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老老恒言译注最新章节!

    安寝

    【题解】

    本篇主要论述老年人的睡眠问题。

    作者首先指出,获得安眠的要领在于“清心为要”,而要做到“清心”又绝不是容易的事,必须要有安逸舒适的生活,无欲无求的心态,才可以“平居静养”。具体方法是,入寐时可以运用“操纵”二法来驾驭心神,切忌不能“心欲求寐”。同时,作者还介绍了许多睡眠要求,比如:睡觉姿势、睡觉时间、睡觉环境等等。其中的要点有:勿仰卧、寝安常、卧转侧、缩足睡、冬宜冻脑、腹部宜暖、饭后不能马上睡觉、睡前不能大声呼叫、应该灭灯睡觉,以及寝衣制作等等。

    睡眠障碍在老年人中普遍存在,据统计六十至九十岁人群中百分之八十至九十有睡眠障碍,而且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持续的睡眠不足会引起记忆力减退、判断力下降、免疫力低下、内分泌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现代有人提出,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家庭成员要主动参与改善老年人睡眠的工作,帮助老人妥善处理各种引起不良心理刺激的事件,为老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使老人倍感亲切和安慰,情绪乐观,才能有好的睡眠。从本篇的诸多细节中可以看出这些经验方法确实是来自于作者的生活实践,对于解决现代老年人睡眠问题,有众多可以借鉴之处。

    少寐乃老年大患。《内经》谓①:卫气不得入于阴②,常留于阳,则阴气虚,故目不瞑③。载有方药,罕闻奏效。邵子曰④:“寤则神栖于目,寐则神栖于心。”又曰:“神统于心。”大抵以清心为切要,然心实最难把捉。必先平居静养,入寝时,将一切营为计虑举念即除⑤,渐除渐少,渐少渐无,自然可得安眠。若终日扰扰,七情火动⑥,辗转牵怀,欲其一时消释,得乎?

    【注释】

    ①《内经》:即《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约成书于先秦两汉时期。建立了中医学“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论治”及“养生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医学模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②卫气:中医学名词。为人体中饮食水谷所化生之精气,具有保卫肌表、抗御外邪的作用。

    ③瞑:闭目安睡。

    ④邵子:指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号安乐先生,谥康节。河北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北宋哲学家、理学家。著有《皇极经世》等。

    ⑤营为:操劳的事。

    ⑥七情:中医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这些活动过于强烈、持久或失调,可引起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致病。

    【译文】

    睡觉少是老年人最大的忧患。《黄帝内经》认为:因为人的卫气不能进入阴分,常留在阳分,因此阴气虚弱,所以不能闭目安睡。古代医书中记载有安眠的药方和药物,很少听说有见效的。邵雍说:“醒的时候,人的神气停留在眼;睡的时候,人的神气停留在心。”又说:“神由心统摄。”这些说法,大都是要使心神清静为关键,但是心实在是最难把握的。首先必须平素静养,睡觉时,要将所有操劳、谋划的事,一动念头即刻消除,这样妄想杂念就会越除越少,逐渐消失,自然能够安然入睡。如果整天因为杂念扰动,七情搅动心火,辗转反侧,牵挂难舍,想要把杂念在短时间内消除,怎么可能做到呢?

    《南华经》曰①:“其寐也魂交②。”养生家曰:“先睡心,后睡目。”俱空言拟议而已③。愚谓寐有操纵二法:操者,如贯想头顶,默数鼻息,返观丹田之类④,使心有所着,乃不纷驰,庶可获寐;纵者,任其心游思于杳渺无朕之区⑤,亦可渐入朦胧之境。最忌者,心欲求寐,则寐愈难。盖醒与寐交界关头,断非意想所及,惟忘乎寐,则心之或操或纵,皆通睡乡之路。

    【注释】

    ①《南华经》:即《庄子》,由庄周及其门徒后学所共著。后被尊之为《南华经》。现存三十三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一。

    ②其寐也魂交:见《庄子·齐物论》。意谓在梦中精神交接。

    ③拟议:揣度议论。

    ④返观:亦作“反观”。谓返观内视。丹田:道教内丹术语。有上、中、下三丹田。上丹田为督脉印堂之处,又称“泥丸宫”;中丹田为胸中膻中穴处,为宗气之所聚;下丹田为任脉关元穴,脐下三寸处,为藏精之所,被各门各派气功或运气方法广为引用。上丹田为性根,下丹田为命蒂。性命交修,便可以打通大、小周天,达到炼神还虚的境界。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储藏精、气、神的地方,因此对丹田极为重视,视为“性命之根本”。此处当指下丹田。

    ⑤杳渺无朕:幽渺无迹。朕,迹象。

    【译文】

    《南华经》说:“睡梦中精神交接。”养生家说:“先让心睡眠,后让眼睛睡眠。”这些话都是凭空揣度议论而已。我以为睡眠有“操纵”两个方法:操法,比如意念集中灌注于头顶,默默地计算自己鼻子呼吸的次数,以及返观下丹田等等,使心神有一个安放处,就不会纷乱驰骋,这才可能进入睡眠状态;纵法,放任自己神思畅游在无边无际的地方,也可以慢慢进入朦胧的境界。最忌讳的是,心里想着要入睡,那么就更难睡着了。因为醒与睡的交界时刻,断然不是意想所能奏效的,只有忘了睡眠,使用心神的或操或纵之法,都可以通达安然入睡之路。

    《语》曰①:“寝不尸②。”谓不仰卧也。相传希夷安睡诀③:左侧卧则屈左足,屈左臂,以手上承头,伸右足,以右手置右股间;右侧卧反是。半山翁诗云④:“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此果其睡方耶?依此而卧,似较稳适,然亦不得太泥,但勿仰卧可也。

    【注释】

    ①《语》:指《论语》。

    ②寝不尸:出自《论语·乡党》。谓睡觉不能像死尸一样仰面挺着。

    ③希夷:即陈抟(?——989),字图南,自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隐居武当山,服气辟谷。后移居华山。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著有《无极图》和《先天图》。

    ④半山翁:指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神宗时为相,锐行新法,因反对者众多,未获成功。封荆国公。卒后谥文,世称王荆公、王文公。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集》。

    【译文】

    《论语》说:“睡觉不能像死尸一样挺着。”这是说睡眠不要呈仰卧位。传说希夷先生有安睡的妙诀:向左侧卧就屈左足、左臂,用左手上托头部,伸展右脚,把右手放在右大腿上;向右侧卧则姿势与此相反。王安石诗说:“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这真的是他的睡眠方法吗?按照这个方法睡眠,似乎比较安稳舒适,然而也不能过分拘泥,只要不仰卧睡眠就可以了。

