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最新章节!

    (一)中国哲学之起源问题与周代宗法制度之合家庭社会政治道德以为一

    (二)中国哲学智慧之起源,为古代宗教道德精神之升进,而非对之之怀疑与批评

    (三)孔子之继往开来与继天道以立人道

    (四)孔子之全面的合天与全面的人文精神,与孔子所开启之人文精神与哲学

    (五)中国文化精神之形成与西方之不同

    (一)中国哲学之起源问题与周代宗法制度之合家庭社会政治道德以为一

    关于中西文化之起源之不同,由中西哲学之起源之不同更可证之。在印度与希腊,哲学之初起,皆起于古代传统宗教文化之解体,怀疑思想之兴起,与新旧文化思想之冲突。依唯物史观之说,则此一切皆归于社会上原居下层阶级之人,如商人平民之升起,及僧侣与贵族势力之没落。以此二者,说明希腊及印度之六派哲学之兴起,及希腊早期哲学兴起之外缘,皆可头头是道。近代之论中国学术文化史者,纽于西洋印度之例,故自夏曾佑、梁任公、胡适之、冯友兰以来,论中国哲学之起源者,大体皆注重说明中国古代之鬼神术数如何为先秦之哲学取代,孔老时代之怀疑思想批评精神之出现,及人民怨天思想之滋生,与贵族之如何腐化而没落,平民阶级之如何逐渐兴起,士之如何独立,以表示其间划时代之转变。此种说法,亦未尝无理据与史实足资证明。然据以前之旧说,则自庄子天下篇,刘向、歆父子,班固,直至清章学诚论先秦学术之起源,皆重在说明先秦学术如何承继周代文化精神而生起。即清末龚定庵之古史钩沉,民初张尔田之史微、江瑔读子卮言,皆同承此旧说。吾人今日若为平情之论,则吾意仍当依旧说为本,以说明先秦之哲学之如何自以前之旧文化生起,而又表现一新精神。

    吾人之所以仍归于依旧说为本,以论中国哲学之起源者,由于吾人以为中国古代社会,实未有如希腊印度之阶级利害之剧烈矛盾,亦未尝如彼方之有新兴哲学与传统宗教文化之显明冲突。希腊哲学兴起之时,其社会有自由民,商人阶级与占人口大部分之奴隶阶级。印度哲学兴起之时,其社会亦有截然差别之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四阶级(人或谓印度宗教思想之轮回,即由生前所处之阶级之固定,故只有赖死后之轮回,以求转生云)。皆与中国诸子兴起时代中国社会之情形迥然不同。周之封建制下,贵族与庶民固可谓一阶级。然贵族庶民间,阶级利害之冲突,决不如希腊、印度阶级利害冲突之甚。凡古代贵族阶级之成立,大皆由于曾为战争中之胜利者。贵族阶级之权力,恒由战争之频仍,或与他国时在战争之势中以增强,得继续维持其统治之地位。印度古代,迄未统一。其哲学兴起之时,正战争频仍之世。希腊之诸小邦,亦互相独立,时在战争之情势中。故其下层阶级与平民阶级所受之压迫,永不易解除,社会阶级间之紧张关系,因以常存。然中国周代封建制度建立后,在春秋前,封建之诸侯间皆少互相战争之事。以古代恒患民少,土地待开发者多,故平民谋生之道较易,亦尽有运用其精力之所。因而阶级之对峙关系自较不紧张。承平既久,生齿日繁,阶级间之贫富地位之悬殊,未有不日趋于冲淡者。且周代之封建制度本身亦有一巧妙之处,可以使封建诸侯不致相争,而维持天下之一统之势者,此即由其与宗法制度之结合(此下本王国维先生殷周制度论之意而推衍之)。宗法制度有百世不迁之宗,以为社会之一贯的、不变的、纵的统一原则。有五世则迁之宗,以为社会生齿日繁时之变迁的、横的统一原则。宗法制度教为臣下者,由敬祖先以敬宗子,以敬国君,敬天子;教为君上者,由敬天敬祖宗,以爱同宗之族人,爱百姓而安抚庶民。由是而合家庭之情谊,与社会之组织、政治之统系、宗教之情操以为一,再文之以礼乐,则人不易生叛上作乱之心,而天下易趋于安定。

    故礼记大传曰:"自仁率亲,等而上之,以至于祖。自义率祖,顺而下之,以至于祢。故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此上为臣民之敬君),敬宗故收族(下为君上之爱臣民),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爱百姓故刑罚中,刑罚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财用足。"

    礼记祭统谓:"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义一也,上则顺于鬼神,外则顺于君长。"

