一作陶氏。约成书于汉末,除秦汉医家对《神农本草经》一书药物的药性、功用、主治等内容有所补充之外,又补记三百六十五种新药物。由于本书系历代医家陆续汇集,故称为《名医别录》。梁陶弘景撰注《本草经集注》时,在收载《神农本草经》三百六十五种药物的同时,又辑入本书的三百六十五种药物,使本书的基本内容保存了下来。

    【译文】

    我自己创制,录入本书。龙眼肉开胃悦脾,养心益智,通达心窍,安五脏,它的功效很多。《本草衍义》说:“龙眼只作为水果,没有见过当药材使用的。”这句话是不对的。《名医别录》里说:“龙眼肉祛除邪气,消除蛊毒,长时间服用可以强魂,轻身不老。”

    大枣粥①

    慈山参入。按:道家方药,枣为佳饵,皮利肉补。去皮用,养脾气,平胃气,润肺止嗽,补五藏,和百药。枣类不一,青州黑大枣良,南枣味薄微酸,勿用。

    【注释】

    ①大枣:味甘,性温。归脾、胃、心经。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

    【译文】

    我自己创制,录入本书。按:道家方药中,枣是很好的服食之品,枣皮利消化,枣肉补益脾胃。去掉枣皮使用,养脾气,平胃气,润肺止嗽,补益五脏,调和百药。枣的种类不一样,青州黑色大枣较好,南方的枣味道淡薄微酸,不能使用。

    蔗浆粥①

    《采珍集》:“治咳嗽、虚热、口干舌燥。”按:兼助脾气,利大小肠,除烦热,解酒毒。有青紫二种,青者胜。榨为浆,加入粥。如经火沸,失其本性,与糖霜何异?

    【注释】

    ①蔗浆:即甘蔗汁。味甘,性寒。归肺、胃经。能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和胃止呕、滋阴润燥。用于口干舌燥、津液不足、小便不利、大便燥结、消化不良、反胃呕吐、呃逆、高热烦渴等。

    【译文】

    《采珍集》记载:“蔗浆主治咳嗽、虚热、口干舌燥。”按:蔗浆兼助脾气,利大小肠,除烦热,解酒毒。有青紫两种颜色,青色的较好。榨成水浆,加入粥里。如经过火煮沸,则失掉了蔗的本性,和蔗糖有什么区别呢?

    柿饼粥①

    《食疗本草》:“治秋痢。”又《圣济方》:“治鼻窒不通。”按:兼健脾涩肠,止血止嗽,疗痔。日干为白柿,火干为乌柿,宜用白者。干柿去皮纳瓮中,待生白霜,以霜入粥尤佳。

    【注释】

    ①柿饼:味甘、涩,性寒。能润肺,涩肠,止血。用于吐血、咯血、血淋、肠风、痔漏、痢疾。

    【译文】

    《食疗本草》记载:“柿饼治疗秋天痢疾。”又《圣济方》说:“柿饼治鼻阻塞不通。”按:柿饼兼健脾涩肠,止血止嗽,疗痔。太阳晒干为白柿,火烘干为乌柿,应该选用白色的。干柿去皮放到陶瓮里,等到生出了白霜,把霜放入粥里效果更好。

    枳椇粥①

    慈山参入。按:俗名鸡距子,形卷曲如珊瑚,味甘如枣。《古今注》名树蜜。除烦清热,尤解酒毒。醉后次早,空腹食此粥颇宜。老枝嫩叶,煎汁倍甜,亦解烦渴。

    【注释】

    ①枳椇(zhǐ jǔ):又称拐枣、鸡爪子等。味甘,性平。入胃经。能解酒毒,止渴除烦,止呕,利大小便。用于醉酒、烦渴、呕吐、二便不利。

    【译文】

    我自己创制,录入本书。按:枳椇俗名鸡距子,形状卷曲如珊瑚,味道甘甜如枣。《古今注》称枳椇为树蜜。除烦清热,尤其能解酒毒。醉后第二天早上,空腹食用枳椇粥更适合。老枝嫩叶,煎汁更加甘甜,也可以消解烦渴。

    枸杞子粥①

    《纲目》方:“补精血,益肾气。”按:兼解渴除风,明目安神。谚云:“去家千里②,勿食枸杞。”谓能强盛阳气也。《本草衍义》曰:“子微寒,今人多用为补肾药,未考经意。”

    【注释】

    ①枸杞子:味甘,性平。归肝、肾经。能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痿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②去:离开。

    【译文】

    《纲目》方:“枸杞子补精血,益肾气。”按:枸杞子兼解渴除风,明目安神。谚语说:“去家千里,勿食枸杞。”说的是枸杞能强壮人的阳气。《本草衍义》说:“枸杞子微寒,现在的人多用为补肾药,这是没有考察经典的意思。”

    木耳粥①

    《鬼遗方》②:“治痔。”按:桑、槐、楮、榆、柳,为五木耳③。《神农本草经》云④:“益气不饥,轻身强志。”但诸木皆生耳,良毒亦随木性。煮粥食,兼治肠红⑤,煮必极烂,味淡而滑。

    【注释】

    ①木耳:味甘,性平。归肺、脾、大肠、肝经。能补气养血,润肺,止血。用于气虚血亏、四肢搐搦、肺虚久咳和各种出血症状、跌打损伤等。

    ②《鬼遗方》:即《刘涓子鬼遗方》。晋末刘涓子撰,南齐龚庆宣整理。据说为晋末刘涓子在丹阳郊外遇“黄父鬼”所遗留,故又称《神仙遗论》。本书是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全书以对痈疽的辨证治疗为主。刘涓子,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东晋末为彭城内史。

    ③楮(chǔ):落叶乔木,树皮是制造桑皮纸和宣纸的原料。

    ④《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本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全书分三卷,载药三百六十五种,其中植物药二百五十二种,动物药六十七种,矿物药四十六种,分上、中、下三品。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

    ⑤肠红:指大便出血。主要因为湿热瘀毒留注大肠或脾阳不振、统摄失司所致。

    【译文】

    《鬼遗方》记载:“木耳能治疗痔疮。”按:桑、槐、楮、榆、柳,生五种木耳。《神农本草经》说:“木耳益气不饥,轻身强肾。”但是各种树木都生木耳,有毒无毒也随树木的本性。煮粥食用,还能治疗大便出血,必须煮得非常烂,味道淡而滑。

    小麦粥①

    《食医心镜》:“治消渴。”按:兼利小便,养肝气,养心气,止汗。《本草拾遗》曰:“麦凉曲温②,麸冷面热③。”备四时之气。用以治热,勿令皮拆④,拆则性热,须先煮汁,去麦加米。

    【注释】

    ①小麦:味甘,性凉。能养心,益肾,除热,止渴。用于脏躁、烦热、消渴、泄利、痈肿、外伤出血、烫伤。

    ③曲(qū):酿酒或制酱时引起发酵的东西。

    ③麸(fū):小麦磨面过箩后剩下的皮。

    ④拆:同“坼(chè)”。裂开。

    【译文】

    《食医心镜》记载:“小麦治消渴。”按:小麦兼利小便,养肝气,养心气,止汗。《本草拾遗》说:“小麦凉性,曲温性,麸寒凉,面温热。”其备受四时之气。用来治疗热病,不要让皮裂开,裂开则性热,必须先煮汁,然后去掉麦加入米。