    《记·玉藻》曰①:“寝恒东首。”谓顺生气而卧也。《保生心鉴》曰②:“凡卧,春夏首向东,秋冬首向西。”愚谓寝处必安其常,《记》所云“恒”也。四时更变,反致不安。又曰:“首勿北卧③。”谓避阴气④。《云笈七签》曰⑤:“冬卧宜向北。”又谓乘旺气矣。按:《家语》曰⑥:“生者南向,死者北首。皆从其初也⑦。”则凡东西设床者,卧以南首为当。

    【注释】

    ①《记·玉藻》:指《礼记·玉藻》。《礼记》,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玉藻》篇从服饰、玉佩、冠饰、车马饰、笏的装饰等多个方面较为集中地记载了周代贵族服饰的礼制规定和日常行为规范。

    ②《保生心鉴》:气功养生著作,明代铁峰居士著。书中对修炼要领、脏腑配经络、经络配四时等都有详细的图说;重点介绍了二十四气导引图,分述二十四节气的练功方法及所治疾病,图文并重,对后世医疗气功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③首勿北卧:语出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养性》:“头勿北卧,及墙北亦勿安床。”

    ④阴气:寒气,肃杀之气。因为北方属水,水性寒凉。

    ⑤《云笈七签》:宋张君房编撰的一部大型道教类书。道教称书箱为“云笈”,道书分为“三洞四辅”七部,故是书题名《云笈七签》,即掇取云笈七部精英之意。张君房,字允方。岳州安陆(今属湖北)人。北宋真宗景德年间进士。

    ⑥《家语》:即《孔子家语》,孔子门人所撰,其书早佚。现存的《孔子家语》是由三国时王肃搜集并撰写的十卷本。

    ⑦皆从其初:谓此等礼制来自上古中古,不是现代之礼俗。

    【译文】

    《礼记·玉藻》说:“睡觉时头应该总是朝东方。”意思是顺应东方生发之气而卧。《保生心鉴》说:“凡是睡眠,春天、夏天头应该朝东睡,秋天、冬天头朝西睡。”我认为睡觉的朝向应该保持相对稳定不变,正如《礼记·玉藻》所说的“恒”。四时更换变化,反而会导致睡眠不安。《千金要方·养性》又说:“睡觉头不要向着北。”说这样可以避阴气。《云笈七签》里说:“冬天睡觉头应该向北。”说这样可以承接北方当令的旺盛之气。按:《孔子家语》里说:“活着的人,头朝南睡;死了的人,头朝北。此等礼制来自上古中古,不是现代之礼俗。”由此可见,凡是东西方向设置床位的,睡觉时头朝南面为恰当。

    卧不安,易多反侧①。卧即安,醒时亦当转动,使络脉流通。否则半身板重,或腰肋痛,或肢节酸者有之。按:释氏戒律②,卧惟右侧,不得转动,名吉祥睡。此乃戒其酣寐,速之醒也③,与老年安寝之道正相反。

    【注释】

    ①反侧:辗转反侧。

    ②释氏:“释迦”的略称。亦指佛或佛教。

    ③速:催促。

    【译文】

    睡得不安稳,容易辗转反侧。睡即使安稳,醒来的时候也应当翻身活动,使经络流通顺畅。否则,会使半身呆板沉重,或者腰部、肋部疼痛,或者四肢关节酸痛。按:佛家戒律,睡觉只能向右侧卧,不能转动,叫吉祥睡。这是防止睡得过死,促使其早点睡醒,与老年人安眠的方法正好相反。

    胃方纳食,脾未及化,或即倦而欲卧,须强耐之。《蠡海集》曰①:“眼眶属脾,眼开眶动,脾应之而动。”又曰:“脾闻声则动,动所以化食也。”按:脾与胃,同位中州②,而膜联胃左,故脉居右而气常行于左。如食后必欲卧,宜右侧以舒脾之气。《续博物志》云③:“卧不欲左胁。”亦此意。食远则左右胥宜④。

    【注释】

    ①《蠡海集》:明王逵撰。分天文、地理、人身、庶物、历数、气候、鬼神、事义八门,皆即数究理,推求天地人物之所以然,虽颇穿凿,而亦时有精义。王逵,约生活于明代洪武、永乐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著名博物学家。

    ②中州:古豫州地处九州之中,称为中州。脾在人体中间部位,中医称之为中州。《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六腑膈下三脏应中州。”《难经·四难》:“脾者中州。”

    ③《续博物志》:宋李石撰。其书以补张华《博物志》之所未备。包括天象、山川地理、历史人物、草木虫鱼及神仙方技等内容。李石(1108——?),字知幾,号方舟。资州资阳(今四川资中)人。好学善属文,风调远俗。

    ④胥(xū):全都。

    【译文】

    胃里刚刚吃进了食物,脾还没来得及消化,如果感觉疲倦马上想去睡觉,必须打起精神忍耐住。《蠡海集》说:“眼眶统属于脾,眼睛睁开眼眶即动,脾脏也随之活动。”又说:“脾脏听到声音就活动,活动用来消化食物。”按:脾和胃,都位于人体中部,脾靠一层膜连接在胃的左边,所以脉在右边而气常行于左侧。如果饭后一定想睡觉,应该右侧卧,以舒畅脾胃的气机。《续博物志》说:“睡觉不应该压迫左胁。”也是这个意思。如果饭后时间很久,左侧卧、右侧卧都可以。

    觉须手足伸舒,睡则不嫌屈缩,《续博物志》云“卧欲足缩”是也。至冬夜,愈屈缩则愈冷。《玉洞要略》曰①:“伸足卧,一身俱暖。”试之极验。杨诚斋雪诗云②:“今宵敢叹卧如弓。”所谓愈屈缩愈冷,非耶?

    【注释】

    ①《玉洞要略》:张杲著。道教著作。

    ②杨诚斋雪诗:指宋杨万里《霰》诗。杨诚斋,指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诗人”,被奉为当时诗坛宗主。传世诗作有四千二百首。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等传世。其《霰》诗为:“雪花遣霰作前锋,势颇张皇欲暗空。筛瓦巧寻疏处漏,跳阶误到暖边融。寒声带雨山难白,冷气侵人火失红。方讶一冬暄较甚,今宵敢叹卧如弓。”

    【译文】

    清醒时,应该手足伸展舒张,睡觉则可以屈缩身体,《续博物志》说“睡觉应该让脚蜷缩”就是这个意思。但到冬天夜里,越屈缩就越冷。《玉洞要略》说:“伸开脚睡,全身都暖和。”我尝试后极其灵验。杨诚斋的雪诗说:“今宵敢叹卧如弓。”所谓越是屈缩身体就越觉得冷,不是吗?

