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老老恒言译注最新章节!

    卧房

    【题解】

    本篇主要介绍卧室的设计要领。

    作者认为卧室的设计不用华丽的装饰,简朴自然就行;除了一张床外,再加一张桌子、一个坐榻就足够了;老年人的卧房不要太大,应该住东面具有生气的房间;楼上能防湿气,老年人居住比较妥当;房间不要过于昏暗;冬天门窗上不能留一丝缝隙,不能让户外的寒风吹入室内;房门要尽量狭窄,仅容一个人出入即可;房顶要铺厚木板,这样长夏时可以隔热,严冬时可以御寒;长夏时,只可在早晨将窗户全部打开以流通空气,日出后即关闭,并且放下窗帘遮挡阳光,不让人进入室内以防生热气;北方之炕比较暖和,南方亦可效仿。

    在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防寒、防暑、防湿是很实际的问题,即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些问题也应该注意。卧室是每天起居的地方,所有的设计都应以获得安眠为目的,因此要做到光线柔和,整洁干净,防风,防潮。

    室在旁曰房。《相宅经》曰①:“室中央为《洛书》五黄②,乃九宫尊位③,不敢当尊,故卧须旁室。”老年宜于东偏生气之方,独房独卧,静则神安也。沈佺期诗云④:“了然究诸品,弥觉静者安⑤。”房以内,除设床之所,能容一几一榻足矣。房以外,令人伺候,亦择老年者,不耽酣睡,闻呼即应乃妥。

    【注释】

    ①《相宅经》:风水著作。作者不详。

    ②《洛书》:传说大禹治水时在洛水神龟背上所得之图,其图为黑白点构成,即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阳数,四隅黑点皆阴数。五黄:河图数中,五居中宫,其性属土,土色黄,故以五黄称之。

    ③九宫:将天宫以井字划分乾宫、坎宫、艮宫、震宫、中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九等分,在晚间从地上观天的七曜与星宿移动,可知方向及季节等资讯。

    ④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与宋之问齐名,称“沈宋”。明人辑有《沈佺期集》。

    ⑤了然究诸品,弥觉静者安:出自沈佺期《绍隆寺》:“吾从释迦久,无上师涅槃。探道三十载,得道天南端。非胜适殊方,起喧世归难。放弃乃良缘,世虑不曾干。香界萦北渚,花龛隐南峦。危昂阶下石,演漾窗中澜。云盖看木秀,天空见藤盘。处俗勤宴坐,居贫业行坛。试将有漏躯,聊作无生观。了然究诸品,弥觉静者安。”

    【译文】

    正房旁边的居室叫房。《相宅经》说:“室中央是《洛书》中五黄所在的位置,是九宫的尊位,人不可住在当尊之位,所以必须选择旁室。”老年人应当住在东边生发之气的方位,独室独卧,环境安静则心神安宁。唐朝诗人沈佺期说:“了然究诸品,弥觉静者安。”卧室之内,除放床之外,能容纳一张书几和一张便榻就足够了。伺候的人应住在外间,须选择老年人,因为老年人不贪睡,听到叫声立即会应答,这样才妥当。

    《易》言:“君子洗心,以退藏于密①。”卧房为退藏之地,不可不密,冬月尤当加意。若窗若门,务使勿通风隙,窗阖处必有缝,纸密糊之。《青田秘记》曰②:“卧房窗取偶,门取奇,合阴阳也。”故房门宜单扇,极窄,仅容一身出入,更悬毡幕,以隔内外。按《造门经》③:“门之高低阔狭,随房大小方向,另制尺量之。”妄断祸福,此假阴阳而神其说,可勿泥。

    【注释】

    ①君子洗心,以退藏于密:语本《周易·系辞》:“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洗心,洗涤心胸。比喻除去恶念或杂念。

    ②《青田秘记》:作者或为明刘基。刘基(1311——1375),字伯温,谥文成。处州青田(今浙江温州)人,故称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诚意伯刘先生文集》。

    ③《造门经》:作者不详。

    【译文】

    《周易》说:“君子洗涤心灵,而退藏于密室。”卧室是退藏的地方,不可以不密闭,冬天尤其应当注意。比如窗子或门户,务必使其没有透风的间隙,窗户关闭之处必定有缝隙,要用纸严实地糊住。《青田秘记》说:“卧室的窗户数应为偶数,门应为奇数,符合阴阳之理。”所以卧室应该用单扇门,特别狭窄,仅容一个人出入即可,还要悬挂毡制门帘,将里外隔开。按:《造门经》说:“门的高低宽窄,要依据房子的大小、方向而定,并用尺测定。”此属乱说祸福,借阴阳而神秘其说,不可拘泥这种说法。

    卧房暗则能敛神聚气,此亦阴阳家之说。《易·随卦》之《象》辞曰:“君子以向晦入宴息①。”卧房必向晦而后入,本无取乎垲爽②。但老年人有时起居卧房,暗则又非白昼所宜,但勿宽大,宁取垲爽者③?或窗外加帘,酌明暗而上下之也可。

    【注释】

    ①向晦:傍晚。宴息:安息。

    ②垲(kǎi)爽:亦作“爽垲”。高爽干燥。垲,地势高而干燥。爽,明亮。

    ③宁:怎么不。

    【译文】

    卧室昏暗可以聚敛神气,这也是阴阳家的说法。《周易·随卦》的《象》辞说:“君子在傍晚休息。”卧室一定是傍晚才进去,本来没必要干燥明亮。但老年人有时起居于卧室,昏暗又不适宜白天,所以卧室只要不太宽大,怎么可以不高爽明亮呢?也可以在窗外加窗帘,斟酌明暗而上下变动窗帘就行了。

    房开北牖,疏棂作窗,夏为宜,冬则否,窗内须另制推板一层以塞之①。《诗·豳风》云:“塞向墐户②。”注曰:“向,北出牖也。”北为阴,阴为寒所从生,故塞以御之也。

    【注释】

    ①推板:可以移动的隔板。

    ②塞向墐(jìn)户:出自《诗经·豳风·七月》。向,北窗。墐,用泥涂塞。户,单扇的门。

    【译文】

    卧室北面设置窗户,窗棂稀疏一些,适合夏天,冬天就不合适了,窗户内须另制一块隔板来挡住。《诗经·豳风》说:“塞住北窗用泥涂塞单扇的门。”郑玄注说:“向,是朝北的窗户。”北为阴面,阴面是产生寒气的地方,所以堵塞住以抵御寒气。

    冬以板铺地平,诚善。入夏又嫌隔住地气,未免作热。置矮脚凳数张,凳面大三四尺,量房宽窄,铺满于中,即同地平板。夏月去凳,亦属两便。卧户与书室并宜之。

    【译文】

    冬天用木板把地铺平,这固然好。但入夏后又嫌阻隔地气,未免生热。设置几张矮脚凳,凳面三四尺大,测量卧室的宽窄后,铺满地上,就如同铺平的地板。夏天去掉凳子,冬夏两相方便。卧室与书房都可这样做。