    菱粥①

    《纲目》方:“益肠胃,解内热②。”按:《食疗本草》曰:“菱不治病,小有补益。”种不一类,有野菱生陂塘中,壳硬而小,曝干煮粥,香气较胜。《左传》“屈到嗜芰”即此物③。

    【注释】

    ①菱(línɡ):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果实有硬壳,有角,称“菱”或“菱角”,可食。味甘、涩,性凉。能补脾益气健脾,强腰膝。一说此物易伤阳气。

    ②内热:与外热相对,指热邪入里,或阴虚生热,而致热势明显的病理变化。

    ③芰(jì):即菱角。

    【译文】

    《纲目》方:“菱益肠胃,解内热。”按:《食疗本草》说:“菱不治病,只有很小的补益作用。”菱的品种各不一样,有一种野菱生在池塘里,壳硬而小,晒干煮粥,香气比较浓烈。《左传》里说“屈到嗜芰”的“芰”就是这个东西。

    淡竹叶粥①

    慈山参入。按:春生苗,细茎绿叶似竹,花碧色,瓣如蝶翅。除烦热,利小便,清心。《纲目》曰:“淡竹叶煎汤煮饭,食之能辟暑。”煮饭曷若煮粥尤妥!

    【注释】

    ①淡竹叶:味甘、淡,性寒。归心、肺、胃、膀胱经。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利尿通淋。用于热病烦渴、小便短赤涩痛、口舌生疮。

    【译文】

    我自己创制,录入本书。按:春天生长出苗,细茎绿叶像竹子一样,花碧绿色,瓣如蝶翅。淡竹叶可以消除烦热,利小便,清心。《纲目》说:“淡竹叶煎汤煮饭,食用后能避暑。”煮饭怎么能比得上煮粥更妥当呢!

    贝母粥①

    《资生录》②:“化痰止嗽、止血,研入粥。”按:兼治喉痹、目眩及开郁。独颗者有毒。《诗》云:“言采其虻③。”虻本作莔④。《尔雅》:“莔,贝母也。”《诗》本不得志而作,故曰采虻,为治郁也。

    【注释】

    ①贝母:味苦,性寒。归肺、心经。能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消痈。用于风热咳嗽、痰火咳嗽、肺痈、乳痈、瘰疬、疮毒。

    ②《资生录》:宋王执中撰有《针灸资生经》,未闻有《资生录》。待考。

    ③言采其虻(ménɡ):出自《诗经·鄘风·载驰》:“陟彼阿丘,言采其虻。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虻,通“莔”。

    ④莔(ménɡ):即贝母。

    【译文】

    《资生录》记载:“贝母能化痰止嗽、止血,研碎入粥。”按:贝母兼治喉痹、目眩及开郁。独颗的贝母有毒。《诗经》说:“言采其虻。”虻本字作莔。《尔雅》说:“莔,就是贝母。”《诗经》这篇本是因为不得志而创作,所以说采虻,用来治疗郁证。

    竹叶粥①

    《奉亲养老书》②:“治内热、目赤、头痛。加石膏同煮,再加沙糖,此即仲景竹叶石膏汤之意。”按:兼疗时邪发热,或单用竹叶煮粥,亦能解渴除烦。

    【注释】

    ①竹叶:味甘、淡,性寒。归心、肺、胃经。清热除烦,生津,利尿。用于热病烦渴、小儿惊痫、咳逆吐衄、小便短赤、口糜舌疮。

    ②《奉亲养老书》:宋陈直撰。本书广泛搜集老人食治之方、医药之法、摄养之道,专门论述老人养生及防病、治病的理论和方法。陈直,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曾任承奉郎、泰州兴化县县令。

    【译文】

    《奉亲养老书》记载:“竹叶治内热、目赤、头痛。加石膏同煮,再加砂糖,这就是张仲景竹叶石膏汤的方意。”按:竹叶兼疗时邪发热,或单用竹叶煮粥,也能解渴除烦。

    竹沥粥①

    《食疗本草》:“治热风。”又《寿世青编》②:“治痰火。”按:兼治口疮、目痛、消渴,及痰在经络四肢,非此不达。粥熟后加入。《本草补遗》曰:“竹沥清痰,非助姜汁不能行。”

    【注释】

    ①竹沥: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等的茎经火烤流出的汁液。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肺经。能清肺降火、滑痰利窍。用于中风痰迷、肺热痰壅、惊风、癫痫、热病痰多、壮热烦渴、子烦、破伤风等。

    ②《寿世青编》:又名《寿世编》,清尤乘撰。尤氏博采《黄帝内经》《老子》《庄子》、孙思邈等各家的养生论述,自饮食起居、四时调摄至劳逸情志、气功、按摩等均详尽阐发,并总结了病后的食疗方和饮食宜忌。尤乘,字生洲,号无求子。吴门(今江苏苏州)人。自幼习儒,喜欢涉猎医书,遍访名医,并诣京城名师学习针灸,曾出任太医院御前侍直三年。辞官返乡后,复与同窗蒋仲芳共设诊所,广施针药,救治甚众。著有《寿世青编》《勿药须知》《喉科秘书》《食治秘方》等。

    【译文】

    《食疗本草》记载:“竹沥能治风热疾病。”又《寿世青编》记载:“竹沥治痰火。”按:竹沥兼治口疮、目痛、消渴,及痰在经络四肢,除了竹沥别的药物都不能治疗。粥熟后加入。《本草补遗》说:“竹沥清痰,非用姜汁佐助不能清痰。”

    牛乳粥

    《千金翼》:“白石英、黑豆饲牛,取乳作粥,令人肥健。”按:兼健脾除疸黄。《本草拾遗》云:“水牛胜黄牛。”又芝麻磨酱,炒面煎茶,加盐,和入乳,北方谓之面茶,益老人。

    【译文】

    《千金翼》记载:“用白石英、黑豆喂养牛,取其奶作粥,令人肥健。”按:牛奶兼健脾除黄疸。《本草拾遗》说:“水牛奶比黄牛奶好。”又芝麻磨酱,炒面加水煮成糊状茶点,吃时加盐,和入牛乳,北方称之为面茶,对老人有益。

    鹿肉粥①

    慈山参入。关东有风干鹿肉条,酒微煮,碎切作粥,极香美。补中益气力,强五藏。《寿世青编》曰:“鹿肉不补,反痿人阳。”按:《别录》指茸能痿阳,盖因阳气上升之故。

    【注释】

    ①鹿肉:味甘、咸,性温。归脾、肾经。能益气助阳,养血祛风。用于虚劳羸瘦、阳痿腰酸、中风口僻。

    【译文】

    我自己创制,录入本书。关东有风干鹿肉条,用酒微煮,切碎煮粥,味道非常香美。可以补益中焦,增强气力,强健五脏。《寿世青编》说:“鹿肉并不补益人体,反而使人阳痿。”按:《别录》指鹿茸能使人阳痿,大概是因为吃了阳气上升的原因。

    淡菜粥①

    《行厨记要》②:“止泄泻,补肾。”按:兼治劳伤、精血衰少、吐血、肠鸣、腰痛。又治瘿③,与海藻同功。《刊石药验》曰④:“与萝卜或紫苏、冬瓜,入米同煮,最益老人,酌宜用之。”

    【注释】

    ①淡菜:贻贝的肉经烧煮曝晒而成的干制食品。味佳美,以煮晒时不加盐,故名。味甘、咸,性温。归肝、肾经。能补肝肾,益精血,消瘿瘤。用于虚劳羸瘦、眩晕、盗汗、阳痿、腰痛、吐血、崩漏、带下、瘿瘤。

