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陆陇其家训译注最新章节!

    121. 师范

    做先生第一要人品端正,第二要认真教训,第三要有坐性①,第四要弗责备供给②,第五要弗滥接客③、拜客④。服侍馆僮,弗与闲谈。若遇主人好,束脩弗消讨;若遇主人不好,束脩必要讨。他偏谓寻头讨脑⑤,反叫先生不好。

    ┃ 今译 ┃

    做私塾先生,第一是要人品端正,第二是要认真教育引导,第三是要坐得住,第四是不要指责生活待遇不好,第五是不要随意接待宾客、拜访宾客。私塾里服侍的仆人,不要与之闲谈。如果遇到好的主家,酬金不用讨要。如果遇到不好的主家,酬金必须讨要。主家故意挑毛病,反而让私塾先生不好做人。

    ┃ 简注 ┃

    ① 坐性:耐性,坐得住。

    ② 供给:生活待遇。

    ③ 接客:接待宾客。

    ④ 拜客:拜访客人。

    ⑤ 寻头讨脑:故意挑毛病。

    ┃ 实践要点 ┃

    师范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自己首先要接受教育,既要具有较高的学问知识,又要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陆陇其在长期的从教生涯中总结出了教师应当遵守的五条行为规范:“人品端正”“认真教训”“有坐性”“勿责备供给”“弗滥接客、拜客”。其中,“人品端正”“有坐性”属于对教师道德修养的要求,“认真教训”是对教师教学态度的要求,“勿责备供给”属于对教师薪酬待遇的要求,“弗滥接客、拜客”则是对教师人际交往的要求。做到以上五点,就可以去做私塾先生了。此外,陆陇其还特别提醒私塾先生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服侍馆僮,弗与闲谈”;二是“若遇主人好,束脩弗消讨;若遇主人不好,束脩必要讨”。第一点是为了保持师道尊严;第二点是为了保障教师权益。陆陇其的五点行为规范和两点特别提醒,表达了他对私塾先生的殷切希望,体现了他对祖国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

    122. 宽严训

    国子先生坐于退食①之堂,诸生侍先生。曰:“小子来,我问汝,吾之为教也,宽乎?严乎?”有对曰:“宽,诸生感而不忘也。”先生曰:“不然,吾不宽也。”又对曰:“先生严,诸生畏威而不敢犯也。”先生曰:“不然,吾不严也。”又有对曰:“先生宽严得中。”先生曰:“不然,我不宽严得中也。”诸生咸请问之。先生曰:“我岂不自知与?而以问诸生者,特试之耳。诸生未之达②也。我语汝:夫宽施诸率教③者,严施诸不率教者也,何有定用?使务为宽,则固有不率教者焉,不亦纵④乎?使务为严,则固有率教者也,不亦苛⑤乎?使务为宽严得中,则固当有全用宽者焉,不亦失严之半乎?有当全用严者焉,不亦失宽之半乎?故诸生全率教者则全用我宽,全不率教者则全用我严,率教者多则多用宽,不率教者多则多用严。又就一人而言,始而率教则用我宽,继而不率教则用我严,终而又率教则仍用我宽也。始而不率教则用我严,继而率教则用我宽,终而又不率教则仍用我严也。一分率教,我有一分之宽;一分不率教,我有一分之严。材质⑥在人,因之而已,而我何与焉?是之谓宽严适宜。故我未尝不宽而不以宽言也,未尝不严而不以严言也,未尝非宽严得中而不以宽严得中言也。夫是以事无隐情⑦而教无遗术⑧。尔小子固当仕有官职者也,宽严之理所当知也。故特训之小子志之。”

    ┃ 今译 ┃

    国子先生退朝之后坐于堂上,诸位学生服侍在先生周围。先生说:“学生们过来,我问你们,我待你们是严厉呢,还是宽松呢?”有的学生说:“宽松,学生们铭记在心,感戴不忘。”先生说:“不是的,我待你们不宽松。”又有的学生说:“先生很严厉,学生们畏惧您的威严,因而不敢犯错误。”先生说:“不是的,我待你们不严厉。”又有的学生说:“先生宽严适中。”先生说:“不是的,我没有做到宽严适中。”学生们都围上来问先生到底是严是宽。先生说:“宽还是严,难道我自己不知道吗?我这么问你们,是为了试探你们啊。你们还不懂得宽严的道理。我告诉你们吧:宽松是对遵从教导的学生们来说的,严厉是对不遵从教导的学生们来说的,哪里有固定的用法呢?假使一定要宽松,对那些冥顽不化不遵循教导的学生来说,不就显得纵容了吗?假使一定要严厉,对那些一直以来遵从教导的学生来说,不就显得苛刻了吗?假使一定要宽严适中,如果学生们全部应当使用宽容的方式,那么不就失去严厉那一半的作用了吗?如果学生们全部应当使用严厉的方式,那么不就失去宽容那一半的作用了吗?因此,学生们如果全都遵从教导,我就完全使用宽容的方式;全都不遵从教导,我就完全使用严厉的方式;遵从教导者多,我就多使用宽容的方式;不遵从教导者多,我就多使用严厉的方式。具体到某一个学生来说,开始的时候遵从教导,我就采用宽松的方式;后来不遵从教导,我就采取严厉的方式;到最后又遵从教导了,我就仍然采取宽松的方式。如果他开始的时候不遵从教导,我就采取严厉的方式;后来遵从教导,我就采取宽松的方式;最后如果又不遵从教导,我就仍然采取严厉的方式。有一分遵从教导,我就采用一分的宽容;有一分不遵从教导,我就采用一分的严厉。才能器质在于个人,我只是因材施教而已,这与我个人的好恶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所说的宽严适宜。因此,我从来没有不采取宽容的方式而不用宽容的言论,也从来没有不采用严厉的方式而不用严厉的言论,更从来没有不是采取宽严适中的方式而不用宽严适中的言论。因此,这么一来,事情就不会有隐情,教育也不会有隐藏的手段。你们这些学生以后是要走上仕途当官的,宽严之理应当知道。因此,我今天特意讲解宽严论让你们记住。”