    《蠡海集》曰:“春之气自下而升,故春色先于旷野;秋之气自上而降,故秋色先于高林。”寒气亦自上而降,故子后霜落时,寒必甚,气随霜下也。椽瓦疏漏①,必厚作顶板以御之。即长夏日色上逼,亦可隔绝热气。如板薄,仅足承尘而已,徒添鼠窟,以扰夜眠。

    【注释】

    ①椽(chuán):檩上架瓦的木条。

    【译文】

    《蠡海集》说:“春天的气从下向上升,所以春色先在旷野表现出来;秋天的气从上往下降,所以秋色先在高林表现出来。”寒气也是从上往下降,所以午夜子时后霜降时,必定更加寒冷,因为寒气随霜而下。如果卧室的椽瓦疏漏,必须做厚厚的顶板来抵御寒气。这样一来,即使长夏日光强烈,逼晒屋顶,也可以隔绝热气。如果顶板过薄,仅够承接灰尘而已,那就只会增加鼠洞,扰乱夜间睡眠。

    窗户虽极紧密,难免针隙之漏,微风遂得潜入。北地御寒,纸糊遍室,则风始断绝,兼得尘飞不到,洁净爽目。老年卧房,可仿而为之,每岁初冬,必重糊一度。

    【译文】

    窗户虽然特别严密,也难免有针似的小缝隙,微风于是潜入卧室。北方地区御寒,屋内都糊上纸,风才不会进入屋子,而且灰尘也进不了屋子,使居室干净好看。老年人的卧室,可以效仿这种方法做,每年初冬,必须重新用纸将卧室糊一遍。

    长夏日晒酷烈,及晚尚留热气,风即挟热而来,故卧房只宜清晨洞启窗户,以散竟夜之郁闷。日出后俱必密闭,窗外更下重帏遮隔,不透微光,并终日毋令人入,人气即致热也。盖热皆从外至,非内生耳。入寝时,但卷帏,亦勿开窗,枕簟胥含秋意①。

    【注释】

    ①簟(diàn):竹席。

    【译文】

    长夏日光强烈,到了晚上还留存着热气,风就挟带着热气吹来,所以卧室只宜清晨大开门窗,来消散整夜的郁结浊气。日出后必须把门窗都密闭,窗外还要用多层帷幕遮挡,不让一点光线透入,并且整天不要让人进来,因为人气也可生热。因为热气都是从外而来,不是卧室内产生的。睡觉时,只把帷幕卷起来,也不要开窗户,这样枕头、竹席上就都蕴含着秋天的凉意了。

    楼作卧房,能杜湿气。或谓梯级不便老年,华佗《导引论》曰①:“老年筋缩足疲,缓步阶级,以展舒之。”则登楼正可借以展舒。谚又有“寒暑不登楼”之说,天寒所畏者风耳,如风无漏隙,何不宜之有?即盛夏但令窗外遮蔽深密,便无热气内侵,惟三面板隔者,木能生火也。按:《吴兴掌故》有销暑楼②,颜真卿题额③,则楼亦可销暑也。又韩偓诗云④:“寝楼西畔坐书堂⑤。”则楼宜寝,并可称寝楼。然少觉不适,暂迁楼下,讵曰非宜?

    【注释】

    ①《导引论》:假托华佗撰。

    ②《吴兴掌故》:即《吴兴掌故集》,明徐献忠撰。分宦业、乡贤、游寓、著述、金石刻、艺文、名园、古迹、山墟、水利、风土、物产、杂考等类,但考订尚未详审。

    ③颜真卿(709——784):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善诗文。宋人辑有《颜鲁公集》。题额:题写门楣或匾额。

    ④韩偓:字致尧,一作致光,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其诗多写艳情,称为“香奁体”。

    ⑤寝楼西畔坐书堂:出自韩偓《朝退书怀》:“鹤帔星冠羽客装,寝楼西畔坐书堂。山禽养久知人唤,窗竹芟多漏月光。粉壁不题新拙恶,小屏唯录古篇章。孜孜莫患劳心力,富国安民理道长。”

    【译文】

    楼上作卧室,能杜绝湿气。有人说楼梯对老年人不方便,华佗《导引论》说:“老年人筋痿足弱,缓缓地上下楼梯,以便舒展筋骨。”那么老年人正可以借登楼舒展筋骨。俗语又有“寒暑不登楼”的说法,天寒时所怕的是风,如果风无缝隙可入,又有什么不适宜的呢?即使盛夏时只要将窗外遮蔽严实,就没有热气向内侵袭,只有三面都用木板阻隔的有所不宜,因为木能生火。按:《吴兴掌故》记载有销暑楼,颜真卿题的匾额,说明楼也可以消暑。韩偓诗又说:“寝楼西畔坐书堂。”说明楼也适宜作卧室,并且可称为寝楼。不过如果稍微觉得不舒适,就暂时迁住楼下,怎能说不可以呢?

    卧所一斗室足矣①。如地平铺板,不嫌高过于常,须去地二尺许,令板下前后气通。入冬仍以板塞,南向微开小隙而已。纵不及楼居,亦足以远湿气。

    【注释】

    ①斗室:狭小的房间。

    【译文】

    卧室小小的就足够。如果在平地铺板,不要嫌其过高,须离地面二尺左右,让板下前后通气。入冬仍用木板堵塞板下空隙,只向南开个小缝隙就行了。即使不如在楼房居住,也足可以远离湿气。

    北方作地炕①,铺用大方砖,垫起四角,以通火气。室之北壁,外开火门,熏令少热,其暖已彻昼夜。设床作卧所,冬寒亦似春温,火气甚微,无伤于热。南方似亦可效。

    【注释】

    ①地炕:又称火炕。北方人用土坯、大方砖或石板砌成的床。一般在室内的地上起灶,烧火做饭,烟火由火道通入炕下,利用余热取暖。比较讲究的人家,则在室内或室外掘一长方形的坑,于坑内砌灶,于地下引火至炕中专供取暖。不烧火时,坑上覆之以板。

    【译文】

    北方地区做地炕,用大方砖砌,垫起四角,中间通火气。卧室的北面墙壁外开火门,用火熏炙让地炕稍热,屋里暖气就可保持一整天。在这里设置床作为睡觉的地方,冬天寒冷时也像春天时一样温暖,火气甚小,不会因过热而损伤身体。南方似乎也可效仿。

    床

    【题解】

    本篇介绍床的设计要点。

    作者对床的设计要求主要有:床体要宽大,以防盛夏炎热;上盖顶板隔阻灰尘,下置床垫以防湿气;床靠墙放置时,用杉木板把墙和床隔开,以敛湿气。作者主要的目的在于预防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