    ②《行厨记要》:冯耘庐著。作者生平不详。

    ③瘿(yǐnɡ):指多因郁怒忧思过度,气郁痰凝血瘀结于颈部,或生活在山区因水中缺碘而生的病。可分为“气瘿”“肉瘿”及“石瘿”等。

    ④《刊石药验》:作者不详。

    【译文】

    《行厨记要》记载:“淡菜能止泄泻,补肾。”按:淡菜兼治劳伤、精血衰少、吐血、肠鸣、腰痛。又治瘿,和海藻功效相同。《刊石药验》说:“淡菜和萝卜或紫苏、冬瓜,加入米里一起煮,对老人最有益,挑选适宜的使用。”

    鸡汁粥

    《食医心镜》:“治狂疾,用白雄鸡。”又《奉亲养老书》:“治脚气,用乌骨雄鸡。”按:兼补虚养血。巽为风为鸡,风病忌食。陶弘景《真诰》曰①:“养白雄鸡可辟邪,野鸡不益人。”

    【注释】

    ①《真诰》:道教上清派经书。南朝齐梁间陶弘景撰。记载传道之事、修道养生之术,还介绍了一些修仙之地。

    【译文】

    《食医心镜》记载:“鸡能治癫狂疾患,应选用白雄鸡。”又《奉亲养老书》说:“鸡可治疗脚气,要选用乌骨雄鸡。”按:鸡汁兼补虚养血。八卦中巽卦为风为鸡,风病忌食鸡。陶弘景《真诰》说:“养白雄鸡可避邪,吃野鸡对人体没有好处。”

    鸭汁粥

    《食医心镜》:“治水病垂死①,青头鸭和五味煮粥。”按:兼补虚除热,利水道,止热痢。《禽经》曰②:“白者良,黑者毒;老者良,嫩者毒。野鸭尤益病人。忌同胡桃、木耳、豆豉食。”

    【注释】

    ①水病:即水肿病。

    ②《禽经》:传为春秋师旷撰,晋张华注。当系伪托。全文三千余字,作者在参阅前人有关鸟类著述的基础上,总结了鸟类的命名、形态、种类、生活习性、生态等知识内容。

    【译文】

    《食医心镜》记载:“鸭能治疗水肿病垂死,青头鸭调和五味煮粥。”按:鸭兼补虚除热,利水道,止热痢。《禽经》说:“白鸭较好,黑鸭有毒;老鸭较好,嫩鸭有毒。野鸭对病人特别有益。鸭不能和胡桃、木耳、豆豉一起食用。”

    海参粥①

    《行厨记要》:“治痿,温下元。”按:滋肾补阴。《南闽记闻》言捕取法:令女人裸体入水,即争逐而来,其性淫也。色黑入肾,亦从其类。先煮烂细切,入米加五味。

    【注释】

    ①海参:味咸,性温。能补肾益精,养血润燥。用于精血亏损、虚弱劳怯、阳痿、梦遗、小便频数、肠燥便艰。

    【译文】

    《行厨记要》:“海参能治疗痿证,温补下元。”按:海参滋肾补阴。《南闽记闻》说其捕取的方法:让女人裸体进入水中,海参就争相追逐过来,这是海参性淫的缘故。海参色黑入肾,也属于同类相应。先煮烂切细,放入米中的时候再加入五味调和。

    白鲞粥①

    《遵生八笺》:“开胃悦脾。”按:兼消食,止暴痢腹胀。《尔雅翼》曰②:“诸鱼干者皆为鲞,不及石首鱼,故独得白名。”《吴地志》曰:“鲞字从美下鱼,从者非。”煮粥加姜豉。

    【注释】

    ①白鲞(xiǎnɡ):剖开晒干的黄鱼。

    ②《尔雅翼》:宋罗愿撰。解释《尔雅》草木鸟兽虫鱼各种物名,作为《尔雅》辅翼,所以名为《尔雅翼》。罗愿(1136——1184),字端良,号存斋。歙县(今属安徽)人。其人博学好文,长于考证,文章精炼醇雅,有秦汉古文之风,曾为朱熹称重。

    【译文】

    《遵生八笺》记载:“白鲞能开胃悦脾。”按:白鲞兼消食,止暴痢腹胀。《尔雅翼》说:“各种鱼干都是鲞,但比不上石首鱼,所以只有石首鱼叫白鲞。”《吴地志》说:“鲞字是从美下面是鱼,从不对。”用白鲞煮粥的时候加入生姜和豆豉。

    下品三十七

    酸枣仁粥①

    《圣惠方》:“治骨蒸不眠②。水研滤汁,煮粥候熟,加地黄汁再煮。”按:兼治心烦,安五藏,补中益肝气。《刊石药验》云:“多睡生用,便不得眠;炒熟用,疗不眠。”

    【注释】

    ①酸枣仁:味甘、酸,性平。归肝、胆、心经。能养心补肝,宁心安神,敛汗,生津。用于虚烦不眠、惊悸多梦、体虚多汗、津伤口渴。

    ②骨蒸:虚热的一种,临床常称作“骨蒸潮热”。形容阴虚潮热的热气自里透发而出。骨,表示深层的意思。蒸,熏蒸的意思。

    【译文】

    《太平圣惠方》记载:“酸枣仁治骨蒸失眠。加水研磨过滤取汁,等到粥煮熟的时候,加入地黄汁再煮。”按:酸枣仁兼治心烦,安五脏,补中益肝气。《刊石药验》说:“嗜睡用生的酸枣仁,就不会睡得过多;炒熟用,治疗失眠。”

    车前子粥①

    《肘后方》②:“治老人淋病,绵裹入粥煮。”按:兼除湿,利小便,明目。亦疗赤痛,去暑湿,止泻痢。《服食经》云:“车前一名地衣,雷之精也,久服身轻,其叶可为蔬。”

    【注释】

    ①车前子:味甘,性寒。归肝、肾、肺、小肠经。能清热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用于热淋涩痛、水肿胀满、暑湿泄泻、目赤肿痛、痰热咳嗽。

    ②《肘后方》:全称《肘后备急方》,原名《肘后救卒方》。东晋葛洪著。后经南朝齐、梁间陶弘景增订为《补阙肘后百一方》。金代杨用道再次增补方成今本《肘后备急方》,收录了历代民间多种验方、验法。

    【译文】

    《肘后方》记载:“车前子能治老人淋病,用丝绵包裹放到粥里煮。”按:车前子兼除湿,利小便,明目。也治疗红肿热痛,祛除暑湿,止泻痢。《服食经》说:“车前又叫地衣,是雷的精气,久服身轻,它的叶子可作为蔬菜。”

    肉苁蓉粥①

    《陶隐居药性论》:“治劳伤,精败面黑。先煮烂,加羊肉汁和米煮。”按:兼壮阳,润五藏,暖腰膝,助命门相火②。凡不足者,以此补之。酒浸,刷去浮甲,蒸透用。

    【注释】

    ①肉苁蓉:味甘、咸,性温。归肾、大肠经。能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阳痿不孕、腰膝酸软、筋骨无力、肠燥便秘。

