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水经注译注最新章节!

    本卷导读

    济水是古代中原的重要河流之一,古籍中以江、淮、河、济为“四渎”,而中国第一篇地理文献《尚书·禹贡》,以名山大川为九州的分界,其中“济河惟兖州”,兖州就在济水和大河之间。但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对济水构成严重的干扰,所以不同时期的济水,水道流向变化甚大,自从清朝咸丰五年六月十九日(一八五五年八月一日),黄河在开封决堤,改道夺取济水河道出海,从前的济水,已变成黄河下游主流,济水从地图上消失,原本在济水南岸的山东省会济南市,仍留下残存的地名印记而已。

    古人认为,济水分为两段,前段在黄河以北,“源出河北济河而南也(济水的源头出于大河以北,穿越大河,再从大河向南流出)”,两条大河互相交叉穿越,在地形的结构上不太合理,但这说法可能保留了一些远古的记忆。近代有学者认为,黄河的下游在郑州、开封一带进入大平原,水流纵横奔流,在历史上主河道曾多次在东北、东南之间摆动(正东受泰山山区所阻,不可能直往东流),《尚书·禹贡》所记述的河道向东北偏北流,但《禹贡》以前的黄河,有可能曾经向东南流,注入黄海,而发源于太行以南王屋山的济水,则向东北偏东流,注入渤海,两条水道互不相连,各成水系。到《禹贡》撰写之前,黄河改道,折向东北流,切断了济水,再往北流经北方的沼泽,散为多条水道(九河),注入渤海。经此改道,济水被分为两段,上游小部分注入黄河,成为黄河的支流;下游从黄河分出,继续向东北偏北流,注入渤海。济水又称为沇水,沇与兖互通,因此黄河下游与济水下游之间的地带称为“兖州”。而民间对济河的记忆,仍是一条与大河不同的独立水道,是古代传说中的“四渎”之一,源头在王屋山,而尾闾入渤海,因此有济水穿越黄河的说法。这推断是否成立,仍有待地质学家的验证。

    经 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1,为沇水2;又东至温县西北3,为济水;又东过其县北,屈从县东南流,过城西4;又南当巩县北,南入于河。

    与河合流,又东过成皋县北5;又东过荥阳县北6;又东至砾溪南,东出过荥泽北7;又东过阳武县南8;又东过封丘县北9;又东过平丘县南10;又东过济阳县北11;又东过冤朐县南12;又东过定陶县南13;又屈从县东北流。又东至乘氏县西14,分为二,其一水东南流,其一水从县东北流,入钜野泽15;又东北过寿张县西界16,安民亭南,汶水从东北来注之;又北过须昌县西;又北过谷城县西17;又北过临邑县东;又东北过卢县北18;又东北过台县北;又东北过菅县南;又东过梁邹县北19;又东北过临济县南;又东北过利县西20;又东北过甲下邑,入于河。

    其一水东南流者,过乘氏县南;又东过昌邑县北21;又东过金乡县南22;又东过东缗县北23;又东过方与县北,为菏水。菏水又东过湖陆县南,东入于泗水。又东南过沛县东北24;又东南过留县北25;又东过彭城县北26;获水从西来注之;又东南过徐县北;又东至下邳睢陵县南27,入于淮。

    1 “济水出”句:战国后期,秦兼并魏国西部领土,设置河东郡,即今山西省南部临汾市及运城市。垣县在河东郡东部,今山西省垣曲县,王屋山在县东,又称“天坛山”,又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西北四十公里处,王屋山风景区位于济源境内。为道教名山,道教经典《列子》所说的“愚公移山”故事,发生在王屋山。因山中有洞,俨如王者之宫,故名王屋。主峰之巅有石坛,据说为轩辕黄帝祭天之所。汉魏时列为道教十大洞天之首,称为“天下第一洞天”。

    2 沇(yǎn)水:东汉学者许慎《说文解字》:“沇:水,出河东东垣王屋山,东为泲。从水允声。”

    3 温县:在黄河北岸,属河内郡,今河南省温县。

    4 隤(tuí)城:河内郡修武县有隤城(《后汉书·郡国志》)。

    5 成皋(ɡāo)县:成皋,古东虢国,春秋时被郑国所灭,改设制邑,又名虎牢,春秋战国时为战略重地,秦末楚汉相争,两军主力在此对峙。汉置成皋县,后世黄河水患频繁,县废,并入荥阳。今荥阳市汜水镇西北有成皋故城遗址。

