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陆陇其家训译注最新章节!

    60. 孝子爱日

    人子于父母在时不思勉力奉养,及至殁①后,虽享祀②丰洁,一陌③纸钱值几文?一滴何曾到九泉耶?况又有一陌不烧、一滴不灌者也。

    ┃ 今译 ┃

    为人子女者,父母在世的时候,应当尽心尽力孝顺供养,等到父母死后,虽然祭祀之物丰盛洁净,一百纸钱能值几文呢?一滴酒何曾到达九泉之下?何况还有的人一百纸钱也不烧,一滴酒也不洒。

    ┃ 简注 ┃

    ① 殁(mò):死。中国古人用沉没来比喻死亡。“没”是死的委婉说法,如曹操《加枣祗子处中封爵并祀祗令》:“不幸早没。”后来易水旁为歹旁,亦作“殁”,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其身未殁,诸侯倍叛。”

    ② 享祀:祭祀。出自《周易·困》:“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享祀。”

    ③ 陌:通“佰”。指钱一百文。

    ┃ 实践要点 ┃

    死后哀荣怎么能比得上生前实惠?父母在世时尽孝,才是真孝。陆陇其提出“孝子爱日”,提醒人们父母在时“勉力奉养”,不要等到他们死后,再去烧纸洒酒,聊表孝心。“爱日”一词出自《吕氏春秋·上农》 “敬时爱日,非老不休”,原意为珍惜时间。“孝子爱日”出自杨雄《法言·孝至》:“事父母自知不足者,其舜乎!不可得而久者,事亲之谓也,孝子爱日。”李轨注曰:“无须臾懈于心。”后来指儿女供养父母应当珍惜时日。《论语·里仁》篇中提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朱熹注曰:“常知父母之年,则既喜其寿,又惧其衰,而于爱日之诚,自有不能已者。”趁着父母健在的时候,赶紧尽自己的一份孝心,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孝子爱日”是陆陇其对为人子女者的谆谆告诫,也是我们应该主动做到的分内之事。

    61. 逢忌举祀

    每逢时节,定要备祭馔①、纸钱,且必荐②一二时物。切勿失礼,使先灵永作饿鬼,使逆子看样效尤③。

    ┃ 今译 ┃

    逢年过节以及先人的生日、忌日等,都要准备祭祀用的食物、纸钱,而且必须祭献一两样应时的食物。务必不要缺失礼节,使先人的英灵永为饿鬼,使不孝逆子看到后仿效此种错误的行为。

    ┃ 简注 ┃

    ① 祭馔(zhuàn):祭祀用的食物。

    ② 荐:进献,祭献。

    ③ 效尤:仿效坏的行为。

    ┃ 实践要点 ┃

    逢年过节,如春节、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等传统节日,或是碰到先人的生日、忌日,汉族民间都有祭祀先人的习俗。亲人们约集起来,或是去先人的坟上,或是在家中祠堂,甚至在街头巷尾,烧香、烧纸、供奉酒肉以及时鲜的瓜果,既是祭祀先人,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又是祈福活人,请祖先保佑平安幸福。陆陇其对祭祀看得很重,他要求人们“逢忌举祀”,在祭祀的时候“切勿失礼”。按照约定俗成的礼节开展祭祀先人活动,才是真正的祭祀。新时代,新风尚,我们既要继往,又要开来,祭祀先人更多的是在精神层面,不要因祭祀先人而做出格甚至违法乱纪的事情。

    62. 祭先主孝

    祭先必虔诚恭敬。试看生者邀客不诚,尚遭嗔怒①,况属幽冥不测耶?或遇节或遇忌日,何可不主孝主敬,致我如在②之诚,反使冥冥殃责哉?阴阳之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故特揭而言之,以示孝子顺孙。

    ┃ 今译 ┃

    祭祀先人必须虔诚恭敬。试看生者邀请客人如果不是诚心诚意,尚且会遭到别人的嗔怒,何况属于幽冥不测的事情呢?逢年过节,或是先人的生日、忌日,为何不能孝顺、恭敬,做到祭祀先人就如同先人在场一样,反而遭到幽冥之人的怪罪和责备呢?阴阳的道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因此,我特意揭示出来,以让那些孝子贤孙明白。

    ┃ 简注 ┃

    ① 嗔怒:恼怒或愤怒的样子。

    ② 如在:祭祀先人时,就像对方在场一样。出自《论语·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 实践要点 ┃

    孔子信奉鬼神吗?在《论语》一书中,“鬼神”一词出现了三次:“敬鬼神”“事鬼神”和“孝鬼神”。“敬鬼神”出自《论语·雍也》:“敬鬼神而远之。”孔子敬鬼神即虔诚地信鬼神。虔敬鬼神却又“远之”,是对鬼神不可太过亲昵。孔子说这话,是在教学生樊迟用一种中庸而明智的态度对待鬼神:要信鬼神,祈祷时务必虔敬;却又不要过于倚赖,人的事情也去劳烦鬼神。这句话明确表明,孔子是信奉鬼神的。“事鬼神”出自《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这也表明孔子是信鬼神的,因为信鬼神才谈论事鬼神。但孔子是个诚实的现实主义者,他根据人先生后死的生命次序和应先知生后知死的次序,提出事人与事鬼相通而又先后有序,强调鬼神与现实相切合,做人知生才知死,先事人后事鬼。“孝鬼神”出自《论语·泰伯》:“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以上三句话说明,孔子对鬼神是相当笃敬和虔诚的。他强调对鬼神要有敬畏心,主张生死相通,做人与敬神态度应一致。当然,由于鬼神“非穷理之至,有未易明者”,非常人所能知,因此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说法。《论语》中还有两个地方能说明孔子对待鬼神的态度。《论语·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这是在讲孔子祭祀时的笃敬状态,好像神就在他面前一样。他总是亲自祭祀鬼神,认为别人代祭等于没祭,亲自祭拜才能显示诚意。《论语·述而》:“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这里是在讲学生请孔子祷告治病之前,他早就祷告过了。孔子有祷告治病的习惯,并一以贯之于始终。如此看来,孔子在他为数不多的关于鬼神的言论里,清楚地表明他是相信鬼神存在并发挥作用的。陆陇其熟读《论语》,当然明白孔子对待鬼神的态度,他认为,“阴阳之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是一种对鬼神之事存而不论的态度。以这种态度为前提,他才倡导 “祭先主孝”“祭先必虔诚恭敬”,以此提示孝子顺孙在祭祀先人时“主孝主敬”。

    63. 虔诚祭器

    要另备祭器。酒钟、碗箸,弗用家常器皿,使阴灵①不以吾为亵②。

    ┃ 今译 ┃

    要另外准备祭祀用的器具。酒盅、碗筷等,不要用家常器皿,让祖先的神灵不觉得我们有亵渎他们的地方。

    ┃ 简注 ┃

    ① 阴灵:祖先的神灵。

    ② 亵(xiè):轻慢,亲近而不庄重。

    ┃ 实践要点 ┃

    祭祀有诸多讲究,祭祀之心要虔诚,祭器的使用也要表现出虔诚。陆陇其要求人们另外准备祭祀用的器具,不能使用家常的酒盅和碗筷等器皿。这么做,一是为了显示今人与古人的区别,表达对祖先的尊重;二是为了祭祀仪式的方便,有些器具只有在祭祀时才会用到,专门准备一套,用的时候立刻就可以拿出来,省得寻东找西,耽误时间。

