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龙文鞭影译注最新章节!

    【题解】

    卷四共八个韵部,从“八庚”至“十五咸”,为下平声的后八韵。“八庚”韵共七十四句,每句一典,共有七十四个典故。“九青”韵共十四句,每句一典,共十四个典故。“十蒸”韵共十四句,每句一典,共涉及十四个典故。“十一尤”韵共六十六句,每句一典,共六十六个典故。“十二侵”韵共四十句,每句一典,共有四十个典故。“十三覃”韵共十六句,每句一典,共涉及十六个典故。“十四盐”韵共二十句,每句一典,共含二十个典故。“十五咸”韵共十二句,除去结尾两句,都是每句一典,涉及十个典故。

    本卷八韵共二百五十四个典故,《世说新语》《太平广记》《列仙传》《神仙传》《云仙杂记》等都是其取材来源,举凡仪狄造酒、蒙恬制笔、太昊制琴等历史传说,鹆学语、鹦鹉诵经、公远玩月、姑妇手谈等野史异闻,韩愈斗牛、师徒布算、骨相吕岩等医卜星相,都包含在内。而正如编者所言,“古人万亿,不尽兹函”,值得书写的古人典故太多,其内容难以备述,其意蕴也无穷尽。

    八庚

    萧收图籍①,孔惜繁缨②。卞庄刺虎③,李白骑鲸④。

    【注释】

    ①萧收图籍:萧,即萧何。图籍,官府掌管的地图和文籍,又称“图书”。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萧何随刘邦入关后,刘邦的部将争相瓜分秦朝收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只有萧何抢先把秦丞相、御史府中的律令、图书收藏起来。后来项羽与诸侯在咸阳屠城,并焚毁宫室官府而去。刘邦此后还能够了解天下何处是险要之地,人口多少强弱,以及各地百姓为什么事情所困扰,都是因为萧何保存了秦朝官府的这批图籍之故。

    ②孔惜繁缨:孔,即孔子。繁缨,马腹带和马颈饰的合称,古时只有天子、诸侯才能使用。据《左传·成公二年》,卫侯命上卿孙桓子率军伐齐,战败,被新筑(古地名。在今河北魏县南)人仲叔于奚所救。卫侯要赏给仲叔于奚封地,仲叔于奚谢绝,请求改赐曲县(县,通“悬”。奏乐时在室内三面悬挂乐器,也是诸侯才有资格享受的规格)和繁缨,卫侯答应了。后来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叹息道:“惜也,不如多与之邑。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若以假人,与人政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弗可止也已。”按,依周王朝的礼制,曲县和繁缨都是诸侯才有资格使用的,而仲叔于奚在《左传》中被称为“新筑人”,很可能只是一个士人,卫侯允许他使用曲县和繁缨,严重破坏了礼制,所以孔子这样说。

    ③卞(biàn)庄刺虎:卞庄,即卞庄子,据说是鲁国著名的勇士。据《史记·张仪列传》,陈轸被张仪排挤,去秦奔楚。后来,陈轸又为楚王出使秦国。秦惠王见到陈轸,问他:“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或谓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决,愿子为子主计之余,为寡人计之。”陈轸说:“亦尝有以夫卞庄子刺虎闻于王者乎?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国伤,小国亡,从伤而伐之,一举必有两实。此犹庄子刺虎之类也。臣主与王何异也。”秦王听了陈轸的话,果然没有发兵相救其中一方,而是在两国分出胜负后发兵征伐胜者,获取了很大的利益。

    ④李白骑鲸:鲸,地球上体型最大的哺乳动物,生活在海中,外形像鱼,故俗称鲸鱼。杜甫《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一诗中有“若逢李白骑鲸鱼,道甫问讯今何如”的句子,本是以夸张的方式形容李白的飘逸豪放,但后人由此生出种种附会。关于李白去世的地点、原因有多种异说,一说死于宣城(今安徽宣城),一说死于当涂(今安徽当涂),因李白墓在当涂,故以后说更为可信。在各种“当涂说”中,有一种说法认为李白因醉后误以江中月为天上月,落水身亡,故后来在当涂建有“捉月台”,而宋人梅尧臣《采石月赠郭功甫》诗云:“采石月下访谪仙,夜披锦袍坐钓船。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不应暴落饥蛟涎,便当骑鲸(一作‘骑鱼’)上青天。”由此可见,中唐以后,随着李白“诗仙”之名日著,加之受杜甫“若逢李白骑鲸鱼”的诗句影响,关于李白去世的记载愈发浪漫化,至北宋时,遂有“骑鲸上青天”的传说。实则李白去世前正在其族叔李阳冰(时任当涂县令)处寓居,且有《临路歌(一作“临终歌”)》传世,则李白是因病去世的可能性很大。

    【译文】

    萧何随刘邦入关后,抢先收取秦国丞相、御史两官署掌管的图籍,为刘邦后来了解天下形势、人民疾苦提供了很大帮助;卫侯允许立下大功的仲叔于奚像诸侯一样使用曲县和繁缨,孔子得知后,认为应该以封邑作为立功的奖赏,不应为赏功而破坏礼制。卞庄子想要搏杀一同食牛的两只虎,有人劝他趁两虎搏斗分出胜负后出手,卞庄子听从了他的意见,一举获得搏杀两虎的英名;杜甫有“若逢李白骑鲸鱼”的诗句,后人遂传说李白在当涂玩月落水,骑鲸而去。

    王戎支骨①,李密陈情②。相如完璧③,廉颇负荆④。

    【注释】

    ①王戎支骨:支骨,即“鸡骨支床”的省称,形容消瘦憔悴的样子。据《世说新语·德行》,王戎、和峤家中都有丧事,王戎消瘦憔悴、鸡骨支床,和峤则按照礼仪规制哀泣。晋武帝问大臣刘毅:“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刘毅回答道:“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按,所谓“备礼”,即按照儒家倡导的礼仪行丧,如每日按时在灵前哭泣,不饮酒,不食肉等。晋武帝说和峤“哀苦过礼”,是说他所行丧礼较常礼为重(如哭泣次数较常为多为痛),故而担心他哀痛致伤。但刘毅认为和峤的哀苦只是形式上的,不致伤身,故曰“生孝”;王戎虽不依常礼,而情感上哀痛更甚,有因之伤身致死之忧,故曰“死孝”。与王戎同为“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居母丧,不依常礼,饮酒蒸豚,醉后一恸,至于呕血,此可为“死孝”之注脚。

    ②李密陈情:李密(224-287),《华阳国志》作“李宓”,蜀汉、西晋时期官员、文学家。据《晋书·孝友传》,李密父亲早亡,母亲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在蜀汉政权中曾任尚书郎。蜀汉灭亡后,晋武帝征召他任太子洗马。当时李密的祖母已经九十六岁,李密不舍与祖母分离,故上表晋武帝,有“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私情区区不敢弃远”的名句,请求留养祖母,此即著名的《陈情表》。晋武帝览表感叹:“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于是就没有强迫李密到京城做官。又据《华阳国志·后贤志》,晋武帝在读过《陈情表》之后,“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养其祖母奉膳”,可与《晋书》所记互相补充。

    ③相如完璧:相如,即蔺相如,战国时赵国上卿。完,保全。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获得珍贵的和氏璧,秦王得知后,提出用十五座城池换璧。赵王畏秦,不敢不与,但又担心被秦王欺诈,进璧而不得城。蔺相如经由赵王的宠臣缪贤推荐,奉命携璧使秦。抵达秦国后,蔺相如发现秦王并不尊重赵国使者,判断其没有履行诺言的意图,就把璧暗中送回赵国,并且当着诸侯使者的面以严正的态度折服了秦王,自己也得以安全返回赵国。此即著名的“完璧归赵”故事。

    ④廉颇负荆:荆,一种灌木,木质坚硬,古时经常被用来做刑杖。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与秦王在渑池相会后,提升在渑池会上维护了赵国颜面的上大夫蔺相如为上卿,位在累立军功、久为上卿的廉颇之上。廉颇以军功自傲,发怒道:“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并当众宣称:“我见相如,必辱之。”蔺相如为了维护团结,称病不朝,以免与廉颇在上朝时争先。后来蔺相如又在出行时望见廉颇,引车避匿。蔺相如的门客以此为羞,但蔺相如认为他与廉颇如果争斗,于赵国不利,故不耻退让。廉颇得知蔺相如的苦心后,背着荆杖拜访蔺相如,表示谢罪。于是两人释怨修好,结为刎颈之交。

    【译文】

    王戎为亲人服丧,形销骨立,到了鸡骨支床的地步,刘毅称之为“死孝”,以为可忧;李密为奉养祖母,推辞晋武帝征辟他为太子洗马的旨意,上表陈情,为武帝所赞赏。蔺相如为赵王奉璧使秦,发现秦王无意以城易璧,遂设法还璧于赵国,自己也安然脱险;廉颇初时看不起以口舌得官的蔺相如,但后来得知蔺相如维护团结的苦心,遂向蔺相如负荆谢罪,两人由此结为好友。

    从龙介子①,飞雁苏卿②。忠臣洪皓③,义士田横④。

    【注释】

    ①从龙介子:从,跟随。介子,即介子推,一名介子绥,春秋时晋国人。据《乐府诗集·琴曲歌辞一·士失志操》引《琴集》:“《士失志操》,介子推所作也,一曰《龙蛇歌》。”又同节引《琴操》说,介子推与晋文公一起流亡,曾割了大腿上的肉给文公吃。文公返国之后,一起流亡的咎犯(即狐偃)、赵衰都受重赏,介子推却无所得,于是便作《龙蛇之歌》而隐居。文公四处寻求他,他也不肯再出山了。所谓《龙蛇之歌》,《乐府诗集》共载四首:“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反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其一)有龙矫矫,遭天谴怒。三蛇从之,一蛇割股。二蛇入国,厚蒙爵土。余有一蛇,弃于草莽。(其二)有龙矫矫,将失其所。有蛇从之,周流天下。龙既入深渊,得其安所。蛇脂尽干,独不得甘雨。(其三)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其四)”

    ②飞雁苏卿:苏卿,即苏武,字子卿,故称苏卿。据《汉书·苏武传》,苏武使团被匈奴拘留十九年,苏武更是被流放到北海。汉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汉朝索要苏武等人,匈奴诡言苏武已死。后来汉朝又遣使到匈奴去,苏武的副手常惠夜间求见汉使,说明了之前的情况,教使者对单于说:汉朝皇帝在上林苑射落一雁,雁腿上系有帛书,里面提到苏武等人在荒泽中。汉使大喜,按照常惠所言,责问单于。单于大惊,扫视左右之人,无法抵赖,只得向汉使道歉,说:“武等实在。”于是苏武等人才得以回归汉朝。

    ③忠臣洪皓:洪皓(1088-1155),南宋官员。据其子洪适《先君述》(见《全宋文》卷四七四四),建炎三年(1129),洪皓奉命使金,次年到达云中(按,即唐宋时期的云州,今山西大同。云州的郡号是云中郡,此盖宋人以郡号作为州名代称的通习)。金国主帅粘罕逼迫他以副使的身份出使伪齐,与刘豫见面。洪皓果断拒绝,说:“万里衔命,不得御两宫以归。大国度不以足有中原,当还诸本朝,乃违天以奉逆豫。豫可磔万段,顾力不能,忍事之耶?今留亦死,不即豫亦死,偷生狗鼠间,甘鼎镬不悔也。”粘罕大怒,命壮士把洪皓拉下去,仗剑挟持着他,将要处死,洪皓面色不改。旁边有一名金朝贵族赞叹道:“此真忠臣也。”于是给剑士使眼色,让他们停下,又跪下为洪皓说情,粘罕因而有所缓和,命令把洪皓流放到冷山。洪皓在流放地过着艰苦的生活,仍不忘向母国通报所知金国内情。直至绍兴和议成立之后,洪皓等被扣留在金的宋朝使臣才被放还。

    ④义士田横:田横,齐国宗室,秦末随兄长田荣反秦,后自称齐王。据《史记·田儋列传》记载:汉高祖即位后,田横率残部逃到海岛上。高祖知道田横在齐地素得人心,恐为后患,于是下诏赦其罪过,召他入觐。田横以曾烹杀汉将郦商之兄郦食其、恐其报复为辞,愿居海中为平民。高祖遂诏郦商不得报仇,并说:“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田横无奈,带着两个门客去觐见高祖,走到离京城洛阳三十里的地方,田横说:“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且吾亨(烹)人之兄,与其弟并肩而事其主,纵彼畏天子之诏,不敢动我,我独不愧于心乎?且陛下所以欲见我者,不过欲一见吾面貌耳。今陛下在洛阳,今斩吾头,驰三十里间,形容尚未能败,犹可观也。”于是自杀,命门客奉其头入见。高祖叹息道:“嗟乎,有以也夫!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岂不贤乎哉!”为之流涕,拜其二客为都尉,以王者礼葬田横。而田横的两个门客在安葬田横后,也在坟侧挖掘墓穴,自杀从葬。后来其在海岛的部众听说田横自尽,都自杀以殉。司马迁称赞田横主从说:“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余因而列焉。”

    【译文】

    介子推随晋文公出亡,归国后未受封赏,遂作《龙蛇之歌》,以随龙历尽辛苦而不得赏赐的蛇自喻;汉朝向匈奴索要苏武,匈奴说苏武已死,苏武的副使常惠教汉使诈言汉天子射雁,见雁足帛书言苏武等人在荒泽中,苏武才得以回国。洪皓面对粘罕的逼迫和威胁,坚持不肯投降,被金人贵族赞叹为“真忠臣”;田横不愿意向刘邦俯首称臣,与其门客、部众先后自杀,司马迁赞叹田横之高节、宾客之慕义,将其事迹载入《史记》。

    李平鳞甲①,苟变干城②。景文饮鸩③,茅焦伏烹④。

    【注释】

    ①李平鳞甲:李平,即李严(?-234),字正方,三国时蜀汉大臣。鳞甲,“腹中有鳞甲”的省语,形容人巧诈多变。据《三国志·蜀书·陈震传》,建兴九年(231),都护李平因诬罔之罪被废黜。事后,诸葛亮给留镇成都的丞相长史蒋琬写信说:“孝起(陈震字)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吾以为鳞甲者但不当犯之耳,不图复有苏张之事出于不意。可使孝起知之。”按,陈震和李平同为南阳人,故陈震知道乡党对李平的评价。又按,据《三国志·蜀书·李严传》,建兴八年(230),诸葛亮命李严以中都护署丞相府事,李严改名李平。次年春,诸葛亮兵出祁山,命李平督运粮草。夏秋之际,天降大雨,粮草运输出现困难,李平命参军狐忠等传讯诸葛亮,要求他撤军。诸葛亮撤军后,李平又说军粮供给没有问题,问诸葛亮何以撤退。诸葛亮将李平前后书信、奏疏拿出对质,李平无言以对,遂被诸葛亮表废为民。所谓“苏张之事”,当指李平此次前后翻覆之举。

    ②苟变干城:苟变,战国初期卫国人。干城,形容武人有能力捍卫边疆,如同盾牌和城池一样可靠,语出《诗经·国风·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干,盾牌。据《孔丛子·居卫》,子思向卫侯推荐苟变,认为苟变是“可将五百乘”之材,“得此人,则无敌于天下矣”。卫侯说:“吾知其材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以故勿用也。”子思认为圣人用人就像大匠用木,“取其所长,弃其所短”。“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焉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者也。”卫侯闻言叩拜,说:“谨受教矣。”

    ③景文饮鸩(zhēn):景文,即王彧,字景文,南朝刘宋大臣。鸩,传说中的一种毒鸟,以蛇虫为食,其羽毛浸在酒中,酒即成毒,后来泛指毒药。据《南史·王彧传》,宋明帝病情临危时,考虑到皇后是王彧之妹,将于自己死后临朝,而已官至中书监、尚书左仆射、扬州刺史的王彧自然会升任宰相。他担心王彧名望太高、权威太重,将来不能辅佐幼主,于是派人对王彧说:“朕不谓卿有罪,然吾不能独死,请子先之。”又下手诏,说:“与卿周旋,欲全卿门户,故有此处分。”敕书送到时,王彧正和宾客下棋,看完之后,就把敕书压在棋局下,继续下棋。一局下完后,王彧把棋子收好,慢慢地说:“奉敕见赐以死。”于是把敕书拿给宾客看。鸩酒送来后,门客焦度将酒泼在地上,劝王彧造反。王彧回答道:“知卿至心,若见念者,为我百口计。”于是亲手写好答敕的启事,酌酒对宾客说:“此酒不可相劝。”遂饮下毒酒而死。

    ④茅焦伏烹:茅焦,战国末期的辩士。据《说苑·正谏》,秦始皇的母亲和宠臣嫪毐通奸,事发后秦始皇处死了很多人,把太后迁徙到萯阳宫,并下令:“敢以太后事谏者,戮而杀之!”前后因劝谏被处死的有二十七人。这时齐人茅焦又来进谏,秦始皇非常愤怒,有意烹杀茅焦。茅焦见到秦始皇,问道:“臣闻之,夫有生者不讳死,有国者不讳亡。讳死者不可以得生,讳亡者不可以得存。死生存亡,圣主所欲急闻也,不审陛下欲闻之?”秦始皇问道:“何谓也?”茅焦又反问:“陛下有狂悖之行,陛下不自知邪?”秦始皇说:“何等也?愿闻之。”于是茅焦说:“陛下车裂假父,有嫉妒之心;囊扑两弟,有不慈之名;迁母萯阳宫,有不孝之行;从蒺藜于谏士,有桀纣之治。今天下闻之,尽瓦解无向秦者,臣窃恐秦亡,为陛下危之。所言已毕,乞行就质。”说罢解衣伏质,等待处死。秦始皇急忙从殿上下来,拉起茅焦,封他为上卿,又亲自到萯阳宫接回太后。按,《说苑》说“就质”“伏质”,“质”是古代腰斩犯人用的砧座,可见“伏烹”之说不确,或因前文云秦始皇欲烹茅焦而误。

    【译文】

    李平心机很重,故乡南阳郡的人说他“腹中有鳞甲”;卫侯因为苟变曾在收税时吃过纳税百姓两个鸡蛋,不愿任用他,子思批评卫侯“以二卵弃干城之将”。王彧被宋明帝赐死,镇定自若,自作答启,饮鸩而亡;茅焦就流放太后之事劝谏秦始皇之后,解衣等候处死,秦始皇不但回心转意,赦免了他,反而封他为上卿。

