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金匮要略译注最新章节!

    论一首 脉证三条 方十一首

    【按语】

    本篇论述中风及历节两种病。中风是以突然半身不遂、口眼?斜甚至跌仆、不省人事为主症的病证。历节是以关节疼痛甚至肿大为主症的病证。由于这两种病都属于风病,中风发病急骤;历节疼痛,遍历肢节,皆有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性。两者在证候上亦有类似之处,中风半身不遂,历节但臂不遂,都有肢体活动障碍的证候。故两病合篇论述。本篇名下“方十一首”当据俞本、徐本作“方十二首”为是。

    [01]夫风〔1〕之为病,当半身不遂〔2〕。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3〕。脉微而数〔4〕,中风使然。〔5〕

    【注释】

    〔1〕风:在此指中风病。

    〔2〕不遂:不能随意活动。

    〔3〕痹(bì):指“痹证”,病名。因风、寒、湿三气侵袭所致。风邪偏胜者,称“行痹”,症见关节疼痛、游走无定处,寒邪偏胜者,称“痛痹”,症见关节疼痛,受寒后加剧;湿邪偏胜者,称“着痹”,症见关节疼痛,重着不移,痛处固定。痹症包括今人所称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骨关节炎等病。

    〔4〕脉微而数:此以脉象论述中风的病因。脉微是气血不足,数为邪气有余。中风是由气血不足,风邪入中引发为病。

    〔5〕本条论述中风的脉证及其与痹证的鉴别。

    【译文】

    中风这种病,应当出现半侧肢体不能随意活动的症状。如果仅是一侧手臂(或腿脚)活动障碍,这属于痹证。出现微数的脉象,此是由于气血不足,风邪入中引起的中风。

    [02]寸口脉〔1〕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2〕。寒虚相搏,邪在皮肤〔3〕。浮者血虚,络脉〔4〕空虚。贼邪不泻〔5〕。或左或右。邪气〔6〕反缓,正气〔7〕即急,正气引邪,?僻〔8〕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9〕,即不识人;邪入于藏〔10〕,舌即难言,口吐涎。〔11〕

    【注释】

    〔1〕寸口脉:在此指上焦的病证。

    〔2〕紧则为寒,浮则为虚:表明引起㖞僻的病因。外因是感受寒邪,内因是气血不足。

    〔3〕皮肤:在此指面部皮肤。

    〔4〕络脉:为经脉的分支,循行部位较浅。《灵柩·经脉》:“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5〕贼邪不泻:指寒邪乘虚停留不去。

    〔6〕邪气:在此指受邪的一侧面部皮肤(即病侧)。

    〔7〕正气:在此指未受邪的一侧面部皮肤(即健侧)。

    〔8〕?僻:指口歪斜。

    〔9〕府:通“腑”,此指“脑”。

    〔10〕藏:通“脏”。

    〔11〕本条论述中风的病机及轻重不同的表现。

    【译文】

    寸口脉出现浮而紧,是气血不足、感受寒邪、虚寒相并引起的面部皮肤的病变。由于浅表的络脉血气不足,风寒之邪乘虚停留不去。表现在面部皮肤,有的出现在左侧,有的出现在右侧。受邪的一侧皮肤筋脉反而弛缓,未受邪的一侧筋脉相对就紧急,健侧牵引病侧筋脉,而出现口眼歪斜,肌肤不能随意活动的症候。

    如果病变浅在络脉,表现为肌肤麻木不仁(即感觉障碍);病变在经脉,则出现肢体重着不易举动(即运动障碍);当病邪深入于腑(指“脑”),则出现昏迷不省人事(意识障碍);病邪再深入于脏,还会出现失语、口角流涎之症。

