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最新章节!

    (一)西方文化之来源为多元与中国文化之来源为一元

    (二)不同文化民族之接触--战争与商业对西方文化精神形成之关系

    (三)农业与和平对中国文化精神之形成之关系

    (四)中西文化之面目之不同--重文化之类别,与重文化之统

    (一)西方文化之来源为多元与中国文化之来源为一元

    吾人今兹论中国文化,乃以西方文化为背景,而作一比较之论列。关于中西文化之差别,吾人今将首提一义:即西方文化之形成为多元,其所历之文化冲突多,而中国文化之形成,几可谓一元,其所历之文化冲突少。西方文化源于受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敍利亚文化,与爱琴文化之影响而形成之希腊文化。罗马精神融摄希腊文化,而形成罗马文化。希伯来之犹太教、基督教精神,与阿拉伯精神侵入罗马世界而有中古文化。再加上义大利之文艺复兴,与日尔曼精神之发挥,乃成西方近代之文化。其中基督教之精神,虽又其主宰中古文化,浸成西方文化之统所在,然基督教精神毕竟为后起,而与希腊精神不能全水乳交融,因而有文艺复兴时代之人,以希腊文化对抗希伯来文化精神之事。吾人今日虽可在哲学理念上,将希腊中古与近代西洋文化精神统摄而论之,如黑格尔及著者本书上部之所为,然不能掩西方文化之来源为多元之历史。此种文化之来源为多元,亦即西方现代英、美、法、德、俄之文化思想之冲突何以极多之故。中国文化之来源,近人因受西方文化之来源为多元观念之暗示,亦有论其为多元者。如梁任公先生极早即有中国南北二支文化思想之论,蒙文通先生古史甄微有齐鲁、秦晋、荆楚三支文化之说,然此种各地文化思想之差别,毋宁谓纯为地理之影响或各地民族气质之不同所形成之差别,不足成立中国文化之来源为多元之证。至少在有史足徵以后,所谓不同民族之夏、殷、周,在文化上,大体乃一贯相仍,中原民族用以表达学术文化思想之文字之统一,即其证也。至于后来,中国之中原民族,对夷狄之文化,虽时有所取,然皆无损于文化之大本大原之不变。汉唐以后,对印度文化之接触,非由实际厉害上之情势所促成,主要出于中国人内心之向往要求,故中、印间之文化冲突亦少。唐代与回教文化、景教思想之接触,亦未尝生文化之冲突,且未影响中国文化精神之核心。明代教士之输入西方科学与基督教义,当时亦未发生大影响。唯近百年来之中西文化之接触,因初为受实际利害上之情势(如通商及帝国主义之侵略等)所促成,而后有种种文化冲突之发生,特感文化融合之需要。然西方之文化史,则整个为一不同文化之接触冲突,迄今未能融合之历史(此意西方人论者已多。近见诺斯罗圃东方与西方之会合中言之甚详。并以为此乃西方文化亟须东方文化加以补足之理由)。因在西方历史中,不同文化之接触,皆复为实际利害之情势所促进,故接触恒与冲突相俱。非如中国人之过去接受印度文化,纯出内心之向往要求,而易如水乳之交融也。