    许丞耳重①,丁掾目盲②。佣书德润③,卖卜君平④。

    【注释】

    ①许丞耳重:许丞,姓许的县丞,汉代郡县皆有县丞,作为太守、县令(县长)的副职,此处的“许丞”应该是一位县丞。耳重,听觉迟钝、失真。据《汉书·循吏传》,黄霸做颍川太守时,力行教化,以诛杀惩罚作为次要手段,尽量保全长吏(汉代称秩四百石至二百石的官吏为长吏,秩百石及以下的官吏为少吏。县丞、县尉属于长吏阶层)。有一位姓许的县丞年老,听不清人说话,督邮请求把他罢免,黄霸说:“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有人问他为何这样,黄霸说:“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耗费甚多,皆当出于民,所易新吏又未必贤,或不如其故,徒相益为乱。凡治道,去其泰甚者耳。”

    ②丁掾(yuàn)目盲:丁掾,即丁仪(?-220),东汉末人,曾任曹操的掾属,故名。据《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注引《魏略》,丁仪是曹操故友丁冲的儿子。丁冲对曹操掌控朝政曾起过很大作用,曹操很感念他。后来丁冲去世,曹操听说丁仪有才德,虽然未曾见面,但也起了把女儿嫁给他的念头,与儿子曹丕商议。曹丕说:“女人观貌,而正礼(丁仪字)目不便,诚恐爱女未必悦也。以为不如与伏波(即夏侯惇,时任伏波将军)子楙。”曹操就没有坚持。后来,曹操征辟丁仪作掾属,和他交谈几次后,见他谈论事情明快而富有才能,非常赞赏,说:“丁掾,好士也,即使其两目盲,尚当与女,何况但眇(眇,一目失明)?是吾儿误我。”

    ③佣书德润:佣书,替人抄书,并收取报酬。德润,即阚(kàn)泽,字德润,三国时孙吴官员。据《三国志·吴书·阚泽传》,阚泽家族累世都是农夫,到阚泽才开始好学。他家境穷困,没有钱财买书,于是去替人抄书。他抄一遍雇主要抄的书,自己也就将这些书通读过一遍了。之后阚泽寻找老师讲论经术,广读群书,兼通历数之学,由此获得了很大的名气。

    ④卖卜君平:君平,即严遵,字君平,西汉后期的著名隐士、学者。据《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序》,蜀郡人严君平以在成都市中为人卜筮为生,他认为:“卜筮者贱业,而可以惠众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导之以善,从吾言者,已过半矣。”严君平每日只给几人占卜,赚得百钱能够自给,就闭市下帘,传授《老子》。其人博览群书,对学问无不通晓,依照老子、庄周(按,《汉书》称“严周”,盖避汉明帝刘庄之讳)的思想,著书十余万言。严君平始终隐居不肯做官,到九十多岁才去世,蜀人爱敬之,哪怕到了班固撰著《汉书》的时代(按,已经是严君平去世数十年后),也仍然称赞他。

    【译文】

    黄霸做颍川太守时,县丞许某因年老而听觉迟钝,督邮建议将其罢免,黄霸认为此人廉洁,年纪虽大,行动尚便,仅仅听力不好,没有大碍,而将其罢免后,新来官吏未必比他更好,迎接新官又要花费钱财,不如一仍其旧,于是拒绝了建议;曹操有意招丁仪为婿,曹丕因丁仪一目失明,劝阻了曹操,后来曹操辟丁仪为掾属,与他谈话,非常欣赏,认为以丁仪的才识,哪怕双目失明,也值得将女儿嫁给他。阚泽家贫好学,为得到读书的机会,就接受雇佣,为人抄书,借抄写的机会来读书,后来终于因博览群书而成名;严君平在成都市上卖卜,每日只占几卦,赚到足以糊口的钱,就收起卦摊,讲授《老子》,始终隐居不肯做官,蜀人都很敬重他。

    马当王勃①,牛渚袁宏②。谈天邹衍③,稽古桓荣④。

    【注释】

    ①马当王勃:马当,山名。在今江西彭泽,北临长江。以山形似马,故名。王勃,唐代诗人。据《类说》引《摭遗》,王勃路过马当,梦见水神对他说:“来日滕王阁作记,子可构之,垂名后世。”王勃说:“此去洪州(今江西南昌)六七百里,今晚,安可至也?”水神说:“吾助汝清风一席。中源水府,吾主此祠。”于是王勃登舟张帆,次日天还没亮,王勃的船就抵达了洪州,拜见洪州都督阎公,阎公请王勃作《滕王阁记》,赠以缣帛百匹。王勃回船时,又遇到马当水神,水神预言他“终不贵”,又嘱托王勃路过长芦时,以纸钱十万代偿博债,就慢慢地消失了。

    ②牛渚(zhǔ)袁宏:牛渚,地名。在今安徽马鞍山,即采石矶。袁宏,东晋文学家、史学家。据《晋书·文苑传》,袁宏年轻时家贫,为人运租维持生活。谢尚镇守牛渚,秋夜乘月,率左右微服游江,恰遇袁宏在船中吟诵自作的《咏史诗》,声音清朗,文辞又藻丽出众,谢尚停下听了很久,又派人去询问,回报说:“是袁临汝郎(袁宏之父袁勖生前任临汝令,故称)诵诗。”谢尚就邀袁宏到自己的船上闲谈,通宵不寐,此后袁宏的名声就越来越大了。按,《世说新语·文学》所载袁宏为谢尚所赏事,与《晋书》情节略似,而细节偶有不同,可参看。

    ③谈天邹衍:谈天,谈论天道。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邹衍谈论天道,迂远广大而善辩,被齐人称为“谈天衍”。按,邹衍是战国时期阴阳家的代表人物,《孟子荀卿列传》说:“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禨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后不能行之。”可见邹衍的学说是以谈论天道阴阳、海外奇闻的方式,倡导仁义、节俭、君臣父子上下之礼,能悚王公大人之听闻,但无所施用,故时人谓之“谈天”。

    ④稽(jī)古桓荣:稽古,考察古事,《尚书》各篇常用“曰若稽古”开头。桓荣,东汉官员、学者。据《后汉书·桓荣传》,桓荣为汉光武帝讲《尚书》,受到认可,遂被任命为议郎,命他为太子(即未来的汉明帝)讲说《尚书》,后来又任命他为《欧阳》博士(按,汉代设立五经博士,东汉定员十四人,各负责向弟子讲授一派经说,国有疑事,则承问对。《欧阳》博士,即讲授《欧阳尚书》一派经说的博士)。建武二十八年(52),光武帝为太子选任太傅、少傅,指定桓荣任太子少傅,赐给他辎车、乘马。桓荣召来儒生,举行盛大的集会,将自己受赐的车马、印绶陈列展示,说:“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哉!”后来桓荣升任太常,汉明帝即位后,临太学行辟雍礼,以桓荣为五更,封关内侯,邑五千户。桓荣的子孙世习经学,门下出过多位公卿大臣,桓郁(桓荣子)、桓焉(桓荣孙)两代还获选为天子讲授经义,桓氏由此成为东汉一朝著名的儒学世家。

    【译文】

    王勃得马当神之助,乘风一夜从马当山航行至六七百里外的洪州,得以拜见洪州都督阎公,为滕王阁作记,得缣百匹;袁宏在牛渚吟诗,恰遇谢尚率众夜游江上,听到他的吟诵,邀至舟中,彻夜长谈,从此遂得盛名。邹衍以谈论天道阴阳的方式向王公大人讲说仁义、礼教,其说宏大迂远、广博善辩,齐人号之为“谈天衍”;桓荣被汉光武帝选中,入授太子《尚书》,后升任太子少傅,召集儒生大会,陈列车马、印绶,宣称:“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

    岐曾贩饼①,平得分羹②。卧床逸少③,升座延明④。

    【注释】

    ①岐(qí)曾贩饼:岐,即赵岐(?-201),东汉学者、官员。据《三国志·魏书·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裴注引《魏略·勇侠传》,赵岐因得罪大宦官唐衡,逃亡于民间,隐姓埋名,在北海以卖胡饼为生。北海人孙宾硕当时年方二十多岁,乘着牛车,带着几个骑着马的侍从进入集市,见到赵岐,怀疑他不是一般人,就问他:“自有饼邪,贩之邪?”赵岐回答道:“贩之。”孙宾硕又问:“买几钱?卖几钱?”赵岐回答:“买三十,卖亦三十。”孙宾硕说:“视处士之望,非似卖饼者,殆有故!”于是就打开车的后门,命两名侍从下马,扶赵岐上车。赵岐以为遇到了唐氏的耳目,面容失色。孙宾硕关闭车门,放下车帷,对赵岐说:“视处士状貌,既非贩饼者,加今面色变动,即不有重怨,则当亡命。我北海孙宾硕也,阖门百口,又有百岁老母在堂,势能相度者也,终不相负,必语我以实。”赵岐如实向孙宾硕说明自己的来历,孙宾硕便载着赵岐回到家,停车在门外,对老母说:“今日出,得死友在外,当来入拜。”于是请赵岐进门,杀牛设酒招待他,过了几天,又把赵岐安排到田庄上,藏在夹壁墙里面,如是数年。等到唐衡死去,赵岐才从孙宾硕家中离开,回到本郡。按,《后汉书·赵岐传》亦记此事,本末略同,唯“孙宾硕”作“孙宾石”,并载孙氏本名为“孙嵩”,为安丘县(今山东安丘)人。

    ②平得分羹:平,即郑平,唐代人。据《太平御览·饮食部十九·羹》引《明皇杂录》,唐玄宗时,宰相李林甫的女婿郑平任户部员外郎,曾经与李林甫同住。一天,李林甫到郑平所住的院中去看望女儿,郑平正在用栉篦头发,见岳父来,赶忙退避。李林甫坚决地拦住他,见郑平须发都白了,就对他说:“上当赐甘露羹,郎其食之,纵当华皓,必当鬒黑。”第二天,果然有宫内的使者到李林甫家赏赐食物,其中有甘露羹。李林甫把甘露羹给女婿吃掉,郑平的须发果然都变黑了。

    ③卧床逸少:逸少,即王羲之,字逸少,东晋名士、官员,著名书法家。据《世说新语·雅量》,太尉郗鉴镇守京口(今江苏镇江)时,派门生(按,所谓门生,最初指在学者门下受业的非亲传弟子,到魏晋时期,也指高官显贵、豪强大族门下的依附人口,这里是后一种含义)到王导家送信,想从王氏子弟中找一个女婿。王导说:“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回去向郗鉴报告说:“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鉴说:“正此好!”询问之后,知道是王羲之,于是就选他做了女婿。

    ④升座延明:延明,即刘昞,字延明,北魏学者。据《魏书·刘昞传》,刘昞十四岁时跟着郭瑀学习,当时郭瑀门下有五百多个学生,通晓经业的也有八十多人。郭瑀有个女儿刚刚及笄,他想要为女儿精心挑选一个佳偶,有意于刘昞。于是在自己讲课的座前特设一席,对弟子们说:“吾有一女,年向成长,欲觅一快女婿。谁坐此席者,吾当婚焉。”刘昞抖抖衣服,走到席上坐下,神态肃然,说:“向闻先生欲求快女婿,昞其人也。”郭瑀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译文】

    赵岐得罪宦官唐衡,隐名逃难到北海市上卖饼,被孙宾硕发现非同常人,于是将他藏匿在家中,直到唐衡死去,才让赵岐回到家乡;郑平须发早白,岳父李林甫将唐玄宗赏赐的甘露羹给他吃掉,之后很快就须发转黑。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寻求佳婿,王家子弟闻讯都很矜持,唯独王羲之露出肚子躺在床上,恍若无事,郗鉴得知后,就把女儿嫁给了他;刘昞在老师郭瑀门下学习时,郭瑀为女儿择婿,特设一席于座前,问谁愿来坐,将以女妻之,刘昞上前坐下,遂与郭瑀的女儿成婚。

    王勃心织①,贾逵舌耕②。悬河郭子③,缓颊郦生④。

    【注释】

    ①王勃心织:心织,用心织布。据《云仙杂记》转引《翰林盛事》,王勃所到之处,很多人都请他写文章,送来的金银布帛堆积如山,有人形容王勃是“心织笔耕”,说他写文章就像常人耕织一样,可以获利。按,《云仙杂记》引《翰林盛事》,自注出《北里志》,今《北里志》尚存,所记皆晚唐长安平康坊中妓家轶事,偶及中晚唐文人在平康坊中的行事,如王勃撰文取金之事,既不见于今书,亦不类本书佚文。《记纂渊海·名誉部·晞慕》亦引此事,云出李肇《翰林志》,然《翰林志》今亦存世,所记皆翰林故事,王勃固未尝居翰林,则出处似亦有误。《翰林盛事》今已不存,《直斋书录解题·典故类》著录此书,云:“唐剡尉常山张著、处晦撰,纪儒臣盛事,自武德中迄于天宝,首载张文成七登科者,即著之祖也。”此则大概为王勃轶事所出。盖《云仙杂》各条后所注出处大抵皆伪,本条云出《北里志》亦然,而条目正文云出《翰林盛事》,则是以虚虚实实之法略存实录,亦文人故弄狡狯之一种。《记纂渊海》云出《翰林志》者,则或因《翰林志》与《翰林盛事》名近而误,与《云仙杂记》之有意作伪不同。

    ②贾逵(kuí)舌耕:贾逵(30-101),东汉著名学者。舌耕,靠教学生活,如同以舌耕田。据《拾遗记》,贾逵幼年时,姐姐经常抱着他听隔壁读书。到十岁时,贾逵已能默诵六经,自言“万不遗一”,于是剥桑树皮为纸抄录六经文字,或写在门扉、屏风上,且诵且记,只用一年时间,就把经籍整体抄录诵读了一遍。乡人看到他诵写六经如此敏速,都说这是自古以来无与伦比的。此后,有人不远万里来向贾逵求学,还有人背着襁褓之中的子孙登门问学,都住在贾家门侧,贾逵向他们口授经文,赠献的粟米堆满了仓库。于是有人说:“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口倦,世所谓舌耕也。”按,据《后汉书》本传,贾逵之父贾徽是两汉之交的大儒,“从刘歆受《左氏春秋》,兼习《国语》《周官》,又受《古文尚书》于涂恽,学《毛诗》于谢曼卿,作《左氏条例》二十一篇”,贾逵“悉传父业,弱冠能诵《左氏传》及五经本文,以《大夏侯尚书》教授,虽为古学,兼通五家《谷梁》之说”,据此,则贾逵之学盖传自其父,而又广学增益之。本传又说贾逵“自为儿童,常在太学,不通人间事。身长八尺二寸,诸儒为之语曰:‘问事不休贾长头’”。则贾逵盖自幼常向太学诸儒问学,故能兼通其父所未习的《大夏侯尚书》《谷梁传》等经,此亦非其姊抱听邻家读书所能得。

    ③悬河郭子:悬河,形容说话快且内容多,即所谓“口若悬河”。郭子,即郭象。据《世说新语·赏誉》,郭象擅长清谈,能讲说《庄子》《老子》,王衍说:“郭子玄(按,即郭象,字子玄)语议如悬河写(按,同‘泻’)水,注而不竭。”又据《北堂书钞·艺文部四·谈讲十三》引《语林》,王衍问孙绰:“郭象何如人?”孙绰答道:“其辞清雅,奕奕有余,吐章陈文,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与《世说》所载内容近似,而评者不同。按,王衍死时,孙绰尚未生,则《语林》所载必虚,《世说》以为王衍自评郭象,庶几近之。

    ④缓颊(jiá)郦生:缓颊,婉言劝解。郦生,即郦食其,秦末辩士。据《史记·魏豹彭越列传》,楚汉战争时期,魏豹(按,魏豹本是魏国公子,其兄魏咎在反秦起义中被推为魏王,死后魏豹继位。项羽分封诸侯时,将魏国徙封于河东,定都平阳)从刘邦攻项羽,兵败于彭城。汉兵退到荥阳(今河南荥阳),魏豹请求回家去探望生病的母亲,抵达平阳后,就派人隔断黄河渡口(按,即蒲坂、蒲津,在今陕西大荔东,是晋陕两省之间的重要通道,后世设有临晋关),背叛了汉王。刘邦听说魏豹反叛,考虑到此时的主要敌人是东面的楚军,无暇分兵攻打魏豹,于是对郦生说:“缓颊往说魏豹,能下之,吾以万户封若。”郦生遵命前往,试图说服魏豹,魏豹答道:“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于是刘邦派遣韩信攻魏,在河东擒获魏豹,把他送到荥阳,以其国为郡。后来刘邦命魏豹守荥阳,楚兵围攻荥阳,局势紧张,汉军主将御史大夫周苛认为魏豹不可信,遂将他处死。

    【译文】

    王勃应约为人作文,所得金帛堆积如山,被称为“心织笔耕”;贾逵口授门徒经文,众人赠献的粟米堆满仓库,世人谓之“舌耕”。郭象善言《庄》《老》,王衍称赞他“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魏豹叛汉,刘邦命郦食其去婉言劝说他重新归附,但被魏豹拒绝。

    书成凤尾①,画点龙睛②。功臣图阁③,学士登瀛④。

    【注释】

    ①书成凤尾:凤尾,即凤尾诺,南朝时一种艺术化的签名字体。据《南史·齐高帝诸子传下》,江夏王萧锋是齐高帝萧道成的第十二子,刘宋后废帝刘昱强夺其母张氏,又想杀死萧锋,萧道成害怕儿子被害,就将他暗中送到张家养育。萧锋当时四岁,性情方整,喜好习练书法,张家没有纸,就在井栏上练字,井栏写满了,就用水洗掉再写,如此数月。五岁时,萧道成让他学画凤尾诺,萧锋不但很快学会,而且写得非常漂亮。萧道成非常高兴,赐给儿子玉骐麟,说:“骐麟赏凤尾矣。”按,汉晋时称在文书上签字为“画诺”,后来逐渐艺术化,以美观为要,故萧道成使其子自幼即学画凤尾诺。而此类画诺字体进一步演化,即为艺术感更加浓厚的花押,如唐代韦陟的“五朵云”之类。

