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金匮要略译注最新章节!

    论一首 脉证九条 方九首

    【按语】

    本篇论述血痹与虚劳两种病。血痹是因体虚而复感风邪以致阳气痹阻、血行不畅引起的病证。虚劳病范围相当广泛,凡五脏气血亏损引起的慢性衰弱性、进行性疾病以及先天不足性疾病,皆属于虚劳病。其发病过程缓慢,因虚成损,积损成劳。《临证指南医案》指出:“久虚不复谓之损,损极不复谓之劳,此虚、劳、损三者,相继而成也。”由于虚劳与血痹在发病过程中互有联系,故合篇论述。《金匮悬解》:“血痹之证,必因于虚劳,所谓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是也。虚劳之病,必至于血痹,所谓中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是也。”

    [01]问曰:血痹病〔1〕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2〕,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3〕,遂得之〔4〕。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5〕,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6〕。

    【注释】

    〔1〕血痹病:中医病名,因体虚复感外邪引起的以肢体麻木不仁为主症的病证。

    〔2〕尊荣人,骨弱肌肤盛:指养尊处优、不从事劳动的人,外表肌肤虽然肥盛,但筋骨脆弱。

    〔3〕重因疲劳汗出……加被微风:疲劳,即“房劳”。卧不时动摇,指房劳时身体动摇。加被微风,表明再感受轻微的风邪。《金匮发微》:“入房汗出,全身动摇,微风袭之。”重因,俞本、赵本误作“重困”。

    〔4〕得之:《脉经》下有“形如风状”。

    〔5〕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脉微是阳微,涩为血滞。表明血痹病的内因是阳气不足、血行不畅。小紧,为感受轻微的风寒之邪,是外因。在寸口、关上,指受邪部位尚浅,未及“尺中”。

    〔6〕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指出治疗方法。由于血痹病是血行不畅所致,其根源是阳气痹阻,故治疗应当用针刺法引动阳气即可,使阳气通畅,气行则血行,邪去则脉紧转缓和,病就痊愈。本条论述血痹病的病因、病机、脉证及治则。

    【译文】

    问道:血痹病是怎样引起的?老师说:养尊处优的人,虽然外表肌肤肥盛,但体内筋骨虚弱,再由于房劳过度,睡卧时经常身动而汗出,容易感受风寒之邪,于是就得了血痹病。按其脉象寸口微涩,关上小紧,但病变尚浅,治疗可用针刺法通引阳气,使脉紧转为缓和,病就痊愈。

    [0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1〕,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2〕,黄耆桂枝五物汤〔3〕主之。〔4〕

    黄耆桂枝五物汤方:

    黄耆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参。

    【注释】

    〔1〕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阴阳俱微,就是寸口关上微。寸口为阳,关上为阴。表明寸口、关上都是微脉,此条病情较上条为重。上条“寸口微”,此条“寸口、关上微”;上条“关上小紧”,此条“尺中小紧”,表明尺部亦见有紧脉,可知受邪也较上条为深。

    〔2〕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风痹,中医病名,以肢体麻木不仁及疼痛为主症。而血痹只是麻木不仁,并无疼痛之症,如风痹状则表明血痹犹如风痹那样麻木不仁。《金匮玉函要略辑义》:“风痹,乃顽麻疼痛兼有。而血痹则唯顽麻,而无疼痛;历节则唯疼痛,而无顽麻。”《金匮要略今释》:“血痹者,末梢知觉神经麻痹也。”风痹,《脉经》作“风”。

    〔3〕黄耆桂枝五物汤:本方即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而成。方中以黄芪、桂枝益气通阳为主,配合芍药、姜、枣调和营卫。黄耆,即黄芪。全方有通阳行痹的作用。为治疗血痹病的主方。后世治疗中风常用的补阳还五汤,在活血化瘀药中重用黄芪即取源于此。

    〔4〕本条再论血痹病的脉证及治法。

    【译文】

    血痹病按其脉象寸口,关上都见微象,尺中见小紧(是阳气痹阻,血行不畅,又外感风寒之邪,证情较上条为重),并出现身体麻木不仁之症,犹如风痹病那样。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

