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老老恒言译注最新章节!

    书室

    【题解】

    本篇介绍书室的布置。

    书室是看书学习的地方,取向以乘阳向南、光线充足为宜;窗门须垂挂幕布或帘子,以挡风遮阳;南北设窗,北向常关,上下两扇,时时预防风邪;若室内潮湿可以铺板或毡以吸收湿气;每天清晨要打开窗门,打扫一遍,以流通空气;庭院要开阔,东西墙可略低,树荫疏布,明暗适宜;长夏可住高楼之下阴凉之处,但切勿居住于卑湿之地。全篇宗旨在于处书室之中,内使心情舒畅、无拘无束,外以预防风寒暑湿之邪。

    现代人的书室布置已与古人有很大差别,从现代养生科学来看,作者的观点也有其科学性,无论是书房还是卧室,如果杂乱无章,往往会让人心情烦闷,而且飘浮在空气中的灰尘也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所以现代人书室的设计须整洁自然,使静坐观书之时不觉压抑,并能自得其乐,兼以预防风寒暑湿等外邪。

    学不因老而废。流览书册,正可借以遣闲,则终日盘桓①,不离书室。室取向南,乘阳也。《洞灵经》曰:“太明伤魂,太暗伤魄。”愚按:魂为阳气之英也,魄为阴体之精也。所谓伤者,即目光可验。如太明就暗,则目转昏,伤其阳也;太暗就明,则目转眯,伤其阴也。又《吕氏春秋》曰②:“室大多阴,多阴则痿。”痿者,喻言肢体懈弛、心神涣散之意。

    【注释】

    ①盘桓:徘徊,逗留。

    ②《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吕不韦及其门人集体编纂而成。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其内容涉及甚广,以儒家思想为主,兼收名、法、墨、农和阴阳各派言论,是杂家的代表作。吕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滑县)人。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

    【译文】

    不能因为年老而放弃学习。浏览书籍,正是可以借以打发闲暇的方法,那么就可以整天在书室逗留不离开。书室取向南的方位,可以充分利用阳光。《洞灵经》说:“光线太亮了伤魂,太暗了伤魄。”我认为:魂是阳气的精华,魄是阴体的真精。这里所说的“伤”,目光就可以验证。比如从特别明亮的地方到黑暗的地方,眼睛就变得昏花,这就是伤害了阳;从特别阴暗的地方到明亮的地方,眼睛就会眯起来,这就是伤害了阴。又《吕氏春秋》说:“房间大,阴就多,阴多就会得痿证。”痿,说的是肢体懈惰松弛、心神涣散的意思。

    室中当户,秋冬垂幕,春夏垂帘,总为障风而设。晴暖时,仍可钩帘卷幕,以挹阳光①。《内经》曰:“风者,百病之始也②。”又曰:“古人避风,如辟矢石焉③。”其危词相儆如此④,当随时随地,留意避之。

    【注释】

    ①挹(yì):舀取。此指迎接。

    ②风者,百病之始也: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③古人避风,如辟矢石焉:出自《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曰: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辟,同“避”。避开。

    ④儆(jǐnɡ):警告。

    【译文】

    室对门户,秋冬垂下幕布,春夏垂下帘子,都是为了挡风而设置。天气晴朗温暖的时候,依然可以勾起帘子,卷起幕布,以迎阳光。《黄帝内经》说:“风邪是百病的起源。”又说:“古代人避风,好像避开箭石一样。”这些骇人之言如此警告人们,应该随时随地留意躲避风邪。

    三秋凉气尚微,垂幕或嫌其密,酌疏密之中,以帘作里,蓝色轻纱作面,夹层制之。日光掩映,葱翠照入几榻间,许丁卯诗所谓“翠帘凝晚香”也①。可以养天和,可以清心目。

    【注释】

    ①许丁卯:指唐代诗人许浑,字用晦,唐文宗太和六年(832)进士,原居丹阳,后在镇江丁卯桥住下来,人称“许丁卯”。其诗集名《丁卯集》。翠帘凝晚香:许浑诗《霅上》作“翠帘凝晓香”。原诗为:“山断水茫茫,洛人西路长。笙歌留远棹,风雨寄华堂。红壁耿耿烛,翠帘凝晓香。谁堪从此去,云树满陵阳。”

    【译文】

    秋天凉气还很微弱,垂下幕布似乎有点儿过于严密,可以考虑在疏密之间,用帘作里层,蓝色轻纱作面,制成两层。日光从帘中射入,时隐时现,窗外草木青翠茂盛,映照在床榻几案上,正如许丁卯的诗说“翠帘凝晚香”。可以培养人体的元气,也可以消除心中的尘俗气。

    每日清晨,室中洞开窗户,扫除一遍。虽室本洁净,勿暂辍,否则渐生故气,故气即同郁蒸之气,入于口鼻,有损脾肺。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也。古人扫必先洒水,湿日积,似亦非宜。严冬取干雪洒地而扫,至佳。常时用木屑微润以水,亦能粘拌尘灰,不使飞扬,则倍加洁净。

    【译文】

    每天早上,把屋里的窗门敞开,打扫一遍屋子。即使屋里本来就很整洁干净,不要停止这项工作,否则房间里就会渐渐地积生陈旧的空气,陈旧的空气和郁蒸的湿气一样,从口鼻进入,损伤脾肺。因为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古人打扫屋子一定要先洒水,但洒水产生的湿气会日积月累,似乎也不妥当。寒冷的冬天可以取干雪洒在地上再扫地,这样效果非常好。平时也可以用水微微湿润过的木屑撒在地上,也能吸附住地上的灰尘,不使灰尘在空中飞扬,就特别干净了。

    卑湿之地不可居。《内经》曰:“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①。”砖铺年久,即有湿气上侵,必易新砖。铺以板,则湿气较微,板上亦可铺毡②,不但举步和软,兼且毡能收湿。《春秋左氏传》:晋平公疾,秦伯使医和视之,有“雨淫腹疾”之语③,谓雨湿之气,感而为泄泻。故梅雨时④,尤宜远湿。

