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译注最新章节!

不是永恒不变的实体。更重要的是,五蕴等法门如“标月指”,见月应忘指;同理,佛陀以一个“无”字提醒人们,“五蕴皆空”空去“我执”后,应舍五蕴之理论,故说“法空”。三个层面的“空”加在一起,才是“五蕴皆空”完整的内涵。

    <strong>无眼、耳、鼻、舌、身、意1,无色、声、香、味、触、法2;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3。</strong>

    1 眼、耳、鼻、舌、身、意:此为“六根”,代表人们的感觉器官。

    2 色、声、香、味、触、法:此为“六尘”,代表被认知对象————客观世界。

    3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为“六识”,代表人们的认知能力。

    译文

    (空性中)也没有知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也不存在被认知对象(色、声、香、味、触、法);也没有能见之眼识,也没有具有认知能力的其他五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赏析与点评

    佛陀以一个“无”字进一步提醒人们,组成宇宙万有的十八种基本元素(十八界)也是因缘和合的,也是空无自性。换而言之,构成外部世界的六尘空无自性,以此说明被认知的对象是空性的,叫“外空”;六种知觉器官空无自性,叫“内空”,以此说明能认知世界的知觉器官是空性的;具有认知能力的六识也是空的,叫“心空”;内、外皆空,心亦不实,以此来扫除人们对一切法的执着。更重要的是,十二处、十八界等法如同木筏,一个人利用它渡河后,木筏已完成了它的使命,应该把它放下,而不是背在身上。同理,破除了“我执”,不应误以为十二处、十八界等法是真实不虚的真理,应及时放下;否则,便会深陷“法执”的泥潭。

    <strong>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1亦无老死尽2。</strong>

    1 无无明……乃至无老死:是十二因缘“流转门”的省略,为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时所观:由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如此循环流转,无穷无尽,便成为无边生死。

    2 亦无老死尽:是十二因缘“还灭门”的省略。佛陀在菩提树下顺观十二因缘后,了知“无明”是生死的根本。若要出离生死,必须先灭无明:无明尽则行尽,行尽则识尽,识尽则名色尽,名色尽则六入尽,六入尽则触尽,触尽则受尽,受尽则爱尽,爱尽则取尽,取尽则有尽,有尽则生尽,生尽则老死尽。如此十二支一一灭尽,便得解脱。

    译文

    (空性中)没有无明,也没有灭尽的无明,甚至于没有老死,也没有灭尽的老死。

    赏析与点评

    佛陀运用十二因缘的教义,从生命现象的延续性来分析人生的本质。人生苦难的根源是过去世的业力(无明、行),引发现世的苦果(识、名色、六入、触、受);而现在的所作所为(爱、取、有),又是产生未来苦果的因(生、老死)。人生就是在这样因果循环中使得生命得以延续,故说“无我”。佛陀以一个“无”字提醒人们,十二因缘仅仅是引导人们从缘起事物的前后延续变化,即透过事物的时间变化去观空,“我执”去除了,不应又执着于佛陀的教法为真理,而应放下。

    <strong>无苦、集、灭、道。</strong>

    译文

    (空性中)没有苦、集、灭、道这四个离苦得乐的步骤。

    赏析与点评

    佛陀以因果关系来教导人们从四个方面化解人生的苦难:1.苦谛:灭苦首先要知苦,知苦才能引发灭苦的动力,并且要勇敢地面对人生所遇到的各种艰难困苦;2.集谛:了知苦因,找出造成目前困境之各种根源;3.灭谛:任何形式的生命痛苦都是可以解决的,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解决问题之方法,一旦方法找到了,问题自然能迎刃而解,故应树立灭苦之信心;4.道谛:悟空是灭苦之方法。四圣谛是佛教的核心教义,它告知人们,无论是何种困难,只要依照如上四个步骤,就一定能战胜困难,“离苦得乐”,恢复平静、正常的生活,所以称为四圣谛。然而,佛陀以一个“无”字提醒人们,四圣谛等法仅仅是灭苦的方法,苦去除后,不应再执着于所使用的方法与理论,才能真正达到无牵无挂的境界。破除对理论、观点和见解的执着,这是《心经》中悟空的第二层含义。

    <strong>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strong>

    译文

    既无能证之智,自然无所证之果。因为这些本来就没有可得的缘故啊!