    6 荥阳县:战国时韩国在荥泽之北筑城,称为荥阳,为战略重地。汉置荥阳县,后世陆续并入河阴、广武、汜水、成皋四县,成为今荥阳市。

    7 荥泽:《尚书·禹贡》有“荥陂既潴”的记述,意思是济水自温县流入黄河,向南溢出,成为荥水,流至邙山东南麓,积水为泽,称为荥泽。

    8 阳武县:战国时韩、魏交界地,秦攻取,设置阳武县,县境有博浪沙,即张良行刺始皇未遂地点。秦以后经多次废复,县城亦曾迁徙,一九五三年与原武县合并为原阳县。

    9 封丘县:古中原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属卫国,战国初属韩,宋、韩黄池之战即发生于此地。公元前二四二年,秦攻夺韩国的平丘等十二城,设置东郡,封丘是其中之一。今为河南省封丘县,属新乡市。

    10 平丘县:西汉初,分封丘东部置平丘县,西晋时撤,并入封丘。

    11 济阳县:春秋战国时为齐国西部边境,在济水北岸,位于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与山东交界处。东汉光武帝刘秀出生于此县,因此升格为济阳郡,东晋南朝时,济阳江氏、蔡氏为名门望族。隋朝以后郡县俱撤。今山东省济南市以北有济阳县,秦汉时为漯阴县、著县等县地,金朝置济阳县。两济阳县同名异地,而且置县时代不同。

    12 冤朐(qú)县:秦置宛朐县,亦作冤句、冤朐。故城在今山东省菏泽市西南。

    13 定陶县:西周时为曹国封邑,春秋时曹为宋国所灭,改称陶。其后范蠡“以陶为天下之中”,在此定居经商,十九年间,三致千金,死后葬于陶。秦以后称为定陶。今山东省定陶县。

    14 乘氏县:西汉时置,南北朝废。在钜野泽南岸。

    15 钜野泽:古代湖泊名,春秋时在齐、鲁、宋三国交界,秦末彭越曾在钜野泽聚众为游兵,后来与刘邦结盟对抗项羽。由于泥沙填积,南北朝以后逐渐湮废成陆地,湖水转移至其东北方,积聚为梁山泊,即《水浒传》聚义之地,今已缩小,改称东平湖。

    16 寿张县:原名寿良,东汉改名寿张,一九六四年废县,县境分别划入河南及山东省。

    17 谷城县:在东平湖北,有谷城山。

    18 卢县:在今山东省平阴县北。

    19 梁邹县:在今山东省邹平县北。

    20 利县:在今山东省广饶市北。

    21 昌邑县:秦朝在钜野泽以南设昌邑县,隶属砀郡。在今山东省西部。汉景帝中元六年(前一四四),分设山阳国,治所在昌邑,后废国为郡。汉武帝分封其爱子刘髆为昌邑王,先武帝死,其子为第一代海昏侯、汉废帝刘贺。今山东省东部有昌邑市,始设县于北宋初,同名异地。

    22 金乡县:位于今山东省西南部,西汉昌邑国东缗县地,在县内高平山为武帝之子凿山筑墓时掘出金矿,因此名为金乡。东汉设县至今。

    23 东缗县:秦朝置县,东晋时废。

    24 沛县:在今江苏省北部,隶属徐州市。春秋战国时期,沛为宋国城邑,宋国灭后,楚国得沛地,设县。秦时置沛县,属泗水郡(出土秦封泥有“四川郡”,或许后世误读为泗水)。汉高祖刘邦于秦时在沛县为吏,后据沛县起兵反秦。

    25 留县:秦县,在沛县东南泗水西岸,属泗水郡。张良在此县结识刘邦,其后成为开国功臣。刘邦称帝后,封张良为留侯。留县废于唐朝。

    26 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上古为大彭氏国地,相传首领称为彭祖,八百岁。自古以来是中原战略要地,战国时曾为宋国都城,宋亡后入楚。秦汉之际为西楚霸王项羽都城。直至现代,徐州附近发生过多次关键性战役。

    27 下邳(pī)睢陵县:下邳,秦县,属东海郡,东汉设置下邳国,晋以后改为郡;睢陵,下邳郡属县。

    译文

    济水发源于河东郡垣县东面的王屋山,称为沇水;又往东到了温县的西北面,称为济水;又往东经过这个县的北面,曲折地从县的东南面流去;经过隤城的西面;又往南对着巩县的北面,往南注入大河。

    济水与大河合流,又往东经过成皋县的北面;又往东经过荥阳县的北面;又往东到了砾溪的南面,往东流出,经过荥泽的北面;又往东经过阳武县的南面;又往东经过封丘县的北面;又往东经过平丘县的南面;又往东经过济阳县的北面;又往东经过冤朐县的南面;又往东经过定陶县的南面;又曲折地从县的东北面流去;又往东到了乘氏县的西面,分为两条水道,其中一条水道往东南流,另一条水道从乘氏县的东北方流去,注入钜野泽;又往东北经过寿张县的西界,安民亭的南面,汶水从东北方而来注入济水;又往北经过须昌县的西面;又往北经过谷城县的西面;又往北经过临邑县的东面;又往东北经过卢县的北面;又往东北经过台县的北面;又往东北经过菅县的南面;又往东经过梁邹县的北面;又往东北经过临济县的南面;又往东北经过利县的西面;又往东北经过甲下邑,注入大河。