    吾人自西方文化之来源为多元,及其文化中之冲突多上著眼,以观西方文化之发展,即可以多少解释西方文化之特殊精神所由形成之外缘,而中国缺此外缘,故其文化精神亦不同也。

    关于西方文化之特殊精神,吾尝括为四目。一为向上而向外之超越精神。由此而肯定种种在人之上及在人之外之超越的理想、超越的实在,如"超越之神"、"可能世界"、"外于人之自然世界"、"物之自身"、"价值理想自身"等。此皆为其宗教、哲学、文学、艺术、道德之生活,所企慕向往之对象。二为充量客观化吾人之求知的理性活动之精神。此精神与前者结合,而有中世之宗教中,特重上帝之全知,与希腊哲学中肯定一理型世界。由此精神之表现,而有西方之逻辑、数学、几何学,与哲学中之范畴论,以为近代之西方科学之母。由近代科学之应用于客观自然之改造,以实现其人生文化中之超越的理想,满足其征服自然之权力欲,而有近代之工业技术、物质文明。第三为尊重个体自由意志之精神。此主要表现于基督教中,上帝造人为唯一有自由意志者之信念。然自亚当犯罪,人之自由意志,则恒向恶。故中古基督教,仍不重个人之自由意志之价值。人多谓尊重自由乃日尔曼精神。真尊重个体之自由意志,盖始于西方近代。故近代西方哲学中,特以意志自由之证明,为最重大之问题。近代复有各种社会上、政治上、法律上之争个人之自由平等之权利之运动,经济上近代有自由企业之资本主义之产生。第四为学术文化上之分途的多端发展之精神。西方文化中之各文化部门,如宗教、文学、艺术、科学、哲学、政治、经济皆类别分明。其学术中之分类,尤愈分愈细。学术上主义派别,特见纷繁。各种学术文化中之人物,皆喜各引一端,推类至尽,以逞其所长,显其偏至。恒不免于由其有所偏至,而生偏蔽与偏执。此四种精神,相依为用,以表现于西洋文化历史中,此在吾书之上部及本部中,随处论及,今不必详。而此四种精神,皆中国文化精神之所缺。而其所以缺乏之外缘,主要者即在西方文化之来源为多元,其文化之接触,恒与冲突相俱,而中国文化之来源,则可谓为一元。其与印度文化之接触,亦未尝有大冲突之故。今请进而论此外缘之有无与中西文化精神之差别之关系如下:

    (二)不同文化民族之接触--战争与商业对西方文化精神形成之关系

    人类文化之接触,或为低级文化或较野蛮民族接触更高级之文化;或为二具有高度文化之民族之互相接触。当一较野蛮民族或只有低级文化之民族,接触一较高文化时,则依于人之向上之天性,必有企慕、向往之心。高度文化之民族,则此时恒有一自觉之高卓感。而二有高度略相等而不同之文化民族相接触时,则依于人性之求和融统一之要求,亦必向上升起,因而易形成一更高之文化理念,以求二种文化之和融统一。故凡不同之文化接触,皆可使吾人之精神趋于向上提高,而求其冒起超升。二民族之文化接触,可纯出自一民族之精神要求,亦可由实际利害之情势所促成。如由战争或商业需要为主,而造成之文化接触,则可谓纯由实际利害之情势所促成。由战争所造成重要文化接触,如战争后,二民族各还故土,则此二种文化接触,除多少掠夺对方之人为奴隶外,恒不过只增加二民族之文物之交换,思想观念之交流。此交流乃只取对方之文物思想观念,而不取对方之人群。此即为一将文物思想观念与实际之人群分离之抽象精神。由是而二民族间遂一方虽有文化之交流,一方仍可由相互之战争,以增强实际生活中之敌对意识。如战争之结果,一成被征服者,一成征服者,而同居一地,则战争之后即易形成一阶级社会,而有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敌对意识。此中,如被征服者为较野蛮者,则使较有文化之征服者,更自觉其文化之高贵性。被征服者如不屈服于征服者之文化,则其在现实生活因无可反抗,其精神必寄託于超现实之宗教(西人汤因比亦谓内部之无权者易信宗教)。反之,被征服者如为较野蛮之人,且在文化上愿屈服者,则其对征服者之文化,亦可视之如神圣,以超越之眼光观之。复次如征服者为野蛮人,则野蛮人之征服文化人,恒极残酷而杀戮极多,唯留其文物。及野蛮人后代之子孙,见文化人之遗留文物,而既发现其价值,又念此非其所能自造时,亦恒自然以超越眼光视之,而生一向上怀慕向往之心,此盖皆理有固然之事也。

    至于由商业需要而导致之文化接触,则不增加二民族之敌对意识,而恒增强二民族相互之利用意识,如欲以少易多,以小利换大利之意识。"由小利以得大利",乃人之自觉的自私心与"自我中心"观念所引发者。亦人一种原始的向外而向上追求之生活理想。人之常情,由商业交易而得新货物文化物,复易生仿效製造之心。仿效製造不成,则生羡慕之情。但吾人须知此仿效之心、此羡慕之情,乃向"远地之人之心灵之技巧或精神"而施,由是即有一向客观外在之人之精神所生之企慕向往心。此亦为一种向外向上之精神。然商业交易所得,唯是货物或文化物。故此企慕向往之心,只环绕于此货物文化物,而想像远地人之如何能製造之,并求如何可以效之胜之之道。人此时之心思,即超出货物文化物之本身,倚虚空而盘旋,易以形成形相与概念。又商业上之获利,重在善讲交易,与所贩卖货物为人所。英人怀特海,于《理念之探险》中,曾谓文化之传播,或恃压迫,或恃说服。压迫恃武力,说服恃理性。商业上之讲交易,即开启人之重用以说服他人,而使人心悦者。此言亦深有理趣(唯彼忽视西方近代人以武力支援商业之事实耳)。人又或谓商业之得失之关键,乃在交易中之对方之心之最后决定。于是商业中患得患失之心,亦易与求外面之神之宗教意识结合,此亦可说。夫然,故二民族之文化之接触,无论由战争或商业之需要所促成,皆可增强人之精神之向上而向外活动之趋向,亦使人更易相信一超越于我之外之理想对象、精神境界,或神之存在。同时亦增强人之敌对精神与自私心、自我中心之观念,并重抽象概念者。近代西方文化,由无数民族之战争与商业关系而生之文化接触以形成,故亦特富一向上向外之超越精神,与在尊重个体性之自由意志之精神,重概念之分解之理性活动之精神也。