    ②命门相火:即命门之火。《难经》认为人体有左右二肾,右肾为“命门”。肾主水,同时亦藏火,此火即命门之火。相火,相对心为君火而言。

    【译文】

    《陶隐居药性论》记载:“肉苁蓉治虚劳内伤,精败面黑。先将肉苁蓉煮烂,再加入羊肉汁和米一起煮。”按:肉苁蓉兼壮阳,润五脏,暖腰膝,助命门相火。凡是人体有虚损的病症,用这个粥来补益。用酒浸泡,除去漂浮的外壳,蒸透使用。

    牛蒡根粥①

    《奉亲养老书》:“治中风,口目不动,心烦闷。用根曝干,作粉入粥,加葱椒五味。”按:兼除五藏恶气,通十二经脉。冬月采根,并可作菹,甚美。

    【注释】

    ①牛蒡根:味辛、微甘,性凉。归肺、心经。能清热解毒,疏风利咽。用于风热感冒、咳嗽、咽喉肿痛、疮疖肿毒、脚癣、湿疹。

    【译文】

    《奉亲养老书》记载:“牛蒡根治中风,口目不动,心烦闷。把根茎晒干,研磨成粉末加入粥里,再加入葱椒五味。”按:牛蒡根兼除五脏恶气,通十二经脉。冬天采集牛蒡根,还可以制成腌菜,味道非常可口。

    郁李仁粥①

    《独行方》②:“治脚气肿,心腹满,二便不通,气喘急。水研绞汁,加薏苡仁入米煮。”按:兼治肠中结气,泄五藏膀胱急痛。去皮,生蜜浸一宿,漉出用。

    【注释】

    ①郁李仁:蔷薇科植物郁李、欧李、长梗扁桃的种仁。味辛、苦、甘,性平。归脾、大肠、小肠经。能润肠通便,下气利水。用于津枯肠燥、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水肿、脚气、小便不利。

    ②《独行方》:即《集验独行方》。唐韦宙撰。内容可能涉及多种疾病,对岭南脚气病的治疗十分重视。韦宙,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通医术。

    【译文】

    《独行方》记载:“郁李仁治脚气肿,心腹满闷,二便不通,呼吸喘急。加水研磨绞取汁液,加入薏苡仁和米一起煮。”按:郁李仁兼治肠中结气,泄五脏膀胱急痛。去皮,生蜜浸泡一夜,滤过取出使用。

    大麻仁粥①

    《肘后方》:“治大便不通。”又《食医心镜》:“治风水腹大②,腰脐重痛,五淋涩痛。”又《食疗本草》:“去五藏风,润肺。”按:麻仁润燥之功居多,去壳煎汁煮粥。

    【注释】

    ①大麻仁:又名火麻仁。味甘,性平。归脾、胃、大肠经。能润肠通便。用于血虚津亏、肠燥便秘。

    ②风水:水肿病的一种。多由风邪侵袭,肺气失于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湿潴留体内所致。

    【译文】

    《肘后方》记载:“大麻仁治大便不通。”又《食医心镜》说:“治风水引起的腹脘肿大,腰脐重痛,五淋涩痛。”又《食疗本草》说:“大麻仁去五脏风,润肺。”按:麻仁主要是润燥的功用,去掉外壳煎煮取汁煮粥。

    榆皮粥①

    《备急方》:“治身体暴肿,同米煮食,小便利,立愈。”按:兼利关节,疗邪热,治不眠。初生荚仁作糜食,尤易睡,嵇康《养生论》谓“榆令人瞑”也②。捣皮为末,可和菜菹食。

    【注释】

    ①榆皮:又名榆白皮。味甘,性平。归胃、大肠、小肠经。能利水,通淋,消肿。用于小便不通、淋浊、水肿、痈疽发背、丹毒、疥癣。

    ②《养生论》:三国魏嵇康作。我国古代养生论著中较早的名篇,论述了养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主张形神共养,尤重养神;提出养生应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以防患于未然;要求养生须持之以恒,通达明理,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养生途径。

    【译文】

    《备急千金要方》记载:“榆皮能治疗身体突然肿胀,和米一起煮粥食用,小便通利,马上痊愈。”按:榆皮兼利关节,疗邪热,治失眠。刚生出的荚仁做成烂稀粥食用,对睡眠特别有益,正如嵇康《养生论》说:“榆树的皮让人安眠。”把皮捣成粉末,可以加入蔬菜、腌菜食用。

    桑白皮粥①

    《三因方》②:“治消渴。糯壳炒拆白花同煮。”又《肘后方》治同。按:兼治咳嗽吐血,调中下气。采东畔嫩根③,刮去皮,勿去涎,炙黄用,其根出土者有大毒。

    【注释】

    ①桑白皮:味甘,性寒。归肺经。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肺热喘咳、水肿胀满尿少、面目肌肤浮肿。

    ②《三因方》:宋陈言著。陈言行医济世,除从事医学理论研究之外,并著书立说,穷研受病之源,阐发“三因学说”,著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十八卷,简称《三因方》。陈言(1131——1189),字无择,号鹤溪道人。宋代处州青田(今浙江景宁)人。儒、医兼通,精于临证,在当时极有影响。

    ③畔:边。

    【译文】

    《三因方》记载:“桑白皮能治消渴。糯米壳炒裂开成白花状一起煮。”又《肘后方》治疗的病症相同。按:桑白皮兼治咳嗽吐血,调理中焦,和降逆气。采集树东边的嫩根,刮去皮,不要去汁液,炙黄使用,根部露出土外的有大毒。

    麦门冬粥①

    《南阳活人书》②:“治劳气欲绝。和大枣、竹叶、炙草煮粥。”又《寿世青编》:“治嗽及反胃。”按:兼治客热口干心烦。《本草衍义》曰:“其性专泄不专收,气弱胃寒者禁服。”

    【注释】

    ①麦门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归心、肺、胃经。能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阴虚痨嗽、喉痹咽痛、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

    ②《南阳活人书》:宋朱肱撰。本书对伤寒各证和其他一些杂病予以详细论述,对张仲景的学说颇多发明,是一部较早全面系统研究《伤寒论》的著作。朱肱,字翼中,号无求子。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还著有《内外二景图》《北山酒经》等。

    【译文】

    《南阳活人书》记载:“麦门冬能治劳气欲绝。和大枣、竹叶、炙草煮粥。”又《寿世青编》说:“麦门冬治咳嗽及反胃。”按:麦门冬兼治邪热壅盛,口干心烦。《本草衍义》说:“麦门冬药性只泻下不收敛,气虚胃寒者不能服用。”

    地黄粥①

    《臞仙神隐书》②:“利血生精,候粥熟再加酥、蜜。”按:兼凉血生血,补肾真阴③。生用寒,炙熟用微温。煮粥宜鲜者,忌铜铁器。吴旻《山居录》云④:“叶可作菜,甚益人。”

    【注释】

    ①地黄:此处指鲜地黄。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肾经。能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咽喉肿痛。

    ②《臞(qú)仙神隐书》:亦称《神隐》,明朱权撰。上卷记述了养生法与家政之术,其中部分是有关农事的记载。下卷题为“归田之计”,记述了农家的活动。

    ③真阴:中医学名词。亦称“肾水”“元阴”。与“真阳”相对而言。真阳寓于命门之中,为先天之真火,是肾生理功能的动力,亦可说是人体热能的源泉。真阴则与真阳相对而言,指肾的阴液,包括肾所藏的精,是真阳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④吴旻:据《本草纲目》引书及本书所附《引用书目》,当为“王旻”。王旻,唐朝人,生平不详。《山居录》:主要记载药物栽培的古农书,也可以称作现存最早的种药专著。