    [03]侯氏黑散〔1〕:治大风〔2〕四肢烦重〔3〕,心中恶寒不足者。〔4〕《外台》〔5〕治风癫〔6〕。

    菊花〔7〕四十分 白术十分 细辛三分 茯苓〔8〕三分 牡蛎三分 桔梗〔9〕八分 防风〔10〕十分 人参三分 矾石〔11〕三分 黄芩五分 当归三分 干姜三分 芎?〔12〕三分 桂枝三分

    右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13〕,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注释】

    〔1〕侯氏黑散:本方先揭方名,后列证候,与前后诸条各异,故注家多疑此非仲景方。可能本方是侯氏验方,仲景博采他人之方而录于书中。因方中有皂矾,色黑,故名侯氏黑散。本方为治疗中风最早的专方。有扶正祛风的功效。方中以菊花为君,量特重;防风、白术为臣。全方针对中风的病理,风、火、痰、瘀、虚,功能面面俱到,故后世医家多应用本方。《临证指南医案·肝风》载:“考古人虚风,首推侯氏黑散。”

    〔2〕大风:指猝然而至的中风。

    〔3〕烦重:十分沉重。

    〔4〕本条论述中风的治方。

    〔5〕《外台》:中医书名,即《外台秘要》,唐王焘编著。

    〔6〕风癫:中医病名,指发作性神志失常的一类病证。类似今之“癫痫”。

    〔7〕菊花:为菊科植物菊的头状花序,有黄、白二种。黄菊花,又称杭菊花,有疏散风热的作用;白菊花,又称甘菊花、涤菊花,有平肝明目的功效。

    〔8〕茯苓: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菌核,有健脾利水的作用。

    〔9〕桔梗: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有化痰止咳、开提宣通的功效。

    〔10〕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有祛风除湿的作用。

    〔11〕矾石:即皂矾、绿矾,为含硫酸亚铁的矿石。有除湿补血的作用。本品内服宜入丸散。

    〔12〕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茎,有活血祛瘀的功效。今名为“川芎”。

    〔13〕“常宜冷食”下,赵本无“六十日止”。

    【译文】

    侯氏黑散:能治疗突然中风而致的肢体沉重乏力(不能随意举动),心胸中感觉冷而体力不足的病证。《外台秘要》用本方可治发作性神志失常的病证。

    菊花四十分 白术十分 细辛三分 茯苓三分 牡蛎三分 桔梗八分 防风十分 人参三分 矾石三分 黄芩三分 当归三分 干姜三分 芎三分 桂枝三分

    以上十四味药,捣成细末。每次用酒吞服一方寸匕的药,每日服一次。初服二十天,用温酒调服。禁食一切鱼肉、大蒜等食物。平时适宜吃寒性食物。服药六十日,药的效用积在体内(连续发挥作用)。吃热性食物会使药效减弱,而凉性食物则能起辅助作用。

    [04]寸口脉迟而缓〔1〕,迟则为寒,缓则为虚〔2〕;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3〕。邪气中经〔4〕,则身痒而瘾疹〔5〕;心气不足〔6〕,邪气入中〔7〕,则胸满而短气。〔8〕

    【注释】

    〔1〕寸口脉迟而缓:此以脉象指代病位病机,表明病在全身,病机是血脉迟缓。

    〔2〕迟则为寒,缓则为虚:为对句互文,进一步说明出现迟缓脉的病源是虚寒。

    〔3〕营缓则亡血,卫缓则中风:“营卫”为中医学名词。营气、卫气均为饮食水谷之气所化。“营”主血,行于脉中;“卫”主气,行于脉外。“缓”犹言“虚”。营卫虚寒可导致两种病机:一是亡血(即失血),二是中风。前句“亡血”是客词,后句“中风”是主词,主客相互印证。《金匮玉函要略述义》:“‘营缓’、‘卫缓’二句是双关文法,上句是客词,下句是主词,对举以为营缓卫缓之辨,缓字承上文犹言虚。”

