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土风录最新章节!

    放爆仗

    纸裹硫黄,谓之爆杖,除夕、岁朝放之。案,(唐)〔宋〕高承撰《事物纪原》云:“魏马钧制爆仗,隋炀帝益以火药杂戏。”是爆仗之名,元魏已有。然范石湖《村田乐府》云“截筒五尺煨以薪”,“当阶击地雷霆吼”,则是时犹以竹爆也。爆竹辟鬼,其说始于东方朔《神异经》,六朝时用之岁朝,见《荆楚岁时记》。后兼用之除夕。张说《守岁》诗:“竹爆好惊眠。”薛能《除夜作》:“竹爆和诸邻。”是也。 火药杂戏,盖即今放挑竿之始。

    烧香

    李相之《(览)〔贤〕已集》谓:烧香始见《晋书·佛图澄传》。案,《吴志》:孙权谓张津“著绛帕头,烧香,读道书”。《后汉·襄楷传》注谓津为交州刺史时事。 又,《江表传》:“有道士于吉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又,《汉武故事》:“昆邪王杀休屠王,来降,得其金人之神,置之甘泉宫,其祭不用牛羊,惟烧香礼拜。”则汉魏已有之,盖始于二氏。

    行香 香炉

    僧道法事有行香。姚宽《西溪丛语》谓起于后魏及江左齐梁间。初以香末散行为行香。唐以后,则斋主持香炉巡行坛中及街市。至今皆然。案,释氏《贤愚经》:“为蛇施金设斋,令人行香僧手中。” (1) 此香末散行之行香也。《唐会要》:“开成五年四月,中书门下奏:天下州府每年常设降诞斋行香,后令以素食宴乐。”此持炉巡行之行香也。“香炉”,见《法苑珠林》,云:“佛说法时,常执香炉。”

    做道场

    延请僧道作法事,曰做道场。道场见《华严经》:“佛在菩提道场,始成正觉。”《指月录》:“智者禅师居天台二十二年,建大道场一十有二所。”颜之推《归心篇》云:“若能(借)〔偕〕化黔首,悉入道场。”

    打醮

    延羽流禳 (2) ,曰打醮。案,《吴志·吕蒙传》:“蒙病笃,权命道士于星辰下为之请命。”则是时已有之。宋陈羽《步虚词》:“汉武清斋读鼎书,内官扶上画云车。坛上月明宫殿闭,仰看星斗礼空虚。”似汉武时已行醮法,但不见所出。《竹书纪年》:“黄帝五十年七月,天雾三日三夜,昼昏,帝游洛水上,见大鱼,杀五牲以醮之。”是黄帝时已有醮矣。唐时此风最盛。吾家逋翁及李义山、赵嘏、姚鹄,皆有诗言醮事。

    谢土

    《论衡·解除篇》云:“世间缮治宅舍,凿地掘土,功成作毕,解谢土神,名曰解土。”《东观汉记·钟离意》:“出奉钱,使人作市屋,既成,谓解土,祝曰……”案,即今所谓谢土也。又,《范史·来历传》:“安帝太子惊病不安,避幸乳母王圣舍。邴吉以为圣舍新修,犯土禁。”今俗营造遘疾,谓之犯土。谢土司盖本此。