    【译文】

    《臞仙神隐书》记载:“地黄利血生精。等粥煮熟后再加酥、蜜。”按:地黄兼凉血生血,滋补肾中真阴。生用寒凉,炙熟用微温。煮粥应该用新鲜的地黄,忌用铜铁器煮。王旻《山居录》说:“叶可以作为蔬菜,对人体非常有益。”

    吴茱萸粥①

    《寿世青编》:“治寒冷、心痛、腹胀。”又《千金翼》:酒煮茱萸,治同。此加米煮,检开口者,洗数次用。按:兼除湿、逐风、止痢。周处《风土记》②:“九日以茱萸插头,可辟恶。”

    【注释】

    ①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能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

    ②周处《风土记》:西晋周处编。本书是记述地方风俗的名著,今人查考端午、七夕、重阳等等习俗,所依据的便是这一部《风土记》。周处(238——299),字子隐。吴郡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年少时纵情肆欲,为祸乡里,后来改过自新。吴亡后仕西晋,刚正不阿,得罪权贵,被派往西北讨伐氐羌叛乱,遇害于沙场。

    【译文】

    《寿世青编》记载:“吴茱萸能治寒冷、心痛、腹胀。”又《千金翼》说:酒煮茱萸,治疗功效相同。煮粥需要放米煮,选取开口的吴茱萸,清洗数次再使用。按:吴茱萸兼除湿、逐风、止痢。周处《风土记》说:“九月九日用茱萸插在头上,可以驱邪避灾。”

    常山粥①

    《肘后方》:“治老年久疟。秫米同煮,未发时服。”按:兼治水胀、胸中痰结,截疟乃其专长②。性暴悍,能发吐。甘草末拌蒸数次,然后同米煮,化峻厉为和平也。

    【注释】

    ①常山:味苦、辛,性寒,有毒。归肺、肝、心经。能涌吐痰涎,截疟。用于痰饮停聚、胸膈痞塞、疟疾。

    ②截疟:治疟疾方法之一。在疟疾发作前的适当时间,使用内服药或针刺等方法,以制止疟疾的发作。

    【译文】

    《肘后方》记载:“常山能治老年人久疟。和秫米一起煮,在疟疾没有发作的时候服用。”按:常山兼治水胀、胸中痰结,截疟是它的主要功效。常山药性峻猛,能够催吐。用甘草末拌常山蒸数次,然后和米一起煮,可以化峻厉为和平。

    白石英粥①

    《千金翼方》:“服石英法,捶碎水浸澄清,每早取水煮粥,轻身延年。”按:兼治肺痿、湿痹、疸黄,实大肠。《本草衍义》曰:“攻疾可暂用,未闻久服之益。”

    【注释】

    ①白石英:味甘,性温。归肺、肾、心经。能温肺肾,安心神,利小便。治肺寒咳喘、阳痿、消渴、心神不安、惊悸善忘、小便不利、黄疸、石水、风寒湿痹。

    【译文】

    《千金翼方》记载:“服用石英的方法,把石英敲碎,用水浸泡澄清,每天早晨取浸泡的水煮粥,服用后可以轻身延年。”按:白石英兼治肺痿、湿痹、黄疸,实大肠而止泄。《本草衍义》说:“攻伐邪气可以短时使用白石英,没有听说过久服有补益的效果。”

    紫石英粥①

    《备急方》:“治虚劳惊悸。打如豆,以水煮汁作粥。”按:兼治上气、心腹痛、咳逆邪气,久服温中。盖上能镇心,重以去怯也;下能益肝,湿以去枯也。

    【注释】

    ①紫石英:味甘,性温。归肾、心、肺经。能温肾暖宫,镇心安神,温肺平喘。用于肾阳亏虚、宫冷不孕、惊悸不安、失眠多梦、虚寒咳喘。

    【译文】

    《备急方》记载:“紫石英治虚劳惊悸。把紫石英打碎成豆子大小,加水煮取汁液煮粥。”按:紫石英兼治肺气上逆、心腹疼痛、咳逆邪气,长时间服用温补中焦。因为紫石英上能镇定心神,重镇以祛除怯弱;下能补益肝脏,滋养以祛除枯燥。

    慈石粥①

    《奉亲养老书》:“治老人耳聋。捶末绵裹,加猪肾煮粥。”《养老书》又方同白石英,水浸露地,每日取水作粥。气力强健,颜如童子。按:兼治周痹、风湿②,通关节,明目。

    【注释】

    ①慈石:即磁石。慈,通“磁”。味咸,性寒。归肝、心、肾经。能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用于惊悸失眠、头晕目眩、视物昏花、耳鸣耳聋、肾虚气喘。

    ②周痹:病名。痹证之及于全身者。为风寒湿邪乘虚侵入血脉、肌肉所致。

    【译文】

    《奉亲养老书》记载:“磁石能治老人耳聋。把磁石捣成粉末,丝绵包裹,加猪肾煮粥。”《奉亲养老书》里又有一种制作方法和白石英粥一样,用水浸泡,露天放置,每天取水作粥。服用后使人气力强健,颜面娇嫩如童子。按:磁石兼治周痹、风湿关节疼,又有通关节、明目的功效。

    滑石粥①

    《圣惠方》:“治膈上烦热。滑石煎水,入米同煮。”按:兼利小便,荡胸中积聚,疗黄疸、石淋、水肿。《炮炙论》曰:“凡用,研粉,牡丹皮同煮半日,水淘曝干用。”

    【注释】

    ①滑石:味甘、淡,性寒。归膀胱、肺、胃经。能利尿通淋,清热解暑;外用祛湿敛疮。用于热淋、石淋、尿热涩痛、暑湿烦渴、湿热水泻;外治湿疹、湿疮、痱子。

    【译文】

    《圣惠方》记载:“滑石治膈上烦热。滑石煎水,加入米一起煮。”按:滑石兼利小便,荡涤胸中积聚,治疗黄疸、石淋、水肿。《炮炙论》说:“凡是使用滑石,必须研磨成粉末,和牡丹皮一同煎煮半天,用水淘洗晒干使用。”

    白石脂粥①

    《子母秘录》②:“治水痢不止。研粉和粥,空心服。”按:石脂有五种,主治不相远,涩大肠,止痢居多。此方本治小儿弱不胜药者,老年气体虚羸,亦宜之。

    【注释】

    ①白石脂:味甘、酸,性平。归肺、大肠经。能涩肠,止血。用于久泻、久痢、崩漏带下、遗精。

    ②《子母秘录》:《本草纲目》谓张杰著。张杰,生平里居不详。本书已佚。另文献载有唐代医家许仁则《子母秘录》,十卷,亦佚。此处不详究系何书。

    【译文】

    《子母秘录》记载:“白石脂治水痢不止。把白石脂研磨成粉末加入粥里,空腹服用。”按:白石脂有五种,主治相差不大,以收涩大肠、止痢居多。这个粥方本来治疗小儿体弱不能喝药,老年人气虚体弱,身体羸瘦,也适宜服用。

    葱白粥①

    《小品方》②:“治发热头痛。连须和米煮,加醋少许,取汗愈。”又《纲目》方:“发汗解肌,加豉。”按:兼安中,开骨节,杀百药毒。用胡葱良③,不可同蜜食,壅气害人。

    【注释】

    ①葱白:味辛,性温。归肺、胃经。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用于外感风寒、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脉微、厥逆、腹泻;外敷治疗疮痈疔毒。

