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陆陇其家训译注最新章节!

    与各乡绅劝戒赌

    谨启,某学疏才短,生长南方,未谙北土情形。承乏①兹邑,入境以来,见地瘠民贫,礼教废弛,蹙②焉内伤。求所以抚字③之方,教化之术,使家给人足,风清俗美,不知何道而可。恭惟④诸老先生年台,一方表率,利弊必素知之。苟有益于民生,有裨于风俗,切实可行者,伏祈详悉指示,勿吝谠言⑤。陇其将奉以周旋,或可稍逭⑥尸素,皆高明之赐也。

    至不佞亦有刍荛⑦之言,望诸君子之采择者,敢并陈之。如赌博一事,实民间大害,然而有司不能禁也,禁之其心必不服,何也?

    彼见乡绅士大夫皆聚而为之,而有司所禁者,独此蚩蚩⑧之民,宜其心不服也。夫移风易俗,必自贵者始,诸老先生年台中,高明远见者,自能洞烛此理,不待下吏之言。或有向来习惯,以为此游戏之事,无伤大体,不知愚民因而视效,开盗贼之源,成恶薄之俗,皆此游戏为之。且士大夫家一有此风,子弟慕效,因而荡废祖业、败坏家门者,恒必有之。是非特一方之害,亦本家剥肤⑨之灾也。诗、书中滋味甚长,何可为此?伏冀俯采鄙言,互相戒勉,以为民法。礼让之风,既敦于上,则酖毒⑩之害,自去于下,蚩蚩者将不待禁而自止矣。统祈垂鉴不宣。

    ┃ 今译 ┃

    各位,我才疏学浅,生长于江南,不熟悉北方的风土人情。有幸出任灵寿知县,自到任以来,见到灵寿土地贫瘠,民众贫困,礼教废弛,急得我内心悲痛。我想寻求安抚体恤百姓的方法,社会道德教化的手段,让灵寿百姓家给人足,风清俗美,不知道怎么做才可以。诸位老先生,都是一方的表率,各方面的利弊想必一直以来都是清楚的。如果有益于民生,有助于风俗,切实可行的话,请不吝赐教,详细指示,不要吝惜正直之言。我将按照你们的说法去运转县政,或许可以稍微免除一下尸位素餐的尴尬,如果有所收效,都是各位的恩赐啊。

    至于我这个割草卖薪的乡下人说的话,希望诸位君子能够将同意采取选择的一并陈述出来。比如说赌博这件事情,实在是民间的大祸害啊,然而主管部门不能禁止,如果强行禁止,他们心里必定不服,这是为什么呢?

    他们见到那些乡绅士大夫都聚集起来赌博,而主管部门严厉禁止的,只是那些普通民众,这么做他们心里怎么会服气呢?移风易俗,必然从地位高的人开始,诸位老先生都是高明而有远见的人,自然能够洞见其中的道理,不用等到下面的人去说。或许向来的习惯,认为赌博是游戏,无伤大雅,不知道普通百姓因而仿效,便会开启偷盗抢劫的源头,养成恶劣浅薄的风俗,都是这个游戏造成的。而且,士绅人家一旦有了赌博风气,子弟必然会纷纷效仿,因而那些祖业荒废、门风败坏的人家,便会常有出现。因此,赌博不单单为害一方,而且会让参与赌博的人受到伤害。诗、书中滋味很长,读书人可以多读读书,何必去参与赌博呢?我希望你们采纳我的鄙陋言论,互相戒止、勉励,让普通百姓遵循。礼让的风气既然出自上位者,毒酒之害自然就会从下面去除,普通民众将不用等到主管部门严厉禁止就会自动停止了。就说这些吧,留作鉴戒的话就不公开说了。

    ┃ 简注 ┃

    ① 承乏:指暂任某职的谦称。出自《左传·成公二年》:“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② 蹙(cù):急迫。

