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金匮要略译注最新章节!

    证二条 方六首

    【按语】

    本篇专论疟病。《说文解字》云:“疟,寒热休作(时休止时发作)病。”又《释名》曰:“疟,酷疟也。”疟病是以寒热往来,休作有时为特征的病证,因寒热凌疟于人而得名。本篇在《内经素问·疟论》的基础上,将疟病分为瘅疟、温疟、牝疟三种。并首创久疟不愈形成疟母的理论,以及治疗疟病的一系列方药。

    更多好书分享关注公众号:tianbooks

    [01]师曰:疟脉自弦〔1〕,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 〔2〕。弦小紧者,下之差 〔3〕;弦迟者,可温之〔4〕;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 〔5〕;浮大者,可吐之 〔6〕;弦数者,风发也 〔7〕,以饮食消息止之 〔8〕。

    【注释】

    〔1〕疟脉自弦:弦脉是少阳病的主脉。少阳病邪居于半表半里,疟脉自弦,可知疟病也是病在少阳,邪在表里之间,其主症也同是寒热往来。《金匮玉函要略疏义》:“此章疟病之总纲,乃因脉以断证之法也。……唯其往来寒热证属少阳,而少阳居于半表半里之地,其脉自弦,弦即疟病之正脉也。”弦脉脉形长而直,如按琴弦,但在临床上,疟病并非见弦脉。

    〔2〕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表明疟病以寒热往来为主症,以寒热多少为辨证纲领。

    〔3〕弦小紧者,下之差:弦小紧即沉小紧,与下文“浮大”相对而言,表示邪偏于下,当用下法治疗才能痊愈。

    〔4〕弦迟者,可温之:弦迟指里寒,可用温法治疗。

    〔5〕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弦紧表明表寒,可用针灸发汗的方法治疗。弦紧者,《脉经》作“若脉紧数者”。

    〔6〕浮大者,可吐之:浮大表明邪偏于上,可用吐法治疗。

    〔7〕弦数者,风发也:弦数,为热盛;风发,形容发病迅猛。

    〔8〕以饮食消息止之:其意是要服用汤药加减变化,才能制止其寒热发作。表明与上述针灸发汗的治法不同。饮食,泛指“饮药”、“服药”。消息,引申为斟酌、加减(“消”是消减,“息”是增长)。本条论述疟病辨证施治的纲领。

    【译文】

    老师说:疟病的脉象本属弦(弦脉表示病在半表半里,主症是寒热往来,以寒热多少为辨证纲领),弦数为多热,弦迟为多寒(疟病治疗根据病情及病位可采用汗、吐、下、温、清等不同方法),如果脉弦小紧是病在身体下部(肠),用攻下法治疗,可得痊愈;脉弦迟是体内有寒,可用温阳法治疗;脉弦紧是表有寒,可用针灸发汗的方法治疗;脉浮大是病在身体上部(胃),可用催吐法治疗;而脉弦数是热盛,是急性发作的疟病,当选用相应(清热)的汤药来制止其发作。

    [02]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1〕。设不差,当月尽解 〔2〕。如其不差,当如何 〔3〕?师曰:此结为症瘕〔4〕,名曰疟母 〔5〕。急治之 〔6〕,宜鳖甲煎丸 〔7〕。

    鳖甲煎丸方:

    鳖甲十二分〔8〕炙 乌扇 〔9〕三分烧〔10〕 黄芩三分 柴胡 〔11〕六分 鼠妇 〔12〕三分熬 干姜三分 大黄三分 芍药五分 桂枝三分 葶苈 〔13〕一分熬 石韦 〔14〕三分去毛 厚朴三分 牡丹 〔15〕五分去心 瞿麦 〔16〕二分 紫葳 〔17〕三分 半夏一分 人参一分 ?虫 〔18〕五分熬 阿胶 〔19〕三分炙 蜂窠 〔20〕四分熬 赤硝 〔21〕十二分 蜣螂 〔22〕六分熬 桃仁 〔23〕二分右二十三味,为末,取煅灶下灰 〔24〕一斗,清酒一斛 〔25〕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千金方》用鳖甲十二片,又有海藻〔26〕三分,大戟〔27〕一分,?虫五分,无鼠妇、赤硝二味,以鳖甲煎和诸药为丸。

    【注释】

    〔1〕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指出疟病的病程,一般经过十五天,正胜邪退,能够自愈。以,作“在”解。

    〔2〕设不差,当月尽解:如果十五天后寒热依然不退,最长到一个月会停止发作。

    〔3〕如何:俞本、徐本、赵本作“云何”。

    〔4〕症瘕:中医病名。指腹内结块。坚硬不易推动,痛有定处为“症”;聚散无常,痛无定处为“瘕”。

    〔5〕疟母:中医病名。由于疟病寒热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正气渐衰,疟邪与痰血凝聚在左胁下,结为痞块,这是疟久不愈形成的一种症瘕,称为“疟母”,即今之脾肿大。

    〔6〕急治之:表明疟病寒热发作要及早医治。若疟母已形成,根深蒂固,则难于速愈。

    〔7〕鳖甲煎丸:本方以鳖甲软坚散结为主,配合大队破瘀消症以及补气理气之品。全方有扶正祛邪、消症化积的功效。其特点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峻药缓攻。高注《金匮要略》:“细按鳖甲煎丸,连灶灰清酒,凡二十五味,为《伤寒》、《金匮》第一大方。”本条论述疟母的形成及治法。

