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老老恒言译注最新章节!

    燕居

    【题解】

    所谓燕居,指闲居。本篇主要介绍日常生活起居的调养方法,可分为心理调节和饮食起居调养两个方面。

    心理调节方面:作者认为,养静为摄生首务。养静就是养阴,是培养一种淡泊宁静的状态。这也是《黄帝内经》中提倡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观。平时要少视听,寡言笑,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心不可不用,但用时戒杂,杂则分,分则劳;养静最忌发怒,怒心一发,则气逆不顺,伤我气即伤我身。若事值可怒,当思事与身孰重,一转念间,可以涣然冰释;要求不多事,不要凑热闹,务外游不如务内观;没事时静坐,以目视鼻,鼻对脐,调匀呼吸,以交通心肾。现代医学将“稳”“静”的心理状态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只有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才能增强身体抵御变化的能力,身体才能有更强的免疫力。

    饮食起居方面,作者认为:粥饭合理,饥饱适时,是生精益气之大宝;年老体衰,饮食可以不用离开自己的寝室;寒暖饥饱,随时审量,衣可加即加,勿以薄寒而少耐,食可置即置,勿以悦口而少贪;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调寒暑,春冰未消,下体宁可过暖,夏月冰盘,最忌贪凉,心静自然凉。这些方法,虽然琐屑,但却极为有用。

    养静为摄生首务。五官之司,俱属阳火,精髓血脉,则阴精也,阴足乃克济阳①。《内经》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②。”降者,降伏之降③,阴不足而受阳制,立见枯竭矣。养静所以养阴,正为动时挥运之用。

    【注释】

    ①克:能。

    ②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意为阴精上奉,阳气固密,不容外泄,其人长寿;阳精下降,发泄不固密,其人夭折。

    ③降者,降伏之降:原文“降”是下降,作者理解的“降”是“降服的降”,与《黄帝内经》原意有出入。

    【译文】

    养静是养生的首要任务。人体五官都属于阳火统管,精髓血脉都属于阴精养护,阴精充足才能调济阳火。《黄帝内经》说:“阴精上奉其人长寿,阳精降服其人夭折。”降是降服的降,阴不足而受阳的制约,立刻就会出现枯竭。静养就是养阴,正是为行动时挥舞运动提供帮助。

    《显道经》曰①:“骨涌面白,血涌面赤,髓涌面黄,肌涌面黑,精涌面光,气涌面泽。”光泽必根乎精气,所谓晬然见于面也②。按:“精气”二字俱从米③,是精气又必资乎米。调停粥饭④,饥饱适时,生精益气之功孰大焉!

    【注释】

    ①《显道经》:明代张宇初等编,属《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张宇初(1359——1410),字子璇,别号耆山,为明代正一派道士,历代天师中最博学者之一。洪武十三年(1380)敕总领天下道教事。著作有《岘泉集》等。

    ②晬然:温润貌。晬,通“睟(suì)”。润泽。

    ③“精气”二字俱从米:因“气”的繁体字为“氣”,所以说“精气” 二字俱从米。

    ④调停:协调和谐。

    【译文】

    《显道经》说:“骨的精气涌现,面色白;血气外涌,脸色红;骨髓的精气外涌,脸色黄;肌肉的精气外涌,脸色黑;精气充足外现,面色光滑;正气充足外现,面色润泽。”脸色有光泽,必定是以精气充足为根本,这就是所谓的光润之貌现于面部。按:“精气”两个字都有偏旁“米”,意思是精气又必须依靠米的长养。合理安排粥饭,饥饱节制有时,生精益气的功效才是最大的啊。

    《记·王制》云①:“九十饮食不离寝。”寝谓寝处之所,乃起居卧室之意。如年未九十,精力衰颓者,起居卧室,似亦无不可。少视听,寡言笑,俱足宁心养神,即却病良方也。广成子曰②:“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注释】

    ①《记·王制》:即《礼记》中的《王制》篇。介绍古代君主治理天下的规章制度,内容涉及封国、职官、爵禄、祭祀、选拔官吏以及学校教育等方面。

    ②广成子:传说黄帝时的道家人物,修行于崆峒山。《庄子·在宥》记载“黄帝问道广成子”之事,展现道家对道的认识和道家特殊的认知方式及道家以治身为本、治国为末的思想,并将求道方法落实为具体的修炼之术。这些内容对道家向道教演变和道教修炼之术产生深远影响。