    ┃ 简注 ┃

    ① 退食:退朝就食于家或公余休息。出自《诗经·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郑玄《笺》:“退食,谓减膳也。自,从也;从于公,谓正直顺于事也。”朱熹《集传》:“退食,退朝而食于家也。自公,从公门而出也。”后因以指官吏节俭奉公。

    ② 未之达:还不懂这个道理。

    ③ 率教:遵从教导。

    ④ 纵:纵容。

    ⑤ 苛:苛刻。

    ⑥ 材质:才能器质。

    ⑦ 隐情:难言的事情。

    ⑧ 遗术:前人留传下来的技艺、方法等。

    ┃ 实践要点 ┃

    洋洋洒洒五百多字的一篇《宽严训》,满是金玉良言、肺腑之论,道出了陆陇其对“宽严”的深刻认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待学生“宽”好,还是“严”好?陆陇其认为,“宽施诸率教者,严施诸不率教者也,何有定用?”在此,他定下一个基调:“宽”是针对“率教者”的,“严”是针对“不率教者”的,“宽”还是“严”,没有一个定论。如何确定实施“宽”还是“严”呢?陆陇其认为,对于集体来说,“诸生全率教者则全用我宽,全不率教者则全用我严,率教者多则多用宽,不率教者多则多用严”;对于个人来说,“始而率教则用我宽,继而不率教则用我严,终而又率教则仍用我宽也。始而不率教则用我严,继而率教则用我宽,终而又不率教则仍用我严也”。以此看来,实施“宽”还是“严”的客观标准是:“一分率教,我有一分之宽;一分不率教,我有一分之严”;理论基础是:“材质在人,因之而已”,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陆陇其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宽严相济的办法做好教育工作的经验之谈,对于担任私塾先生的读书人来说,有着非常强的现实指导价值。陆陇其以宽严论教育,又不局限于教育,他在这则格言的最后指出:“尔小子固当仕有官职者也,宽严之理所当知也。”如此看来,陆陇其的《宽严训》不单单是论述教育中的宽严问题,更意在论述政治中的宽严问题,提醒诸生要懂得宽严之理,在以后的施政中做到宽严相济。陆陇其两任知县、一任御史,勤政爱民,怜贫惜孤,宽刑恤民,被称作清官、循吏、直吏,在政治实践中很好地做到了宽严相济。陆陇其宽严论源于儒家倡导的“致中和”的政治理念。《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是普天下之人最大的根本,“和”是普天下之人应当共同遵守的普遍规则,“中和”才能让天下万物各行其道、各得其所。陆陇其的宽严论不但适用于教育领域,也适用于政治领域,对于我们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123. 有利无害

    眉公先生①云:“天下事利害恒相半,有全利而无少害者惟书。不问贵贱、老幼,观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观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故有全利而无少害也。”信哉斯言乎!先生格言充栋②,此更切于教人读书。特引一条以为训,有儿孙者共勉之。

    ┃ 今译 ┃

    眉公先生说:“天下之事,利害各半,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唯有读书。不论是富贵或贫贱、老人或小孩,读一卷书有一卷的好处,读一天书有一天的好处,所以说读书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确实是这样啊!陈先生的格言汗牛充栋,这句话更是契合于教导人们读书。因此,特意引这一条用来当作训诫,家里有儿孙的要共同努力。

    ┃ 简注 ┃

    ① 眉公先生: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人。诸生,明代文学家、书画家,著有《眉公全集》。

    ② 充栋:“汗牛充栋”的简化。唐柳宗元《陆文通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指书籍存放时可堆至屋顶,运输时可使牛马累得出汗。后来用“汗牛充栋”形容著作或藏书极多。

    ┃ 实践要点 ┃

    古语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古往今来,读书是人们所共同关心的话题,有关劝人读书上进的篇章汗牛充栋,代有佳作。陈继儒《小窗幽记》中就有很多关于读书的格言,如“万事皆易满足,惟读书终身无尽”,又如陆陇其此处引用的这则。后一则格言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读书“有全利而无少害者”,把读书看作是“有利无害”的事情,从性质上肯定了“读书有利”;二是“不问贵贱、老幼,观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观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倡导勤读诗书,开卷有益,活到老、学到老,从适用年龄上提出了“终身读书”。陆陇其引用陈继儒的格言来劝人读书,肯定了陈继儒的“读书有利”“终身读书”等看法,体现了他对青年学子读书上进的殷切希望和真切关怀。

    124. 当借即与

    人有称贷①,谊当②应急,慨然③即与。或有或无,切勿风雨累人奔走,使人怀恨。

    ┃ 今译 ┃

    别人如果前来借贷,从道义上讲应当急人之难,那就慷慨地借给他吧。或者是有,或者没有,借还是不借,要说清楚,省得劳累别人风里雨里来回奔走,以致让别人怀恨在心。

    ┃ 简注 ┃

    ① 称贷:指举债,向人告贷。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② 谊当:表示道义上必须如此。