    【注释】

    ①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②毡:毛毡。

    ③“晋平公疾”几句:典出《春秋左传·昭公元年》。

    ④梅雨:指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六月中旬至七月上旬之间持续阴雨天的自然气候。由于发生的时间正是梅子成熟的时候,故称“梅雨”,也被称为“梅雨季节”。

    【译文】

    低洼潮湿的地方不可以居住。《黄帝内经》说:“地上的湿气,感受了就会损伤皮肉筋脉。”铺地的砖时间久了,就会有湿气上侵,一定要换新的砖。铺上木板,湿气就会减轻一些,板上还可以铺上毡子,不但行走柔软,而且毡子还能吸收湿气。《春秋左氏传》里记载,晋平公患病,秦伯派医和给他看病,有“雨淫腹疾”之类的话,说的是下雨时潮湿的空气,感受后会造成泄泻。所以梅雨季节,特别应该远离湿气。

    南北皆宜设窗。北则虽设常关,盛暑偶开,通气而已。渊明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①。此特其文辞佳耳,果如此,入秋未有不病者,毋为古人所愚。

    【注释】

    ①“渊明常言”几句:陶渊明《与子俨等疏》:“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常,通“尝”。曾经。羲皇,指伏羲氏。古人想象上古时代的人民都恬静闲适,所以隐士自称羲皇上人。

    【译文】

    房间的南北方向都应该设置窗户。北向的窗户虽然设置,但应常年关闭,只是大热天的时候偶尔打开,为了流通空气而已。陶渊明曾说,五六月中,躺在北向的窗户下,碰到凉风偶尔吹进窗户,感觉如羲皇上人一般闲适。这只是他的文辞优美而已,如果真的这样,进入秋天后没有不生病的,不要被古人所蒙蔽。

    窗作左右开阖者,槛必低①,低则受风多。宜上下两扇,俗谓之和合窗。晴明时挂起上扇,仍有下扇作障,虽坐窗下,风不得侵。窗须棂疏则明②,糊必以纸则密。

    【注释】

    ①槛(jiàn):栏杆。

    ②棂(línɡ):旧式房屋的窗格。

    【译文】

    窗户做成左右开关的,窗槛一定会低,低了受风就多。应该做成上下两扇,世俗称作和合窗。天气晴朗时挂起上扇,仍然有下扇作为屏障,即使坐在窗下,风也不能侵入。窗户的窗格要稀疏一些才会明亮,用纸把窗户糊上才严密。

    三冬日行南陆①,光入窗牖,最为可爱。如院中东西墙峻,日已出而窗未明,日方斜而窗顿暗。惟两旁空阔,则红日满窗,可以永昼。予尝作《园居》诗,有“好是东西墙放短,白驹挽得驻疏棂”之句②。

    【注释】

    ①南陆:南方。

    ②白驹:比喻流逝的时间。语出《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译文】

    冬天太阳的轨道偏向南面,阳光照入窗户,最为可爱。如果庭院里东西方向的墙过高,太阳已经出来了而窗户还没有明亮,太阳刚刚西斜而窗户顿时就变暗了。只有窗户两旁空阔,太阳就会长时间照到窗户,可以使白天变长。我曾经写《园居》诗,有“好是东西墙放短,白驹挽得驻疏棂”的诗句。

    室前庭院宽大,则举目开朗,怀抱亦畅。更须树阴疏布,明暗适宜。如太逼窒,阳光少而阴气多,易滋湿蒸入室之弊。北向院小,湿蒸弥甚,坐榻勿近之。

    【译文】

    房前的庭院宽大,眼界就会开阔,心胸也会舒畅。还要使庭院里树荫稀疏分布,明暗适宜。如果庭院过于窄小,阳光少而阴气多,容易有滋生湿气蒸腾入室的弊端。北向的院子小,湿气蒸腾更加严重,坐榻不要靠近北院。

    长夏院中,阳光照灼,蓝色布为幄以障之,妥矣。微嫌光犹瞿目①,不若荻帘漏影②,兼得通风。或剪松枝带叶作棚,时觉香自风来,更妙。如以席篷遮蔽,非不幽邃,然久居于中,偶见日色,反易受暑。

    【注释】

    ①瞿(jù)目:刺眼。瞿,惊视。

    ②荻(dí):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子长形,似芦苇,茎可以编席箔。

    【译文】

    长夏的时候,庭院中阳光照射灼热,用蓝色布做成帐幕,用来遮挡阳光,这样就妥当了。如果有点嫌光线刺眼,不如用荻草做窗帘,阳光微微透入,而且还能通风。或者剪一些带叶的松枝做棚子,时常会觉得香味从风中飘来,更是妙不可言。如果用席篷遮蔽,并不是说这样不幽深阴凉,但是长时间住在里面,偶尔见到阳光,反而容易中暑。

    高楼下,日不上逼;其西偏者①,日过午即影移向东。三伏时可以暂迁书室于此,兼令檐下垂帘,院中障日,南窗向明而时启,北牖虽设而常关,起居其中,尽堪销夏。

    【注释】

    ①西偏:房屋西侧。

    【译文】

    住高楼下,没有太阳逼迫照晒的感觉;房屋西侧,过了中午,太阳的影子即向东移动。三伏天的时候,可以暂时把书室迁到这里,同时可以在屋檐下垂下帘子,院子里有遮蔽阳光的树木,向南的窗户向着阳光而时常开启,向北的窗户虽然设置,但经常关闭,在这里起居,完全能够安然度过炎热的夏天。

    书几

    【题解】

    本篇介绍书几的制作和使用。

    书几材料以香楠木最佳,冬天可铺毛毡,使着手柔和不冷;几面可用大理石、肇庆石,坚洁光润,用玻璃则下可以锡作池,养金鱼及荇藻于其中,静对忘暑;书几长宽任意,备两三个抽屉,杂放各种文具,也可以制作多陈盘;书几要向着明亮的地方摆放,桌下可置矮脚凳,按摩涌泉。