    ③ 抚字:抚养,对百姓的安抚体恤。

    ④ 恭惟:出于讨好对方的目的而去称赞、颂扬。

    ⑤ 谠(dǎng)言:正直之言,慷慨之言。

    ⑥ 逭(huàn):免除。

    ⑦ 刍(chú)荛(ráo):割草采薪之人。出自《诗·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刍荛。”《毛诗故训传》:“刍荛,薪采者。”

    ⑧ 蚩(chī)蚩:敦厚貌;无知貌。出自《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毛诗故训传》:“蚩蚩者,敦厚之貌。”朱熹《诗经集传》:“蚩蚩,无知之貌。”

    ⑨ 剥肤:灾祸已迫其身。出自《周易·剥》:“剥床以肤,切近灾也。”

    ⑩ 酖(zhèn)毒:酖,同“鸩”。指毒酒,用毒酒害人。

    ┃ 实践要点 ┃

    在《与各乡绅劝戒赌》一文中,陆陇其以退为进,首先写了他对灵寿的第一感觉“地瘠民贫,礼教废弛”;为此,他遍求“抚字之方,教化之术”,努力想使灵寿变得“家给人足,风清俗美”;因此,他希望灵寿乡绅提供“有益于民生,有裨于风俗,切实可行者”的意见和建议;他还表示,如果有,他将“奉以周旋”。四个方面,一环扣一环,显示出了他娴熟的人情世故和高超的写作技艺。之后,陆陇其进入正题,希望诸位乡绅带头戒赌,他写了两点理由:其一,“移风易俗,自贵者始”,如果士绅聚众赌博,普通民众也会仿而效之,导致“开盗贼之源,成恶薄之俗”,造成社会危害;其二,“上梁不正下梁歪”,士大夫家一旦有了赌博风气,“子弟慕效,因而荡废祖业、败坏家门”,以致家族败落。因此,他希望士绅带头戒赌,“互相戒勉,以为民法”。

    崇明老人记

    吾家某,于九月廿六日,在洙泾周我园家,与云间佳士王庆孙同席。庆孙述曾至崇明县中,见有吴姓老人者,年已九十九岁,其妇亦九十七岁矣。老人生四子,壮年家贫,鬻子①以自给,四子尽为富家奴。及四子长,咸能自立,各自赎身娶妇,遂同居而共养父母焉。

    卜居②于县治之西,列肆共五间:伯开花米店,仲开布庄,叔开腌腊,季开南北杂货。四铺并列,其中一间,为出入之所。四子奉养父母,曲尽③孝道。始拟膳每月一轮,周而复始,其媳曰:“翁姑老矣,若一月一轮,则必历三月后,方得侍奉颜色④,太疏。”拟每日一家,周而复始,媳又曰:“翁老矣,若一日一轮,则历三日后,方得侍奉颜色,亦疏。”乃以一餐为率,如早餐伯,则午餐仲,晚餐叔,则明日早餐季,周而复始。若逢五及十,则四子共设于中堂,父母南向坐,东则四子及诸孙辈,西则四媳及诸孙媳辈,分昭穆⑤坐定,以次称觞献寿,率⑥以为常。

    老人饮食之所,后置一橱,橱中每家各置钱一串,每串五十文。老人每食毕,反手于橱中随意取钱一串,即往市中嬉,买果饼啖之。橱中钱缺,则其子潜补之,不令老人知也。老人间⑦往知交游,或博弈,或樗蒲⑧。四子知其所往,随遣人密持钱二三百文,安置所游家,并嘱其家佯输钱于老人。老人胜,辄踊跃持钱归,老人亦不知也。亦率以为常,盖数十年无异云。

    老人夫妇至今犹无恙。其长子年七十七岁,余子皆颁白⑨。孙与曾孙约共二十余人。崇明总兵刘兆以联表其门,曰:“百龄夫妇齐眉⑩,五世儿孙绕膝。”洵不诬也。

    康熙二十二年十月十六日,某为子备述庆孙之言,矍然不胜景仰赞叹,因援笔而记之,以告世之为人子者。

    ┃ 今译 ┃

    我于九月二十六日,在朱泾周我园家,和松江德才兼备的文士王庆孙同坐一席。庆孙说了他在崇明县,见到有个姓吴的老人,已经九十九岁,他的妻子也已九十七岁。这老人生了四个儿子,因壮年时家境贫困,所以卖掉儿子来活命,四个儿子都做了有钱人家的奴仆。四个儿子长大后,都能自立,各自赎了身,娶了媳妇,便一同居住着供养父母。