    赏析与点评

    从语言文字上看,好像有了能知所知、能得所得的差别。“智”是能观,“得”为所观;“智”为能得,“得”是所得。但悟空的最高境界是没有能、所的差别。虽然佛陀讲通过般若智能证得真理,这只不过是引导人们悟证真理的方便,名言安立而已,其实“能”、“所”皆不可得,所以能证智与所证理,也毕竟空寂,空去一切差别观念,甚至连“空”也要空去,然后才能享有一个解脱自在、空有不二的世界。因此说,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体现真空。如此不偏“顽空”,不偏“执有”,离言说,于相离相,空而不空,才是悟空的最高境界————“中道实相”,进入不二法门的中道思想,这是《心经》中悟空的第三层含义。

    <strong>菩提萨埵1,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2。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3,究竟涅槃4;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strong>

    1 菩提萨埵(bodhisattva):即菩萨,觉有情,有觉悟的人。

    2 挂碍:挂————牵挂或被网罩,比喻为无明烦恼蔽覆真心,如被罗网罩着不得自由;碍————妨碍或是阻滞,比喻为众生对事物的执着,阻碍正道,不得前进。

    3 颠倒梦想:凡夫无知,被无明所迷,将因缘和合的现象误认为是真实的,于是产生颠倒执着,妄造恶业,进而继续轮回生死。

    4 涅槃(nirvāa):烦恼除尽,就会出现寂静、安稳、快乐的境界。

    译文

    菩萨们(求道者)依照“般若波罗蜜多”去修行后,对世界一切事物不再执着,心中就没有任何牵挂;由于心无牵挂,也就不会有恐怖畏惧,因而远离了因妄想而产生的颠倒梦想,就能抛开烦恼,超脱生死,达到清净自在的境界。过去、现在、未来的十方三世诸佛,也都是如此依照般若波罗蜜多法门去修行,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anuttarā-samyak-sabodhi)圆满佛果。

    赏析与点评

    前文从理论上阐明“空”的思想,本段进入实践阶段,说明一个人若能领悟“空”的智慧,便知道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均变化无常,并无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供人们来执着。换言之,凡事不必过于执着,就能超越一切苦恼和困厄,达到“心无挂碍”的境界,获得绝对的安宁与快乐。同时,明白了一切是因缘所生,就会珍惜和善用因缘,以达自利利他的理想。

    <strong>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1,揭谛,波罗揭谛2,波罗僧揭谛3,菩提萨婆诃4。</strong>

    1 揭谛(Gate):去,即般若的甚深功能,能度众生去到彼岸。

    2 波罗揭谛(paragate):到彼岸去。

    3 波罗僧揭谛(parasamgate):众人一起到彼岸去。

    4 菩提萨婆诃(bodhisvaha):依此心咒,便能急速成就无上的菩提。萨婆诃(svaha)是婆罗门诵《吠陀》经咒呼神献祭时用的祷词,无意义。佛教徒沿用这一习惯语。

    译文

    因此我们确信,般若波罗蜜多具有降服心魔的大神力,是破除人世间的愚痴黑暗而带来大光明的力量,是至高无上的力量,是绝对无与伦比的力量,它能消除世间一切苦难,真实不虚。现在我要说“般若波罗蜜多咒”了,我现在宣说这一咒语: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大家都到彼岸去吧!觉悟吧!

    赏析与点评

    鸩摩罗什将该经题翻译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简称《般若神咒》,将“空”观智慧浓缩为咒语,总持无量义。这与佛陀讲法的特色有关。公元前六世纪,佛陀所讲的法,依靠师徒相承、口口相传而得以保存、传播。为了方便记忆,佛陀讲完一部经后,都要对所说的内容作总结,言简意赅,韵味无穷。反复唱颂这些“真言”(咒,mantra),必能使人“悟空”,由此而拥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