    现代生活中如何根据老年人的特点选择一张舒适的床,又有着更高的要求。比如老人脊柱功能常会退化,容易有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这就要选择睡硬板床。如果床垫过软,体重的压迫会使床形成中间低、周围高的情况,腰椎继续承担身体的压力,造成腰部肌肉、韧带的收缩、紧张及痉挛,加重症状。床是生活中主要的卧具,它的适合与否直接关系到睡眠质量和身体的健康,老年人需要特别注意。

    《记·内则》云:“安其寝处。”安之法,床为要。服虔《通俗文》曰:“八尺曰床。”故床必宽大,则盛夏热气不逼。上盖顶板,以隔尘灰。后与两旁,勿作虚栏,镶板高尺许,可遮护汗体。四脚下周围,板密镶之,旁开小门,隆冬置炉于中,令有微暖,或以物填塞,即冷气勿透。板须可装可卸,夏则卸去。床边上作抽屉一二,便于置物备用。

    【译文】

    《礼记·内则》说:“安卧在寝室。”安卧的准则,以床最为关键。服虔《通俗文》说:“八尺曰床。”所以床必须宽大,那么盛夏时热气就不能逼近。床上搭盖顶板,用来阻隔灰尘。床后边和两旁,不要制作虚栏,镶上大约一尺高的木板,可以遮护出了汗的身体。床的四个脚及周围,用木板紧密地镶上,旁边开个小门,严冬时将炉子放在床下,使床稍暖,或者用东西填塞,就不透冷气。木板必须可装可卸,夏天就卸去。床的旁边做一两个抽屉,便于安放需要的东西。

    安床着壁,须杉木板隔之。杉质松,能敛湿气,若加油漆,湿气反凝于外。头卧处近壁,亦须板隔,否则壁土湿蒸,验之帐有霉气,人必受于不觉。《竹窗琐语》曰①:“黄梅时,以干栎炭置床下②,堪收湿,晴燥即撤去,卧久令人病喑③。”

    【注释】

    ①《竹窗琐语》:作者不详。

    ②栎(lì):亦称“麻栎”,通称“柞树”。

    ③喑(yīn):嗓子哑。

    【译文】

    如果挨着墙壁放床,必须用杉木板隔开。杉木质松,能收敛湿气,如果涂上油漆,湿气反而凝滞在木板外面了。如果头卧的地方靠近墙壁,也必须用木板隔开,否则墙壁湿气熏蒸,查验卧室就能发现帷幕上有因潮湿而致的霉气,这样人一定不知不觉中受到湿气的侵害。《竹窗琐语》说:“黄梅雨时,在床下放置干栎炭,可收敛湿气,晴天干燥时就撤去,因为用久了会使人得喑哑之病。”

    床低则卧起俱便,陆放翁诗所谓“绿藤水纹穿矮床”也①。如砖地安床,恐有地风暗吹,及湿气上透,须办床垫,称床大小,高五六寸。其前宽二尺许,以为就寝伫足之所。今俗有所谓踏床者,床前另置矮凳,既有床垫,踏床可省。

    【注释】

    ①绿藤水纹穿矮床:出自陆游《听琴》:“疏帘曲槛风凉,细腰美人藕丝裳。绿藤水纹穿矮床,玉指纤纤弹履霜。高林莺啭日正长,幽涧泉鸣夜未央。哀思不怨和而庄,有齐淑女礼自防。世人但惑青楼倡,琵琶箜篌杂胡羌。试听一曲醒汝狂,文姬指法传中郎。”

    【译文】

    床低一点就会使起卧都方便,正如陆放翁诗所说的“绿藤水纹穿矮床”。如果在砖地上放床,恐怕有地面的风暗中吹来,以及湿气上透,所以必须置办床垫,床垫符合床的大小,五六寸高。床垫前面大约二尺宽左右的地方,作为就寝前的立足之地。现在民间有种所谓的踏床,是在床前另外放一张矮凳,既然有了床垫,踏床就不必使用了。

    暖床之制,上有顶,下有垫,后及两旁,俱实板作门,三面镶密,纸糊其缝,设帐于内,更置幔遮于帐前①,可谓深暖至矣。入夏则门亦可卸,不碍其为凉爽也。今俗所谓暖床,但作虚栏绕之,于暖之义奚取?

    【注释】

    ①幔:以物蒙其上者曰幔。

    【译文】

    暖床的制作方法是,上面有顶,下面有垫,后面和两边都用实木板作门,三面都镶嵌严密,用纸糊住缝隙,在里边设置帷帐,再设置床幔遮在帐子的前面,就可以说最暖和了。入夏后就可把床门卸去,不妨碍凉爽。现在民间所谓的暖床,只在床周作虚栏,又哪里有暖的意思呢?

    《说文》曰:“簟,竹席也。”昌黎诗云“卷送八尺含风漪”是也①。今以木镶方匡,或棕穿,或藤穿,通谓之簟。窃意温凉异候,床不得屡易,簟则不妨更换。夏宜棕穿者,取其疏;冬宜藤穿者,取其密。陕西有以牛皮绷若鼓,作冬月卧簟,尤能隔绝冷气。

    【注释】

    ①卷送八尺含风漪:出自韩愈《郑群赠簟》:“蕲州笛竹天下知,郑君所宝尤瑰奇。携来当昼不得卧,一府传看黄琉璃。体坚色净又藏节,尽眼凝滑无瑕疵。法曹贫贱众所易,腰腹空大何能为?自从五月困暑湿,如坐深甑遭烝炊。手磨袖拂心语口,慢肤多汗真相宜。日暮归来独惆怅,有卖直欲倾家资。谁谓故人知我意?卷送八尺含风漪,呼奴扫地铺未了,光彩照耀惊童儿。青蝇侧翅蚤虱避,肃肃疑有清飙吹。倒身甘寝百疾愈,却愿天日恒炎曦。明珠青玉不足报,赠子相好无时衰。”风漪,本指微风吹拂水面形成的波纹。后借指竹席。

    【译文】

    《说文解字》说:“簟,就是竹席。”韩愈诗形容为“卷送八尺含风漪”。如今用木镶成方框,或者用棕丝穿连,或者用藤条穿连,都叫簟。我个人认为,气候温凉变化,床不能屡次更换,但竹席则不妨更换。夏天适用棕丝穿连的竹席,是取其结构稀疏;冬天适用藤条穿连的竹席,是取其结构紧密。陕西有用牛皮穿连的,紧绷如鼓,作为冬天的卧席,尤其能够隔绝冷气。