    就寝即灭灯,目不外眩,则神守其舍。《云笈七签》曰:“夜寝燃灯,令人心神不安。”《真西山卫生歌》曰①:“默寝暗眠神晏如。”亦有灭灯不成寐者,锡制灯笼,半边开小窦以通光,背帐置之,便不照耀及目。

    【注释】

    ①《真西山卫生歌》:南宋真德秀撰。真德秀(1178——1235),字景元,后更为希元,号西山,后世称其“西山先生”。浦城(今属福建)人。著名理学家。

    【译文】

    就寝后当即灭灯,眼睛不受到外物的迷惑,神就会安守于心。《云笈七签》说:“夜晚睡觉点灯,使人心神不安。”《真西山卫生歌》说:“默寝暗眠神晏如。”也有灭了灯不能睡觉的人,用锡纸制作灯笼,半边开小孔用来通光,背着床帐放置,就不会照耀到眼睛了。

    寝不得大声叫呼。盖寝则五藏如钟磬不悬,不可发声。养生家谓多言伤气,平时亦宜少言,何况寝时?《玉笥要览》曰①:“卧须闭口,则元气不出,邪气不入。”此静翕之体②,安贞之吉也③,否则令人面失血色。

    【注释】

    ①《玉笥要览》:邱处机著。邱处机(1148——1227),字通密,道号长春子。登州栖霞(今属山东)人。为金、元之际著名道士。被奉为全真道“七真”之一、龙门派祖师。邱处机遗著有《大丹直指》《摄生消息论》《蹯溪集》和《鸣道集》等。

    ②翕(xī):闭合。

    ③安贞:谓静而正。语本《周易·坤·彖》:“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译文】

    睡觉后不能大声叫喊。因为睡觉后人的五脏就像钟磬不再悬挂在架子上,不能再发出声音。养生家认为多说话伤气,平时就应当少说话,更何况睡觉时?《玉笥要览》说:“睡觉时必须闭住嘴巴,这样元气就不会外泄,邪气也不会进入体内。”身体保持安静收敛的状态,就会安定健康,否则就会使人颜面失去红润之色。

    头为诸阳之首。《摄生要论》曰①:“冬宜冻脑。”又曰:“卧不覆首。”有作睡帽者,放空其顶,即冻脑之意。终嫌太热,用轻纱包额,如妇人包头式,或狭或宽,可趁天时②,亦惟意所适。

    【注释】

    ①《摄生要论》:吴朏所著养生著作。吴朏,生卒年不详,号冰蟾子。华亭(今上海)人。

    ②趁:顺应。

    【译文】

    头部为诸阳经会聚最多的地方。《摄生要论》说:“冬天应该让大脑受冻。”又说:“睡觉不应该蒙住头。”有制作睡帽的人,把帽子顶部露空,就是冻脑的意思。戴睡帽嫌头部太热,可用轻纱包住额头,就像妇女包头的样子,或者狭窄,或者宽大,可以根据天气的变化而变化,觉得怎么合适就怎么做。

    腹为五藏之总,故腹本喜暖。老人下元虚弱①,更宜加意暖之。办兜肚,将蕲艾捶软铺匀②,蒙以丝绵,细针密行,勿令散乱成块。夜卧必需,居常亦不可轻脱。又有以姜桂及麝诸药装入③,可治腹作冷痛。段成式诗云④:“见说自能裁衵肚,不知谁更着帩头⑤。”注:“衵肚,即今之兜肚。”

    【注释】

    ①下元:中医指肾气。

    ②蕲艾:蕲州所产的艾草。有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的功效。

    ③姜:此处指干姜,味辛,性热。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效。枝:桂枝,味辛、苦,性温。有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的功效。麝:麝香,味辛,性温。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的功效。

    ④段成式(?——863):字柯古。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家中藏书甚多,博闻强记。工骈文,与温庭筠、李商隐齐名,诗多华艳。著有《酉阳杂俎》,为唐人笔记中著名作品。

    ⑤见说自能裁衵(rì)肚,不知谁更着帩(qiào)头:出自段成式《嘲飞卿七首》之四:“柳烟梅雪隐青楼,残日黄鹂语未休。见说自能裁衵腹,不知谁更着帩头。”肚,一作“腹”。见说,听说。衵,贴身的内衣。帩头,古时男子束发用的巾。

    【译文】

    腹部是五脏的总会,所以腹部本来就是喜欢暖和的。老年人下焦元阳虚弱,更应该特别留心温暖腹部。可以制作兜肚,把蕲艾捶软平铺均匀,再用丝绵蒙盖,细针密线缝好,不要让它散乱成块。晚上睡觉一定要戴上,平时也不能轻易脱掉。又有人用干姜、桂枝以及麝香等药装进兜肚,可以治疗腹部冷痛。段成式的诗说:“见说自能裁衵肚,不知谁更着帩头。”注:“衵肚,即是现在的兜肚。”

    兜肚外再加肚束,腹不嫌过暖也。《古今注》谓之腰彩①,有似妇人袜胸②,宽约七八寸,带系之,前护腹,旁护腰,后护命门③,取益良多,不特卧时需之,亦有以温暖药装入者。

    【注释】

    ①《古今注》:晋崔豹撰。分舆服、都邑、音乐、鸟兽、鱼虫、草木、杂注、问答释义八类,对古代和当时各类事物进行解说诠释。崔豹,字正熊,一说字正能。惠帝时官至太傅。

    ②袜(mò)胸:即抹胸。俗称兜肚。

    ③命门:中医学一般有三种含义:一、在五脏学说中指肾脏,即左肾右命门之说。《难经·三十六难》:“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二、在经脉学说中指督脉命门穴。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三、在《黄帝内经》中指眼睛。中医学认为命门是人体生命的根本。蕴藏先天之炁,集中体现肾的功能,对五脏六腑的功能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作者此处指第二种含义。

    【译文】

    兜肚外面再加一条肚束,腹部越温暖越好。《古今注》把这种肚束叫做腰彩,好像妇人的兜肚,宽约七八寸,用带子系住,前面保护腹部,旁边保护腰,后面保护命门,好处很多,不只是睡觉时需要,也可以把温性药物装入使用。

    解衣而寝,肩与颈被覆难密。制寝衣如半臂①,薄装絮。上以护其肩,短及腰,前幅中分,扣钮如常。后幅下联横幅,围匝腰间,系以带,可代肚束。更缀领以护其颈。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不可着冷。领似常领之半,掩其颈后,舒其咽前,斯两得之矣。穿小袄卧,则如式作单者,加于外。《说丛》云②:“乡党必有寝衣③,长一身有半。”疑是度其身而半之,如今着小袄以便寝,义亦通。

