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人物志译注最新章节!

    本篇导读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言:“人之难知,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险,浮云不足以比其变。”是的,人心叵测,处处假象,其真实性情深于江海,要一睹其真貌,谈何容易。《人物志》全书把这个问题和盘托出,从没有低估它的难度,所以上卷四章从事理论探讨,为其后各章建立坚实的基础,中卷五章从经验层面落到现实世界,以提出种种观人的方法。上卷和中卷多由“人之难知”出发,由本章始,从反方向回溯,焦点落在“知人者之难”(请留意不是“知人之难”,坊间有论者有此说,恐谬也),亦即探讨观人的人(例如职场面试时的雇主、人事部经理)常犯的几种通病。

    七缪[1]:一曰察誉有偏颇之缪[2];二曰接物有爱恶之惑[3];三曰度心有小大之误[4];四曰品质有早晚之疑[5];五曰变类有同体之嫌[6];六曰论材有申压之诡[7];七曰观奇有二尤之失[8]。

    [1] 七缪:鉴别人才时所犯的七种谬误。缪,纰缪,谬误。

    [2] 察誉:考察名声。

    [3] 爱恶之惑:被个人的爱恶所迷惑。刘昺在解释这句话时说:“或情同忘其恶,或意异忘其善也。”意思是有的因与对方情意相同而忽视了他的恶,有的因与对方情意不同而忽视了他的善。

    [4] 小大:指人的素质中明与智的大小。刘昺在解释这句话时说:“或小知而无大成,或小暗而无大明。”

    [5] 早晚:指人的智慧发展的早晚。刘昺在解释这句话时说:“有早智而速成者,有晚智而晚成者。”

    [6] 变类有同体之嫌:分辨人才类别,要在同才异势之间进行猜测。刘昺在解释这句话时说:“才同势均则相竞,才同势倾则相敬。”

    [7] 申压之诡:名声长消的相反运动。刘昺在解释这句话时说:“藉富贵则惠施而名申,处贫贱则乞求而名压。”诡,违背,相反。《管子·四时》:“刑德合于时则生福,诡则生祸。”

    [8] 二尤:指尤妙和尤虚。后面文中有论述。

    译文

    七缪:第一是考察人的声誉时会出现偏颇的谬误;第二是待人接物时会受个人好恶的迷惑;第三是审查心志时会有对其素质中明与智大小判断的失误;第四是考察人的素质时会有不知道他的智慧发展早晚的疑惑;第五是分辨人才类别时要在同才异势之间进行猜测;第六是在评论人才时会有名声长消的相反运动;第七是观察奇才时有认识人才尤妙和尤虚的失误。

    赏析与点评

    本节结构仿如前章“八观”,甫始即罗列七缪的大纲,余下部分,逐点推演发挥。

    夫采访之要[1],不在多少。然征质不明者[2],信耳而不敢信目。故人以为是,则心随而明之。人以为非,则意转而化之[3]。虽无所嫌,意若不疑[4]。且人察物,亦自有误。爱憎兼之,其情万原[5]。不畅其本,胡可必信[6]?是故知人者,以目正耳。不知人者,以耳败目[7]。故州闾之士[8],皆誉皆毁,未可为正也。交游之人誉不三周[9],未必信是也。夫实厚之士[10],交游之间,必每所在肩称[11]。上等援之[12],下等推之,苟不能周,必有咎毁[13]。故偏上失下,则其终有毁。偏下失上,则其进不杰[14]。故诚能三周,则为国所利。此正直之交也。故皆合而是[15],亦有违比[16]。皆合而非,或在其中。若有奇异之材,则非众所见。而耳所听采,以多为信[17]。是缪于察誉者也。

    [1] 采访:搜求寻访。

    [2] 征质:外部特征与内在质量。

    [3] 意转而化之:改变自己的看法而发生转化。刘昺在解释这句话时说:“信人毁誉,故向之所是,化而为非。”

    [4] 意若不疑:心里哪能不怀疑。刘昺在解释这句话时说:“信毁誉者心虽无嫌,意固疑矣。”若,哪。唐李贺《南园》诗之五:“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5] 万原:即万源。刘昺在解释这句话时说:“明既不察,加之爱恶是非,是疑岂可胜计?”