    盛夏暂移床于室中央,四面空虚,即散烦热。楼作卧室者更妥。窗牖不可少开,使微风得入卧所。凡室有里外间者,则开户以通烦闷之气,户之外,又不嫌窗牖洞达矣。

    【译文】

    盛夏时暂时将床移到卧室中央,四面均有空间,就可散去烦热。用楼房作卧室则更为妥当。窗户不能开得过少,使微风能够进入卧室。凡卧室有里外间的,应开卧室之门消散烦闷之气,卧室的外边,窗户开得越大越好。

    帐

    【题解】

    本篇主要介绍床帐的种类以及设置要点。

    床帐主要有夏、冬两季的区别。夏季用轻纱制帐,且帐要高挂,主要用来防备蚊蝇虫蚤。冬月帐要低挂,设在大床之内,四周用布遮护,以增加温暖。除此之外,作者还介绍了纸帐、皂帐、虾须帘、壁帐、暖帐等类型的床帐。古人使用的床帐之丰富多彩可见一斑。

    文中作者提到在帐中放置荷花,进而影响了睡眠。现代老年人也最好不要在卧室里放置花草,因为花草在夜间也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使屋内空气更糟。另外,花草散发出的浓郁香气也容易刺激神经,使老年人睡不安稳。

    帐必与床称①。夏月轻纱制之,《齐东野语》云“纱之至轻者曰轻容”②,王建《宫词》云“缣罗不着爱轻容”是也③。又须量床面广狭作帐底如帐顶,布为之。帐下三面缝连,不但可以御蚊,凡诸虫蚤之类,亦无间得入。

    【注释】

    ①称:搭配。

    ②《齐东野语》:周密撰。书中所记,包括宋元之交的朝廷大事,以及文人逸事、辞章考订、诗词杂话、文物鉴赏、志怪传奇、科学小品等,内容十分丰富,很多可补史籍之不足。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霄斋、洲,晚年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等。祖籍济南(今属山东),先祖因随宋高宗南渡,落籍吴兴(今浙江湖州),置业于弁山南。南宋词人、文学家。著述繁富,编有《绝妙好词》。其笔记体史学著作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等,对保存宋代杭州京师风情及文艺、社会等史料贡献很大。

    ③王建:字仲初。许州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工乐府诗。有《宫词》百首,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缣(jiān)罗不着爱轻容:王建《宫词》之九七:“缣罗不着索轻容,对面教人染褪红。衫子成来一遍出,今朝看处满园中。”

    【译文】

    帐子必须与床相称。夏天用轻纱制作,就是《齐东野语》说的“纱之至轻者曰轻容”、王建《宫词》中说的“缣罗不着爱轻容”中的“轻容”。还必须根据床面的宽窄制作如帐顶一般的帐底,用布做。将帐下的三面与帐底缝连起来,不但可以防御蚊子,而且凡如虫子跳蚤等,也没有缝隙能够进入帐内。

    夏帐专在御蚊,其前两幅阖处①,正蚊潜入之径也。须以一幅作夹层五六寸,以一幅单层纳入,再加小纽二三,扣于帐外,则蚊不能曲折以入。《东方朔别传》曰②:“蚊喜肉而恶烟。”禁其来,不若驱其去。捞水面浮萍曝干,加雄黄少许,烧烟熏室,可并帐外驱之。刘著诗云“雷声吼夜蚊”亦得免矣③。

    【注释】

    ①幅:指做帐的布帛。

    ②《东方朔别传》:西汉时人根据东方朔本人或他人以东方朔为主创作的滑稽诙谐的“韵诵体”改编而成。《太平御览》多有征引。

    ③刘著:字鹏南。舒州皖城(今安徽潜山市)人。北宋政和末进士。善诗。雷声吼夜蚊:意思是夜蚊如雷声之吼。出自《渡辽》:“身隔辽东渡,心怀冀北群。会归苏属国,却忆范将军。风阵横秋雁,雷声吼夜蚊。方言莫相笑,唐梵本殊分。”

    【译文】

    夏帐的作用专在防御蚊子,帐前面两幅合闭的地方,正是蚊子偷偷进入的途径。必须用一幅作五六寸长的夹层,用另一幅单层纳入其中,再加上二三个小纽扣,扣在帐外,那么蚊子就不能蜿蜒地进入帐内。《东方朔别传》说:“蚊子喜欢肉味而厌恶烟味。”与其阻止其进来,不如驱赶其离开。捞起水面上的浮萍并将其晒干,添加少许雄黄,焚烧熏炙卧室,可以将帐外的蚊子也一起驱走。刘著诗中说的“雷声吼夜蚊”这种情况也就不会发生了。

    纱帐须高广,范蔚宗诗所谓“修帐含秋阴”也①。有以细竹短竿,横挂帐中,安置衣帕为便②,冬月颇宜,夏则多一物,则增一物之热。至脚后可设小几,陈茗碗、瓶花、佛手柑等类③。有枕旁置末丽、夜来香者,香浓透脑,且易引虫蚁,须用小棕篮置之,悬于帐顶下。二花香有余,色不足,惟供晚赏。凡物丰此即啬彼,亦造物自然之理。

    【注释】

    ①范蔚宗:即范晔(398——445),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人。著有《后汉书》。修帐含秋阴:出自范晔《乐游应诏诗》:“崇盛归朝阙,虚寂在川岑。山梁协孔性,黄屋非尧心。轩驾时未肃,文囿降照临。流云起行盖,晨风引銮音。原薄信平蔚,台涧备曾深。兰池清夏气,修帐含秋阴。遵渚攀蒙密,随山上岖嵚。睇目有极览,游情无近寻。闻道虽已积,年力互颓侵。探己谢丹黻,感事怀长林。”

    ②帕:束发的头巾。

    ③茗碗:茶碗。佛手柑:佛手的果实。色泽金黄,香气浓郁,形状奇特似手。

    【译文】

    纱帐必须做得又高又宽,正如范蔚宗诗说“修帐含秋阴”。有人用细短竹竿横挂在帐中,安放衣服头巾比较方便,冬天比较适宜,夏天则多一件东西就多增加一份热气。至于脚后面,可以设置一张小矮桌,搁置茶碗、花瓶、佛手柑等。有人在枕旁放置茉莉花、夜来香,气味芳香浓郁透脑,而且容易吸引虫子蚂蚁,所以必须放在小棕篮内,悬挂在帐顶下面。这两种花香气有余,颜色不好,只适合晚上观赏。凡是事物这方面丰富则那方面就欠缺,这也是造物的自然规律。

    予曾以荷花折置帐中,夜半后,瓣放香吐,辛烈之气,睡梦中触鼻惊醒,其透脑为患可知。因忆茂叔“香远益清”之说①,真善于体物也。若移置帐外,能使隔帐香来,斯尤独绝,香浓故耳。

    【注释】

    ①茂叔:即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著有《太极图说》《通书》。香远益清:出自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