    本篇从细节入手,无一不是作者日常生活的缩影,现代书几的设置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借鉴一二。

    几①,犹案也、桌也②,其式非一。书几乃陈书册、设笔砚,终日坐对之,长广任意。而适于用者,必具抽替二三③,以便杂置文房之物。抽替不可深,深不过二寸许,太深未免占下地位,坐必碍膝。或左右作抽替而空其坐处,则深浅俱可。

    【注释】

    ①几:小或矮的桌子。

    ②案:长形的桌子。

    ③抽替:即抽屉。

    【译文】

    几,与案、桌差不多,样式各种各样。书几是用作陈放书册、摆设笔砚的,整天对着它坐,长度和宽度任凭己意。而要适合使用,一定要有两三个抽屉,以便放置一些文具。抽屉不能过深,深度不过两寸左右,太深了未免占去下面的空间,坐的时候一定会妨碍到膝盖。也可以在左右两边做抽屉而空开坐的位置,那么抽屉深浅就都可以了。

    檀木瘿木①,作几极佳,但质坚不能收湿,梅雨时往往蒸若汗出,惟香楠无此弊。或以漆微揩之,其弊仍不免矣。有黑漆退光者②,杜少陵诗所谓“拂拭乌皮几”是也③,口鼻呼吸,几面即浮水气,着手有迹,粘纸污书,不堪书几之用。

    【注释】

    ①瘿木:指楠树树根。可制器具。

    ②退光:即退光漆。一种生漆,初漆时光泽较暗,后逐渐发亮,故名。

    ③拂拭乌皮几:出自杜甫《阻雨不得归瀼西甘林》:“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欲归瀼西宅,阻此江浦深。坏舟百板坼,峻岸复万寻。篙工初一弃,恐泥劳寸心。伫立东城隅,怅望高飞禽。草堂乱悬圃,不隔昆仑岑。昏浑衣裳外,旷绝同层阴。园甘长成时,三寸如黄金。诸侯旧上计,厥贡倾千林。邦人不足重,所迫豪吏侵。客居暂封殖,日夜偶瑶琴。虚徐五株态,侧塞烦胸襟。安得辍两足,杖藜出岖嵚。条流数翠实,偃息归碧浔。拂拭乌皮几,喜闻樵牧音。令儿快搔背,脱我头上簪。”

    【译文】

    檀木、楠树根用来做书几极好,但是质地坚硬不能吸收湿气,到了梅雨季节,往往湿气蒸发,好像出汗一样,只有香楠木没有这个弊端。有人给书几微微涂上一层漆,但是它的弊端仍然存在。有黑色退光漆书几,就是杜甫诗所谓“拂拭乌皮几”的乌皮几,口鼻呼吸时,书几上就浮散着水气,手接触后留下痕迹,湿气既粘纸又污染书籍,所以它不适合用来制作书几。

    几上文具罗列,另以盘陈之,俗称多陈盘。或即于几边上作矮栏,勿雕饰,高不过寸,前与两旁,三面相同,其两旁栏少短,仅及几之半,则手无障碍。以此杂陈文具,得有遮拦,较胜于盘。

    【译文】

    书几上陈列文具,要另外用盘子陈放,俗称多陈盘。或者在书几边上做矮栏,不要雕饰,高不过一寸,书几的前面与两旁,三面高度都一样,但两旁的栏稍微短一点,仅做到书几宽度的一半那么长,那么手就没有了妨碍。用这个办法杂放文具,能有个遮拦,比多陈盘好。

    大理石、肇庆石①,坚洁光润,俱可作几面,暑月宜之。又有以洋玻璃作几面,檀木镶其边,锡作方池承其下,养金鱼及荇藻于其中②,静对可以忘暑。

    【注释】

    ①肇庆:今广东肇庆。

    ②荇(xìnɡ)藻: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蒴果椭圆形。根茎可吃,全草可供药用或作饲料或作肥料。

    【译文】

    大理石、肇庆石,坚固干净而且光滑,都可以用来制作书几的桌面,暑月最适宜使用。又有用西洋玻璃作为书几面的,檀木镶边,再用锡做个方池放在玻璃书几的下面,养一些金鱼和荇藻在里面,静观金鱼可以忘记暑天的炎热。

    冬月以毡铺几,非必增暖,但使着手不冷,即觉和柔适意。苏子由诗①:“细毡净几读文史②。”《汉旧仪志》云③:“冬月加绨锦于几④,谓之绨几。”则铺毡便可谓之毡几。夏月铺以竹席,《书·顾命》曰⑤:“敷重笋席⑥。”注:“竹席也。”古设以坐,今铺于几,取其凉滑。缘以边,边下垂檐数寸,乃不移动,亦可为几饰。

    【注释】

    ①苏子由:即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宋孝宗时追谥“文定”。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稍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②细毡净几读文史:出自苏辙《题王诜都尉画山水横卷》三首其一:“摩诘本词客,亦自名画师。平生出入辋川上,鸟飞鱼泳嫌人知。山光盎盎着眉睫,水声活活流肝脾。行吟坐咏皆自见,飘然不作世俗词。高情不尽落缣素,连峰绝涧开重帷。百年流落存一二,锦囊玉轴酬不訾。谁令食肉贵公子,不学父祖驱熊罴。细毡净几读文史,落笔璀璨传新诗。青山长江岂君事,一挥水墨光淋漓。手中五尺小横卷,天末万里分毫厘。谪官南出止均颍,此心通达无不之。归来缠裹任纨绮,天马性在终难羁。人言摩诘是前世,欲比顾老疑不痴。桓公崔公不可与,但可与我宽衰迟。”

    ③《汉旧仪志》:疑指东汉卫宏撰《汉旧仪》,又名《汉官旧仪》。该书原有注,即《汉仪注》。原为四卷,主要记述皇帝起居、官制、名号职掌、中宫及太子制度、二十等爵等内容。今本《汉官旧仪》二卷,系残本。卫宏,字敬仲。