    ③ 慨然:指无所吝惜,形容慷慨。

    ┃ 实践要点 ┃

    这一则格言讲述的是借贷问题。陆陇其认为,如果有人来借钱,家里有钱的话,就应该急人之所难,“当借即与”;如果家里正好没有钱,或者说是不想借给他,那也应该把话说清楚,“切勿风雨累人奔走”。俗话说:“借钱容易还钱难。”借钱的时候,借钱者态度很好,装得像孙子一样;等到要还钱了,很多借钱者就态度大变,好像自己是大爷一样。如今,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事情,在很多情况下却变成了连续的催债,甚至催生了专门的催债公司,催债导致双方关系变坏,好事也就变成了坏事。陆陇其本着急人之所难的良好初衷,建议人们善待借钱者,这是他的善意,反映了“借急不借穷”的传统观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25. 好义急公

    凡钱粮或在图或在册,总宜照法早纳,切勿累管数人比较①,致使开列欠户,休面不雅。自一两起至几两者,须亲身交纳讨串,切勿托管数人等漫写②收票为据,致有重纳之累。若钱数或不妨寄③,然亦小心看其人寄得寄不得。每见官府告示,严禁不许私付保歇④、差役、银店种种人,官府大禁其弊。我辈身命所系,岂可轻托?

    ┃ 今译 ┃

    凡是在图或在册的税银或公粮,都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及早缴纳,务必不要劳累税务征收人员连续催讨,限期缴纳。长期拖着不交,致使衙门开出欠户名单,自己脸上也不好看。一两以至于几两的税银,必须本人亲自缴纳并索要正式票据,务必不要托付税务征收人员随意写张纸条当做收据,以免有重复缴纳的麻烦。如果钱粮数量确定,也可以托人转交,但要小心察看所托之人是否值得托付。常常见到官府贴的告示,严禁事项中有一条就是不许私下来把税银交付给保户和歇家、衙门里的差役、银店的老板和伙计等种种人,官府严禁事项革除了这里面可能产生的弊端。缴纳税银与我们的身家性命密切相关,怎么可以轻易托付给他人呢?

    ┃ 简注 ┃

    ① 比较:旧时官府征收税银或公粮,立有期限,到时不能完成,须受责罚,然后再限期完成,称为比较。

    ② 漫写:随意写作。

    ③ 寄:托人传送。

    ④ 保歇:保户和歇家,是清代县级地方政府为了追征赋役和词讼审理的方便而设在县衙与乡民之间的中间人。

    ┃ 实践要点 ┃

    这一则格言讲述了缴纳钱粮的缘由和方法。陆陇其认为,钱粮是国家财政之根本,在图在册的钱粮应该按照法律规定及早缴纳,不要让税务征收人员反复催讨,更不要拖到官府贴出有伤体面的欠户告示。如何缴纳呢?陆陇其认为,钱粮是“我辈身命所系”,“须亲身交纳讨串”,亲力亲为是首选;如果因为各种原因自己无法亲自缴纳,也可以请他人转交,但是,一定要保证所托之人能够把事办成,不能私下里交付给“保歇、差役、银店种种人”。陆陇其倡导人们及早缴纳钱粮,提醒人们“亲身交纳讨串”,切勿所托非人,体现了他对钱粮缴纳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的深刻认识,字里行间也包含着他对清代统治者日益加重赋税的忧虑和对民众的关爱。陆陇其所说的税银主要是指人头税、农业税和商税等,以人头税、农业税为主。当下,人头税在清代雍正年间推行“摊丁入亩”的时候早已取消;农业税也在21世纪初取消,农民种地还有补贴,“皇粮”再也不用缴纳了,这是五千年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改革;至于商税,已经取代人头税、农业税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经商之人,“好义急公”,按章纳税是必须的,切勿偷税漏税,害人害己。

    126. 近仁四端

    亲朋有急难①,须多方救济②。儿女有过失,须着实③切责④。家人非大过,须佯痴宽恤。租户无好人,须刻意宽恕。

    ┃ 今译 ┃

    亲戚朋友有危急患难,必须多方救济。儿女有过失,必须严词斥责。佣人除非有重大过失,否则应当装聋作哑宽大体恤。租户没有好人,必须刻意宽恕。

    ┃ 简注 ┃

    ① 急难:危急患难。

    ② 救济:用金钱或物资帮助生活困难的人。

    ③ 着实:(言语、动作)分量重,力量大。

    ④ 切责:严词斥责。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在这一则格言里讲述了如何做到“仁”。具体来说,“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救济有急难的亲友,二是切责有过失的儿女,三是宽恤非大过的佣人,四是宽恕租户。做到以上这四点,就是做到了“仁”。救济有急难的亲友、切责有过失的儿女、宽恤非大过的佣人,这三项是对儿女、亲戚、朋友以及佣人的关爱,体现了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宽恕租户,这一项是建立在“租户无好人”的预先判断基础上的,体现了以和为贵的儒家思想。仁者爱人,以和为贵,这两者都是儒家“仁”学说的核心内容,做到这些,也就做到了“仁”,也就趋近于仁者。

    127. 体心行善

    亲友贫窘①时见吾若难开口,或于冰冻十二月见其衣单,不妨脱一件与之。或于青黄不接时见其食贫,不妨携升斗周②之。默体其心,阴行善事,庶几③君子哉!

    ┃ 今译 ┃

    亲戚朋友窘迫的时候见到我们如果难以开口,或者是见他们在寒冬腊月还穿着单衣,不妨脱掉一件棉衣给他们;或者是见他们在青黄不接的时候食物匮乏,不妨拿一升或一斗米粮接济他们。默默地体察他们的心思,暗地里做些善事,差不多就是君子所为吧!