    ②画点龙睛:据《历代名画记》,梁人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墙上画了四条白龙,没有点上眼睛,常说:“点睛即飞去。”人们认为其说妄诞,一定要张僧繇点上。张僧繇点了其中两条,过了片刻,雷电击破墙壁,两条龙乘云飞腾上天,没点眼睛的那两条白龙则还在安乐寺墙上。又载孙吴画家曹不兴曾画青溪龙,张僧繇见到后颇为鄙视,为其增益笔触,画之于龙泉亭,后来雷震龙泉亭,画有龙形的亭壁不翼而飞,时人方知张氏画艺神妙。按,张彦远记张僧繇画龙轶事,并称其画“所有灵感,不可具记”,固然失之于好奇,但就六朝隋唐时期画坛而言,张氏的艺术水平确实已经居于同时人的前列。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将他列于“上品中”(最高的“上品上”只有王廙、顾恺之、陆探微三人),并引李嗣真评语云:“顾陆已往,郁为冠冕,盛称后叶,独有僧繇。今之学者,望其尘躅,如周孔焉。……骨气奇伟,师模宏远,岂唯六法精备,实亦万类皆妙。千变万化,诡状殊形,经诸目,运诸掌,得之心,应之手。意者天降圣人,为后生则,何以制作之妙,拟于阴阳者乎?”又记吴道子被时人称为“僧繇后身”,这都反映了张僧繇的艺术水平之高。

    ③功臣图阁:阁,即凌烟阁,唐代皇宫中的建筑。据《旧唐书·太宗纪下》,贞观十七年(643)正月戊申,唐太宗命画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等勋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又据《唐大诏令集·录勋》所载《图功臣像于凌烟阁诏》,获得“图形凌烟阁”殊遇的二十四位功臣分别是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恭、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瑾、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世勣、秦叔宝(《旧唐书·长孙无忌传》同)。据《旧唐书·阎立本传》,为上述功臣画像的画师是唐初著名画家、在唐高宗时官至宰相的阎立本。

    ④学士登瀛:瀛,即瀛洲,传说中的神山,见《列子·汤问》。据《旧唐书·褚亮传》,唐高祖时期,秦王李世民平定各地割据势力之后,留意儒学,在城西建文学馆,以待四方文士,以幕僚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李玄道、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苏勖、于志宁、苏世长、薛收、李守素、陆德明、孔颖达、盖文达、许敬宗等十八人,并兼本官为文学馆学士,薛收去世后,又补入刘孝孙。后来,李世民命人为十八学士画像,题其名字、爵里于其上,又命褚亮为画像作赞,号为《十八学士写真图》,藏之于书府(按,指收藏图籍的府库),以示尊礼贤才。诸学士都特别供给珍膳,分成三批,轮番在阁下值宿,李世民有空时则引之入见,谈论经史。得以入馆者,皆为时人所倾慕,谓之“登瀛洲”。

    【译文】

    齐高帝萧道成让五岁的儿子萧锋学画凤尾诺,很快就学会,遂以玉骐麟赐之,说“骐麟赏凤尾”;张僧繇画四龙于安乐寺壁,不为之点睛,称“点睛即飞去”。后来有人让他为龙画上眼睛,有眼的两龙果然飞去。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命为功臣二十四人画像,陈列在凌烟阁;李世民尚为秦王时,设文学馆以待文学之士,以幕僚十八人兼任学士,为他们画像作赞,多方礼遇,时人谓之“登瀛洲”。

    卢携貌丑①,卫玠神清②。非熊再世③,圆泽三生④。

    【注释】

    ①卢携貌丑:卢携(?-880),唐代大臣,曾任宰相。据《北梦琐言》,唐宣宗大中初年,卢携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其貌不扬,语音也不标准,自呼其名时,还把“携”念成“彗”,犯了短舌的毛病。京兆韦氏子弟都很看不起他,只有韦岫说:“卢虽人物甚陋,观其文章有首尾,斯人也,以是卜之,他日必为大用乎?”后来卢携果然考中进士,最终官至宰相,韦岫受他提拔,被任用为福建观察使。韦家诸弟从前嘲讽卢携,此时卢携对他们也毫无情分可言,都未加以提拔。按,依白一平的拟音成果,唐宋时期,“携”和“彗”两字的发音只差一个韵尾的辅音,故《北梦琐言》说卢携“短舌”。

    ②卫玠(jiè)神清:卫玠(286-312),西晋人,著名美男子。神清,神韵清雅。据《世说新语·品藻》“刘丹阳、王长史在瓦官寺集”条刘孝标注引《江左名士传》,刘惔评论杜乂与卫玠的容姿,说:“弘治肤清,叔宝神清。”时人以为知言。按,卫玠字叔宝。杜乂肤若凝脂,在东晋前期也以秀美著称,可参看前“弘治凝脂”条。同条刘孝标注又注引《玠别传》,称晋穆帝永和年间,刘惔和谢尚商略中朝(按,东晋时称西晋为中朝)人物,有人问:“杜弘治可方卫洗马(卫玠曾官太子洗马)不?”谢尚答道:“安得比!其间可容数人。”唐初修《晋书》,史臣遂取《玠别传》与《江左名士传》的两段记载,糅合为一,入《卫玠传》。

    ③非熊再世:非熊,即顾非熊,唐代诗人。据《酉阳杂俎·冥迹》,顾况有一子去世,时年十七。其子的灵魂游荡,恍惚如梦,始终不离自家。顾况哀痛不已,于是边哭边吟诗道:“老人丧一子,日暮泣成血。心逐断猿惊,迹随飞鸟灭。老人年七十,不作多时别。”其子的灵魂听到后非常悲痛,于是发誓:“忽若作人,当再为顾家子。”过了几天,儿子的灵魂就像被人拘走一样,忽然到了一个地方,有一个像是县吏的人断案,命他托生在顾家,后来就又什么都不知道了。此后再次清醒,睁眼看到屋宇都是熟悉的,兄弟亲人都在身边,只是不能说话。这是他生下来的时候,此后又把这些事情都忘掉了。到七岁时,他的哥哥在嬉闹中打了他,他忽然说:“我是尔兄,何故批我。”全家都很惊讶,于是他才把前生的事情说出来,一件件都说得很对,弟妹的小名也都能叫出来,大家这才相信果然有像羊祜一样的事情(按,羊祜事,见前“羊祜探环”条)。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顾非熊,《酉阳杂俎》的作者段成式曾向他询问此事,顾非熊流着泪,亲自对他诉说了前后情由。

    ④圆泽三生:圆泽,唐代僧人。三生,佛教用语,即前生、今生、来生,今杭州三天竺寺后山有三生石,系由圆泽轶事附会而来。苏轼有《僧圆泽传》,记洛阳有惠林寺,本是光禄卿李憕的住宅,李憕在安史之乱中殉难,其子李源不仕不娶不食肉,长居寺中,与寺僧圆泽为友。两人相约同游青城、峨眉,李源想要自荆州入蜀,圆泽主张从长安入蜀,李源说:“吾已绝世事,岂可复道京师哉!”圆泽默然久之,遂从李源之意。两人行经南浦,见有妇人背着罐子在江边汲水,圆泽望之流泪,说:“吾不欲由此者,为是也。”李源惊问,圆泽解释道:“妇人姓王氏,吾当为之子。孕三岁矣,吾不来,故不得乳。今既见,无可逃者。公当以符咒助我速生。三日浴儿时,愿公临我,以笑为信。后十三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到晚间,果然圆泽去世,而妇人生子。三天后,李源去看望新生儿,孩子见之一笑。又过了十三年,李源往赴圆泽之约,到葛洪川畔,听到有牧童敲着牛角唱歌:“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李源呼问:“泽公健否?”牧童答道:“李公真信士。然俗缘未尽,慎勿相近。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又唱道:“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此后便不知去向了。按,此事初见《太平广记·悟前生一》引《甘泽谣》,唯“圆泽”作“圆观”。苏轼嫌其文冗赘,改写为《僧圆泽传》,又有“一悟镜空老,始知圆泽贤”“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的诗句。因苏轼文名鼎盛,后之诗文、小说,乃至禅僧语录多从作“圆泽”,而《甘泽谣》之“圆观”反不为人所知。

    【译文】

    卢携相貌丑陋,京兆韦氏子弟多看不起他,只有韦岫认为他虽其貌不扬,但文章写得好,将来必成大器,后来卢携果然官至宰相;卫玠容貌秀美,刘惔认为他的姿貌尚在东晋前期著名美男子杜乂之上,其清雅深入神韵。顾非熊自言前世也为顾况之子,去世后看到父亲悲痛,故发誓要再生于顾家,果然如愿以偿;僧人圆泽自知来世要托生于王氏女子腹中,与好友李源约定在三日洗儿时,以及十三年后两度相见,后果如言履约。

    安期东渡①,潘岳西征②。志和耽钓③,宗仪辍耕④。

    【注释】

    ①安期东渡:安期,即王承,字安期,晋代官员、名士。据《晋书·王承传》,王承自东海太守(东海,汉晋郡国名。西晋中期以后,辖今山东临沂市一部、江苏连云港市大部,治今山东郯城)弃官而去,东行渡江。当时南行路上常有阻滞,人人都很害怕,王承每遇艰险,都非常镇静,即使是家人、亲信,也看不到他表露情绪。抵达下邳(汉晋郡国名。辖今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淮安市各一部,治今江苏睢宁下邳古城)之后,王承登山北望,说:“人言愁,我始欲愁矣。”按,永嘉五年(311),控制朝政五年的东海王司马越去世,太尉王衍决策秘不发丧,推襄阳王司马范为大将军,欲率司马越所部大军回师东海,在苦县宁平城(在今河南郸城)被石勒打败,全军覆没。同年,受司马越委任出镇下邳的徐州刺史裴盾也为刘聪部将赵固所杀。王承弃官南下,当在宁平覆师之后,裴盾被杀之前。从东海到下邳,路途虽不甚遥远,但王承在旅程中必然目睹种种乱象。到下邳后,他应该已经认识到西晋在徐州的统治力量迅速解体的现实(按,裴盾在徐州不得人心,嗣后赵固来攻时,所部文武“不堪苛政,悉皆散走”),遂于登山北望之际,难以自抑地发出慨叹。又按,王承自东海郡治郯县至下邳,其实是向西南方向行进,从下邳到建邺(今江苏南京)的旅程才是“东渡”。从这一点看,王承从东海经下邳到建邺,实际是绕了远路。由此推测,其弃郡南行,本意或许不在渡江,而是欲就裴盾于徐州,到下邳后发现此处不可宁居,才选择了继续转至建邺。

    ②潘岳西征:潘岳(?-300),西晋文学家。西征,向西远行。按,在古汉语中,“征”有远行的含义,故远行的游子又称“征客”,能够远飞的鸟又称“征鸟”。晋惠帝元康二年(292),潘岳被任命为长安令,从京城洛阳出外,西赴长安上任,作《西征赋》。他在赋中历述一路上所见古迹,通过歌颂前代明君贤臣、贬斥昏暴之徒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感慨。按,太熙元年(290),晋武帝去世,太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惠帝,改元永熙。次年正月,改元永平。三月,杀受武帝遗命辅政的太傅杨骏及同党,皆夷族,改元元康。潘岳时为太傅主簿,险些被牵连处死,幸而有人为他说情,才仅被免官,逾年复起,任长安令。他在《西征赋》的开篇感叹杨骏不能明哲保身,终遭陨灭之祸,且于后文抨击西汉晚期贵盛的外戚王氏,提出“积德延祚,莫二其一”的观点,均可视为对杨骏被诛一事做出的反应。

    ③志和耽钓:志和,即张志和,唐代隐士。耽,沉溺于。据颜真卿所作《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张志和十六岁到太学学习,曾以明经及第,并向唐肃宗献策。肃宗对他深为赏识,命他待诏翰林,后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因事被贬为南浦尉。后来朝廷想要量移其官(按,唐宋时官员被贬后,经一定的年头,可以酌情转迁离京城较近,或品秩较高的官职,称为量移。如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徙任忠州刺史,作诗云:“流落多年应是命,量移远郡未成官。”即量移之实例),他不愿赴任,请求回到家乡,及至父母去世后,就不再有做官的想法,于是驾扁舟、垂钓丝,往来于三江五湖之中,自称“烟波钓徒”。颜真卿又说,垂钓之时,张志和往往不设钓饵,盖其意不在得鱼。据此,则《龙文鞭影》的作者说张志和“耽钓”,恐怕并不完全准确。

    ④宗仪辍耕:宗仪,即陶宗仪,元代人。辍耕,停止耕田。据孙作所作《南村辍耕录》的序言,陶宗仪在耕种之余,常随身携带笔砚。他有时停下耕田,在田边树下休息,抱膝而啸,鼓腹而歌,想起重要的事情来,就摘下树叶写在上面,用一个破盎(按,盎是一种腹大口小的瓦罐)装着,离开时就将盎埋在树根下面。如此十年,积攒了十几盎。一天,陶宗仪忽然命人将盎全部取出来,把记下的内容整理成一部三十卷的书,取名为《南村辍耕录》。按,孙作,字大雅,元明之际诗文家,元末曾避乱于松江(今上海),而陶宗仪青年时入赘于松江的一个官员家庭,故两人得以结识为友。

    【译文】

    王承自东海太守任上,弃郡东渡,一路虽遇艰险,都保持镇静,行至下邳后,反而叹息道“我始欲愁矣”;潘岳被任命为长安令,从洛阳出发,西行赴任,将自己一路所见古迹和自身感想写入《西征赋》。张志和辞去官职回到家乡,乘舟游历于三江五湖之中,平时以钓鱼自娱,自号“烟波钓徒”;陶宗仪在耕种时,也不忘随身携带笔砚,想起什么就记在树叶上,藏于罐中,十年之后,他将这些内容整理成书,名为《南村辍耕录》。

    卫鞅行诈①,羊祜推诚②。林宗倾粥③,文季争羹④。

    【注释】

    ①卫鞅行诈:卫鞅,即商鞅,因是卫国国君的后裔,故时人称之为卫鞅、公孙鞅,后因秦孝公将商於之地封给他,才又被称为商鞅。据《史记·商君列传》,齐、魏马陵之战后,卫鞅向秦孝公陈说攻魏的必要性,秦孝公以为然,使卫鞅率军伐魏,魏命公子卬率军抵御。两军相持,卫鞅给公子卬写信诈言:“吾始与公子欢(按,指两人旧日曾是好友),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公子卬相信了,与卫鞅会盟,之后又一同宴饮。卫鞅埋伏下甲士,在宴席上劫持了公子卬,随即大破魏军而归。魏国连续被齐、秦两国打败,国内空虚,不得已割河西之地献给秦国,随即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按,卫鞅年轻时是魏相公叔痤的家臣,后以魏王不用,始入秦,故他能与公子卬有旧交。

    ②羊祜推诚:推诚,以诚待人。据《晋书·羊祜传》,晋武帝有灭吴之志,命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羊祜到荆州后,广布恩信于江汉,吴人有之前归降、后又想回去的,都听任他们回到吴国。他每与吴人交战,都事先约定交战的时间,不搞偷袭;将帅有想进献诡谋奇计的,羊祜就给他们喝醇酒,让他们在说出计策之前先喝醉。有人掳掠了吴国的两个孩子,羊祜下令将孩子归还吴人,后来两个孩子的父亲都率部来降。吴将率军侵晋,被晋军斩杀的,羊祜为其厚加殡殓,将遗体送还其子弟;被生擒的,则释而不杀。羊祜出兵在吴境中行军,如果割了吴人的谷子充作军粮,都按照价值送去绢作为赔偿。每当在江汉之间举行大规模狩猎,羊祜都控制队伍不出晋境,如果有野兽已经被吴人打伤,又被晋方俘获,羊祜都下令送还给吴国。由于羊祜能够以诚待人,所以吴人对他很是尊重,称为“羊公”,而不呼其名。

    ③林宗倾粥:林宗,即郭泰,字林宗。据《后汉纪·孝灵皇帝纪上》,陈国的童子(按,指未行冠礼的男子)魏昭主动要求为郭泰服务,在房中执洒扫之役。郭泰偶尔身体不舒服,后半夜让魏昭做粥。做好后,郭泰呵斥道:“为长者作粥,不加意敬,使不可食!”把盛粥的杯子掷在地上。魏昭又去重新煮粥送来,郭泰又呵斥他,如是数次,魏昭毫无怨言,容色仍然怡悦。郭泰说:“吾始见子之面,而今而后,知卿心耳。”于是就与他以朋友身份结交。按,此事与前“郭泰人师”条实为一事,可参看。

    ④文季争羹:文季,即沈文季(442-499),南齐大臣。据《南史·崔祖思传》,齐高帝萧道成被封为齐王后,举办酒宴招待群臣,菜上到羹脍时,齐国内史崔祖思说:“此味故为南北所推。”侍中沈文季却说:“羹脍吴食,非祖思所解。”崔祖思争辩道:“‘炰鳖脍鲤’,似非句吴(按,即春秋时的吴国)之诗。”沈文季立即反驳:“‘千里莼羹’,岂关鲁、卫?”萧道成听他们辩论,非常高兴,说:“莼羹故应还沈。”按,‘炰鳖脍鲤’之句,见《诗经·小雅·六月》,描绘的是周宣王时重臣尹吉甫旋师镐京(今陕西西安)之后举行庆功宴的景象,崔祖思以此说明羹脍是南北都喜爱的食物。沈文季是吴兴(今浙江湖州)大族沈氏出身,认为羹脍是吴地流行的食物,并举陆机“有千里莼羹,未下盐豉”的句子为据。从食物发展的历史来看,沈文季将羹脍视为“吴食”,未免有强词夺理之嫌。但由此也可以看出,南北朝时期,羹作为食物的一个品类,在江南地区是非常流行的,因此萧道成最终也站在了沈文季一边。

    【译文】

    卫鞅率秦军攻魏,借与魏将公子卬为故交之由,诈言结盟,将公子卬劫持,大败魏军,逼迫魏国割让河西之地;羊祜镇守荆州,以诚意对待吴国将士,广布恩信,吴人对他非常尊重,称之为“羊公”,而不呼其名。郭泰生病,让魏昭为他煮粥,煮成后就将粥倒掉,以此刁难他,如是数次,魏昭都面不改色,郭泰看到了魏昭的真心,遂与他结为好友;崔祖思在齐王萧道成的宴席上说羹脍是南北都喜好的食物,沈文季却宣称羹脍为南方所独有,最终萧道成出面支持了沈文季。

