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金匮要略译注最新章节!

    论一首 脉证二十七条 方二十三首

    【按语】

    本篇论述呕吐、哕、下利三种病证。由于这些病的病变部位都在胃肠,故合篇论述。

    [01]夫呕家有痈脓〔1〕,不可治呕,脓尽自愈。〔2〕

    【注释】

    〔1〕呕家有痈脓:指频繁吐脓的人。《医宗金鉴》:“今呕而有脓,此内有痈,脓溃而呕,非呕病也。”

    〔2〕本条论述吐脓的治则。内容与《伤寒论》376条相同。

    【译文】

    频繁吐脓的病人,治疗不可止呕,痈消脓尽,呕吐自会停止。

    [02]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1〕。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2〕。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3〕。

    【注释】

    〔1〕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呕吐再口渴,是津液损伤、呕吐将停止的表现。却,再。

    〔2〕先渴却呕者……此属饮家:原先由于口渴多饮,水饮停聚心下(即胃中),而再出现呕吐,就不是呕吐病,而是水饮病(即痰饮病),当与《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28]条互参。

    〔3〕本条论述停饮性呕吐的辨证。

    【译文】

    先有呕吐,再出现口渴,这是呕吐将止的表现,先是口渴多饮,后再出现呕吐,这是由于水饮停留在胃中,属于痰饮病。呕吐的病人,本当出现口渴,但却没有感到口渴,这是因为胃中有水饮停留的缘故。

    [03]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1〕,膈气虚〔2〕,脉乃数,数为客热〔3〕,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4〕。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5〕,变为胃反〔6〕。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7〕脉反弦,故名曰虚。〔8〕

    【注释】

    〔1〕阳微:《伤寒论》122条、《玉函经》作“阳气微”。

    〔2〕膈气虚:即宗气虚,在此指脾胃气虚。

    〔3〕客热:为邪热,在此引申为假热。

    〔4〕故也:《伤寒论》、《脉经》作“故吐也”。

    〔5〕朝食暮吐:早晨进食后,待夜暮吐出。表明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

    〔6〕胃反:中医病症名,在此指胃气虚寒的反胃呕吐。

    〔7〕今:俞本作“令”。

    〔8〕本条论述全身虚寒引起的胃反呕吐。也见于《伤寒论》122条。

    【译文】

    问道:病人表现脉数,数主热,胃热本当能进食,容易消化谷食,而病人反而出现呕吐,这是什么原因呢?老师说:因为误用发汗药后,使中阳衰微,宗气不足,故出现脉数。此种数脉是假热,不能消化谷食,由于胃中虚冷的缘故。脉弦,也由于内虚,胃气虚而失和降出现朝食暮吐的现象,变成为胃反证。原本虚寒在胃,医生反而误用下法,使脉更现虚寒的弦象。

    [04]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1〕,无气则营虚〔2〕,营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3〕。

    【注释】

    〔1〕无气:指无卫气,即卫气不足。

    〔2〕营虚:即营气不足。

    〔3〕胸中冷:实指胃中虚冷。本条论述全身营卫气血不足导致的胃中虚冷。

    【译文】

    寸口脉微而数,微是卫气不足,卫气不足则营气也不足,营气不足则气血不足,气血不足则引起胃中虚寒(胃反证)。

    [05]趺阳脉浮而涩〔1〕,浮则为虚,涩〔2〕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不化,名曰胃反〔3〕。脉紧而涩〔4〕,其病难治。〔5〕

    【注释】

    〔1〕趺阳脉浮而涩:趺阳脉候中焦脾胃,浮为胃气虚,涩为脾阴伤,脾胃运化失常则不能消磨水谷。

    〔2〕涩:徐本作“虚”。

    〔3〕胃反:中医病名。由于脾胃运化失常引起的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谷不化的一种病证。类似今之幽门梗阻。

    〔4〕脉紧而涩:脉紧为寒甚,涩为津伤,如果呕吐剧烈,且大便秘结不通,则病重难治。

    〔5〕本条论述胃反病的证候和预后。

    【译文】

    趺阳脉浮且涩,浮是胃气虚,涩是脾液伤,脾胃损伤就失去了消化谷食的功能,出现早晨进食则晚上吐出来,晚上进食则早晨吐出来,停留在胃中的水谷不能消化,这就是胃反病。如果脉紧而涩(呕吐频繁,不能进食,大便秘结不通),则病情危重,难以治愈。

    [06]病人欲吐者〔1〕,不可下之。〔2〕

    【注释】

    〔1〕欲吐者:表明病变部位在上(在胃)。

    〔2〕本条论述病变在胃的呕吐,禁用下法。

    【译文】

    病人出现欲吐的症状的,就不可以用下法。

    [07]哕〔1〕而腹满,视〔2〕其前后〔3〕,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4〕

    【注释】

    〔1〕哕:此指有声无物的呃逆症。

    〔2〕视:《玉函经》作“问”。

    〔3〕前后:前,指小便。后,指大便。《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前部不利者,水邪之逆也,当利其小便而哕愈;后部不利者,热邪实也,当利其大便而哕愈。”