    〔8〕十二分:徐本作“十一分”。

    〔9〕乌扇:即鸢(yuān)尾。为鸢尾科植物鸢尾的叶或全草。有破症消积的作用。前人曾把本品误作“射干”,今在此更正。

    〔10〕烧:指煆烧,中药炮制法之一。将药物放在铁锅内加盖,置火上加热。

    〔11〕柴胡:为伞形科植物北柴胡或狭叶柴胡的根。有解表清热、疏肝解郁的功效。

    〔12〕鼠妇:为鼠妇科动物平甲虫的干燥全体。有破瘀、活血、利水的功效。

    〔13〕葶苈:为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菜、北美独行菜或播娘蒿的种子。有化痰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

    〔14〕石韦:为水龙骨科植物石韦、庐山石韦或有柄石韦的叶,有利水通淋的功效。

    〔15〕牡丹:即牡丹皮,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根皮。有凉血、活血、散瘀的作用。

    〔16〕瞿麦:为石竹科植物瞿麦和石竹的带花全草。有利水通淋的功效。

    〔17〕紫葳:又名凌霄花。为紫葳科植物紫葳的花。有破瘀通经、凉血祛风的作用。

    〔18〕?(zhè)虫:又称地鳖虫。为鳖蠊科昆虫地鳖或冀地鳖的雌虫体。有破血、逐瘀、消症的功效。

    〔19〕阿胶:又称驴皮胶。为马科动物驴的皮去毛后熬制成的胶块。有滋阴、补血、止血的作用。底本原作“附胶”,现据俞本、徐本、赵本改正。

    〔20〕蜂窠:又名露蜂房。为胡蜂科昆虫大黄蜂或多种近缘昆虫的巢。有祛风散肿的功效。

    〔21〕赤硝:又称硝石、火硝。为硝酸盐类硝酸钾经加工而成的结晶。有破坚散结的作用。

    〔22〕蜣螂:为金龟子科昆虫屎蛤郎的全虫。有破症开结的作用。

    〔23〕桃仁:为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种子。有活血祛瘀的作用。

    〔24〕灶下灰:又名灶心土、伏龙干。为久经柴草熏烧的灶底中心的土块。有温中燥湿、止血、止呕的功效。

    〔25〕斛(hú):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古代以十斗为一斛。

    〔26〕海藻:为马尾藻科植物海蒿子或羊栖菜的全草。有化痰、软坚、散结的作用。

    〔27〕大戟:为大戟科植物大戟或茜草科植物红芽大戟的根。有泻水散结的功效。有毒,多作丸散服用。

    【译文】

    患疟病的人在某月一日寒热发作,应当在十五日就会热退自愈。如果寒热不退,当月底症状也会解除。如果还不病愈,那会怎样呢?老师说:这就会在腹内结成症瘕,名叫疟母。(所以,疟病在寒热发作时)就要及早治疗(若疟母形成,就难于速愈),只适宜用鳖甲煎丸(缓缓图治)。

    鳖甲煎丸方:

    鳖甲十二分炙 乌扇三分烧 黄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妇三分熬 干姜三分 大黄三分 芍药五分 桂枝三分 葶苈一分熬 石韦三分去毛 厚朴三分 牡丹五分去心 瞿麦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一分 人参一分虫五分 阿胶三分炙 蜂窠四分熬 赤硝十二分 蜣螂六分熬 桃仁二分

    以上二十三味药研成粉末,取一斗灶下灰放在十五斗清酒中浸泡,待留有一半清酒时,将鳖甲放入同煮,煮烂到像胶漆那样,再绞取其汁,放入上述全部药末,再煎,制成丸药,如梧桐子大。每次饭前空腹服七丸,每日服三次。《千金要方》用鳖甲十二片,另有海藻三分,大戟一分,虫五分,没有鼠妇、赤硝二味药,用鳖甲煎汁与其他药末混合后,制成丸药(可供参考)。

    [03]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1〕,则热而少气烦冤 〔2〕,手足热而欲呕 〔3〕,名曰瘅疟〔4〕。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脱肉 〔5〕。

    【注释】

    〔1〕阴气孤绝,阳气独发:此二句源于《黄帝内经·素问·疟论》:“阴气先绝,阳气独发。”《金匮玉函要略疏义》:“言阴气先绝,则阳气独发,此绝字言阻绝,非断绝之绝,盖阴气与阳气阻绝不通也。”

    〔2〕少气烦冤:少气,指呼吸气短,由于热盛伤气所致;烦冤,指烦闷不安之症。冤,通“悗”(mán),闷也。《金匮玉函要略疏义》:“盖冤、闷、懑、满四字古通用,同一声也。”

    〔3〕手足热而欲呕:表明表里俱热。手足热,是热盛于表,即下文“外舍分肉之间”。欲呕,是热盛于里,即下文“邪气内藏于心”(“心”在此指“胃”,“欲呕”指频发呕吐、持续呕吐)。

    〔4〕瘅(dān)疟:中医病名。疟病之一,以但热不寒为发作特点。《高注金匮要略》:“火性上炎,阳气独发之症也,名曰瘅疟。瘅者,单也,热也。阳气单病而独发之谓,与《内经》之所谓瘅疟同义。”

    〔5〕消铄(shuò)脱肉:形容身体瘦弱,犹如皮...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