    茂贞苛税①,阳城缓征②。北山学士③,南郭先生④。

    【注释】

    ①茂贞苛税:茂贞,即李茂贞(856-924),晚唐五代时期的藩镇。据《新五代史·李茂贞传》,李茂贞做凤翔节度使时,曾因地狭赋薄,用度不足,下令榷油(将灯油改为由官府专卖),并下令不许把松柴担到城里,怕人用松柴点火把,影响出售灯油的收入。当时有优人(按,指表演滑稽戏的演员)在表演中讽刺说:“臣请并禁月明。”李茂贞听了只是笑,并不生气。按,李茂贞在晚唐时期,割据凤翔一镇,地盘最大时曾扩张到二十州之多,后来累经丧师失地,也坐拥七州之地,未可谓之狭小。所谓“地狭赋薄”,只不过是藩镇多方搜刮百姓的借口而已。其榷及灯油,且不许松柴入城,实属苛税。但在五代时期的藩镇中,李茂贞却是以“宽仁爱物,民颇安之”著称的,这就可以看出当时其他地区的节度使搜刮百姓到了何等残暴的地步。而李茂贞对优人的讽刺笑而不怒,似乎又体现出他确实有旧时所谓“宽仁”的一面。

    ②阳城缓征:阳城,唐代官员。据《旧唐书·隐逸传》,阳城做湖南道州刺史时,以对待家人的方式对待本州吏民,应罚者罚,应赏者赏,不把文书考课放在心上,着力为本地除去弊政。由于他在本州收税不力,观察使(按,中晚唐藩镇长官名。地位次于节度使,设有节度使的地区由节度使兼任,无节度使的地区以观察使为最高长官,湖南观察使辖衡、潭、邵、永、道、郴、连七州)多次责备他,阳城干脆在自己的考核文书上批道:“抚字心劳,征科政拙,考下下。”观察使派判官(按,自唐睿宗时起,节度使、观察使等官幕府均设判官佐理政事,为重要幕僚)到道州督催赋税,判官到达道州时,不见阳城出面迎接,很奇怪,便询问州吏,州吏说:“刺史闻判官来,以为有罪,自囚于狱,不敢出。”判官大惊,驰入狱中谒见阳城,说:“使君何罪!某奉命来候安否耳。”过了一两天,阳城见判官仍然停留在道州,就不回官署,每天坐卧在驿馆外的破门扇上,判官感到不自在,就辞行而去。观察使又派另一位判官来查办,这位判官心里不愿意查办阳城,索性带着妻儿一同前往,中途就举家逃走了。

    ③北山学士:北山,山名。在建安县(今福建建瓯),以山位处建宁府(南宋以来政区名。辖今福建建瓯、建阳、崇安、浦城、松溪、政和六市县之地,治所在今福建建瓯)城之北,故名。据弘治本《八闽通志·徐大正传》,徐大正,字得之,曾赴省试,过严子陵钓台,题诗云:“光武初从血战回,故人长短尚论材。中宵若起唐虞兴,未必先生恋钓台。”苏轼见到后,遂与他结交为友。后来徐大正在北山之下起建房屋,起名为“闲轩”,秦观为之作记,苏轼赋诗,时人称为“北山学士”。按,秦观有《闲轩记》,苏轼有《徐大正闲轩》诗,均见本集,但两者皆未谈及徐大正“北山学士”之号,至明代中期忽有此说,不知是乡里口碑,抑或文人妄增。

    ④南郭先生:南郭,外城的南部,古代称外城为郭。据《舆地纪胜·淮南东路·滁州·仙释隐士》,北宋人雍存隐居于滁州城南,号称“南郭先生”。钱公辅有《和许仲涂郎中游山》诗,云:“每同南郭先生到,今伴东牟太守来。自顾拙疏聊自乐,白云径里踏荒苔。”诗中的“南郭先生”就是指雍存。按,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英宗治平元年》,治平元年(1064)十二月丁未,钱公辅自知制诰贬为滁州团练副使,不签书本州事,次年十二月,以刑部员外郎徙知广德军,则他与雍存结交、游山应在治平二年(1065)内。又据《明一统志·滁州·人物》所载,知雍存为全椒人,隐居不仕,以文史自娱,绍圣初,曾肇知滁州,两人结文字之交。曾肇知滁州在绍圣二年(1095),亦见《舆地纪胜》。据此,可知雍存大约生活于北宋仁、英、神、哲四朝期间。

    【译文】

    李茂贞在凤翔任上,规定灯油官卖,并禁百姓担负松柴入城,怕他们用松柴照明,影响灯油销售,优人讽刺他不如连天上的月亮都禁掉,李茂贞听了只是笑而已;阳城在道州,对待下属和百姓如同对待家人,力除弊政,对收税却很不重视,屡次遭到上司责问,后来索性自请入狱,观察使和幕僚对他毫无办法。徐大正在建安北山起建房屋,取名“闲轩”,苏轼、秦观分别为闲轩作诗、作记,时人称徐大正为“北山学士”;雍存在滁州城南隐居,自号“南郭先生”,与钱公辅、曾肇结交为友。

    文人鹏举①,名士道衡②。灌园陈定③,为圃苏卿④。

    【注释】

    ①文人鹏举:鹏举,即温子升(495-547),字鹏举,北魏官员、文学家。据《魏书·文苑传》,温子升博览百家,文章清婉。梁武帝萧衍命人抄写其诗文,称赞道:“曹植、陆机复生于北土。恨我辞人,数穷百六。”阳夏太守傅标出使吐谷浑,看到国主床头有书数卷,内容是温子升所作的文章。济阴王元晖业称赞他道:“江左文人,宋有颜延之、谢灵运,梁有沈约、任昉,我子升足以陵颜轹谢,含任吐沈。”按,当时南北分裂,文人各事其主,始则南朝轻视北人,北人亦自觉愧耻;继而随着北魏国力增强,以及逐渐汉化,北人也试图在文化上蔑视南士,如元晖业评温子升“陵颜轹谢,含任吐沈”,即是一例。但究其实际,北方文人在文学创作方面仍难免模仿南人。据《北齐书·魏收传》,与温子升齐名当世的邢邵、魏收互相谤毁,邢邵说:“江南任昉,文体本疏,魏收非直模拟,亦大偷窃。”魏收得知后,遂说:“伊常于沈约集中作贼,何意道我偷任昉。”魏收又鄙视温子升、邢邵不善作赋,认为“会须作赋,始成大才士”,而南方恰好保留了汉晋以来的作赋传统,可见当时北地文坛仍是以南朝好尚为圭臬的。这样看来,《朝野佥载》记庾信读温子升《韩陵山寺碑》后,评价北方文士道:“惟有韩陵山一片石堪共语。薛道衡、卢思道少解把笔,自余驴鸣犬吠,聒耳而已。”对温子升的评价已经很高了。

    ②名士道衡:道衡,即薛道衡(540-609),北朝晚期官员、诗人,历仕北齐、北周、隋三代。据《隋唐嘉话》,薛道衡出使陈朝,作《人日》诗,头两句是:“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南方的文人嘲笑他说:“是底言?谁谓此虏解作诗!”等到薛道衡写完后两句“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看到的人都很欣喜,说:“名下固无虚士。”按,南北朝时期,南北文人角逐争胜,互相讥嘲,已见前条按语所述,故南士鄙称薛道衡为“虏”。但薛诗构思巧妙,语淡意深,因而南士读完全篇后,也不得不改变对薛道衡的看法。庾信谓薛道衡“少解把笔”(见前条),固是蔑视北方文坛的自傲之词,但也不妨看作他对薛道衡文学创作水平的另类肯定。

    ③灌园陈定:灌园,浇灌园圃,后来也泛指从事农业劳动。陈定,即於陵仲子,又称於陵子仲、陈子终,盖以子仲或子终为字,战国时隐士,齐国人。据《列女传·仁智传》,楚王派使者带着厚礼来聘请於陵仲子为相,於陵仲子说:“仆有箕帚之妾,请入与计之。”于是入内,对妻子说:“楚王欲以我为相,遣使者持金来。今日为相,明日结驷连骑,食方丈于前,可乎?”妻子说:“夫子织屦以为食,非与物无治也。左琴右书,乐亦在其中矣。夫结驷连骑,所安不过容膝。食方丈于前,所甘不过一肉。今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怀楚国之忧,其可乎!乱世多害,妾恐先生之不保命也。”於陵仲子听了妻子的话,出堂谢绝了楚王的使者。其后夫妻二人遂从住处逃走,以帮人灌园维持生活。按,於陵仲子之名,唐宋以前皆称为“陈仲”或“陈仲子”。至明万历末,夏树芳《女镜》云:“陈定,字子仲。”清陈维崧《白秋海棠赋》“於陵则灌园自食”句自注云:“仲子名定,字子终。”据此,则陈定之名盖明人所造作,非旧说也,然亦不知其源何所自。

    ④为圃苏卿:为圃,种菜。圃,菜园。苏卿,即苏云卿,南宋隐士。据《游宦纪闻》,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兵火未熄,苏云卿来到豫章(按,即洪州,今江西南昌,此盖以郡号为称)东湖南岸,结庐独居,与邻里相处融洽,人称苏翁。他身高七尺,一年到头穿着布衣、草鞋,开垦了一片废地,用作菜园。苏云卿种菜很有法度,无论寒冬酷暑,他的菜园里总有茂密的蔬菜,味道也比其他菜农种出来的好。因此,他卖出蔬菜,获利是他人的一倍,而且比其他人卖得还快。他白天种菜,晚上织草鞋,生计不乏,还能有所剩余,用来接济别人。后来他的同乡张浚做了宰相,写信给江西的转运使和安抚使,要他们聘请苏云卿出山。这两位地方主官到东湖去访问苏云卿,转达了张浚的善意,并送上书函和礼物。苏云卿无奈之下,答应次日去拜访两人。及至第二天,两人派小吏去迎接苏云卿,发现苏氏之庐已空,书函、礼物还留在桌案上,竟不知他到哪里去了。按,《宋史·隐逸传下》有《苏云卿传》,情节与《游宦纪闻》略同,而有所增饰,殆出一源。又按,张浚为相在绍兴五年(1135)至绍兴七年(1137),则苏云卿隐居洪州的时间下限也大致可知。

    【译文】

    温子升所作文章清丽婉转,济阴王元晖业认为他的文采能超越之前著名的“江左文人”,如颜延之、谢灵运、任昉、沈约等;薛道衡使陈,作《人日》诗,南方士人大加称赞,谓之“名下元无虚士”。楚王遣使聘请於陵仲子为相,仲子在其妻的建议下谢绝了使者,又逃离了住处,之后以为人灌园维持生计;苏云卿结庐隐居于豫章东湖,以种菜为生,同乡张浚为相,想要聘请他出山,他得知后遁去,不知所踪。

    融赋沧海①,祖咏彭城②。温公万卷③,沈约四声④。

    【注释】

    ①融赋沧海:融,即张融(444-497),南朝官员、文人。沧海,大海。据《南齐书·张融传》,张融少年时就有很好的名声,宋孝武帝看重他这一点,安排他任新安王刘子鸾的参军。后因孝武帝建新安寺,新安王的僚属都拿出钱帛共襄盛举,只有张融仅出百钱,孝武帝说:“融殊贫,当序以佳禄。”于是外放他为封溪令(按,封溪,东汉至南朝县名。治所在今越南河内古螺城,梁陈间废,至唐又一度复置)。张融泰然自若,翻越五岭后,乘船从海上到交州,在船中还写了一篇《海赋》。当他回到京师后,将赋拿给哥哥的朋友、时任镇军将军的顾觊之看。顾觊之读完之后,评价道:“卿此赋实超《玄》《虚》(按,应指张衡《思玄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但恨不道盐耳。”张融就要来一支笔,当场增写了四句:“漉沙构白,熬波出素。积雪中春,飞霜暑路。”按,新安王刘子鸾是孝武帝最宠爱的儿子,“凡为上所盼遇者,莫不入子鸾之府、国”(见《宋书》本传),张融被委任为参军,入其府,可见孝武帝对他的看重。又按,晋宋之际,地方官员较朝官更易于牟取财货,且上下恬然不以为怪,故当时视请求外任郡县以自肥为“求禄”,皇帝、重臣也往往以到收入丰厚的郡县任职作为奖励官员的一种手段。但是,孝武帝因张融在建寺时出钱不多,谓之“殊贫”,进而让他出任远在天南的封溪令,与其说是委以县职,俾使自润,不如说是认为他太过吝啬,要以软性流放的方式“教训”他一下。

    ②祖咏彭城:祖,即祖莹。据《魏书·祖莹传》,祖莹以彭城王元勰的法曹行参军迁为尚书三公郎,尚书令王肃在尚书省吟咏《悲平城》诗道:“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元勰觉得诗很好,想让王肃再吟诵一遍,不小心把“平城”说成“彭城”。王肃听了,笑道:“何意《悲平城》为《悲彭城》也?”元勰很惭愧。祖莹为元勰打圆场,说:“所有《悲彭城》,王公自未见耳。”王肃便要求祖莹吟诵。祖莹应声吟道:“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积石梁亭,血流睢水里。”王肃叹息赞赏,元勰也非常高兴,私下对祖莹说:“即定是神口。今日若不得卿,几为吴子所屈。”

    ③温公万卷:温公,即司马光。据《梁溪漫志》,司马光在洛阳独乐园读书堂藏有文史万余卷,有一些经常阅读的书,反复阅读了几十年,还像未曾触碰的新书一样。他曾对儿子司马康讲述自己爱护书的心得,说:“贾竖藏货贝,儒家惟此耳,然当知宝惜。吾每岁以上伏及重阳间,视天气晴明日,即设几案于当日所,侧群书其上以曝其脑,所以年月虽深,终不损动。至于启卷,必先视几案洁净,藉以茵褥,然后端坐看之。或欲行看,即承以方版,未尝敢空手捧之,非惟手汗渍及,亦虑触动其脑。每至看竟一版,即侧右手大指面衬其沿,而覆以次指面捻而挟过,故得不至揉熟其纸。每见汝辈多以指爪撮起,甚非吾意。”按,书脑是古代书籍装订时打孔穿线的部位,也是图书易受伤损的部位之一。所以司马光经常晾晒书脑的部位,出汗的手都不敢碰触。

    ④沈约四声:沈约(441-513),南朝大臣,文学家。四声,汉语的四个语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据《梁书·沈约传》,沈约撰《四声谱》,认为以往的词人经历千年都未能领会声韵这一关键,自己将字音归纳为四声,并由此提出作诗应遵循的声韵规范(按,即所谓“四声八病”),穷尽其中精义,实有独得之妙。同样擅长诗赋的梁武帝对沈约的理论并不很赞赏,问中书舍人周舍:“何谓四声?”周舍说:“‘天子圣哲’,是也。”但此后梁武帝也没有遵用沈约提出的规范。按,依中古语音,“天”字为平声,“子”字为上声,“圣”字为去声,“哲”字为入声。又按,《南齐书·陆厥传》(《南史·陆厥传》略同)云:“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据此,则发现语音的四声,以及将音韵规律应用于诗歌创作,皆非沈约一人之功。

    【译文】

    张融将所作《海赋》拿给顾觊之看,顾觊之认为其中缺少关于盐的部分,于是张融当场提笔增入四句,描绘盐的形态;王肃咏《悲平城》,元勰想要他再吟诵一遍,无意将“平城”说作“彭城”,祖莹为维护元勰的面子,即席咏出一首《悲彭城》,获得了两人的赞许。司马光在独乐园读书堂藏书有万余卷之多,有些书经常阅读,但都像新书一样,这是因为司马光自有一套爱护书的方法;沈约归纳平上去入四声的规律,并将之引入诗文创作,自认为发现了之前文人经历千年都未领会到的要点,但梁武帝对他的理论并不欣赏。

    许询胜具①,谢客游情②。不齐宰单③,子推相荆④。

    【注释】

    ①许询胜具:许询,东晋名士。胜具,即“济胜之具”的简称,指能够实现兴趣爱好的倚仗。据《世说新语·栖逸》,许询喜欢游山玩水,而且身体很好,便于登山越岭。当时人说:“许非徒有胜情,实有济胜之具。”

    ②谢客游情:谢客,即谢灵运,小名客儿,故称谢客。据《宋书·谢灵运传》,谢灵运被免官回到始宁(汉晋县名。隋废,治所在今浙江嵊州境内)的庄园,父祖给他留下丰厚的资产,门生、义故(按,两者皆为晋宋时期的依附民)达数百人之多。他带着这些人凿山浚湖,没有一日宁居,尤其喜欢入山游玩,遍历其中幽深险峻之处。他曾经从始宁的南山带着几百人伐木开道,一直走到临海(六朝郡名。治今浙江临海),才从山中出来。临海太守王琇闻知惊骇,以为境内出了山贼,后来知道是谢灵运,才算安心。谢灵运又邀王琇一同继续前行,王琇不允,谢灵运赠诗云:“邦君难地险,旅客易山行。”

    ③不齐宰单:不齐,即宓不齐,孔子弟子,字子贱。宰,做地方官。单,单父的简称。单父,古代县名。明废,即今山东单县。据《吕氏春秋·开春论·察贤》,宓子贱做单父的邑宰,每天弹琴,身不下堂,单父就得到了治理。巫马期(春秋时期鲁国人,亦为孔子弟子)后来也在单父做邑宰,每天早晨星星还在天上时就出门,晚上星星已经出来了才回来,事事都靠自己来做,在当地也取得了不错的治理成果。巫马期问宓子贱何以如此,宓子贱回答道:“我之谓任人,子之谓任力。任力者故劳,任人者故逸。”《韩诗外传》略同。按,《韩诗外传》又记,孔子曾问宓子贱治理单父的经验,子贱说:“不齐时发仓廪,振困穷,补不足。”孔子评价道:“是小人附耳,未也。”子贱又说:“赏有能,招贤才,退不肖。”孔子说:“是士附耳,未也。”子贱最后说:“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有二人,所师者一人。”孔子感叹道:“所父事者三人,足以教孝矣。所兄事者五人,足以教弟矣。所友者十有二人,足以袪壅蔽矣。所师者一人,足以虑无失策、举无败功矣。昔者尧舜清微其身,以听观天下,务来贤人。夫举贤者,百福之宗也,而神明之主也。惜乎,不齐之所为者小也。为之大,功乃与尧舜参矣!”由此可见,宓子贱的“任人”,不止是把有能力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还包括尊礼贤人、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也就是孔子所说尧、舜曾实行的“举贤”。宓子贱采取这样的治理方式,自然比巫马期事必躬亲的治理方式要高明。