    躲煞

    始死有所谓煞者。富家延僧道作法,曰接煞;贫者扃门尽室出,曰躲煞。案,《颜氏家训》云:“偏傍之书,死有归煞。子孙逃窜,莫肯在家。画瓦书符,作诸厌胜。”是此风已久。

    七七

    人死,有“七七”之说。每七日作道场,云死者当轮见十殿阎罗也。案,《北史·林邑国传》:“人死,每七日,燃香散花,哭尽哀尽,七七而罢。至百日、三年,亦如之。”又,《魏明帝纪》:“胡国珍死,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又,《北齐书·孙灵晖传》:“为南阳王绰师,绰死,每至七日,灵晖为请僧设斋。”赵耘菘以为“元魏时道士寇谦之教盛行,而道家炼丹拜斗,率以七七四十九日为断,遂推其法于送终,而有此七七之制耳” (3) 。韩琦《君臣相遇传》:“英宗即位,光献后谓琦曰:‘初立他为皇子时,臣僚多有言不当立者,恐他见后心里不好,昨因斋七,并焚于钱炉矣。’”斋七即做七也。考《日知录》云:“本于《易》‘七日来复’,是以丧期五五、斋期七七,皆《易》数也。又缘‘皋复之礼’,以为七七缘起。”见初刻第八卷。 此盖先生未定之书,重订则删之矣。博罗张萱作《疑耀》,云:“初生七日为腊,初死七日为忌。一腊而一魄成,故七七四十九日而七魄具。一忌而一魄散,故七七四十九日而七魄消。”此“七七”之名所由起。临淮某氏《新语》谓:“始死七日,冀其一阳来复也。祭于来复之期,以生者之精诚,召死者之神爽。七七四十九日不复,则不复矣。四十九日,河图之尽数。此语有讹。河图尽数,五十有五。四十九,乃揲蓍之数。 数尽而止,生者亦无可如何也。或谓七为火数。火主化,故小儿生而七日一变。逢七而祭,所以合变化之数。” (4) 常熟徐复祚《村老委谈》云:“人死,魄遇七而散。如甲子日死,则数至庚午为一七。甲,木也。庚,金也。金能克木,又冲子,谓之天克地冲。遇一日而散,至七七而尽也。”此说本之《论衡·订鬼篇》。 郎瑛《类稿》引《淡香亭闲话》,又以为僭行古诸侯七虞之礼 (5) 。众说不同。要之,佛氏之说,无足深考。李文公作《杨垂去佛斋说》云:垂撰《丧仪》,其一篇云《七七斋》,翱以为非礼,时论去之。皇甫持正作《韩公神道碑》云:“遗命,凡俗习画写浮屠、日以七数之说,无一污我。”

    谢孝

    亲死,至七七,缞绖出,遍谢戚友,曰谢孝。案,丘琼山《家礼仪节》云:“世俗亲友来吊,孝子必具衰绖,躬造其门,谓之谢孝。”则前明已有此风。

    烧羹饭

    祀先曰烧羹饭。见王硕园昊 《当恕轩偶笔》,云:“元朝人死,致祭曰烧饭,大祭曰烧马。”俗呼祀先曰烧羹饭,祀神曰烧纸马。盖犹本元人语。北人设祭曰摆饭。

    鸡毛文书

    《汉书·光武纪》注引《魏武奏事》曰:“有急,以鸡羽插木檄,谓之羽檄。”此今鸡毛文书所祖。

    抽签讲书

    学使者初至,以筒贮签,书诸生名,抽得者令讲“四子书”一章,以为故事。案,廖莹中《江行杂录》:“司马温公任崇福时,每日与本县十许人讲书,用一大竹筒,筒内贮竹签,签上书学生姓名,讲后一日即抽签令讲,不通,则微责之。”是其风始于温公。

    说书

    茶肆倩工讲说稗官演义曰说书。案,王荆公作《贾魏公神道碑》云:“景祐元年,始置崇政殿说书,而以公为之。”又,《傅简公佳话》云:“太祖即位,召山人郭无为于崇政殿讲书。至今讲官所领阶衔犹曰崇政殿说书。”则宋初已以讲书为说书。李心传《朝野杂记》云:“崇政殿说书,渡江后,尹彦明以秘书郎兼之。绍兴中,陈少南以博士兼说书。乾道末,崔大雅以正字兼说书。此国朝所未有也。”又,“开禧元年,置资善堂说书。绍兴(五)〔三〕十二年,置皇子位说书”。《汉成帝纪》:召郑宽中、张禹说《尚书》、《论语》于金华殿中。此说书之始。

    灯谜

    灯节,好事者作隐语,令人揣测,谓之灯谜。见《正字通》,云:“曹娥碑阴、大明寺壁、东坡砚盖之类,犹俗之灯谜。”朱存理《今古钩玄》:“古所谓廋词,即今之隐语,而俗谓之谜。吴人元夕,多以此为猜灯。”钱虞山《癸亥元夕》诗:“猜残灯谜无人解。”案,钱氏《私志》载:“王荆公字谜甚多。盖即灯谜之祖。”王鏊《姑苏志》云:上元作灯市,藏谜者曰弹壁灯。