    黄芪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以上五味药,用六升水同煮,煮到二升。每次温服七合,每日服三次。另一药方中有人参,体虚者也可加入。

    [03]夫男子平人〔1〕,脉大为劳〔2〕,极虚亦为劳〔3〕。

    【注释】

    〔1〕男子平人:男子,在此包括男女所有的人(以下各条大多如此,不再说明)。平人,指外表似无显著病态,但体内五脏气血已亏损的人。

    〔2〕脉大为劳:指大脉一类的虚劳病,此“脉大”不是“洪大”之大,而是浮大无力的脉象。下列诸条中“浮脉”、“浮弱脉”、“革脉”等皆属于大脉一类,这一类脉是指阴阳两虚、虚阳外浮一类的虚劳病。

    〔3〕极虚亦为劳:指虚脉一类的虚劳病。极虚,非指虚之极,“极”也指虚,是虚软无力的脉象。下列条文中“虚弱”、“细微”、“沉弦”、“沉小迟”等皆属于虚脉一类,这一类脉是指阴阳两虚、精气内衰一类的虚劳病。本条论述虚劳病的分类。

    【译文】

    (虚劳病往往见于)外表形体似无病态,但体内五脏气血已亏损的男女病人。可有两大类表现:一类是脉大(阴阳两虚、虚阳外浮)的虚劳病,另一类是脉极虚(阴阳两虚、精气内衰)的虚劳病。

    [04]男子面色薄〔1〕者,主渴及亡血〔2〕,卒喘悸〔3〕,脉浮者〔4〕,

    里虚也。〔5〕

    【注释】

    〔1〕面色薄:指面色薄白无华。

    〔2〕主渴及亡血:渴,指消渴病;亡血,指少血,贫血。此是表明曾有过消渴及贫血一类的疾病。

    〔3〕卒喘悸:指阵发性的气喘及心悸之症。

    〔4〕脉浮:是浮大无力的脉象。

    〔5〕本条论述脉(浮)大一类虚劳病的证候。

    【译文】

    不论男女病人,(望诊见到)面色薄白无华,(问诊得知)有过消渴病或贫血(的病史),现在又有阵发性气喘、心悸之症,切其脉象是浮大无力,这是由于体内五脏气血亏损引起的虚劳病。

    [05]男子脉虚沉弦〔1〕,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2〕,面色白,时目瞑〔3〕,兼衄〔4〕,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5〕。

    【注释】

    〔1〕脉虚沉弦:是沉取弦而无力的脉象,表明是脉虚一类虚劳病。

    〔2〕短气里急,小便不利:皆属于阳气不足之症。短气是呼吸短促,里急是里虚脉急,由于少腹筋脉拘急,以致小便不利。

    〔3〕面色白,时目瞑(míng)、兼衄(nǜ):皆属于阴血亏损之症。面色白,即是面色薄白。时目瞑,指经常目眩;兼衄,是鼻出血。

    〔4〕少腹满:也属于阳气不足之证,由于小便不利,以致少腹胀满。《脉经》作“面色白,时时目瞑,此人喜衄”。

    〔5〕此为劳使之然:这些都是阴阳气血不足引起的虚劳病的证候。本条论述脉虚一类虚劳病的证候。

    【译文】

    (脉虚一类虚劳病的)男女病人,按其脉象沉弦无力,其外证虽没有寒热,但有呼吸短促,少腹拘急而小便不利,面色薄白,时常目眩,有时还兼有鼻出血、少腹胀满等,这些都是阴阳气血不足引起的虚劳病。

    [06]劳之为病,其脉浮大〔1〕,手足烦〔2〕,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3〕,酸削〔4〕不能行〔5〕。

    【注释】

    〔1〕脉浮大:浮大无力的脉象,表明是脉大一类虚劳病。

    〔2〕手足烦:即手足热,也指五心烦热之症。烦,《脉经》作“暖”。

    〔3〕阴寒精自出:阴寒,即阴冷,为七伤之一(参见《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3]),即后世所谓的阳痿症;精自出,指遗精、滑精之症。