    另外一条往东南流的水道,经过乘氏县的南面;又往东经过昌邑县的北面;又往东经过金乡县的南面;又往东经过东缗县的北面;又往东经过方与县的北面,称为菏水。菏水又往东经过湖陆县的南面,往东注入泗水。又往东南经过沛县的东北面;又往东南经过留县的北面;又往东经过彭城县的北面,获水从西面而来注入;又往东南经过徐县的北面;又往东到了下邳郡睢陵县的南面,注入淮水。

    济水源头、王屋山

    经 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为沇水。

    注 《山海经》曰:『王屋之山联水出焉,西北流,注于泰泽。』郭景纯云:『联、沇声相近,即沇水也。潜行地下,至共山南1,复出于东丘。今原城东北有东丘城2。』孔安国曰:『泉源为沇,流去为济。』《春秋说题辞》曰:『济,齐也;齐,度也,贞也。』《风俗通》曰3:『济出常山房子县赞皇山4,庙在东郡临邑县。济者,齐也,齐其度量也。』余按二济同名,所出不同,乡原亦别,斯乃应氏之非矣5。今济水重源出轵县西北平地6。水有二源:东源出原城东北,昔晋文公伐原以信,而原降,即此城也。俗以济水重源所发,因复谓之济源城。其水南径其城东故县之原乡。杜预曰『沁水县西北有原城』者是也。南流与西源合,西源出原城西,东流水注之。水出西南,东北流注于济。

    1 共山:今河南省辉县市为西周共伯封邑,因境内有共山得名。相传是古代共工氏居地,春秋属卫,战国归魏,秦、汉为河内郡共县,隋、唐为共城县,明以后为辉县。

    2 原城:在今河南省济源市境内,西周、东周时,今济源一带有原、樊、向、苏、单等诸侯国,原是其中之一。

    3 《风俗通》:东汉学者应劭撰。

    4 赞皇山:常山郡房子县赞皇山,在今河北省石家庄市附近,距离王屋山数百里。

    5 “郭景纯”至“之非矣”段:郦道元指出郭璞、应劭等前人的错误。

    6 轵(zhǐ)县:今河南省济源市轵城镇。春秋战国时为位于今山西省南部的晋国(及其后的韩国)东出中原的交通孔道,称为“轵道”,东端设关城防守,称为“轵关”,秦朝置县,隋以后废。

    译文

    济水发源于河东郡垣县东面的王屋山,称为沇水。

    《山海经》说:“联水从王屋山流出,往西北流,注入泰泽。”郭景纯说:“联、沇二字的读音相近,联水就是沇水。潜流在地底,到了共山的南面,在东丘重新冒出地面。现今原城的东北方有东丘城。”孔安国说:“源头的泉水称为沇,流出之后称为济。”《春秋说题辞》说:“济,是齐的意思;齐,是度的意思,贞的意思。”《风俗通》说:“济水发源于常山郡房子县的赞皇山,济水庙在东郡的临邑县。济,是齐的意思,齐一度量的意思。”我查核两处济水,同一名称,发源不同,流向也有差异,这是应氏的错误。现今济水重新冒出的源头在轵县西北方的平地,水源有两处:东源从原城的东北面流出,就是从前晋文公攻伐原重承诺,原人因而投降,就是这座城。民间认为这里是济水重新发源的地方,因此又称之为济源城。这条水道往南流,经过济源城东面旧县城所在的原乡。杜预说“沁水县的西北面有原城”就是这城。济水往南流,与西源会合,西源发源于原城的西面,有东流水注入。东流水发源于西南,往东北流,注入济水。

    赏析与点评

    济水发源于王屋山,王屋山是太行山向南延伸的余脉。王屋山为后世人所熟悉,是因为《列子·汤问》篇中有“愚公移山”的故事。故事的开头说:“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这两列山脉是华北大平原西侧的屏障,山脉以西便是现代的山西省黄土高原和汾河流域。山脉阻隔了从山西通往大平原的交通,于是古人想象以神力把两列山脉移走,但这只是幻想而已,想要交通顺畅,只能靠世世代代一点一滴地开山辟路,于是产生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太行山和王屋山中,有不少河流流向平原,其中济水和沁水都往东南流注入大河。古人沿着河谷开辟道路,贯通太行、王屋山脉的两侧。春秋时代的晋国,封地在山西,晋国要称霸中原,必须打通及控制济水、沁水河谷中的道路,进入大河北岸的平原。晋国把这地区称为“河内”,而大河以南(即洛阳、郑、宋一带)应该就是河外。秦朝和汉朝,设置了河内郡,成为洛阳北面的屏障,地位十分重要,济水和沁水,都是河内郡的主要河流。