    〔4〕邪气中经:犹言邪气中表。

    〔5〕瘾疹:中医病名,指一种因风邪引起的皮肤病。全身瘙痒,皮疹时隐时现,故名。今称“荨麻疹”,俗称“风疹块”。由于瘾疹亦属风病范围,所以在中风、历节病篇中举出,但在病因上加以说明以示分别。

    〔6〕心气不足:即血气不足。

    〔7〕邪气入中:犹言风邪中里。

    〔8〕本条论述中风病机和轻重不同的证候。

    【译文】

    寸口脉出现迟缓脉,病源是由于虚寒;而营卫虚寒可见于失血,也可见于中风。风邪中表,可出现全身瘙痒的皮疹;血气不足,则风邪入里,还可出现胸闷和呼吸短促。

    [05]风引汤〔1〕:除热瘫痫〔2〕。

    大黄 干姜 龙骨各四两 桂枝三两 甘草 牡蛎各二两 寒水石〔3〕 滑石 赤石脂〔4〕 白石脂〔5〕 紫石英〔6〕 石膏各六两

    右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7〕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8〕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痛瘈疭〔9〕,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巢氏〔10〕云:脚气〔11〕宜风引汤。

    【注释】

    〔1〕风引汤:本方是治疗热盛动风而致惊痫证之方。风引,意即治疗风痫掣引之候。本方非治中风病,后人见方名“风引”二字,误入中风篇。本方的作用重在熄风。方中集六味石类药,配合龙骨、牡蛎、大黄等,共奏重镇潜阳、清热熄风之功。本方对后世有一定影响。近代医家张锡纯创“建瓴汤”,善用石类重镇之品以治疗高血压、脑溢血,即取源于此。《医学衷中参西录》曰:“拙拟之建瓴汤,重用赭石、龙骨、牡蛎,且有加石膏之时,实窃师风引汤之义也。”

    〔2〕除热瘫痫:瘫,指“瘫痪”,肢体不能随意运动的症状。痫,是发作性神志失常。《金匮要略札记》云:“此四字,疑当作除热疗痫,即与除热镇心文意相合。”本条论述热盛动风而致惊痫的治方。

    〔3〕寒水石: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的晶体。有清热泻火的功用。

    〔4〕赤石脂:为硅酸盐类多水高岭石的一种红色块状体。有止血收敛的功效。

    〔5〕白石脂:为硅酸盐类矿物高岭石。有止血涩肠的功效。

    〔6〕紫石英:为卤化物类矿物萤石的矿石。有镇心定惊的功效。

    〔7〕韦囊:即皮革制成的盛药器。

    〔8〕井花水:即井华水,为井泉水在清晨最先汲者。

    〔9〕瘈疭(chì zòng):抽搐。俗名抽风。

    〔10〕巢氏:赵本连上句作“除热方巢”。有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

    〔11〕脚气:指脚气病,中医病名。表现为下肢软弱无力、麻木、痠痛甚至肿胀等症。

    【译文】

    风引汤(有清热镇惊的作用):治疗热盛而致的瘫痪及惊痫证。

    大黄 干姜 龙骨各四两 桂枝三两 甘草 牡蛎各二两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两

    以上十二味药,捣碎,粗筛后,存放于韦囊中。每次服药用三指撮的药末,加上井华水三升,煮沸三次。每次温服一升。可治成人风癫掣引之证。小儿惊痫抽搐,一日发作十余次,医生不能治疗,本方可作为除热的方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说:脚气病可用风引汤治疗。

    [06]防己地黄汤〔1〕治病如狂状〔2〕、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3〕。

    防己一分〔4〕 桂枝三分〔5〕 防风三分〔6〕 甘草二分〔7〕

    右四味,以酒一杯,渍之一宿,绞取汁;生地黄二斤,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其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