    他们住在县衙的西面,房屋共五间:长子开花米店,次子开布店,三子开腌腊店,四子开南北杂货店。四个铺子并列着,当中一间,是进出的地方。四个儿子奉养父母,极尽孝道。最初打算每月一轮,轮流着供养膳食,媳妇们说:“公公婆婆年纪大了,如果一月一轮,那必须经过三个月,才能再次服侍他们,次数太少。”后来又想每天一家轮流,媳妇们又说:“公公婆婆老了,如果一天一轮,必须三天后才可再服侍他们,也间隔太久。”于是限定一餐轮流一家,譬如早饭在大儿子家吃,那中午就在二儿子家吃,晚饭在三儿子家吃,明天的早饭便在四儿子家吃,这样轮流转着吃饭。如果逢到五和十那天,那就四个儿子一同把酒食放在中堂,父母向南坐,东面是四个儿子和孙子们,西面四个媳妇和孙子媳妇们,依据长辈小辈的辈分,分左右坐定,然后逐次劝酒祝寿,这样已成了习惯。

    在老人饮食之处的后面,放一口壁橱,壁橱里每家各放一串钱,每串五十文。老人吃罢了饭,反手在壁橱里随便拿一串钱,就到街上去游玩,买些水果、糕饼吃。壁橱中缺了钱,儿子们便私自补足,不让老人知道。有时,老人到朋友家去下棋,或赌钱。四个儿子知道了,便派人偷偷拿两三百文钱,放在老人所游玩的人家,并且告诉那家人假装输给老人。老人胜后,常常很快乐地把钱拿回来,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样也成了习惯,大概几十年没有变过。

    老人夫妇俩至今还很健康。大儿子已经七十七岁了,其他三个儿子头发也都花白了,孙子和曾孙共有二十多人。崇明总兵刘兆把一副对联贴在他家门上给予表彰:“百龄夫妇齐眉,五世儿孙绕膝。”这是实际发生的事。

    康熙二十三年十月十六日,我给你讲述了庆孙说过的话,禁不住产生景仰之情,赞叹不已。所以,我用笔记了下来,告诉世上那些做儿女的人。

    ┃ 简注 ┃

    ① 鬻(yù)子:卖掉儿子。

    ② 卜居:选择住处。

    ③ 曲尽:委婉地、想方设法地尽到、做到。

    ④ 颜色:原指脸色、面容。侍奉颜色,犹如说当面侍奉、承欢。

    ⑤ 昭穆:古代的宗庙次序,始祖庙居中,以下父子(祖、父)按次序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此处指辈分的次序。

    ⑥ 率:遵循。

    ⑦ 间(jiàn):有时。

    ⑧ 樗蒲(chū pú):古代博戏。类似于后世的掷骰子。

    ⑨ 颁白:同“斑白”。头发花白。

    ⑩ 齐眉:比喻夫妻相敬相爱。《后汉书·梁鸿传》载,梁鸿每天做工回来,妻子为他端上饭菜,不敢仰视,只是把托盘举起,比齐眉毛。

    ┃ 实践要点 ┃

    《崇明老人记》是陆陇其的散文代表作,题目是“崇明老人记”,说的却是崇明老人的四个儿子如何孝敬父母的事情,旨在褒扬老人的四个儿子。崇明老人的四个儿子都出身奴仆,一番奋斗自立后,虽算不上大富大贵,对父母却尽责尽孝,使父母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陆陇其《崇明老人记》有些类似于陶渊明《桃花源记》,给世人描绘了一幅儒家所倡导的美好生活景象。《桃花源记》写的是世外桃源,只可想象,不可实现。《崇明老人记》写的是现实生活,只要按照儒家教导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用心去做,虽然有一定难度,但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还是能够做到的。