    [6] 胡:怎么。

    [7] 败目:扰乱观察。败,扰乱。《荀子·解蔽》:“其为人也善射而好思,耳目之欲接则败其思;蚊虻之声闻则挫其精。”

    [8] 州闾:古代地方基层行政单位。《礼记·曲礼上》:“夫为人子者,三赐不及车马,故州闾乡党称其孝也。”郑玄注:“《周礼》二十五家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此处泛指乡里。

    [9] 三周:多次做成事情。三,泛指多。周,成就事情。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三:“鲁人弦歌祭祀,穴中无水,每当祭时,洒扫以告,辄有清泉自石间出,足以周事。”

    [10] 实厚:笃实敦厚。

    [11] 每所在肩称:常常受到所在地方的称赞。刘昺在解释这句话时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意思说即使在少数民族地方也受到称赞。

    [12] 援:举荐,提拔。《礼记·儒行》:“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

    [13] 咎毁:即咎悔。毁,同“悔”。

    [14] 杰:突出。

    [15] 皆合而是:全都迎合进行肯定。刘昺在解释这句话时说:“或违正阿党,故合而是之。”

    [16] 违比:违背正直,逢迎结党。

    [17] 以多为信:刘昺在解释这句话时说:“不能审查其材,但信众人言也。”

    译文

    搜求寻访人才的关键,不在于所听到的情况多少。然而看不清人的外部特征与内在质量的人,常常相信耳朵而不相信眼睛。所以当别人以为应该肯定时,他就随着相信并认为自己观察得很准。当别人认为应当否定时,他就改变自己的看法而转向反面。相信别人毁誉的人虽然从内心与之没有嫌隙,但他听到别人的毁誉后哪能没有怀疑。况且人们对事物的观察,本身也是有不准确的地方。再加上外界爱憎的干扰,所发生的疑惑就更多了。这种观察从根本上就发生了问题,怎么能够必信不疑呢?所以能够知人的,能用他所看到的去纠正所听到的。不能知人的,常被所听到的情况所干扰。所以在乡里生活的人,一般全都受到赞誉或诋毁,这些未必都是正确的。所交际的人如果不是多次让他做成事情,就不一定要信任他。笃实敦厚的人,他们与人交际的时候,必定常常受到所在地方的称誉。上边的人拔举他,下边的人举荐他,如果他不能够办成事情,上下之人必定有所后悔。所以偏重上层而失去了下层的称誉,那么其结果必定遭到诋毁。偏重下层而失去了上层的看重,那么他的进身就不会有突出的地位。所以如果能多次让他办成事情,就会对国家有利。这是正直的交往。所以对一个人全都迎合进行肯定,就有违背正直、逢迎结党的嫌疑。全都合起来否定他,他反而倒有可能是个特立不群的人。如果有奇异的人才,则不是一般人所能发现的。而相信耳朵听到的情况,是只听信众人所言的做法。这是考察人的声誉时所发生的谬误。

    赏析与点评

    刘劭在此以有鉴识力者对比于泛泛之辈,分析他们在面对传闻舆论时截然不同的态度。前者在参考之余,会亲身考察一番,以检定传闻舆论的真伪,刘劭赞他为“用眼的人”;后者则爱听传闻,是“用耳的人”,严重的更会用耳否定眼睛,亦即乐于放弃自己的观察,而采用有误的传言。骤听之下,读者或会觉得奇怪,但身边例子其实俯拾皆是。传闻其实是有积极作用的,英文所谓“第三者推荐”(third party recommendation) 可为我们作判断时省下很多的时间与精力。所以刘劭其实并没有轻率否定它的功能,但他提醒我们,除非社会不同等级的人(他说的是“上等、下等”),都异口同声对某人赞誉有加,否则传闻舆论仍不可用。

    夫爱善疾恶,人情所常。苟不明质,或疏善、善非[1]。何以论之?夫善非者,虽非犹有所是。以其所是,顺己所长,则不自觉情通意亲[2],忽忘其恶。善人虽善,犹有所乏。以其所乏[3],不明己长[4]。以其所长,轻己所短,则不自知志乖气违[5],忽忘其善。是惑于爱恶者也。