    我曾经把荷花折来放在帐内,半夜后,花瓣绽放香气吐出,辛香浓烈之气使人在睡梦中触鼻惊醒,其透脑为患由此可见。因此回想起茂叔“香远越清”的说法,他真是一位善于体察物理的人。如果把荷花移放在帐外,就能使香气隔帐而来,这尤为绝妙,这是因为荷花辛香浓烈的缘故。

    另有小帐之制,竹为骨,四方同于床,或弯环如弓样,或上方而窄、下方而宽,如覆斗样,《释名》所谓“斗帐”是也。帐罩于外,大小称乎骨,随处可张,颇为轻便。又有扇帐、荷包帐,俱非居家便用,无取也。

    【译文】

    另外有小帐的制作方法,竹子做骨架,四四方方,同床的形状,或者弯曲成环像弓的形状,或者上方窄、下方宽,像倒覆的斗的形状,这就是《释名》所说的“斗帐”。帐子罩在骨架外面,大小与骨架相称,随处可以安置,甚为轻便。还有扇帐、荷包帐,都不方便居家之用,这里就不记录了。

    冬月帐取低小,则暖气聚。以有骨子,小帐即设诸大床内。床之外,顶板覆其上,四面更以布作围,周匝亦如帐①。床大帐小,得围遮护,乃益其暖。若暖床三面镶板,竟设小帐于中,作围赘矣。

    【注释】

    ①周匝:环绕一周。

    【译文】

    冬天帐要低小,暖气就会聚拢。因为有骨架,就可把小帐设置在大床之内。床的外面,上面盖上顶板,四面再用布作围,环绕一周也像帐一样。床大帐小,有围遮护,可以使床里更加温暖。如果是暖床三面都镶有木板,又在床中设置小帐,再作遮围就多余了。

    纸可作帐,出江右①。大以丈计,名皮纸,密不漏气,冬得奇暖。或布作顶,少令通气。东坡诗:“困眠得就纸帐暖②。”刘后村诗③:“纸帐铁擎风雪夜④。”又元张昱诗⑤:“隔枕不闻巫峡雨,绕床惟走剡溪云⑥。”或绘梅花于上,元陈泰诗⑦:“梦回蕲竹生清寒,五月幻作梅花看⑧。”盖自宋元以来,前人赏此多矣。如有题咏⑨,并可即书于帐。

    【注释】

    ①江右:指长江下游以西的地区。亦特指江西。

    ②困眠得就纸帐暖:出自苏轼《自金山放船至焦山》:“金山楼观何耽耽,撞钟击鼓闻淮南。焦山何有有修竹,采薪汲水僧两三。云霾浪打人迹绝,时有沙户祈春蚕。我来金山更留宿,而此不到心怀惭。同游兴尽决独往,赋命穷薄轻江潭。清晨无风浪自涌,中流歌啸倚半酣。老僧下山惊客至,迎笑喜作巴人谈。自言久客忘乡井,只有弥勒为同龛。困眠得就纸帐暖,饱食未厌山蔬甘。山林饥饿古亦有,无田不退宁非贪。展禽虽未三见黜,叔夜自知七不堪。行当投劾谢簪组,为我佳处留茅庵。”

    ③刘后村:即刘克庄(1187——1269),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莆田(今属福建)人。词多感慨世事,风格豪放悲壮,近辛弃疾词。有《后村先生大全集》。

    ④纸帐铁擎风雪夜:出自刘克庄《记梦》:“父兄诲我髧髦初,老不成名鬓发疏。纸帐铁檠风雪夜,梦中犹诵少时书。”

    ⑤张昱:字光弼,号一笑居士,晚号可闲老人。元朝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⑥隔枕不闻巫峡雨,绕床惟走剡溪云:出自张昱《演法师惠纸帐》:“银灯夜照白纷纷,四面光摇白縠文。隔枕不闻巫峡雨,绕床惟走剡溪云。风和柳絮何因到,月与梅花竟不分。塞北江南风景别,却思毡帐旧从军。”

    ⑦陈泰:字志同,号所安。茶陵(今属湖南)人。元末进士。

    ⑧梦回蕲竹生清寒,五月幻作梅花看:出自陈泰《纸帐歌和全初上人韵并柬刘光朝时朝纳宠故戏之耳》:“道人于事百不闻,岁晚鹤骨谁相温。禅床茧光薄如雾,宜月宜霜复宜露。梦回蕲竹生清寒,五月幻得梅花看。初疑脆膜轻无力,一片凝秋剡中色。道人巧手天机深,两杵独伴阶蛩吟。卷舒似听桔叶音,珍重莫遣烟煤侵。百年富贵谁能免,锦幄彤庐语恩怨。可怜老楮岁寒心,用舍在吾难自荐。君不见燕山穹庐毡百幅,狎坐围春醉红玉。道人不学制戎衣,空煮南山卧茅屋。安知幕天席地一希夷,长共青山白云宿。”蕲竹,湖北蕲春所产的竹。可作簟、笛、杖。幻作,一作“幻得”。

    ⑨题咏:指为歌咏某一景物、书画或某一事件而题写的诗词。

    【译文】

    纸也可以做帐子,这种做法出长江下游以西的地区。纸大以丈计算,称为皮纸,密不漏气,冬天用它非常暖和。或者用布做帐顶,使帐内稍微通气。东坡诗:“困眠得就纸帐暖。”刘后村诗:“纸帐铁擎风雪夜。”又元朝张昱诗:“隔枕不闻巫峡雨,绕床惟走剡溪云。”有人将梅花绘在纸帐上,元朝陈泰诗:“梦回蕲竹生清寒,五月幻作梅花看。”自宋元以来,很多人都欣赏纸帐。如果有即兴的诗词之类,可一并写在帐上。

    《南史》梁武帝有木棉布皂帐①,名曰“古终”。木棉布质厚于绸,暖即过之。窃意宫帏中所以用此者,乃寓崇俭之意,不然,则帐之暖,又岂独木棉布哉?《晋书·元帝纪》②:帝作布帐、练帷③,皆崇俭也。宫帏中犹有崇俭如此者,士庶之家宜知节矣④!

    【注释】

    ①《南史》:唐李延寿撰。上起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下迄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记载南朝宋、齐、梁、陈四国一百七十年史事。李延寿,字遐龄。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唐代史学家,曾参加官修的《隋书》《五代史志》《晋书》及当朝国史的修撰。梁武帝:即萧衍(464——549),字叔达。南朝梁的建立者,在位颇有政绩。晚年爆发“侯景之乱”,都城陷落,他被侯景囚禁,饿死于台城。谥武帝,庙号高祖。皂帐:黑色粗质的帷帐。

    ②《晋书·元帝纪》:《晋书》中晋元帝司马睿的本纪。《晋书》,唐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等监修。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420)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

    ③练帷:洁白的熟绢做的帏帐。

    ④士庶:士人和普通百姓。亦泛指人民、百姓。

    【译文】

    《南史》记载梁武帝有一种木棉布皂帐,名叫“古终”。木棉布质地比绸厚,也比绸暖和。我个人认为宫闱中之所以用这种东西,含有崇尚俭朴的意思,如果不是这样,那么难道只有木棉布能使帐内暖和吗?《晋书·元帝纪》说:晋元帝用布帐、练帷,都是崇尚俭朴。宫闱中还这样崇尚俭朴,平民百姓之家也应该懂得节俭啊!