    ┃ 简注 ┃

    ① 贫窘:贫困窘迫。

    ② 周:周济。

    ③ 庶几:差不多,近似。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在这一则格言里讲述了如何“体心行善”。他认为,人都是有尊严的,越是在贫穷窘困的时候,越是难以开口请人帮忙。比如说,寒冬腊月穿单衣、青黄不接缺食物,这两个是最极端的案例。因为穿衣、吃饭是人生存的最低保障,如果连衣食都匮乏,人的生活状况就可想而知了。碰到这个情况,该如何做呢?陆陇其认为,“见其衣单,不妨脱一件与之”,“见其食贫,不妨携升斗周之”。陆陇其用了“见”和“不妨”两个词语来讲述他的观点,带有主动去做和乐意去做的意思。如果能够做到主动去做、乐意去做,那就是方法上、意愿上的双重正确,用陆陇其的话来说就是“默体其心,阴行善事”,这样就是君子作风。当下,我们在济困扶危时,更要注意方式和方法。行善者要懂得尊重受帮助者的自尊心,采取让他人接受的方式去帮助,而且不能在帮助他人之后以恩人自居。

    128. 胜烧香

    人肯于先生面上①加厚一分,亲友面上用情一分,而于租户面上宽让一分,于奴仆面上薄责②一分,此是现在功德③,胜烧香万万也。

    ┃ 今译 ┃

    人如果乐意照顾到私塾先生的情面,对其加厚一分;照顾到亲戚朋友的情面,对其用情一分;照顾到租户的情面,对其宽让一分;照顾到奴仆的情面,对其薄责一分。这些是现实的功业和德行,胜过烧香拜佛千万倍啊。

    ┃ 简注 ┃

    ① 面上:情面,面子。

    ② 薄责:用低标准来要求。出自《论语·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③ 功德:功业和德行。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在这则格言中讲述的是“仁慈”。陆陇其是清代康熙年间中下层官员中“尊朱黜王,力辟佛老”的典型代表,他的学术思想遵循朱熹理学,反对阳明心学,同时,他还反对佛老学说,反对烧香拜佛。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能够加厚先生、用情亲友、宽让租户、薄责奴仆,不但能让他人受益,还能间接让自己受益,以此加深自己的功业和德行,胜过烧香拜佛千万倍。《菜根谭》中说:“立百福之基,只在一念慈祥。”仁慈者的博大境界和宽大胸怀,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人道精神。仁慈意味着宽容,古语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既是对他人的宽容,又是对自己的宽容。仁慈,即对人宽容,也对己宽容,放过他人,也放过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129. 可处贫富

    我贫无谄①,又当无怨②。我富无骄③,又须有情。

    ┃ 今译 ┃

    穷人不要巴结富人,也不要仇恨富人。富人不要自高自大,又应当对穷人有仁爱之心。

    ┃ 简注 ┃

    ① 谄(chǎn):奉承,巴结。

    ② 怨:仇恨。

    ③ 骄:自高自大。

    ┃ 实践要点 ┃

    “贫无谄”“富无骄”出自《论语·述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陆陇其借用《论语》中的语句,重申了人应当具有贫无谄、富无骄的美德,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出贫无怨、富有情的道德要求。贫人要有骨气,不要去巴结富人,安贫乐道,知足常乐。富人不要自高自大,不要轻视穷人,要以礼待人。这是传统儒家对穷人、富人如何自处以及相处的道德要求。陆陇其的可贵之处在于提出贫无怨、富有情。当下,社会贫富差距较大,仇富心理比较普遍,不是“贫无怨”,而是“贫有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仇富”,由此导致的影响恶劣的事件时有发生,比如说惨无人道的杭州保姆纵火案等。陆陇其教导穷人要“无怨”,不要去“仇富”,而是要挺起腰杆做人,劳动致富,知识致富,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同时,他也提出了“富有情”的道德命题,教导富人对穷人要有仁爱之心,这与当下所提倡的富人回报社会做慈善有异曲同工之妙。

    130. 安贫贱

    富贵者处其暂①,贫贱者处其常②。我若富贵不可骄,人若富贵不可羡。我贫贱断不可屈,人贫贱断不可欺。

    ┃ 今译 ┃

    富贵是暂时的,贫贱才是常态。我若富贵,不可自高自大;人若富贵,不可眼馋羡慕。我若贫贱,绝不可屈服;人若贫贱,绝不可欺辱。

    ┃ 简注 ┃

    ① 暂:不久,短时间。

    ② 常:长久,经久不变。

    ┃ 实践要点 ┃

    这一则格言接续《可处贫富》并有所延伸,在提出道德要求时,也指出了实践方式。陆陇其基于“富贵者处其暂,贫贱者处其常”的判断提出“贫贱断不可屈”的命题。“贫贱断不可屈”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陆陇其浸淫《四书》多年,《治嘉格言》有多处引用《论语》《孟子》中的语句,此即一例。孟子用“不能淫”“不能移”“不能屈”的三个“不能”描述了“大丈夫”的坚毅品格。陆陇其沿袭孟子的思想,提出“我贫贱断不可屈”,教导人们贫贱时不可屈服,要充满斗志;同时,他还提出“人贫贱断不可欺”,教导人们富贵时不可骄人,要富而好礼、富而有情,善待穷人。当然,一味的“安贫贱”并不算好,遵纪守法,撸起袖子加油干,通过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也是人之常情。

    131. 万不得已而求人

    我欲求人甚难开口,当思人欲求我便该应命①。故只愿人有求我之时,断不可有求人之日。

    ┃ 今译 ┃

    我想求人办事时很难张开口,应当想到别人也是这样的心态,在别人求我时应当答应别人。因此,只愿别人有求我的时候,绝对不要有我求别人的时候。

    ┃ 简注 ┃

    ① 应命:从命,遵命。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有一颗长者善者之心,能够推己及人,由自己想要求别人时难以开口的为难心态,想到别人也该如此,这是在教导我们应该答应别人的请求,与人为善,助人为乐。至于他在文中所说的“只愿人有求我之时,断不可有求人之日”,从一个“愿”字也能看出这种说法只是他一厢情愿的理想状态,人生在世,哪有万事不求人的道理?正如题目中所说,“万不得已而求人”,人总有万不得已的时候,该求人还是去求吧,不要太过难堪。如果每个人都抱有“我欲求人甚难开口,当思人欲求我便该应命”的心态,求人办事也不是什么难事,唯愿人人能够推己及人,乐于助人。