    64. 礼达分定

    凡卑幼达①字尊长,定当楷书如一,带草便属不敬。若于敌体②,则不妨也。

    ┃ 今译 ┃

    凡是卑幼者给尊长者写信,一定要用楷书整齐划一地书写,带有潦草笔迹就属于不尊敬。如果双方地位相等,那就无妨了。

    ┃ 简注 ┃

    ① 达:表达,送达。

    ② 敌体:指地位相等,无上下尊卑之分。

    ┃ 实践要点 ┃

    “书,心画也。”书法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心情、人品和学养。陆陇其特别强调“礼达分定”:晚辈给长辈写信、下属给上司写信,一定要用正楷工工整整书写,不能带有一丝一毫的潦草。这是出于表达恭敬礼节的需要,也是个人良好修养和渊博学识的表达。当下,人们普遍使用电子工具来交流,手写书信基本绝迹,手写汉字也基本丧失了交流功能,这对中国传统汉字文化来说是一大损失。空闲的时候,不妨练练书法,工工整整写上几笔,毛笔、钢笔或铅笔皆可,一来可以传承汉字文化,二来又能品味汉字艺术,三来也能修身养性,还可以用来防备不时之需,一举多得,善莫大焉。

    65. 父子无偏爱,兄弟弗疑猜

    子有长幼,亦有贤愚。父母爱之,莫分长幼贤愚之见。但爱长子时,少者不闻不见,故少子不言父母之爱吾兄。爱少子时,长子习闻习见,故长子只疑父母之爱我弟。即父母所分家私①,亦不分长幼贤愚也。但贤子或自恃②而思厚,愚子或自歉③而怨薄。故兄弟间或不免有嫉妒心,不知父母爱子一如鸤鸠④饲子之均平也,何曾长幼贤愚异视哉?故必兄爱弟、弟敬兄、贤矜⑤愚、愚齐贤,则父母其安乐之矣。其斯以为孝乎!不然,兄残弟、弟贼兄、贤欺愚、愚侮贤,则父母之心终不安。父母之心不安,曾是以为孝乎?惟孝能友于兄弟,亦惟友于兄弟方全个孝子。

    ┃ 今译 ┃

    子女有长幼、贤愚之分,父母对子女的爱,不会因为他们长幼、贤愚而有所不同。父母关爱长子的时候,少子还没出生或还年幼不懂事,他们听不见也看不到,因此,少子不会说父母如何如何关爱兄长。父母关爱少子的时候,长子已经长大懂事,经常见到、听到,因此,长子只会怀疑父母关爱弟弟胜过自己。父母划分财产的时候,也不要因长幼、贤愚之不同而有所区别。贤惠的儿子自以为有所依靠而认为自己应该分得较多,愚蠢的儿子或许会自感吃亏而抱怨自己分得太少。因此,兄弟之间或许会因为厚此薄彼而产生嫉妒之心,他们不知道父母爱护自己的儿子就和布谷鸟饲养小鸟一样是平均分配的,哪里会有什么长幼、贤愚的区别对待呢?因此,必须做到兄长爱护弟弟、弟弟尊敬兄长、贤惠的怜惜愚蠢的、愚蠢的向贤惠的看齐,这样一来,父母就可以得享安乐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孝啊!否则,兄长残害弟弟、弟弟伤害兄长、贤惠的欺负愚蠢的、愚蠢的侮辱贤惠的,这样一来,父母内心深处终究得不到安宁。父母内心深处得不到安宁,难道这就是孝吗?唯有孝敬父母之人才会友爱兄弟,也唯有友爱兄弟之人才会成为孝子。

    ┃ 简注 ┃

    ① 家私:家庭财产。

    ② 自恃:自以为有所依靠。

    ③ 自歉:自感吃亏。

    ④ 鸤(shī)鸠:布谷鸟。

    ⑤ 矜:怜悯,怜惜。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在论述子女长幼、贤愚与父母关爱之间的辩证关系之后,提出了一条如何处理家庭关系的重要原则:父子无偏爱,兄弟弗疑猜。父母对所有子女的爱是没有差别的,财产也会平均分配,如此不偏不倚才会平衡各个子女之间的关系,做到“兄爱弟、弟敬兄、贤矜愚、愚齐贤”,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一家人其乐融融,父母也可得其安乐。如果父母偏心,可能会导致兄弟姐妹之间产生隔阂,甚至发生“兄残弟、弟贼兄、贤欺愚、愚侮贤”的极端事件,一家人互为参商,父母之心难以安定。“父子无偏爱”是父母自上而下对子女的慈爱,“兄弟弗猜疑”是兄弟之间的友爱。父母无差别的慈爱引发兄弟之间的友爱,在这个意义上,“父母无偏爱”是“兄弟弗猜疑”的前提,也即爱是悌的前提;“兄弟弗猜疑”,兄弟友爱,关系和睦,父母也得以心安,让父母心安就是子女最大的孝,在这个意义上,悌是孝的前提。因此,以父母之爱为纽带,孝悌互为因果,“惟孝能友于兄弟,亦惟友于兄弟方全个孝子”。计划生育的一孩阶段,各家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之爱只给这一个孩子;当下,计划生育已经进入二孩阶段,父母之爱要均分给两个孩子,陆陇其的“父子无偏爱,兄弟弗疑猜”对于如何处理好多子女家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子女之间的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孝悌互为因果,切记,切记!

    66. 父在须知

    凡人子,于父在时固当专心读书,然于世务①亦不可不知。如钱粮数目要知,上、中、下乡逐年每亩粮米银若干,白粮②银应若干,折粮田每亩应若干白银。区图③中人要接待有礼。不幸或自当家,便可井井料理。若茫然不知,无论被外人欺侮,即兄弟叔伯亦视尔如薰莸④,仆隶下人亦视尔如几上肉矣。可不猛省!

    ┃ 今译 ┃

    凡是子女,于父亲在世的时候应当专心读书,然而对于谋身治世之事也不可不了解。如钱粮数目要知道,上等田、中等田、下等田每年每亩地要缴纳赋税银子多少,漕粮银子应该多少,折合成每亩田应该缴纳白银多少都要知道。住在一个区、一个图中的人要以礼相待。万一哪天父亲不幸去世,轮到自己当家了,便可以把家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如果茫然无知,不要说是被外人欺侮,就是自家兄、弟、叔、伯都有会把你们看作臭草,家中奴仆也会把你们看作几上之肉。能不猛然惊醒!

    ┃ 简注 ┃

    ① 世务:谋身治世之事。

    ② 白粮:明清时在江南五府所征供宫廷和京师官员用的漕粮。

    ③ 区图:区、图都是中国古代行政单位。

    ④ 薰莸(yóu):薰,香草;莸,臭草。比喻善恶、贤愚、好坏等。出自《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此处偏指臭草。

    ┃ 实践要点 ┃

    父亲在世的时候,可以为家中子女遮风挡雨,等到哪天父亲不幸去世了,谁来撑起家中的一片天呢?针对这个问题,陆陇其提出 “父在须知”,要求为人子者应当通晓世务,知道赋税钱粮所交之数,懂得待人接物之道,如此,“不幸或自当家,便可井井料理”。陆陇其提出的儿子应当学会料理世务的建议,于古于今都很适用。为什么我们常说富不过三代呢?就是因为通常人家都是祖父创业、父亲守成、孙子败家,一代不如一代,进入到一个恶性循环中,以致大好的家业渐渐毁于不肖子孙之手。陆陇其“于世务不可不知”的道理对“富二代”也有启发:不但要懂得资产管理,还要懂得人际交往,如果只是贪图享受,忘记了祖辈父辈创业的艰辛,早晚有一天是要败家的。如此直言不讳的评说,确实让人警醒。

    67. 亲睦三族

    父族、母族、妻族,义固并重,情当并隆。每见人情偏于妻族亲厚,而于父母两族若近若远焉。不知夫为妻纲,此岂妻独用事①耶?盖亦未之思耳。父族母族,夫何远之有?