    【译文】

    《礼记·王制》说:“人在九十岁时,吃喝都不离开自己的寝室。”寝是就寝的地方,是起居卧室的意思。如果年龄没到九十岁,精力已经衰退的人,在卧室里起居,似乎也未尝不可。少视听,少说笑,都可以宁心养神,也就是防病去疾的良好方法。广成子说:“不看不听,用安静的心态抱守精神,形体也会自然康健。”

    心者神之舍,目者神之牖。目之所至,心亦至焉。《阴符经》曰①:“机在目。”《道德经》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平居无事时,一室默坐,常以目视鼻,以鼻对脐,调匀呼吸,毋间断,毋矜持②,降心火入于气海③,自觉遍体和畅。

    【注释】

    ①《阴符经》:全称《黄帝阴符经》,共三百多字,作者无法考证。《阴符经》的名称,根据唐朝李筌的理解:“阴者,暗也;符者,合也。天机暗合于事之机,故称阴符。”

    ②矜持:约束,拘泥,拘谨。

    ③气海:人体部位名,宗气所聚处。膻中为上气海,丹田为下气海。此当指下气海。

    【译文】

    心是神寄寓的处所,眼睛是神显示的窗户。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心也就到了。《阴符经》说:“人体生命的机关在眼睛。”《道德经》说:“不见可以勾起欲望的东西,使心神不乱。”平时没有事情的时候,在屋子里安静坐着,经常用眼睛看着鼻子,用鼻子对着肚脐,调匀呼吸,不要间断,不要拘谨,心火下降到气海,自然会觉得全身舒适。

    《定观经》曰①:“勿以涉事无厌②,故求多事;勿以处喧无恶,强来就喧。”盖无厌无恶,事不累心也;若多事就喧,心即为事累矣。《冲虚经》曰③:“务外游,不如务内观。”

    【注释】

    ①《定观经》:全名《洞玄灵宝定观经》。经文假托天尊告左玄真人,言修持定心观慧之道。教人舍弃外事,静心内观。

    ②厌:满足。

    ③《冲虚经》:即《列子》。

    【译文】

    《定观经》说:“不要因为对所做的事不感到满足,就刻意去做更多的事;不要认为处于喧闹中没有什么不好,就刻意去凑热闹。”因为心里没有满足、厌恶的想法,事情就不会劳累身心;如果爱多事好喧闹,心就会被事情所累。《冲虚经》说:“追寻外界事物,还不如内观自身为好。”

    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为养生之道。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道家所谓“不怕念起,惟怕觉迟”。至于用时戒杂,杂则分,分则劳。惟专则虽用不劳,志定神凝故也。

    【译文】

    心不可以不去思考,不是一定非要像枯槁的树木、熄灭的火灰一样,才算是养生的方法。安静的时候,固然不要动,要动的时候不要妄动,这也是静,正如道家所说:“不怕念头生起,只怕觉悟迟钝。”至于用心思考的时候就不可杂乱,杂乱则使精神分散,精神分散就会疲劳。只有专心一处,则虽然思考,但不疲劳,这是神志安定、精神集中的缘故。

    人藉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心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老年人虽事值可怒,当思事与身孰重。一转念间,可以涣然冰释。

    【译文】

    人体凭借气来充实身体,所以平时要善于养气。养气最忌讳的是发怒,怒心一发生,气机就上逆不通畅,堵塞而不舒服,伤害自己的气就足以伤害整个身体。老年人虽然碰到了令人愤怒的事情,但应当思考一下,事情与身体哪个更重要。念头一转变,怒气就可以完全消除了。

    寒暖饥饱,起居之常。惟常也,往往易于疏纵。自当随时审量,衣可加即加,勿以薄寒而少耐;食可置即置,勿以悦口而少贪。《济生编》曰①:“衣不嫌过,食不嫌不及。”此虽救偏之言,实为得中之论。

    【注释】

    ①《济生编》:玉虚子著。作者生平里居不详。

    【译文】

    寒、暖、饥、饱,是生活中的常事。因为是最平常的,往往也最容易疏忽放纵。自然应当随时揣度衡量,衣服该加的时候就加上,不要因为不是很冷就稍加忍耐;好吃的东西能不吃就不吃,不要因为好吃就稍微贪吃一点。《济生编》说:“衣服不要嫌穿得过多,饮食不要嫌吃得太少。”这虽然是纠正偏激的话,但确实是非常正确的言论。

    春冰未泮①,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绵不可顿加,少暖又须暂脱。北方语曰:“若要安乐,不脱不着。”南方语曰:“若要安乐,频脱频着。”

