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最新章节!

    (一)九流与六艺及孔子的精神

    (二)秦汉唐宋元明清之文化精神之综贯的说明

    (一)九流与六艺及孔子的精神

    孔子以后,诸子百家学术之分流,同依于士人人格尊严之自觉,六艺之教之散于民间,诸子百家之派别虽多,然吾人以文化观点而论其所偏重,则皆不外承孔子所承之传统文化精神之一偏,六艺之教之一偏,或天道观念之一偏而形成。唯因其原出一本,故学术文化之分流,终向往于天下之一统。诸家学术亦终汇合于汉,以建立第一个由平民为天子之坚实而博厚之大帝国。当诸子百家学术分流之际,正战国诸雄竞长之时。然诸子中,除法家、纵横家之人物外,皆未尝特与现实之政治势力结合。故文化学术思想之分派,与现实社会政治势力之分裂,未尝互相结纳,以加深世界之分裂,如今日之欧洲然。此皆由诸子百家之原出一本,而同向往天下之一统之故也。

    以诸子百家精神相较,而言其所偏重,儒家偏重法周,其学兼综六艺而特重礼乐。礼者道德之精神,乐者音乐之精神。儒家由孟子之言心性,言仁义,至荀子之言礼制,言君臣之道,至乐记中庸易传,乃以礼乐精神之"中和"、"位序"、"同异"、"内外"、"动静"、"刚柔",说宇宙人生社会文化之全,乃儒家思想之极致。墨家薄礼乐,而不废诗书。不废诗者,取其民间实际生活之记载。不废书者,以其载古代帝王之勤劳务实之事业。最能表示中国古人之勤劳笃实之精神之古代人物,无如平水土躬稼穑有天下之夏禹。故墨家倡法夏,墨子兼爱之教所重者,在下察于百姓耳目之实,求所以使人人之得衣食,而裕其生之道。乃不重少数士君子之盛德修饰,强歌鼓舞之礼乐生活。故墨子精神所重者,在社会经济。墨子之言兼爱,本于天志。其谓天之意志,即为兼爱万民而生养之。此传统宗教之精神,墨子之所承,亦有合于孔子天道为仁之意。然墨家视天在外,其强调天之人格性,近乎西方基督教与回教。孔、孟则以人体仁道,由天人之道之合一,以明性与天道非二。故不强调天外在之超越的人格性。由孔子、孟子以降,教人法天之仁而行仁,即所以立人道而立天道,古人无所希慕于天。然墨子则以天之兼爱为天之意志,亦即天之欲望,故如人不为天之所欲,即遭天怒,人为天之所欲,乃为天所爱。人为天之所欲,则天亦为人之所欲,而人受天赏,得福利;反之,人为天所不欲,天亦为人之所不欲,而人受天罚,得祸害。其言乃使天与人间之关系,成交易之关系。如是以行兼爱之道,遂非自尽其心性,或理当如此之谓,而若为获天之报偿之手段。此则使人之逐实际利害之情,夹杂于宗教精神之中,而使墨子对天之宗教精神,反不如孔子之高远者也。

    至于法家之精神,则纯出自战国纷争之世。法家之理想,重福国强兵,而尚耕战。其战非仁者之征伐,其耕唯所以福国而弱民。法家精神之重心,不在社会经济而只在现实之国家政治。故诗书礼乐文化之本身价值,皆为所抹杀。法家不法先王,而重备当今之所急。此为对传统文化之大背叛。然法家之轻民而尊君,视君为神圣,而诡秘化之,实利用一种人民之宗教心理。而其重刑罚之理论,亦未尝不以古代政治家之措施为例。韩非称殷之刑弃灰者之事,赞太公之杀狂裔华士。夏之事业,当以劳动为主。殷之法制乃渐备,而先罚后赏。则法家之所承者,近于殷之精神者也。诗书礼乐之中,唯书所载二帝三王之事,为法家所诵。谓法家略有得于书教亦可也。

    至于道家,则庄子宋人,老子楚人,其馀道家多齐人。宋与齐楚之地,受周代文化之感染较浅,而楚人尤多信巫史。老庄皆以六艺为已陈之刍狗,其所喜言者,乃至德之世,尧舜以前,则夏商周之文化,固皆不在其眼中;而现实世界之纷争,更其所欲逃避。故弃社会而就自然,外游于人间世,内心则求侔于天,与造物者游。其根本之文化精神,亦可谓近求解脱之宗教精神、超现实之形上学或哲学之精神。而老庄之帝王之道,则为一种政治理想。然自老庄所言之天与道之涵义言,则固是一遍在万物而无私者。此亦可说为中国古代宗教中天帝之信仰所转化,亦略同于孔子以仁言天。其不同于孔子者,唯是老庄喜说天之大仁不仁、无为无不为之德。无不为而一任万物之容与遨游于天地间,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老庄实不重视自天道之使四时行、而百物生之生生不已、自强不息一面,以言天德。则老庄之天道,虽可谓横被四表,而不能纵通上下与终始,此则不如孔子儒家者。而庄子之言天机之动、天籁之行,咸其自己,不相为碍,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其所谓真人至人之生活中,涵天乐在,则其人生之理想境,实亦一种游心宇宙之艺术生活,而为遥契古代乐教之精神者。化人间之乐教为天地间之乐教,而倡之于世者,庄子也。