    132. 善培初念

    凡人初念极好,转念便不好。知此两句,用情者当用初念忠厚,弗从转念刻薄。我尝读文震孟①先生《季文子三思而后行》题其起讲②曰:“尝观人臣谋国,初念或能为主,转念即及身家。”二语实获我心③。

    ┃ 今译 ┃

    世间之人,往往初念很好,转念便不好了。知道了这两句话,用情做事的时候应当用初念的忠厚,不要改从转念的刻薄。我曾经读过文震孟先生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他在该文的起讲部分写下这样的话:“我曾经观察权贵大臣谋划国事,他们初念或许能为主上考虑,转念便考虑到了自己的利益。”这两句话和我的想法一样。

    ┃ 简注 ┃

    ① 文震孟:(1574——1636),字文起,号湘南,明南直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文徵明曾孙。崇祯初拜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著有《姑苏名贤小记》。

    ② 起讲:八股文中的第三段文字,是议论开始的部分。

    ③ 实获我心:表示别人说的跟自己的想法一样。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在这一则格言里比较了初念和转念,要求人们“善培初念”。他认为,“凡人初念极好,转念便不好”。初念“忠厚”,所以好;转念“刻薄”,所以不好。他还引用明代官员文震孟《季文子三思而后行》中的话来说明初念与转念的区别,以此来印证初念的好和转念的不好。《三字经》中说:“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指的是人在孩童时期,品性本是善良的,如果借用过来讲述初念与转念,也有一定的道理。初念之所以珍贵,因为初念是“最初的念想”,出自人的赤子之心,出自人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感;而转念则是人深思熟虑后的结果,所谓“三思而后行”,“三思”就是反复权衡利弊得失,三思之后得到的结论就是“转念”,掺杂了太多的功利因素和现实考虑,因此,转念就显得不那么纯粹,不那么真挚了。当下,我们既要“三思而后行”,不可莽撞行事,更要“善培初念”,凭着良心做事,以爱己之心爱人,多行对他人对社会有益之举。

    133. 驾驭小人

    无赖小人,傥有财米交关,一味拼命图赖①、跌诈②,是其本心。此是我不幸处。我当养气权耐③,使人晓谕,锄其暴气。切勿亲自争长竞短④,损威伤重。

    ┃ 今译 ┃

    无赖小人,假使与财物和米粮有关,便会一味地拼了老命抵赖、施诈,这是他的本性。这也正是我们的不幸。我们应当静心养气,权且忍耐,让别人知道他的所作所为,慢慢的剪除他身上的暴戾之气。务必不要亲自和无赖小人计较细小出入,那样会损伤我们的声威,破坏别人对我们的尊重。

    ┃ 简注 ┃

    ① 图赖:妄图否认或抵赖。

    ② 跌诈:假装,冒充,施诈。

    ③ 权耐:权益忍耐。

    ④ 争长竞短:计较细小出入。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在这一则格言里讲述了如何和无赖小人打交道。他认为,无赖小人一旦涉及钱财,就会暴露出“图赖”“跌诈”的本性。与这样的人打交道,“切勿亲自争长竞短”,不能与其争一时之长短,而是要“养气权耐”,“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慢慢地与其理论,避免与他结下怨仇。等到他锐气消磨、戾气散尽,能够心平气和地商讨事情如何处理了,再与其计较,说不定能够把问题解决。如何与无赖小人打交道,这个话题古已有之,今天也会不可避免地涉及。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里相对好些,人的文明素质普遍比较高,偏远的地方,尤其是偏远的乡下,物质生活不太丰富,法制观念不太健全,人的文明素质受制于基本的需求,有些品行不算坏的人也会因为少许的财物而与别人吵架甚至闹翻。在这些情况下,如何与无赖小人打交道,陆陇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即“养气权耐,使人晓谕,锄其暴气”,忍得一时,才能赢得一世。何况“亲自争长竞短”会导致自己“损威伤重”,试看大老虎告诉小老虎为何不与疯狗争斗的故事就会明白了。

    134. 勿欺贫重富

    我极怪人欺贫重富。如亲眷顾①我,茶饭酒肴,我行吾素②。一斤肉、一壶酒,可当五果七菜③。勿以其富,曲致恭敬,竟蹈瘦狗赶肥羊④之喻。勿以其贫,率意冷淡,不思无茶烧白汤⑤之说。

    ┃ 今译 ┃

    我非常讨厌有的人欺辱穷人尊重富人。如果亲戚朋友来拜访我,茶、饭和酒菜,按照我的方式去做就可以了。一斤肉、一壶酒,可以充当五果七菜。不要因为来的人富有就刻意地毕恭毕敬,做一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更不要因为来的人贫穷就故意地轻视冷淡,怎么不去想想口惠而实不至的说法。

    ┃ 简注 ┃

    ① 顾:拜访。

    ② 我行吾素:指不受外界影响,按自己向来的行事方式去做。出自《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③ 五果七菜:五果,指栗、桃、杏、李、枣五种果子;七菜,浙江地区指的生菜、芹菜、葱、韭菜、藠(jiào)头、蒜、甘笋七种蔬菜。比喻蔬菜瓜果品种丰盛。