    有竹帘极细,名“虾须帘”,见《三湘杂志》①。夏制为帐,用骨子弯环如弓样者,帘分四片,前二后一,顶及两旁,弯环合一。布缘其边,多缀以钮,称骨子扣之。前二片中分处,入寝亦扣密,则蚊可御。疏漏生凉,似胜于纱。

    【注释】

    ①《三湘杂志》:作者不详。

    【译文】

    有一种极细的竹帘,名叫“虾须帘”,见于《三湘杂志》。夏天制作帐子,用竹子骨架制成像弓一样弯曲成环的形状,帘子分成四片,前面两片,后面一片,帐顶和两旁,弯曲成环合在一起。用布给帘子加上饰边,多安纽扣,与骨架相配,扣在一起。前面两片中间分开的地方,就寝前也扣严密,就可防御蚊子。虾须帘疏漏,散热生凉,似乎更胜过纱。

    《辍耕录》云:“宫阁制,有银鼠皮壁帐、黑貂皮暖帐。”壁帐岂寻常易办?皮暖帐世俗恒有,非必黑貂耳。但就枕如入暗室,晓夜不能辨,必于帐前开如圆月,纱补之以通光,玻璃尤为爽亮。

    【译文】

    《辍耕录》说:“宫殿的制度,有银鼠皮壁帐、黑貂皮暖帐。”壁帐岂是普通人家容易制作的?但皮暖帐民间常有,不必只用黑貂皮做。只是就枕后如同进入暗室,白天夜晚都不能分辨,所以必须在帐前开个如圆月的洞口,用薄纱补起来透光,用玻璃则更加明亮。

    有名纱橱,夏月可代帐。须楼下一统三间①,前与后俱有廊者,方得为之。除廊外,以中一间左右前后,依柱为界,四面绷纱作窗,窗不设棂,透漏如帐。前后廊檐下,俱另置窗,俾有掩蔽。于中驱蚊,陈几榻,日可起居,夜可休息,为销夏安适之最。

    【注释】

    ①一统三间:谓相连三间一体,中间没有隔墙,只有柱子。

    【译文】

    有一种纱橱,夏天可以代替帐子。必须在楼下有三间一体的房子,前面与后面都有走廊,才可以做。除去走廊,在中间房子的左右前后,以柱子为界,四面绷上薄纱作为窗户,窗子不设置窗棂,像帐一样透漏。前后走廊的房檐下,都另外设置窗子,使有遮蔽。在房子内驱除蚊子,陈列矮桌、床榻,白天起居,夜晚休息,是夏天消暑最安适的地方。

    帐有笼罩床外,床内设搁板如几,脚后横栏,搭衣帕之类,似属妥便。但帐不能作底,又褥不能压帐,仅以带缚床外,冬则暖气不固,夏则不足御蚊,武林僧房有此制。

    【译文】

    还有的帐子笼罩在床的外面,床上设置搁板,跟矮桌一样,脚后的横栏,可以搭衣服头巾等,似乎也很妥当方便。但是这种帐不能做帐底,而且褥子不能压住帐子,仅仅用带子系在床外,所以冬天不足以聚合暖气,夏天不足以防御蚊子,杭州僧房中有这样制作的。

    枕

    【题解】

    本篇介绍各种枕头的制作及注意事项。

    作者认为枕头不可过高或过低,枕头高低的尺寸取侧卧时刚好与肩平即可;枕头可适当加长,这样转身时头就不会停留在一处,而产生烦躁的情绪;枕内可放入通草,以增加枕头的松软度。此外,作者还分别介绍了藤枕、耳枕、木枕、瓷枕等各式枕头的制作及功用。

    枕头是休息的必备之品,睡眠较差的老年人更应该注意枕头的选择,除了适宜的高度之外,可以选用填充了绿豆壳或荞麦皮的枕头,这种枕头透气散热作用较好,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睡眠。

    《释名》云①:“枕,检也②,所以检项也。”侧曰颈,后曰项。太低则项垂,阳气不达,未免头目昏眩;太高则项屈,或致作酸,不能转动。酌高下尺寸,令侧卧恰与肩平,即仰卧亦觉安舒。《显道经》曰:“枕高肝缩,枕下肺蹇③,以四寸为平枕。”

    【注释】

    ①《释名》:东汉刘熙撰。本书因声求源,探求日常事物得名的原由或含义,是重要的训诂学著作,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刘熙,或称刘熹,字成国。北海(今山东昌乐)人。东汉经学家、训诂学家。官至南安太守。

    ②检:约束,限制。

    ③蹇(jiǎn):窘迫,不舒展。

    【译文】

    《释名》说:“枕,约束的意思,是用来约束颈项的。”脖子的侧面叫颈,后面叫项。枕头太低项就会下垂,则阳气不易通达,难免头昏目眩;枕头太高项就会弯曲,也许会导致脖子酸痛,不能转动。所以要斟酌枕头的高低尺寸,侧卧时恰好与肩平,即使仰卧也会觉得舒服。《显道经》说:“枕高会使肝卷缩,枕低会使肺不舒展,所以枕高四寸是比较正常的枕头。”

    《唐书》①:明皇为太子时,尝制长枕,与诸王共之。老年独寝,亦需长枕,则反侧不滞一处。头为阳,恶热,即冬月辗转枕上,亦不嫌冷,如枕短,卧得热气,便生烦躁。

    【注释】

    ①《唐书》:此指《旧唐书》。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旧唐书》的修撰离唐朝灭亡时间不远,资料来源比较丰富。署名后晋刘昫等撰,实为后晋赵莹主持编修。

    【译文】

    据《唐书》记载:唐明皇做太子时,曾经制作长枕,和诸王共枕。老年人单独睡觉,也需要长枕,那么翻身时就不会局限在一个地方。头为阳,怕热,即使冬天在枕上来回翻转,也不嫌冷,如果枕短,睡觉时产生热气,就会让人烦躁。

    囊枕之物,乃制枕之要。绿豆皮可清热,微嫌质重,茶叶可除烦,恐易成末,惟通草为佳妙,轻松和软,不蔽耳聪。《千金方》云①:“半醉酒,独自宿,软枕头,暖盖足,能息心,自瞑目。”枕头软者甚多,尽善无弊,殆莫过通草。