    【注释】

    ①半臂:短袖或无袖上衣。

    ②《说丛》:或指西汉刘向所著《说苑·谈丛》。但所引文字不见于今本《说苑》。《说苑》是刘向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以阐发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全书二十卷,《谈丛》是其第十六卷。

    ③乡党:乡里。《论语》中有《乡党》一篇,集中记载孔子的衣食住行和容色言动。

    【译文】

    脱掉衣服睡觉,肩颈部很难用被子盖严实。可以制作一种短袖或无袖的睡衣,里面装上一层薄薄的棉絮。上面用来保护肩膀,长度齐腰,前面中间分开,像平常衣服一样扣上纽扣。后面的布下联横着的布,围绕在腰间,系上一条带子,可以代替肚束。再在上面做一衣领用来保护颈部。颈部中央的经脉是督脉,穴位名叫风府,不能受寒冷。领子像普通领子一半高,遮盖颈后部分,让咽前部分舒适,这是一举两得的方法。如果穿小袄睡觉的话,可以按照这样的样式制作一件单层的睡衣,加在小袄外面。《说丛》说:“孔子在乡里,一定有寝衣,长一身半。”我怀疑是取身体长度的一半,作为睡衣长度的标准,就像现在穿小袄以方便睡眠,其道理相通。

    晨兴

    【题解】

    本篇讨论老年人早晨起床的活动及注意事项。

    作者对早起的心得可以概括为:起、漱、食、动四个方面。起:起床的时间不宜过早,五点至七点为宜,醒后不要马上起来,先在床上做卧功,其具体导引功法见卷二。等到太阳升起,再慢慢起床。洗:刷牙用冷水,洗脸用热水,叩齿三百下,以牢固牙齿。食:七点至九点吃早餐为宜,七点之前可稍微喝点米汤,但不是早餐。动:吃过早饭后,如果天气晴朗,可以到户外晒太阳,背对太阳,可走可坐,使脊梁微微暖和,全身都会感到舒服。

    本篇并不赞同老年人过早起来锻炼。“晓气清寒,最易触人”,在作者看来早晨的气温低,人体容易感受风寒,更何况或跑或跳必然使身体出汗,毛窍开发,风寒乘隙而入,从而导致风寒湿邪阻滞的肢体疼痛等毛病。晨练最好在日出后开始,不宜过早,负日之暄正好与晓气清寒相抵。而且晨练不要追求大汗淋漓。如果天气阴冷,不见阳光,就不要外出晨练,可以在室内做一些活动幅度小的导引动作。总之,锻炼要做到: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文中提到的用冷水漱口,这一点有待商榷。资料表明,人的牙齿在35℃左右口腔温度下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如果经常给牙齿以骤冷骤热的刺激,则可能导致牙龈出血、牙龈痉挛或其他牙病的发生。所以,刷牙用温水为宜。

    老年人往往天未明而枕上已醒,凡藏府有不安处,骨节有酸痛处,必于此生气时觉之①。先以卧功,次第行数遍卧功见二卷《导引》内,反侧至再。俟日色到窗②,方可徐徐而起,乍起,慎勿即出户外,即开窗牖。

    【注释】

    ①生气时:指一天阳气生发之时。道教认为,从半夜至次日中午之气为“生气”,从日中至半夜为“死气”。

    ②俟:等待。

    【译文】

    老年人往往天还没亮就已经醒了,凡是脏腑有不舒服的地方,骨节酸痛的地方,一定会在这个阳气生发的时候感觉到。先练习卧功,按照顺序做几遍卧功见二卷《导引》内,然后换方向再做一遍。等到太阳照进窗户,才可以慢慢起身,刚刚起床时,千万不要马上就走出户外,也不要立即打开窗户。

    春宜夜卧早起,逆之则伤肝;夏同于春,逆之则伤心;秋宜早卧早起,逆之则伤肺;冬宜早卧晏起①,逆之则伤肾。说见《内经》。养生家每引以为据。愚谓倦欲卧而勿卧,醒欲起而勿起,勉强转多不适②。况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昼动夜静,乃一定之理,似不得以四时分别。

    【注释】

    ①晏起:晚起。

    ②转:反而。

    【译文】

    春天应该晚睡早起,违反这一规律,就损伤肝脏;夏天和春天一样,违反这一规律,就损伤心脏;秋天应该早睡早起,违反这一规律,就损伤肺脏;冬天应该早睡晚起,违反这一规律,就损伤肾脏。这种说法见于《黄帝内经》。养生家常常引用这段话作为依据。我认为,疲倦想要睡觉而不允许睡,睡醒后想起床而又不能起,勉强遵循这样的规律,反而会产生更多的不适。更何况日出时劳作,日落后休息,白天动,夜晚静,这是阴阳运行的不变道理,似乎不应该因四时而有所区别。

    冬月将起时,拥被披衣坐少顷。先进热饮,如乳酪、莲子圆、枣汤之属,以益脾,或饮醇酒,以鼓舞胃气。乐天诗所谓“空腹三杯卯后酒”也①。然亦当自审其宜。《易·颐卦·彖》曰:“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②。”

    【注释】

    ①空腹三杯卯后酒:出自白居易《闲乐》诗:“坐安卧稳舆平肩,倚杖披衫绕四边。空腹三杯卯后酒,曲肱一觉醉中眠。更无忙苦吟闲乐,恐是人间自在天。”卯,卯时,十二时辰之一,早晨五时至七时。

    ②“观颐”几句:出自《周易·颐·彖》。颐卦是六十四卦之一。《彖》为解释《周易》的《十翼》之一。

    【译文】

    冬天将要起床的时候,拥着被子、披着衣服在床上坐一会儿。先喝一些热的饮食,比如乳酪、莲子圆、枣汤之类,用以补益脾气,或者饮用一点醇厚的好酒,用以鼓动胃气。正如白居易诗说的“空腹三杯卯后酒”。但是也应当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可而止。《周易·颐·彖》说:“观颐,是观察万物颐养之道;自求口食,是体察自己颐养之法。”

    晨起漱口,其常也。《洞微经》曰①:“清早口含元气②,不得漱而吐之,当以津漱口,即细细咽津。”愚谓卧时终宵呼吸,浊气上腾,满口粘腻,此明证也。故去浊生清,惟漱为宜。《仲贤余话》曰③:“早漱口,不若将卧而漱。”然兼行之,亦无不可。

    【注释】

    ①《洞微经》:即《上清洞微经》。作者不详。

    ②元气:亦称原气。包括元阴、元阳之气。禀受于先天而赖后天荣养滋生,由先天之精所化。发源于肾,藏于丹田,借三焦之道,通达全身,推动五脏六腑等一切器官组织的活动,为生化动力的源泉。