    【注释】

    ①泮(pàn):融解。

    【译文】

    春天冰块还没有融化,下身宁可温暖一点,也不要受凉,上身可以略减些衣服也没有妨碍,用这个方法来培养春天阳气的生发;天气寒冷,绵衣不可以一下子穿上;稍微暖和时,又需要暂时脱去。北方谚语说:“如果要过得安乐,不勤脱,不勤穿。”南方谚语说:“如果要过得安乐,频繁脱,又频繁穿。”

    夏月冰盘①,以阴乘阳也;冬月围炉,以阳乘阴也。阴阳俱不可违时。《内经》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调寒暑。”然冬寒犹可近火,火在表也;夏热必戒纳凉,凉入里也。

    【注释】

    ①冰盘:盘内放置碎冰,上面摆列菱藕瓜果等食品,称为冰盘。夏季用以解渴消暑。

    【译文】

    夏天里使用冰盘,是用阴克阳;冬天里围火炉,是用阳克阴。阴阳都不能违反时令。《黄帝内经》说:“有智慧的人养生,一定是顺应四季的时令,以适应气候寒暑变化。”然而冬天寒冷还可以靠近火,因为火在体表;夏天炎热,必须严禁纳凉,因为寒凉邪气会侵入体内。

    《济世仁术编》曰①:“手心通心窍。大热时,以扇急扇手心,能使遍体俱凉。”愚谓不若谚语云:“心定自然凉。”“心定”二字可玩味。

    【注释】

    ①《济世仁术编》:作者不详。

    【译文】

    《济世仁术编》说:“手心与心窍相通。非常炎热的时候,用扇子快速扇手心,能使整个身体都觉得凉快。”我认为不如谚语说得好:“心神安定自然就凉快。”“心定”两个字值得玩味。

    省心

    【题解】

    本篇主要介绍消除烦恼、使心神安定的方法。

    现代医学,逐渐重视身心健康,而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心定则情定,情定则可以防止七情所伤。要想健康长寿,最重要的便是敞开心扉,情绪乐观。对此,作者提出消除不良情绪、稳定心态的具体方法:事值其变,五情发于难遏,定心之法,安于“天命”;对于以往可娱可乐之事,不要再去妄想;世态万般,阅历既久,不必介意别人恶语相向;少年热闹场,非类不亲,不必取憎;即使和老友闲谈,也要平心静气,不去评论是非短长;衣在合体,食在适口,鲜衣华食,于己何用?人至老年,堆金积玉,于己何益?但“节俭”二字,终不可忘;凡事择人代劳,事后核其成即可;年高则齿落目昏,耳重听,步蹇涩,不要怨嗟,徒生烦恼;老年人肝血虚衰,性情急躁,凡事要有耐心。总之,对于老年人,进一步想,终无尽时,退一步想,自有余乐;虽然虚名不可去追,但想想身后之名,还是应该为老自尊,行为检点。

    本篇看似散乱,但其目的在于规劝老年人把事情看得通透一些,要学会容忍和自省,这样自然就没有烦恼,心神安定。

    六淫之邪,其来自外,务调摄所以却之也。至若七情内动,非调摄能却。其中喜怒二端,犹可解释;倘事值其变,忧、思、悲、恐、惊五者情更发于难遏,要使心定则情乃定,定其心之道何如?曰:安命。

    【译文】

    六淫邪气来自外界,一定要调节好身体来预防它。至于七情内动,不是调节身体能够预防的。其中喜怒两个方面,还可以解除;如果碰到了大的变故,忧、思、悲、恐、惊五方面的情绪都难以遏制而发生,要使心定,则情绪才安定,安定内心的方法是什么呢?回答是:安于天命。

    凡人心有所欲,往往形诸梦寐,此妄想惑乱之确证。老年人多般涉猎过来,其为可娱可乐之事,滋味不过如斯,追忆间,亦同梦境矣。故妄想不可有,并不必有,心逸则日休也①。

    【注释】

    ①心逸则日休也:出自《尚书·周书·周官》:“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休,美。

    【译文】

    大凡人心中有欲望,往往表现于睡梦之中,这是胡思乱想心智惑乱的确实证据。老年人从那么多是是非非乐乐悲悲中走过来,那些可以使自己高兴快乐的事,知道滋味不过如此,回忆的时候,也如同梦境一样。所以,妄想不能有,也不必有,心情安逸自然每天都会快乐。