    [1] 疏善:善者被疏远。善非:不对的被认为是对的。

    [2] 情通意亲:感情相通心意亲近。

    [3] 以其所乏:因为他(指善美之人)有短处。

    [4] 不明己长:看不清自己的长处。刘昺在解释这句话时说:“善人一短,与己所长异也。”即分不清善人的短处与自己的长处的区别。

    [5] 志乖气违:志趣相悖,精神相异。

    译文

    热爱美善疾恨丑恶,这是人的常情。但如果认不清人的本质,可能会疏远美善、把不对的认为是对的。为什么这样说呢?那些被认为是对的而实际上是不对的人,即使有很多的不对也有对的地方。因为他有对的地方,又与自己所长相合,就会不自觉与之感情相通心意亲近,而忽视了他的丑恶之处。善美的人虽有很多长处,但是也有他的短处。因为他有短处,这些短处又与自己的长处不同,便认不清自己的长处。因为善美之人的长处,轻视自己的短处,就会不自觉地与之志趣相悖精神相异,忽略并忘掉了他的美善。这是在审查人才时被自己的喜爱和厌恶所迷惑的情况。

    赏析与点评

    人的主观好恶常常会盖过理性判断,所谓主观好恶,大抵指的是所有人都有的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道德观,以至信念、信仰等。诸种观念有一共同特色,就是具有主观相对性,亦即某甲以之为美者,某乙或以之为丑。这本是常理,而人会依主观信念作判断,亦是人之常情。但这并不等于所谓常理常情,就是真理,就是终极判断的标准。可惜的是,世人每每只用主观好恶,凡与己相同的,党之好之;凡与己相异的,伐之恶之。刘劭指出这是相当危险的判断原则,因为坏人也有优点,一旦其优点是我们所重视的,那么,我们便易与之相交,甚至引为知己,最终由知己变为误己。相反,好人也会有缺点,若其缺点恰巧是我们主观上的大忌,那么,我们很容易便会弃如敝履,错失良朋。

    夫精欲深微[1],质欲懿重[2],志欲弘大,心欲嗛小[3]。精微,所以入神妙也。懿重,所以崇德宇也[4]。志大,所以戡物任也[5]。心小,所以慎咎悔也。故《诗》咏文王[6],﹃小心翼翼﹄[7],﹃不大声以色﹄[8],小心也。﹃王赫斯怒﹄[9],﹃以对于天下﹄[10],志大也。由此论之,心小志大者,圣贤之伦也。心大志大者,豪杰之隽也。心大志小者,傲荡之类也[11]。心小志小者,拘懦之人也[12]。众人之察,或陋其心小[13],或壮其志大[14],是误于小大者也[15]。

    [1] 精:精神。

    [2] 质:素质。懿重:美好厚重。

    [3] 嗛小:谦虚谨慎。嗛,同“谦”。

    [4] 崇德宇:增加气度。德宇,气度,器量。《世说新语·赏誉上》:“山涛以下,魏舒以上。”刘孝标注引《晋阳秋》:“济(即王济)有人伦鉴识,其雅俗是非,少有优润,见湛(即王湛)叹服其德宇。”

    [5] 戡物任:能够担当重任。戡,同“堪”。

    [6] 文王:即周文王。见前注。

    [7] 小心翼翼:语出《诗经·大雅·大明》:“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郑玄笺:“小心翼翼,恭慎貌。”

    [8] 不大声以色:语出《诗经·大雅·皇矣》:“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

    [9] 王赫斯怒:语出《诗经·大雅·皇矣》:“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

    [10] 以对于天下:出处同前注。

    [11] 傲荡:傲慢放荡。

    [12] 拘懦:拘谨懦弱。

    [13] 陋:鄙视。

    [14] 壮:推崇,赞许。

    [15] 小大:指心志的大小。

    译文

    精神要深邃微妙,素质要美好厚重,志向要恢弘远大,胸襟要谦虚谨慎。精细入微,是达到神奇美妙境界的途径。美好厚重,是实现增大气度的手段。志向远大,是承担重任的条件。小心谨慎,是防止过失悔恨的方法。所以《诗经》歌颂周文王,“小心翼翼”,“不大声以色”,这是说他的小心谨慎。“王赫斯怒”,“以对于天下”,这是歌颂他志向远大。由此而论,心小志大的人,属于圣贤之类。心大志大的人,是豪杰中的俊秀。心大志小的人,属于傲慢放荡之类。心小志小的人,是拘谨懦弱之人。而一般人对人才的观察,或者鄙视被观察者的心小,或者赞许被观察者的心大,这都是由对心志大小的错误判断造成的。