    〔4〕酸削:当是“痠痟(suān xiāo)”,即痠痛。《周礼·天官》:“春时有痟首疾。”郑玄注:“痟,酸削也;首疾,头痛也。”贾公彦疏:“言痟者,谓头痛之外,别有酸削之痛。”

    〔5〕不能行:《脉经》下有“少阴虚满”四字。本条再论脉虚一类虚劳病的证候。

    【译文】

    虚劳这类病,按其脉浮大无力(指大脉一类虚劳病),其症是手足烦热(五心烦热),春夏季较明显,秋冬季有好转,且有前阴寒冷而致阳痿及遗精、滑精之症,四肢痠痛难于行走。

    [07]男子脉浮弱而涩〔1〕,为无子〔2〕,精气清冷〔3〕一作泠〔4〕。

    【注释】

    〔1〕脉浮弱而涩:脉浮大无力且来去不流利,是大脉一类虚劳病。浮弱,《脉经》作“微弱”。

    〔2〕无子:指男子不育证。

    〔3〕精气清冷:指精液清稀而量少。《金匮要略心典》:“此得之天禀薄弱,故当无子。”本条论述虚劳无子证。

    〔4〕泠(líng):亦指精液清而少。

    【译文】

    男子脉浮弱无力且兼涩脉,其证不能生育子女,原因是精液清稀而少。

    [08]夫失精家〔1〕少腹弦急,阴头寒〔2〕,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3〕。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4〕。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5〕,桂枝龙骨牡蛎汤〔6〕主之。〔7〕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小品》〔8〕云:虚羸浮热汗出〔9〕者,除桂,加白薇〔10〕、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龙骨汤〔11〕。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龙骨 牡蛎〔12〕

    右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注释】

    〔1〕失精家:指久患遗精、滑精的人。

    〔2〕少腹弦急,阴头寒:即阳气虚衰之证。弦急,即拘急。阴头寒,即阳痿。

    〔3〕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目眩、发落是阴血亏损之症。目眶痛为肝经郁热,临症十分罕见。眩,徐本误作“弦”。目眩,《脉经》作“目睢痛一云目眩”。

    〔4〕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此段是插笔,是论异病同脉。脉象极虚(浮大无力)或芤迟(浮大中空),可见于下利清谷或失血或失精的人。

    〔5〕脉得诸芤动微紧……女子梦交:此论同病异脉。男女梦交、失精,脉象或见芤动(虚阳外浮)或见微紧(阳气虚衰)。诸,作“之于”解。《脉经》“梦交”下有“通”字。

    〔6〕桂枝龙骨牡蛎汤:本方即桂枝汤加龙骨、牡蛎组成,有调和阴阳、潜镇摄纳的作用。

    〔7〕本条论述虚劳失精的证治。

    〔8〕《小品》:指《小品方》,中医书名,南北朝陈延之撰,已佚。

    〔9〕虚羸浮热汗出:在失精同时兼有虚热、汗出、消瘦乏力之症。

    〔10〕白薇:为萝藦科植物白薇或蔓生白薇的根。有清退虚热的功效。

    〔11〕二加龙骨汤:本方为桂枝龙骨牡蛎汤,去桂枝加白薇、附子组成,有温阳、固涩、除热的作用。

    〔12〕龙骨、牡蛎:徐本下有“各三两”三字。

    【译文】

    久患遗精的人,出现少腹拘急,阴寒而见阳痿,头昏眼花,一作眼眶疼痛。头发脱落。脉象极虚或芤迟,可见于下利清谷、失血、失精之症。脉得之于芤动或微紧,出现男女梦交、失精。可用桂枝龙骨牡蛎汤治疗。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小品方》说,虚弱羸瘦虚热汗出的人,则要去桂枝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称二加龙骨汤。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龙骨 牡蛎各三两

