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最后一站:奥斯维辛最新章节!

bsp;  《最后一站:奥斯维辛》这本书的动人之处在于,这本书是在战时、在营地内所写。文中的内容没有被修改,没有因为年代久远而变化了的回忆,也没受到解放之后才得知的新消息的影响。这让故事更加公正,也赋予了此书巨大的历史价值。

    这也常常让人觉得难以面对。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埃迪讲述弗里德尔过得很糟糕的那段时间,他和营地医生谈话,请求他救救弗里德尔的命。在一个为了尽可能杀更多人而建立的地方,这个请求似乎完全不合时宜。但营地医生同意了他的要求,也是件奇事。尤其当你知道这个营地医生是谁的话就更会这么觉得了:他是约瑟夫·门格勒。这个名字当时很少有囚犯提到,埃迪也觉得没必要交代。然而这个名字的主人,如今被视为历史上最令人发指的战争罪犯之一。这是个令人不安的想法,尤其是因为它使我们意识到,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刽子手们不是来自另一个星球的生物,而是能做出“有人性”的决定的普通人。

    相比人们如今对门格勒的看法,这件事会让他变成一个没那么邪恶的人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从埃迪写下的自己与弗里德尔的一段对话中找到,一些年长的党卫队队员,偶尔会做出一些看似莫名其妙、前后矛盾,但却带有同情心的决定。“我不认为这个可以为他们开脱,”汉斯严肃地说道,“相反,那些年轻人从骨子里就是这样长大的,他们自己并不知道别的道理。但是恰恰是那些老人,比如那个营地医生,从一些小事情还是能看出来以前的教育在他们身上的残留。他们以前受到的教育不同,所以还能保留自己作为人的一面。所以他们比那些年轻的纳粹更可恨,因为后者从来没见过以前的美好日子是什么样的。”

    或者说,正因为门格勒做了这件事,并且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来,他其实是知道人性为何物的,他在奥斯维辛的举动更应该受到谴责。

    这本书以1945年1月奥斯维辛的解放为结局。在1980年《最后一站:奥斯维辛》再版的后记中,埃迪描述了之后发生的事情。

    “党卫队让绝大多数囚犯行进到德国内陆的营地,并且一路只让走路,不给吃的,奥斯维辛还剩下几千名病患。俄国人进入营地没几天,就来了一名女大夫,我被要求留在营里,直到最后一名荷兰病人(只要他们还没死)被带去俄国————之后又被送回荷兰。三个月来,我完成了各种困难的医疗任务,截肢和一些小手术,这些其实都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我的生活很忙碌,就着美国的鸡肉罐头吃了很多豆子。另外我还在‘加拿大’(储存犹太人的所有物品的地方)找到了一件皮大衣,我在市场上把它卖了。……接下来的五个月我在奥斯维辛和俄国买了很多鸡蛋和奶油,这样,当我七月份回到荷兰的时候,看起来营养很充足。我当时的心理状态如何,我早已不记得了。重新构建很久以前的记忆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我当然还记得俄国人刚进来之后,我们从行政楼里拉出来的一幅希特勒肖像,铺在大门口的地上,轮流上去跳舞。我早已不记得当时的感受了。

    “我想,我更多的是觉得这很可笑,而不是因为发泄了怨气而感到愉悦。……有一种感受我肯定是有的:我要告诉每个人在这里发生的事情。如果我把它写下来,让每个人都知道,这种事就再也不会发生。同时,对我自己而言,我想结束这些困扰,似乎我可以通过将困扰从内心向外界————纸上————转移的方式,来摆脱掉它。这是一个幻想。我找了一个厚厚的笔记本————我现在还留着它,我每天都在原来波兰宿舍的房间床沿上,用很小的字写着这个没有结局的故事。没人可以质疑我描述的事实和情景。这和现在的书籍以及电视场景不同,针对后者,评论家————或许不情愿————可能会话里有话地说这些回忆是伪造的。”

    奥斯维辛解放之后,过了几个月,荷兰那边的战争才结束。埃迪加入了俄国军队。他在奥斯维辛又留了几个月,照顾病人,之后在战线后方帮助伤残士兵。这段时间,他完全不知道弗里德尔是否还活着。最初他相信她已经死去,死于那场在奥斯维辛将她从他的身边带走的死亡行军。当死亡行军的故事也传到东欧时,他听说有幸存者,于是再次燃起希望。5月23日,荷兰刚一解放,他就从乌克兰的切尔诺维茨(当时还属于苏联)向荷兰的红十字会寄了一封信。他给弗里德尔也写了一封信,希望她还活着,并希望红十字会能知道她的下落。那封信充满了渴望和不确定性。