    ②《小品方》:又名《经方小品》。东晋陈延之撰。本书早佚,其佚文散见于《外台秘要》《医心方》中。陈延之,生卒年不详。

    ③胡葱:为葱科,葱属,二年生草本植物,别名火葱、蒜头葱、辫子葱等。胡葱以嫩叶做调料,鳞茎为腌渍原料。

    【译文】

    《小品方》记载:“葱白治发热头痛。连同须加入米里一同煮,再加少许醋,发汗后病愈。”又《纲目》方:“葱白粥发汗解肌,加入豆豉。”按:葱白兼调和中焦,疏通关节,消除百药的毒性。用胡葱较好,不可以和蜜一起食用,食用后会使气机郁滞,伤害人体。

    莱菔粥①

    《图经本草》②:“治消渴。生捣汁煮粥。”又《纲目》方:“宽中下气。”按:兼消食、去痰、止咳、治痢、制面毒③。皮有紫、白二色,生沙壤者大而甘,生瘠地者小而辣,治同。

    【注释】

    ①莱菔(lái fú):即萝卜。味辛、甘,性凉。入肺、脾、胃、大肠经。能消积化痰,下气宽中,解毒。用于食积胀满、痰热咳嗽、肺痨咯血、呕吐反酸等。

    ②《图经本草》:宋朝政府命苏颂等组织编撰的图谱性本草学著作,对《嘉祐本草》补充附图,与《嘉祐本草》同时颁行。全书在六百余种药名下,附本草图九百余幅。描绘植物的类别、形态,形象逼真,图文并茂。《图经本草》原著已经佚失,现在只有辑本。

    ③面毒:谓食面后胃脘胀闷烦渴。

    【译文】

    《图经本草》记载:“莱菔治消渴。生莱菔捣汁煮粥。”又《纲目》方:“宽中下气。”按:莱菔兼消食、去痰、止咳、治痢,制食面中毒。莱菔皮有紫、白两种颜色,生长在沙地里的大而甜,生长在瘦瘠地里的小而辣,但治病的功效相同。

    莱菔子粥①

    《寿世青编》:“治气喘。”按:兼化食除胀,利大小便,止气痛。生能升,熟能降,升则散风寒,降则定喘咳。尤以治痰、治下痢,厚重有殊绩。水研滤汁加入粥。

    【注释】

    ①莱菔子:味辛、甘,性平。归肺、脾、胃经。能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用于饮食停滞、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积滞泻痢、痰壅喘咳。

    【译文】

    《寿世青编》记载:“莱菔子治气喘。”按:莱菔子兼化食除胀,利大小便,止气分疾病导致的疼痛。生的能升发气机,熟的能降泻逆气,升则散风寒,降则定喘咳。特别是用来治痰、治下痢,味道厚重而有特殊的功效。加水研磨滤汁加入粥里。

    菠菜粥①

    《纲目》方:“和中润燥。”按:兼解酒毒,下气止渴,根尤良,其味甘滑。《儒门事亲》云②:“久病大便涩滞不通,及痔漏,宜常食之。”《唐会要》③:“尼波罗国献此菜④,为能益食味也。”

    【注释】

    ①菠菜:味甘,性平。归肝、胃、大肠、小肠经。能解热毒,通血脉,利肠胃。用于头痛、目眩、目赤、夜盲症、消渴、便秘、痔疮。

    ②《儒门事亲》:金张从正撰。全书各卷由诸篇论文汇编而成,注重阐发邪实为病的理论,倡导汗、吐、下三法治疗疾病。张从正(1156——1228),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县郜城乡(今河南民权)人。金代医学家。张从正私淑刘完素的学术观点,对于汗、吐、下三法的运用有独到的见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扩充了三法的运用范围,形成了以攻邪治病的独特风格,为祖国医学的病机理论和治疗方法做出了贡献,被后世称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又称为“攻邪派”的代表。

    ③《唐会要》:北宋王溥撰。本书是记述唐代各项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史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断代典制体专著。王溥(922——982),字齐物。并州祁县(今属山西)人。著名史学大家,还编撰有《五代会要》等。

    ④尼波罗国:今尼泊尔。

    【译文】

    《纲目》方:“菠菜能和中润燥。”按:菠菜兼解酒毒,下气止渴,根的效果特别好,味道甘滑。《儒门事亲》说:“久病大便涩滞不通,及痔漏,应该经常食用菠菜粥。”《唐会要》说:“尼波罗国献这种菜给朝廷,因为它能增进食欲。”

    甜菜粥

    《唐本草》①:“夏月煮粥食,解热,治热毒痢。”又《纲目》方:“益胃健脾。”按:《学圃录》②:“甜本作菾,一名莙荙菜,兼止血,疗时行壮热③。诸菜性俱滑,以为健脾,恐无验。”

    【注释】

    ①《唐本草》:又称《新修本草》,唐高宗显庆四年(659)由苏敬等二十余人集体编撰,由官府颁行,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载药八百五十种,新增一百一十四种新药,其中不少是外来药物。附有图经七卷、药图二十五卷。现仅存残卷。

    ②《学圃录》:金受昌著。作者生平里居不详。

    ③时行:病名。又名时气,为感冒四时不正之气所致的流行性疾病。壮热:高热,高烧。

    【译文】

    《唐本草》:“夏月煮甜菜粥食用,解热,治热毒痢。”又《纲目》方:“甜菜益胃健脾。”按:《学圃录》说:“甜本作菾,一名莙荙菜,兼止血,治疗流行性疾病引起的高热。各种菜都具有润滑之性,认为可以用来健脾,恐怕没什么凭证。”

    秃菜根粥①

    《全生集》②:“治白浊。用根煎汤煮粥。”按:《本草》不载。其叶细皱,似地黄叶,俗名牛舌头草,即野甜菜,味微涩,性寒解热毒,兼治癣。《鬼遗方》云:“捣汁熬膏药贴之。”

    【注释】

    ①秃菜根:又名牛舌头。味苦、微甘,性微寒。能清热解毒。用于阑尾炎、痢疾、痔疮、遗精、白浊、乳腺炎、烫伤等。

    ②《全生集》:全称《外科证治全生集》。清代王维德整理祖传秘术及生平经验而成,后经清末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评注。本书先总述痈疽病因、证候、诊法。按人体上、中、下三部分论外科病证治疗,并兼以内、妇、儿各科病证治疗经验,计列证四十八种,外科效方七十五首。王维德(1669——1749),字洪绪,号林屋散人,又号定定子。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通内、外、妇、儿各科,尤擅长外科疾患之诊治。

    【译文】

    《外科证治全生集》记载:“秃菜根治白浊。用根煎汤煮粥。”按:《本草》书没有记载。秃菜叶细皱,像地黄叶,俗名牛舌头草,即野甜菜,味微涩,性寒解热毒,兼治癣。《刘涓子鬼遗方》说:“秃菜根捣汁熬制成膏药,贴到患处。”

    芥菜粥

    《纲目》方:“豁痰辟恶。”按:兼温中止嗽,开利九窍。其性辛热而散耗人真元。《别录》谓“能明目”,暂时之快也。叶大者良,细叶有毛者损人。

    【译文】

    《纲目》方:“芥菜豁除痰饮,避除邪气。”按:芥菜兼温中止嗽,开利九窍。它的药性辛热而耗散人体的真元。《别录》说“芥菜能明目”,不过只是暂时取效。叶大的较好,细叶有毛的对人体有害。