    ④绨(tí)锦:光滑厚实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绨,厚实平滑而有光泽的丝织物。

    ⑤《书·顾命》:《尚书》的《顾命》篇,记载周成王临崩时嘱咐大臣召公、毕公眷顾嗣主的命令与周康王即位的仪式等。

    ⑥敷:铺上。笋席:嫩竹编成的席子。

    【译文】

    冬天用毡子铺在书几上,不一定增暖,只是让手放在上面不觉得冷,就觉得柔软舒服。苏辙诗说:“细毯净几读文史。”《汉旧仪志》说:“冬天在书几上铺上绨锦,叫绨几。”那么铺上毡子就可以叫毡几。夏天铺上竹席,《尚书·顾命》说:“铺上几层笋席。”注:“笋席即是竹席。”竹席古代用在座位上,现在铺在书几上,取它凉滑的优点。竹席镶上边,边上垂下檐几寸,就不会移动了,也可以作为书几的装饰。

    《记·玉藻》曰:“君子居恒当户。”谓向明而坐也。凡设书几,向南,偏着东壁为当。每有向南之室,设书几向西者,取其作字手迎天光,此又随乎人事之便。位置之宜,非必泥古。予旧有《自题书室》诗:“萝薜缘墙松倚天①,园居爱此最幽偏。面西一几南窗下,三十年来坐榻穿。”忆予春秋二十有八,始起居此室,自今计之,几五十年,几榻未尝少更也。

    【注释】

    ①萝:指女萝,植物名,即松萝,多附生在松树上,成丝状下垂。薜(bì):指薜荔,植物名,又称木莲。

    【译文】

    《礼记·玉藻》说:“君子坐时总是对着门户。”意思是对着明亮的地方就座。凡是摆设书几,面向南,偏靠在东面墙壁为当。常常有向南的屋子,摆设书几向西,这样摆设的优点是写字时手对着阳光,使光线充足,这些又随个人做事的方便。只要位置适宜,不一定要拘泥古法。我曾经有一首《自题书室》的诗:“萝薜缘墙松倚天,园居爱此最幽偏。面西一几南窗下,三十年来坐榻穿。”回忆我二十八岁时,开始在这间屋子里起居,算到现在,差不多五十年了,书几和坐榻几乎没有更换过。

    几下脚踏矮凳,坐时必需。凳之制,大抵面作方棂,仅供脚踏而已。当削而圆之,宽着其两头,如辘轳可以转动。脚心为涌泉穴,俾踏处时时转动,心神为之流畅,名滚脚凳。或几足下,四周镶作辘轳式,宽如几面,更觉踏处舒展。

    【译文】

    书几下的脚踏矮凳,是坐时的必需之品。矮凳的制作,大多是以方形的格作为凳面,仅供脚踩踏而已。应该把凳面削圆,两头做得宽一些,像井上汲水的辘轳一样可以转动。脚心是涌泉穴,让脚踏的地方可以时时转动,心神也会因此而舒畅,这种矮凳叫滚脚凳。或者在书几的脚下,四周镶成辘轳样式,宽度和书几的面一样,这样就会觉得脚踏的地方更舒适了。

    坐榻

    【题解】

    本篇介绍坐榻的设置要点。

    本篇中的坐榻指宽而长的卧榻和仅能容身的坐榻。常坐必坐坐榻;卧榻亦可坐,背后可作竖垫,旁可作隐枕;坐榻若短,可另备小凳于前以扩大空间;坐榻要靠着墙或身后放置屏风,以防备贼风。另外,本篇还介绍了醉翁椅、飞来椅、暖椅等不同类型的椅子。

    现代生活,各种类型的座椅应有尽有,归纳其要点,老年人选择座椅以坐垫厚、背靠软、有扶手为佳,这样有利于腰腿部、背部以及肘臂部放松。座椅最好靠墙,以防风邪从后面侵袭人体。

    有卧榻宽而长者,有坐榻仅可容身。服虔《通俗文》曰①:“榻者,言其塌然近地也。”常坐必坐榻乃适。元微之诗:“望山移坐榻②。”轻则便于移也。因其后有靠,旁有倚,俗通称为椅子,亦曰环椅。椅面垫贵厚,冬月以小条褥作背靠,下连椅垫铺之,皮者尤妙。

    【注释】

    ①服虔:字子慎,初名重,后更名虔。荥阳(今属河南)人。东汉经学家。少有雅才,善文论,其经学尤为当世推重。《通俗文》:我国第一部俗语词辞书,在小学史与辞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书中记有当时大量的口语、俗语成分。

    ②望山移坐榻:出自元稹《春病》:“病来闲卧久,因见静时心。残月晓窗迥,落花幽院深。望山移坐榻,行药步墙阴。车马门前度,遥闻哀苦吟。”

    【译文】

    有的卧榻宽而长,也有的坐榻仅可容纳身体。服虔《通俗文》说:“榻的意思是说榻塌陷接近地面。”平时就座,一定在坐榻上才会觉得舒适。元稹诗说:“望山移坐榻。”坐榻轻就便于移动。又因为后面有靠背,旁边有倚靠,世俗都称作椅子,也叫环椅。椅面上的垫子要厚,冬天用小的被褥作为靠背,下面连接椅垫铺上,皮制的椅垫更好。

    卧榻亦可坐,盘膝跏趺为宜。背无靠,置竖垫,灯草实之,则不下坠。旁无倚,置隐囊左右各一①,不殊椅之有靠有环也。隐囊似枕而高,俗曰靠枕。《颜氏家训》曰②:“朝全盛时,贵游子弟,坐棋子方褥,凭班丝隐囊③。”

    【注释】

    ①隐囊:供人倚凭的软囊。犹今之靠枕、靠褥之类。

    ②《颜氏家训》:颜之推著。是颜之推告诫子孙之作,全书阐述立身治家的方法,强调教育体系应以儒学为核心,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颜之推(531——约591),字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北齐文学家。博学多洽,一生著述甚丰,所著书多已亡佚。