    〔4〕本条论述实证引起呃逆的治法。亦见《伤寒论》381条。

    【译文】

    呃逆而见腹满,治疗时须观察其大小便,了解哪方面不通利,然后运用利小便或通大便的治法,那样呃逆即可停止。

    [08]呕而胸满〔1〕者,茱萸汤〔2〕主之。〔3〕

    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4〕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5〕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6〕。温服七合,日三服。

    【注释】

    〔1〕胸满:指胃脘胀满。

    〔2〕茱萸汤:本方有温胃补虚、散寒降逆的作用,方中吴茱萸为君。本方在《伤寒论》243条称“吴茱萸汤”用于“食谷欲呕”。

    〔3〕本条论述胃有寒饮而致呕吐的证治。

    〔4〕一升:俞本作“二升”。

    〔5〕十二枚:俞本作“十枚”。

    〔6〕五升,煮取三升:《伤寒论》243条作“七升,煮取二升,去滓”。

    【译文】

    呕吐而见脘腹胀闷,当用茱萸汤治疗。

    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以上四味药,用五升水同煮,煮到二升。每次温服七合,一日服三次。

    [09]干呕〔1〕,吐涎沫,头痛〔2〕者,茱萸汤〔3〕主之。〔4〕方见上。

    【注释】

    〔1〕干呕:呕而无物。

    〔2〕头痛:指巅顶头痛。“头痛”上《玉函经》有“而复”二字。

    〔3〕茱萸汤:《伤寒论》378条、《玉函经》作“吴茱萸汤”。

    〔4〕本条再论寒饮呕吐兼头痛的证治。亦见《伤寒论》378条。

    【译文】

    出现干呕无物或呕吐涎沫,并见头痛的病人,可用茱萸汤治疗。方见上条。

    [10]呕而肠鸣,心下痞〔1〕者,半夏泻心汤〔2〕主之。〔3〕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4〕,洗 黄芩〔5〕 干姜 人参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三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释】

    〔1〕心下痞:心下,即心中,胃中。痞,指痞闷、痞满。《伤寒论》149条:“但满而不痛,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

    〔2〕半夏泻心汤:本方有辛开苦降、调中和胃的作用。方中以半夏为君,合干姜辛以开结,黄芩、黄连苦以降火,人参、甘草补养中气。

    〔3〕本条论述心下痞兼呕吐的治法。

    〔4〕半升:俞本作“半斤”。

    〔5〕芩:底本误作“苓”,现据俞本、徐本、赵本改。

    【译文】

    出现呕吐而肠鸣,心下痞闷的人,可用半夏泻心汤治疗。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甘草三两,炙

    以上七味药,用一斗水同煮,煮到六升,去掉药渣,再煮到三升。每次温服一升,每日服三次。

    [11]干呕而利〔1〕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2〕主之。〔3〕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4〕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5〕 大枣二十枚〔6〕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注释】

    〔1〕干呕而利:是邪热内犯肠胃,下利(泄泻)而兼干呕。

    〔2〕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本方有清热止利、和胃降逆的作用。方中以黄芩汤为主,治热利,加半夏、生姜止干呕。

    〔3〕本条论述热利兼干呕的治法。可与《伤寒论》172条互参。

    〔4〕二两:俞本作“三两”。

    〔5〕三两:俞本作“四两”。

    〔6〕二十枚:俞本、徐本作“十二枚”,当是。

    【译文】

    出现干呕而下利的病人,可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疗。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大枣二十枚

    以上六味药,用一斗水同煮,煮到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白天服两次,夜间服一次。

    [12]诸呕吐,谷不得下〔1〕者,小半夏汤〔2〕主之〔3〕。方见痰饮中。

    【注释】

    〔1〕谷不得下:表明呕吐剧烈,不能进食。

    〔2〕小半夏汤:本方有化饮降逆的作用。为治呕吐的主方。

    〔3〕本条论述呕吐的治法。

    【译文】

    各种呕吐,谷食不能入口,都可用小半夏汤(为主)治疗。方见《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28]。

    [13]呕吐而病在膈上〔1〕,后思水者〔2〕,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3〕主之〔4〕。

    猪苓散方:

    猪苓 茯苓 白术各等分

    右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注释】

    〔1〕膈上:指胃中。

    〔2〕后思水者:即前述“先呕后渴之症”。

    〔3〕猪苓散:本方有健脾利水的作用。方中以猪苓利水渗湿为主,合白术、茯苓健脾利水。

    〔4〕本条论述先呕后渴的善后调理法。

    【译文】

    胃中有病而出现呕吐,吐后欲饮水,这是呕吐将止之征,当及时给予(少量)饮水。如果渴欲饮水甚者,可用猪苓散调治。

    猪苓散方:

    猪苓 茯苓 白术各等分

    以上三味药,研成散剂。每次用水吞服方寸匕,每日三次。

    [14]呕而脉弱,小便复利〔1〕,身有微热,见厥者〔2〕,难治,四逆汤〔3〕主之。〔4〕

    四逆汤方:

    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两半 甘草二两,炙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注释】

    〔1〕呕而脉弱,小便复利:干呕而脉虚弱无力,是全身虚寒的表现。小便复利,即小便自利。

    〔2〕身有微热,见厥者:身有低热而四肢厥冷。

    〔3〕四逆汤:本方有回阳救逆的作用。方中以生附子温阳散寒为主。因生附子有毒性,今多用炮附子。

    〔4〕本条论述全身虚寒引起的干呕证治。亦见于《伤寒论》377条。

    【译文】

    出现干呕而脉弱无力,小便自利,身有低热,但四肢厥冷(病情危重),难以治愈,当用四逆汤治疗。

    四逆汤方:

    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两半 甘草二两,炙

    以上三味药,用三升水同煮,煮到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身体强壮的人,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15]呕而发热〔1〕者,小柴胡汤〔2〕主之。〔3〕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4〕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5〕 半夏半斤〔6〕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7〕,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释】

    〔1〕呕而发热:指邪热导致呕吐,发热多为寒热往来,可兼有脘胁疼痛,不欲饮食等症。

    〔2〕小柴胡汤:本方有清解邪热,扶正降逆的作用。方中以柴胡、黄芩解热为主。

    〔3〕本条论述邪热致呕的证治。也见于《伤寒论》379条。

    〔4〕半斤:《伤寒论》作“八两”。

    〔5〕三两:俞本作“二两”。

    〔6〕半斤:徐本、《伤寒论》、《玉函经》作“半升”。

    〔7〕七味:《玉函经》下有“咀”二字。

    【译文】

    呕吐而见发热者,当用小柴胡汤治疗。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半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以上七味药,用一斗二升水同煮,煮到六升,去掉药渣,再煎到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16]胃反呕吐〔1〕者,大半夏汤〔2〕主之。〔3〕《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外台》云:治呕,心下痞鞭者〔4〕。

    大半夏汤方〔5〕:

    半夏二升,洗完用 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升半〔6〕。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注释】

    〔1〕胃反呕吐: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不化之症。

    〔2〕大半夏汤:本方有和胃降逆、补虚润燥的作用。

    〔3〕本条论述胃反呕吐的治法。

    〔4〕食入即吐……痞鞭者:吐,俞本作“多吐”;痞鞭,《外台》作“痞坚”。

    〔5〕大半夏汤方:底本缺,据俞本、徐本、赵本加。

    〔6〕煮药取升半:俞本、赵本无“药”字。俞本、徐本、赵本皆作“二升半”,当是。

    【译文】

    胃反呕吐(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可用大半夏汤治疗。《千金要方》说,本方可治胃不能进入食物,食即呕吐,《外台秘要》说,本方可治呕吐而心下痞硬者。

    大半夏汤方:

    半夏二升,洗完用 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

    以上三味药,先用一斗二升水,与白蜜混合,搅动二百四十遍,再与上药同煮,煮到二升半。首次温服一升,余下药汁分两次温服。

    [17]食已即吐〔1〕者,大黄甘草汤〔2〕主之。〔3〕《外台》方:又治

    吐水。

    大黄甘草汤方: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注释】

    〔1〕食已即吐:得食即吐,为胃有实热,与胃中虚冷之朝食暮吐不同。

    〔2〕大黄甘草汤:本方有泻热降火的作用。方中以大黄泻火为主药。

    〔3〕本条论述胃热呕吐的证治。

    【译文】

    食入即吐的病人,当用大黄甘草汤治疗。《外台秘要》说,本方又可治饮水即吐。

    大黄甘草汤方: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以上两味药,用三升水同煮,煮到一升。分两次温服。

    [18]胃反,吐而渴欲饮水〔1〕者,茯苓泽泻汤〔2〕主之。〔3〕

    茯苓泽泻汤方《外台》云:治消渴〔4〕脉绝,胃反吐食之,有小麦一升〔5〕:

    茯苓半斤 泽泻四两 甘草二两 桂枝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注释】

    〔1〕吐而渴欲饮水:指呕吐反复不止,呕后口渴,饮入又吐,吐后又渴,是胃中有停饮所致。

    〔2〕茯苓泽泻汤:本方有化饮利水、和胃降逆的作用。方中以茯苓、泽泻利水化饮为主。《金匮要略集注》:“此方与五苓散似无大分别,而五苓散专于利水而兼发汗,此方亦专于利水而兼补脾和胃。”