    陆陇其除了在其家训著作《治嘉格言》中教人孝悌外,还通过文学的方式,以《崇明老人记》等来教人孝悌。相比《治嘉格言》,《崇明老人记》更加容易让人接受,该文虽朴实无华,却感情真挚自然,是清代散文中难得的佳作。

    钱子辰字说

    钱子子辰,初名枢。一日,有志于圣贤之学,奋然曰:“吾恶夫向者之不闻道①也。”因改其名曰民,而请字于余,且问学焉。余告之曰:子何以改名为哉?自古圣贤,岂皆生而闻道者耶?盖亦有始为庸人,一旦发愤而力学者矣。方其未学,则人闻其名而忽之贱之,及其既学,则人闻其名而重之敬之。名不变而闻其名者变矣,何以改为哉?然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②。惟恐其旧染之污也。子辰志于学而改其名,是亦弹冠、振衣之意也。

    且业已改之矣,然则③请改其名,而仍其字,可乎?子辰曰:吾初之名枢,而字子辰也,盖取北辰天枢之义。今改其名,而仍其字,毋乃名与字不协乎?

    余曰:何为其不协哉?夫圣人之道,始乎卑,极乎高;始乎迩,极乎远。其为道,不过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其教人用力之方,不过学、问、思、辨、笃行;其修于身也,不过忠信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其处事而接物也,不过曰“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初无高远难行之事、杳冥昏默不可知之理,而造其极,则至于位天地、育万物。是故卑者,高之基也;迩者,远之则也。今夫天下之卑且迩者,莫如“民”,而高且远者,莫如“辰”。子辰诚审乎“民”之义,则守其庸言庸行,循循乎规矩之中,而勿躐等。以进诚审乎“辰”之义,则以圣神为必可学,以参赞④为不足异,而勿半涂而废始⑤乎?“民”终乎“辰”,圣学备矣。《中庸》曰“夫妇之愚,可以与知”,则“民”之谓也;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则“辰”之谓也。《论语》曰“下学而上达”,“下学”者,“民”之谓也;“上达”者,“辰”之谓也。子辰勉之哉!

    ┃ 今译 ┃

    钱先生子辰,原名枢。有一天,忽然有志于圣贤之学,激情奋发地说:“我痛恨自己以前没有领会圣贤道理啊。”于是改名为民,请我给他取个字,同时来向我请教怎么治学。我告诉他说:你为什么要改名呢?自古圣贤,难道是一生下来就领会圣贤道理了吗?有的圣贤,一开始的时候也是庸俗之人,一旦醒悟就会发愤图强、着力读书治学。在他治学还没有成就的时候,人们听到他的名字会忽视它、轻视它,等到他学问有成,人们听到他的名字就会尊重它、恭敬它。名字没有变,而听说的这个名字的人改变了,为什么要改名字呢?我听说,才洗过头发的人,须要弹一下帽子;才洗过澡的人,须要整理一下衣服。唯恐旧的污秽沾染了身子。子辰有志于学,而要改名,是弹帽子、振衣服的意思吗?

    既然已经改了,改了名,还用以前的字,可以吗?子辰说:我原名为枢,字子辰,取自北辰天枢的意思。现在改了名,仍然用以前的字,莫非是要名和字不协调吗?

    我说:什么是名和字不协调呢?圣人之道,开始的时候是卑贱的,最终是很高尚的;开始的时候是很近的,最终是很远的。圣贤之道,不外乎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圣贤教人读书治学的方法,不过是学、问、思、辨、笃行;修身,不过是忠信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接物,不过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开始的时候,没有高远、难行的事情,没有幽暗莫测、虚无寂静让人不可测知的道理,而等到发展到极致,就可以与天地同、化育万物。因此,卑贱者是高尚者的基础,近是远的前提。现在天下卑贱而且近的,没有比得上“民”的,高尚而且远的,没有比得上“辰”的。你真正知道“民”的意义,那就要守着“民”所蕴含的庸言庸行,读书治学循规蹈矩,不要一蹴而就。等你真正知晓“辰”的意义,那就知道圣贤道理必须要学,天地参赞化育也不会觉得奇异,不要半途而废。从“民”出发到达“辰”,圣贤道理就在其中。《中庸》说“愚笨的夫妇,可以让他们开启智慧”,说的就是“民”;等到达到极致,“可以俯察仰观天地万物”,那就是“辰”了。《论语》说“下学人事而上达天命”,“下学人事”说的就是“民”,“上达天命”说的就是“辰”。子辰要努力啊!