    ③“朝全盛时”几句:出自《颜氏家训·勉学》:“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贵游子弟,王公之子弟。贵游,指无官职的王公贵族。亦泛指显贵者。棋子方褥,指由棋格图案的罗绮制成的方形坐褥。班丝,同“斑丝”。指杂色丝的织成品。

    【译文】

    卧榻也可以用来坐,盘膝结跏趺坐最适宜。背部没有倚靠,可以放置一个竖垫,竖垫用灯草填塞起来,就不会下坠。旁边没有倚靠,可以左右各放一个隐囊,这样就和椅子有靠有环没什么差别了。隐囊像枕头一样,但比枕头高,俗称靠枕。《颜氏家训》说:“梁朝全盛时期,王公贵族子弟,坐着有棋格图案的罗绮制成的方形坐褥,靠在杂色丝绸制成的隐囊上。”

    环椅之上,有靠有倚,趺坐更适。但为地有限,不能容膝。另备小杌①,与椅高低相等者,并于椅之前,上铺以褥,坐极宽平,冬月最宜。偶欲正坐,去杌甚便。

    【注释】

    ①杌(wù):小凳。

    【译文】

    环椅的上面,有靠有倚,盘膝结跏趺坐更适合。但空间狭窄,不能放下膝盖。另外准备一个小凳子,高低和椅子相等,并排放在椅子前面,上面用褥子铺好,坐上去特别宽敞平坦,冬天最适合。偶尔想身体坐直了,去掉小凳子就可以,非常方便。

    有名醉翁椅者,斜坦背后之靠而加枕,放直左右之环而增长。坐时伸足,分置左右,首卧枕,背着斜坦处,虽坐似眠。偶倦时,可以就此少息。

    【译文】

    有一种椅子名叫醉翁椅,斜着平放背后靠背,加上枕头,放直左右的环,即可增长椅子。坐的时候伸开脚,分别放在左右,头放在枕头上,背靠着倾斜平放的靠背上,虽然是坐着,但跟睡眠差不多。偶尔疲倦的时候,可以坐这上面稍微休息一会儿。

    有名飞来椅者,卧榻上背靠也。木为匡,穿以藤,无面无足,如镜架式。其端圆似枕,可枕首。后有横杆架起,作高低数级,惟意所便,似与竖垫相类,用各有宜。

    【译文】

    有一种椅子名叫飞来椅,就是卧榻上的靠背。用木料做框架,用藤条编织好,没有面,没有脚,像镜架的样式。最上端圆形像枕头,可以用来垫放头部。后面设有横木杆架起来,做成高低几级,根据感觉控制高低,似乎和竖垫相类似,但作用各有各的好处。

    安置坐榻,如不着墙壁,风从后来,即为贼风。制屏三扇,中高旁下,阔不过丈,围于榻后,名山字屏,放翁诗“虚斋山字屏”是也①。可书座右铭或格言粘于上。

    【注释】

    ①虚斋山字屏:出自陆游《溪园》:“跌宕欲忘形,溪园半醉醒。静看猿哺果,闲爱鹤梳翎。短榻水纹簟,虚斋山字屏。更须新月夜,风露对青冥。”

    【译文】

    放置坐榻,如果不靠着墙壁,风从后面吹来,就成了邪风。制作三扇屏风,中间高两旁低,宽不超过一丈,围在榻后,名叫山字屏,就是陆游诗“虚斋山字屏”的山字屏。可以书写座右铭或者格言,粘在屏风上面。

    李氏《一家言》有暖椅式①,脚下四围镶板,中置炉火。非不温暖,但老年肾水本亏,肾恶燥,何堪终日熏灼?北地苦寒,日坐暖炕,亦只宜于北地。又有凉杌式,杌下锡作方池,以冷水注之,尤属稚气。

    【注释】

    ①李氏《一家言》:指李渔的诗文杂著总集《笠翁一家言全集》。李渔(1610——1680),原名仙侣,后改名渔,字笠鸿、谪凡,号笠翁,别号觉世稗官、笠道人、随庵主人、湖上笠翁等。原籍兰溪(今属浙江),生于雉皋(今江苏如皋),晚年移居杭州西湖。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美学家。

    【译文】

    李渔《一家言》里记载有暖椅的样式,椅子脚下四周镶上板,中间放置一个火炉。这样并不是不温暖,但老年人肾水本来就亏虚,肾恶燥,又怎么经得住整天熏灼?北方地区天气寒冷,每天坐在暖炕上,这也只适宜于北方。又记载有一种凉凳的样式,凳子下用锡制作一个方形池子,把冷水注入池子里,这种做法实在是幼稚。

    杖

    【题解】

    本篇介绍手杖与拐杖的制作要点。

    长度高过头一尺许为杖,长度齐腰的为拐。做手杖的材料可以用竹或藤,但要质地坚硬;手杖顶端可装饰铜、玉等雕刻之鸠鸟,以祈求老人吃饭防噎;杖底端可用铜镶二三寸,微微锐利,使着地不滑;杖头下可用来悬挂物品;杖身可以镌刻铭文,时刻劝诫自己。

    对于现代老年人来说,杖过于长而沉重,不方便老人出行使用,因此,大多数老年人都选择轻巧方便的拐。但拐的质地要坚硬,拐下要防滑,则是古今一致的要求。

    杖曰扶老,既可步履借力,且使手足相顾,行不急躁。其长须高过于头一尺许,则出入门户,俾有窒碍,可以留心检点。虽似少便,《荀子》曰:“便者,不便之便也①。”古人制作,盖有深意在。

    【注释】

    ①便者,不便之便也:出自《荀子·议兵》:“女所谓便者,不便之便也。吾所谓仁义者,大便之便也。”

    【译文】

    手杖叫作扶老,既可以在步行的时候借力,而且可以使手脚相顾,走起路来不急躁。它的长度要高过头一尺多,则出入门户的时候,有所障碍,这样可以停下来留心检查。看起来虽然不是很方便,但荀子说:“你所说的便利,是不便利的便利。”古人制作手杖,是有深刻含义在里面的。