    〔3〕本条论述停饮呕吐的证治。

    〔4〕消渴:在此指口渴引饮、饮水即消之症。

    〔5〕一升:俞本、徐本作“二升”。

    【译文】

    出现胃反证,呕吐后渴欲饮水的病人(饮水后又呕吐,反复不止),当用茯苓泽泻汤治疗。《外台秘要》说:本方可治口渴引饮,饮水即吐,脉微细,几乎摸不到,愈吐愈饮的胃反证。方中有小麦一升。

    茯苓泽泻汤方:

    茯苓半斤 泽泻四两 甘草二两 桂枝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

    以上六味药,先将茯苓、甘草、桂枝、白术、生姜用一斗水煮取三升,然后把泽泻放入,再煮取二升半。每次温服八合,一天服三次。

    [19]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1〕者,文蛤汤〔2〕主之。〔3〕兼主微风,脉紧,头痛〔4〕。

    文蛤汤方:

    文蛤五两 麻黄 甘草 生姜各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枚 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愈〔5〕。

    【注释】

    〔1〕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指呕吐后大量饮水不止,是内有郁热征象。

    〔2〕文蛤汤:本方有发汗、清热、止渴的作用。方中以文蛤清肺生津止渴为主,配合越婢汤(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发汗解表。

    〔3〕本条论述邪热呕吐的证治。

    〔4〕兼主微风,脉紧,头痛:为外感风邪的表证,因本方有发表清热作用,故亦可兼治。脉紧,底本误作“脉肾”,据俞本、徐本改。

    〔5〕汗出愈:俞本、徐本、赵本作“汗出即愈”。

    【译文】

    呕吐后,渴欲饮水,而贪饮过多,可用文蛤汤治疗。也可兼治外感风邪引起的脉紧、头痛等表症。

    文蛤汤方:

    文蛤五两 麻黄 甘草 生姜各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枚 大枣十二枚

    以上七味药,用六升水同煮,煮到二升。每次温服一升。药后汗出则病愈。

    [20]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1〕主之。〔2〕

    半夏干姜散方:

    半夏 干姜各〔3〕等分

    右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顿服之。

    【注释】

    〔1〕半夏干姜散:本方有温中降逆的作用,以半夏化饮降逆为主。

    〔2〕本条论述寒饮上逆而吐逆的证治。

    〔3〕各:俞本、赵本无此字。

    【译文】

    出现干呕或吐逆,或吐涎沫,都可用半夏干姜散治疗。

    半夏干姜散方:

    半夏 干姜各等分

    以上两味药,研成散剂,取一方寸匕药末,用一升半浆水同煮,煮到七合。一次顿服。

    [21]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1〕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2〕主之。〔3〕

    生姜半夏汤方〔4〕:

    半夏半斤〔5〕 生姜汁一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6〕,停后服。

    【注释】

    〔1〕心中愦愦:即心中愦乱。愦,乱也。

    〔2〕生姜半夏汤:本方有通阳散结、化饮降逆的作用,并采用热药冷服,少量多次的服法,使药力缓和而持续,徐徐奏效。《医宗金鉴》李彣云:“此方与前半夏干姜散略同,但前温中气,故用干姜;此散停饮,故用生姜。前因呕吐上逆,顿服之,则药力猛峻,足以止逆降气,呕吐立除;此心中无奈,寒饮内结,难以猝消,故分四服,使胸中邪气徐徐散也。”

    〔3〕本条论述寒饮内结而呕哕的证治。

    〔4〕生姜半夏汤方:底本缺,现据俞本、徐本、赵本加。

    〔5〕半斤:俞本、徐本作“半升”。

    〔6〕止:俞本上有“呕”字。

    【译文】

    病人胸中好像气急,好像要呕吐,又好像要打呃逆,出现愦乱无奈的症状,可用生姜半夏汤治疗。

    生姜半夏汤方:

    半夏半斤 生姜汁一升

    以上两味药,用三升水,先煮半夏,煮到二升时,加入生姜汁,再煮到一升半。待小冷,分四次服,白天服三次,晚上服一次。呕吐止后,停后服。

    [22]干呕,哕,若手足厥〔1〕者,橘皮汤〔2〕主之。〔3〕橘皮汤方:

    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注释】

    〔1〕手足厥:指四肢厥冷,为阳气闭郁引起。

    〔2〕橘皮汤:本方有通阳散寒、降逆和胃的作用,方中以橘皮降逆为主。

    〔3〕本条论述胃寒而哕的证治。

    【译文】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