    赏析与点评

    本节所讨论的毛病,称为“误于小大”,关键词当然是“小”与“大”。所谓“小”,指的是心细如尘、思考入微及谨小慎微。所谓“大”,意指胸怀大志、志向高远。两者都是高尚的情操与美德,文中以周文王为例,展示什么是兼具“小”、“大”。

    由于“志”和“心”有大小之别,因而可组成一个具有四个组合的矩阵来:

    一、“志”大“心”大:豪杰之士;

    二、“志”小“心”小:拘谨懦弱;

    三、“志”大“心”小:圣人级数;

    四、“志”小“心”大:傲荡之类。

    可惜的是,常人考察别人就每每以“心”小为拘谨懦弱,又误认傲荡之类的“心”大为胸怀大志,结果误判错判之事甚多。

    夫人材不同,成有早晚。有早智而速成者,有晚智而晚成者,有少无智而终无所成者,有少有令材遂为隽器者[1]。四者之理,不可不察。夫幼智之人,材智精达,然其在童髦皆有端绪[2]。故文本辞繁[3],辩始给口[4],仁出慈恤[5],施发过与[6],慎生畏惧[7],廉起不取[8]。早智者浅惠而见速[9],晚成者奇识而舒迟[10],终暗者并困于不足[11],遂务者周达而有余[12]。而众人之察,不虑其变,是疑于早晚者也[13]。

    [1] 令材:良才。隽器:杰出的人才。

    [2] 童髦:儿童时期。髦,古代儿童头发下垂至眉的一种发式。《仪礼·既夕礼》:“既殡,主人说髦。”郑玄注:“儿生三月,剪发为鬌,男角女羁,否则男左女右,长大犹为饰存之,谓之髦,所以顺父母幼少之心。至此,丧无饰可以去之。髦之形象未闻。”

    [3] 文本辞繁:年幼时知道的词汇多,长大后必有文采。刘昺在解释这句话时说:“初辞繁者,长必文丽。”

    [4] 辩始给口:年幼时口才好,长大后必善于辩论。刘昺在解释这句话时说:“幼给口者,长必辩论也。”给口,口才好。

    [5] 仁出慈恤:年幼时慈善助人,长大后必同情有困难的人。刘昺在解释这句话时说:“幼慈恤者,长必矜人。”

    [6] 施发过与:年幼时常把东西给人,长大后必好施舍给予。刘昺在解释这句话时说:“幼过与者,长必好施。”

    [7] 慎生畏惧:年幼时胆小,长大后必谨慎。刘昺在解释这句话时说:“幼多畏者,长必谨慎。”

    [8] 廉起不取:年幼时不随便要别人东西,长大后必清廉。刘昺在解释这句话时说:“幼不妄取,长必清廉。”

    [9] 浅惠而见速:看见一点小事就能够从神态中表现出来。刘昺在解释这句话时说:“见小事则达其形容。”

    [10] 奇识而舒迟:刘昺在解释这句话时说:“智虽舒缓,能识其妙。”

    [11] 终暗:终生愚昧糊涂。

    [12] 遂务:事业顺利。

    [13] 早晚:指智力发展的早晚。

    译文

    人才各不相同,成才有早有晚。有的人因智力发展成熟很早而很快成才,有的人因智力发展成熟很晚而大器晚成,有的人从小没有智慧而终身没有成就,有的人从小具备良才而成为佼佼者。这四方面的道理,不可以不审察。从小有智慧的人,才智精明通达,他在儿童时期就会表现出端倪。所以年幼时掌握词汇多长大后必有文采,年幼时口才好长大后必善于辩论,年幼时慈善助人长大后必同情有困难的人,年幼时常把东西给人长大后必好施舍给予,年幼时胆小长大后必谨慎,年幼时不随便要别人东西长大后必清廉。智力成熟早的人看见一点小事就能够从神态中表现出来,大器晚成的人智力虽然舒缓却能认识精妙,终生愚昧糊涂的人在许多事务上都因才智不足而困窘,事业顺利的人诸事通顺而游刃有余。而一般人对人才的考察,往往不考虑这些变化,这就是在人才智力成熟早晚方面的疑惑。

    赏析与点评

    与上节把人才分类的方法相似,本节也将人才的早熟迟熟区分成四类:

    一、智慧早熟即少年得志;

    二、智慧迟熟才大器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