    【注释】

    ①《千金方》:唐孙思邈撰。本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当胜于此,因而书名《千金要方》,简称《千金方》。

    【译文】

    装在枕头内的东西,是制作枕头的关键。绿豆皮可以清热,但是质地嫌稍重,茶叶可以除烦,但是容易变成细末,只有通草是最美妙的,轻松软和,不阻隔听力。《千金方》说:“酒半醉,独自眠,枕要软,足要暖,能静心,能合眼。”软枕头很多,但是完美无缺的,大概就只有通草了。

    放翁有“头风便菊枕”之句①。菊花香气可清头目,但恐易生蠹虫。元马祖常诗云②:“半夜归心三径远,一囊秋色四屏香③。”前人盖往往用之。《清异录》④:卢文杞枕骨高,凡枕之坚实者不用,缝青缯充以柳絮⑤。按:《本草》:柳絮性凉,作枕亦宜,然生虫之弊,尤捷于菊。吴旻《扶寿方》以菊花、艾叶作护膝。

    【注释】

    ①头风便菊枕:意思是头风病适合用菊枕。出自陆游《老态》:“破榼愁春近,空囷畏日长。头风便菊枕,足痹倚藜床。冉冉残年逼,悠悠万事忘。有儿堪晤语,无客亦何妨。”

    ②马祖常(1279——1338):字伯庸。元代蒙古族诗人。官至礼部尚书,人称马伯庸尚书。

    ③半夜归心三径远,一囊秋色四屏香:意指半夜忽然想回到久别的故乡,可路途遥遥;只有枕中的菊花使四面墙壁生香,稍稍安慰我的思乡之情。这两句诗出自马祖常《菊枕》:“东篱采采数枝霜,包裹西风入梦凉。半夜归心三径远,一囊秋色四屏香。床头未觉黄金尽,镜底难教白发长。几度醉来消不得,卧收清气入诗肠。”三径,赵岐《三辅决录·逃名》:“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后因指归隐者的家园。

    ④《清异录》:宋陶穀撰。最早完成于五代末至北宋初,借鉴类书的形式,分为天文、地理共三十七门,采唐至五代流传的掌故词语总计六百余条,每条下各出事实缘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民俗民情。陶穀(903——970),本姓唐,字秀实。邠州新平(今陕西彬州)人。

    ⑤缯(zēnɡ):帛。

    【译文】

    陆游有“头风便菊枕”的诗句。菊花的香气可以清头面眼睛之热,只是恐怕容易产生蠹虫。元朝马祖常诗说:“半夜归心三径远,一囊秋色四屏香。”可见前人大概经常用菊。《清异录》记载,卢文杞枕骨很高,凡是坚实的枕头都不用,他缝制了青缯枕头,并用柳絮填充。按:《本草》记载,柳絮性凉,做枕头也合适,但是比菊花更容易生虫子。吴旻的《扶寿方》记载了用菊花和艾叶作护膝。

    藤枕,以藤粗而编疏者,乃得凉爽。若细密,止可饰观。更加以漆,既不通气,又不收汗,无当于用。藤枕中空,两头或作抽替,可藏物,但勿置香花于内,以致透脑。《物类相感志》曰①:“枕中置麝少许,绝恶梦。”麝能通关镇心安神故也。偶用则可,久则反足为累。

    【注释】

    ①《物类相感志》:旧本题宋苏轼撰,又题僧赞宁编次。不能详究。本书分天、地、人、鬼、鸟、兽、草、木、竹、虫、鱼、宝器等十二部,皆记录疾病疗治及禁忌等生活知识。

    【译文】

    藤枕,用粗藤条稀疏编成,才能使人感到凉爽。如果藤条编得细密,就只能做装饰观赏了。如果又增加了油漆,既不通气,又不收汗,更没有用处了。藤枕中空,两头做成抽屉,可以放置东西,但是不要将香花放在里边,导致香气透脑。《物类相感志》说:“枕中放置少许麝香,可以杜绝噩梦。”这是因为麝香能疏通关窍、镇心安神的缘故。偶尔使用还可以,若久用反而引起毛病。

    侧卧耳必着枕。老年气血易滞,或患麻木,甚且作痛。办耳枕,其长广如枕,高不过寸,中开一孔,卧时加于枕,以耳纳入。耳为肾窍,枕此并杜耳鸣、耳塞之患。

    【译文】

    侧卧时耳朵必然会挨着枕头。老年人气血易滞,有时麻木,甚至疼痛。可以制作耳枕,耳枕的长宽和枕一样,但不高于一寸,中间开一个孔,睡觉时将耳枕放在枕头上,将耳朵放入孔中。耳为肾之孔窍,用耳枕可以一并预防耳鸣、耳塞之病。

    《山居清供》曰①:“慈石捶末,和入囊枕,能通耳窍,益目光。”又女廉药枕②,以赤心柏木,制枕如匣,纳以散风养血之剂,枕面密钻小孔,令透药气,外以稀布裹之而卧。又《升庵外集》云:“取黄杨木作枕,必阴晦夜伐之,则不裂。”按:木枕坚实,夏月昼卧或可用。《箴铭汇抄》③:苏彦《楠榴枕铭》④:“颐神靖魄,须以宁眠⑤。”恐未然也。

    【注释】

    ①《山居清供》:即《山家清供》。宋林洪撰。收录以山林所产时蔬、鲜果、动物为食材的饮食,记录名称、用料、烹制方法,辅以掌故、诗文,内容丰富,涉猎广泛,而且阐述了一些饮食养生思想。林洪,字龙发,号可山。泉州(今属福建)人。

    ②女廉药枕:明高濂撰《遵生八笺》有“女廉药枕神方”。

    ③《箴铭汇抄》:作者不详。

    ④楠榴:亦作“楠瘤”,楠木的瘿瘤。俗称楠木疙瘩。

    ⑤颐神靖魄,须以宁眠:意谓楠榴枕保养精神,安定魂魄,可以用来安眠。颐,保养。靖,安定。须,任用,采用。

    【译文】

    《山居清供》说:“将磁石捣成细末,调匀装入枕内,可以通利耳窍,明目。”又有女廉药枕,用红心的柏木制成像匣子一样的枕头,并放入散风养血的药剂,再在枕面上密密麻麻地钻些小孔,使药气能够透出,外面再裹上稀疏的布后就可枕用。《升庵外集》又说:“用黄杨木作枕头,必须在阴暗的夜里砍伐,这样制成的枕头就不会开裂。”按:木枕坚实,夏天白天睡觉时或许可以使用。《箴铭汇抄》说:苏彦的《楠榴枕铭》说:“颐神靖魄,须以宁眠。”恐怕未必如此。