    ③《仲贤余话》:本书《引用书目》作《陈仲言余话》,内容及作者生平不详。

    【译文】

    早晨起床后漱口,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洞微经》说:“早上口中含着元气,不能漱口吐掉,应当经常用唾液漱口,随即慢慢地把唾液咽下。”我认为,睡觉的时候经一整夜呼吸,体内的浊气上腾,嘴巴里都是黏腻的东西,这是浊气上腾的明证。所以去除浊气,产生清气,只有漱口最为适宜。《仲贤余话》说:“早晨漱口,不如夜晚将要睡觉时漱口。”然而早晚都漱,也未尝不可。

    漱用温水,但去齿垢。齿之患在火,有擦齿诸方,试之久,俱无效。惟冷水漱口,习惯则寒冬亦不冰齿,可以永除齿患。即当欲落时,亦免作痛。鬃刷不可用①,伤辅肉也②,是为齿之祟。《抱朴子》曰③:“牢齿之法,晨起叩齿三百下为良。”

    【注释】

    ①鬃刷:指用马或猪等颈上的硬毛做成的刷子。鬃,马、猪等颈上的长毛。

    ②辅肉:面颊之肉。辅,面颊。

    ③《抱朴子》:东晋葛洪撰。葛洪(283——363),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后赴广州,在罗浮山炼丹。《抱朴子》总结了战国以来神仙家的理论,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又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是研究我国晋代以前道教史及思想史的宝贵材料。

    【译文】

    漱口用温水,只是去除了牙齿上的污垢。上火是牙齿最大的隐患,有一些擦洗牙齿的药方,我试用了很久,都没什么效果。只有用冷水漱口,习惯后即使是寒冷的冬天也不觉得牙齿冰冷,可以永远消除牙齿的病患。就算牙快要掉落的时候,也可以免除牙痛。鬃毛制作的牙刷不可以使用,损伤口腔两边的皮肉,是牙齿的祸患。《抱朴子》说:“使牙齿牢固的方法,早上起床后叩齿三百下为最好。”

    日已出而霜露未晞①,晓气清寒,最易触人。至于雾蒸如烟,尤不可犯。《元命包》曰②:“阴阳乱则为雾。”《尔雅》曰③:“地气发,天不应,曰雾。”《月令》曰④:“仲冬行夏令⑤,则氛雾冥冥。”其非天地之正气可知。更有入鼻微臭,即同山岚之瘴⑥,毒弥甚焉。《皇极经世》曰⑦:“水雾黑,火雾赤,土雾黄,石雾白。”

    【注释】

    ①晞(xī):干,干燥。

    ②《元命包》:指《春秋元命苞》,是西汉末假托经义而言符录瑞应的纬书。已佚。

    ③《尔雅》:中国最早的词典,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书中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汉语词汇。它不仅是辞书之祖,还是十三经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④《月令》:《礼记》中的一篇,按照十二个月的时令,记述政府祭祀礼仪、职务、法令、禁令,并把它们归纳在五行相生的系统中。

    ⑤仲冬:冬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十一月。

    ⑥山岚:山中的云雾。瘴:山林中湿热蒸郁致人生病的气。

    ⑦《皇极经世》:指《皇极经世书》,北宋邵雍撰。运用易理和易数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会历史变迁。

    【译文】

    太阳已出,但霜露还没有晒干,早晨空气清凉寒冷,最容易触犯人体。至于雾气蒸腾像烟一样,更是不能触犯。《春秋元命苞》说:“阴阳错乱则形成雾。”《尔雅》说:“地气生发,天不接应,就形成了雾。”《礼记·月令》说:“冬季的第二个月施行夏季的政令,则会出现大雾蒙蒙的景象。”雾不是天地正气由此可知。更有的雾气吸入鼻中有微臭味,这就像山里雾气中的瘴气一样,毒性更大。《皇极经世书》说:“水雾黑色,火雾赤色,土雾黄色,石雾白色。”

    每日空腹,食淡粥一瓯①,能推陈致新,生津快胃,所益非细。如杂以甘咸之物,即等寻常饮食。扬子云《解嘲》文云②:“大味必淡。”《本草》载有《粥记》③,极言空腹食粥之妙。陆放翁诗云④:“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⑤,只将食粥致神仙。”

    【注释】

    ①瓯(ōu):小盆。

    ②扬子云:即扬雄(前53——18),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西汉时期学者、辞赋家、思想家。少年好学,博览群书,长于辞赋。著有《法言》《太玄》《方言》等。《解嘲》是一首咏志抒怀的哲理赋。

    ③《本草》载有《粥记》:指《本草备要·谷菜·粳米》:“张文潜《粥记》:粥能畅胃气,生津液,每晨空腹食之,所补不细。”

    ④陆放翁:即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谓其词“激昂感慨者,稼轩不能过”。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等。

    ⑤宛丘平易法:指张耒《宛丘先生文集》中倡导的食粥法。宛丘,北宋诗人张耒,人称宛丘先生。

    【译文】

    每天早晨空腹吃一小碗淡粥,可以促进新陈代谢,生化津液,使胃舒服,这样有很大好处。如果粥里夹杂甘味或咸味的食物,就等同于一般的食物了。扬子云《解嘲》文中说:“最好的味道一定是淡味儿。”《本草》书里记载有张文潜《粥记》,特别说到空腹吃粥的妙处。陆游在《食粥》诗中说:“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清晨略进饮食后,如值日晴风定,就南窗下,背日光而坐,《列子》所谓负日之暄也①。脊梁得有微暖,能使遍体和畅。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极为补益。过午阴气渐长,日光减暖,久坐非宜。

    【注释】

    ①《列子》:传为战国时列御寇著,早佚。今本《列子》八篇由晋人张湛编成。负日之暄(xuān):背对着太阳晒太阳。负,背对着。暄,温暖。

    【译文】

    早晨吃完饭后,如果碰上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靠在南窗下,背着日光而坐,这就是《列子》所说的负日之暄。脊柱得到微微暖和,能够使全身都感觉舒适畅快。阳光是太阳散发出的精气,可以温壮人体的阳气,补益作用非常大。但是过了中午,阴气渐渐生长,阳光也慢慢减弱,不适宜久坐。

    长夏晨兴,勿辄进食以实胃。夏火盛阳,销烁肺阴,先进米饮以润肺:稼穑作甘①,土能生金也。至于晓气清凉,爽人心目,惟早起乃得领略。寒山子曰②:“早起不在鸡鸣前。”盖寅时初刻,为肺生气之始,正宜酣睡,至卯气入大肠,方可起身③。稍进汤饮,至辰气入胃,乃得进食。此四时皆同。