    ④子推相荆:子推,即介子推,实为“荆公子”之误,说见后。荆公子,即楚国的公子(楚王之子),楚国的令尹向以王族担任。相,做宰相。荆,春秋战国时国名。即楚国,秦庄襄王名子楚,故秦人讳“楚”为“荆”。据《说苑·尊贤》,介子推十五岁就做了楚国的宰相。孔子听说后,派人去观察他,回报说:“廊下有二十五俊士,堂上有二十五老人。”孔子说:“合二十五人之智,智于汤武;并二十五人之力,力于彭祖。以治天下,其固免矣乎!”按,据卢文弨引孙志祖校语,《孔子家语·六本》亦载此事,作“荆公子年十五而摄相事”。向宗鲁《说苑校证》又补充其说,云:“《书钞》(按,指《北堂书钞》)四十九引本书亦作‘荆公子’,是唐初本尚不误,此因‘公’讹作‘介’,后人因去‘荆’字加‘推’字耳。”当从其说。

    【译文】

    许询喜好山水,且身体条件足以支持他的游历,时人认为他有济胜之具;谢灵运回到始宁闲居以后,常率人凿山浚湖,伐木开道,以探索山中幽处的景色。宓不齐做单父的邑宰,任用贤能处理政事,自己每天在堂上弹琴,也能取得很好的治理效果;介子推十五岁任楚相,广泛延揽人才为自己所用,受到孔子的赞叹。

    仲淹复姓①,潘阆藏名②。烹茶秀实③,漉酒渊明④。

    【注释】

    ①仲淹复姓:仲淹,即范仲淹(989-1052),北宋大臣。据《青箱杂记》(《孔氏谈苑》略同),范仲淹幼时丧父,随着母亲改嫁朱家,于是随继父改用朱姓,名说。中进士后改回范姓,写了一封书启,感谢推动此事的宰执,信中说:“志在投秦,入境遂称夫张禄;名非霸越,乘舟乃效于陶朱。”用了范雎、范蠡的典故,因为他们也曾经改姓名,与范仲淹的经历有相似之处。后蜀的翰林学士范禹偁也曾冒用张姓,改姓以后也有谢启,云:“昔年上第,误标张禄之名;今日故园,复作范雎之裔。”但不如范仲淹用典精切。按,王铚《四六话》亦记此事,并提到晚唐人郑准曾做荆南节度使成汭的从事,成汭本姓郭,命郑准代作《乞归姓表》,表中有云:“居故国以狐疑,望邻封而鼠窜。名非伯越,浮舟难效于陶朱;志在投秦,出境遂称于张禄。未遑辨雪,寻涉艰危。”王铚认为范仲淹谢启直接袭用了郑准之语。又,据《新唐书》《旧五代史》之《成汭传》,成汭微贱时曾被秦宗权的部将收为义子,改名郭禹,后在军阀混战中占据荆州一带,被唐昭宗拜为荆南节度留后,乃上表请复成姓,改名汭,与王铚所言恰好相反。

    ②潘阆(làng)藏名:潘阆,北宋诗人。据《中山诗话》,宋太宗晚年烧炼丹药,潘阆曾进献方书。太宗去世后,潘阆担心被追究责任处死,于是躲到舒州(今安徽潜山)的潜山寺充当行者(按,行者是未剃发的出家人,多在寺院中服杂役),在钟楼上题诗道:“顽童趁暖贪春睡,忘却登楼打晓钟。”孙仅在舒州做官(按,据《宋史》本传,孙仅中宋真宗咸平元年进士,授舒州团练推官),看到题诗,说:“此潘逍遥(按,潘阆字逍遥)也。”让寺里的僧人叫行者来,却发现潘阆已经逃跑了。按,据《挥麈后录余话》《郡斋读书志·潘逍遥诗》诸书所记,潘阆盖因太宗过世后,与王继恩同谋拥立太祖之孙赵惟吉,事败遭到通缉,非因进方炼丹之故。又,《梦溪笔谈》《湘山野录》等书云潘阆坐卢多逊党亡命,似非。

    ③烹茶秀实:秀实,即陶谷(903-970),字秀实,五代至宋初官员。苏轼有《赵成伯家有姝丽仆忝乡人不肯开樽徒吟春雪谨依元韵以当一笑》诗,内“何如低唱两三杯”一句,自注云:“世传陶谷学士买得党太尉家故妓,遇雪,陶取雪水烹团茶,谓妓曰:‘党家应不识此?’妓曰:‘彼粗人,安有此景。但能于销金暖帐下浅斟低唱,吃羊羔儿酒耳。’陶默然愧其言。”按,羊羔儿酒是一种在配方中使用羊肉的酒。据《本草纲目·谷部·谷之四·酒》:“羊羔酒:大补元气,健脾胃,益腰肾。宣和化成殿真方:用米一石(如常浸蒸),嫩肥羊肉七斤,曲十四两,杏仁一斤(同煮烂,连汁拌末),入木香一两同酿,勿犯水,十日熟,极甘滑。一法:羊肉五斤蒸烂,酒浸一宿,入消梨七个,同捣取汁,和曲、米酿酒饮之。”据《东坡乌台诗案·御史台检会送到册子》,苏轼知徐州后,他的朋友王诜(宋英宗之婿)“曾送到羊羔儿酒四瓶、乳糖狮子四枚、龙脑面花、象板裙带、系头子锦段之类与轼”。可知直到北宋中晚期,羊羔儿酒仍是少数贵人才能享用到的奢侈品。党太尉即党进,为北宋初大将,粗鲁无文,陶谷对其故妓嘲笑党进不知风雅,而党家故妓所述“于销金暖帐下浅斟低唱,吃羊羔儿酒”,则为陶谷所不能有之豪华享受,故陶闻言后默然而愧。

    ④漉酒渊明:漉酒,过滤酒,造酒是用蒸熟的谷物和酒曲发酵而成,所以酒中往往有残渣,饮用之前需要过滤,又称“缩酒”。渊明,即陶潜。据《宋书·隐逸传》,陶潜凡遇人来拜访,不问贵贱,只要家里有酒,就取来与人共饮。如果陶潜比客人先喝醉,就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本郡的太守曾去拜访陶潜,陶潜见酒中有渣滓,于是就当场把头上的葛巾摘下来滤酒,过滤完了又戴上,其质朴率直如此。

    【译文】

    范仲淹以“朱说”之名中进士后,请求恢复范姓得允,于是上谢启于宰执,其中用了范雎、范蠡改姓名的典故,时人都佩服他用典贴切;潘阆因被追捕,以行者身份藏在舒州潜山寺,题诗于钟楼,被孙仅看破,等孙仅命人召行者来时,却发现潘阆已经逃走。陶谷买得党进家故妓,于雪天烹雪水煮茶,问党家是否有此等雅好,党家故妓说党进逢雪天则于销金帐中饮羊羔儿酒,陶谷默然,颇感惭愧;陶潜遇郡太守来访,设酒招待,见酒中有酿造时留下的残渣,就当场摘下头上的葛布头巾滤酒,滤完又重新戴上。

    善酿白堕①,纵饮公荣②。仪狄造酒③,德裕调羹④。

    【注释】

    ①善酿白堕:白堕,即刘白堕,北魏人。据《洛阳伽蓝记》,洛阳大市之西有退酤、治觞二里,里人多以酿酒为业,其中有河东人刘白堕善于酿酒。刘氏所酿的酒,于六月酷暑之日,盛放于罂中,在太阳下面曝晒十天也不会变质。其酒味道香美,喝醉之后,历时一月都醒不过来。朝廷贵人外出做官,多将刘白堕酿的酒带去作为礼物,有时甚至远至千里之外。时人因为此酒来自远方,故又称为“鹤觞”(或许是因为鹤能飞到远地而得名),又称“骑驴酒”(这可能是因为以驴运酒的缘故)。青州刺史毛鸿宾带着这种酒上任,路遇盗贼抢劫,贼人劫走行李后,喝酒喝得烂醉,全都被官府逮住了。因此,这种酒又得名“擒奸酒”。游侠之徒由此有“不畏张弓拔刀,唯畏白堕春醪”的话。

    ②纵饮公荣:公荣,即刘昶,字公荣,魏晋间官员。据《世说新语·任诞》,刘昶与人一起饮酒,往往混杂有气类不同之辈,有人因此指责他。刘昶解释道:“胜公荣者,不可不与饮;不如公荣者,亦不可不与饮;是公荣辈者,又不可不与饮。”于是终日与人共饮,而且经常喝醉。按,《世说新语·简傲》又记王戎往见阮籍,刘昶在座。阮家有美酒二斗,阮籍云:“偶有二斗美酒,当与君共饮。彼公荣者,无预焉。”于是二人痛饮,刘昶在侧,不得一杯,但三人谈笑自如,不以有酒无酒而异。后有人问阮籍何以如此,阮籍答道:“胜公荣,故与酒;不如公荣,不可不与酒;唯公荣者,可不与酒。”此盖据刘语略作变化,以为调侃,其说详见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

    ③仪狄造酒:仪狄,上古传说中的人物,据说发明了酒。据《战国策·魏策二》,梁王魏婴(按,即梁惠王)在范台招待诸侯,请鲁侯举觞(按,据范祥雍《战国策笺证》本章笺注中的按语,魏承晋制,在燕礼毕献之后,请宾客举觞,进献善言,以规劝主人,故鲁侯在这样隆重的场合直言不讳,梁王亦未加罪)。鲁侯起身离开席位,对梁王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齐桓公夜半不嗛,易牙乃煎敖(按,通‘熬’)燔炙,和调五味而进之,桓公食之而饱,至旦不觉,曰:‘后世必有以味亡其国者。’晋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听朝,遂推南之威而远之,曰:“后世必有以色亡其国者。’楚王登强台而望崩山,左江而右湖,以临彷徨,其乐忘死,遂盟强台而弗登,曰:‘后世必有以高台陂池亡其国者。’今主君之尊,仪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之调也;左白台而右闾须,南威之美也;前夹林而后兰台,强台之乐也。有一于此,足以亡其国。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与!”梁王听了之后,连连称善。

    ④德裕调羹:德裕,即李德裕(787-850),唐代大臣,“牛李党争”中李党的魁首。据《独异志》,唐武宗时期,李德裕做宰相,极为奢侈。他所吃的菜肴中有一种羹,用宝贝(按,指美丽的贝壳)、珍珠、美玉、雄黄、朱砂合起来煎成汁,煎三次就把渣滓都扔掉。这一道羹的费用大致是三万钱。按,《独异志》所记故事带有神话色彩的颇多,如此处记李德裕以珠玉为羹,用意除夸张其奢侈程度之外,似乎也受到道家服食之术的影响。其书又记唐文宗时期宰相王涯在庭中穿井,以大木为柜,锁珠宝琼璧于其中,投入井里,汲水供王涯饮用,及至王涯被杀,骨肉皆如金色,与李德裕以珠玉为羹事似乎异曲同工。

    【译文】

    刘白堕善于酿酒,所酿的酒味道极美,饮下能使人沉醉,时有“鹤觞”“骑驴酒”“擒奸酒”等别称;刘昶不问酒友是否同气相求,都能一起饮酒,而且往往喝到大醉的地步。仪狄造酒献给禹,禹喝了之后,认为后世一定有因酒而亡国的,鲁侯以此典故警示梁王不要沉溺于享受;李德裕以珍宝珠玉为羹,价值三万钱,每一服配料只煎煮三回,就把剩余的渣滓都扔掉,其奢侈如此。

    印屏王氏①,前席贾生②。

    【注释】

    ①印屏王氏:印屏,以手在屏风上按下手印。王氏,盖即唐玄宗所宠幸的美人,但不知何所依据。据《开天传信记》,玄宗所爱的一名美人忽然梦见有人邀她去饮酒,纵酒密会,一直到饮酒尽兴才返回,随之醒来。每次醒后都满身流汗,倦怠恍惚。后来美人私下对玄宗说了此事,玄宗说:“此必术人所为也,汝若复往,但随宜以物识之。”当夜,美人熟睡,又梦见被召去,饮酒到半醉之际,发现面前有一方砚台,于是用手蘸着砚台里的墨,在房中的屏风上按了一个手印。醒来后,美人把被召去的事详细告知玄宗,玄宗令人暗中到各宫观调查。过了几天,果然在东门观中找到屏风,手印尚在,作法摄去美人的道士已经逃跑了。按,东门观,《太平广记·幻术二》引本书作“东明观”,是。东明观,唐代皇家道观名。在长安城普宁坊,韦述《两京新记》谓其“规度仿西明(按,即西明寺)之制,长廊广殿,图画雕刻,道家馆舍,无以为比”。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此观系唐高宗为太子李弘祈福兴建,同时还建有西明寺,也是长安的著名寺院。

    ②前席贾生:前席,古人跪坐时膝盖向前移动,挪出了席子的范围,典出《史记·商君列传》:“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汉文帝认为贾谊有公卿之才,但功臣列侯如周勃、灌婴、张相如、冯敬等都对贾谊不满,对汉文帝说:“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汉文帝后来也就不信用贾谊的建议,并将他派到远离京师长安的地方,担任长沙王的太傅。过了一年多,汉文帝又召见贾谊。当时刚刚举行完祭祀,汉文帝坐在未央宫的宣室殿,对鬼神之事心有所感,于是询问贾谊鬼神的源流。贾谊为文帝详细陈述,说到半夜,文帝听得兴致勃勃,不自觉地身体向前移动,想要离贾谊更近一些,膝盖移出了席子的范围。事后,文帝感叹道:“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过了不久,就拜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文帝的小儿子,文帝宠爱他,而其本人又喜好读书,故文帝派贾谊去教导他。按,梁怀王,即刘揖,一名刘胜,在位十年,坠马死,谥怀,故称梁怀王。《屈原贾生列传》在其未死前即称谥,大概是为了与刘揖去世后移封梁国的刘武(梁孝王,亦为文帝之子)区别。

    【译文】

    唐玄宗所爱的美人被人在梦中摄去共饮,美人醒来后禀告玄宗,玄宗让她下次再去时留下印记,美人遵嘱在屏风上按了手印,玄宗命人调查,果然在东明观找到带手印的屏风,但作法的道士已经不见了;汉文帝在未央宫宣室殿召见贾谊,命他讲说鬼神一事的源流,贾谊详细陈述,讲到半夜,文帝听得入神,不自觉地往前移动身体,膝盖甚至挪到了席子前面,事后,文帝感叹贾谊的学问,命他出任梁怀王的太傅。

    九青

    经传御史①,偈赠提刑②。士安正字③,次仲谈经④。

    【注释】

    ①经传御史:经,即《三字经》,我国古代的蒙学书籍。御史,官名。这里指为《三字经》作序的傅光宅,曾任河南道、四川道监察御史。据《龙文鞭影》旧注,萧良有从同乡熊氏处看到大板《三字经》,有蜀人梁应井所绘插图,御史傅光宅为之作序,较一般的坊刻本多出叙述元明统系的八句,知是明人所作,但不知究属何人。按,傅光宅,字伯俊,明代官员,山东聊城人。万历五年(1577)丁丑科进士,八年(1580)授吴县知县,十三年(1585)除为河南道监察御史,曾巡按山西,累迁工部郎中、重庆知府等职,终四川提学副使。

    ②偈赠提刑:偈,即佛经中的韵文部分,音译为“偈”,意译为“颂”,通常以四句为一偈,如《法华经》中的“我今僧中说,阿难持法者,当供养诸佛,然后成正觉”之类。后来禅宗僧人往往仿作偈颂,以韵文形式宣讲佛教思想。提刑,即“提点刑狱公事”的简称,宋代在各路设置提点刑狱司,以提点刑狱公事为长官,主管审核地方一般案件、监察官员、维护地方治安等事,这里指郭祥正。《五灯会元·白云端禅师法嗣·提刑郭祥正居士》,郭祥正去拜访白云守端禅师,禅师上堂,说:“夜来枕上作得个山颂,谢功甫大儒庐山二十年之旧,今日远访白云之勤。当须举与大众,请已后分明举似诸方。此颂岂唯谢功甫大儒,直要与天下有鼻孔衲僧脱却著肉汗衫。莫言不道!”于是念道:“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按,这是旧时儿童识字的顺口溜。)”郭祥正听了之后,很是疑惑。后来有一天,他听到小孩子念“上大人,丘乙己……”,忽然有所领悟,写信给白云守端禅师,禅师回以一偈:“藏身不用缩头,敛迹何须收脚?金乌半夜辽天,玉兔赶他不著。”按,郭祥正,字功父,一作功甫,北宋官员、诗人。皇祐五年(1053)进士,曾历星子主簿、德化尉、知武冈县、通判汀州、权知漳州、知端州等差遣,《东都事略》《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等书均不言郭祥正曾任某路提刑,不知《五灯会元》何所据而云然。

    ③士安正字:士安,即刘晏(716-780),唐代大臣。据《明皇杂录》,唐玄宗登勤政楼,举行大规模的乐舞表演。当时教坊之中有一位王大娘,能在头上顶着百尺高竿,竿上再顶着雕成瀛洲、方丈(按,皆为古代神话中的神山)形状的木山,让小儿手持绛节出入其间,歌舞不停。当时刘晏以神童身份得任秘书省正字,年方十岁,相貌丑陋,但聪明过人。玄宗当时宣召他上楼,让他坐在贵妃膝上,为他打扮。玄宗跟他开玩笑说:“卿为正字,正得几字?”刘晏答道:“天下字皆正,唯‘朋’字未正得。”贵妃又让他咏王大娘戴竿,刘晏应声道:“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谁谓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玄宗和妃嫔为之欢笑甚久,笑声连楼外都能听到,于是赐给刘晏牙笏和黄文袍。按,“朋”字的字形是不对称的,刘晏借口“朋”字不能正,实际是暗示朝中朋党充斥,难以纠正这种风气。。

