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译注最新章节!

。经过一小劫后,成阿罗汉,此为中品下生者。以上所说的三种是中品的观想,为第十五观。

    赏析与点评

    第六品————‌“中品下生”救度的对象是普通善人,生前严守戒律,奉公守法,孝养父母,博施济众,积德行善,本应投胎为人,临终若得善知识开导,便能往生到极乐世界。值得注意的是,从第六品————‌“中品下生”至第九品————‌“下品下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在生命将尽时,若遇到善知识开导,一念之间向善,临终时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才有可能往生极乐净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赞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1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1 南无(nama):归命,把自己的身命归托给佛菩萨。

    译文

    佛陀告诉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做下各种恶业,虽然未诽谤经典,但像这样无知的人,对所作之恶行没有任何的惭愧。生命要终了时,遇到善知识,为往生者演说大乘十二部经典的名称,因为听闻这些经典名称的缘故,除去了千劫的极重恶业。为该往生者演说这些经典名称的智者又教其合掌叉手,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由于称念佛名的缘故,又除去了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赏析与点评

    第十六品‌“下辈往生”的众生,因愚昧无知而作恶,且没有任何惭愧心。又可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第七品————‌“下品上生”救度的对象是生前偶尔作恶而无反思能力之人,本应堕畜生、饿鬼之道,临终时遇善知识开导,生惭愧心,一念之间向善,也能往生极乐净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1;不净说法2,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1 现前僧物:僧物有四种,即常住常住物、十方常住物、现前现前物、十方现前物。前两种为‌“僧祇物”,后两种为现前僧物,主要指僧人私有财产和亡僧遗物。

    2 不净说法:别有企图,说虚妄语,令人生信,其目的是贪图美名、财物。

    译文

    佛陀告诉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若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像这样无知的人,会去偷佛、僧的物品,也会去盗现前的僧物,会说一些不净的话,心中没有任何惭愧,并且以作这些恶业而洋洋得意。这样的罪人,以这些恶业的缘故,按理应堕入地狱,其命欲终了时,地狱各种恶火,立即就会来到。如果此时遇到善知识,以大慈悲心,为其广为称赞演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及阿弥陀佛光明的神力,并且称赞戒、定、慧、解脱的各种知见。

    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于六劫,莲华乃敷。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1,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1 梵音声:正直、和雅、清澈、悠扬的天籁之音。

    译文

    此人听闻后,就除去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各种地狱猛火此刻亦化为清凉风,并吹起各种天花,花上都有化佛、化菩萨,来迎接此往生者。就在一那之间,即得以往生七宝池中莲花之内。经过六劫后,莲花才得以开启。观世音、大势至两大菩萨,以梵音声来安慰此往生者,为其演说大乘深妙经典。听闻此法后,往生者实时发无上道心。此名为下品中生者。

    赏析与点评

    第八品————‌“下品中生”救度的对象多为贪名利、破净戒的出家五众。若有人临终时,面对地狱景象,心生恐惧,得大善知识开导,悔过向善,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也能往生极乐净土。只因这些人罪业较重,须在闭合的莲花中经历六劫,莲花才能开启。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译文

    佛陀告诉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若有众生,作各种不善之业,犯下五逆、十恶之罪,具备各种不善之业,这样的愚人,因为各种恶业的缘故,应堕入恶道之中,会经历很多劫,受无穷的苦。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1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1 不遑:心思慌乱,来不及念。

    译文

    像这样的愚人,临终时若遇到善知识,作种种的安慰,为他演说妙法,教导此往生者念阿弥陀佛。但此人受各种恶业之苦所逼,念不出佛声。此善友就说:你若不能念阿弥陀佛,应称念无量寿佛。如此至心诚恳,令其声音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以此称佛名的缘故,于念念之中,除去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1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1 诸法实相:各种现象的真实面目。

    译文

    此往生者在命终之时,能看见金莲花,莲花如同黑暗中的太阳,就在他的面前。在这一念之间,就得以往生极乐世界。在闭合的莲花之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才开,观世音、大势至两大菩萨,以大悲的声音,为其广说诸法实相和除灭罪业之法。此往生者听闻之后,心生欢喜,立即发菩提之心。此名为下品下生者,以上所说的三种是下辈的观想,为第十六观。

    赏析与点评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而本经第九品————‌“下品下生”却认为,犯五逆重罪之人,本应堕无间地狱,临命终时,若能遇到善知识的开导,悔过向善,也有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希望。两者好像相互矛盾。其实,《无量寿经》强调极乐净土之殊胜,无不善之人;而本经则强调阿弥陀佛愿力之大,连恶人都在救度之列。这是下辈三品往生极乐国土的共同特点。

    尔时世尊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1无生忍。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

    尔时,阿难即从座起,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

    佛告阿难: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汝当受持,无令忘失。

    1 逮:得到。

    译文

    佛陀在说以上十六种观想极乐世界时,韦提希与五百位侍女听闻之后,得以看见极乐世界广长的景象,又得见佛身及二位菩萨身相。韦提希心中欢喜,赞叹得到未曾有的感受,豁然大悟,达到无生忍的境界。五百位侍女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意往生极乐世界国土。世尊把她们的全部发心都记下来:她们日后都应当往生到极乐世界,能获得诸佛现前三昧。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

    当时,阿难立即从座中而起,禀告佛陀说:‌“世尊!应当如何为此经命名?而此佛法之要诀,应当如何来受持?

    佛陀告诉阿难:此名为《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可名为《净除业障生诸佛前》。你们应当受持,不要有任何的遗忘失落。

    赏析与点评

    从本段开始到了本经的结尾部分,佛陀嘱咐大众流通此经,使更多人获益。

    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分陀利1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1 分陀利(puarīka):白莲花。西方莲花,有青黄赤白四种,在没有开、快要开、已经开、花落四个阶段,颜色就有四种变化。正在开放的时候,颜色是白的,像银又像雪,有光。

    译文

    能够修行此三昧者,此身得以看见无量寿佛及二位大士。假若善男子及善女人,只要听闻阿弥陀佛之名及两大菩萨之名,便可除去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是忆佛、念佛!假若有如此念佛的人,应当知道此人就是人中的白莲花,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则是其殊胜好友。此修行者当坐道场,生诸佛家。佛陀告诉阿难:你应当好好受持以上所说的话,受持此语者,即是受持无量佛寿名。

    佛说此语时,尊者目干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还耆阇崛山。尔时阿难广为大众说如上事。无量诸天、龙、夜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译文

    佛陀说此话时,尊者目干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等,听闻佛陀所说,皆大欢喜。当时世尊足踏虚空,从空中回到耆阇崛山。当时阿难广为大众演说以上的事情,无量诸天、龙、夜叉,听闻佛所讲的这些,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赏析与点评

    对一个利欲熏心的人来说,权力是真实不虚、至高无上的。为达到目的,他们会不择手段。阿阇世王子获得王位后,觉得也不过如此,同时失去父母的痛苦时刻折磨着他。在佛陀的点化之下,他终于醒悟:宇宙万物的实相是苦、空、无常、无我。这正是《观无量寿佛经》中佛陀宣说的、清风百鸟鸣唱的、流水乐器演奏的主要内容,更是众生观照的核心。若能明白世间一切都是空无自性的,何来执着?

    频婆裟罗王领悟到这一道理后,虽身处牢狱而心安;韦提希明白这一道理后,便能坦然面对逆境;阿阇世明白这些道理后,悔悟心生,生命于是出现转折点。他弃恶从善,最终也成了贤明的国君。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