    【注释】

    ①稼穑:春耕为稼,秋收为穑。

    ②寒山子:唐代贞观时期的诗僧,隐居于浙江天台山的寒岩洞,因姓氏不详,故称寒山,又称寒山子或贫子。

    ③“盖寅时初刻”几句:根据中医理论,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人体有十二经络,每条经络会在特定的时辰内气血旺盛,我们只要顺应这一经络的运行规律进行休养生息就能达到养生的最佳效果。具体运行时刻见下表:

    【译文】

    长夏早晨起床后,不要马上进食充实胃腑。夏天炎热,耗损肺阴,先喝米汤以润肺;因为谷物味甘,脾土能生肺金。至于早晨的空气清爽凉快,悦目快心,只有早起才可以体会到。寒山子说:“早起不在鸡鸣前。”因为寅时初刻,是肺气开始生发的初始,这时正应该酣睡,到了卯时肺气进入大肠,才可以起床。稍微进食些汤饮,到了辰时肺气入胃,才可以吃饭。这个规律一年四季都一样。

    盥洗

    【题解】

    本篇主要介绍老年人洗头、洗脸、洗澡三个方面的要点。

    头发应该多梳,不应该多洗。这一点似乎古今有所不同,古人头发较长,而且洗浴条件不是很好,清洗不当就会引起感冒、头痛等问题。现代生活环境大为改善,洗头变得非常方便,大大减少了感冒、头痛的几率,所以应保持头发清洁。另外,据资料记载,每天用40%的醋水溶液,加热后洗头可防治脱发、头屑过多等问题。

    脸部清洗也一样,一天中晨起、饭后、午睡后、黄昏后可以多次洗脸,洗脸应当用热水,以行头面部气血,即使夏天也不能用凉水。洗脸的同时可以对头面部进行环形按摩,以鼻中线附近为起点,向面部两侧后上方按摩,再由眉棱骨向发际由下向上的方向做按摩。

    本篇对洗澡的论述颇为详尽,作者认为洗澡会令毛孔开发,耗动真气,老年人不应当经常洗澡,饥饿时腹虚,亦不可洗澡耗气,更不能用辛香性质的药物煎汤洗澡。浴水不可过热,浴时注意避风,浴后一定要赶紧穿衣,可以浴后再用热水洗脸,宣畅头面部气血,过后进一些热食,稍作休息。

    盥①,洗手也。洗发曰沐,洗面曰②,洗身曰浴,通谓之洗。养生家言:发宜多栉③,不宜多洗。当风而沐,恐患头风④。至年老发稀,沐似可废。晨起先洗面,饭后、午睡后、黄昏后,俱当习以为常。面为五脏之华,频洗所以发扬之。《太素经》曰⑤:“手宜常在面。”谓两手频频擦面也。意同。

    【注释】

    ①盥(ɡuàn):洗手。

    ②(huì):洗脸。

    ③栉(zhì):梳理头发。

    ④头风:中医学病名。指头痛。或指头疮、发脱之类。

    ⑤《太素经》:全名《太上老君太素经》。作者不详,约出于汉末魏晋之际。经文仅五百余字,概述道生天地万物的宇宙观,以及恬淡虚无的人生观。

    【译文】

    盥,是洗手的意思。洗头发叫沐,洗脸叫,洗身体叫浴,通称为洗。养生家说:头发应该多梳,不应该多洗。迎着风洗头发,恐怕要患头风病。到了年老头发稀疏,似乎可以不用再洗头发。早晨起床后先洗脸,吃饭后、午睡后、黄昏后,都应该养成洗脸的习惯。颜面是五脏的光华,频繁洗脸是为了使面色光泽美丽。《太素经》说:“手宜常在面。”说的是两手频频摩擦脸面。这两者意思相同。

    冬月手冷,洗以热水,暖可移时①,颇胜烘火。《记·玉藻》曰:“日五盥。”盖谓洗手不嫌频数耳。又《内则》云②:“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燂潘请③,足垢燂汤请洗④。”燂,温也;潘,淅米汁也⑤,即俗所谓米泔水。

    【注释】

    ①移时:一会儿。

    ②《内则》:《礼记》篇名。记载家庭主要遵循的礼仪规矩,以及有关饮食制度、养老礼则及一些曾子论孝的文字。

    ③燂(xún):烧热。潘:淘米汁。

    ④汤:热水。

    ⑤淅米:淘米。

    【译文】

    冬天手发冷,用热水洗手,可以保持一段时间的温暖,胜过烤火。《礼记·玉藻》说:“每天洗五次手。”大概是说洗手不嫌频繁。又《礼记·内则》说:“每三天准备一次沐浴,其间脸上有污垢就烧淘米汁侍奉洗脸,脚上有污垢就烧热水侍奉洗脚。”燂,温的意思;潘,淘米水的意思,即通常所说的米泔水。

    洗面水不嫌过热,热则能行血气,冷则气滞,令人面无光泽。夏月井水阴寒,洗手亦恐手战,寒透骨也。《玉藻》曰:“沐稷而粱①。”注:沐稷,以淅稷之水洗发;粱,以淅粱之水洗面,皆泔水也。泔水能去垢,故用之。去垢之物甚多,古人所以用此者,去垢而不乏精气,自较胜他物。

    【注释】

    ①稷:粟,小米。粱:即粟中的优良品种。

    【译文】

    洗脸水不怕过热,热才能通行血气,冷则使血气凝滞,使人脸上没有光泽。夏天井水阴凉寒冷,用来洗手也恐怕会使手颤抖,因为水寒透骨。《礼记·玉藻》说:“洗头发用稷,洗脸用粱。”注:沐稷,用淘洗稷的水洗头发;粱,用淘洗粱的水洗脸,这些都是泔水。泔水能去除污垢,所以用它。能去除污垢的东西很多,古人之所以用这两样,是因为它们能去除污垢而又含有水谷精气,自然比其他东西要好。

    浴必开发毛孔,遍及于体,如屡屡开发之,令人耗真气。谚云:“多梳头,少洗浴。”盛夏亦须隔三四日,方可具浴。浴后阳气上腾,必洗面以宣畅其气,进饮食,眠少顷而起①。至浴时易冒风邪,必于密室。

    【注释】

    ①少顷:一会儿。

    【译文】

    洗澡一定会使毛孔张开,遍及整个身体,如果经常使毛孔张开,就会令人耗散真气。谚语说:“多梳头,少洗浴。”盛夏时也应该间隔三四天,才可以洗浴。洗澡后人体阳气上腾,一定要洗脸,以宣通头面的气机,吃一些东西,休息一会儿后再起床。洗澡的时候容易感受风邪,一定要在密闭的房间里才好。

    《记·内则》云:“五日则燂汤请浴。”盖浴水不可太热,温凉须适于体,故必燂汤。或浴久汤冷,另以大壶贮热者,置于浴盆旁,徐徐添入,使通体畅快而后已。《云笈七签》曰:“夜卧时,常以两手揩摩身体,名曰干浴。”