    先秦学术除儒道墨法以外,阴阳家盖原始自然哲学之所遗,与儒家仁义之教之结合。亦可谓古之卜筮与易之流。至于农家,则中国经济生活中,尚农精神之说明者。农家人物,改皆吸道墨之馀绪,而别无精义。纵横家者,列国纷争之世,以权术说天下者。名家者,由诸家之辩论,以开启对逻辑、知识论之问题特加以发挥之哲学家。诸家立义规模,要皆不足以与前四家比。而杂家之吕览、淮南,则诸侯分流之后,左右采获,以求反于一本之思想潮流,秦汉之际之一转捩思想也。秦之灭六国与周,实现诸子所向往之抽象的一统天下之理想。然秦以政摄教而摧残学术,其精神全不是中国文化精神,故不数传而灭。唯汉兴而后,乃实现先秦诸子所向往之文化凝合之理想。杂家所代表之文化精神渐去杂以成纯,而显为董仲舒、司马迁之精神。彼等体孔子重全面人文精神而再现之。汉之文化即先秦诸家之学术思想相汇合而实现于社会之所成,而使中国民族之统一,不止如秦之只成一抽象的形式统一,而成为真有文化内容之具体的统一者也。

    (二)秦汉唐宋元明清之文化精神之综贯的说明

    以东西历史比论,秦之实现一抽象形式之统一于东方之世界,实类于罗马之实现一抽象的统一于西方之世界。秦以武力统一天下,罗马亦然。秦尚法,其所定制度,亦颇具规模,为汉所承。罗马之法典,亦垂范西土。二者之精神皆黑格尔所谓"理解形式"的。然罗马纯以武力法律为治,至于数百年,而后得基督教为其精神生命。而中国之秦则不三世而绝。盖以罗马之世之学术,主要唯斯多噶学派。斯多噶派之崇尚抽象之理性,正为罗马之法律精神之一部。而斯多噶派之人生理想,又不免趋于消极之忍受。中国则自孔子而后,个人人格之自尊自觉之心已甚强。儒、道、墨之学术文化精神之普遍于社会,其势不可尽泯。而皆无不与法家相反。依儒家意,唯有德者乃可为天子,孟、寻皆言禅让与征诛。道家之薄天子而不为,即看不起天子。故秦皇出游,刘邦见之曰:"大丈夫当如是也",项羽见之曰"彼可取而代也",此乃彼等自觉其原可为天子之思想之流露,盖亦六国之后同有之思想。夫然,故天下之豪杰,可并起而亡秦。秦亡而见有具体文化生活之人,不能只以抽象之理解形式之法律统治,亦见只恃武力之不可以治天下。西方人有罗马之以法律武力统治天下之例在前,故及今仍多以法律武力为政权之基础。斯太林犹欲学第三罗马,于法律外,再济以无限度之警察精神以治国。而在中国,则自汉代秦兴,历史二千年更无再自觉主张纯以武力法律为治之论。汉以后,中国即可谓纯为一所谓文化国,历代皆赖儒家精神之普遍贯注于社会,提高人民之文化生活,以为佐治太平之要道矣。

    汉代文化之形成可谓由于凝合与广被。而此凝合与广被之所以可能,则由汉初之治,即承秦之政制。汉初尚黄老,足以宽统治者之度量。继乃尊孔子,崇儒学,以树学术文化之骨干。汉代奖励孝弟力田,使人各安其居而勤事生产,以裕民生而富国家,即所以稳定社会。察举之政治制度,则所以使人民之秀者,自下而升举于上,而用于政治,此皆为汉代文治之精髓。而武力则唯用于拓边。夫然而汉代文化之形成,其初本于道家之宽大精神为政,可谓如天之覆盖社会;其以儒家精神立学术之骨干,可谓立大地之支柱;行察举之制度,则如使地上之人民上升;孝弟力田,所以使人各安土;而以武力拓疆域,则所以广天地。故汉之建立一统世界似周,而又不同。周之建立一统,赖封建与宗法。其封建初乃赖武力之支援。故周代继世之天子,虽能上承天命,及其武力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