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中国问题最新章节!

    从前面几章我们已经看到,西方文明和天朝帝国文明正在中国发生密切接触。我们不得而知的是,这一接触能否产生比两种母体文明都要优异的新文明,或者说这种接触只会摧毁本土文化,代之以美国文化。过去,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常常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希腊师从埃及,罗马向希腊学习,阿拉伯人学罗马帝国,中世纪欧洲拜阿拉伯人为师,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学艺于拜占庭帝国。在这些事例中,多数情况是学生超过老师。在中国一例中,如果我们把中国人比作学生,情况可能还是一样。但实际上,我们必须从中国学的比中国人必须向我们学的东西要多。可惜,我们会向中国人学习的概率非常低。但我之所以把中国人比作学生,没有说成是老师,只是因为我害怕西方人根本就教不会。

    本章,我想就中西接触时产生的纯文化问题进行论述。在接下来的三章中,我将阐明与中国国内情况有关的问题。到最后一章,我希望回到对未来的憧憬上,看看在当前困难局势下,我们可以抱有哪些希望。

    除16世纪的西班牙和美国之外,我想不出还有哪两个文明能像中国和欧洲那样,在相隔那么长的一段时间里各自发展。这种独立异于常态。所以,让我们感到惊奇的是,欧洲人和中国人做到相互理解并不算太难。为什么会是这样?要阐明这一点,我们应稍作回顾,了解一下两个文明的历史起源。

    西欧和美国在精神生活上几乎同源。我追溯到了三个源头:(1)希腊文化;(2)犹太宗教伦理;(3)现代科学发展的结果————现代工业化大生产。我们可以把柏拉图、《旧约》和伽利略作为这三种元素的代表。这三种元素独立发展,持续至今。从希腊人那里,我们得到了文学艺术、哲学数学,还有我们社会观念中更为文雅的那一部分。从犹太人那里,我们得到了狂热的信念,这种信念很像是一种“信仰”;除此之外,我们还得到了道德热情,知道了罪孽这一观念;我们还得到了宗教排斥不容的,以及部分民族主义的观点。从应用于工业化大生产的科学中,我们得到了权力,尝到了有权力之后是什么滋味,而且还相信我们自己就是神,理所应当有权力为不能享受科学之利的种族裁决生死;我们还得到了经验主义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获得了几乎所有的实际知识。我认为,以上三种元素能够解释我们有的大部分心态观念。

    这三种元素中,除了希腊间接影响过中国的绘画、雕塑、音乐之外[1],其余没有在中国发展中扮演过什么明显的角色。中国在历史之初,就缔造了大河流域帝国。埃及和巴比伦也是这样的帝国,影响到了希腊人和犹太人,创造了西方文明之源。西方文明根植于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冲积平原上的沃土。同样,黄河也为中华文明开篇创造了可能。到了孔子时代,中华帝国仍然据守在黄河流域,没有向南北两方延伸。不过,虽然中西文明在外在条件和经济环境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中国人和埃及人、巴比伦人在精神面貌上几乎没有共同点。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的老子[2]和孔子已经具备我们眼中现代中国人的典型特征。凡事爱从经济方面看问题、找原因的人会发现,用经济因素解释不通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和古埃及人、古巴比伦人不一样。我自己也找不出另一套理论学说。但就目前来看,我认为不能完全按科学去解释国民品格异同。气候和经济条件能解释部分原因,但也不能概括全部。也许,国民品格很大一部分要看在文明形成时期,发挥主导作用的个人有什么样的品格。这些人有摩西、穆罕默德、孔子等。

    已知中国最早的圣人是道家创始人老子。“老子”并非真名,意为“年老有智之人”。传说老子跟孔子是同时代人,较孔子年长。在我看来,老子的哲学思想远比孔子的学说有意趣。老子认为,每个人、每个动物、每件事物各守其道。我们自己也该顺应道,并鼓励别人这样做。“道”的意思是“道路”,但带有神秘色彩,类似于《圣经·约翰福音》中的“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我认为,老子的看法是,人因背“道”而死。如果我们都能体任自然,返朴归真,我们应该能长生不死,就像天上的星辰。到了后世,道家学说退变成了求神成仙的方术,汲汲以求长生不老仙药。但我认为逃避死亡的愿望从一开始就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一部分。