    世情世态,阅历久,看应烂熟,心衰面改,老更奚求?谚曰:“求人不如求己。”呼牛呼马,亦可由人,毋少介意。少介意便生忿,忿便伤肝,于人何损?徒损乎己耳。

    【译文】

    世上人情世故,阅历久了,早就应该看得通透,心力衰弱,颜面枯槁,老了还想去追求什么呢?谚语说:“求人不如求己。”被别人呼牛呼马,也可以随便别人,不要有一点不愉快的情绪。如果有一点不愉快,便会产生愤懑,愤懑就会伤肝,这对于别人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伤害自己罢了。

    少年热闹之场,非其类则弗亲。苟不见几知退,取憎而已。至于二三老友,相对闲谈,偶闻世事,不必论是非,不必较长短,慎尔出话,亦所以定心气。

    【译文】

    年轻人去的热闹场所,不是他们同类就不会亲近。如果不能早点知趣而退,只会招人厌恨而已。至于和两三位老朋友坐在一起闲聊,偶尔听到了一些事情,不要评论是非,不要计较长短,说话要谨慎,这样也是为了安定心气。

    《语》云:“及其老也,戒之在得①。”财利一关,似难打破,亦念去日已长,来日已短,虽堆金积玉,将安用之?然使恣意耗费,反致奉身匮乏,有待经营,此又最苦事。故“节俭”二字,始终不可忘。

    【注释】

    ①及其老也,戒之在得:出自《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

    《论语》说:“到了老的时候,不要贪求无厌。”钱财利益这一关,似乎很难看破,但只要考虑自己过去的时间已经很长,而未来的时间很少了,即使金玉堆积成山,又有什么用呢?然而如果任意地浪费钱财,反而会使养身的本钱匮乏,老了还去谋生,这又是人生最痛苦的事了。所以“节俭”两个字,始终不能遗忘。

    衣食二端,养生切要事。然必购珍异之物,方谓于体有益,岂非转多烦扰?食但慊其心所欲①,心欲淡泊,虽肥浓亦不悦口;衣但安其体所习②,鲜衣华服,与体不相习,举动便觉乖宜。所以食取称意,衣取适体,即是养生之妙药。

    【注释】

    ①慊(qiè):满足,满意。

    ②习:习惯。

    【译文】

    衣食两件事,是养生最为切要的事。但是如果一定要购买珍贵稀罕之物,才认为对身体有益,岂不是反而增加了许多烦恼?饮食只要满足心里所想要的,心里想吃味道清淡的食物,即使肥甘厚味,吃起来也不会舒服;穿衣只要符合自己已经适应的,即使鲜艳华美的衣服,如果和身体不相适应,一举一动也会觉得别扭。所以饮食要求的是称心如意,穿衣要求的是适合身体,这就是养生的好方法。

    凡事择人代劳,事后核其成可也。或有必亲办者,则毅然办之。亦有可姑置者,则决然置之。办之所以安心,置之亦所以安心。不办又不置,终日往来萦怀①,其劳弥甚。

    【注释】

    ①萦(yínɡ)怀:牵挂在心上。

    【译文】

    凡是叫人代劳帮忙的事,事后检查事情有没有办好就可以。如果有必须自己亲自办理的事,就果断地去办。也有暂时可以放在一边不办的,就果断地放在一边不办。办事是为了安心,不去办事也是为了安心。不去办,也不搁置,整天反复萦绕心中,这样心神劳累就更重了。

    老年肝血渐衰,未免性生急躁,旁人不及应,每至急躁益甚,究无济于事也。当以一“耐”字处之,百凡自然就理。血气既不妄动,神色亦觉和平,可养身兼养性。

    【译文】

    老年人肝血渐渐衰少,未免产生急躁的情绪,旁人如果不能及时回应,常常导致更加急躁,但终究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应该用一个“耐”字对待这些事,所有的事就都会合宜了。血气不妄动之后,神色也会安详平静,既可以养身也可以养性。

    年高则齿落目昏,耳重听,步蹇涩①,亦理所必致。乃或因是怨嗟,徒生烦恼。须知人生特不易到此地位耳!到此地位,方且自幸不暇,何怨嗟之有!

    【注释】

    ①蹇(jiǎn)涩:步履艰难。

    【译文】

    年纪大了牙齿掉落,眼睛昏花,听觉不灵敏,走路迟缓,这都是自然规律所导致的。如果因为这些问题而埋怨感叹,只会白白增添烦恼。应该知道人能活到这样的年纪是非常不容易的啊!到了这个年纪,正应当庆幸都来不及,还有什么功夫埋怨感叹呢!