    以上七味药,用七升水同煮,煮到三升。分三次温服。

    [09]天雄散〔1〕方:〔2〕

    天雄〔3〕三两,炮 白术八两 桂枝六两 龙骨三两

    右四味,杵为散。酒服半钱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4〕。

    【注释】

    〔1〕天雄散:本方有补阳摄阴的功效。方中天雄壮命门之火,以补先天之本,白术补后天脾胃,以培精气之源,桂枝补阳之虚且助气化,龙骨敛浮越之气,固外泄之精。故本方可治阳虚的滑精证。《研经言》赞本方为“阳虚失精之祖方”。

    〔2〕本条论述阳虚滑精的治方。

    〔3〕天雄:为毛茛科植物乌头形长的块根。有祛风散寒、益火助阳的功效。

    〔4〕稍增之:渐渐增加。稍,逐渐的意思。

    【译文】

    天雄散方:

    天雄三两,炮 白术八两 桂枝六两 龙骨三两

    以上四味药,研成细末。用酒饮服,每次半钱匕,每日三次。不见效,渐渐增加药量。

    [10]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善盗汗〔1〕也。〔2〕

    【注释】

    〔1〕脉虚弱细微者,善盗汗:脉虚弱为阳虚,细微为阴虚,表明阳虚不固或阴虚内热,皆可引起盗汗。善,徐本作“喜”。盗汗,是指睡眠时身体流汗。

    〔2〕本条论述虚劳盗汗症。

    【译文】

    患虚劳病的男女病人,外貌形体如常人那样,但其脉象虚弱或微细,夜间睡眠时很容易出汗。

    [11]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1〕,痹侠背行〔2〕,苦肠鸣〔3〕,马刀侠瘿〔4〕者,皆为劳得之。〔5〕

    【注释】

    〔1〕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五六十岁的人,精气内衰,如果出现浮大无力的脉象,这就是病态。其病脉大,《脉经》作“其脉浮大”。

    〔2〕痹侠背行:指腰背部出现疼痛,这是痹症(类似今之骨质增生、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等),不是虚劳病。

    〔3〕苦肠鸣:苦,俞本、徐本作“若”,当是。肠鸣,指久患肠鸣溏泄(大便稀薄)、食不消化之症,为虚劳病之一种。

    〔4〕马刀侠瘿:指长在颈部的瘰疬,即今之颈部淋巴结核。属于虚劳病之一。马刀侠瘿特指部位而言。马刀,在颈部两侧;侠瘿,在前颈中央,《研经言·马刀考》:“夫在侠缨之处,曰侠缨,则生于马刀之处曰马刀。”

    〔5〕本条论述脉大一类虚劳病的鉴别诊断。

    【译文】

    五六十岁的老年人(精气渐衰)而脉见浮大无力(是虚阳外浮),可见于以下病证:病邪痹阻在背部出现腰背疼痛,这是痹症(不是虚劳病);如果出现腹中肠鸣、慢性泄泻、食不消化或颈部出现瘰疬,这些都是虚劳引起的。

    [12]脉沉小迟,名脱气〔1〕,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2〕,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3〕。

    【注释】

    〔1〕脉沉小迟,名脱气:脉沉小迟为阳虚气耗,故曰脱气,此属阳气虚衰的虚劳病。

    〔2〕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此是肾阳不足,寒盛于外之症。疾行则喘喝,即动则气急,张口喘气。由于阳虚故四肢厥冷。

    〔3〕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此是脾阳不足,寒盛于内之症。由于脾失健运则腹部胀满,食物难于消化。本条论述阳气虚衰的虚劳病。类似今之呼吸循环功能衰竭。

    【译文】

    出现沉小迟的脉象(是阳气虚脱的缘故),名叫脱气。这种虚劳病的病人动则气急,四肢逆冷,腹部胀满,甚至大便溏薄,食物不易消化。

    [13]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1〕,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2〕,妇人则半产漏下〔3〕,男子则亡血失精〔4〕。

    【注释】

    〔1〕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脉弦为寒,脉大为虚。弦是弦而无力,故曰“弦则为减”;大是大而中空,故曰“大则为芤”。

    〔2〕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表明弦而无力,大而中空之脉,即是革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