    ┃ 今译 ┃

    对于父亲、母亲、妻子所属的三个家族,情谊上应当同等看待,感情上应当同样深厚。每每见到人们对妻子家族的人亲近厚重,而对父亲家族、母亲家族却若即若离,不很亲近。难道他们不知道夫为妻纲,家里的事情怎么能让妻子一人做主呢?大概是没有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吧。对父亲家族、母亲家族,和妻子家族同样亲近,哪里有什么远近呢?

    ┃ 简注 ┃

    ① 用事:当权。

    ┃ 实践要点 ┃

    结婚不是男女两个人的事情,而是涉及男女所属的两个家族的事情。结婚之后,男子就要同时面临三个家族————父族、母族(舅族)、妻族。如何与这三家族的亲属相处,是一门很大的学问。陆陇其认为“父族、母族、妻族,义固并重,情当并隆”,提醒人们“亲睦三族”,不能“人情偏于妻族亲厚,而于父母两族若近若远”。亲睦三族,可以淡化三族的区分;对不同家族的亲属一视同仁,可以消弭家庭矛盾,实现家庭和谐。这则格言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当下,大多数中国家庭与妻族联系紧密,与父族、母族关系较为疏远。导致此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计划生育造成了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这些家庭的子女结婚之后,父族没有兄弟姐妹,就女方看来,母族与妻族比较起来,还是妻族关系较为紧密。然而,这种偏差很可能导致家庭矛盾,夫妻不和。因此,我们要牢记先贤陆陇其“亲睦三族”的训诫,对待“父族、母族、妻族”做到“义固并重,情当并隆”。

    68. 非宗弗同,是宗弗外

    吾人侥倖科第,不论疏,不论贫,联属①宗党。此极盛德②事,但非同宗,切勿冒认兄弟叔侄,辄轻联谱,抱惭上世祖宗,贻讥邻里乡党。盖举人、进士肯认我为同宗,其贫于吾者也。我要认举人、进士为同宗,必奉举人、进士者也。一贫一奉,遂称兄称弟称叔称侄,岂不赧颜③?且也庆吊必到,岁时必馈,称贷必从,恐失礼获愆④。若我贫贱,问他肯认否。吾恐真正同宗且闭之门不纳矣。言念及此,毋傍他人门墙牙爪也。

    ┃ 今译 ┃

    我们侥幸科举登第,不论亲疏,不论贫富,连接起来都是同宗本家。这是祖上宣扬深厚恩德的事情,但不是同宗的,务必不要冒认兄弟叔侄,随意轻率地勾连族谱,否则会抱愧祖宗,遭到邻里乡党的讥笑。举人、进士肯认我为同宗,是因为他们家里比我穷。我要认举人、进士为同宗,必然会奉承举人、进士。一者贫穷,一者奉承,于是互称兄弟叔侄,难道不会感到羞愧而脸红吗?而且攀亲之后,庆贺吊唁之时必须到场,逢年过节定要赠送礼品,前来借贷也要听从,唯恐失礼而犯错。如果我家里穷、地位低,问问他还肯认为同宗吗。我想恐怕即使真的是同宗本家也会闭门不纳了。话说到这里,就不要去倚傍他人门墙,做人家的爪牙了。

    ┃ 简注 ┃

    ① 联属(zhǔ):连接。

    ② 盛德:深厚的恩德。

    ③ 赧(nǎn)颜:因惭愧而脸红。

    ④ 获愆(qiān):愆,罪过,过失。意为犯错。

    ┃ 实践要点 ┃

    读书人考中举人、进士之后,获取了做官的资格,也得到了免税的好处,社会地位骤然提升,自然会有人前来攀亲联谊。清代作家吴敬梓的讽刺小说《范进中举》中,穷困潦倒的老童生范进参加乡试考中举人之后,喜极而疯,待他醒来之后,乡绅张静斋前来与他联谊,送给他五十两银子和大街上一座三进三间的大宅子。自此以后,有许多人陆续前来奉承范进,有送田产的,有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希图荫庇的。也就两三个月的时间,范进搬到了新房子里,家里奴仆、丫鬟都有了,钱、米更是不消说了。范进中举是文学作品中的个案,但也算不得稀奇,此种情形在明清两代比比皆是。陆陇其这一则格言讲述的就是读书人考中举人、进士之后如何妥善处理攀亲联谊之事。他认为:“非宗弗同,是宗弗外。”一切以是否具有血缘关系为辨别标准,而不是看对方的社会地位高低和家庭财产多寡。如果有血缘关系,真的是同宗,不论亲疏、贫富,都要攀亲联谊,互帮互助;如果没有血缘关系,真的不是同宗,那就不要冒认亲戚,免得抱惭祖宗、遭人讥笑。陆陇其还深刻分析了攀亲联谊的动机,他认为往往是贫穷的攀附富有的、低贱的攀附高贵的,从来没有富有的攀附贫穷的、高贵的攀附低贱的。如果自己贫贱,恐怕即便是同宗也会闭门不纳。因此,他提醒那些考中举人、进士的读书人,要认清世事,洁身自好,切勿攀附权贵,乱认同宗,自取其辱,自讨没趣。

    69. 口过开罪

    凡人言论易致差失,以口过开罪于人者不少,而后生辈尤易发泄①。故无论恩断义绝②,须慎尔言也。即我理直气壮,亦不可已甚说尽。异日傥或相见,自可无惭无悔。《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曷不三复③此言?

    ┃ 今译 ┃

    人们只要开口说话就容易导致差错和失误,因为口头错误而得罪别人的不在少数,年轻人更容易把心里所想的直接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无论是夫妻之间恩爱断绝,还是朋友之间情义断绝,说话都必须谨慎。即使我理直气壮,也不可以欺人太甚,把话说尽。以后哪一天假如见到了,自然可以毫无愧悔。《诗经·大雅·抑》篇中说:“白圭的缺陷,还可以磨平;说话得罪人,就无法挽救了。”为什么不反复诵读这句话呢?

    ┃ 简注 ┃

    ① 发泄:显示,显现,表现。

    ② 恩断义绝:恩,恩情;义,情义、情分。指夫妻或亲属朋友之间恩爱情义完全断绝,从此不相往来。

    ③ 三复:反复诵读。

    ┃ 实践要点 ┃

    “口过开罪”,因说错话而得罪人的事情时有发生。如何避免“口过开罪”呢?陆陇其给出了“慎言”的建议。他认为:“无论恩断义绝,须慎尔言也。即我理直气壮,亦不可已甚说尽。”陆陇其教人盛怒之下、道理在握时,也不可把话说尽,要留有余地,这样就有了回旋的空间,日后还有和好的可能,所以,“异日傥或相见,自可无惭无愧”。他还引用《诗经·大雅·抑》中的名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来提醒人们慎言。陆陇其的慎言观念来自于儒家宽恕思想。《论语·卫灵公》中记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所说的宽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做人处事都要宽恕待人,推己及人。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世上没有完美之人,但凡是人,犯错失误就在所难免。如果别人犯错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儒家君子之道要求人们以和为贵,宽以待人,恕以处事,即使理直气壮,也不能得理不饶人,不可锋芒毕露,痛打落水狗,让人狼狈不堪。当下,儒家宽恕思想以及陆陇其的慎言观念仍然有其存在价值。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宽恕待人,既是宽恕别人,也是宽恕自己,对人是好,对己亦好,何乐而不为呢!