    寿为五福之首①,既得称老,亦可云寿,更复食饱衣暖,优游杖履,其获福亦厚矣。人世间境遇何常?进一步想,终无尽时;退一步想,自有余乐。《道德经》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②。”

    【注释】

    ①五福:五种福气。《尚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②“知足不辱”几句:出自《老子·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

    寿在五福中排在首位,既然能称老人,也可以说是长寿了,再加上吃得饱,穿得暖,拄杖外出,悠闲畅游,所得到的福分也算是厚重了。人世间的境遇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呢?进一步想,最终也没有完结的时候;退一步想,自然有享不尽的乐趣。《道德经》说:“懂得满足不贪心就不会受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到危险,可以长久。”

    身后之定论,与生前之物议①,己所不及闻,不及知,同也。然一息尚存,必无愿人毁己者,身后亦犹是耳。故“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非务名也。常把一“名”字着想,则举动自能检饬②,不至毁来。否即年至期颐③,得遂考终,亦与草木同腐。《道德经》曰:“死而不亡者寿。”谓寿不徒在乎年也。

    【注释】

    ①物议:众人的议论。

    ②检饬(chì):检点,自我约束。

    ③期颐:一百岁。语本《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

    【译文】

    去世后的定论,自己听不到;甚至生前别人的议论,自己有时也不知道。对自己来说,都一样。但是只要有一口气在,必然不愿别人诋毁自己,死后也是这样。因此《论语》说“君子的遗恨是死后名声不被人称颂”,这并不是贪图虚名。经常想着“名”这个字,举动自然就能够检点,不至于招来诋毁。否则即使年过百岁,享尽天年,也和草木一样腐烂了。《道德经》说:“死了以后而不从人们心中消失的人称作长寿。”说的是长寿并不仅仅在于年龄。

    见客

    【题解】

    本篇介绍老年人待客之道,其中心在于随性所之,不强己所不欲。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改变一些繁文缛节,比如:进茶给客人,不必自己陪饮;穿适宜的便服见客人即可,不必穿戴正式的衣服;和客人闲谈旧事、新闻,稍有倦意就停止,不要勉强;庆吊的礼节也应该一概谢绝。本节谈的看似不近人情,不合常理,但却非常重要。中国是个礼仪之邦、人情之国,但人们常为这些礼仪所苦,而又无可奈何。作者从老年人的实际出发,提出打破陈规陋习,率意随性,不拘俗礼,对现代人而言,真可谓金玉良言。

    《记·王制》曰:“七十不与宾客之事。”盖以送迎仆仆①,非老年所能胜。若夫来而不往,《记》以为非礼,岂所论于老年!予尝有《扫径》诗云:“积闲成懒痼难砭,扫径欣看客迹添;若要往来拘礼法,尔音金玉亦无嫌②。”

    【注释】

    ①仆仆:烦琐劳顿。

    ②尔音金玉亦无嫌:意谓即使您的话是金玉良言我也不愿意听。金玉,指金玉良言。

    【译文】

    《礼记·王制》说:“七十岁后就不参与迎送宾客的事。”因为送迎宾客烦琐劳顿,不是老年人所能胜任的。至于说来而不往,《礼记》把它视为不遵守礼节,这哪里是说老年人呢!我曾经有一首《扫径》诗说:“积闲成懒痼难砭,扫径欣看客迹添;若要往来拘礼法,尔音金玉亦无嫌。”

    见客必相揖,礼本不可废,但恐腰易作酸,此礼竟宜捐弃。腰为肾之府,肾属水,水动则生波。又按《蠡海集》云:“肺居上,肝居下,一鞠躬则肺俯肝仰矣。”故嵇康言①:“礼岂为我辈设②?”愚谓:揖岂为老年设?

    【注释】

    ①嵇康(224——263):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濉溪)人。三国时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有《养生论》。今有《嵇康集》传世。

    ②礼岂为我辈设:典出《世说新语·任诞》:“阮籍嫂尝还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也?”

    【译文】

    见到客人必须相互作揖,从礼法上讲是不可以废除的,但老人腰部恐怕容易酸疼,这种礼还是应该丢弃。腰是肾脏之腑,肾属水,水动就产生波澜。又考察《蠡海集》说:“肺在人体上部,肝在人体的下部,一鞠躬就肺下俯、肝上仰了。”所以嵇康说:“礼法难道是为我们这些人设的吗?”我说:作揖的礼节难道是为了老年人设置的吗?