    国语楚语观射父曰:"祀所以昭孝、息民、抚国家、定百姓也。……昭祀其先祖,肃肃济济,如或临之。于是合其州乡、朋友、婚姻,比尔兄弟、亲戚。于是弭其百苛,殄其谗慝,合其嘉好,结其亲昵,亿其上下,以申固其姓……致力于神,民所以摄固也。"

    孝经谓:"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中庸谓:"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论语谓:"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此类之语为后人所说,其用意乃在指出周之礼教、宗法制度之为合家庭、社会、政治、道德、宗教之精神为一,以安天下者。人之生而知孝弟,固中外人性之所同。然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中,则本人之孝于其父母之心,而教人依理以充达其情于父之父、父之祖,以至于远祖,至以祖配享于天,敬祖如敬天之大祭,并将人对天之宗教上之崇敬,融摄于敬祖之中。又本人之敬其兄之心,而教人依理以充达其情,以敬吾之小宗,以至大宗之宗子。依天子国君皆立长立嫡之制,则天子国君,皆宗法制下之最大之宗子也。由是而敬君之心,亦可由自然孝弟之情以生出。于是人人同有之自然孝弟之情,皆为支援此宗法之社会制度及政治之统系者。故人能为孝子,即能为忠臣,而敬及于天子,亦及于天。是敬神、敬祖即敬人也。至于为君上者,则因知最早之祖先,必遍爱其子孙,而当顺尊祖之心,体其遍爱之志,自然爱及一切同族之人。于是天子诸侯当爱及同姓之诸侯卿大夫。凡为宗子者皆有收族之义务,天子复当承天意,诸侯当承社稷神之意,以爱百姓、安庶民。故天子诸侯,重宗庙社稷,则自当爱人安人。是敬祖敬神即爱人安人也。夫爱敬之始为孝弟,孝为纵贯之情,弟为横施之情,纵贯之情通上下百世,由吾身至祖而上;由祖而横施其敬及祖之兄,再顺而下,而至其宗子,至于君。横施之敬及于君,由重社稷而尊天子,此为臣之义也。君之由孝及于其祖,而体祖之爱,再顺而下之,爱及于一切同族同宗,由敬天、敬社稷神而爱百姓、安庶民,此君之仁也。义及于天子而间接通于天神,仁则本天心以爱人,此人德之齐于神,而人之爱敬仁义,乃弥沦于天地。此宗法制度之涵义,固不必为当时人所自觉,后来儒家乃自觉而发明之。然宗法制度之推行,必可多少冲淡诸侯之纷争、阶级之对峙,使人民不易作乱,天下易安定,而使中华民族日趋于凝合,则断断然也。

    唯因周代之封建宗法之制度中,涵有此可安天下之"融摄家庭、社会、政治、宗教以为一"之伟大的文化精神,中国哲学之兴起,遂不该说为对传统之宗教文化之批评怀疑而兴起。夏曾佑、胡适之等说,老子为最早之怀疑思想家,实无是处。夫希腊哲学之所以起于反宗教传统者,一方面由于希腊之哲学乃自殖民地而入本土,一方由于希腊人不满于希腊传统宗教之神话,太多幻想,神之喜怒爱恶,互相冲突矛盾。苏格拉底与欧色弗洛( euthphoro )之谈话,即为指出神之爱恶无定,而怀疑世俗敬神之论者。柏拉图及其他诸哲,则大皆觉希腊人对神之所想,多为幻想而不满宗教者也。印度哲学之起,亦由印度之旧宗教中迷信幻想尤多。然在中国固有之宗教,则以中国民族古代文化之务实际,对神之幻想较少,中国古代社会中,巫觋之地位亦不高,更无特反宗教之必要。至于诗经所载之怨天之诗,不过抒情之作,亦不能作为中国哲学思想始于反传统文化宗教之证。依吾人之见,孔、孟对周代之文化极其讚叹,孔、孟固未尝否认传统宗教中之天,而孔、孟之所谓仁,即原为天德而又自觉为人德者,此义今人盖多不能识。墨子反周之礼乐,亦未尝非诗书,且笃信天志。老庄所谓"大本大宗"之"天",与"生天生地"之"道",亦可谓由传统宗教意义中之"天帝之遍在自然"之自觉,而转成之概念。故吾论中国哲学之起源,不谓其起源于由反宗教、由消极的批评怀疑传统文化开出理性之运用;而谓其由于积极地自觉传统宗教文化之精神即开出理性之运用。因而中国哲学,乃直接承周代文化之发展所生,而非一更端另起一精神之所生。中国哲学之进于传统宗教文化精神者,唯在多有此一自觉理性之应用耳。