    《记·王制》曰:“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礼所常用,用之可也,毋强作少壮,弃置弗问。

    【译文】

    《礼记·王制》说:“五十岁时在家用手杖,六十岁时在乡里用手杖,七十岁时在国都用手杖,八十岁时上朝用手杖。”礼仪规定的场合可用,使用就可以了,不要勉强假装自己年轻力壮,把手杖弃置一旁不使用。

    杖用竹,取其轻而易举,故扶杖必曰扶邛,亦曰扶筇。按:邛竹①,产蜀之邛州②,根有三岐为异。又节高如鹤膝者,出蜀之叙州③,为筇竹。竹类不一,质厚始坚,乃当于用。藤亦可为杖,产两广者佳。有谓藤不及竹,其质较重;有谓竹亦不及藤,年久则脆而易折。物无全用,大抵如是。

    【译文】

    ①邛(qiónɡ)竹:邛山所出之竹,中实而节高,可作手杖。

    ②邛州:治所在今四川邛崃。

    ③叙州:宋改戎州置叙州,治所在今四川宜宾。

    【译文】

    制作手杖用竹子作材料,取竹子轻便易拿的优点,所以扶杖叫扶邛,也叫扶筇。按:邛竹产于蜀地的邛州,根部有三个分叉的为佳品。又有竹节像鹤的膝盖一样高的,出自蜀地的叙州,叫筇竹。竹的种类不同,质地厚才坚固,才可以拿来用。藤条也可以用来做手杖,产于两广的藤质量较好。有人说藤不如竹,因为藤比竹重;有的说竹不如藤,因为时间久了竹会脆化而且容易折断。物品总是不能十全十美,大都是这样。

    《周礼》①:“伊耆氏掌王之齿杖②。”谓赐老者杖也。《后汉书》③:“民年七十授杖,其端以鸠鸟为饰④。”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饮食不噎,即祝哽祝噎之意⑤。尝见旧铜鸠,朱翠斓斑,的是汉时杖头物⑥,盖古以铜为之。窃意琢以玉,雕以香⑦,俱可,非定用铜也。杖之下,须以铜镶,方耐用,短则镶令长二三寸亦可,下必微锐,着地不滑。

    【注释】

    ①《周礼》:亦称《周官》,与《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儒家经典之一,记载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对历代礼制影响深远。

    ②伊耆氏掌王之齿杖:《周礼·秋官·伊耆氏》:“掌国之大祭祀,共其杖咸,军旅,授有爵者杖,共王之齿杖。”伊耆氏,周代官名。齿杖,古代帝王授给老年人的手杖。

    ③《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范晔(398——445),字蔚宗。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人。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后汉书》是记载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④民年七十授杖,其端以鸠鸟为饰:出自《后汉书·礼仪志中·案户 祠星》:“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是月也,祀老人星于国都南郊老人庙。”

    ⑤祝哽祝噎:古代帝王敬老、养老的表示,请年老致仕者饮酒吃饭,设置专人祷祝他们不哽不噎。祝,祷祝。哽、噎,均指食物堵住食道。

    ⑥的是:确实是。

    ⑦香:此指香木。

    【译文】

    《周礼》记载:“伊耆氏掌管王的齿杖。”说的是赐给老者手杖。《后汉书》里记载:“民七十岁时被授予手杖,杖的顶端用鸠鸟作为装饰。”鸠鸟,吃食不噎的鸟。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要老人吃东西不噎着,即祈祷老人吃东西不哽噎的意思。我曾经见到过旧的铜鸠鸟,红色绿色,色彩斑斓,确实是汉代手杖顶端的东西,因为古代是用铜做鸠鸟的。我认为用玉雕琢,或用香木雕刻都可以,不一定要用铜。手杖的底端,要用铜镶嵌,才耐用,短的镶上两三寸长就可以,下端一定要微微锐利,着地时才不会滑倒。

    近时多用短杖,非杖也。其长与腰齐,上施横杆四五寸,以便手执,名曰拐。取梅柘条①,老而坚致、天然有歧出可执者为佳。少壮俱携以游山及行远道,颇借其力。若老年或散步旷野,或闲立庭除,偶一携之。然恒情喜便易而厌委曲②,往往用拐不用杖,制作之本意,恐渐就湮也。

    【注释】

    ①柘(zhè):落叶灌木或乔木,树皮有长刺,木材质坚而致密,是贵重的木料。

    ②恒情:人之常情。委曲:周折麻烦。

    【译文】

    现代常用的短杖,不是上面所说的手杖。它的长度只和腰平齐,顶端设置四五寸长的横杆,便于手拿,名叫拐。取用梅树、柘树的枝条,年久坚固致密、天然就有分叉便于手拿的最好。年轻人、壮年人都带着游山和出远门,劳累时很可以帮助省力。如果老年人在旷野中散步,或者在庭院台阶上闲立,偶尔可以带上它。然而人之常情喜欢轻捷便利而厌恶麻烦,往往用拐而不用杖,原来制作手杖的本意,恐怕就要渐渐消失了。

    杖头下可悬备用物,如阮修以钱挂杖①,所谓杖头钱是也。其式以铜圈钉于杖头下,相去约五六寸,物即缚于圈。有以小瓶插时花,为杖头瓶。《抱朴子》曰:“杖悬葫芦,可贮丹药。”又《五岳图》②:“入山可辟魈魅③。”

    【注释】

    ①阮修(270——311):字宣子。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善清言,性简任,不修人事,绝不喜见俗人。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自畅饮。

    ②《五岳图》:即《五岳真形图》,道教符箓,据称为太上道君所传,有免灾致福之效。今河南登封嵩山中岳庙内存有此图的碑刻。

    ③魈魅(xiāo mèi):传说中山里的鬼怪。

    【译文】

    手杖的顶端可以悬挂备用的物品,比如阮修把钱挂在手杖上,就是所谓的杖头钱。它的制作样式是,把铜圈钉到杖头下大概五六寸的位置,物品就绑在圈上。有的用小瓶子插上应季鲜花,叫杖头瓶。《抱朴子》说:“手杖上悬挂葫芦,可以存放丹药。”又有《五岳图》说:“进入山林,可以避除鬼怪邪气。”