    客至进茶,通行之礼。茶必主客各一,谓主以陪客也。老年交好来往,定皆习熟,止以佳茗进于客可耳,若必相陪,未免强饮。或谓设而不饮亦可,又安用此虚文?

    【译文】

    客人来了进茶,是通常实行的礼节。茶必须主客各一杯,意思是主人要陪同客人饮茶。老年人好朋友之间的往来,一定都很熟悉,只要用好茶进献给客人就可以了,如果一定要陪饮,未免勉强饮用。有人说,作为摆设而不喝也可以,但又何必要用这样的虚假形式呢?

    老年人着衣戴帽,适体而已,非为客也。热即脱,冷即着,见客不过便服。如必肃衣冠而后相接,不特脱着为烦,寒温亦觉顿易,岂所以适体乎?《南华经》曰①:“是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②。”倘有尊客过访,命阍人婉辞也可③。

    【注释】

    ①《南华经》:即《庄子》。

    ②是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这是《庄子》中一再阐发的观点。如《庄子·骈拇》曾说:“吾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夫不自见而见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夫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虽盗跖与伯夷,是同为淫僻也。”

    ③阍(hūn)人:守门人。

    【译文】

    老年人穿衣戴帽,适合身体就可以,不是为了会客而穿戴。热了就脱,冷了就穿,会见客人也只穿便服。如果一定要整理好衣服帽子后才接待客人,不仅脱衣服、穿衣服麻烦,寒温也感觉猛然变化了,这难道适合身体吗?《南华经》说:“是为了适合别人的需要,而不适合自己的需要。”如果有尊贵的客人来访,让守门人婉言辞谢也可以。

    凡客虽盛暑,其来也必具衣冠,鹄立堂中①。俟主人衣冠而出,客已热不能胜。当与知交约,主不衣冠,则客至即可脱冠解衣。本为便于主,却亦便于客。

    【注释】

    ①鹄(hú)立:像鹄一样引颈而立。形容直立。鹄,天鹅。

    【译文】

    凡是客人,即使是盛暑天气,他来拜访也一定都穿衣戴帽,端正站立在厅堂正中。等着主人穿戴衣帽出来,这时客人已经热得忍受不住了。应该和好朋友相约好,主人不用特别穿戴,客人来了也可以马上脱去帽子、衣服。这样做本来是为了便利主人,却也方便了客人。

    喜谈旧事,爱听新闻,老人之常态,但不可太烦,亦不可太久,少有倦意而止。客即在座,勿用周旋①,如张潮诗所云“我醉欲眠卿且去”可也②。大呼大笑,耗人元气,对客时亦须检束。

    【注释】

    ①周旋:应酬。

    ②我醉欲眠卿且去:出自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译文】

    喜欢谈论旧事,爱听新鲜事情,这是老年人通常的心态,但不能太麻烦,也不能太长久,稍微有点倦意就停止。客人即使在座,也不要和他应酬,像张潮的诗所说“我醉欲眠卿且去”,这样就可以了。大声呼笑,损耗人的元气,会客时也应该约束自己。

    往赴筵宴,周旋揖让,无此精力,亦少此意兴。即家有客至,陪坐陪饮,强以所不欲,便觉烦苦。至值花晨月夕,良友欢聚,偶尔开尊设馔,随兴所之可也,毋太枯寂。

    【译文】

    老人去赴宴会,和人应酬礼让,没有这样的精力,也没有这样的雅兴。即使家里有客人来,陪坐陪饮,勉强自己做不喜欢的事,就会觉得麻烦、苦恼。至于碰到良辰美景,好朋友欢聚一堂,偶尔斟美酒,陈佳肴,随着兴致去做就可以,不要过分死板,讲究诸多礼节。

    庆吊之礼,非老年之事,自应概为屏绝。按:礼重居丧①。《曲礼》犹曰②:“七十惟衰麻在身③,饮酒食肉处于内。”又《王制》曰:“八十齐丧之事弗及也④。”况其他乎?

    【注释】

    ①居丧:犹守孝。

    ②《曲礼》:《礼记》的一部分。曲,细小的杂事。礼,行为的准则规范。曲礼是指具体细小的礼仪规范。

    ③衰(cuī)麻:衰衣麻绖。指丧服。

    ④齐(zhāi)丧:祭祀和吊丧。齐,同“斋”。指祭祀前清心洁身。此指祭祀。

    【译文】

    喜事或丧事,不是老年人的事情,自然应当一概拒绝。按:古代礼制重视守孝。《曲礼》还说:“七十岁老人只穿麻戴孝就行了,饮酒吃肉都到内屋。”又《礼记·王制》说:“八十岁的人不参加祭祀、丧葬之事。”更何况其他的事情呢?