    70. 戒谈闺阃

    经目之事①,犹恐未真。今人刻薄,喜谈淫乱,造言生事,妄议人闺阃②,供其戏笑。我一概勿听、勿信、勿传、勿述。非存厚道,理固然也。

    ┃ 今译 ┃

    亲眼看到的事情都不一定是真实的。现在的人冷酷无情,喜欢谈论淫乱之事,造谣生事,妄议人家闺房隐私,以供众人取笑。对于这些言语,我们一概不听、不信、不散播、不转述。不是我们为人厚道,而是理所当然要这么做。

    ┃ 简注 ┃

    ① 经目之事:亲眼看到的事情。出自《水浒传》:“经目之事,犹恐为真;背后之言,岂能全信?”

    ② 闺阃(kǔn):是指妇女居住的地方。借指闺房隐私。

    ┃ 实践要点 ┃

    “经目之事,犹恐为真;背后之言,岂能全信?”在这个基本判断的基础上,陆陇其从“今人刻薄,喜谈淫乱,造言生事,妄议人闺阃,供其戏笑”的社会现实出发,提醒人们“戒谈闺阃”,要求人们对于那些谈论男女关系的低级趣味的淫秽言论,“一概勿听、勿信、勿传、勿述”。俗话说:“言为心声。”一个人私下的言论,最能反映出他的志趣品行。陆陇其提醒人们“戒谈闺阃”,是站在社会道德教育的立场上,一是要求人们提高志趣品位,不要去关注乃至谈论闺房隐私;二是要求人们提高自我道德约束,不去听、信、传、述闺房隐私。没有人关注、谈论的事情,过一段时间之后,热度自然而然地就消退了,社会风气自然而然地也就改良了。陆陇其以“戒谈闺阃”来提醒人们加强自我道德约束,提高自我道德修养,用心良苦,切中时弊,值得赞许。

    71. 戒刺戒谑

    语言切勿刺人骨髓,戏谑切勿中人心病。又不可攻发人之阴私。若者,俱使人怀恨。一时快口,终被中伤①。诗曰:“善戏谑矣,不为虐兮。”②又曰:“谑浪笑傲,中心是悼。” ③如之何④弗思?

    ┃ 今译 ┃

    说话务必不要直接刺入人的骨髓,开玩笑务必不要击中人的心病。又不可以攻击、揭发人的隐私。如果这么做,会使人怀恨在心。说话图一时痛快,终究要受到别人的恶语中伤。《诗经·卫风·淇奥》说:“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诗经·邶风·终风》也说:“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为什么不反思呢?

    ┃ 简注 ┃

    ① 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

    ② 善戏谑(xuè)矣,不为虐兮:谈吐幽默,言语风趣,开个玩笑别人也不会见怪。出自《诗经·卫风·淇奥》。

    ③ 谑浪笑傲,中心是悼:调戏放肆,真是胡闹,心中惊惧,非常烦恼。出自《诗经·邶风·终风》。

    ④ 如之何:怎么,为什么。

    ┃ 实践要点 ┃

    人际交往中,如何把握好说话的分寸,是人们普遍关注却都很难做得好的问题。人与人之间适当说些幽默、风趣、诙谐的话题,可以活跃气氛、增加趣味、融洽彼此之间的关系;但是,说话一定要注意分寸,把握好度。陆陇其对此深有体会,他建议人们“戒刺戒谑”,确定做到“语言切勿刺人骨髓”“戏谑切勿中人心病”“不可攻发人之阴私”。如果说话过头,触人心病,发人阴私,既反映了说话之人品行低劣,不知道尊重他人,又有可能导致不欢而散,甚至结下仇怨,更甚者,说话之人还会遭到被说之人的打击报复,产生“一时快口,终被中伤”的恶劣后果。因此,陆陇其提醒人们深入思考“善戏谑矣,不为虐兮”“谑浪笑傲,中心是悼”等经典诗句,提高道德修养,注意说话分寸,不可口无遮拦。

    72. 密时谨言

    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①。虽当相知极密时,语极要谨慎。此亦利害②关头,切须记着。逢人且说三分话,作事宜存一点心。古人云,妻前只说三分话,况他人耶?

    ┃ 今译 ┃

    “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虽然相知的时候关系极其亲密,说话也要非常谨慎。这也是利益与损害的重要节点,务必牢记。“逢人且说三分话,作事宜存一点心。”古人云,妻子面前也只能说三分真话,何况是其他人呢?

    ┃ 简注 ┃

    ① 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指人的青春短暂。比喻好景不长或友情难以持久。

    ② 利害:利益与损害。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在这一则格言中连用了“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逢人且说三分话,作事宜存一点心”两句俗语,来说明“密时谨言”,提醒人们注意说话的分寸,“虽当相知极密时,语极要谨慎”。他还拿亲疏关系作比照,用“妻前只说三分话”来进一步提醒人们,不论对于什么人,即使是好朋友,甚至是妻子,说话也要谨慎,不能口无遮拦。陆陇其的这则格言提醒我们要把握说话的分寸,俗话说“祸从口出”,万事都有个度,话不可说尽,要留有余地。即使是面对关系亲密的人,也不能说损人利己的话,不能说损伤感情的话,更不能把话说尽。如果对方有过错,也应婉转劝导,而不是指斥鞭挞;如果是机密的事情,更要有意识地有所隐瞒,不能一股脑地和盘托出。时移世易,等哪天关系变了,东窗事发,就悔不当初了。当然,陆陇其的“密时谨言”更多的是提醒人们说话谨慎,注意分寸,把握好度,避免“祸从口出”,这在当下也有着极强的现实指导价值。

    73. 称述得情

    凡述人言语,必照其前后次第一一顺说,断不可颠倒其字而失其意旨①。尤不可揣摩②其言添出话头,致错怪了人。

    ┃ 今译 ┃

    凡是转述他人说的话,必须按原话的前后顺序顺着说清楚,绝对不可颠倒次序,而改变原说话者的意思。尤其是不要揣度原说话者的话,添油加醋,以致错怪了人。

    ┃ 简注 ┃

    ① 意旨:也作“意指”,意之所在,多指尊者的意向。

    ② 揣摩:指悉心探求,揣度对方,以相比合。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在这一则格言中就人际交往中如何转述他人的话提出了要求。他要求人们“陈述得情”,“照其前后次第一一顺说”,即要求转述者忠于原话,如实反映。这样一来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误会,使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他在要求人们“断不可颠倒其字而失其意旨”的同时,还特意批评了那些别有用心者“揣摩其言添出话头,致错怪了人”。在此,有一点他是认可的,那就是如实转述,陈述得情。有两点他是反对的,一是颠倒次序导致意思错乱,这一点是无心之错,可以谅解;第二点是揣摩意思添油加醋,这是有心之过,必须批判。当下,我们在转述他人话语的时候,也要真实准确。为了如实转述,我们就要努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避免无心之错。更为要紧的是,我们要摆正心思,在转述他人话语的时候,用心要正,不能擅自揣摩。

    74. 慎言无愧

    凡开口,不定是借财,宜加谨。或托人谋事,或托人荐扬①,或自为人举荐②,谅③人必不从者,切勿轻言。令人取厌,且致笑我不达时务。

    ┃ 今译 ┃

    凡是开口求人,不一定是为了借钱,应当更加谨慎。或者是托人谋求职业,或者托人推荐赞扬,或是自己举荐他人,如果推想别人必定不会听从,务必不要轻易说出口。否则会让人觉得厌恶,而且笑话我不懂得人情世故。

    ┃ 简注 ┃

    ① 荐扬:推荐赞扬。

    ② 举荐:古代指向朝廷、皇帝推荐人才。

    ③ 谅:推想。

    ┃ 实践要点 ┃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求人办事,总是难以开口的。那些动辄向别人求助的人,容易遭到别人的白眼。为此,陆陇其提醒人们“慎言无愧”,对于“托人谋事” “托人荐扬”“自为人举荐”等需要求助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加谨”。如果料定了别人不会帮忙,那就不要轻易开口,以免“令人取厌,且致笑我不达时务”。不求人那又如何办呢?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自己多方筹措、多加努力,终究会有好的结果,何必去求别人、看别人的脸色呢?