    (二)中国哲学智慧之起源,为古代宗教道德精神之升进,而非对之之怀疑与批评

    中国文化中,此种由宗教至哲学之历程,吾人以为主要由于中国古代之道德、宗教精神之发展与升进。吾尝论中国古代之道德观念之转变,在周以前所重之德,据尚书所载,不外敬慎、勿怠、宽容、勿矜,大皆帝王治者自守之德。周以后即渐重礼让忠信之德,左传、国语等书可以为证。宽容勿矜之德,乃所以自广气度;敬慎勿怠,乃所以兢业自勉;唯礼让忠信,乃真对等之人间相遇之德,而可行于一切人与人之关系中者。盖周之礼教立,而人与人之关系复杂,故道德不仅表现于君之爱臣民,与下之所以事上;亦表现于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卿士大夫之相见相会之中,人伦之世界向横面开展而扩大,则礼教之本义,原偏重于敬神及行于君臣上下之间者,变为偏重于对等之人间之相敬,乃有礼让忠信之德之重视。及春秋以后,武士成为文士,国与野之分渐泯,士庶人之阶级渐不可分,而礼让忠信之德即可遍应用于一切人与人之间,而敬意亦可以行于一切人间。此仲弓问仁,孔子之答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也。然此对一切人之敬,亦皆可谓由原始敬天敬祖之精神,通过宗法关系而次第开出者。故亦可谓为敬天敬祖之敬,移至一切人,而成为向人表现之敬。人与人之彼此间,由重忠信礼让之德以表其相敬相尊,则人之自尊自信之心与责任意识,亦日益提高。此即春秋时有担当、有独立精神之贤士大夫之所以辈出。在人与人在之交往之中,尤其在朝、觐、聘、问之际,远地来会不易,礼仪因以繁重。此礼仪虽不必即为周公所手订,要是由历史习惯以次第形成。当其既已形成,则违之者为失礼。当人见人之失礼以后,则不能不念俗成之标准,以为评论。故左传中记诸侯之相会,常有评对方之无礼,并追究战争之发生,原于对方之无礼者。人与人相遇时,亦可由人之仪表,及处事之如何,以批评其内心。由是而有春秋时之道德批评。左传述一事后,恒继以君子曰之批评,此盖不必即孔子或作者之言,或正为当时人之道德评论,然此评论非自觉的另立一标准以反传统之道德,而是由自觉传统之标准,而予以解释,或随事而发者。吾意中国人之道德智慧、或智之德,当即是由此具体的礼尚往来之人间生活中之评论所逐渐养成,而非如希腊之智慧之德,乃初由惊奇、仰观俯察自然、了解数形之关系、分析理智概念而次第养成。故在希腊以智慧为首德,哲学家多尊数学。而中国则仁义礼智中,智为末德,周礼大司徒六德中,亦先仁义圣而后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数亦居末位。国语周语,谓"言智必及事",左传谓"智,文之舆也。"即谓智不离实际之事而言,智盖只所以知礼文之义而载运之,使行于天下者,故曰文之舆也。易经之元、亨、利、贞,自易传言之,元即仁,亨即礼,利即义,贞即智。贞,定也,智亦定也,是中国古所谓智慧之用,唯在自觉人之仁义礼之德,而贞定之,确立之。春秋时之道德评论,即中国人自觉的道德智慧之流露之开始,其作用亦唯在贞定确立传统仁义之道。中国春秋时,孔子之作春秋,亦不过扩大此评论,而为二百四十年史事作系统的评论。孔子发明六艺之教,讲论德行之哲学智慧,亦只是承以前贤士大夫之道德评论而发展。孔子弟子与墨、孟、老、庄,盖皆不过承传统文化与孔子精神而更各引一端。则中国哲学唯是承以前之传统文化精神而升进一步之所成,其起源实迥不同于希腊哲学之起于对传统文化之批评怀疑矣。

    (三)孔子之继往开来与继天道以立人道

    孔子对中国文化历史贡献之巨,固夫人而知之。孔子所以兴起,由于其时代为一礼坏乐崩、臣弑其君、子弑其父之乱世,亦夫人而知之。然春秋时之礼坏乐崩,人之道德堕落,实不同于苏格拉底、柏拉图时代希腊社会政治之乱。苏、柏时代之社会政治之乱,可归因于贵族阶级一般市民或商人阶级之争权,与哲人学派之怀疑论,及自利的个人主义之思想之兴起。然孔子时代之礼坏乐崩,唯由当时所谓贵族阶级中,诸侯与天子、诸侯与卿大夫上下相凌,与生活之腐化。孔子之使命,亦不同于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之欲凭理性之运用,以寻求道德之意义,与设计一理想国;而唯是欲正名分,使居其名位者,有其名位上原当有之德,而重建周之文教。故孔子之使命,乃一由继往以开来之使命,而非另建理想国之使命。而其以文王之既没,文不在兹乎自许,作春秋而又知春秋为天子之事,孔子实是无异以一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