    出门

    【题解】

    本篇介绍一些出门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根据目的地的远近准备好茶水、水果、衣服、斗笠、折叠凳、住宿行李等,并且让妇人或细心的童仆陪伴。坐船出游可以在船里设置椅子、褥子、枕头等。登山游览要准备好上山下山穿的两种登山鞋。

    显然作者那个时代出门前的准备与今天已经有显著区别,尽管具体的方法已不适合现代,但作者提出的外出养生观却依然适用。外出前,老年人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充分考虑旅途中可能出现的状况而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

    邵子自言四不出:大风、大雨、大寒、大热也。愚谓:非特不可出门,即居家亦当密室静摄,以养天和①。大雷大电,尤当缄口肃容,敬天之怒。如值春秋佳日,扶杖逍遥,尽可一抒沉郁之抱。

    【注释】

    ①天和:此指人体元气。

    【译文】

    邵雍说自己遇到这四种情况不出门:大风、大雨、大寒、大热。我认为,这四种情况不仅不可以出门,即使在家也应该在隐秘的房间里静心调养,以保养人体的元气。大雷大电的天气,尤其应当闭上嘴巴,仪容严肃庄重,敬畏上天的愤怒。如果碰到春秋季节天气晴朗的日子,拄着手杖,到户外安闲自在地散步,可以尽情舒展一下沉重忧郁的情怀。

    偶然近地游览,茶具果饵,必周备以为不时之需。置食簏①,竹编如盒,叠作数层,外以环约之,使一手可提。《记·王制》曰:“膳饮从于游。”乃兼具酒食。如近地亦非必备。

    【注释】

    ①簏(lù):用竹篾编的盛零碎东西的小篓。

    【译文】

    偶尔在近的地方游览,茶具、水果、糕饼一定要准备周全,以备不时之需。把食物放在竹篾编制的小篓里,这种小篓,用竹编制,像个盒子,叠作好几层,外面用环扣住,使一只手就可以提起。《礼记·王制》说:“饭食、饮料,游玩时都带上。”兼指酒食而言。如果近地游玩,这些也不一定都要具备。

    春秋寒暖不时,即近地偶出,绵夹衣必挈以随身。往往顷刻间气候迥异,设未预备,乍暖犹可,乍凉即足为患。

    【译文】

    春天和秋天冷热变化无常,即使在附近的地方偶尔游玩,绵衣和夹衣也一定要随身携带。常常突然之间气候就完全不同,如果没有预先准备,突然暖和倒还可以,突然变冷就容易得病了。

    乘兴而出,不过迩在村郭间,可泛小舟,舟前后必障蔽,乐天诗所谓“一茎竹篙剔船尾,两幅青幕覆船头”也①。舟中不能设椅,屹坐摇杌②,殊觉不宁。制环椅无足,平置舟板上,与坐环椅无别。居家时不妨移置便榻,亦堪小坐。

    【注释】

    ①一茎竹篙剔船尾,两幅青幕覆船头:出自白居易《泛小》二首其二:“船缓进,水平流。一茎竹篙剔船尾,两幅青幕覆船头。亚竹乱藤多照岸,如从凤口向湖州。”

    ②屹:山势高耸。亦泛指高耸、耸立貌。摇杌(wù):摇晃。杌,摇动。

    【译文】

    乘着一时高兴外出,如果不超过村庄范围,可以乘小船,小船前后必须遮蔽起来,正如白居易诗说:“一茎竹篙剔船尾,两幅青幕覆船头。”船里不能摆设椅子,坐高了椅子摇动,感到特别不安稳。可以制作没有腿的环形椅子,平放在船板上,和坐在环椅上没有区别。在家里的时候不妨移放到便榻上,也可以小坐休息。

    舟中别置褥,厚而狭者,可坐可卧。另置枕,短而高者,可靠手,可枕首。微觉懒倦,有此则坐卧胥安①。

    【注释】

    ①胥:都。

    【译文】

    在船上可以另外准备褥子,厚实而狭长,可以用来坐,也可以用来睡。另外准备一个枕头,短而高,可以用来垫靠手臂,也可以用来枕头部。微微觉得有些懒倦的时候,有这些东西坐卧都会觉得安详了。

