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人生三书最新章节!

    一

    本书七篇,乃余七年来之所作,意在为廿余年前拙著《人生之体验》之续篇。其与前书所陈者,在思想之核心上,并无改变。其不同之处,要在如本书第七篇引言所说,即《人生之体验》一书,唯基于对人生之向上性之肯定,以求超拔于吾之现实烦恼之外。而十余年来则吾对人生之艰难罪恶悲剧方面之体验较深,故相较而论,前书乃偏在说人生之正面,而思想较单纯,多意在自勉,而无心于说教,行文之情趣,亦较清新活泼。虽时露人生之感叹,亦如诗人之怀感于暮春,仍与人之青年心境互相应合。此书则更能正视人生之反面之艰难罪恶悲剧等方面,而凡所为言,皆意在转化此诸为人生之上达之阻碍之反面事物,以归于人生之正道,而思想亦皆曲折盘桓而出,既以自励,亦兼励人,而说教之意味较重。行文之情趣,亦不免于迂郁沉重,如秋来风雨,其气固不同于暮春。然此书能面对彼反面之事物,更无躲闪逃避,困心衡虑,以斩伐彼人生前路之葛藤。荆榛既辟,而山川如画。是春秋佳日之得失,固未易论也。然人必历春而至秋,此书与人之青年之心境,多不相应,而唯与历人生之忧患,而不失其向上之志者相应;人之读此书者,亦宜以前书为先,此书遂只能居于续篇之列矣。 

    此上所言,乃以前后之拙著,其写作时所依之心境,相较而言。至于置此书于著作之林,其价值何在,即甚难言。而予之写此书,亦如写前书,于写时初实无与任何古今中外之人生思想,比较异同,计较胜劣之见,而事先亦无一系统之计划。初固未尝见有所谓著述之林,亦未尝期必成一著述;而唯直就吾之生此时代,住此人间之所实感实见者而为言,即次第成此七篇。乃依写作先后,编为一集。唯今既编之为一集,重加反省,见此诸文之宗趣,虽未尝有异,然亦各有一论题,而其先后写成,亦约有一秩序行乎其间。又就此七篇之主要义理而观,各篇之所陈,亦有进于昔贤之所言,而可为开拓一思想之新境界之所资者。兹分别述之于下。唯皆凌空而述,亦不必与此七篇之文句,皆相贴切。盖须读者遍观诸文之后,泯其文句,以会其实义,方能与此所述者相契也。

    二

    关于此七篇之宗趣,不外如上所谓转化为人生之上达之阻碍之反面事物,以归于人生正道。此所谓人生之上达,要在对已成之现实人生,不断求超升一步。而此超生,对外而言,亦即将自己之人生,由平日所周旋应对之流俗中拔出。此拔出,乃一与流俗之隔离。此隔离非人生之上达之终点,然为其必不可少之始点。此亦为贯注本书七篇之宗趣,而随处加以提撕者。而人之不能拔乎流俗,则首在不能拔乎流俗之毁誉,故吾人亦当于毁誉之现象,有一如实知,方能转俗以成真,由流俗之世间以上达于真实世界,而成就吾个人之人格之上升,此即本书第一篇之论题。至于第二篇,则转而论此个人之心灵之凝聚与开发,及其与世间相接之道。此则意在使此心灵既不随世间而流荡,亦不闭塞于其自己,而得与师友相共切磋于“通达而贞定之真理”之途。第三篇论人生之艰难与哀乐相生,则既无世间,亦无师友,唯见一孤独之个人为求其人生之向上,而遍历其人生之艰难,以上达于一“哀乐相生之情怀”。此中之言及世间者,皆融入个人所遭遇之艰难与哀乐相生之情怀而论,而真理即在此情怀中,故与前二文之旨趣又略异。在本书诸文中,此文亦为较能相应于一悱恻之情怀而写成者。第四篇论立志之道及我与世界,则以志愿摄情怀。而此志之立,则要在既拔乎流俗之世间,而又置自己于世间,兼摄世间于自己。第五篇死生之说与幽明之际,则由生说死,由明说幽,而意在由彻通死生与幽明,而以此一心,贯天下古今之人心者。此乃本书各篇中义蕴最为弘深,亦最难为当世所深信不疑者。此盖必人先信真理之万古长存,兼具哀乐相生之情怀,与通天下古今人心之志愿者,乃能真实契入。第六篇人生之虚妄与真实,则为克就人生之如何去除其存在中之虚妄成分————此诸虚妄成分,盖皆由人之所以为人之尊严处之误用而生者————以论必有个人之知行情志之对己对人,应世接物,及其所以善生而善死者,皆全幅真实化;人之整个人格之存在,乃得成一真实存在。此为遥契于中庸之立诚之教者。第七篇人生之颠倒与复位,则广说人生之一切堕落、偏执、染污、罪恶之颠倒相,皆缘于人之超越无限量之心灵生命之自体之颠倒性而生,而此性又非其本性。此乃意在由对此颠倒性相之体悟,以反显人生之正位居体之直道者。依此,而观人生之堕落而下降,亦所以助其超升而上达,而宗教家之穷人生之染污与罪恶之相者,亦与儒言相资而不二矣。