    郦道元又指出,河北大平原的中部,有另一条发源于太行山脉赞皇山的济水,同名异地,道元作出了辨析。

    荥泽、石门、浚仪渠、王景治河、三皇山(三室山)

    经 与河合流,又东过成皋县北;又东过荥阳县北;又东至砾溪南,东出过荥泽北。

    注 《释名》曰:『济,济也,源出河北,济河而南也。』《晋地道志》曰:『济自大伾入河,与河水斗,南泆为荥泽1。』《尚书》曰:『荥波既潴2。』孔安国曰:『荥泽波水已成遏潴。』阚骃曰:『荥播,泽名也。』故吕忱云:『播水在荥阳。』谓是水也。昔大禹塞其淫水而于荥阳下引河3,东南以通淮、泗,济水分河东南流。汉明帝之世,司空伏恭荐乐浪人王景4,字仲通,好学多艺,善能治水。显宗诏与谒者王吴始作浚仪渠5,吴用景法,水乃不害,此即景、吴所修故渎也。

    渠流东注浚仪,故复谓之浚仪渠。明帝永平十五年,东巡至无盐6,帝嘉景功,拜河堤谒者。灵帝建宁四年,于敖城西北垒石为门,以遏渠口,谓之石门,故世亦谓之石门水。门广十余丈,西去河三里,石铭云:『建宁四年十一月,黄场石也。』而主吏姓名,磨灭不可复识7。魏太和中,又更修之,撤故增新,石字沦落,无复在者。水北有石门亭,戴延之所云新筑城8,城周三百步,荥阳太守所镇者也。水南带三皇山,即皇室山,亦谓之为三室山也。

    1 泆:即溢。

    2 潴:积水。

    3 淫水:指泛溢的河水。

    4 司空:官名,东汉三公之一。三公为太尉、司徒、司空,坐朝论道,统摄百官。乐浪:汉郡名,汉武帝灭朝鲜国,设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乐浪郡在今朝鲜西部,治所在今平壤。

    5 显宗:汉明帝庙号显宗。谒者:官名,为君主传达诏旨的官员,如果是宦官,称中谒者。浚仪渠:战国时魏国在都城大梁城北修筑人工水道名为浚水或浚仪渠,秦灭魏,改称大梁为浚仪。

    6 无盐:今山东省东平市为春秋战国时齐国的无盐邑,“无盐丑女”的故事流传后世,民间误称为“钟无艳”。

    7 “而主吏”两句:汉人立碑,往往在背面(碑阴)刻上当地官吏姓名及职位。

    8 戴延之:东晋学者,晋末为刘裕参军,北征入长安。撰《西征记》,广为时人引述。

    译文

    和河水合流,又往东经过成皋县北面;又往东经过荥阳县北面;又往东到砾溪南面,往东经过荥泽北面出来。

    《释名》说:“济,是渡过的意思。济水的源头出于大河以北,渡过大河而向南流。”《晋地道志》说:“济水从大伾山下注入大河,与河水相冲激,向南溢出,积水成为荥泽。”《尚书》说:“荥波已经蓄了水。”孔安国说:“荥泽波水已经堵塞,水积聚起来。”阚骃说:“荥播,是泽名。”因此吕忱说:“播水在荥阳郡。”就是指这条水道。从前大禹堵塞它溢出的水,而在荥阳下引向大河,向东南流通往淮水、泗水。济水从大河分出,流向东南方。汉明帝的时候,司空伏恭推荐乐浪郡人王景,别字仲通,他好学而多技能,擅长水利工程。明帝下诏,命他与谒者王吴开通浚仪渠,王吴采用王景的方法,杜绝了水患。这就是王景、王吴所修建的旧水道了。

    渠水往东流,注入浚仪,因此又称为浚仪渠。明帝永平十五年(七二),皇帝到东方巡视,来到无盐,赞扬王景治水功绩,任命他为河堤谒者(官名)。灵帝建宁四年(一七一),在敖城西北面,用石块砌筑了一道水门,以拦截渠水,称为石门,所以民间又称之为石门水。石门宽十余丈,西距大河三里,石上刻有铭文说:建宁四年十一月,以黄场石修建。而负责的官吏姓名,已磨损得很模糊,不能看得出来了。魏太和年间(四七七至四九九),又加以重修,拆除旧门,增建新门,刻有字迹的石块全都废弃,已不再存在了。水的北面有石门亭,这是戴延之说的新筑城,城方圆三百步,是荥阳太守的驻地。济水南傍三皇山流过,三皇山就是皇室山,又称为三室山。