    足力尚健者,备游山鞋。每制必二①,上山则底前薄后厚,下山则底前厚后薄,趁宜而着,命童子携之。古人有登山屐②,去屐前齿,亦此意。

    【注释】

    ①(liǎnɡ):古代计算鞋的单位,相当于“双”。

    ②屐(jī):木头鞋。

    【译文】

    脚力还强健的人,可以准备游山穿的鞋子。每次必须制作两双,上山穿底前薄后跟厚的,下山穿底前厚后跟薄的,根据上下山不同情况来穿,让随行的仆人带好。古人有登山的木鞋,去掉鞋的前齿,也是这个用意。

    折叠凳,游具也,四足,两两交加,边则但具前后,以木棉缕绷为面,软而可折,今俗称马踏子。其制仿自前明,见《三才图会》①。予诗有“稳坐看山权当榻,不妨折叠入游囊”之句。凡出门,命携以相随,足力倦即堪少坐,不必专为游山也。

    【注释】

    ①《三才图会》:又名《三才图说》,明王圻及其子王思义撰写。分天文、地理、人物、时令、宫室、器用、身体、衣服、人事、仪制、珍宝、文史、鸟兽、草木等十四门,是百科式图录类书。

    【译文】

    折叠凳,是旅游的用具,四只脚,两两相交叉连接,边沿则只有前后,用木棉线拉紧做凳面,柔软而可以折叠,现在俗称马踏子。它的制作仿照明朝的样式,见于《三才图会》。我有“稳坐看山权当榻,不妨折叠入游囊”的诗句。凡是出门,命令随从跟随携带,脚力疲倦时就可以稍稍坐会儿,不必专门用来游山。

    太白诗:“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①。”又东坡戴笠行雨中,绘笠屐图。笠为古人所恒用,御雨兼障日。夏秋之初,或倚杖而出,亦可预办。制以棕与藤,俱嫌少重,竹为骨,帛纱蒙上,似较轻便。另用纱二寸许,垂于笠边,谓之笠檐,亦堪障日。

    【注释】

    ①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出自李白《戏赠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饭颗山,相传是唐代长安附近的一座山。笠子,斗笠。卓午,正午。

    【译文】

    李白诗说:“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苏东坡也曾戴着斗笠行走在雨中,后人创作出了东坡笠屐图。斗笠是古代人常用的东西,既能防雨淋,又能遮挡太阳。夏秋之初,如果拄着手杖出行,也可以预先置办。用棕和藤制作,都嫌稍微重了点,用竹子做骨架,蒙上黑色的纱,似乎比较轻便些。另外用两寸左右的纱布,垂在斗笠边上,叫做笠檐,也可以用来遮挡阳光。

    老年出不远方,无过往来乡里。《曲礼》曰:“行役以妇人①。”谓设有不得已而远行,所以虑之周也。以妇人者,妇人举动柔和,故用之。然此亦古人优体衰羸②,不嫌过于委曲③。苟有勤谨童仆,左右习惯者,未始不可用。

    【注释】

    ①行役:指因服兵役、劳役或公务而出外跋涉。

    ②优体衰羸:优待衰羸的身体。

    ③委曲:细微,琐碎。

    【译文】

    老年人出门不要到太远的地方,只不过是在乡里之间往来。《曲礼》说:“出门让女人随从。”说的是如果有不得已到远的地方去,所以要考虑得周到。用妇人的原因,是因为妇人举动柔和,所以用她。然而这也是古人优待衰弱羸瘦的身体,不嫌过于麻烦。如果有勤劳谨慎的童仆,在身边服侍习惯了,也未尝不可以用。

    远道行李,必作信宿计①。各项周备外,其要尤在床帐。办阔大折叠凳二,其制见前,或棕绷之,或皮绷之,两凳相接而排,长广恰如床式。闻军营中多用此。帐用有骨子可以架起者。制详四卷《帐》内。

    【注释】

    ①信宿:连住两夜。

    【译文】

    出远门准备行李,一定要为晚上住两宿做好准备。各项都准备齐全之后,最重要的是床帐。备置两个前面所说式样的宽大的折叠凳,制作方法见前面所述,或者用棕绷紧,或者用皮绷紧,两凳相连排开,长宽恰好像床一样。听说军营中多用这种凳子。帐子要用有骨架可以架起来的。制作方法详见第四卷《帐》一节。

    严冬远出,另备帽,名将军套。皮制边,边开四口,分四块,前边垂下齐眉,后边垂下遮颈,旁边垂下遮耳及颊。偶欲折上,扣以纽,仍如整边。趁寒趁暖①,水陆俱当。

    【注释】

    ①趁:通“称”。适合。

    【译文】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