    75. 弗向人称能

    人纵十分能事,犹当谦让未遑①,况吾涉历②未几③,尚不更事④,尤宜养辩于讷,藏锋于钝⑤。断不可议论风生⑥,向人前称能,使人鄙吾为油嘴猴子。

    ┃ 今译 ┃

    做人即使有十分的本事,也应当低调谦让,何况我们人生阅历尚浅,还没有经历世事,尤其应该将辩才隐藏于讷讷不言之中,将锋芒藏于驽钝之中。务必不可以议论风生,在人前显摆自己能干,被人鄙视为油嘴滑舌的猴子。

    ┃ 简注 ┃

    ① 谦让未遑(huáng):遑,闲暇。意为谦让都来不及。指不好意思接受别人的推崇。

    ② 涉历:经过,经历。

    ③ 未几:很少,无几。

    ④ 更(gēng)事:经历世事。

    ⑤ 养辩于讷(nè),藏锋于钝:讷,语言迟钝。木讷的表象中实际是雄辩的口才,生锈的表面隐藏着锋利的武器。

    ⑥ 议论风生:形容谈论广泛、生动而又风趣。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在这一则格言中讲述的是谦虚谨慎,“弗向人称能”。他认为,做人即使本事了得,也要知道谦虚谨慎,何况是涉世未深的毛头小子,更应当知道“养辩于讷,藏锋于钝”的道理,谦虚待人,谨慎处事,不能骄傲自满、得意忘形,决不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以至于露才扬己、遭人鄙视。俗话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陆陇其“弗向人称能”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有助于让人养成谦虚谨慎的性格,也有利于人的修身养性。但是,当代社会竞争非常惨烈,你不表现自己,就有可能会被别人替代。如果需要你锋芒毕露、展示辩才,那就不必再守拙、藏钝,“该出手时就出手”,唯有如此,才能占得一席之地。当然,藏与露、守与放是辩证的,藏、守是常态,露、放是变态。善于藏、守,才会相机而露、放。如果一味藏、守,可能会被埋没、遗忘;如果一味露、放,也可能导致根基不牢、过早凋谢。陆陇其“弗向人称能”的观点,有些偏向于道家始祖老子所倡导的守弱,所谓“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两者内涵类似,道理相通,非大智慧者不能参透,非大毅力者不能运用。切记,切记!

    76. 切勿离间人骨肉

    凡父子、叔侄、兄弟、夫妻、姑媳、妯娌间,或以小事有言语偶乖①处。然风雷无竟日②之怒,亦即刻自消矣。断不可乘隙离间,搬是搬非,添说挑拨,使人家骨肉参商。此专为妇人之训,非对丈夫言也。

    ┃ 今译 ┃

    凡是父子、叔侄、兄弟、夫妻、姑媳、妯娌之间,或许会因为一点小事以致言语上偶然有不和谐的地方。然而,风雷没有从早到晚都在怒吼的,事情过去,火气立刻就消失了。务必不可趁机离间,搬弄是非,添油加醋,挑拨离间,使人家骨肉分离。这话是专门说给女人听的,不是说给男人的。

    ┃ 简注 ┃

    ① 乖:不顺,不和谐。

    ② 竟日:终日,从早到晚。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深知,日常生活纷繁复杂,家庭成员之间难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发生矛盾,互相气愤,互不搭理。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趁机挑拨离间,矛盾可能就会扩大,以致不可收拾。因此,陆陇其严重警告某些奸邪之人:“切勿离间人骨肉。”陆陇其的这一则格言,揭露深刻,发人深省,表现了他对奸邪小人的极度厌恶。但是,他认为,“此专为妇人之训,非对丈夫言也”,则带有一定的性别歧视。的确,在日常生活中,女人更容易陷入家庭是非之中,我们也把某些喜欢播弄是非的女人称作 “长舌妇”,但是,“切勿离间人骨肉”这一训诫对男人和女人来说都是适用的,不能因为女人更有可能播弄是非而特意贬斥。

    77. 切勿听人谗谮

    人欲间离骨肉,间离朋友,使无端谗谮①,借景挑拨,默使人亲者疏,是者非。我一概勿听勿信,所以全骨肉②、敦友谊③者多矣。

    ┃ 今译 ┃

    有的人想要离间骨肉,离间朋友,使人无端遭到言语中伤,从而借机挑拨事端,暗中使亲近的变得疏远、对的变成错的。我对这些离间言论一概不听不信,所以才能更好地保障家人平安,使朋友情谊更加深厚。

    ┃ 简注 ┃

    ① 谗谮(zèn):恶言中伤。

    ② 全骨肉:保障家人平安。

    ③ 敦友谊:敦,深厚。意为使友谊敦厚。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在“切勿离间人骨肉”篇中严词针对的是挑拨离间的小人,在这一则格言中着意提醒有可能遭到离间的人“切勿听人谗谮”。陆陇其认为,生活中总有些小人喜欢播弄是非、挑拨离间,使亲者疏、是者非,从而趁机攫取好处。对于这些人,陆陇其是深恶痛绝的。然而,离间他人是出于人性之恶,陆陇其凭一己之力又不能禁绝。于是,他提出,对于谗言,“我一概勿听勿信”,只要人们不去听取、相信这些谗言,谗言也就不攻自破了。为了生活幸福,陆陇其提出“切勿离间人骨肉”“切勿听人谗谮”两点忠告,一是警告离间之人,一是提醒被离间之人,只要做到其中一点,离间之事就不会发生,就能“全骨肉、敦友谊”。陆陇其这两则格言用心良苦,可谓是防止离间的金玉良言。

    78. 弗向富人言贫

    富人极善愁穷,使穷人不得开口。故与富人相与,只宜淡交。傥或无东少西①,切勿仰面②道及。决然③不来济我,殊愧失言。若相知谈心,则又不妨。

    ┃ 今译 ┃

    富人非常善于说自己钱不够花,让穷人即使想向他借钱也开不了口。因此,与富人交往,只适合淡交。假使家里缺这个少那个,一定不要觍着脸去找人家说。人家肯定是不会借给我的,结果就是自己特别羞愧说错了话。如果是相知朋友之间的谈心,那就无妨了。

    ┃ 简注 ┃

    ① 无东少西:指家中物资匮乏。

    ② 仰面:指抬脸向上。

    ③ 决然:一定,肯定。形容坚决果断。

    ┃ 实践要点 ┃

    穷人如何与富人交往?陆陇其认为,穷人“与富人相与,只宜淡交”。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穷人与富人之间,适合君子之交,适合精神交流,不要涉及财物。穷人“无东少西”的时候,不要向富人“仰面道及”,明知道富人不会接济,只会自找没趣;假使是“相知谈心”,说说也无妨,但是不要对结果抱太大的希望。因此,陆陇其提出,穷人“弗向富人言贫”,穷人要有骨气,自尊自重,自力更生,不要寄希望于得到富人的救济。陆陇其关于穷人与富人如何交往的言论,体现了他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以及他对人的尊严的关注。

    79. 弗向贵人轻言

    举人、进士所悦者投献①,所乐者说事。有则满面添花,舍此则冷淡无情。虽属相知,切宜自重,弗得轻言。

    ┃ 今译 ┃

    举人、进士向欣赏自己的人投献,找与自己相知的人说事。如果事情办成了,就会满脸笑容;如果事情没办成,就表情冷淡,相互之间的交情也就淡了。虽然属于相知朋友,也务必自尊自重,不要向别人轻易表达自己的诉求。