    赏析与点评

    自从有文献记载以来,济水已经是黄河的一条分支。济水的下游在今郑州附近,从黄河干流分出,向东北偏东流去,最终注入渤海。济水下游又分出多条水道,其中以菏水较为著名,菏水没有注入大海,而是注入泗水,而泗水的下游注入淮水,这些水道,使古代的黄河与淮河连结。济水从黄河分出的地方,古代是一片沼泽,称为荥泽,附近又有圃田泽,《水经注》引述典籍,记述了这些沼泽。

    水流纵横交错,沼泽散布,黄河下游经常决堤泛滥,情况严重的话,黄河甚至会改道,成为两岸百姓的灾难。历史上黄河泛滥和改道多不胜数,历代帝王对于治理黄河非常重视。西汉后期,黄河水患困扰多年,百姓灾难深重,延至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六九),朝廷决心根治水患,乐浪人王景获明帝重用,负责整治工程。王景、王吴全力以赴,成功平息水患。乐浪郡在今日的朝鲜半岛北部,治所就是平壤。

    广武城(项羽射刘邦胸处)、广武涧(项羽叱娄烦处)

    【】注 济水又东径西广武城北。《郡国志》:『荥阳县有广武城,城在山上,汉所城也。』高祖与项羽临绝涧对语,责羽十罪,羽射汉祖中胸处也1。山下有水,北流入济,世谓之柳泉也。

    济水又东径东广武城北,楚项羽城之。汉破曹咎2,羽还广武,为高坛,置太公其上3,曰:『汉不下,吾烹之。』高祖不听,将害之。项伯曰4:『为天下者不顾家,但益怨耳。』羽从之。今名其坛曰项羽堆。夹城之间,有绝涧断山,谓之广武涧。项羽叱娄烦于其上5,娄烦精魄丧归矣。

    1 “高祖”三句:楚汉对峙于成皋、荥阳一带,见《史记·高祖本纪》记述:“汉王军荥阳南,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与项羽相距岁余。项羽数侵夺汉甬道,汉军乏食,遂围汉王。”又记:“楚汉久相持未决……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之涧而语……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

    2 曹咎:项羽将,官拜海春侯大司马。

    3 太公:高祖父亲。

    4 项伯:项羽叔父。

    5 娄烦:也作楼烦,汉将,挑战楚军,项王亲自上阵,《史记·项羽本纪》云:“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译文

    济水又往东流,经过西广武城的北面。《郡国志》说:“荥阳县有广武城,城在山上,是汉朝所修建。”高祖与项羽隔深涧两岸互相喊话,高祖斥责项羽十条大罪,项羽放箭,射中汉高祖胸膛,就在这地方。山下有水,向北流入济水,民间称为柳泉。

    济水又往东流,经过东广武城的北面,城墙是楚王项羽所建。汉军打败了曹咎,项羽退回广武,筑了一座高坛,把高祖父亲太公放在坛上,对高祖喊话:“汉军不投降,我把他放在锅里煮熟!”高祖不理会,项羽准备杀掉太公,项伯说:“打天下的人顾不了家人,你这样做,只会增加怨恨。”项羽听从了他的劝告。现今这坛名为项羽堆。在两座城之间,有一处切断山脉的深涧,名为广武涧。项羽曾在涧上厉声叱骂娄烦,吓得娄烦魂飞魄散,向后撤退了。

    赏析与点评

    济水南岸的广武城,是古代战略要地,是荥阳城的外围防守据点。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时,双方曾在广武对峙,留下了一些故事。

    敖山、敖仓城、荥口石门碑

    【】注 济水又东径敖山北,《诗》所谓『薄狩于敖』者也1。其山上有城,即殷帝仲丁之所迁也。皇甫谧《帝王世纪》曰『仲丁自亳徙嚣于河上』者也2,或曰敖矣3。秦置仓于其中,故亦曰敖仓城也。济水又东合荥渎,渎首受河水,有石门,谓之为荥口石门也,而地形殊卑4,盖故荥播所导,自此始也。

    门南际河,有故碑云:『惟阳嘉三年二月丁丑,使河堤谒者王诲,疏达河川,遹荒庶土。往大河冲塞,侵啮金堤5,以竹笼石葺土而为堨6,坏无已7,功消亿万。请以滨河郡徒8,疏山采石垒以为障,功业既就,徭役用息。未详诏书9,许诲立功府卿10,规基经始,诏策加命,迁在沇州11。乃简朱轩授使司马登12,令缵茂前绪,称遂休功。登以伊、洛合注大河,南则缘山,东过大伾,回流北岸,其势郁蒙,涛怒湍急激疾,一有决溢,弥原淹野,蚁孔之变,害起不测,盖自姬氏之所常蹙13。昔崇鲧所不能治14,我二宗之所劬劳于是15。乃跋涉躬亲,经之营之,比率百姓,议之于臣,伐石三谷,水匠致治,立激岸侧,以捍鸿波,随时庆赐,说以劝之,川无滞越,水土通演,役未逾年,而功程有毕,斯乃元勋之嘉谋,上德之弘表也。昔禹修九道,《书》录其功;后稷躬稼,《诗》列于《雅》。夫不惮劳谦之勤,夙兴厥职,充国惠民,安得湮没而不章焉!故遂刊石记功,垂示于后。』其辞云云。使河堤谒者山阳东缗司马登,字伯志;代东莱曲成王诲16,字孟坚;河内太守宋城向豹,字伯尹;丞汝南邓方,字德山;怀令刘丞,字季意;河堤掾匠等造。陈留浚仪边韶字孝先颂17。石铭岁远,字多沦缺,其所灭,盖阙如也。