    杖有铭,所以寓劝戒之意,古人恒有之。予尝自铭其竹杖曰:左之左之,毋争先行;去自到兮,某水某山。所谓“左之”者,扶杖当用左手,则右脚先向前,杖与左脚随其后,步履方为稳顺,扶拐亦然。予近得邛竹杖,截为拐,根有三歧,去其一,天然便于手执,恰当邛竹之用,或不与削圆方竹同讥也①。取《易·履卦》九二之爻辞镌于上曰:“履道坦坦,幽人贞吉②。”

    【注释】

    ①削圆方竹:谓将方形竹杖削成圆形竹杖。方形本自天然,削之则弄巧成拙了。典出冯翊子《桂苑丛谈》记载的“规圆方竹”:唐朝太尉朱崖两次出镇浙右。前任罢日,游甘露寺,因访别于老僧,并赠方竹杖作纪念。第二次出任时,又前往探望这位高僧,问起方竹杖,高僧说已经把它削圆并刷上漆珍藏起来了。朱崖叹息了整整一天,从此不再看重这位高僧。方竹,竹之一种。外形微方,质坚。我国华东和华南地区均有栽培。可供观赏,古人多用以制作手杖。

    ②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意指深思明哲的人走在平坦的道路上,吉利。

    【译文】

    手杖上刻上铭文,用来寓含劝诫的意思,古人常这样做。我也曾经在竹杖上刻铭文:左之左之,毋争先行;去自到兮,某水某山。这里所谓的“左之”,意思是扶杖应该用左手,则右脚先向前迈开,杖和左脚随在后边,这样步伐才稳当舒适,扶拐也是这样。我近来得到一根邛竹杖,把它截成了拐,根部有三个分叉,去掉其中一个,天然便于用手把持,恰好发挥了邛竹的作用,或许不会有削方竹杖为圆竹杖的讥讽吧。选取《周易·履卦》九二的爻辞镌刻在上面:“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衣

    【题解】

    本篇主要介绍老年人的衣服的种类、制法和穿法。

    古代老年人的衣服种类很多,主要有:一箍圆、大袄、夹袄、马褂、罗汉衣、背搭、领衣、两当衫、汗衫。现代的衣服种类繁多,不用再像作者那个时代一样需要自己费尽心机去设计,但老年人选择衣服总以保暖、方便、舒适、不拘束为宗旨,即使炎热的夏天也要注意保暖,不能贪图凉爽而穿得过少。

    衣服有定制。邵子曰:“为今人,当服今时之衣。”惟长短宽窄,期于适体,不妨任意制之,其厚薄酌乎天时。绵与絮所用各异①,大抵初冬需薄绵,不如絮之薄而匀;严冬需厚絮,不如绵之厚而软。按《急就篇》注曰②:“新者为绵,故者为絮。”今俗以茧丝为绵,木棉为絮。木棉,树也,出岭南,其絮名吉贝,江淮间皆草本。通谓之木棉者,以其为絮同耳。放翁诗:“奇温吉贝裘③。”东坡诗:“江东贾客木棉裘④。”盖不独皮衣为裘,絮衣亦可名裘也。

    【注释】

    ①绵:丝绵,蚕丝结成的片或团,供絮衣被用。絮:棉花的纤维。

    ②《急就篇》:汉史游撰。学童识字之书。按姓名、衣服、饮食、器物等分类,成三言、四言、七言韵语。首句有“急就”二字,因以名篇。一说如遇难字,缓急可就而求,故名。史游,生卒年不详。汉元帝时任黄门令。注:指颜师古注。颜师古(581——645),名籀,字师古,以字行。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初年经学家、训诂学家、历史学家,名儒颜之推之孙、颜思鲁之子。颜师古少传家业,遵循祖训,博览群书,学问通博,擅长于文字训诂、声韵、校勘之学。他还是研究《汉书》的专家,对两汉以来的经学史也十分熟悉。有《匡谬正俗》《汉书注》等。

    ③奇温吉贝裘:意思是吉贝做的裘衣非常温暖。出自陆游《天气作雪戏作》:“八十又过二,与人风马牛。深知老当逸,熟谓死方休。细衲兜罗袜,奇温吉贝裘。闭门薪炭足,雪夜可无忧。”

    ④江东贾客木棉裘:出自苏轼《金山梦中作》:“江东贾客木绵裘,会散金山月满楼。夜半潮来风又熟,卧吹箫管到扬州。”

    【译文】

    衣服有一定的尺度规定。邵雍说:“作为现代人,应该穿现代的衣服。”只要长短宽窄符合体型的要求,其他方面不妨任意剪裁,衣服的厚薄要根据天气的冷暖。丝绵和棉絮用途各不相同,大致初冬用薄丝绵,不如用棉絮薄而均匀;严冬时需用厚的棉絮,不如用厚而软的丝绵。按《急就篇》注释说:“新产的是绵,久置的是絮。”现在一般以茧丝为绵,木棉为絮。木棉,是一种树,生长在岭南,它的絮名叫吉贝,长江和淮河之间的地区都是草本的。都称作木棉的原因,是因为作为棉絮是一样的。陆游的诗说:“奇温吉贝裘。”苏东坡的诗说:“江东贾客木棉裘。”大概是不单单皮衣称作裘,棉絮做的衣服也可以叫作裘。

    虞、夏、商、周,养老各异其衣,见诸《礼记》。要之,温暖适体则一也。如今制有口衣,出口外服之①,式同袍子,惟袖平少宽,前后不开胯,两旁约开五六寸,俗名之曰一箍圆②,老年御寒皮衣,此式最善。极寒时再办长套,表毛于外穿之。古人着裘,必以毛向外。裘之外,加衣曰裼③。