    ┃ 简注 ┃

    ① 闻道:领会圣贤道理。

    ②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沐,洗头发;浴,洗身上。弹冠,掸去帽子上的灰尘,整冠;振衣,抖衣去尘,整衣。出自《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王逸《楚辞集注》:“去尘秽也。”

    ③ 然则:连词,用在句子开头,表示“既然这样,那么……”或“虽然如此,那么……”。

    ④ 参赞:指人与天地自然间的参与和调节作用。

    ⑤ 半涂而废始:即半途而废,比喻做事情有始无终。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在《钱子辰字说》中讲解了名与字的关系及其背后蕴含的深意。钱民,原名枢,字子辰。钱民闻道之后发奋读书,将原名“枢”改为现名“民”,同时也想把字“子辰”改掉。枢与子辰联系在一起,取自“北辰天枢”,寓意深远,很有内涵。改名之后,就成了“钱民,字子辰”,他自己觉得很别扭,因此来请教陆陇其。陆陇其认为,“名民,字子辰”,搭配在一起,很契合儒家的进学道路,不需要改。于是,陆陇其洋洋洒洒四百言,大讲了一通道理。他认为,“卑者,高之基也;迩者,远之则也。今夫天下之卑且迩者,莫如‘民’,而高且远者,莫如‘辰’”,“‘民’终乎‘辰’,圣学备矣”。他希望钱民继续使用“子辰”为字,按照《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的教导,由卑到高,由近及远,知晓圣贤道理,学做圣贤同路人。

    读朱子白鹿洞学规

    朱子《白鹿洞学规》①无诚意、正心之目,而以处事、接物易之,其发明②《大学》之意,可谓深切著明③矣。盖所谓诚意、正心者,非外事物而为诚、正,亦就处事、接物之际而诚之、正之焉耳。故《传》释“至善”,而以仁、敬、孝、慈、信为目。仁、敬、孝、慈、信,皆因处事、接物而见者也。圣贤千言万语,欲人之心意范围④于义理之中而已,而义理不离事物。明乎《白鹿洞学规》之意,而凡阳儒阴释⑤之学,可不待辨而明。夫子告颜渊“克己复礼”,而以“视听言动”实之,其即朱子之意也夫⑥!

    ┃ 今译 ┃

    朱子《白鹿洞书院学规》没有诚意、正心条目,而是用处事、接物来替换,它阐明《大学》的意思,可以说是深刻而显明啊。所谓诚意、正心,不是在处事、接物以外要做到诚、正,而是在处事、接物之际需要做到诚、正。因此,朱子《四书章句集注》解释“至善”,以仁、敬、孝、慈、信等为条目。仁、敬、孝、慈、信,都是在处事、接物中才得以体现出来的。先圣先贤千言万语,都是想要让人的“心”和“意”限制在义理之中,而义理又离不开处事、接物。只要明白《白鹿洞书院学规》中的意思,凡是所有的阳儒阴释的学说,不用等到辨析就能明白了。孔子告诉颜渊“克己复礼”,而用“视听言动”来践行,这就是朱子的意思啊!