    1 《诗》:即《诗经》。

    2 亳(bó):地名,商朝都邑称为亳,从汤到中丁,商朝一共六代十一王,一百五十年都于亳,但亳都的位置,历来学者争议甚大,曾有六种说法,因此有北亳、南亳、西亳、郑亳等,其中一说是河南洛阳附近的偃师,又一说是郑州的商城遗址。嚣(áo):商朝都城之一,今河南省郑州市西北的小双桥商代遗址。

    3 敖:嚣的另一写法。

    4 地形殊卑:地势卑下。

    5 侵啮金堤:侵蚀坚固的河堤。

    6 葺(qì):堆压。堨(è):阻塞。

    7 隤(tuí):墙土或山壁崩塌。

    8 滨河郡徒:沿河各郡服劳役的民夫。

    9 未详诏书:《水经注疏》作“辛未诏书”,可从。

    10 府卿:指少府卿,汉朝主管工程的首长。

    11 沇州:即兖州的别写。

    12 简:挑选。朱轩:涂上红色的大马车。

    13 姬氏:指周朝。

    14 崇鲧:崇伯鲧,尧、舜时以偃塞方法治水,未能成功,其子禹疏导洪水成功。

    15 二宗:指东汉的显宗明帝及肃宗章帝。

    16 代:代理。王诲:东莱郡曲成县人。

    17 边韶:东汉晚期著名学者,字孝先,陈留郡浚仪县人,桓帝时征拜太中大夫,著作东观,再迁北地郡太守,入拜尚书令。后为陈国相,死在任上。学识渊博,熟习五经,有“五经笥”美誉。笥是古代贮物的箱子。

    译文

    济水又往东流,经过敖山的北面,这就是《诗经》提及的“薄狩于敖”的敖山。敖山之上有一座城,就是殷帝仲丁迁都的地方。皇甫谧《帝王世纪》说:“仲丁从亳迁都到大河旁的嚣地。”又称为敖。秦朝在这里设置粮仓,所以又名敖仓城。济水又往东流,与荥渎会合,荥渎源头引入河水,有石门与河相通,称为荥口石门,由于地势较低,所以荥渎的水,从这里开始引出。

    石门南临大河,有一块旧石碑,碑文说:“惟阳嘉三年(一三四)二月丁丑日,朝廷派遣河堤谒者(官名)王诲,在荒芜的大地上疏导河流。从前大河冲积沙土淤塞河道,洪水泛滥侵蚀金堤,过去用竹笼装载石块堆上泥土修补缺口,但河堤仍然不断崩坏,枉费了亿万人力。王诲请求临河各郡派出民夫,开山采石砌筑坚固的河堤,工程完成之后,徭役也就停止了。辛未日朝廷颁布了诏书,赞扬王诲所立的功绩,从规划基础开始,他的才能相当于少府卿,在诏书中予以赏赐,迁任兖州刺史。于是挑选了一辆漆了红色的大马车,给予继任的使者司马登,命令他继承前人的事业,完成这重大的工程。司马登考虑到伊、洛两水合流之后注入大河,南岸倚靠山坡,往东经过大伾,回旋的水流冲激北岸,水势凶猛,波涛汹涌而湍急,一旦决堤泛滥,整片平原都会被淹没,即使是蚁孔那么小的漏洞,也会引发无法估计的灾害。自从周朝以来,朝廷经常为此而忧虑。昔日崇伯鲧不能把洪水治好;我朝两位先帝为水患而身心疲弊。于是他奔波劳累亲自驾临,与群臣商量规划,率领百姓从三处山谷采石,指挥治水工匠施工,在岸边砌筑石堤,以阻挡巨浪。工程期间经常给予赏赐,以资勉励。于是河道不再阻滞,波涛不再汹涌,水土调和畅通,工程未满一年,便大功告成,这实在是元勋大臣督导有方的谋略,皇上圣德宏大的彰显。从前大禹疏导九河,《尚书》记录了他的功绩;后稷亲自耕种,《诗经》在《大雅》有歌颂的诗篇。这些不辞劳苦,早上起来便克尽职责,为治水而辛劳,为国家谋利益,为人民谋福祉的人,怎么可以埋没他们的功绩,而不加以表扬呢!因此在石上刻记他们的功勋,使他们流芳后世。”后面的颂辞从略。这些名垂后世的人包括:使河堤谒者山阳郡东缗县人司马登,字伯志;代理东莱郡曲成县人王诲,字孟坚;河内太守宋城县人向豹,字伯尹;郡丞汝南人邓方,字德山;怀县县令刘丞,字季意;河堤掾匠等造。陈留郡浚仪县人边韶,字孝先,撰写颂辞。石碑的铭文久经岁月,字迹多已模糊残缺,完全看不出来的,就只好从略了。