    老子的书,毋宁说被认为是老子写的书,非常简短,但他的思想得到了弟子庄子的阐发。庄子比他的老师还有趣。两人都倡导自由这一哲学思想。他们都思考了政事之恶,以及种种背离自然之举。与“古之真人”的恬静泰然相对比,他们抨击现代生活匆忙慌乱。道家学说有神秘主义意味,体现在,尽管天下万物林林总总,但“道”在某种意义上归一。因此,如果万物能循道而生,这个世界就不会有纷争。两位圣人富于幽默感,内敛谦和。这其实已经体现了中国人的特点。“幽默感”从庄子对伯乐“善治马”的叙述中可见一斑。伯乐治马之法是:“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策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3]“内敛谦和”可与西方神秘主义者对比中显现出来。这两个特点也可以从中国文学艺术中看出来,从今日中国饱学而又有修养之人的谈话中听出来。中国各阶层都喜欢笑,言语中随处有玩笑。饱学之士不露声色巧妙幽默,欧洲人一般看不出来,更添中国人之乐。中国人习于谦和,脱俗不凡。有一天,我在北京跟一个中年男子见面。他告诉我他对政治学很感兴趣,希望了解这方面的学术理论。因为初来乍到,对中国人不了解,我就按字面意思理解他这句话,没往深处去想。后来我才知道他曾任一省之长,为政多年,政绩卓著,为人称道。在中国诗歌里,激烈情感明显难以找见,这也是谦和特点的体现。在中国人眼中,有智之人应该时刻保持镇静泰然的风范。虽然中国人有时也挥洒激情(实际上中国人是非常容易动感情的),但不愿表露在艺术中。因为他们认为冲动不含蓄为艺术所忌。西方浪漫主义运动兴起,西方人推崇激烈悍勇。但据我所知,中国文学不愿表达这样的情愫。中国古乐不乏优美动听之声。这种音乐少有噪动喧嚣,让人只愿洗耳聆听,不理一事。在艺术中,中国人意在精妙雅致;在生活中,志于以理服人。剽悍勇猛为人不齿,肆意表露激烈情感也难为赏识。相比之下,西方人生活注重宣示表露,在其中浸淫日久,刚接触中国文化很难识见中国人的志向意趣,但渐渐就能看出他们生活的美感与尊严所在。所以,外国人在中国生活愈久,爱之愈深。

    虽然信奉道家思想的人以方术为营生,无意理治,但完全遭到儒生排斥。我必须承认,我理解不了孔子好在哪里。他的著作溺于礼仪细枝末节,执意教人待人接物,应对各种场合。当然,如果把他与身处别的时代为其他种族推广传统宗教的人作对比,我们不得不承认孔子功绩甚伟。即便这些功绩多数是负面的,我们也不能轻易否定。孔子所建体系经过多位弟子阐发,纯粹关注伦理道德,不含宗教教义教理。他的学说没有培植强大神权,也没有引发迫害事件。可以肯定的是,在儒家思想影响下,整个中华民族知礼懂礼。而且,中国人的这种礼并不仅仅沿习古风旧俗,也完全适用于没有先例可循的场合情景。此外,不只一个阶层习礼,连卑贱寒微的苦力也懂礼。所以,看到中国人不愿以粗鲁回敬粗鲁,带着十分端重对待白人的凶残暴戾、傲慢无礼时,我们不禁汗颜羞惭。欧洲人常把中国人的这种态度看作示弱的表现。但其实这种态度是一种真正的力量。中国人一直凭着这种力量征服了所有征服自己的人。

    中华传统文化中只有一个重要元素来自异域外邦,那就是佛教。公元纪年之初,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在中国宗教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西方人从犹太人那里承袭了排斥异教的观念,以为一个人信了一种宗教,就不能再信别种。而且,正统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有严密的框架体系,让人难以同时接受两套教义。但中国不存在这种互斥排异的情况。一个人既可以是佛教徒,同时也可修习儒学。原因很简单,佛教和儒学互不排斥。日本也一样,很多人既信奉佛教,也信仰神道教。不过,佛教和儒学气秉不同。即便是同时笃信佛教和儒家的人也对两派分有轻重,有人重儒,有人喜佛。理解了“宗教”这个词,就可以理解佛教。其教义带有神秘色彩,注重救赎、来世。佛教向世界传递的信息是,佛教能治愈灰心绝望,而那些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却认为本应该对世路灰心绝望。佛教认为,悲观消极是人之本能,唯有信仰佛法才能摆脱这种情绪。儒学完全没有这种观念。儒家认为,从根本上来说,人与世界相和。人们只需得到教导,知道如何去生,无须鼓舞即欲求生。儒家的道德观念不以任何一种形而上思想或宗教教义为基础,仅仅关注俗世日常。在中国,这两种思想共生共存。那些善于思考、愿以宗教求悟的人礼佛弘法,而那些投身政事者修习儒学心有愉悦。儒学一直都是官学。科举考试考的就是儒学。结果是,几百年来,中国政治掌握在那些怀疑文学功用的人手中。他们所在的管理机构缺乏活力,不具备革故鼎新、一扫陈弊的肃杀之气,而这些是西方国家要求自己的君王应该具备的特质。实际上,执掌中国政坛的人严格遵照庄子的学说箴言。结果导致三点:第一,除非内战爆发、生活凄惨,中国人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