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词曲概论最新章节!

且連協兩韻,結出高抗激厲的尾聲。運用健筆來寫柔情,是柳、周二家的特色。

    以下接着來談上、去聲韻的長調,一般都是上、去通協,没有什麽限制的。但也要斟酌韻位所在,視情感的變化決定何者爲最適宜而加以適當的調配。比較要激動的地方,就以去聲爲妥。分别舉例説明如下:

    一、上去通協例:

    甲、王沂孫《齊天樂》:

    一襟餘恨宫魂斷,年年翠陰庭樹。乍咽涼柯,還移暗葉,重把離愁深訴。西窗過雨。怪瑶珮流空,玉筝調柱。鏡暗妝殘,爲誰嬌鬢尚如許。  銅僊鉛泪似洗,嘆移盤去遠,難貯零露。病翼驚秋,枯形閲世,消得斜陽幾度。餘音更苦。甚獨抱清高,頓成淒楚。漫想熏風,柳絲千萬縷。

    《詠蟬》

    這個調子,在第一章中已經舉了周邦彦的作品,説明同屬仄聲的上、去聲字要更番使用。這首王沂孫詞,對韻脚的上、去安排,是與周詞有些出入的。上片連用了“樹”、“訴”兩個去聲韻;接着於過脈的四言句换了一個“雨”字的上聲韻;下面的“柱”是去聲,“許”是上聲,更迭使用,顯示抑揚錯落的情調。下片“露”、“度”連協兩去,把情調激起;“苦”、“楚”、“縷”换協三上,較成淒抑;是與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十分相稱的。周詞是一般傷離念遠的思想感情,王詞卻是亡國遺民的深哀沉痛,情緒的起伏變化是各不相同的。所以雖然用的是同一曲調,而對上、去韻脚的安排,不能一致,它的原因也就在此。

    乙、周邦彦《西河》:

    佳麗地,南朝盛事誰記。山圍故國繞清江,髻鬟對起。怒濤寂寞打孤城,風檣遥度天際。  斷崖樹,猶倒倚。莫愁艇子曾繫。空餘舊迹鬱蒼蒼,霧沉半壘。夜深月過女墻來,傷心東望淮水。  酒旗戲鼓甚處市。想依稀、王謝鄰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尋常巷陌人家相對,如説興亡斜陽裏。

    《金陵懷古》

    這個適宜懷古的曲調,音節是淒壯沉鬱的。它有很多平仄拗怒的句子,如“盛事誰記”的去去平去,“遥度天際”的平去平去,“艇子曾繫”的上上平去,“東望淮水”的平去平上,“酒旗戲鼓甚處市”的上平去上去去上,“王謝鄰里”的平去平上,“如説興亡斜陽裏”的平入平平平平上,都是構成拗怒音節的所在;只末句中間連用四平,顯示低抑淒黯,與上面一個上一下八的長句聯綴起來,更在蒼勁中見沉鬱。它的韻位安排,第一叠的“記”、“起”、“際”是去、上、去交遞使用,顯示較重抑揚的美妙音節;第二叠的“樹”、“倚”、“繫”、“壘”、“水”是去、上、去、上、上;第三叠的“市”、“里”、“世”、“對”、“裏”是上、上、去、去、上;上聲韻越來越多,情調也就隨着越來越低抑。這是一個悲多於壯的長調,但聲情還是鬱勃的。

    丙、辛棄疾《摸魚兒》: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説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閒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烟柳斷腸處。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爲賦》

    這個曲調的音節,是掩抑低徊、淒壯沉鬱的。開端要取遥勢,必得用上三、下四的七言句式,第一字宜用去聲;第二句宜用平平平去平去,構成拗犯的音節。接一個七言句、一個六言句,再接一個三言句、一個上三下七的十言句,顯示掩抑低徊情調;“怨春”句是轉筋换氣的關紐;换用一個去聲的“算”字領下兩個四言平句,一個五言拗句(仄仄仄平仄),三句一氣,逗出無限感喟。過片三言短句下接兩個六言句,一平一拗,顯示情調的緊促。以下的句法、韻位,與上片全同,只“休去倚危欄”變成平仄仄平平的句式,是不合本調的組織法則的。它的韻位安排,上片“雨”(一般首句不入韻)、“去”、“數”、“住”、“路”、“語”、“絮”是上、去、去、去、去、上、去;下片的“誤”、“妒”、“訴”、“舞”、“土”、“苦”、“處”是去、去、去、上、上、上、去:全部是去多於上的。這樣也就增加了激壯的成份,顯示鬱勃淒壯的失路英雄本色。這調子也爲蘇、辛一派作爲豪杰之詞者所樂用。

    丁、汪元量《鶯啼序》:

    金陵故都最好,有朱樓迢遞。嗟倦客、又此憑高,檻外已少佳致。更落盡梨花,飛盡楊花,春也成憔悴。問青山,三國英雄,六朝奇偉。  麥甸葵丘,荒臺敗壘,鹿豕銜枯薺。正潮打孤城,寂寞斜陽影裏。聽樓頭、哀笳怨角,未把酒、愁心先醉。漸夜深,月滿秦淮,烟籠寒水。  淒淒慘慘,冷冷清清,燈火渡頭市。慨商女、不知興廢。隔江猶唱《庭花》,餘音亹亹。傷心千古,泪痕如洗。烏衣巷口青蕪路,認依稀、王謝舊鄰里。臨春結綺。可憐紅粉成灰,蕭索白楊風起。  因思疇昔,鐵索千尋,漫沉江底。揮羽扇、障西塵,便好角巾私第。清談到底成何事。回首新亭,風景今如此。楚囚對泣何時已。嘆人間今古真兒戲。東風歲歲還來,吹入鍾山,幾重蒼翠。

    這個四叠的長調,共二百三十六字,是宋詞中所僅有的。最早的作者,要數吴文英。吴詞的内容,是抒寫男女戀情的,類多淒黯怨抑之音。汪元量爲南宋遺民,曾隨謝太后(道清) 被俘入北,改服黄冠(道士服裝) ,最後放歸江南,滿懷亡國的深痛,用這個曲調,抒寫興亡之感,是異常沉鬱淒壯的。第一叠第二句是上一下四句法,第三句是上三下四句法,接上一個六言拗句(仄仄仄仄平仄),表達激情;再用一個去聲的“更”字領下兩個四言偶句,一個五言單句,作一停頓;再用一個三言短句領下兩個四言偶句,音節是激壯蒼涼的。第二叠在兩個四言偶句之下,接着一個五言單句,成一小片段;再用一個去聲的“正”字領下一個四言、一個六言句;再换兩個上三下四的七言句,觸景生情;再用一個三言短句領下兩個四言偶句,融情入景,轉見淒涼怨慕。第三叠一開頭就是兩個四言偶句,綴上一個五言拗句(平仄仄平仄) ,成一小片段;接着又是一個上三下四的七言句,一個六言、一個四言句,成一小片段;下面又挺接兩個四言句,作一頓挫;因爲上面的雙字句過多,容易流於板滯,下面就得换上一個七言單句,一個上三下五的八言句,把它疏動一下;接着又是一個四言句、兩個六言偶句(似對非對的特種偶句) ,又把散漫的形式還歸齊整,於參差錯落的音節中表達感今吊古的無限悲慨。第四叠開端連用三個四言單句,由今追昔,引出興亡之感;接着一個三、三式的六言句,又一個六言平句,仍由“因思”二字轉出,前慨武備的敗壞,後嘆文臣的無能;緊接一個七言單句,作一轉紐;下面又是一個四言、一個五言平句,畧加疏宕,收束吊古,轉入感今;下面更轉緊促,連押兩韻,運用一個七言句,一個上一下七的八言句,總結今昔之感;最後换用一個六言、兩個四言平句,再加疏宕,以景結情,弦外餘音,無窮悲慨。它的韻位安排,第一叠的“遞”、“致”、“悴”、“偉”是去、去、去、上,第二叠的“薺”、“裏”、“醉”、“水”是上、上、去、上,第三叠的“市”、“廢”、“亹”、“洗”、“里”、“綺”、“起”是上、去、上、上、上、上、上,第四叠的“底”、“第”、“事”、“此”、“已”、“戲”、“翠”是上、去、去、上、上、去、去,這與情感的起伏變化,也都是息息相關的。

    關於上、去通協的長調,原是很多的。這裏不過隨手舉例,結合内容和形式,酌加分析,以見聲韻問題的一般法則而已。

    戈載所稱宜單押去聲韻的《翠樓吟》,在第一章中已經提到過了。再舉一首宜單押上聲韻的《秋宵吟》,作爲本章的結束:

    古簾空,墜月皎。坐久西窗人悄。蛩吟苦,漸漏水丁丁,箭壺催曉。引涼颸,動翠葆。露脚斜飛雲表。因嗟念,似去國情懷,暮帆烟草。  帶眼消磨,爲近日、愁多頓老。衛娘何在,宋玉歸來,兩地暗縈繞。摇落江楓早。嫩約無憑,幽夢又杳。但盈盈、泪灑單衣,今夕何夕恨未了。

    這也是姜夔的自度曲。中間有一些特殊句式,如“因嗟念”的三言短句下,又用一個“似”字領下兩個四言的特種偶句;又如“幽夢又杳”的平、去、去、上“今夕何夕恨未了”的平、入、平、入、去、去、上,也都是一些特種拗句。全首韻脚如“皎”、“悄”、“曉”、“葆”、“表”、“草”、“老”、“繞”、“早”、“杳”、“了”,無一不是上聲,顯示一種清幽峭折的特殊情調,也是宋人詞中少見的。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