    韭叶粥①

    《食医心镜》:“治水痢。”又《纲目》方:“温中暖下。”按:兼补虚壮阳,治腹冷痛。茎名韭白,根名韭黄。《礼记》谓韭为“丰本”,言美在根,乃茎之未出土者。治病用叶。

    【注释】

    ①韭叶:味辛,性温。归肝、胃、肾经。能温中,下气,补虚,调和脏腑,令人能食,益阳。

    【译文】

    《食医心镜》记载:“韭叶治水痢。”又《纲目》方:“温补中、下二焦。”按:韭叶兼补虚壮阳,治腹冷痛。茎叫韭白,根叫韭黄。《礼记》说韭为“丰本”,意思是韭菜之美在其根部,是茎没有出土的部分。治病用韭叶。

    韭子粥①

    《千金翼》:“治梦泄遗尿。”按:兼暖腰膝,治鬼交甚效②,补肝及命门,疗小便频数。韭乃肝之菜,入足厥阴经。肝主泄,肾主闭,止泄精尤为要品。

    【注释】

    ①韭子:即韭菜子。味辛、甘,性温。归肝、肾经。能温补肝肾,壮阳固精。用于肝肾亏虚、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白浊带下。

    ②鬼交:心理学上叫梦交,我国传统医学称之为鬼交。古人认为凡是梦与鬼交的人,气弱神衰是重要的内因。

    【译文】

    《千金翼》记载:“韭菜子治梦泄遗尿。”按:韭菜子兼暖腰膝,治鬼交效果很好,补肝及命门,治疗小便频数。韭是归属于肝的菜,入足厥阴肝经。肝主疏泄,肾主闭藏,是止泄精特别好的药物。

    苋菜粥①

    《奉亲养老书》:“治下痢。苋菜煮粥食,立效。”按:《学圃录》:“苋类甚多,常有者白、紫、赤三种,白者除寒热,紫者治气痢②,赤者治血痢③,并利大小肠,治痢初起为宜。”

    【注释】

    ①苋菜:味甘,性微寒。归大肠、小肠经。能清热解毒,利尿除湿,通利大便。

    ②气痢:有实证和虚证之分。实证为粪便如蟹沫稠黏,有里急后重感,腹胀,大便时排气多,其气臭秽。或兼肠鸣、小便不利等。是由于湿热郁滞,气机不得宣畅所致。虚证为腹胀排气时大便即随之而下,是由于中气下陷、肠虚不固所致。

    ③血痢:又称赤痢,即泄下物为血色黏液。

    【译文】

    《奉亲养老书》记载:“苋菜治下痢。苋菜煮粥食用,效果迅速。”按:《学圃录》说:“苋菜种类很多,常有白、紫、赤三种颜色,白色的除寒热,紫色的治气痢,红色的治血痢,并且通利大小肠,适合治疗下痢初起。”

    鹿肾粥①

    《日华本草》:“补中安五藏,壮阳气。”又《圣惠方》:“治耳聋。俱作粥。”按:肾俗名腰子,兼补一切虚损。麋类鹿,补阳宜鹿,补阴宜麋。《灵苑记》有鹿补阴、麋补阳之说②,非。

    【注释】

    ①鹿肾:味甘、咸,性温。归肝、肾、膀胱经。能补肾精,壮肾阳,强腰膝。用于肾虚劳损、腰膝酸痛、耳聋耳鸣、阳痿滑精、宫寒不孕。

    ②《灵苑记》:又名《灵苑方》,北宋沈括著。

    【译文】

    《日华子本草》记载:“鹿肾补中安五藏,壮阳气。”又《圣惠方》说:“鹿肾治耳聋。都把鹿肾作粥食用。”按:肾俗名腰子,兼补一切虚损。麋很像鹿,但补阳用鹿,补阴用麋。《灵苑记》有鹿补阴、麋补阳的说法,这种说法不正确。

    羊肾粥①

    《饮膳正要》②:“治阳气衰败、腰脚痛。加葱白、枸杞叶,同五味煮汁,再和米煮。”又《良疗心镜》:“治肾虚精竭,加豉汁五味煮。”按:兼治耳聋、脚气。方书每用为肾经引导。

    【注释】

    ①羊肾:味甘、咸,性温。能补肾气,益精髓。用于肾虚劳损、腰脊酸痛、足膝软弱、耳聋、阳痿、尿频。

    ②《饮膳正要》: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撰。古代营养学专著,卷一讲饮食诸般禁忌、聚珍异馔。卷二讲各种汤煎、食疗诸病及食物相反中毒等。卷三讲米谷品、兽品、禽品、鱼品、果菜品和料物等。忽思慧,一译和斯辉。曾被选充饮膳太医一职。

    【译文】

    《饮膳正要》:“羊肾治阳气衰败、腰脚痛。加葱白、枸杞叶,和五味一起煮取汁液,再加入米煮粥。”又《良疗心镜》:“羊肾粥治肾虚精竭,加豉汁和五味一起煮。”按:兼治耳聋、脚气。方书里经常把羊肾作为肾经的引经药。

    猪髓粥①

    慈山参入。按:《养老书》②:“猪肾粥加葱,治脚气。”《肘后方》:“猪肝粥加绿豆,治溲涩,皆罕补益。肉尤动风,煮粥无补。”《丹溪心法》③:“用脊髓治虚损,补阴兼填骨髓,入粥佳。”

    【注释】

    ①猪髓:味甘,性寒。归肾经。能补精髓,益肾阴。用于肾阴不足、阴虚内热、骨蒸盗汗、遗精或腰脊酸软、下肢痿弱。

    ②《养老书》:即陈直《奉亲养老书》。

    ③《丹溪心法》:此当指《丹溪心法类集》,明代太医院御医杨珣著。本书已佚。

    【译文】

    我自己创制,录入本书。按:《寿亲养老书》记载:“猪肾粥加葱,治脚气。”《肘后方》说:“猪肝粥加绿豆,治溲涩,都很少听说有补益的效果。猪肉特别能引动肝风,煮粥没有补益效果。”《丹溪心法》:“用猪脊髓治虚损,补阴兼填骨髓,入粥效果更好。”

    猪肚粥①

    《食医心镜》:“治消渴饮水。用雄猪肚煮取浓汁,加豉作粥。”按:兼补虚损,止暴痢,消积聚。《图经本草》曰:“四季月宜食之,猪水畜而胃属土,用之以胃治胃也。”

    【注释】

    ①猪肚:味甘,性温。归脾、胃经。能补虚损,健脾胃。用于虚劳羸弱、泄泻、下痢、消渴、小便频数、小儿疳积。

    【译文】

    《食医心镜》记载:“猪肚治消渴饮水。用雄猪肚煮取浓汁,加豆豉作粥。”按:猪肚兼补虚损,止暴痢,消积聚。《图经本草》说:“四季最后十八天的时候适合食用猪肚,猪属水畜而胃属土,用它以胃治胃。”