    循上所说,是见此七篇,虽同一宗趣,而各篇亦各有一论题,然其前后相连,亦略有一秩序,要不外拔乎流俗之世间,以成就个人之心灵情怀志愿之超升,而通于天下古今之人心,以使人生之存在成为居正位之真实存在而已。而此秩序,则唯是吾将此诸文编为一集之后,无意中所发现。夫我以七年之期,成此七文,平均相隔一载,乃成一篇;而一文之成,例不过三数日, 一年之中,三百六十余日,皆有他事间之。据生理学家言,人生七年,形骸更易,而细胞换尽。然此七文之间,乃亦竟有一秩序,存乎其中,是见人心底层,自有潜流,虽重岩叠石,未尝阻其自循其道,以默移而前运,此皆不可思议,使我喟然兴叹者也。

    三

    至于克就此七篇之文之主要义理而观,吾今日加以反省,亦可试总括而言之。即此诸文,皆唯是意在指明:一般之求人生之向上者,其所向往之理想环境,及其向上之行程,与其向上所依之心性,皆处处与一向下而沉坠之几,相与伴随,亦常不免于似是而非者之相幻惑;因而人真欲求人生之向上者,必当求对此沉坠之几与似是而非者,有一如实知与真正之警觉;人亦恒须经历之,以沉重之心情负担之,而后能透过之,以成就人生之向上而超升。此则吾写人生之体验时,所未能真知灼见及者,而昔之儒者与西方之理想主义者,及当世之贤者,亦未必能于此殷勤加意者也。

    自昔儒者言仁,言人我心之感通,由此仁与感通以见天心;西方理想主义者,言人心之形而上的统一,由此以见上帝之心。此乃中西思想之究竟义,吾所夙信受奉持,并乐为之引申发挥者。此七篇之究竟义,亦在乎是。然世罕能知:人之求名求誉以及好权好位之心,亦原于人与我之心之求相感通,其根源亦在人之欲成就人我之心之统一。唯依仁以行,乃希贤希圣之道,而徇逐名位,则沉沦流俗之途。 一念而上下易位,其危微之几,似是而非之际,人亦罕能察及。此即本书随处谆谆致意之一端,而其要旨,则陈于本书之第一篇者也。

    自昔儒者,言天地阴阳翕辟及人心开阖动静之义,此皆属于宇宙人生之大理,所以彰彼太极而立此人极之所资。西方理想主义者,亦言正反及消极积极之相互为用,合以显宇宙之绝对真理,顾又不知于人心之开阖动静之际,自用工夫,以立人极之义,遂与中国圣学之传之切切于此者异。然中国圣学之传,虽切切于此,而言多简要,对今日世态之日繁,复难资针砭之用。昔贤之偏在正面立言,于此开阖动静之几,可被阻滞而旁行歧出以导人生入于陷阱与漩流之义,亦引而未申。此亦吾于写人生之体验等书时之所忽。本书第二篇,论心灵之凝聚与开发,而处处以心灵之闭塞于陷阱,及流荡为漩流,以为照应;实即所以彰昔贤所言之人心之开阖动静,皆各有其旁行歧出,而成人心之病痛之原者在。夫人心之开阖动静,皆昔贤所谓生生化化,天理之流行之所摄,乌知人欲之根亦即在此流行中乎。而人欲之流行于陷阱,成漩流,亦似天理流行之一动一静,而实天渊迥隔。此即本书第二篇之微旨所存,而惜所论犹有未尽意者也。

    再如于人生之行程,吾昔于人生之体验中,尝以由求生存、求爱情、求名、求成就事业,以上达于真美善神圣之途说之;其所以必须有此步步之上达,乃由其每一步皆不能自足,此吾昔之所见及,亦西方之理想主义者,以及一切求人生之向上者所同见及者也。然先儒之论人生上达之道,则不喜分为斩截之项别、阶段与步骤或层级而说之,恒直下通真美善神圣为一体,以主宰吾人之此生。孔子所谓志道、据德、依仁而游艺,固无斩截之层级之可言也。依孔子此言以观,西方所谓求真之科学哲学,求美之文学艺术,以及宗教中之礼仪、教育、政治、经济之术,及一切实用之技,皆艺也;人之修为之方,其要唯在自省其一一游艺之事是否依于仁,而其发于外,是否有据于己之内部之德,其志是否通于人生之大道而已。此修为之方,其工夫乃在人之时时处处之如此如此自省,以对一一之事,切问而近思,固亦不必分人生之事为项别,而系统的讨论人之修道之历程也。然当今之世,各种社会文化学术事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