    ┃ 简注 ┃

    ① 投献:进献礼物或进呈诗文。

    ┃ 实践要点 ┃

    这一则格言讲述的是举人、进士如何与达官贵人交往。明清时期,考中举人、进士之后,就有了做官的资格,但并不意味着马上就能得到任命。于是,举人、进士有门路的找门路,没门路的就要等待安排,说不定要候补很多年才轮到自己,甚至有的举人、进士因为无门无路不会钻营,一辈子都是候补,始终没有正式官职。因此,举人、进士想要做官,需要达官贵人举荐,他们就向“所悦者投献”,找“所乐者说事”,希图得到对方的帮助。陆陇其非常反对举人、进士为了做官而去“投献”“说事”,提出“弗向贵人轻言”,要求他们“自重”。陆陇其自己就是“弗向贵人轻言”的忠实执行者。他四十岁考中进士,曾任江南嘉定知县、直隶灵寿知县、四川道监察御史等职,做官坦荡磊落,赋闲在家也从不找人举荐,权相明珠派人拉拢也不答应,忠实践行了“弗向贵人轻言”的格言。

    80. 无烦言

    家庭间有言语争论,说过便消,断不可效彼长舌①,反复再道,又动人气。

    ┃ 今译 ┃

    家庭成员之间有言语上的争论,说过了,气便消了,绝对不可仿效长舌妇搬弄是非,反反复复翻出来说,又让人生气。

    ┃ 简注 ┃

    ① 长舌:指长长的舌头。比喻爱搬弄是非。出自《诗经·大雅·瞻卬》:“妇有长舌,维厉之阶。”

    ┃ 实践要点 ┃

    这一则格言讲述了口角问题。家人之间如发生口角,很难分清谁是谁非,也没有必要去追根究底,非得弄个孰是孰非,最好的选择便是“说过便消”,“无烦言”。这是陆陇其解决口角之道,为此,他还提醒人们“断不可效彼长舌,反复再道,又动人气”。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家里面的是是非非纷繁复杂,家人之间的感情“剪不断,理还乱”,因此,处理口角问题的最好选择就是假装糊涂。难得糊涂,糊涂难得,大是大非上要辨别清楚,小是小非上要装装糊涂,唯有如此,才会家庭和谐。

    81. 莫述人浪说

    浪说①人言语,断不可向妻孥前称述②,恐其认假为真也。

    ┃ 今译 ┃

    妄说之人的言论,绝对不能在妻子儿女面前述说,以免他们把假的当成真的。

    ┃ 简注 ┃

    ① 浪说:妄说,乱说。

    ② 妻孥(nú):妻子和儿女。称述:述说,叙述。

    ┃ 实践要点 ┃

    在这一则格言中,陆陇其主张“莫述人浪说”。他认为,妄说之人,言语荒诞不经,不适宜转述,更不应当在妻子儿女面前转述,“恐其认假为真也”。对于浪说之人的言论,我们该如何处置呢?其一,不听不信,置之不理,这是最好的选择;其二,姑且听之,不信不传,这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其三,如果言论过于荒诞不经,甚至涉及到敏感问题,那就要告知有关方面去处理了。谣言止于智者,同样,浪说也是止于智者。做一个智者,明辨他人言论中的是非,根据是非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这对自己有利,对家人更有利。

    82. 留人情

    怒人言,不可说尽,当思君子绝交,不出恶声①。

    ┃ 今译 ┃

    发怒的时候,说话不能口无遮拦,应当想到君子即使绝交,也不会发出邪恶的声音。

    ┃ 简注 ┃

    ① 恶声:邪恶的声音。出自《孟子·万章下》:“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

    ┃ 实践要点 ┃

    当人发怒的时候,往往会被怒火遮蔽自己的是非判断能力,自以为真理在握,己是人非,还非常容易感情用事,一时冲动,说些不该说的话,干些不该干的事,事后回想起来,兀自懊悔不已。因此,陆陇其提出“留人情”,要人们学做君子,“不出恶声”。

    83. 居家务要严肃

    堂前弗闻妇人声。弗许六婆①入门。女子弗插戴首饰出门看戏、看灯、看会。弗结拜姊妹②往来。弗登山入庙烧香。弗听人劝化吃蔬。弗留尼姑僧道在家看经念佛。弗留唱曲道婆在家过宿。弗留僧人打坐门前化缘。

    ┃ 今译 ┃

    正厅里不要听到女人说话的声音。不要允许六婆入门。女子不要插戴首饰出门看戏、看花灯、看庙会。不许结拜姐妹往来。不要登山入庙烧香拜佛。不要听人劝说吃斋念佛。不要留尼姑、僧人和道士在家里看经念佛。不要留唱曲子的道婆在家里过夜。不要留僧人在门前打坐化缘。

    ┃ 简注 ┃

    ① 六婆:常与“三姑”合称“三姑六婆”,原指古代中国民间女性的几种职业,现在常指社会上各式市井女性。据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三姑六婆》记载:“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 尼姑是指披剃出家的女性;道姑是指女道士;卦姑是指专门给人占卜算卦的女性。“六婆者,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也。”牙婆,旧时中国民间以介绍人口买卖为业而从中牟利的女性;媒婆,指专门为男女说亲事撮合双方的女性;师婆,又叫巫婆,指以装神弄鬼、画符念咒的巫术作为生活来源的女性;虔婆,指开设秦楼楚馆、介绍色情交易的女性;药婆是蛊药婆的简称,指利用药物给人治病或加害他人的女性;稳婆,旧时民间以替产妇接生为业的女性。

    ② 结拜姊妹:女子见与自己情趣相投的,便可以结拜,年龄不受严格限制。一般结拜的是单数,如七个叫“七仙女”。一经结拜,就经常写女书作品往来,加深感情。这种结拜要超过亲戚关系,还会延续两三代人。

    ┃ 实践要点 ┃

    在这则格言中,陆陇其以妇女为训诫对象,提出了“居家务要严肃”的九则戒条,其中四则是直接针对妇女的,另外五则与佛道有关。“堂前弗闻妇人声”“弗许六婆入门”“女子勿插戴首饰出门看戏、看灯、看会”“弗结拜姊妹往来”四则戒条直接与妇女有关,对妇女的言行有所限制,剥夺了妇女主持家业、独立谋生、出外游玩、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诸多权利。“弗登山入庙烧香” “弗听人劝化吃蔬”“弗留尼姑僧道在家看经念佛”“弗留唱曲道婆在家过宿”“弗留僧人打坐门前化缘”五则戒条虽是训诫妇女,却与佛道有关。陆陇其是崇信朱熹理学的儒家学者,终其一生以“尊朱黜王,力辟佛老”为己任,他的思想中继承了宋明理学认为妇女“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诸多偏见,同时对佛教、道教一概排斥,因此才有了这九则带有男尊女卑、歧视妇女、排斥佛道性质的戒条。陆陇其的这九则戒条,对妇女来说是不公平的,体现了其思想的时代局限性,需要我们正确辨别并适当纠正;其中对于佛道的言论,虽有其时代局限,在当下也有一定的价值:佛道等宗教要在指定的宗教场所传道布教,不能深入民众家中,当下仍需如此。

    84. 教子婴孩

    子弟三两岁时便要教之孝悌。如叔伯兄嫂教之称呼,至长时自然依依①爱敬。尊长见之自然道好,闲人观之亦自然称赞。若孩提不知称呼,长大便觉礼文疏略②,情意冷淡,至亲如同路人。父母失教之故也。至有人少时爱之喜教骂人者,小儿认为真,习成自然,久而不觉。是教人以偷也。故古之贤母最重胎教③。