    缠足

    女生五六岁,以布缠其足,令小。王暐《道山清话》、张邦基《墨庄漫录》皆云始于李后主“令窅娘以帛绕脚,使纤小屈上,作新月状。人皆效之”。案,齐东昏侯潘妃有“步步生莲花”之说。温飞卿《靓妆记》载古乐府《双行缠》词云:“新罗绣行缠,足趺如春妍。”又,吴均诗:“罗窄裹春云。”盖古时男女皆缠足。自后主始以小为尚耳。杜樊川诗:“钿尺裁量减四分,纤纤玉笋裹轻云。”林坤《诚斋杂记》引此,谓“纤纤玉笋”,似是时已缠足。韩偓《屧子》诗:“六寸肤圆光致致。”以今尺较之,不及五寸。盖入后愈尚小已。

    穿耳

    女生三四年,为之穿耳,以环贯之。案,《南华经》:“天子之侍御不爪揃,不穿耳。”刘熙《释名》:“穿耳施珠曰当。”《三国志》:“诸葛恪云:‘母之于女,天性之爱,穿耳贯珠,何伤于仁?’”是此风已久。陶九成谓中国效彝人为之。恐未必然。

    凤仙花染指甲

    万历《昆山志》云:“七夕,妇女以凤仙花染指甲。”案,此法自宋有之。周草窗《癸辛杂识》云“凤仙花红者,捣碎,入明矾少许,染指甲,用片帛缠定过夜。如此三四次,则其色深红,洗涤不去。日(人)〔久〕渐退。回人多喜之”云云。今吴俗皆然,但不必在七夕。

    银指甲

    刘言史《乐府》:“月明如雪金阶上,迸断玻瓈义甲声。”临淮《新语》云:“义甲,护指物也。或以银为之。甲外有甲,谓之义甲。”凡物非真而假设之者,皆曰义。俗用“银指甲”,亦有本。

    留头

    小儿三四岁留顶发,女子十三岁全留不剃,名曰留头,古谓之上头。晋乐府:“窈窕上头欢,那得及破瓜。”庾肩吾诗:“故年齐总角,今春半上头。”韩偓有《新上头》诗。案,男子留发,古亦谓之上头。《南史·孝义传》:“华宝年八岁,父往长安,临别曰:‘须我还,为汝上头。’长安陷,父不归。宝年七十,犹不冠。”盖留发则以冠笄加之,故并可云上头。又考《既夕礼》:“主人说髦。”注云:“儿生三月,剪发为鬌,男角女羁,或男左女右,长大犹为饰存之,谓之髦。所以顺父母幼小之心。”朱子云“亲死,然后去之”。即《礼》所谓“小敛,主人脱髦”,《左传》所云“岂如弁髦而因以敝之”。则古人之发亦不尽留也。

    撒帐

    《汉武内传》:“武帝与李夫人共坐帐中,宫人遥撒五色同心果。帝及夫人以衣裾受之。云得多得子多也。”孟氏《梦华录》云:“凡娶妇,男女对拜毕,就床。女向左,男向右坐,妇女以金钱彩果散掷,谓之撒帐。”唐睿宗女荆山公主出降,有撒帐金钱,大径寸,文曰“长命守富贵”。

    传彩席

    《芥隐笔记》及《辍耕录》俱云:“今新妇到门,则传席以入,弗令履地。”案,此风唐时已有之。乐天《春深娶妇家》诗:“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

    跨鞍

    女临嫁,以马鞍置轿前跨之。案,《五代史·刘岳传》云:“婚礼亲迎,有女坐婿鞍合髻之说。尤为不经。士大夫家且有行之者。”是此风始于五代。《姑苏志》云:“婚礼有知节、跨鞍、坐床、传宝之目,特为烦猥。”昆山郑文康字介庵,正统进士,有《平桥稿》。 《俗礼歌》序云:“昆俗娶妇,俗礼甚多。若所谓跨鞍、问龙、进宝、搂饭甑、传彩、斩蔗之类,一无所据。士大夫家亦安而行之,略不怪恥。”

    附郑氏《跨鞍》诗:“莫跨鞍,莫跨鞍,跨鞍未必家平安。自注:“俗传‘要平安,须跨鞍’”。 鞍高足小跨不过,露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