    ④ 瘦狗赶肥羊:比喻吃力不讨好,无法办到力所不及的事。

    ⑤ 无茶烧白汤:比喻口惠而实不至。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在这一则格言里讲述了如何对待穷人和富人。他认为,“勿欺贫重富”,对待穷人和富人要一视同仁。如果亲戚朋友来家里做客,要按照自己的标准去盛情接待,即使是“一斤肉、一壶酒,可当五果七菜”,不要过分看中喝什么酒吃什么菜,而是重在言行沟通和感情交流。如果对富人“曲致恭敬”,就有“瘦狗赶肥羊”的嫌疑;如果对穷人“率意冷淡”,就有“无茶烧白汤”的嫌疑,这两种做法都是不恰当的,都要引起我们的警惕。如果别人这样对待我们,我们当然会很不乐意;推己及人,如果我们这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很不乐意。因此,与人交往时,“勿欺贫重富”,要同等对待富裕或穷困的亲戚朋友。当然,这些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生活中有很多人是势利小人,欺贫爱富,趋炎附势,与他们遭遇是必不可免的,那就需要我们一方面做到同等对待他人,另一方面也要提高鉴别能力,了解他人的品性,做到心中有数,在遭遇到他人不友好的对待时,不至于心中落差太大。

    135. 知非即灭

    人若有一念之差①,便当随起随灭。勿使任意直差到底,以致溃败②、决裂③,如破衣莫可还复。

    ┃ 今译 ┃

    人若是有一个不好的念头,在念头刚刚生起的时候就把它消灭。不要使它不受约束地一直错下去,以致事业破败、感情破裂,如同破了的衣服没法再修复原样。

    ┃ 简注 ┃

    ① 一念之差:一个不好的念头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② 溃败:破败。

    ③ 决裂:感情关系等破裂。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在这一则格言里讲述的是“知非即灭”,即防微杜渐,及时制止和消灭不好的念想。俗话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很多事情的决断都在人的一念之间,如果觉察到自己这一念是错误的,就要及时消灭,及时改正。与陆陇其同时代的江苏昆山人朱柏庐也曾在他的传世名作《治家格言》中就这个话题进行过探讨,他认为,“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朱柏庐的探讨比陆陇其更深入一步,提出了如何(“平心暗想”)以及为何(“焉知非我之不是”)要消灭这一念之差。陆陇其、朱柏庐等先贤提醒我们,遇事不能冲动,要及时制止自己的坏想法,还要多做自我反思,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常言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制止冲动,及时改错,对别人是好事,对自己也是好事。这么做可能会避免一场争端,甚至会躲开一场灾难。

    136. 养气养心

    人只怕心地不好,不怕气性不好。气性不好容易修补,心地不好便难还复。

    ┃ 今译 ┃

    做人只怕心性存养不好,不怕气质性情不好。气质性情不好容易修正补充,心性存养不好便难以返回复归。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在这一则格言里讲述了修身养性之道。他认为,“人只怕心地不好,不怕气性不好”,因为“气性不好容易修补,心地不好便难还复”。这几句话读起来容易,理解起来却很难。心地,指人的心性存养;气性,指人的气质性情。从哲学层次来说,心地是先天的,气性是后天的,先天心地难改,后天气性易改。心地不好,就是先天不好,根底坏了,“便难还复”;气性不好,即后天不好,但只要根底还好,通过修正补充,还是可以变好的。这是两者的区别,可以稍作简单的解释。然而,心地和气性又可以统一为人的秉性,不论是心地,还是气性,想要“修补”“还复”都是很难的。气性不好,事业难成;心地不好,做人都难。两者只要有一个方面不好,都会严重影响到做人做事。怎么办?陆陇其提出“养气养心”的命题,试图以“养”来使人具有并保持好的心地、好的气性。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不论是养气还是养心都是很难的,需要人持之以恒,朝乾夕惕,如此方能修成正人君子。

    137. 为善止谤

    为善不求人知,求知非真为善。受谤①不急自解②,无辩可以止谤。

    ┃ 今译 ┃

    做好事不要企图让别人知道,想要别人知道自己做好事并企图得到回报的就不是真的做好事。受到别人恶意攻击也不要急于自我辩解,不做自我辩解可以制止别人的诽谤。

    ┃ 简注 ┃

    ① 谤(bàng):恶意攻击别人,说别人的坏话。

    ② 自解:自我辩解,自作解说。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在这一则格言里讲述了两个话题:“为善”和“止谤”。他认为,做好事应不求人知,无心求报,应默默地去做,持之以恒地去做,只求自己内心平静,为他人、为社会做一点贡献、献一份爱心;受到诽谤也不要急于辩解,应冷静对待,低调处理,时候到了,事情自会清白,流言蜚语自会消失。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为善、止谤都不要着急,一切交给时间去评判,我们能做的就是默守内心,但求心安。

    138. 戒贪无厌

    人应谢我,切勿过望①。过望则未免有施劳心②,非正人君子之道。

    ┃ 今译 ┃

    别人应该感谢我的,务必不要期望太高。期望太高就免不了要耗费力量和精神,这不是正人君子的作为。

    ┃ 简注 ┃

    ① 过望:超过原来的希望。

    ② 施劳心:劳神费力,耗费力量和精神。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在《为善止谤》篇中讲到“为善不求人知”,这一则格言延续这一思想,提出“人应谢我,切勿过望”。既然做好事不求人知、不求回报,那就不存在企求回报、期望感谢的想法。但是,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为善不求人知”,也不是每一次做好事都能做到不被别人知道。别人知道自己做了好事,或者进一步说别人应该感谢自己做的好事,我们该怎么办呢?陆陇其的建议是“人应谢我,切勿过望”,事情做了就做了,以平常心对待,自己心情愉悦就好,不要对别人的回报期望太高。期望太高不是“正人君子之道”,而且还会有副作用,让自己劳神费力,得不偿失,甚至有贪得无厌的嫌疑。