    瓷器作枕,不过便榻陈设之具。《格古论》曰①:“定窑有瓷枕②,制极精巧,但枕首寒凝入骨。”东坡诗:“暂借藤床与瓦枕,莫教辜负北窗凉③。”北窗凉气,已不宜受,况益之瓦枕乎!石枕亦然。

    【注释】

    ①《格古论》:即《格古要论》,明曹昭撰。本书对古铜器、书画、碑刻、法帖、古砚、古琴、陶瓷、漆器、织锦和各种杂件,论述其源流本末,剖析真赝优劣,古今异同。为现存最早的文物鉴定专著。曹昭,字明仲。松江(今属上海)人。生活于元末明初。

    ②定窑:古代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保定曲阳涧磁村、燕山村一带。古代属定州,故名。

    ③暂借藤床与瓦枕,莫教辜负北窗凉:出自苏轼《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之二:“道人劝饮鸡苏水,童子能煎莺粟汤。暂借藤床与瓦枕,莫教辜负竹风凉。”

    【译文】

    瓷器做的枕头,不过是便榻上的陈列物品。《格古论》说:“定窑产的瓷枕,做工极精巧,但是头枕上后寒气容易侵入骨中。”苏东坡诗说:“暂借藤床与瓦枕,莫教辜负北窗凉。”北窗的凉气已经难以承受,何况再加上瓦枕呢!石枕也是这样。

    枕底未缉合时,囊实后不用缉合,但以钮联之。凡笔札及紧要物,可潜藏于内,取用甚便。《汉书》曰:淮南王有《枕中鸿宝》《苑秘书》①。其制盖类是。

    【注释】

    ①《枕中鸿宝》《苑秘书》:《汉书·刘向传》:“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颜师古注:“《鸿宝》《苑秘书》,并道术篇名。藏在枕中,言常存录之不漏泄也。”

    【译文】

    枕底没有缝合的话,枕囊充实后就不用缝合了,只用纽扣连起来即可。凡是纸笔等重要的东西,都可以放在里边,取用很方便。《汉书》说:淮南王有《枕中鸿宝》《苑秘书》。其形制大概与此相似。

    一枕可两用,曰折叠枕。先制狭条如枕长,厚径寸,或四或五,再以单层布总包其外,分界处以针缉其边:一缉其左之上,一缉其右之下,可左折右折而叠之。叠之作枕,平铺即作垫,此便榻可备之物。

    【译文】

    一种枕头两种用途,就叫折叠枕。其做法是:先制作如枕长的狭长条,厚一寸,这样的四个或五个,再用单层布将其一起包住,分界的地方用针缝边:一头缝在左上方,另一头缝在右下方,可以向左折叠或向右折叠。可折叠为枕,也可平铺为垫,这是便榻上可备的物件。

    凡仰卧腿舒,侧卧两膝交加,有上压下之嫌。办膝枕,小于枕首者,置诸被侧,或左或右,以一膝任意枕之,最适。

    【译文】

    仰卧时双腿舒展,侧卧时两膝交加,有上压下的缺点。可以做膝枕,比枕头小,放在被子的左侧或右侧,一个膝盖随意枕上,最为舒适。

    竹编如枕,圆长而疏漏者,俗谓之竹夫人,又曰竹几,亦以枕膝。东坡诗:“闻道床头惟竹几,夫人应不解卿卿①。”山谷曰:“竹夫人,盖凉寝竹器,憩臂休膝,似非夫人之职,名以青奴。”有诗云:“我无红袖堪娱夜,只要青奴一味凉②。”老年但宜用于三伏时,入秋则凉便侵人,易为膝患。

    【注释】

    ①闻道床头惟竹几,夫人应不解卿卿:出自苏轼《次韵柳子玉二首》之《地炉》:“细声蚯蚓发银瓶,拥褐横眠天未明。衰鬓镊残欹雪领,壮心降尽倒风旌。自称丹灶锱铢火,倦听山城长短更。闻道床头惟竹几,夫人应不解卿卿。”

    ②我无红袖堪娱夜,只要青奴一味凉:出自黄庭坚《赵子充示竹夫人诗盖凉寝竹器憩臂休膝似非夫人之职予为名曰青奴并以小诗取之二首》其二:“秾李四弦风拂席,昭华三弄月侵床。我无红袖堪娱夜,正要青奴一味凉。”只要,一作“正要”。

    【译文】

    把竹子编制成像枕一样,圆长疏漏,俗称竹夫人,又叫竹几,也可以用来作膝枕。苏东坡诗说:“闻道床头惟竹几,夫人应不解卿卿。”黄山谷诗说:“竹夫人,是睡觉时乘凉的竹器,主要用来休息肩臂和膝盖,这似乎不是夫人的职责,应该叫青奴。”又有诗说:“我无红袖堪娱夜,只要青奴一味凉。”老年人只适宜在三伏时用它,入秋后使用凉气就侵入体内,容易使膝盖患病。

    有名竹夹膝者,取猫头大竹①,削而光之,置诸寝,其用同于竹夫人。唐陆龟蒙有诗云②:“截得筼筜冷似龙,翠光横在暑天中③。”但嫌实不漏气,着体过凉,老年无取。

    【注释】

    ①猫头大竹:猫头竹之大者。猫头竹,竹名。

    ②陆龟蒙:字鲁望,自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天随子。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与皮日休为友,吟诗唱和,诗作编为《松陵集》。另著有《笠泽丛书》。

    ③截得筼筜(yún dānɡ)冷似龙,翠光横在暑天中:出自陆龟蒙《以竹夹膝寄赠袭美》:“截得筼筜冷似龙,翠光横在暑天中。堪临薤簟闲凭月,好向松窗卧跂风。持赠敢齐青玉案,醉吟偏称碧荷筒。添君雅具教多著,为著西斋谱一通。”筼筜,一种皮薄、节长而竿高的大竹子,多生长在水边。

    【译文】

    有名叫竹夹膝的,制法是:将猫头大竹削好,擦拭光润,放置在床上,作用与竹夫人相同。唐朝陆龟蒙诗说:“截得筼筜冷似龙,翠光横在暑天中。”只是嫌它质实不漏气,挨着身体过凉,所以老年人不可使用。

    席

    【题解】

    本篇主要介绍席子的种类及使用。

    选择使用席子的目的是为了安寝,可见安寝在老年人养生中的重要性。作者介绍了古代的竹席、蒲席、藤竹席、纸席等各种席子。究其要点,古人使用席子主要是为了柔软舒适和夏季取凉。

    从全书来看,作者特别重视人体阳气的保养,唯有极热的时候竹席才偶尔使用。而现代生活中的席子,基本上是以夏季取凉的竹席为多,老年人应该慎用。其他如草席、藤席、亚麻席等相对柔和,比较适合老年人。

    席之类甚多。古人坐必设席,今则以作寝具。如竹席,《尚书》谓之笋席①,今俗每于夏月卧之。但新者耗精血,陈者不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