    ┃ 今译 ┃

    小孩子两三岁的时候便要教育他懂得孝悌。如教他学会称呼叔伯兄嫂,等他长大了自然就会对长辈、对兄嫂依依不舍,爱戴尊敬。尊长见了,自然说他表现很好;不相干的人见了,自然也会对他赞许有加。如果孩子小的时候不知道称呼尊长,长大后便觉得礼节和文辞粗疏简略,对人的感情也很冷淡,关系最亲的人也如同不相干的路人。这是父母教育不到位的结果。甚至有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喜欢教他骂人,小孩子信以为真,不知不觉中习惯成自然,想改也改不掉了。这是教人盗窃啊。因此,古代的贤母最重视胎教。

    ┃ 简注 ┃

    ① 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② 疏略:粗疏简略。

    ③ 胎教:中国传统生育习俗之一。古人认为胎儿在母体中能受孕妇言行的感化,所以孕妇必须谨守礼仪,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名为胎教。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认为教育尤其是道德品质教育要从小孩子抓起。他以“称呼”为例,认为小孩子如果小的时候学会了称呼长辈、兄嫂,长大了就会孝亲爱亲、知书达礼,自然便会得到他人的赞许;如果小的时候不知道称呼长辈、兄嫂,长大了就会缺书少礼、情意冷淡;甚至有的小孩子在父母的教唆下学会了骂人,沾染上了不好的习惯,害人害己,贻害终身。因此,陆陇其大声疾呼:“子弟三两岁时便要教之孝悌”,“古之贤母最重胎教。”陆陇其在清初国民教育体系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已经自觉地将教育向下延伸,由私塾教育延伸到了幼教,甚至胎教,极力倡导胎教、幼教,从而形成了他关于胎教、幼教、私塾教育以及如何参加科举考试等一系列相对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陆陇其是思想家、政治家,更是教育家,他对胎教、幼教的倡导,体现了他对儿童的关心和爱护,更体现了他对祖国教育事业的充分重视,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超越时代的思想价值。

    85. 严以成爱

    子女二三岁至十五六岁,虽极爱之,却要严声厉色,训之戒之。切勿少假颜色①,习成骄奢淫佚②,不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谦卑、逊慎。及长成,莫能禁止,此当责成③父母。

    ┃ 今译 ┃

    子女在两三岁到十五六岁的时候,父母虽然极其关爱他们,却要声色严厉地教育他们,训诫她们。父母务必不能对他们稍微表现出温和的神色,以免让他们养成骄奢淫逸的生活习惯,不懂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谦卑、逊慎等良好道德品质。等长大以后再禁止就来不及了,对子女的道德教育要由父母来完成。

    ┃ 简注 ┃

    ① 少假颜色:少,稍微;假,给予。意为稍微表现出温和的神色。

    ② 骄奢淫佚(yì):形容生活放纵奢侈,荒淫无度。出自《春秋左传·隐公三年》:“石碏(què)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

    ③ 责成:指定某人或某机构办成某件事。

    ┃ 实践要点 ┃

    在如何开展未成年子女的道德教育问题上,陆陇其提出了“严以成爱”的观点。他认为,父母内心深处虽然是非常关爱子女的,但在言语上、行动中却要非常严厉,时刻不能降低要求,促使子女传承忠信孝悌、礼义廉耻、谦卑逊慎等传统美德,以免子女养成好逸恶劳、骄奢淫逸的生活习惯。陆陇其“严以成爱”的道德教育观点是建立在“父为子纲”的儒家道德哲学基础上的,“爱”是内在本质,“严”是外在表现,内在的“爱”表现为“严”,外在的“严”根源于“爱”,因“爱”而“严”,由内而外,有其合理性,也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是,在未成年子女的道德教育过程中,一味的“严”也是不合适的,“严”要有所区分,纪律、要求要严,方法、态度却不能太严,和颜悦色、循循善诱要比不假颜色、刻板生硬有效得多,如果过分强调“严声厉色”“切勿少假颜色”,反而容易激发子女的逆反心理。因此,“严以成爱”也要尊重道德教育的客观规律,要尊重儿童的自主意识和创造能力,尽力做到本质是“爱”,要求是“严”,方法灵活、态度温和。

    86. 防微格论

    淫妇①、狡童②勿用服侍子女。盖不特③防其长④君之恶,尤严防其逢⑤君之恶。

    ┃ 今译 ┃

    淫荡的女子、貌美的男子,务必不要用来服侍子女。不但是要防止他们助长子女的错误,尤其要防止他们逢迎子女的错误。

    ┃ 简注 ┃

    ① 淫妇:淫荡的女子,指着装裸露,言谈、举止、行为下流的女人,古代亦常指妓女。

    ② 狡童:貌美的男子,亦可指男妓。

    ③ 不特:不但,不独。

    ④ 长:助长。

    ⑤ 逢:逢迎,吹捧。

    ┃ 实践要点 ┃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生活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未成年人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为此,陆陇其提出了“防微”的标准言论,提醒人们不要让淫妇、狡童来服侍自家子女,防止他们“长君之恶”,更防止他们“逢君之恶”。原因在于淫妇、狡童等在思想、言语、行为等各方面均不端正,很可能会把未成年人带坏,挑唆、助长未成年人犯错,更有可能为了讨“小主人”的欢心,刻意逢迎、吹捧未成年人的错误,让他们价值观念错乱,以坏为好,甚至养成自以为是、自高自大的生活习惯。因此,未成年人的教育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事上抓起,防微杜渐,循序渐进。孟母三迁,就是孟母为了给少年孟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今天,我们也要透彻领会孟母三迁的道理,谨遵陆陇其关于“防微”的教诲,为子女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让子女远离那些可能给他们带来不良影响的人。

    87. 修身方始

    男女早起便要梳头、洗面、拂桌、扫地,莫效村夫懒妇,半日蓬头①,令人心厌。

    ┃ 今译 ┃

    男人和女人,早上起来便要梳头洗脸、擦桌扫地,不要仿效那些村夫懒妇,一天有半天时间蓬头垢面,让人见了心里非常讨厌。

    ┃ 简注 ┃

    ① 蓬头:头发散乱的样子,形容脏乱的头发。

    ┃ 实践要点 ┃

    朱柏庐《治家格言》起句便是:“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陆陇其在《修身方始》篇中要求“男女早起便要梳头、洗面、拂桌、扫地”,与朱柏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强调一日之计在于晨,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要梳洗打扮、洗除污垢,以清新面貌示人,同时把家里打扫干净,秩序井然,让自己有个好的生活环境,进而有个好的心情去迎接新的一天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陆陇其对“梳头、洗面、拂桌、扫地”等的强调,还在于他认为这些小事是修身养性的起步动作,小事认真,一丝不苟,才能养成勤劳的品格。

    88. 训女纺织剪衣

    富贵家女孩学挑花刺绣。若贫人家女孩,只消纺织为主。纺得一斤纱,织得一匹布,或卖几多钱,或做一身穿,岂不受用?不然,则习成懒惰,身无检束①,吾不知其可②也。又须学精裁剪,以成自己衣衫裙袄,不向邻妇求教。若不学裁剪,必乞邻乞亲。纱缎布匹被人偷去两幅,茫然不知,是可哀也。

    ┃ 今译 ┃

    富贵人家的女孩子可以学些挑花刺绣等技艺。如果是贫苦人家的女孩子,只要以学会纺织为主就可以了。纺成一斤纱,织成一匹布,可以卖几吊钱,也可以做成衣服自己穿,难道不是很有益的事情吗?不然,就可能养成懒惰的习惯,不懂得检点约束自己,我以为这是根本不可以的。贫苦人家的女孩子还要学会并善于裁剪衣服,以便自己做衣衫裙袄,用不着向邻居家的妇人请教。如果不学会裁剪衣服,必然要去乞求邻居或亲戚帮忙。自家的纱缎布匹被人暗中拿走两幅也茫然无知。真是很悲哀的事情啊。