    【注释】

    〔1〕防己地黄汤:此是治疗血虚风动而致狂的方剂。方中寓轻剂祛风药于重剂养血药之中,意在去血中之风。《千金要方·风眩门》以本方治言语狂错,眼目霍霍,或言见鬼,精神昏乱。可见,本方可治老年风眩病。《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用地黄饮子治中风失语偏瘫之症,也在本方基础上化裁而成。

    〔2〕如狂状:“狂”指精神失常的症状。《经方例释》谓:“妄行独语,正是狂症。狂症有热,脉不浮。今脉浮,无寒热,故不正言狂,而以‘如狂状’之云。如狂状者,专指风眩也。”

    〔3〕本条论述血虚动风而致狂的治方。〔4〕一分:赵本作“一钱”。

    〔5〕三分:赵本作“三钱”。

    〔6〕三分:赵本作“三钱”。

    〔7〕二分:俞本、赵本作“二钱”。徐本作“一分”。

    【译文】

    防己地黄汤用于治疗犹如精神失常的病人,手足妄动,独自乱语,喋喋不休,但身无寒热,按其脉浮。

    防己一分 桂枝三分 防风三分 甘草二分

    将四味药,放在一杯酒中,浸泡一夜,然后绞取药汁;另取二斤生地黄,切成小块,用蒸气蒸,约蒸一斗米饭的时间,生地黄制熟后,也绞取药汁,用铜器盛放,后将两种药汁混合。分两次服用。

    [07]头风摩散方:〔1〕

    大附子一枚炮 盐等分

    右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疢上〔2〕,令药力行。

    【注释】

    〔1〕头风摩散方:此为头风之外治方。“头风”即发作性头眩、头痛之症。本方有祛风散寒止痛之功。《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此言偏头风之治方也。”本条论述头风的外治方。

    〔2〕已摩疢上:俞本、赵本作“已摩疾上”。其意是立即用药末涂搽头部痛处。已,当作“随即”、“旋即”解。《金匮玉函要略方论疏义》:“疢上,则患处也。”

    【译文】

    头风摩散方:

    大附子一枚炮 盐等分

    以上二味药同研成粉末,洗完头,取一方寸匕药末涂搽头部痛处,使药发挥作用。

    [08]寸口脉沉而弱〔1〕,沉即主骨,弱即主筋〔2〕。沉即为肾,弱即为肝〔3〕。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4〕。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5〕

    【注释】

    〔1〕寸口脉沉而弱:脉沉主里,弱主虚,表明引起历节病的根源在于里虚。

    〔2〕沉即主骨,弱即主筋:二句为互文,指出病变部位在筋骨。

    〔3〕沉即为肾,弱即为肝:二句亦为互文,指出历节病的内因是肝肾不足。

    〔4〕如水伤心:指明历节病的外因是寒湿外侵。如,通“而”。水,指水湿。伤心,即伤及血脉,因心主血脉。

    〔5〕本条论述历节病的成因及脉证。

    【译文】

    由于里虚导致寸口脉沉而弱,为历节病成因之一。历节病病变部位在筋骨。内因是肝肾不足,外因是汗出时(腠理疏松)入水,而水湿之邪乘虚伤及血脉。出现关节疼痛,转历诸节(甚至痛处肿胀),渗出黄水,这是(因湿郁化热导致的)历节病。

    [09]趺阳脉〔1〕浮而滑,滑则谷气实〔2〕,浮则汗自出。

    [10]少阴脉〔3〕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4〕

    【注释】

    〔1〕趺阳脉:中医切脉部位,正当足背动脉搏动处,相当于针灸穴位的冲阳穴,属足阳明胃经。古代医家认为切趺阳脉,可推断胃气的盛衰。

    〔2〕谷气实:“谷气实”即阳明胃家实。谷气,即胃气。《伤寒论》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3〕少阴脉:中医切脉部位。为足少阴肾经太谿穴的部位,在足内踝后侧。此处可诊察肾气的盛衰。

    〔4〕此两条论述历节病的成因及脉证。

    【译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