    ④次仲谈经:次仲,即戴凭,字次仲,东汉学者、官员。据《后汉书·儒林列传上》,汉光武帝时,戴凭因通晓《京氏易》,十六岁就被本郡举荐为明经,召试于博士官署,授郎中。后来举行公卿朝臣的大朝会,群臣都就坐,只有戴凭一个人站着。光武帝问他为何不就坐,戴凭答道:“博士说经皆不如臣,而坐居臣上,是以不得就席。”于是光武帝召戴凭上殿,让他与儒生们辩论经义中的问题,戴凭对很多问题都做出了解释,光武帝很高兴,就升他做了侍中。此后,戴凭又以进谏之故,得以兼任虎贲中郎将。在正月初一日的大朝会上,光武帝让群臣中能够讲说经义的互相问难驳斥,如果有人说的不合义理,就要把坐席交给把他驳倒的人。那一天,戴凭的坐席累加到五十多层。京师人因此都说:“解经不穷戴侍中。”

    【译文】

    《三字经》因傅光宅所作序言而得以流传;郭祥正去见白云守端禅师,守端颂“上大人,丘乙己……”,郭祥正有所领悟后,禅师又赠偈给他。刘晏为正字,唐玄宗问他“正得几字”,刘晏说只有“朋”字不正,寓意朝廷中的朋党问题无法纠正解决;戴凭以经学得到汉光武帝的赏识,光武帝让群臣在正旦朝会上辩论经义,失败一方要交出自己的坐席,当天,戴凭的坐席累积到五十多层,号称“解经不穷戴侍中”。

    咸遵祖腊①,宽识天星②。景焕垂戒③,班固勒铭④。

    【注释】

    ①咸遵祖腊:咸,即陈咸,西汉晚期官员。祖腊,自先秦至魏晋时期盛行的两种祭祀的合称。祖祭的对象是路神,腊祭是举行于年终腊月(十二月)的大祭,祭祀包括祖先在内的各种神灵。据《后汉书·陈宠传》,陈宠的曾祖陈咸在西汉成帝、哀帝时期曾任尚书,平帝时,王莽辅政,改易了汉朝的不少旧制,陈咸对此很是不满,后来见王莽借事诛杀不依附他的何武、鲍宣,陈咸叹息道:“《易》称‘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吾可以逝矣!”于是就以年老为由辞官归家,闭门不出。王莽“受禅”后,召陈咸出任掌寇大夫,陈咸托病不应,还让三个在朝任职的儿子也都辞职回乡,从此闭门不出入。陈咸在家中,仍按照西汉时期的祖腊日期祭祀,有人问他为何如此,陈咸答道:“我先人岂知王氏腊乎?”按,《风俗通义·祀典》云:“汉家火行衰于戌,故曰腊也。……汉家盛于午,故以午祖也。”又《初学记·岁时部下·腊》引《魏台访议》:“闻先师说曰:‘王者各以其行之盛祖,以其终腊。水始生于申,盛于子,终于辰,故水行之君以子祖辰腊。火始生于寅,盛于午,终于戌,火行之君以午祖戌腊。木始生于亥,盛于卯,终于未,故木行之君以卯祖未腊。金始生于巳,盛于酉,终于丑,故金行之君以酉祖丑腊。土始生于未,盛于戌,终于辰,故土行之君以戌祖辰腊。’”汉朝按刘向、刘歆父子的说法应为火德,故以午日祖、戌日腊。王莽以土德自居,即位之后应该是把祖、腊之日分别改到了戌日和辰日。陈咸不赞同王莽改易旧制、篡汉建新,故仍按汉代旧制举行祖祭和腊祭。

    ②宽识天星:宽,即张宽,字叔文,西汉官员。据《太平御览·礼仪部五·祭礼下》引《益部耆旧传》(又《人事部十二·乳》引同书),张宽汉时为侍中,跟着汉武帝去甘泉祭祀。车队走到渭桥,看到一个女子在渭水中洗浴,乳长七尺。汉武帝觉得她长相奇特,就派人去询问那个女子是何许人。女子答道:“帝后第七车,知我所来。”当时坐在第七辆车上的正是张宽,回答说:“天星主祭祀者,斋戒不严,即女人星见。”按,《益部耆旧传》《搜神记》均言张宽为蜀郡人。按,《汉武故事》《搜神记》等书亦记张宽识女人星之事,文字略同,或皆钞引自《益部耆旧传》,亦未可知。

    ③景焕垂戒:景焕,北宋初人。垂戒,垂示警戒,这里指尊贵者颁布的戒律。据《容斋续笔·戒石铭》,宋太宗手书“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赐给各州郡,立石于厅事之南,谓之“戒石铭”。据《容斋续笔》作者洪迈考证,成都人景焕曾于乾德三年(965)著《野人闲话》,其首篇“颁令箴”载后蜀主孟昶曾作文颁发给各郡县,其文云:“朕念赤子,旰食宵衣。言之令长,抚养惠绥。政存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得所,风俗可移。无令侵削,无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朕之赏罚,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尔为戒,体朕深思。”共二十四句。洪迈认为,孟昶有爱民之心,在五代僭伪之君中,算得上值得称赞的,但这篇文章在文采方面算不得工巧。宋太宗选出其中四句,词简理尽,作为自己的诏命,这是诗家所谓夺胎换骨法。按,《野人闲话》今佚,《直斋书录解题·小说家类》著录其书,云:“《野人闲话》五卷。成都景焕撰。记孟蜀时事,乾德三年序。”

    ④班固勒铭:班固(32-92),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勒铭,在石碑上刻上铭文。据《后汉书·窦宪传》,南单于上书请求北伐,于是拜窦宪为车骑将军,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发兵出塞,击破北匈奴,单于遁走,汉军斩名王已下万三千级,获生口百万,有八十一部投降,降者前后达二十余万人。窦宪、耿秉登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蒙古国境内),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云:“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寅亮圣明,登翼王室,纳于大麓,惟清缉熙。乃与执金吾耿秉,述职巡御,理兵于朔方。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爰该六师,暨南单于、东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之群,骁骑三万。元戎轻武,长毂四分,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勒以八阵,莅以威神,玄甲耀日,朱旗绛天。……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铭上德。其辞曰:‘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敻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碣。熙帝载兮振万世。’”按,据《后汉书·班固传》,班固时在窦宪幕府中,任中护军,参议军事,故能应窦宪之名撰写铭文。

    【译文】

    陈咸反对王莽改易汉制,在王莽篡汉后,闭门不出,仍按汉时祖腊之日进行祭祀,理由是祖先不知王氏所定的腊日;张宽随汉武帝去甘泉祭祀,路遇奇女,张宽认出她就是天上的女人星,如果祭祀前没有严格执行斋戒,她就会出现。宋太宗手书“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苍难欺”十六字赐给地方官,洪迈以景焕《野人闲话》为依据,考证这四句话是从后蜀后主孟昶颁给郡县的一篇文章中节选出来的;窦宪击败北匈奴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特地命班固撰写铭文。

    能诗杜甫①,嗜酒刘伶②。张绰剪蝶③,车胤囊萤④。

    【注释】

    ①能诗杜甫:能诗,擅长作诗。杜甫,唐代著名诗人,世称“诗圣”。据《旧唐书·文苑传下》,唐玄宗天宝末年的诗人中,杜甫与李白齐名,而李白自负文格放达,讥讽杜甫作文气度不广,拘于小节,因此有“饭颗山”的嘲笑之词(按,此指孟棨《本事诗》记李白以诗戏赠杜甫云:“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此诗宋本李集不载,且始见于晚唐笔记,故学界有一种观点怀疑此诗是否为李白所作)。到唐宪宗元和年间,元稹评论李、杜优劣,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已来未有如子美者。是时山东人李白,亦以文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予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此后文坛中人都认为元稹所言甚是。按,元稹对李、杜优劣的评论,以及他认为杜甫成就最大之处在于“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的长诗,后代都有不同看法,如元好问有著名的《论诗三十首》,其中第十首云:“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即为针对元稹之言而发。

    ②嗜酒刘伶:嗜,爱好。刘伶,见“伯伦鸡肋”条注。据《世说新语·任诞》,刘伶病酒(按,指酒醉醒来以后感到困乏,如同生病一样),觉得口渴严重,就让妻子拿酒来解渴。妻子把酒倒掉,毁掉酒器,哭着劝谏道:“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刘伶答道:“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妻子很高兴,就在神前供奉酒肉,请刘伶发誓。刘伶在神前跪下祷告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于是喝酒吃肉,很快就又颓然大醉了。

    ③张绰剪蝶:张绰,唐代人。据《桂苑丛谈》,咸通初年(按,咸通,唐懿宗年号,860-874),进士(按,唐代称被诸州举送参加进士科考试者为进士,考中进士科者为前进士,和后代以考中者为进士不同)张绰落第后游历江淮,颇有道术,能养气而不食,性嗜酒,又爱下棋,还从事于炼丹合药之事。他平时喜欢出入酒家,有人请他饮酒,又与他性情相投,张绰就剪出纸蝴蝶二三十枚,吹一口气,就见蝴蝶成队地飞舞。飞翔几刻之后,张绰以手指收揽蝴蝶,不久就都收回到手中了。有人向他要蝴蝶,他就借口他事而不给。后来,据说张绰在江南升天成仙了。按,《太平广记·道术六》引《桂苑丛谈》同一事,“张绰”作“张辞”,应为同一人的不同写法。

    ④车胤囊萤:囊萤,用袋子装着萤火虫。囊,袋子,这里作动词。据《世说新语·识鉴》“车胤父作南平郡功曹”条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车胤的父亲车育任南平郡主簿(按,此说与《世说》不同)时,太守王胡之有知人之明,一见车胤就说:“此儿当成卿门户,宜资令学问。”车胤勤奋好学,始终不倦。由于家贫,不是经常买得起油,所以到了夏天晚上,就用练囊装着几十只萤火虫来照明,夜以继日地学习。《晋书》本传所载略同。按,车胤囊萤之事,康熙帝曾尝试仿效,事后对内阁大学士说:“书册所载,有不可尽信者。如风不鸣条,雨不破块。风不鸣条,何以散天地抑郁之气,鼓荡万物?雨不破块,何以播种?又云囊萤读书,朕曾取百枚,盛以大囊照书,字画竟不能辨。此书之不可尽信者。”见《圣祖仁皇帝实录》康熙六十年(1721)三月四日条。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亦云:“萤火之光极微,又闪烁不定,而复隔练囊以照书,自不能辨点画,其理固可推而知之。桓道鸾(按,即《续晋阳秋》作者)之言,盖里巷之讹传,不免浮夸失实耳。”

    【译文】

    杜甫善于作诗,元稹评论他的诗作,认为杜甫尽得古今之体势,而能合众家所长为一,尤其以长篇律诗为绝妙;刘伶沉溺于酒,其妻劝他不要再饮酒,刘伶诈言将在神前立誓戒酒,让其妻准备酒肉供神,及设誓时,又饮酒食肉,以图一醉。张绰有道术,出入酒家时,有人邀请共饮,他就剪纸为蝶助兴,吹一口气,蝴蝶就能成群结队在空中飞舞,过一段时间又能将蝴蝶收回到手中;车胤少年勤学,家里贫困,不能常供灯油,据说他就用练囊盛着萤火虫照明。

    鹆学语①,鹦鹉诵经②。

    【注释】

    ①鹆(qúyù)学语:鹆,鸟名。即八哥,一名鸲鹆。据《艺文类聚·乐部四·琵琶》引《幽明录》,桓豁镇荆州时,有参军为一只五月五日生的八哥剪舌(按,俗传教八哥说话前要剪去或捻去其舌尖的硬壳,据说这样处理过的八哥说话清晰),教它说话。这只八哥什么话都能学会,还能与人问答。参军善弹琵琶,八哥经常一听就听很久。按,《艺文类聚》所引《幽明录》为节引,其全事见《北户录》引《幽明录》(《太平御览·羽族部十·鸲鹆》引《幽明录》略同),云八哥善于仿效他人说话的声音,桓豁曾大会宾客,让这只八哥仿效与会者说话,都非常相似。只有一人说话瓮声瓮气,很难模仿,八哥把头伸到瓮里说话,就和他的声音没有区别了。当时有一个管仓库的人当着八哥的面偷东西,参军如厕之时,八哥见无人在侧,就一一告诉参军此人偷了什么,参军都记在心里,但没有揭露。后来管库人又偷了牛肉,八哥又对参军说了,参军说:“汝云盗肉,应有验。”八哥回答:“以新荷裹,著屏风后。”一搜果然找到,于是参军痛责这个管库人。管库人怀恨在心,用热水将八哥烫死了。参军为之悲痛,向桓豁请求处死管库人。桓豁回答道:“不可以禽鸟故而极之于法。”(按,桓豁之言,《太平御览》引作“原杀鸲鹆之痛,诚合治杀;不可以禽鸟故,极之于法”,逻辑似更为清晰),于是判了此人五年徒刑。

    ②鹦鹉诵经:鹦鹉,鸟名。据《法藏碎金录》引《玄圣蘧庐·心法》,东都洛阳有人养鹦鹉,由于这只鸟非常聪明,主人把它送给一个僧人。经过僧人的调教,鹦鹉学会了诵经,而且往往待在架上,既不说话,也不乱动。有人问它为何这样,鹦鹉回答:“身心俱不动,为求无上道。”等到鹦鹉死去时,僧人把它的尸体焚化,居然出现了舍利。洛阳人因此为它造塔。《玄圣蘧庐》的作者李繁评论此事,说:“予详二者得道(按,二者,指鹦鹉及《阿育王经》提到的猕猴),皆自宴寂中入。夫如是,则《华严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信不虚语矣。唯人为万物之贵者,茍不知此道,乃猨鸟之不若也。知之者,安可自轻弃乎?”

    【译文】

    桓豁部下的参军调教一只八哥,让它学习说话,八哥学成后不但能发出各种声音,还能与人问答,以及模仿人说话;洛阳有人送给僧人一只非常聪明的鹦鹉,在僧人的教导下,鹦鹉除了学会诵经,还待在架上不言不动,自称“身心俱不动,为求无上道”。

    十蒸

    公远玩月①,法喜观灯②。燕投张说③,凤集徐陵④。

    【注释】

    ①公远玩月:公远,即罗公远,唐代仙人。据《太平广记·神仙二十二·罗公远》,唐玄宗开元中,罗公远曾于中秋夜陪玄宗赏月,问玄宗:“陛下莫要至月中看否?”说完就把手杖扔到空中,化作一座银色的大桥,请玄宗同上。两人一起走了几十里路,见“精光夺目,寒色侵人”,有一座大城。罗公远告诉玄宗,这是到了月宫。玄宗看到有仙女数百人,都穿着素练制成的宽大衣服,舞于广庭。玄宗问罗公远:“此何曲也?”罗公远答道:“《霓裳羽衣》也。”玄宗密记其声调,就返回了。再回头看罗公远变出的这座桥,竟然随着他往前走,后面的部分就逐渐消失了。回到宫中后,玄宗召来乐师,按照在月宫听到的声调,作出《霓裳羽衣曲》。按,本篇据《太平广记》,云“出《神仙感遇传》及《仙传拾遗》《逸史》等书”,盖综合各书内容钞辑而成。所云《逸史》盖即《唐逸史》,为中晚唐人卢肇撰。《苕溪渔隐丛话》“阳关霓裳”条下有按语,云:“明皇游月宫事,凡见于五书。郑嵎《津阳门诗注》《明皇杂录》《高道传》,此三书皆云:‘叶法善引明皇游月宫,闻乐,归作《霓裳羽衣曲》。’《唐逸史》云:‘与罗公远同游。’《异人录》云:‘与申天师同游。’惟此二书为异。余尝考《高道传》,亦有《罗公远列传》,无游月宫事,则知《唐逸史》之误无疑。若《异人录》别无以证之,未遽以为误也。”可知《太平广记》所载罗公远引玄宗游月宫事盖出自《唐逸史》。胡仔据《津阳门诗注》《明皇杂录》《高道传》,认定《唐逸史》所载为误,然《津阳门诗注》作者郑嵎、《明皇杂录》作者郑处诲,与卢肇基本同时,而《高道传》作者贾善翔更为北宋人,固不能以二郑一贾皆言叶法善,唯卢肇曰罗公远,遽云《唐逸史》误也。究其根本,明皇游月宫、得《霓裳羽衣曲》之事,自中唐以来传为谈资,既皆出于子虚乌有之间,其人物、事迹容有异说,二郑与卢肇盖各有所闻而已。

    ②法喜观灯:法喜,即叶法喜,文献中更常见的名字是叶法善(614-720),唐代仙人。据《玄怪录》,开元十八年(730)正月十五当夜,玄宗问叶法善:“四方之盛,陈于此夕,师知何处极丽?”叶法善回答道:“灯烛华丽,百戏陈设,士女争妍,粉黛相染,天下无逾于广陵(按,即扬州,郡号广陵郡)矣。”玄宗又问:“何术可使吾一观之?”叶法善说:“侍御皆可,何独陛下乎。”随即殿前幻化出一道虹桥,上有楼阁,栏楯如画。叶法善禀奏玄宗:“桥成,请行,但无回顾而已。”于是玄宗带着杨贵妃,以及侍臣高力士、黄幡绰,还有乐师数十人,一起登上虹桥,越走越高,如入云中。不久就到了广陵。玄宗从空中俯瞰广陵当地的灯夕美景,当地出游的士女看到玄宗一行,都说:“仙人现于五色云中。”舞蹈而下拜。玄宗为之大悦,问叶法善:“此真广陵也?”叶法善说:“请敕乐官奏《霓裳羽衣》一曲,后可验矣。”玄宗就让乐师们合奏一曲,奏罢,玄宗想返回长安,瞬息之间,已到宫内。当时有人说这是叶法善的幻术,但过了数旬,广陵奏报:“正月十五日三更,有仙人乘彩云自西来,临孝感寺道场上,高数十丈。久之,又奏《霓裳羽衣》一曲,曲终西去。官僚士女,无不具瞻。”又说了许多恭维玄宗的话。玄宗览表大悦,这才相信叶法善导游广陵之事不假。按,据《旧唐书》本传,叶法善以开元八年(720)卒,则必不能以开元十八年(730)引导玄宗远游广陵,此盖与年方十一岁、尚未出嫁的杨贵妃随玄宗同登虹桥一样,同为创作者未考年月之误。又按,游广陵之事,《太平广记·神仙二十六·叶法善》引《集异记》《仙传拾遗》等书,有“开元初正月望日游西凉府”“自月宫还游潞州”二事,情节大纲略同,盖为一事之不同传说版本。