    羊肉粥①

    《饮膳正要》:“治骨蒸、久冷。山药蒸熟,研如泥,同肉下米作粥。”按:兼补中益气,开胃健脾,壮阳滋肾,疗寒疝②。杏仁同煮则易糜,胡桃同煮则不臊,铜器煮损阳。

    【注释】

    ①羊肉:味甘,性温。归脾、肾经。能补气养血,温补脾肾。用于肾虚腰疼、阳痿精衰、形瘦怕冷、病后虚寒、产妇产后大虚或腹痛、产后出血、产后无乳或带下。

    ②寒疝:中医指疝气的一种。症见阴囊肿硬而冷,睾丸痛,喜暖畏寒或形寒足冷等。

    【译文】

    《饮膳正要》记载:“羊肉治疗骨蒸潮热、长时间虚寒。山药蒸熟,研磨成泥一样,和肉一起下到米里煮粥。”按:羊肉兼补中益气,开胃健脾,壮阳滋肾,治疗寒疝。和杏仁一起煮更容易煮烂,和胡桃一起煮则不腥臊,用铜器煮羊肉损伤阳气。

    羊肝粥①

    《多能鄙事》②:“治目不能远视。羊肝碎切,加韭子炒研,煎汁下米煮。”按:兼治肝风虚热目赤,及病后失明。羊肝能明目,他肝则否,青羊肝尤验。

    【注释】

    ①羊肝:味甘、苦,性凉。归肝经。能养肝明目,补血,清虚热。用于血虚萎黄、消瘦、肝虚目暗、视力减退。

    ②《多能鄙事》:托名明刘基撰。明代初期的类书,共十二卷。该书分门别类收录了日常生活中必备的知识。其中卷一至卷四与饮食有关,卷二记述基本烹饪方法,卷四记述老年人的食疗养生方法。

    【译文】

    《多能鄙事》记载:“羊肝治目不能远视。羊肝切碎,加韭菜子干炒研磨,煎取汁液,下米煮粥。”按:羊肝兼治肝风虚热目赤,及病后失明。羊肝能明目,其他肝不能,青羊肝效果特别好。

    羊脊骨粥

    《千金·食治》方①:“治老人胃弱。以骨捶碎,煎取汁,入青粱米煮。”按:兼治寒中羸瘦,止痢补肾,疗腰痛。脊骨通督脉,用以治肾,尤有效。

    【注释】

    ①《千金·食治》: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六,主要论述一些常见食物如何治疗疾病。

    【译文】

    《千金·食治》方:“羊脊骨治老人胃气虚弱。用骨头把羊脊骨捶碎,煎取汁,加入青粱米煮。”按:羊脊骨兼治脾胃虚寒,身体瘦弱,止痢补肾,治疗腰痛。脊骨通督脉,用来治疗肾脏疾病,特别有效。

    犬肉粥

    《食疗心镜》:“治水气鼓胀。和米烂煮,空腹食。”按:兼安五藏①,补绝伤②,益阳事,厚肠胃,填精髓,暖腰膝。黄狗肉尤补益虚劳,不可去血,去血则力减,不益人。

    【注释】

    ①五藏:即“五脏”。

    ②绝伤:指骨折之类损伤。

    【译文】

    《食疗心镜》记载:“犬肉治水气鼓胀。犬肉和米一起煮烂,空腹食用。”按:犬肉兼安定五脏,促进骨折愈合,增强性功能,完善消化吸收功能,补益精髓,温暖腰膝。黄狗肉对虚劳的补益作用特别强,不能把血去掉,去血则补益力量减弱,对人体没有好处。

    麻雀粥

    《食治通说》①:“治老人羸瘦,阳气乏弱。麻雀炒熟,酒略煮,加葱和米作粥。”按:兼缩小便②,暖腰膝,益精髓。《食疗本草曰》:“冬三月食之,起阳道。”李时珍曰:“性淫也。”

    【注释】

    ①《食治通说》:宋娄居中撰。此书论饮食疗法,原书佚。明穆世锡《食物辑要》中尚存其少量佚文。娄居中,生卒年不详。宋代东虢(今河南荥阳)人。

    ②缩小便:即缩尿止遗。用具有益气补肾、收敛固涩作用的方药治疗肾气不固所致遗尿、小便失禁的治法。

    【译文】

    《食治通说》记载:“麻雀治老人羸瘦,阳气乏弱。将麻雀炒熟,加酒略煮,加葱和米作粥。”按:麻雀兼缩尿止遗,暖腰膝,益精髓。《食疗本草》说:“冬三月食用麻雀粥,增强男性性功能。”李时珍说:“这是麻雀性淫的原因。”

    鲤鱼粥①

    《寿域神方》②:“治反胃。童便浸一宿,炮焦煮粥。”又《食医心镜》:“治咳嗽气喘,用糯米。”按:兼治水肿、黄疸,利小便。诸鱼惟此为佳。风起能飞越,故又动风,风病忌食。

    【注释】

    ①鲤鱼:味甘,性平。归脾、肾、胃、胆经。能补脾健胃,利水消肿,通乳,清热解毒,止嗽下气。可用于各种水肿、浮肿、腹胀、少尿、黄疸、乳汁不通。

    ②《寿域神方》:即《臞仙寿域神方》。明朱权撰。朱权,字臞仙。

    【译文】

    《寿域神方》记载:“鲤鱼治胃气上逆。用童便浸泡一个晚上,将鲤鱼炮炙焦黑煮粥。”又《食医心镜》说:“鲤鱼治咳嗽气喘,选用糯米。”按:鲤鱼兼治水肿、黄疸,利小便。各种鱼只有鲤鱼最好。起风的时候鲤鱼能飞越,所以又能动风,风病忌食。

    上煮粥方,上中下三品,共百种。调养治疾,二者兼具,皆所以为老年地,毋使轻投攻补耳。前人有食疗、食治、食医,及《服食经》《饮膳正要》诸书,莫非避峻厉以就和平也。且不独治疾宜慎,即调养亦不得概施。如人参粥亦见李绛《手集方》,其为大补元气,自不待言,但价等于珠,未易供寻常之一饱。听之有力者,无庸摭入以备方①。此外所遗尚多,岂仅气味俱劣之物?亦有购觅难获之品。徒矜博采,而无当于用,奚取乎?兹撰粥谱,要皆断自臆见,合前四卷,足备老年之颐养。吾之自老其老,恃此道也。乃或传述及之,不无小裨于世。谬妄之讥,又何敢辞!

    是岁季冬月之三日慈山居士又书于尾②。

    【注释】

    ①无庸:不用。摭(zhí):摘取。

    ②季冬:冬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十二月。

    【译文】

    以上各种煮粥的方法,上、中、下三品,一共一百种。调养身体,治疗疾病,两种功能都具备,这都是为老年人所准备的,不要轻易地使用攻补的药物。前人有食疗、食治、食医,以及《服食经》《饮膳正要》之类的书,没有不是避免使用峻厉的药物而使用平和的药物的。不仅治疗疾病要谨慎,就算是调养身体也不能一概而论施治。比如人参粥也见于李绛《手集方》,人参是大补元气的药物,自然不用多说,但价格等同于珍珠,非常昂贵,普通老百姓哪里吃得上呢!因此听起来虽然是有用的粥方,本书也没有选入备用。除此之外,遗漏的还有很多,哪里是说那些都是气味很低劣的食物?也有些是很难寻找购买到的食品。仅仅炫耀自己搜采广博,而不适合实用,又有什么可取的呢?现在我选取的这些粥谱,主要都来自我自己的主观看法,与前面的四卷,足够老年人用来养生了。我自己的养老都是依赖这些方法。以后如果能流传开来,对世人也并不是没有一点小的用处的吧!就算有些错误荒唐的地方招人讥笑,我又怎么敢推辞!

    这一年十二月三日慈山居士又写在书后。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