    【注释】

    ①口外:泛指长城以北地区。

    ②箍(ɡū):紧紧套在东西外面的圈。

    ③裼(xī):古代加在裘上面的无袖衣。

    【译文】

    虞、夏、商、周的时代,奉养老人的衣服各不相同,这种说法见于《礼记》。总之,温暖适体是一样的。现在制作有口衣,去长城以北时穿,样式如同袍子,只有袖子平而稍微宽些,前后不开胯,两旁约开五六寸,俗名一箍圆,老年人御寒的皮衣,用这个样式最好。非常寒冷的时候再做长套,衣服上有毛的一面穿在外面。古代人穿裘衣,必定把有毛的一面向外。裘衣的外面加上的衣服叫裼。

    皮衣毛表于外,当风则毛先受之,寒气不透里也。如密室静坐,无取此,且多着徒增其重。另置大袄,衬入一箍圆内,其长略相等,绸里绸面,上半厚装绵,下半薄装絮,四边缝联,则暖气不散,温厚同于狐貉①,而轻软过之。晋谢万曰“御寒无复胜绵”者②,洵非虚语③,特非所论于当风耳。

    【注释】

    ①温厚:和暖。狐貉(hé):指狐、貉的毛皮制成的皮衣。

    ②谢万(320——361):字万石,东晋名臣谢安之弟。器量不及谢安。工言论,善属文。曾受任北征,战败,被废为庶人。

    ③洵(xún):确实。

    【译文】

    皮衣的毛层穿在外,遇到风时,毛先承受,寒气不能透到里面。如果在密室里静坐,就不必这么穿,而且穿多了只会增加重量。另外置办一件大袄,穿在一箍圆内,长度大概和一箍圆相等,里外都用绸子,上半身装入厚厚的丝绵,下半身装入薄薄的棉絮,四边缝合连接,暖气就不会外散,温暖与狐貉皮衣相同,却比狐貉皮衣更轻软。晋朝的谢万说“能够御寒的衣服没有能超过丝绵”的,的确不是空话,只不过这不是指其挡风作用而言的。

    方春天气和暖,穿夹袄如常式。若衬入袍子内,制半截者,前后两幅,斜裁而倒合之,下阔上狭以就腰,联其半边,系以带如裙,亦似古人下裳之意①。欲长欲短,可随系带之高下。有作半截夏衫,联上截以钮扣。又有以纱葛作一箍圆。此皆应酬所需,不称老年之服。

    【注释】

    ①下裳:即下身穿的裙子。古人上衣下裳。

    【译文】

    正当春天天气暖和的时候,可以像平常一样穿上夹袄。如果衬入袍子内,做成半截,前后两幅,斜裁后倒合在一起,下边宽上面窄以适合腰部,联住其半边,用带子系住,像裙子一样,也就像古人“下裳”的意思。想要长要短,可以用系带来调节高下。有的制作一种半截子夏衫,用纽扣联上半截。还有的用纱葛作一箍圆。这些都是应酬所需要的,不适合做老年人穿的衣服。

    隋制有名貉袖者,袖短身短,圉人服之①,盖即今之马褂,取马上便捷。家居之服,亦以便捷为宜。仿其裁制,胸前加短襟,袖少窄,长过肘三四寸,下边缝联,名曰紧身,随寒暖为加外之衣。夹与棉与皮必俱备,为常服之最适。

    【注释】

    ①圉(yǔ)人:《周礼·夏官·圉人》中官名。掌管养马放牧等事。亦以泛称养马的人。

    【译文】

    隋朝时有一种叫貉袖的衣服,袖短身短,养马人穿用,大概就是现在的马褂,取其骑马时穿上方便轻捷之意。居家时穿的服饰,也以方便轻捷为好。仿造这种衣服裁制样式,胸前加上短襟,袖子稍稍窄一点,长度超过肘部三四寸,下边缝合连接好,名叫紧身,随气候冷暖变化作为加在身外的衣服。夹衣、棉衣和皮衣都必须有准备,这些是最适合经常穿的衣服。

    式如被幅①,无两袖,而总折其上以为领,俗名一口总,亦曰罗汉衣。天寒气肃时,出户披之,可御风,静坐亦可披以御寒。《世说》②:“王恭披鹤氅行雪中③。”今制盖本此,故又名氅衣,办皮者为当。

    【注释】

    ①被(pī)幅:即披幅。帽下垂至肩且能盖住肩的披巾。被,同“披”。

    ②《世说》:即《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组织门人编写,是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刘义庆(403——444),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南朝宋文学家。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

    ③王恭披鹤氅(chǎnɡ)行雪中:典出《世说新语·企羡》:“孟昶未达时,家在京口。尝见王恭乘高舆,被鹤氅裘。于时微雪,昶于篱间窥之,叹曰:‘此真神仙中人!’”王恭(?——398),字孝伯。东晋太原晋阳(今属山西)人。美姿仪,人多爱悦,或目之云“濯濯如春月柳”。鹤氅,鸟羽制成的裘,用作外套。

    【译文】

    有一种衣服,款式如同披幅,没有袖子,而把上面的都折起来作为领子,俗名叫一口总,也叫罗汉衣。天气寒冷的时候,出门时把它披上,可以抵御风寒,静坐时也可以披上御寒。《世说新语》说:“王恭披上鹤氅行走在雪中。”现在这种衣服大概就根据这个,所以又名氅衣,用皮制作的比较好。

    肺俞穴在背①。《内经》曰:“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②。”不可失寒暖之节。今俗有所谓背搭,护其背也,即古之半臂③,为妇人服,江淮间谓之绰子,老年人可为乍寒乍暖之需。其式同而制小异,短及腰,前后俱整幅,以前整幅作襟,仍扣右肩下。衬襟须窄,仅使肋下可缀扣,则平匀不堆垛,乃适寒暖之宜。

    【注释】

    ①肺俞(shù):人体经穴名。俞,通“腧”。《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膀胱经分寸歌》注:“从风门行三椎下,去脊中各二寸,又以手搭背,左取右,右取左,当中指末是穴之处,正坐取之,肺俞穴也。”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