    139. 足食宽怀

    做人家①若柴米不足,一年便无开眉②日子。冬间定要积足一年饭米、一年柴草,并多积砻糠③者,亦颇受用。若迟至春则价便贵。

    ┃ 今译 ┃

    一家人过日子如果饭米和柴草都不够用,一年到头都不会有舒心日子。过冬期间一定要储存好够一年使用的饭米和柴草,并多备些谷糠,也会用得着的。如果等到开春了再去购买,价格就高了。

    ┃ 简注 ┃

    ① 做人家:吴语词汇,通用于苏南、上海、浙北一带,喻指勤俭持家的江南美德。

    ② 开眉:舒展双眉。意为解愁、欣喜。

    ③ 砻(lóng)糠(kāng):指稻谷经过砻磨脱下的壳。

    ┃ 实践要点 ┃

    柴米油盐是居家过日子的必备品,如果缺吃少穿,日子就会过得不舒坦。陆陇其提倡江南人家勤俭持家的家庭美德,建议人们家庭开支要有长计划、短安排,细水长流,精打细算,合理规划好一年的生计,比如说趁着冬季价格较低的时候储好柴米,备些谷糠,不要等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再去高价购买柴米。如此一来,便能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生活更有滋味,这也就是陆陇其所说的“足食宽怀”。

    140. 节俭免求人

    要知求人时未必有济①,纵或勉强应承,究竟终不如愿。当面背后不知无数言语,气色淡薄②,情状、面相难当。何如有时常思此光景且节俭,莫待无时亲遭此苦楚③,自怨自艾④也。

    ┃ 今译 ┃

    要知道求人办事不一定能如愿,纵使别人勉强答应下来,终究也不能如人意。人前人后不知道要说多少好话,看多少脸色,自己也很难堪。不如时常想想这种难堪场景,平时做到勤俭节约,不要等到求人帮忙时遭受这种痛苦,那时候再悔恨自己的过错就晚了。

    ┃ 简注 ┃

    ① 济:成功。

    ② 淡薄:冷淡。

    ③ 苦楚:痛苦,苦难。

    ④ 自怨自艾(yì):悔恨自己的过错。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得出了“节俭免求人”的结论。他认为,求人办事,好话说尽,笑脸赔尽,还不一定能够得到称心如意的结果,实在是脸面丧尽、令人难堪的事情。不求人,那该怎么办呢?不如求自己。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如果平时能够做到勤俭节约,手里积攒些财物,也就不会为缺衣少穿去求人帮忙了。因此,我们居家务必要勤俭节约,同时要教育子女养成勤俭持家的优良品质,让勤俭持家成为一种世代相传的家风,如此才能做到“节俭免求人”。

    141. 败家皆因贪吃坏法

    勤俭持家,切勿贪吃,切勿生事①坏法。有田有宅,或祖父遗庇②,或自己苦挣,决不可轻卖轻押,便难回赎。

    ┃ 今译 ┃

    勤俭持家,务必不要贪图吃喝,务必不要惹是生非,败坏法令。家里有田地有宅子,或是祖辈、父辈遗留下来的恩德,或是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汗水结晶,绝对不能轻易卖掉或抵押,否则就难以赎回来了。

    ┃ 简注 ┃

    ① 生事:制造事端,惹事。

    ② 遗庇(bì):庇,荫庇,庇护。指遗留下来的恩德。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在上篇中讲述“节俭免求人”的道理之后提出了勤俭持家的建议;在这则格言中,他就如何“勤俭持家”作了进一步阐述。陆陇其认为,“败家皆因贪吃坏法”,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贪吃”败家,二是“生事坏法”败家。先说“贪吃”,小门小户不说了,即使家大业大,也禁不住胡吃海喝,坐吃山空,进的少、出的多,甚至只有出、没有进,总有一天会把家败掉,《红楼梦》里的贾家荣国府就是例证;再说“生事坏法”,从“败家”的速度上来讲,“生事坏法”比“贪吃”更甚,败坏法令,轻则罚款,重则收监,甚至抄家灭门,家里再有权势,也搁不住子弟胡作非为,早晚要败落掉,《红楼梦》里的贾家宁国府就是例证。因此,陆陇其才说“切勿贪吃,切勿生事坏法”。陆陇其还再三告诫人们,田宅“决不可轻卖轻押”,他的这些话需要我们牢牢记住。

    142. 勿贪吃着

    人孰不欲着衣吃饭?品行皎皎①,贫不求人,即盐齑②、酸汤淘饭,尽自适矣;破衣蒙戎③蔽体,亦愿足矣。人亦不得笑我,我何尝乞于人?若贪吃贪着,穷作富态,美其食,丽其衣,终将不继,被人议我丰啬④不均。不如守我寒素⑤,蔬食布衣为可常⑥也。

    ┃ 今译 ┃

    正常人哪一个不需要穿衣吃饭呢?品行清白的人,即使贫穷也不去求别人帮忙,吃着粗盐和酸菜,喝着酸汤泡饭,也能做到悠然闲适,自得其乐;破旧的衣服蓬松杂乱,能把身体遮住也就满足了。别人也不会取笑我,我何需乞求别人呢?如果贪吃贪穿,身为穷人却摆出一副有钱人的样子,吃美味的食物,穿华丽的衣服,这种状态终将不会持续很久,也会被人讥笑我是丰饶与节俭做得不够均衡。不如坚守清苦简朴,吃蔬菜、穿布衣,这种生活才是可以常年保持的。

    ┃ 简注 ┃

    ① 皎皎:洁白,清白。

    ② 齑(jī):捣碎的姜、蒜、韭菜等。

    ③ 蒙戎:蓬松,杂乱。出自《诗经·邶风·旄丘》:“狐裘蒙戎,匪车不东。”