    吾人由西方文化之发展史以观,吾人皆知希腊土地硗瘠,农业不足以营生,故其民族早业商,而其文化之兴起亦始于商业。希腊文化盖遥承爱琴文化、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而爱琴海之克利特亦原为业商者。希腊后与波斯战争而接触其他之东方文化。希腊之科学哲学思想,皆始于殖民地。吾人于此即可推知希腊人之科学哲学之智慧之初现,其光辉乃为向外照耀、向外探求的。殖民地之人,不负实际社会政治上甚多之责任,故更喜仰观俯察自然事物,生惊奇之念,因而首发达自然科学。希腊之几何学盖渊源于埃及,埃及之几何学为测地之实用技术。然埃及人之测地,对希腊人言,为生疏遥远,不关生活痛痒之事。希腊人之心目中,无几何学之实际应用之需要,则几何图形,成为纯粹之理想中之对象,纯粹求知心所寄託之对象。再运用人之纯粹理性于其上,则纯粹理论性之希腊几何学成矣。希腊之数学与商业经济有关,柏格孙于其道德与宗教之两原中已论之。商业最须计算,其为增强数之意识者,盖无疑义,然商业中之应用数学,恒为实用。数学而为超实用者,亦必须有一将数之本身概念化,而空灵化之或升高之超越精神。故唯由阿非克( orphic )宗教下来之辟萨各拉氏学派及柏拉图,其哲学具超越精神者,能真重视数理;则柏格孙之说不能尽。吾人如论希腊人之重视数学、几何学与自然哲学之外缘,吾人宁谓在其最初之思想家皆为殖民地中之人,先不负实际社会之责任。因而其思想,自然常趋向于纯粹真理之探求,恒向上向外有所企慕,因而概念之存于心中者亦不须落到实际,而其本身遂得成为观照或运用纯粹理性活动于其上之理想对象。此亦即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所以言哲学亦必须有闲阶级方能从事之意也。

    希腊文化之精神,自尼采之悲剧之诞生一书出版以来,人多谓其包含二种精神,一为阿波罗式之清明平静之科学哲学精神,一为热狂而带悲剧意识之阿非克宗教之狄奥尼索斯精神。希腊神话中,人与神及神与神冲突之多,皆表示希腊人之精神,非皆为清明平静者(前见 adamvitalityofplatonism 中论古代希腊人苦痛与罪恶观,尤可知希腊人原来之悲观色彩)。殖民地逐渐传入科学哲学精神至希腊本土,而有希腊之哲人学派,即为一批判传统文化,使之解体者。苏格拉底被认为哲人学派,遂被控为不敬神,而处死刑。当时之希腊戏剧家阿里斯托芬尝讽刺苏格拉底。以后柏拉图,亦欲逐诗人于理想国之外。希腊之悲剧精神及神话中之神与神、神与人冲突,或为人与自然命运之实际冲突之反映(如俄狄蒲斯之悲剧),或为个人与社会之实际冲突之反映(如安提戈涅悲剧),或为民族与民族之战争之反映(如荷马依利亚特史诗中所夹杂之神话)。而悲剧中所表现之人之超越精神,皆由冲突之夹缝中,向上冒起之超越精神也。富超越精神之柏拉图哲学,则可谓由苏格拉底之死于文化之冲突之下所刺激,而欲综合传统宗教文化精神与以前之自然哲学之产物。柏氏以前之哲学与科学,唯成就纯理智之概念。柏拉图乃承苏格拉底而重人生文化中之价值概念,如美善等,并升概念为超越之理型,为灵魂前生之所接,死后之灵魂之所依。希腊人之败波斯、雅典之败斯巴达,皆增加希腊、雅典人对其文化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