    ③燕投张说:投,投胎。张说(667-730),唐代大臣,曾三度出任宰相。据《开元天宝遗事》,张说的母亲梦见一只玉燕自东南飞来,投入怀中,于是怀孕生下张说。张说日后果然官至宰相,玉燕投胎,就是他将来贵显已极的征兆。按,张说多才能文,为盛唐之大手笔,其人专权贪贿,而竟能以功名终,故唐人为他颇造作了一些逸闻,除说他在孕育前即有玉燕之祥外,还借同时代宰相卢怀慎之口,说在地府有三十个熔炉日夜替张说鼓铸横财。究其用意,不外乎以先定之论,附会张说日后飞黄腾达、名利双收的事实,如此而已。

    ④凤集徐陵:集,停留。徐陵(507-583),南朝文学家。据《陈书·徐陵传》,徐陵的母亲臧氏梦见五色云化为凤凰,停留在自己左肩,不久就生下徐陵。当时有个宝志上人,是世间公认有道的奇僧。徐陵幼年时,家人带他去拜会宝志,宝志摸着徐陵的头顶说:“天上石麒麟也。”光宅惠云法师经常赞叹徐陵少年聪慧,说他就像颜回一样。徐陵八岁能写文章,十二岁通晓《庄子》《老子》的精义,成年之后,博涉史籍,且能言善辩,后来成为陈朝的名臣,也是当世文宗。

    【译文】

    罗公远导引唐玄宗游览月宫,玄宗见月宫乐舞,密记声调,返回后让乐师仿作《霓裳羽衣曲》;叶法善于正月十五之夜引唐玄宗登虹桥游广陵,从空中俯瞰广陵城的灯夕盛景,并在空中奏《霓裳羽衣》之曲。张说之母孕前梦见玉燕投怀,后来怀孕生下张说,官至宰相;徐陵出生前,其母梦见五色云化为凤凰停在左肩,后果然生下一个聪慧能文、通晓典籍的儿子。

    献之书练①,夏竦题绫②。安石执拗③,味道模棱④。

    【注释】

    ①献之书练:献之,即王献之(344-386),东晋官员、书法家。据《宋书·羊欣传》,羊欣少年时为人静默,不与人竞争,举止言笑颇为可观,泛览经籍,尤其擅长隶书。其父羊不疑曾任乌程(旧县名。今属浙江湖州)令,羊欣当时十二岁,王献之任吴兴太守,很欣赏这个少年。某次适逢夏季,王献之到乌程县的衙署来,看到羊欣正穿着新做的练裙午睡,于是在裙上写了几幅字才离开。羊欣本来就擅长书法,因为得到王献之的手迹作为模仿对象,从此有了更大的长进。

    ②夏竦(sǒng)题绫:夏竦(985-1051),北宋大臣。据《东轩笔录》,夏竦参加制科考试,廷下有老宦者上前作揖,说:“吾阅人多矣,视贤良他日必贵。乞一诗记今日之事。”遂将一幅吴绫手巾铺在夏竦面前。夏竦欣然提笔写道:“帘内衮衣明日月,殿前旌旆动龙蛇。纵横落笔三千字,独对丹墀日未斜。”之后果以高等登科。按,制科又称制举,是在进士、明经等常设科目之外的一种非常规考试,其名目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博通坟典明于教化”“才识兼茂明于体用”“详明政理可使从政”“识洞韬略运筹决胜”“军谋宏远材任边寄”“茂才异等”“书判拔萃”等。国有大事时,根据皇帝的需求,下诏访求符合某一条件的人才(一般都是已经有官身的低级官员),召赴殿试,皇帝亲试策略,以三千字为限,从应试者中选出文辞、义理俱优者,赐制科出身,优先授予官职。两宋三百余年,应制科考试中选、见于史料者仅五十名(其中张方平两中制科,故实际中式者仅有四十九人)。夏竦以润州丹阳县(今江苏丹阳)主簿应景德四年(1007)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制举,中第四次等(按,制举中式者分五等,其中第一等、第二等虚设,第三、第四等有时又分出第三次等、第四次等。景德四年制举中式者仅有陈绛、夏竦二人,皆列第四次等),授光禄寺丞、通判台州军州事,时方二十二岁,故谓之“年少”。又按,《青箱杂记》亦载此事,云廷对后杨徽之向夏竦索诗,夏援笔作诗云:“殿上衮衣明日月,研中旌旆动龙蛇。纵横礼乐三千字,独对丹墀日未斜。”杨徽之赞叹不已,称为“将相器”。然据《宋史》本传,杨徽之卒于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不及见夏竦应制举。《杂记》所记,盖得之传闻,未可视为实录。

    ③安石执拗:安石,即王安石(1021-1086),北宋大臣,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据《三朝名臣言行录·丞相温国司马文正公(即司马光)》引《日录》(按,即《温公日录》,可能与《温公日记》为一书。《直斋书录解题·传记》著录《温公日记》,云:“司马光熙宁在朝所记。凡朝廷政事、臣僚差除及前后奏对、上所宣谕之语,以及闻见杂事皆记之。起熙宁元年正月,至三年十月出知永兴军而止。”),宋神宗询问司马光外界对朝廷人事任命的反应,先问最近陈升之拜相,外界如何评论,又问:“王安石何如?”司马光说:“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尔。”按,据《宋史·神宗纪二》,熙宁二年二月庚子,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冬十月丙申,曾公亮、陈升之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则宋神宗与司马光论事,当在二年十月、十一月间,此时王安石已开始推行变法,故被守旧派斥为“奸邪”。又按,司马光与王安石虽政见不同,但晚年之前私交极厚,《却扫编》曰:“王荆公(安石)、司马温公(光)、吕申公(公著)、黄门韩公维,仁宗时同在从班,特相友善。暇日多会于僧坊,往往谈终日,他人罕得预,时目为嘉祐四友。”王安石去世后,司马光写信给吕公著,信中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今方矫其失,革其弊,不幸介甫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光意以谓朝廷特宜优加厚礼,以振起浮薄之风,苟有所得,转以上闻,不识晦叔以为如何?更不烦答以笔札,扆前力主张,则全仗晦叔也。”遂赠太傅,谥曰“文”。据此,司马光虽然不赞成王安石的变法措施,将他提拔任用的新党官员视为“谗佞”,但对这位旧友的“文章节义”还是肯定的。

    ④味道模棱:味道,即苏味道(648-705),唐代宰相。模棱,态度不明确。据《旧唐书·苏味道传》,苏味道于圣历(武则天年号。698-700)初年迁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位列宰相。他善于奏事,熟知台阁故事,但在相位时,不能启迪君王,一味圆滑,以苟容于世为目的。他曾经对人说:“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故时人称他为“苏模棱”。按,《新唐书》本传云:“常谓人曰:‘决事不欲明白,误则有悔,摸棱持两端可也。’故世号‘摸棱手’。”其意略同。

    【译文】

    王献之非常欣赏羊欣,曾到他家中,见羊欣在午睡,就在他穿的新制练裙上写了几幅字,羊欣得到王献之的手迹,从此书法大进;夏竦参加制科考试后,有老宦官以吴绫手巾向他求诗,夏竦欣然提笔,有“纵横落笔三千字,独对丹墀日未斜”的句子,是年果以高科登第。宋神宗与司马光谈论王安石,司马光认为外人抨击王安石奸邪是不对的,其人只是性情执拗而已;苏味道做宰相时,做事圆滑,以求自保,曾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故有“苏模棱”的绰号。

    韩仇良复①,汉纪备存②。存鲁端木③,救赵信陵④。

    【注释】

    ①韩仇良复:良,即张良,西汉开国功臣。据《史记·留侯世家》,张良的祖父张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亲张平,相釐王、悼惠王(按,《韩世家》作“韩桓惠王”)。张平于韩悼惠王二十三年(前250)卒,去世后二十年,秦灭韩,张良当时还年轻,没有在韩国做官。韩亡之后,张良因为其祖其父历相韩王五世,故以全部家财寻求刺客,想要刺杀秦始皇,为韩国报仇,但没有成功。后来张良归附刘邦,为他出谋划策,破秦灭项。刘邦称帝后,命张良在齐地自择封邑三万户,张良辞让,愿以与刘邦初遇的留县(今江苏沛县南)为封,遂封留侯。此后张良自言:“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原(通‘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遂学辟谷导引轻身之术,托言修道,远离朝政。

    ②汉纪备存:汉纪,汉朝的统绪。备,即蜀汉昭烈帝刘备(161-223)。存,保存,接续。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刘胜的儿子刘贞被封为涿县陆城亭侯,后来因酎金(汉代诸侯献给朝廷供祭祀之用的贡金)失侯,子孙就以涿县为家。在汉末的军阀混战中,刘备最终占据了益州,被部属推为大司马、汉中王。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三月改元延康)十月,曹丕接受汉献帝的“禅让”后,有传言说汉献帝已经遇害,于是刘备为汉献帝发丧,谥为孝愍皇帝。此后群臣纷纷进言推戴,于是刘备于次年四月在成都武担山以南举行登基称帝的仪式,改元章武,此即蜀汉政权建立之始。在南宋以来讲究“正统”的儒家学者眼中,刘备称帝是继承了汉室的正统。按,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注引《典略》:“备本临邑侯枝属也。”则在曹魏方面的记载中,刘备是汉光武帝刘秀侄孙临邑侯刘复的后人,非中山靖王之后。

    ③存鲁端木:端木,即端木赐,字子贡,孔子弟子。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齐国执政上卿田常将要作乱于齐,但担心国内其他强力大夫如高氏、国氏、鲍氏、晏氏等,于是想要兴兵攻鲁。孔子听到消息之后,对弟子们说:“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子张、子石先后请命,孔子不许。子贡继之请行,得到孔子的许可。此后,子贡先到齐国,抓住田常疑忌高、国、鲍、晏的心理,劝他移兵攻吴。田常被子贡说动,但担心伐吴师出无名。于是子贡赴吴,劝吴王夫差救鲁伐齐。夫差有意与中原诸侯争夺霸主地位,然而担心越国窥其后。子贡又往见越王勾践,劝越国表现出恭顺追随吴国的态度,并称自己愿意劝说晋国共攻吴国。此后,子贡果然往见晋君,宣称吴国将要伐齐,若战胜,一定会加兵于晋,鼓动晋国预先准备。此后,吴国北攻齐国,大破齐师于艾陵(今山东莱芜东南),挟大胜之威,与晋师战于黄池(今河南封丘南),为晋所败。越国趁机在后方突袭吴国,吴王仓促回师,与越国三战不胜,吴王身死国灭。越国在破吴之后三年,东向与中原诸侯会盟,获得霸主地位。子贡此次出使,借助对形势的把握,使当时的几个强大诸侯国在短时间内展开激烈争斗,最终通过挑动大国互相攻打、牵制的方式保全了鲁国。故《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④救赵信陵:信陵,即信陵君。据《史记·魏公子列传》,魏安釐王二十年(前257),秦军在长平大败赵军,进兵围困赵都邯郸。赵国平原君赵胜的夫人是魏国信陵君的姐姐,多次写信给魏王与信陵君求救。魏王使将军晋鄙率十万大军救赵。秦王命使者警告魏王,说:“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害怕,命人告诉晋鄙驻师邺城,不再进发,名为救赵,实则观望。平原君再三遣使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也多次向魏王请求发兵,但魏王畏秦,坚决不听信陵君的意见。信陵君无奈之下,采用门客侯嬴的计策,请受过信陵君大恩的魏王宠妃如姬从魏王卧室内盗取虎符,往夺晋鄙之军,并荐大力士朱亥同行。到邺城之后,晋鄙不愿交出兵权,朱亥锤杀晋鄙,信陵君遂夺取兵权,选师八万人,往救邯郸。秦军抵挡不住魏军,解围而去,赵国得以幸存。

    【译文】

    张良自以父祖为韩相,在韩亡之后,散尽家财寻求刺客,欲为韩报仇,但没有成功,后遇刘邦,为其出谋划策,灭秦朝,破项羽,成为西汉开国功臣;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献帝让位给魏文帝曹丕之后,刘备为汉献帝发丧,接受群臣推戴,登基称帝,从形式上接续了汉朝的统绪。齐卿田常想要攻打鲁国,孔子遣子贡游说列国,挑动齐、晋、吴、越四国交战,鲁国从而得以幸存下来;秦国围攻赵都邯郸,魏王发兵救赵,半途停顿不前,信陵君用门客侯生之计,盗取兵符,夺取援军指挥权,进军邯郸,秦军解围而去,赵国遂转危为安。

    邵雍识乱①,陵母知兴②。

    【注释】

    ①邵雍识乱:邵雍(1011-1077),北宋著名隐士、学者,旧传他擅长卜算,能知祸福休咎。据《邵氏闻见录》,邵雍通先天之学,但平时并不谈论人事禨祥之类事情。治平(宋英宗年号,1064-1067)年间,他与朋友在洛阳天津桥上散步,听到杜鹃叫,惨然不乐。朋友问他缘故,邵雍说:“洛阳旧无杜鹃,今始至,有所主。”朋友追问主何征兆,邵雍解释道:“不三五年,上用南士为相,多引南人,专务变更,天下自此多事矣!”又说:“天下将治,地气自北而南;将乱,自南而北。今南方地气至矣,禽鸟飞类,得气之先者也。《春秋》书‘六鹢退飞’‘鸜鹆来巢’,气使之也。自此南方草木皆可移,南方疾病瘴疟之类,北人皆苦之矣。”到熙宁初年,预言果然应验了。按,宋英宗时洛阳出现杜鹃,不过是北宋中期气候整体转暖的具体表现之一。但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变法引发了激烈的新旧党争,邵雍之子邵伯温站在旧党一边,故于所著《邵氏闻见录》中猛烈抨击王安石和新党,所谓津桥闻鹃预示南士为相,将导致天下多事(指新党更变旧法),以及北人将苦于南方瘴疟(指旧党士人在宋哲宗绍圣年间纷纷被流放岭南),恐怕都是借用邵雍名义事后编造的“预言”,故与后来之事若合符节。又按,宋哲宗元祐年间,旧党当政,以文字之过贬蔡确于新州,又开列新党干将名单,意欲借此加罪,导致两党之间的政争严重恶化为死斗,当时范纯仁即忧心忡忡地预言:“吾侪正恐亦不免耳。”据此而论,新党复位后将旧党远贬岭南,亦是旧党士人自家作俑而致。

    ②陵母知兴:陵母,王陵的母亲。王陵(?-前181),西汉开国功臣。据《史记·陈丞相世家》,王陵本是沛县的豪强,汉高祖刘邦为布衣时,曾以对兄长的礼节对待他。后来刘邦起兵于沛,攻入咸阳,王陵自己收聚了几千徒党,屯兵于南阳,没有跟着刘邦走。直到刘邦从汉中反攻项羽,王陵才率领所部从汉。项羽把他的母亲抓起来,扣押在军中,王陵的使者到项羽军中时,项羽让王陵的母亲东向而坐,想要招降王陵。王母私下送别使者,对他说:“为老妾语陵,谨事汉王。汉王,长者也,无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于是伏剑自杀。项羽大怒,烹煮王母的尸体,以示追加刑罚。王陵从此下定决心,随着刘邦平定天下,被封为安国侯。

    【译文】

    邵雍在洛阳天津桥听到杜鹃鸣叫,认为这预示南士为相,天下从此多事,所预测之事在其后几年都应验了;王陵的母亲被项羽扣押,王陵派使者到项羽军中,王母让使者转告王陵,要用心追随刘邦,并自杀以坚定王陵的信念。

    十一尤

    琴高赤鲤①,李耳青牛②。明皇羯鼓③,炀帝龙舟④。

    【注释】

    ①琴高赤鲤:琴高,传说中的仙人。据《列仙传》,琴高曾因善于鼓琴之故,做过宋康王(战国时宋国的末代国君,前328-前286在位)的舍人。他平素行涓彭(按,指传说为仙人的古人涓子、彭祖,两人据说都以服食灵芝、白术之类仙药,获得数百岁的高寿)之术,游荡在冀州、涿郡一带二百多年。后来琴高向大家告别,说要进入涿水去取龙子,与诸弟子相约:“皆洁斋,待于水旁,设祠。”不久,果然骑着一条赤色的鲤鱼从水中出来,坐于祠中,每天都有上万人来围观他。过了一个多月,琴高又重新回到水里。道教徒认为,这就是道经中所说的“水解”,琴高借水化去,从此成仙了。

    ②李耳青牛:李耳,即老子,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始祖,后被尊为道教的教祖。据《列仙传》,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生于殷商时期,因为“好养精气”得以长寿。他在周朝先后担任柱下史、守藏史,前后八十余年(一说二百余年)。后来老子看到周王室德行衰微,于是乘着青牛车离开周地,进入秦地。路过函关(按,即函谷关)时,关令尹喜在关前专门等候迎接老子。关令尹喜知道老子是一位真人,强邀他著书,遂作《道德经》上下二卷(可参看前“占风令尹”条)。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云:“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摐。”与《列仙传》所记不同。《史记·周本纪》云:“伯阳甫曰:‘周将亡矣。’”裴骃《集解》引唐固曰:“伯阳父,周柱下史老子也。”唐固,东汉末人,仕吴为尚书仆射,生平附见《三国志·吴书·阚泽传》。据此,则汉时已有将伯阳父和老子联系起来的说法。但伯阳父是西周宣王、幽王时期人,与孔子所师的老子在时代上相去甚远。除非真的认为伯阳父是不死的仙人,否则他与老子显然不可能是同一人。又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也记载了关令尹喜请老子著《道德经》之事,《列仙传》所载或即脱胎于《史记》。但《史记》说“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列仙传·关令尹》却说“(关令尹)后与老子俱游流沙,化胡,服苣胜实,莫知其所终”,则在《史记》记载之外又有所增益了。

    ③明皇羯鼓:羯鼓,古代乐器的一种,其形两头宽,中间微细,横置于架上,演奏时以两杖击之。据说这种乐器是自西域传入的,故名羯鼓。据《羯鼓录》,唐明皇酷爱羯鼓、玉笛,认为这两种乐器是“八音之领袖,诸乐不可为比”。同时,由于他性情俊爽豪迈,所以很不喜欢弹琴,曾有人为他演奏琴曲,还没有弹完,唐玄宗就下令:“待诏出去!”把乐师赶走了,随后说:“速召花奴将羯鼓来,为我解秽!”按,花奴是唐玄宗的侄子汝阳王李琎(玄宗长兄宁王李宪之子)的小名。李琎容貌出众,精通音律,极受玄宗宠爱,被赞为“非人间人,必神仙谪堕也”,他演奏羯鼓的手段即从玄宗处学得。有一次李琎随玄宗出游,玄宗摘了一朵红槿花放在他戴的帽子上,花与帽子都很光滑,李琎随后打了一曲《舞山香》(鼓曲名),花居然没有从帽子上滑落,可见他演奏水平之高超。故玄宗在听到不合心意的琴曲后,要召李琎来演奏羯鼓,以期使耳音为之一清。