    ④ 丰啬:丰,丰饶。啬,节俭。

    ⑤ 寒素:清苦俭朴。

    ⑥ 可常:可以常年保持。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在上一节中讲述“败家皆因贪吃坏法”之后,这一则格言继续强调“勿贪吃着”。他首先肯定了人们需要“着衣吃饭”的正常生理需求,进而从正反两方面指出了穷人对“着衣吃饭”的两种态度及其后果。一种态度是安于贫困,“盐齑、酸汤淘饭”,“破衣蒙戎蔽体”,这是“品行皎皎”的人的做法,不会受到别人的非议;一种是不安于贫困,“穷作富态,美其食,丽其衣”,这是“贪吃贪着”的人的做法,将会受到别人的非议。由此,陆陇其得出结论,“贪吃贪着”败坏家风、败落家业,还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不如“守我寒素”,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太在意自己的吃穿,更不要去和别人比吃比穿,努力做到知足常乐。当下,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有人陷入物欲迷网不可自拔,陆陇其提出的“守我寒素”是一剂良药,有其现实价值。

    143. 安贫志学

    衣,身之文①也。若服之不衷,又身之灾也②。食,民之天③也。若饮食之人④,则人贱之⑤矣。故衣敝缊袍而不耻⑥,蔬食饮水而乐在。鹑衣百结⑦,箪食瓢饮⑧,古圣贤每每如此,吾何独不然?乃欲着好衣,吃好饭耶?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⑨所当终身诵之。

    ┃ 今译 ┃

    衣服是身体的纹理,如果穿得不合礼仪,就会使身体受到伤害。食物是生民的根本,如果只晓得吃吃喝喝,就会遭到别人的轻视。因此,才有人虽然穿着破衣烂袍,而不认为丢脸;吃着蔬菜,喝着清水,却觉得快乐自在。穿着破烂的衣服,过着清贫的生活,古代圣贤往往如此,我们为何不这样做呢?反而要吃好吃的,穿好衣服呢?孔子说:“读书人有志于追求真理,却以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为耻辱,那就不值得和他谈论什么了。”这句话要终生称述。

    ┃ 简注 ┃

    ① 文:纹理,形象。

    ② 若服之不衷,又身之灾也:衷,适合,合乎礼节。穿的服饰不合礼仪,会使身体遭受灾祸。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③ 天:主宰,根本。

    ④ 饮食之人:只晓得吃吃喝喝的人。出自《孟子·告子上》。

    ⑤ 贱:轻视。

    ⑥ 衣敝缊(yùn)袍而不耻:虽然穿着破衣烂袍,而不认为丢脸。出处《论语·子罕》:“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⑦ 鹑(chún)衣百结:鹑,鹌鹑。结,悬挂连缀。鹌鹑的尾巴短而秃,像打满补丁一样。形容衣服非常破烂。

    ⑧ 箪(dān)食瓢饮:箪,古时盛饭的圆形竹器。一筐饭,一瓢水,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出自《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⑨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出自《论语·里仁》。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在这一则格言讲述了“安贫志学”。他接连引用或化用“服之不衷,身之灾也”(《左传》)、“饮食之人”(《孟子》)、“衣敝缊袍”(《论语》)、“箪食瓢饮”(《论语》)等儒家经典中的语句,通过正反对比来说明“安贫志学”是古圣贤之道。从而指出,古圣贤尚且如此,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更应如此。最后,陆陇其引用孔子“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希望读书人能安贫志学,有所成就。“安贫志学”是读书人应有的态度。南宋学者陆九渊说:“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能够经得起生活的磨难,不耻恶衣恶食,正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和坚定的毅力。只有安贫志学,才会学有所成。陆陇其要求读书人终身牢记孔子“安贫乐道”的教诲。当下,新时代的青年学子也应“安贫乐道”,“安贫志学”,做一个有志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的人。

    144. 作家切勿赊取店帐

    写票支货,非不便易,未免过取滥用。日久算帐,不觉骤积多金,岂不肉痛①闷心?何如发银现买,必竟惜费,或亦少省些。未必非作家②之一助云。

    ┃ 今译 ┃

    写票记账领取货物,不是不方便,而是难免拿得太多、用得太滥。时间久了,结账的时候,一下子觉得怎么要付那么多钱,难道不让人心痛吗?不如用现银去买,一手交钱一手取货,毕竟白花花的银子看在眼里,好歹会知道珍惜,或许会省掉一些钱。这么做,未必不是治家的好办法。

    ┃ 简注 ┃

    ① 肉痛:肉体感觉疼痛,吴语方言里面指“心疼”。

    ② 作家:治家,理家。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在这一则格言里讲述了治家之道。他认为,“作家切勿赊取店帐”,因为记账取货虽然方便,但难免会“过取滥用”,而且日久天长,总有结账的时候,账单一算,金额巨大,那时候就会觉得心疼了。因此,他建议人们“发银现买”,看着白花花的银子花出去,心里还是有些感觉的。当下,人们普遍使用手机支付,在各种购物平台上,看着喜欢,指头点点,货物就送到家了。方便是方便,用起来也很痛快,可是等到月底或年底出账单的时候才发现,竟然花掉了这么多钱,而且还买了些不需要的东西。于是,心里不胜感叹,甚至有些心疼。信息时代,移动支付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掏空了人们的钱包,想要回去用现金消费已经越来越不可能了,那就用心管好自己的手指头吧!

    145. 痛戒使米

    做人家切不可轻贱使米①。当思青黄不接时往店自籴②:店家升斗浅小,受无数气闷。若米价贱时,尤不可使。傥要杂用免不得者,宁趸③籴多少,断不可就米零星贱使也。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