    荷兰终于解放了,他想尽快回去。那是一段漫长的旅途,先穿过东欧,再跨过地中海。埃迪当初是坐着一列运货火车离开荷兰的,他回去时搭乘的是一辆客车。从马赛,经德国,他终于在1945年7月24日到达了荷兰边境。他被收容在恩斯赫德。因为他身上没有证件,所以要接受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盘问。他先交代了自己的个人信息,他叫什么,他都去了哪里。之后奇迹出现了。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打断他,说不久之前一位德文德太太从奥斯维辛回来了,她就在附近的医院。埃迪回到荷兰的当天,便和弗里德尔重逢了。

    奥斯维辛之后

    弗里德尔和埃迪被战争摧残得很厉害。埃迪主要是心理上的,弗里德尔的身体也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她失去了生育能力,并且多年疾病缠身。他们的家人和朋友皆被杀害,他们的家园也不复存在。荷兰忙着战后重建,对他们的故事关注甚少。

    埃迪和弗里德尔勇敢地重新拾起了生活。埃迪变卖了战后所剩无几的家族财产,用这些钱在阿姆斯特丹边境处建了一座房子。埃迪接下来进修了心理分析学家课程,并创办了自己的诊所。奥斯维辛成了他一切工作的重心,作为心理分析学家,他专门治疗遭受过重大战争创伤的人。1949年他据此出版了一份权威图书《直面死亡》(Confrontatie met de dood),书中第一次描述了集中营症候群[1]。

    共同的痛苦、创伤带来的疼痛,最终还是压垮了埃迪和弗里德尔的关系。1957年,在离开奥斯维辛的12年之后,他们最终分手了。

    埃迪在绘画课上结识了第二任妻子。这是一位与他的背景不同的女性。她来自阿姆斯特丹,比他年龄小些,并且不是犹太人。他们生了三个孩子。

    埃迪精力充沛,工作努力,但是他会时不时地被自身的创伤压倒。他多次接受治疗,还去过一名专攻战争后创伤的著名精神科教授————杨·巴斯蒂安斯的诊所。他接受了迷幻剂等实验性治疗,以此疗愈他过去的创伤。

    痛苦和悲伤有时会从一个不经意的角落冲出来。埃迪和那个他在营地结识的女人,那个和他一起经历了苦难的人以离婚收场这件事,让很多人不满意。尤其是他之后还娶了一位非犹太裔的妻子,这被部分犹太群体视作背叛。每年埃迪都会去荷兰奥斯维辛委员会参加纪念集会。尽管他是在场许多人的英雄,并一生致力于帮助战争受害者,但仍然有些人因为这次“背叛”不欢迎他。

    埃迪定期发表文章,也经常被邀请在国际会议上发言,主要是关于战后创伤的后续成果。他在第二项专业领域————性学上,也非常成功。例如,他是荷兰第一家堕胎诊所的创始人之一,并且在1969年,他发表了有关各种性偏好的集成作,《变异还是变态》(Variatie of Perversie)。

    在埃迪晚年,他越来越清楚,创伤不会在直接经历者这里终结,而是会由“幸存者”传递给下一代。他建立了一个基金会,用以研究并整合关于这一主题的知识。这就是战争影响心理研究基金会(SOPO)。这是一项雄心勃勃的项目,吸引了许多国际专家加入。

    1984年,他去世三年前,获得了一个皇家荣誉。他被授予奥兰治-拿骚勋章,军官头衔。对他而言,这份荣誉不仅肯定了他的杰出工作,也肯定了他幸存的意义。

    埃迪在SOPO基金会工作时突发了严重心脏病。之后经历了一段困难的时间,他的身体每况愈下。

    面对死亡的临近,他的思绪被带回到了奥斯维辛时期,他饱受恐惧的痛苦折磨。卧床一个多月后,他那备受摧残的心脏停止了跳动。1987年9月27日,埃迪去世,享年71岁。

    [1] 直译,也称为“幸存者内疚感”。

    学生时代的埃迪。约1939年。

    70岁的埃迪。1986年。摄影: Jeroen van Ammelrooij。

    1918 埃迪和母亲亨丽埃特·德文德·桑德斯。

    1933 家庭聚餐,庆祝埃迪的祖父母结婚50周年。埃迪站在后面正中间。1933年。

    20世纪30年代 埃迪演奏单簧管和萨克斯,并定期随“无赖节拍”乐队一起演出。20世纪30年代后期。

    20世纪30年代 战前,埃迪在海牙附近的湖上玩帆船。他在奥斯维辛期间曾忧郁地回忆过这一段经历。20世纪30年代后期。

    1940 战前,埃迪正在莱顿学习医学。照片中,他正在解剖课中解剖“湿尸”。战争结束后,他从事精神科。莱顿大学在1940年底被占领军关闭,埃迪是最后一位在那里毕业的犹太学生。

    1943 埃迪和弗里德尔在韦斯特博克的结婚照。照片上没有家人,但是有营地里的知名人士、同事和朋友。

    1945 埃迪在致辞中感谢红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1945年1月27日之后,一群来自欧洲各个国家的幸存者留在奥斯维辛,埃迪和他们共处了几个月。照片中的女性来自南斯拉夫。演讲稿是在他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带走的笔记本上写的。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