    赏析与点评

    广武城的东面,是古代官府储存粮食的仓库所在,称为敖仓,是战时兵家必争之地。由于形势险要,历代都有重兵驻守,并加固河堤以确保运输和仓储的安全。《水经注》抄录了东汉阳嘉三年(一三四)治水工程纪念碑的碑文,表扬工程的策划、监督者王诲,而撰写碑文的人是当时名臣、学者边韶(孝先)。

    宿须水口、虢亭、断山、砾石溪水

    【】注 荥渎又东南流,注于济,今无水。次东得宿须水口,水受大河,渠侧有扈亭水,自亭东南流,注于济,今无水。宿须在河之北,不在此也,盖名同耳。自西缘带山隰1,秦、汉以来,亦有通否2。济水与河浑涛东注3。晋太和中,桓温北伐,将通之,不果而还。义熙十三年,刘公西征4,又命宁朔将军刘遵考仍此渠而漕之,始有激湍东注,而终山崩壅塞,刘公于北十里更凿故渠通之。今则南渎通津,川涧是导耳。济水于此,又兼邲目5。《春秋》宣公十三年,晋、楚之战,楚军于邲。即是水也。音卞。京相璠曰6:『在敖北。』

    济水又东径荥阳县北。曹太祖与徐荣战7,不利,曹洪授马于此处也。济水又东,砾石溪水注之。水出荥阳城西南李泽,泽中有水,即古冯池也。《地理志》曰『荥阳县,冯池在西南』是也。东北流,历敖山南。《春秋》,晋、楚之战,设伏于敖前,谓是也。径虢亭北。池水又东北径荥阳县北断山,东北注于济,世谓之砾石涧,即《经》所谓砾溪矣。《经》云济出其南,非也。

    1 隰(xí):本义为低湿之地。

    2 “亦有”句:有时畅通,有时淤塞。

    3 浑涛:水流互相混合。

    4 刘公:刘裕。

    5 邲(bì):地名,在今河南省郑州荥阳市东北。春秋时曾发生晋楚大战。泌水入荥阳称“蒗”。

    6 京相璠:西晋著名学者,杰出地图学家,助宰相裴秀修《晋舆地图》,有《春秋土地名》三卷,现已散佚,部分靠《水经注》引述而得以保存。

    7 曹太祖:曹操。

    译文

    荥渎又往东南流,注入济水,现在已经干涸无水了。稍为偏东,有宿须水口,宿须水承接大河而出,水道旁有扈亭水,从扈亭往东南流,注入济水,现在也干涸无水了。宿须在河以北,不在这里,不过名称相同而已。宿须水从山坡的西侧流过,自秦汉以来,时通时塞。济水与大河会合,波涛相混往东奔流。晋太和年间(三六六至三七一),桓温领兵北伐,准备把宿须水贯通,但没有成功就退兵了。义熙十三年(四一七),刘裕西征,又下令宁朔将军刘遵考利用这条渠道运粮,开始时有较湍急的水往东注入,但最终因为山崩而壅塞,刘裕在北方十里重新开凿旧渠以贯通粮道。但现在只有南渎可以通航,因为引入了附近溪涧的水。济水在这里,又称为邲水。《春秋》记载:宣公十三年(前五九六),晋、楚两国交战,楚军屯驻于邲水附近,就是这条水。音卞。京相璠说:“邲水在敖的北面。”

    济水又往东流,经过荥阳县的北面。曹操与徐荣作战,打了败仗,曹洪把自己的马让给曹操,就在这地方。济水又往东流,砾石溪水注入。砾石溪水发源于荥阳城西南方的李泽,泽中有水,就是古时的冯池。这就是《地理志》所说“荥阳县,冯池在西南面”里面的冯池。冯池流出的水往东北流,经过敖山的南面。《春秋》记载:晋、楚两国交战,在敖山前设下伏兵,说的就是这里。池水又经过虢亭的北面。池水又往东北流,经过荥阳县北的断山,往东北流,注入济水,民间称之为砾石涧,也就是《水经》所说的砾溪了。《水经》说“济出其南”,不对。