    【译文】

    《礼记·内则》说:“间隔五天就可以烧水洗澡。”因为洗澡水不可以太热,温凉要适合自己的身体,所以必须用温水。如果洗澡时间长,洗澡水变冷了,可以另外准备一个大壶贮备热水,放在浴盆旁边,慢慢添加,使全身感到畅快就可以了。《云笈七签》说:“夜晚睡觉时,经常用两手搓摩自己身体,叫做干浴。”

    《四时调摄论》曰①:“饥忌浴。”谓腹虚不可复令耗气耳。又曰:“枸杞煎汤具浴,令人不病不老。”纵无确效,犹为无损。至有五枝汤,用桃枝、柳枝之属,大能发汗,乏人精血。或因下体无汗,用以洗足。

    【注释】

    ①《四时调摄论》:明吴球著。吴球,字茭山。括苍(今属浙江)人。曾为御医,善用附子,人称“吴附子”。曾著《诸证辨疑》,或称《诸证辨疑录》。又有《用药玄机》《活人心统》等。

    【译文】

    《四时调摄论》说:“饥饿时不能洗澡。”意思是腹内空虚时不能再耗损元气。又说:“枸杞煎汤洗澡,可以让人不病不老。”就算没有实在的效果,也不会有什么损伤。至于五枝汤,用桃仁、柳枝之类的东西煎汤洗澡,发汗很厉害,使人的精血耗损。因为下身没有汗,可以用这些汤药来洗脚。

    春秋非浴之时,如爱洁必欲具浴,密室中,大瓷缸盛水及半,以帐笼罩其上,然后入浴。浴罢急穿衣,衣必加暖,如少觉冷,恐即成感冒。

    【译文】

    春天和秋天不是洗澡的好时节,如果喜爱清洁,一定要准备洗澡,可以在密闭的屋子里,用大瓷缸盛一半的水,用帐笼罩在上面,然后洗浴。洗完后赶快把衣服穿上,而且多穿衣服保暖,如果稍微感觉冷,恐怕就有感冒的危险。

    浴后当风,腠理开①,风易感。感而即发,仅在皮毛,则为寒热;积久入里,患甚大。故风本宜避,浴后尤宜避。《论语》:“浴乎沂,风乎舞雩②。”狂士不过借以言志,暮春非浴之时,况复当风耶!

    【注释】

    ①腠理:泛指皮肤、肌肉、脏腑的纹理及间隙交接处的结缔组织,是渗泄体液、流通气血的门户,有抗御外邪内侵的功能。

    ②浴乎沂,风乎舞雩(yú):语出《论语·先进》。在沂河沐浴,在舞雩台吹风。沂,沂河。东汉郑玄注:“沂水出沂山,在鲁城南,雩坛在其上。”舞雩,台名,是鲁国求雨的坛,在今山东曲阜。

    【译文】

    洗澡之后迎着风,腠理打开,容易感受风邪。感染后马上就发病的,病邪仅在皮毛,就表现为发热恶寒;如果长久不愈,邪气入里,祸患就很大。所以,风邪本来就应该避开,洗澡之后尤其应该避免。《论语》中说:“在沂水里洗浴,在舞雩台上吹风。”这只不过是勇于进取之士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抱负而已,暮春不是洗浴的时候,更何况还迎着风呢!

    《清录》载香水洗身诸方①,香能利窍,疏泄元气。但浴犹虑开发毛孔,复以香水开发之,可乎?愚按:《记》言沐稷粱,不以稷与粱洗身者,盖贵五谷之意。凡上品诸香,为造化之精气酝酿而成,似亦不当亵用。藏器云②:“樟木煎汤,浴脚气疥癣风痒③。”按:樟辛烈香窜,尤不可无故取浴。

    【注释】

    ①《清录》:本书《引用书目》谓勿斋撰。宋代有杨至质,字休文,号勿斋。约1247年前后在世。著有《勿斋先生文集》二卷。是否此人,待考。

    ②藏器:指陈藏器,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唐代大医药学家。著《本草拾遗》十卷,就药物功用,分为解毒、破气、疗温、理风等数类,为后世中药按功用分类之起源。将中药的药物性能归纳十类: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作为临诊处方基本法则,发展成后世“十剂”方剂分类法,至今犹为中医界应用。

    ③疥癣:一种传染性皮肤病,非常刺痒,由疥虫寄生而引起。风痒:中医病名。多由卫虚风邪侵入,皮肤郁热生风作痒所致。

    【译文】

    《清录》中记载有用辛香药物烧汤浸水洗身的一些方药,辛香的味道可以使窍道通利,疏泄元气。但是仅洗浴都怕开发毛孔,如果再用香水使毛孔开发,这样可以吗?我认为:《礼记》中所说洗头用稷,洗脸用粱,而不用稷和粱洗身的原因,是以五谷为贵的意思。凡是上品辛香之药,是大自然的精气酝酿而成,似乎也不应该滥用。陈藏器《本草拾遗》说:“樟木煎汤外洗,可以用来治疗脚气、疥癣、风痒。”按:樟木性味辛烈香窜,尤其不可以无缘无故地用来洗澡。

    有砖筑浴室,铁锅盛水,浴即坐锅中,火燃其下,温凉惟所欲,非不快适。曾闻有入浴者,锅破遂堕锅底,水与火并而及其身,吁!可以鉴矣。

    【译文】

    有用砖筑的浴室,用铁锅盛水,洗浴的时候坐在锅里,火在下面烧,可以根据感觉调节温度,不能说不够方便舒适。但曾经听说有人入浴后,锅被坐破,于是坠落到锅底,水和火一起烫伤身体。唉!值得借鉴呀。

    饮食

    【题解】

    本篇主要介绍对老年人饮食的一些要求。

    老年人的饮食要求可概括为饮食的质与量两个方面。质的方面:水陆之味,虽珍美毕备,每食忌杂,杂则五味相扰,定为胃患;无论四时,五味之食不可以偏多;夏至以后,秋分以前,最当调停脾胃,勿进肥浓;五味皆为人体所需,但淡乃为百味之长;食物之冷热,当顺乎时之自然,与其过冷宁愿过热;老年人消化力弱,可以借助“火化”与“口化”,即将食物煮烂和细嚼慢咽,以减轻脾胃的消化负担。量的方面:早饭可饱,午后宜少,晚上更应该少吃,要少食多餐,根据自己情况“量腹节所受”;对饮食要有节制,更不要极饥而食、极渴而饮;食后要及时剔除齿垢,浓茶漱口,不要使甘味留于齿隙。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茶里含有一定量的氟和茶多酚等物质,可以有效保护牙齿,增强牙釉质的抗酸能力,所以浓茶漱口确实有益牙齿。“过冷宁过热”这句话也要科学分析。吃过热的食物,诸如滚烫的米粥、刚出锅的油条、烧饼,易使口腔黏膜充血,损伤黏膜造成溃疡,破坏黏膜保护口腔的功能。高温烫食对牙龈、牙齿也有害处,它能造成牙龈溃烂和过敏性牙病。太烫的食物还会损伤食道黏膜,刺激黏膜增生,留下斑痕和炎症,长久下去还可能引起恶性炎症,如慢性胃炎和食道疾病。医学证明,长期进食过热的食物还会破坏舌面的味蕾,影响人的味觉神经,使人食欲减退。烫食还会诱使食道癌症发生,某些食道癌患者与其平时经常食过热的食物有关。人的口腔和食管正常的温度为36.5℃——37.2℃,其耐热温度仅为50℃——60℃。超过于此,则会造成一定伤害。因此进热食热饮要谨慎。