    ┃ 简注 ┃

    ① 《白鹿洞学规》:朱子所著《白鹿洞书院学规》。

    ② 发明:启发、阐明。

    ③ 深切著明:深刻而显明。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④ 范围:限制。

    ⑤ 阳儒阴释:表面上阐述儒家学说,暗地里在宣传佛家观点。形容表里不一。出自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序论》:“故白沙起而厌弃之,然而遂启姚江王氏阳儒阴释、诬圣之邪说;其究也为刑戮之民,为阉贼之党,皆争附焉。”

    ⑥ 也夫:语气助词。表感叹。

    ┃ 实践要点 ┃

    白鹿洞书院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境内,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唐李渤读书其中,养一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因此地四山环合,俯视似洞,由此得名。南唐升元年间(937——943),白鹿洞正式辟为学馆,亦称“庐山国学”,后扩为书院,与湖南的岳麓书院、河南的嵩阳书院和应天书院并称为“四大书院”。朱子,即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北宋以来理学之集大成者,著名理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南宋淳熙六年(1179),朱子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九江),重建庐山白鹿洞书院,聚徒讲学。这是他一生中振兴理学、开创和健全书院制度的一块重要的里程碑。淳熙六年至八年,朱子任职于南康军期间,为兴复白鹿洞书院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重建院宇、筹措院田、聚书、立师、聚徒、订学规(即《白鹿洞书院学规》,又称《白鹿洞书院揭示》)、立课程等。朱子兴复白鹿洞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对后来书院的发展、学校的建设有着重大影响。

    《白鹿洞书院学规》是朱熹为了培养人才而制定的教育方针和学生守则。它集儒家经典语句而成,便于记诵。首先,它提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明确“义理”,并把它见之于身心修养,以达到自觉遵守的最终目的。其次,它要求学生按学、问、思、辨的“为学之序”去“穷理”“笃行”。再次,它指明了修身、处事、接物之要,作为实际生活与思想教育的准绳。《读朱子白鹿洞学规》是陆陇其读了《白鹿洞书院学规》之后有感而写的短文,文中着重讲述了心意限制在义理之中,而义理又离不开事物,因此,诚意、正心蕴含在处事、接物之中,“盖所谓诚意、正心者,非外事物而为诚、正,亦就处事、接物之际而诚之、正之焉耳”,“仁、敬、孝、慈、信,皆因处事、接物而见者也”。陆陇其写这篇短文的目的在于让人们明晰阳明心学是阳儒阴释,以此“尊朱辟王”,光大正学。

    跋读书分年日程后

    《读书分年日程》三卷,元程畏斋①先生依朱子读书法②修之,以示学者。朱子言其纲,而程氏详其目,本末具而体用备,诚由其法而用力焉,内圣外王之学在其中矣。

    当时曾颁行学校,明初诸儒读书,大抵奉为准绳③,故一时人才虽未及汉、宋之隆,而经明行修④,彬彬⑤盛焉。及乎中叶,学校废弛,家自为教,人自为学,则此书虽存,而由之者鲜矣。卤莽灭裂⑥,无复准绳,求人才之比隆前代,岂不难哉?今国家尊崇正学,诸不在朱子之术者,皆摈不得进;而羽翼朱学之书,以次渐行,学者始知有此书。然旧板漶漫⑦,不胜鲁鱼亥豕⑧之讹,读者病焉。余故较而梓之,有能由是兴起,且以此建白⑨于上,依朱子贡举⑩议,鼓励天下读书之士尽由是法,则人才其庶几乎?

    ┃ 今译 ┃

    《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三卷,元代大儒程端礼先生依照朱子读书法编撰而成,用来告诉读书人如何读书治学。朱子说了读书法的大纲,程端礼先生详细列出了读书法的篇目,本末具备,体用齐全,如果按照这个方法来用功读书,内圣外王的诸般学问就都在其中了。

    当时,这本书曾颁行学校,明初诸儒读书,大都把它奉为准则,因此,明初人才虽然比不上汉代、宋代那么兴盛,诸儒通晓经学,品德端正,文质兼备,繁盛一时。等到明代中叶,学校废弛,各家在自家家塾中教导子弟,各人以自己的准则去做学问,这本书虽然还留存于世,遵照它去做的却很少了。做事草率粗疏,不再有原则,想使人才和前代一样兴盛,岂不是很难了吗?当下,国家尊崇正学,各种不在朱子学术范围内的,都予以摈弃,不让它们进入学校;羽翼朱子学的各种书籍,按照次序逐渐刊行,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