    赏析与点评

    荥泽一带水道纵横,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有不少古战场遗址,春秋时期晋、楚邲之战发生在这里,结果晋胜楚败,奠定了晋文公称霸中原的局面。东晋末,刘裕北伐,打通了已淤塞的旧渠作为粮道。

    索水、荥阳县故城、荥阳郡、鸿沟水

    【】注 索水又东径荥阳县故城南。汉王之困荥阳也,纪信曰:『臣诈降楚王,宜间出。』信乃乘王车出东门,称汉降楚。楚军称万岁,震动天地,王与数十骑出西门得免楚围。羽见信大怒,遂烹之。信冢在城西北三里。故蔡伯喈《述征赋》曰1:『过汉祖之所隘,吊纪信于荥阳。』其城跨倚冈原,居山之阳,王莽立为祈队,备周六队之制2。

    魏正始三年,岁在甲子,被癸丑诏书,割河南郡县,自巩、阙以东3,创建荥阳郡,并户二万五千,以南乡筑阳亭侯李胜,字公昭,为郡守。故原武典农校尉4,政有遗惠,民为立祠于城北五里,号曰李君祠。庙前有石跖5,跖上有石的,《石的铭》具存。其略曰:『百族欣戴,咸推厥诚。』今犹祀祷焉。

    索水又东径周苛冢北6。汉祖之出荥阳也,令御史大夫周苛守之,项羽拔荥阳获苛,曰:『吾以公为上将军,封三万户侯,能尽节乎?』苛瞋目骂羽,羽怒,烹之。索水又东流,北屈西转,北径荥阳城东,而北流注济水。杜预曰7:『旃然水出荥阳成皋县,东入汳。』《春秋》襄公十八年,楚伐郑,右师涉颍,次于旃然,即是水也。济渠水断汳沟,惟承此始,故云『汳受旃然』矣8,亦谓之鸿沟水,盖因汉、楚分王,指水为断故也9。《郡国志》曰『荥阳有鸿沟水』是也。盖因城地而变名,为川流之异目。

    1 蔡伯喈:蔡邕字伯喈,东汉后期名士,曹操挚友,其女蔡文姬在战乱中被匈奴所掳。

    2 “王莽”两句:王莽篡汉之后,依照《周礼》更改官制,造成混乱,为后世讥笑。

    3 巩:巩县。阙:即伊阙,今洛阳西南的龙门石窟所在地。

    4 典农校尉:曹操设置官职,主管地方屯田以供应军粮。原武县在大梁北,今为原阳县。

    5 跖(zhí):本义为脚掌,此处引伸为石板。

    6 周苛:刘邦与项羽争天下时的御史大夫,即秘书长。

    7 杜预:西晋名臣,注释《左传》至今传世。

    8 汳:即汴(biàn)。旃:读zhān。

    9 断:分界。见《史记·高祖本纪》:“项羽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

    译文

    索水又往东流,经过荥阳县旧城的南面。汉王刘邦在荥阳被困,纪信对他说:“我(冒充你)向楚王项羽诈降,你可以乘机逃出。”于是纪信乘坐汉王的马车从东门出城,诈称汉王降楚。楚军欢呼万岁,欢声震天动地。汉王与数十名随从骑马出西门,逃脱了楚军的包围。项羽看见投降的汉王竟是纪信假冒,非常震怒,把他烹煮了。纪信的墓冢在荥阳城西北方三里,因此蔡伯喈(邕)《述征赋》说:“经过汉高祖受困之处,凭吊纪信于荥阳。”荥阳城倚靠着一连串山冈高地,位于山冈的南面,王莽时在这里设立祈队,完全按照《周礼》所载的六队编制而设。

    魏正始三年(二四二),岁在甲子,按照癸丑诏书的指令,分割河南郡部分属县,从巩县、伊阙以东,创立了荥阳郡,合共二万五千户,任命南乡人筑阳亭侯李胜,字公昭,为郡守。李胜原任原武典农校尉,施政惠及地方,百姓在城北五里处为他立祠纪念,称为李君祠。祠庙前面有块形似脚掌的大石,脚掌上有石箭靶,上面刻了《石的铭》,保存完整。铭文大致说:“百姓欣然拥戴,都出自真心诚意。”至今仍然祭祀他。

    索水又往东流,经过周苛墓冢的北面。汉高祖逃出荥阳之后,下令御史大夫周苛继续镇守,项羽攻陷荥阳,俘虏周苛,对他说:“我任命你为上将军,封三万户侯,你能为我尽忠守节吗?”周苛张大双眼痛骂项羽,项羽大怒,把他烹煮了。索水又往东流,向北弯曲又再西转,往北流,经过荥阳城的东面,再往北流,注入济水。杜预说:“旃然水发源于荥阳郡成皋县,往东注入汳水。”《春秋》记载:襄公十八年(前五五五),楚国攻打郑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