    对于“食甘者,益于肉而骨不利”这句话主要从五行相克上理解,甘味补脾土,脾主肌肉,土克水,肾属水,肾主骨。所以甘味有益于肉,但不利于骨。这句话有一定局限性,单纯从相克上理解,而忽视了相生关系。甘味具有补益作用,中药中补益性质的药味基本上都具甘味。甘味属土,属脾,脾主肌肉,后天脾土得补,先天肾脏亦得养,骨骼自然强健。因此,此处食甘指不要过量,而非完全不食用甘味。

    《记·内则》曰:“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注:酸苦辛咸,木火金水之所属;多其时味,所以养气也;四时皆调以滑甘①,象土之寄也②。孙思邈曰:“春少酸增甘,夏少苦增辛,秋少辛增酸,冬少咸增苦,四季少甘增咸③。”《内则》意在乘旺,孙氏意在扶衰。要之,无论四时,五味不可偏多。《抱朴子》曰:“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此五味克五藏,乃五行自然之理也。凡言伤者,当时特未遽觉耳④。

    【注释】

    ①四时:四季。

    ②土之寄:五行配四时,春配酸,夏配苦,秋配辛,冬配咸,各以三个月中的七十二天配之;土则分别寄配四季之末,每季十八天。

    ③四季:指每个季节最后十八天。

    ④特:只是。遽:马上。

    【译文】

    《礼记·内则》说:“凡是调和五味,春天多酸味,夏天多苦味,秋天多辛味,冬天多咸味,再用滑甘来调节。”注:酸苦辛咸,五行中分别归属于木、火、金、水;多食与四季相应的食物,可以用来补养人体的正气;四季都用滑甘之味来调养,像土寄于四季之末一样。孙思邈说:“春天少吃酸味,多吃甘味;夏天少吃苦味,多吃辛味;秋天少吃辛味,多吃酸味;冬天少吃咸味,多吃苦味;每个季节最后十八天要少吃甘味,多吃咸味。”《礼记·内则》的用意在于趁旺气增补,孙思邈的用意在于扶助衰弱之气。总之,无论四季中的哪一季,五味中的任何一味都不可以偏多。《抱朴子》说:“酸味食物吃多了伤脾,苦味食物吃多了伤肺,辛味食物吃多了伤肝,咸味食物吃多了伤心,甘味食物吃多了伤肾。”这是五味克伐五脏,是五行之间本来就存在的道理。以上所说的伤,当时往往不能马上察觉到。

    凡食物不能废咸,但少加使淡,淡则物之真味真性俱得。每见多食咸物必发渴,咸属水润下,而反发渴者何?《内经》谓“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血燥”,其义似未显豁。《泰西水法》曰①:“有如木烬成灰,漉灰得卤②,可知咸由火生也,故卤水不冰。”愚按:物极必反,火极反咸,则咸极反渴;又玩坎卦中画阳爻,即是水含火性之象③,故肾中亦有真火。

    【注释】

    ①《泰西水法》:徐光启与传教士熊三拔合译,成书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本书是一部介绍西方水利科学的重要著作。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上海县法华汇(今上海)人。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译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著有《农政全书》等。同时他还是一位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为十七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②漉(lù):液体慢慢地渗下,滤过。卤:盐卤。

    ③又玩坎卦中画阳爻,即是水含火性之象:八经卦中坎卦坎画为,上下均为阴爻“--”,中为阳爻“——”。阴为水之象,阳为火之象。故云坎卦是水含火性之象。玩,玩味,揣摩。

    【译文】

    所有食物都不能少了咸味,只是少加咸味使它变淡一点,淡味使食物的真实性味都能保留。常常见到多食咸味的食物就会渴,咸味属水,水性润下,为什么反而导致口渴呢?《黄帝内经》说血与咸味相遇,血液就凝结,凝结之后血液就生燥,这个意思好像没有讲述明白。《泰西水法》说:“比如木烧尽后成灰,灰滤过以后得到盐卤,可知咸味由火所生,所以卤水不结冰。”我认为:事物发展到极点,一定会向相反方向转化,火极反而味咸,咸极反而生渴。又琢磨坎卦中画阳爻,这便是水中含火的形象,所以肾中也含有真火。

    《记·内则》曰:“枣、栗、饴、蜜以甘之,堇、荁、枌、榆、免、薧、滫瀡以滑之①,脂、膏以膏之②。”愚按:甘之以悦脾性,滑之以舒脾阳,膏之以益脾阴,三“之”字皆指脾言。古人养老调脾之法,服食即当药饵③。

    【注释】

    ①堇(jǐn):堇草。根如荠,叶如细柳,蒸食之甘。荁(huán):一种草本植物,古人用以调味。枌(fén):榆之皮色白者为枌。榆荚可食,亦可为酱。免(wèn):物之新生、稚弱者。薧(kǎo):干的、腌制的。亦指干的或腌制的食物。滫瀡(xiǔ suǐ):古时调和食物的一种方法。用植物淀粉拌和食物,使柔软爽滑。

    ②脂、膏:动植物所含的油脂。凝者为脂,释者为膏。

    ③服食:吃食物。药饵:药物。

    【译文】

    《礼记·内则》说:“用大枣、板栗、饴糖、蜂蜜,使父母吃甘甜的食物;用堇、荁、枌、榆、或新鲜之物,或晒干之物,加淀粉搅拌,使父母吃到柔滑的食物;多用脂肪类食物,使父母得到滋养。”我认为:脾胃得甘味使脾性和悦,得润滑之物使脾阳舒展,得油脂以补益脾阴。三个“之”字都是针对脾脏而言。古人养老调理脾胃的方法,饮食即当做药物。

    《抱朴子》曰:“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勿灼唇,冷勿冰齿。”又曰:“冷热并陈,宜先食热,后食冷...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