    ④炀帝龙舟:炀帝,即隋炀帝(569-618),隋朝第二代皇帝,在位期间滥用民力,又穷奢极欲,导致了隋朝灭亡。据《隋书·炀帝纪上》,大业元年(605)三月,隋炀帝“遣黄门侍郎王弘、上仪同于士澄往江南采木,造龙舟、凤艒、黄龙、赤舰、楼船等数万艘”。八月,炀帝乘龙舟到江都(今江苏扬州)巡游,“以左武卫大将军郭衍为前军,右武卫大将军李景为后军。文武官五品已上给楼船,九品已上给黄蔑”,船只首尾相接,整个船队长达二百里。大业七年(611),炀帝又乘龙舟从江都出发,沿通济渠行驶,抵达涿郡(今北京。按,通济渠是隋代大运河中的一段,自今河南荥阳出黄河,至今江苏盱眙入淮河。联通黄河与涿郡的是大运河永济渠段,而打通淮河与江都之间联系的则是山阳渎段,《隋书》盖以通济渠代指运河整体)。关于隋炀帝前往江都的龙舟船队,《资治通鉴·隋纪·炀皇帝上之上·大业元年》也有详细描述,“龙舟四重,高四十五尺,长二百丈。上重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二重有百二十房,皆饰以金玉,下重内侍处之。皇后乘翔螭舟,制度差小,而装饰无异。别有浮景九艘,三重,皆水殿也。”此外还有随行人员所乘的,以及运输物资的各式船只数千艘,整个船队共用挽船夫八万余人,其规模之大,对于民力耗用之烈,由此可见一斑。故皮日休《汴河怀古》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既充分肯定了炀帝开凿通济渠的历史作用,也抨击了他醉心享乐、虐用民力的过失。

    【译文】

    琴高对弟子说要进入涿水中去取龙子,入水后果然骑着赤色鲤鱼出来,后来又回到水中,被认为水解成仙了;李耳仕周为守藏史,感到周德已衰,于是乘着青牛车西行入秦,路过函谷关时,应关令尹喜的要求,著成了《道德经》。唐玄宗酷爱羯鼓和玉笛,不喜弹琴,曾赶走弹琴的乐师,让侄子李琎带羯鼓进来演奏,说是“解秽”;隋炀帝即位后,命臣下大造龙舟,乘船巡游,直抵江都,后又曾乘龙舟从江都到涿郡,船队规模极其盛大。

    羲叔正夏①,宋玉悲秋②。才压元白③,气吞曹刘④。

    【注释】

    ①羲叔正夏:羲叔,传说中的上古人物,帝尧时期的历法制定者之一。正,考定。据《尚书·尧典》,帝尧任命羲、和二氏制定历法,以教导人们按时令节气从事生产劳动,委派羲叔住到南方交趾之地,让他掌管夏令,在那里观察太阳向南移动之次第,以规定夏天应该从事的工作,并恭敬等待太阳的到来。按,《尧典》云:“(羲叔)日永,星火,以正仲夏。”意即在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星宿‘大火’(即心宿二,天蝎座α星)出现在黄昏时的南中天(此据《尚书正义·尧典》引马融、郑玄说),观察者据此考定仲夏的到来。但对于“日永星火”这一天象所属年代的认定,至今学术界尚有不同意见,有的学者认为是公元前2200年前后(即所谓尧帝时代)的实际天象,有的学者认为是殷末周初的天象,还有学者认为这一天象要晚到战国时期,《尧典》的成书年代也因此变得扑朔迷离。

    ②宋玉悲秋:宋玉,战国时楚国人,文学家。据《史记·屈原列传》《汉书·艺文志》等,宋玉是屈原之后的辞赋家。屈原被流放后,宋玉写了《九辩》表达对屈原不公平遭遇的悲愤,其开篇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受《离骚》影响,《九辩》也是宋玉的自述伤情之作,其借秋景以抒悲情的手法,更被誉为“悲秋”之祖。

    ③才压元白:元白,元稹和白居易。据《唐摭言》,唐敬宗宝历年间(825-827),杨於陵从东都留守任上入觐,其子杨嗣复时主礼部试,率门生在潼关迎候父亲,并在家中大宴宾客,元稹、白居易都在座。宴席上,宾客即席作诗,刑部侍郎杨汝士成诗最晚,但元稹和白居易看到后,都为之失色。其诗云:“隔坐应须赐御屏,尽将仙翰入髙冥。文章旧价留鸳掖,桃李新阴在鲤庭。再岁生徒陈贺宴。一时良史尽传馨。当时疏傅虽云盛,讵有兹筵醉醁醽?”散席后,杨汝士回到家对子弟说:“我今日压倒元白。”按,杨诗用了孔鲤过庭,孔子教以学《诗》学《礼》,以及疏广、疏受致仕归乡,朝臣同乡为他们举办盛大宴会送行两个典故,前者以孔子、孔鲤父子喻杨於陵、杨嗣复父子,后者以疏广、疏受比杨於陵,以此日之宴比昔日之宴,又特别点出“桃李新阴”“再岁生徒”,以切合杨嗣复的身份,以及率门生以迎父的实事,故元、白读后都自愧不如。

    ④气吞曹刘:曹刘,曹植和刘桢(?-217),皆为东汉末期诗人。据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沈俭期、宋之问),言夺苏李(苏武、李陵),气吞曹刘(曹植、刘桢),掩颜谢(颜延之、谢灵运)之孤高,杂徐庾(徐陵、庾信)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昔人之所独专矣。”(可参看前“能诗杜甫”条。)所谓“气吞曹刘”,是指杜诗所蕴含的磅礴气势,直可压倒曹植、刘桢。后来这一典故也被用为赞誉人才思横溢、气势奔放之语。

    【译文】

    羲叔受帝尧委派,住到南方交趾之地,观察太阳移动的规律,以及夏至日星宿大火在南中天的出现情况,以确定仲夏的到来;宋玉写了《九辩》表达对屈原流放的悲愤,首句为“悲哉秋之为气也”,被誉为“悲秋”之祖。杨於陵入觐,其子杨嗣复隆重迎接父亲,并举办盛大宴会,杨汝士当宴作诗,成诗虽晚,但元稹、白居易读到后都为之失色,杨汝士回家后对子弟说:“我今日压倒元白。”元稹在给杜甫写的墓志铭中大力称赞杜甫,认为其诗气势磅礴,能够胜过曹植、刘桢。

    信擒梦泽①,翻徙交州②。曹参辅汉③,周勃安刘④。

    【注释】

    ①信擒梦泽:信,即韩信。梦泽,即云梦泽,江汉平原上的一个古湖泊群,后消亡。据《史记·高祖本纪》,汉高祖刘邦消灭项羽后,封韩信为楚王。汉高祖六年(前201),有人告被封为楚王的韩信谋反。刘邦用陈平的计策,命使者通知诸侯到陈地(今河南淮阳)集合,假称自己将到云梦巡游。十二月,刘邦会诸侯于陈,韩信前去迎接,刘邦当场将其擒获。韩信被缚后,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按,通‘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高祖说:“人告公反。”于是下令给韩信戴上桎梏,关押起来。但当把韩信押到雒阳之后,高祖又赦免了韩信,将他贬为淮阴侯。

    ②翻徙交州:翻,即虞翻,三国时期孙吴学者、官员。交州,古代政区名。大致相当于今天广东雷州半岛、广西钦州地区,越南中部、北部地区。据《元和郡县图志·岭南道四·交州》,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设立交趾刺史部;东汉献帝建安八年(203),以刺史张津、交趾太守士燮联名上书,改交趾刺史部为交州。据《三国志·吴书·虞翻传》,虞翻本性疏朗耿直,多次因醉酒犯错。有一次,孙权与张昭谈及神仙,虞翻用手指着张昭说:“彼皆死人,而语神仙,世岂有仙人邪?”孙权积怒已久,于是把虞翻流放到交州。虞翻在流放之地依然讲学不倦,门徒常有数百人,他为《老子》《论语》《国语》作训诂、注释,都流传于世。过了十几年流放生活后,虞翻在交州去世,时年七十岁。孙权允许他归葬祖坟,妻儿也随之回到故里。

    ③曹参辅汉:曹参,西汉开国功臣。据《史记·曹相国世家》,汉惠帝二年(前193),相国萧何去世,惠帝召齐丞相曹参接替萧何为相。曹参继任相国后,完全遵照萧何定下的规章行事,不做改变。他从各郡国选择木讷不善言辞的忠厚吏人担任丞相史(丞相府中的下级僚属),而罢黜尚文法、求声名的吏员,自己则天天饮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员,以及相府的宾客看到曹参不治公事,往往来劝谏他,曹参以酒招待他们,见他们要说话,就继续劝酒,让他们喝到大醉,才放客人回去。当时曹参的儿子曹窋在惠帝身边任中大夫,惠帝对曹参的不务正业非常不满,让曹窋私下劝谏其父。曹参听到后,笞责曹窋二百下,说:“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事后,惠帝责问曹参为什么要打儿子,曹参免冠谢罪,问汉惠帝:“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惠帝回答:“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曹参又问:“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惠帝说:“君似不及也。”曹参说:“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也不得不承认曹参说得有理,说:“善。君休矣!”。曹参就这样做了三年相国,百姓作歌说:“萧何为法,顜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后人据此总结出“萧规曹随”的成语,比喻按照前人的成规办事。

    ④周勃安刘:周勃,西汉开国功臣。名将周亚夫之父。刘,即汉朝,汉朝皇帝姓刘,这里是以姓代指朝代。据《史记·高祖本纪》,汉高祖刘邦病重,吕后问他:“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高祖说:“曹参可。”吕后又问曹参的继任者,高祖回答道:“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再问王陵之后应该如何安排,高祖说:“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又据《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汉惠帝六年(前189),设太尉官,以周勃为太尉。周勃做了十年太尉,吕后去世。此时吕禄以赵王为汉上将军,吕产以吕王为汉相国,吕氏控制了汉朝的大权,想要危害刘氏。周勃身为太尉,不能进入军营;陈平身为丞相,不能管理政务。于是周勃与陈平共同谋划,终于诛杀吕氏诸王,拥立汉文帝即位。司马迁以“太史公曰”的形式,对周勃作出了很高的评价:“绛侯周勃始为布衣时,鄙朴人也,才能不过凡庸。及从高祖定天下,在将相位,诸吕欲作乱,勃匡国家难,复之乎正。虽伊尹、周公,何以加哉!”

    【译文】

    刘邦假称到云梦游玩,召诸侯会于陈地,当场拘捕楚王韩信,事后将他降为淮阴侯;虞翻本性疏朗耿直,多次因酒醉而犯下过错,后被孙权流放到交州。曹参接替萧何为汉朝的相国,谨守萧何订立的规章制度,不肯妄作更变,获得了百姓的称赞;周勃被刘邦称赞为“安刘氏者必勃也”,自汉惠帝时起,任太尉十年,吕后去世后,吕氏宗族试图谋反,周勃联合陈平诛灭吕氏,迎立汉文帝,实现了汉高祖的预言。

    太初日月①,季野春秋②。公超成市③,长孺为楼④。

    【注释】

    ①太初日月:太初,即夏侯玄(209-254),字太初,三国时曹魏名士、官员。夏侯玄仪表出众,很有名士风度,据《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评价夏侯玄道:“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意即夏侯玄光彩照人,好像怀揣日月一样。又据同书,魏明帝曹睿曾命皇后的弟弟毛曾与夏侯玄同席而坐,旁观者说,两人同坐,如同“蒹葭倚玉树”。刘孝标注引《魏志》(按,即《三国志·魏书·夏侯玄传》)云:“玄为黄门侍郎,与毛曾并坐。玄甚耻之,曾说形于色。明帝恨之,左迁玄为羽林监。”按,“玄甚耻之,曾说形于色”,今本《三国志·魏书·夏侯玄传》作“玄耻之,不悦形之于色”,皆可通。

    ②季野春秋:季野,即褚裒(303-350),东晋大臣、名士。据《晋书·外戚传》(略同),东晋初名士桓彝评价褚裒说:“季野有皮里春秋。”意即褚裒虽然表面上对人无所臧否,但内心对人对事是有所褒贬的。按,《世说新语·赏誉》亦载此语,作“褚季野皮里阳秋”。“阳秋”即“春秋”,因东晋简文帝母亲郑太后名春,故时人避讳,改“春”为“阳”。盖古人认为《春秋》蕴含微言大义,对人对事评论不仅严谨,而且常以一字隐寓褒贬,所以桓彝以《春秋》比褚裒。又按,周一良先生认为,《世说新语》与《晋书》对“皮里阳秋”的解释,都近乎望文生义,“皮里”即“活人”之意,“皮里阳秋”意即“活春秋”,并举《梁书·刘孝绰传附刘谅传》称刘谅为“皮裹晋书”(《南史》本传称“皮里晋书”)为例,见所著《魏晋南北朝史札记·晋史札记》“任子春秋与皮里春秋”条,可参看。

    ③公超成市:公超,即张楷,字公超,东汉学者。据《后汉书·张霸传附张楷传》,张楷精通《严氏春秋》《古文尚书》,门徒常有上百人之多,甚至曾与其父往来的老儒都来向他求教。由于来客太多,所乘车马挤满了街巷,带来的随从都找不到地方歇脚。黄门(东汉宦官所任官职有小黄门、黄门令、黄门署长、中黄门冗从仆射、中黄门等,后遂以“黄门”代指宦官)、贵戚之家遂在张家附近开设客舍,通过接待往来宾客牟利。张楷不喜欢他们这样,数次搬家躲避。后来司隶校尉(汉官名。主察举百官犯法者,并监察河南、河内、河东、弘农、京兆、冯翊、扶风七郡,如一州刺史)举张楷为茂才,除授长陵(汉县名。属京兆,为汉高祖刘邦的陵邑,在今陕西咸阳)令,张楷不赴任,隐居于弘农山中,学者随之前往,张楷的住处很快又成了热闹的市集。后来华阴(汉县名。属弘农郡)山南就有了个地名叫“公超市”。

    ④长孺为楼:长孺,即孙长孺,唐代人。据苏颂《太子少傅致仕赠太子太保孙公墓志铭》,孙抃家族世代为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到他的七世祖孙朴时,徙居到长安,于晚唐武宗、宣宗之际,做了剑南西川节度使杜悰的掌书记(唐代节度使幕府僚属职名。负责撰写表章、书记、文檄,并掌号令、升黜之事)。孙朴之子孙长孺在西川做了彭山(今四川彭山)令,在任上去世。唐末时局混乱,孙家后人因而留居在眉州(今四川眉山,彭山现为眉山市辖区),以聚书治产、教子弟亲田畴为事,眉州人称孙家为书楼孙氏。

    【译文】

    夏侯玄仪表堂堂,光彩照人,好像怀揣日月一样;褚裒平时不评论人,但心中自有分寸,被桓彝称为“皮里春秋”。张楷精通经学,前来求教的人众多,虽隐居在弘农山中,学者仍跟随而来,华阴山南因此有地名叫“公超市”;孙长孺家子弟世代好学,收集了很多书籍,时人称为书楼孙氏。

    楚丘始壮①,田豫乞休②。向长损益③,韩愈斗牛④。

    【注释】

    ①楚丘始壮:楚丘,即楚丘先生,战国时人。据《韩诗外传》,楚丘先生披着蓑衣,将草绳当做腰带,就这样去求见孟尝君田文。孟尝君问道:“先生老矣,春秋高矣,多遗忘矣,何以教文?”楚丘先生反驳道:“恶将使我老?恶将使我老?意者将使我投石超距乎?追车赴马乎?逐麋鹿搏虎豹乎?吾则死矣,何暇老哉?将使我深计远谋乎?役精神而决嫌疑乎?出正辞而当诸侯乎?吾乃始壮耳,何老之有!”孟尝君听后十分惭愧,身上出的汗一直流到脚跟,连声说道:“文过矣!文过矣!”按,《新序》亦载此事,文字略有不同,云“楚丘先生年七十”,与“先生老矣,春秋高矣,多遗忘矣”正可印证。

    ②田豫乞休:田豫(171-252),三国时曹魏官员。据《三国志·魏书·田豫传》,田豫从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振威将军、并州刺史任上内调,迁为卫尉(汉魏时期九卿之一,掌宫门宿卫),后因年老,屡次请求逊位。当时以太傅辅政的司马懿认为田豫身体强健,写信给他,劝他继续任职。田豫给司马懿写信说:“年过七十而以居位,譬犹钟鸣漏尽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他坚决宣称病重,于是被拜为太中大夫,仍食九卿的俸禄。

    ③向长损益:向长,字子平,东汉隐士。损益,《易经》中的两个卦名,体现了下与上、多与少的变化。《易传·杂卦》解释说:“损益,盛衰之始也。”据《后汉书·逸民列传》,向长性情中和,喜好《老子》《易经》。他家中贫困,没有供食之资,有好事之人送给他食物,他每次都只留下足以吃饱的部分,将多余的食物再还回去。王莽的大司空王邑前来征辟他做官,向长坚决推辞,潜心隐居在家。有一次,向长读《易经》读到《损》《益》两卦时,叹息道:“吾已知富不如贫、贵不如贱,但未知死何如生耳。”等汉光武帝建武年间(25-56),向家儿女嫁娶完毕,向长就不再管理家事,和朋友出游名山,不知所终。

    ④韩愈斗牛:斗牛,即斗宿和牛宿,中国古代星座名。按西方天文学的分区法,斗宿六星属人马座,牛宿六星属摩羯座。韩愈曾作《三星行》诗:“我生之辰,月宿南斗,牛奋其角,箕张其口。牛不见服箱,斗不挹酒浆。箕独有神灵,无时停簸扬。”意为当他出生时,月亮在斗宿星区,而斗宿之前是牛宿,之后是箕宿。按,《诗经·小雅·大东》云:“睆彼牵牛(牵牛,即牛宿),不以服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