    ┃ 简注 ┃

    ① 检束:检点约束。

    ② 不知其可:可,合宜,满意。出自《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实践要点 ┃

    清代康熙年间,物质生活不太富裕,商品经济不很发达,贫苦群众普遍过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陆陇其立足生活实际,倡导“训女纺织剪衣”,教育贫苦人家的女孩子要学会纺织裁剪,既可以养成勤俭持家的生活习惯,又可以赚些钱来贴补家用,还可以防止别人借裁剪衣服的机会偷工减料,一举而多得,可谓是金玉良言。陆陇其夫人朱氏贵为知县夫人,穿着朴素,勤俭节约,还亲自纺织裁剪,县衙里织布声从不停辍,成为嘉定民间女子学习的好榜样。陆陇其及其夫人朱氏立言又力行,以其言行影响了一代嘉定人,也为我们当下如何勤俭持家树立了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榜样。此外,陆陇其的这则格言意在提醒贫苦人家教育女人纺织裁剪,着重于教育引导方面,这也提醒我们,尤其是提醒有女儿的家庭,不但要教导女儿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要教导女儿学会如何持家、理家,处理家务,操持生活。如果天底下所有的家庭都教会女儿如何持家、理家,那么等女儿出嫁之后,所有人家的妻子都会持家、理家,那么家庭和谐,善莫大焉。

    89. 膝前先意训诫

    亲生子女,父母何忍有提防之心?或幼时无识,被亲邻及仆妇辈甜言善骗,遂瞒母亲以米粜①之。今日运去一升,母亲不觉;明日运去一斗,母又不觉。习以为常,值一两只要八钱。及至八钱未必真有到手,又不敢出声去讨。如此弊窦②,父母谁则知之?所当于膝前侍侧时,先意训诫,默杜其非。庶几③儿女不受人愚弄,不损坏人品,且家中亦免漏卮④也。

    ┃ 今译 ┃

    对亲生子女,父母怎么忍心提防呢?或许是因为他们年幼无知,被亲戚、邻居以及仆妇等的甜言蜜语欺骗,于是瞒着母亲偷米出去卖掉。今日偷运出去一升,母亲没有发觉;明日偷运出去一斗,母亲还是没有发觉。长此以往,习以为常,价值一两银子的米只卖了八钱。甚至八钱银子也未必能拿到手,又不敢声张,不敢去讨要。这些漏洞,父母怎么会知道呢?所以,应当趁着子女在身边侍奉时,事先教育引导他们,不动声色地采取防范措施杜绝他们的错误。但愿儿女不受别人的愚弄,不败坏人品,而且家中也没有漏洞。

    ┃ 简注 ┃

    ① 粜(tiào):卖粮食,与“籴”相对。

    ② 弊窦:弊病,弊端;产生弊害的漏洞。

    ③ 庶几:希望,但愿。出自《诗经·小雅·车舝(xiá)》:“虽无旨酒,式饮庶几;虽无嘉肴,式食庶几。”

    ④ 漏卮(zhī):有漏洞的盛酒器,比喻漏洞。

    ┃ 实践要点 ┃

    如何对待有过失的子女呢?陆陇其以如何对待子女瞒着父母偷米去卖为例,详细说明了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和弊端,提出了“当于膝前侍侧时,先意训诫,默杜其非”的解决办法,以及“儿女不受人愚弄,不损坏人品,且家中亦免漏卮”的美好愿望。“先意训诫,默杜其非”,既能防止过失继续扩大,又能维持家庭和谐,很有道理,是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他的这种建议源自儒家中庸思想,也与明清之际的社会思潮有关。《菜根谭》中也有类似的提法,如:“家人有过,不宜暴扬,不宜轻弃。此事难言,借他事而隐讽之。今日不语,俟来日正警之。如春风之解冻,和气之消冰,才是家庭的型范。”“先意训诫,默杜其非”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神奇功效,有子女者不妨效仿之。

    90. 儿女大病

    凡为儿女者,切勿私取家中钱米,阴托家人邻人买糕饼熟肉,瞒背父母而食,被外人伸嘴缩舌,百般笑话,父母毫不知觉。如此败行渐不可长,祸莫大焉。然能瞒父,终不能瞒母。须着实①严戒,弗得溺爱而宽假②。又怕淘气而且讳③,致终身之玷,并及父母。

    ┃ 今译 ┃

    子女千万不要偷偷地从家里取出钱和米,私下里委托家人或邻居去买糕饼熟肉,背地里瞒着父母吃掉,被外人伸嘴缩舌,百般讥笑,父母对此毫不知情。这种败坏家风的行为不能助长,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没有比这个更大的祸患了。然而,偷取钱米之事,瞒得了父亲,终究瞒不了母亲。父母知道了,应当严厉训诫,不能因为溺爱子女就有所宽纵。又怕子女淘气而且隐瞒,致使名誉终身受到玷污,而且累及父母的英名。

    ┃ 简注 ┃

    ① 着实:(言语、动作)分量重,力量大。

    ② 宽假:宽纵;宽容。

    ③ 讳:隐瞒。

    ┃ 实践要点 ┃

    这一则格言与《膝前先意训诫》篇讲述的都是父母如何对待、处理子女的过失。陆陇其在前篇中提出了“先意训诫,默杜其非”的教育方法,这是针对事情不很严重,子女所犯过失尚在可控范围内的处理办法。如果子女过失很严重,影响到子女的声誉和父母的英名,又该怎么处理呢?陆陇其还是以子女偷取家中钱米为例,详细讲述了事件的起因、经过,着重指出“被外人伸嘴缩舌,百般笑话”的严重后果,并说明了事件的恶劣性质,“如此败行渐不可长,祸莫大焉”。因此,对待此种“儿女大病”,陆陇其提出了比“先意训诫,默杜其非”更进一步的处理办法,即“着实严戒,弗得溺爱而宽假”,提醒人们须果断制止,杜绝后患。俗话说:“悬崖勒马,未为晚矣。”如果父母能及时纠正子女的过失行为,子女还是能够改正过来的,过失也不至于酿成大祸。为人父母者,应当分清楚状况,对不同的事情、在事情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如此才能促进子女健康成长。

    91. 正己正人

    逢人劝读书,出口言孝悌。此谓正人①,亦曰正己②。

    ┃ 今译 ┃

    遇到人就劝其诵读诗书,张嘴就劝其孝悌。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使人正直,也是我们所说的培养自己正直的品格。

    ┃ 简注 ┃

    ① 正人:使人正直。

    ② 正己:培养自己正直的品格。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在这一则格言里讲述了如何正人正己。他认为,“逢人劝读书,出口言孝悌”就是“正人”,也是“正己”。“逢人劝读书,出口言孝悌”有两层意思,一是“劝读书”,二是“言孝悌”。陆陇其是读书人,在他看来,世上唯有读书高,读书是人的立身之本,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举人、进士后就可以做官,考中秀才后也可以跻身士绅阶层,终身不受刑辱,也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因此,他才说“逢人劝读书”。孝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陆陇其是儒家的信徒,他曾在《人所以异》篇中说:“非禽非兽,当孝当悌。不孝不悌,禽兽何异?”因此,他才说“出口言孝悌”。如何才能做到“逢人劝读书,出口言孝悌”呢?首先,自己要读书,自己要孝悌,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想要正人,先要正己,正己就是正人。

    92. 恤人

    我为家主,如下人效力于吾,务要体恤其饥寒劳苦。酒肉饭食,再弗吝惜。若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